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州解放前汉族丧葬风俗

德州解放前汉族丧葬风俗

德州解放前汉族丧葬风俗
德州解放前汉族丧葬风俗

德州解放前汉族丧葬风俗

德州解放前汉族丧葬实行的是土葬。由于受到儒家传统观念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其仪式相当繁琐。因贫富不一,故其形式各不相同。现将旧社会汉族的丧葬风俗叙述如下,供历史研究者之参考。

一、倒头

过去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在老人生前即把寿衣寿木等准备齐全。待老人病危时,给他穿上寿衣,抬在灵床上,停在正房中间。灵床上铺一绣莲花图案的黄色被子,身上盖一床绣有八仙图案的被单。条件差的贫穷人家也要铺一床黄色褥子,盖一床兰色被单。病人倒头(咽气)后,谓之“寿终”(男人死亡谓之“寿终正寝”)。

如果儿孙们守在床前,就算得了儿孙们的“济”,否则就空养儿孙一场。儿孙们也认为没有尽到养老送终的责任。

老人咽气后,要将一枚拴有红线的制钱(富有之家则用珍珠或金玉等物)放入死者口内,谓之“噙口钱”。再将一面镜子面朝里放在死者胸前。灵床前摆设供桌,上摆糕点、供果、长明灯、打狗饼子、打狗棒,小碗一个内放小米当香炉。然后,焚香烧纸,全家举哀恸哭。这时来帮忙的亲友将准备好的冥马(俗称倒头马)拿到大门外焚化(如死者是女性则焚烧冥轿,又叫倒头轿)。然后由死者的儿孙们哭着到土地庙前烧纸“报庙”。这一仪式要从老人亡故到“送三”前共进行七次。

通过上述烧倒头马、报庙等活动,附近的邻居亲友及本家闻知其家有人亡故(当地称“过去了”),即可登门吊祭,谓之“热吊”。此时吊祭只表示亲近,不送祭礼。

老人亡故后要“封门”。如果是祖父或父亲亡故者,要“封全门”——把门心、门框、门楣上的巾对联处全巾上白纸。如祖母或母亲死亡而祖父或父亲都健在,则门楣上不能贴白纸。这是按照封封建礼教的传说,男人为“天”,而门楣代表“天”,故男性长辈健在者不能“封全门”。

丧主办理丧事要邀请有经验、懂礼仪的人来主持丧事的各项事务,俗称“总管”或“总理”。总理要按照丧主的意见及其家庭情况来筹措丧事的规模大小。一般都要办好下列各项事务:(一)、报丧,写一报丧单,写明某街某处某某先生或太太于某年某月某日逝世,定于某月某日送三候吊等字样,后面写明被通知亲友的姓名、住址,派人逐家告知,也有的人家不写报丧单,只派人到亲友家口头告知。

(二)安排人分管账屋(收祭礼、写谢帖)、支屋(负责一应物品的购置和发放)、监厨(负责膳房的一切事务)、男、女迎送(招待前来吊祭的亲友)等职务。

(三)设膳房、备酒席,招待前来吊祭者。

(四)预定送三及发引时所需之各种纸扎用品。

(五)搭设灵棚、经棚、待客棚等席棚。

(六)有条件的要邀请和尚或道士前来诵经、送三、放焰口。

老人亡故后,孝子、孝眷等都要穿孝服。孝服式样有严格的区别。孝子穿白孝袍,全白鞋,

头戴用长条白布折叠成的勒头布,如系父亡母在者,勒头布的后飘带则左短右长。父在母亡者则后飘带左长右短。如父母双亡,则两边一样长。儿媳、女儿则穿白布衣裤,头带勒头布。孙子及五服以内的子倒则穿插孝衣、戴双尖形孝帽,覆半白鞋,服支越远者则覆鞋面积越小。孙子及曾孙等在鞋的后跟处缝一红布或在孝帽上缀一小红珏以示区别。五服以外的本家则只戴孝帽、扎孝带。家境贫寒者则到租赁铺租赁孝衣,对近亲本家只散发孝帽。

二、入殓

把死亡人的尸体装进棺木里谓之“入殓”。

入殓时间不统一。棺木早已准备好的,一般在死亡的当天晚上或第二天早晨入殓,如有亲人在外地,则要等他们赶回来看一看遗容再入殓。临时准备棺木的也要“赶热活”,必须在送三以前入殓。

入殓习俗:首先将由七家灶膛内掏来的草木灰铺在棺材里(以防尸体腐烂后污水渗漏出棺外),然后在灰上铺一层白纸,富有之家则铺上一块“七星板”,即在一块长条木板上按“北斗星”形状钻七个孔,在纸或板上放制钱七枚(头部一枚,双肩各一枚,腰部一枚,左右胯各一枚,双脚之间一枚),入殓时全家围在亡人周围作最后一次瞻仰遗容(此时停止哭泣),由孝子抱着死者的头,其它孝眷及亲友等手提尸体下面的褥子将死者抬起轻轻放入棺木之内,随即将打狗棒放入死者的左衣袖里,将打狗饼子放在右衣袖里,再把死者生前穿的衣服撕破后卷成卷,塞在尸体周围,防止抬棺时尸体晃动。贫穷人家衣服不多,而用纸包土坯代替。富有之家有的还要放些殉葬品,如珠宝玉器或死者生前喜爱之物等。然后进行“开光”,由孝子用析棉絮在碗内沾一点清水,顺着死者两眼由内向外轻擦一下,将棉絮塞入死者的两耳内。“开光”完毕,把死者胸前放的镜子取出,并把噙口钱取出后扔到房顶上。最后盖上棺盖,钉上“银钉”(一种异形木钉)。钉银钉时孝子等要念诵爹(娘)“躲钉”。此时孝子等可举哀恸哭。钉完银钉后将棺木停放在正房中间,灵前设供桌一张,上摆供果点心、茶、酒等供品,此时点燃香、纸,孝子等在灵前叩拜后,再拜谢帮忙的亲友,入殓仪式结束。

入殓以后,灵前香火不能中断,一日三餐要按时供奉饭食,并焚化纸钱哭祭。

三、送三

人死后前三天要举行送三仪式(送三也叫接三,伴宿、伴座、送盘缠)。富有之家在这一天主要进行开吊、诵经、送三等项仪式,贫穷之家只举行送三仪式。

丧家要在停放棺木的屋门前搭一灵棚,挂一帐幔或竹帘,将灵前供案移至灵棚内,供案上摆荤素菜类五碗,馒头两盘,供果五碟;茶、酒各三杯;香炉一个,白烛、蜡台各一对。供案前设拜垫,孝子等跪伏在供案前两侧的芦苇席上候吊。富有之家还要搭设客棚,设酒宴款待吊祭者。有的还要搭设经棚供和尚或道士诵经。

前来吊祭的亲友都要送祭礼。至亲好友的祭礼一般是祭饯一桌(12碟为一桌,包括糕点及干鲜果品)、香烛四事(白烛一对、高香一封、“大金、银元宝”一对、烧纸一刀),冥马一匹或冥轿一顶、古箔一块。一般亲友则只送其中一种或几种均可。也有的送钱,谓之折

仪。有的送祭礼者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而派专人代送,这时丧家要视其情况,开给来人赏钱。

(一)、开吊。即亲友等向死者吊祭的一种议事。开吊时孝子及死者之侄、孙等跪伏在灵棚的两侧,故称候吊。吊祭者至灵前哭号哀悼时,如系死者长辈,则哭号后一揖而退,如系死者平辈或晚辈这则要行叩拜大理。孝子等候吊者以叩拜礼回谢。如系女眷,则直接到室内灵旁哭祭,孝眷等则在室内陪祭并叩拜致谢。

丧家对来吊祭的近亲要分送孝衣一身,孝帽一顶、孝带一条。如系远亲则只送给孝帽一顶,孝带一条。“老”姑爷或“少”姑爷前来吊祭时,先到灵堂哭祭叩拜后,由职事人陪伴送入客厅,不论年龄大小,都要让至上座,派专人作陪。随即由传会人(一种专为婚、丧事服务的职业人员)一手托着孝衣、孝帽,一手搀扶孝子至客厅前,传会人高呼:“孝子恳姑老爷(少姑爷)孝!”孝子行叩拜礼,并跪侯传会人给姑爷(少姑爷)穿好孝服,传会人再高呼:“孝子谢姑老爷(少姑爷)孝!”孝子再叩头后起立由传会人搀扶返回灵棚。姑爷身穿孝服,由职事人陪同再次来到灵前正式行拜祭礼,先上三柱香,后行四拜礼。姑爷的孝服要穿到送三以后才能脱掉。

(二)、诵经。富有之家在送三时要邀请和尚或道士诵念经文,以“超度亡灵早升天界”。有关宗教佛事活动,《德州文史》第六辑已有详述,本文不予赘述。

(三)、送三。送三这一天,要把“吊钱纸”按男左女右之别挂在大门口。晚饭后,把“吊钱纸”取下来放在棺木上,把冥轿放在灵棚内,在大门外设供案一张,上摆供品、香烛等物,案前放冥马(牛)等纸扎品。用点燃的香在冥马(牛)、轿夫的眼睛中间烧一小孔,意为它们都睁开了眼睛。

待一切准备工作完毕后,送三仪式开始。孝子、孝眷及亲友等齐集灵堂,首先由孝子从棺木上下区下吊钱纸放入冥轿内,口念:“请爹(娘)上轿啦”!这时传会人搀扶孝子恳请亲友行送三礼,众亲友等依次到冥轿前行跪拜礼,然后由和尚(道士)到冥轿前诵经,诵经毕,吹奏乐器走向门外,孝子、孝眷等抬着冥轿随行,出门后将冥轿放在供案后面,然后跪在供案前面,候僧(道)诵经完毕后,将冥轿及各种纸扎品全部焚化,孝子等恸哭一场,然后叩谢亲友,送三仪式结束。

(四)、放焰口。送三完毕后,至戌、亥时刻开始放焰口。有的户为了充分准备或许推迟几天。在灵棚内供鬼王像,院内放置金轿、银轿、杠箱、楼子等纸扎品。仪式开始,由孝子手捧亡人灵位,在僧人引导下走至院内,让灵位在金轿,银轿上方通过,然后将灵位放与鬼王像前,众僧人开始诵焰口经,诵经毕,主持僧将事先准备好的水、米、岁数馒头(与死者年龄相等数量的小馒头)“以及制钱等撒于院内,口念:“无主孤魂野鬼前来领取钱粮!”等语。然后将灵位放入纸楼子内,连同其它纸扎品一齐移至大门外焚化。僧人再次将剩余的水、米、馒头、制钱等撒与门外,并口念:“晚来的孤魂野鬼前来领取钱粮!”仪式结束。

这一仪式是赈济孤魂野鬼,替死者祈福的意思。有含有为死者亡灵早升天界的意思,故孝子、孝眷等不能哭泣。

四、烧“七”

送三以后,普通人家就安排出殡了。出殡日期一般在老人死后的第五天或第七天,而富有人家还要请堪舆大宾(俗称风水先生)选好“风水地”才能出殡。在此期间还要进行烧七仪式。

据迷信传说,“阴曹地府”设有十殿阎君,是专门审理死者灵魂的神,行善者升“天堂”,作恶者入“地狱”。每殿阎君审理亡魂需时七天,十殿阎君审理完毕共需七十天。因此儿孙们在老人亡故后,每七天要烧纸哭祭一番,谓之“烧七”。烧完“十七”为“尽七”。但一般人家只烧“五七”或“七七”。

富有人家在烧七时还要请和尚或道士诵经一天,至时邀请亲友参加,并设酒宴款待。也有的亲友花钱请僧(道)为亡人诵经,谓之“送经一坛”。

烧七仪式要在晚饭后进行。灵前供桌上摆腊台一对,白烛通明,供奉荤素菜肴五碗,茶、酒各三盅。香烟缭绕,孝子、孝眷等跪伏在灵柩周围,焚化烧纸,恸哭一场。

贫穷人家虽已将亡人埋葬了,也要每七天到坟前烧纸哭祭一番,直到烧完“五七”。

五、点穴

旧社会有一种迷信说法,认为后世儿孙们的富贵兴衰与祖茔的风水好坏有关。因此在老人亡故后,也要请风水先生择一风水“宝地”将已故老人安葬,这一过程谓之点穴。

旧社会一般人家都有自己的祖茔,俗称坟地。风水先生只要在祖茔内按照昭穆排列形式,或携子抱孙,或雁翅形排列,点定穴位,指定亡人头枕何方,脚踏何方就可以了。但是如果风水先生认为祖茔不好,就得另选新坟茔地了。

点穴以后,风水先生即可按照亡人的生辰八字和历书的条文规定,选择好出殡的日期,丧主即可向亲友散发讣告,通知发引日期。

六、发引

发引是丧葬习俗中最繁琐的仪式。有的进行三天,即:成主、家祭一天,开灵候吊一天,发引安葬一天。有的分两天进行,即:成主、家祭一天;候吊、发引一天。一般人家只用一天,即候吊、发引。富有人家多在候吊这一天邀请和尚或道士念诵经文。

灵柩发引前,孝子等要跪伏灵柩两侧候吊,静候亲友等对死者行最后一次拜祭礼。

亲友来吊祭时要送祭礼,谓之奠仪或奠敬。祭礼多数送钱,至亲好友则送挽联或挽幛。挽幛上一般书写“驾返瑶池”、“西方接引”、“驾鹤仙游”、“一代英杰”、“一代女英”等词句。挽联则书写对死者品格情操的赞颂之词。

发引前丧主要设宴款待吊祭者。

发引俗称“出殡”。出殡前一般都要准备下列物品:1。引魂幡,发引前放在棺材上,发引时由孝子扛着,如系父亡用左肩扛,母则反之。2。丧杖,俗称“哭丧棒”,发引时由孝子用手拉着。3。仙水缸(罐),内放麦麯一块、杂粮及小米干饭,上口盖一大糕(此糕形似

枣糕,但不用枣,而用面粉做成枣状)。用缸者在出殡时由两个人抬着送到坟地,用罐者由死者儿媳在出殡时兜着带到坟地。4。旧式小瓦两块,一块瓦的阳面上写一“盆”字,盆字外面用墨画一圆圈,在黑圈周围再用银朱画一红圈。此瓦在发引时由孝子摔碎(农村风俗摔瓦盆)。在另一片瓦的阳面上先用墨笔画一符咒,五个红点点入五个黑圈内。此瓦的阴面写明死者的姓名和生卒年月。此瓦在埋葬时放在棺材盖上。5。死者入殓时开光用的碗,连同菜刀一把放在屋门口左侧备用。6。备好抬灵柩用的卧轿。卧轿由底杠和上罩组成。抬卧轿的人数视丧局的大小和棺木的轻重而定。7。雇好吹鼓手。8。有条件的要请僧、道、尼姑等吹奏送葬。9。预购各种纸扎用品。

发引时间城乡各异,农村在下午两点左右进行,城里多在上午十一点左右进行。有神主亭的大户在起灵前还要举行安主仪式。其程序如下:

传会人先扶孝子至礼傧处叩请,礼傧由陪宾陪同,在鼓乐队导引下进入灵棚,开始颂赞礼。赞:“执事人引孝子出庐!”传会人将孝子引至灵棚。

赞:“供案前就位!”孝子至供案前站立。

赞:“释杖!”孝子把哭丧棒放在地上。

赞:“行请主礼!跪!四匍匐!”孝子跪下四叩首。

赞:“撒吉红!”传会人把红毡搭在孝子双臂上。

赞:“请主于孝子!”传会人把神主盒放在孝子的双臂上。

赞:“兴!引主入亭!”孝子站起,由传会人扶至神主亭前站立。

赞:“跪!以下皆跪!”孝子等在主亭前跪下。

赞:“执事者请主入亭!”传会人将神主盒连同红毡放入主亭内。

赞:“行安主礼,四匍匐!”孝子等四叩首。

赞:“兴,回府请柩!”孝子等起立返回灵棚。

赞:“执事人领孝子行起柩礼,跪!四匍匐!执魂幡!执丧杖!”孝子等跪在灵前四叩首。传会人把引魄幡及丧杖交与孝子。

赞:“三元职事请柩出堂,合家举哀!”此时传会人高呼:“谢礼宾老爷!”礼傧由陪宾陪同返回客厅。

在行请柩礼时,杠夫们即围在棺木旁,做好抬棺的准备,当礼傧高呼请柩出堂时,在杠夫头的指挥下将棺木用手搭起,这时由专人用菜刀把放在门边的碗砸碎,孝子、孝眷等举哀恸哭。在吹鼓手的引导下,缓步将棺木搭至大门外,安放在棺架上,孝子等跪伏棺前,待盖好棺罩,女眷们都坐在灵后的送灵车上,其间派人将死者生前的枕头拆开,按男左女右入在大门边用火点燃。这时执事人高呼:“起灵!”孝子拿起写有“盆”字的瓦用摔碎,起身回头引导杠夫们抬起卧轿随行。

送葬队伍的顺序,排在最前面的是各种纸扎品,其间穿插着吹鼓手、僧、道、尼等乐队,后面是关殡的亲友,主亭、影亭,灵柩前面是死者的子侄,服支远的在前,儿孙在后,孝子后面是灵柩,最后是女孝眷及送殡女眷坐汽车跟随。

发引时还要派一个人身背“巴斗”,内装纸钱,沿途扔撒,谓:“买路钱”。

在送殡队伍先进中,有的至亲好友在途中设供案拜祭,谓之“路祭”。遇有路祭者,送殡队伍

停止前进,棺木不能落地,孝子跪伏一旁,候拜祭完毕,孝子行叩谢礼后再继续前进。

当送殡队伍将要走出大街时,送葬的亲友即站在路旁不再前行,这时执事人高呼:“孝子谢送殡的老爷们!”孝子即向送灵的亲友们叩头致谢后,送殡的亲友同僧、道、尼等各自返回,唯吹鼓手送葬到坟地(因下葬时还要奏乐),但出街后停止吹奏。

灵柩抬至坟地后,放在事先挖好的坟坑旁,遵照堪舆大宾的指挥,将棺木放入坟坑内,调好方向,将仙水缸或仙水罐放在棺木前面,把画有符咒的瓦放在棺木上面,孝子等围坟坑一周,各抓一把土撒在棺木上,然后跪伏一旁举哀恸哭。杠夫们挥锹填土将死者棺木埋葬,并堆成坟堆。埋葬的同时将纸扎品全部焚化,把引魂幡插在坟堆上(坟堆不准用锹拍平)。至此孝子等终止哭泣,待叩谢亲友及职事人后,脱掉孝服,丧葬仪式结束。

孝子孝眷等回家时,有人在门口给他们每人一小块馒头,让他们吃下后才能进门。

出殡后第三天是圆坟的日子,孝子等要到坟上烧纸哭祭,然后给新坟添土。圆坟以后,孝子要到送礼吊祭的亲友家中叩谢,谓之“谢孝”

德州过年习俗:

腊月23谓之小年。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外出的人回家。家家扫屋子、院子。腊月26、27蒸馒头、包子、黄面。

腊月28炸鱼、藕合、香椿、油香、丸子。

腊月29炖肉。

除夕上午修供祭祖,正房八仙桌后的墙壁上挂家堂,桌子上摆有熟肉、油炸物、点心、水果等祭品,上面覆盖菠菜叶谓之青头。另外还要置酒上茶。新近老了的人单独祭祀,三年后方上家堂。屋门外设一祭桌供天地三界。都要上香烧纸。贴春联。中午12点之前请老的少的家来。然后点鞭炮,一家人(分家过的兄弟都围老人在一起)吃团圆饭。下午包饺子,晚上点鞭炮吃饺子烧老牛。晚上继续包饺子,守岁(守家堂)。一夜不关大门,门槛放一细木棍或秫秸。把扫麈藏起来。零点放爆竹。

大年初一4点多起床煮水饺,不能拉风箱,因此前一天必须选好柴禾。(当然现在有的用煤气炉,但是农村烧柴禾的仍很多)煮熟饺子都是先上供,然后晚辈给长辈磕头再吃饺子。吃完饭,年轻人拿着一叠烧纸去拜年,按关系近远。五府以内的进门后,先烧纸磕三个头祭祖然后再给长辈磕头,拜完五府内的再拜队里、村里。中午仍吃饺子。下午4点送老的少的(送之前要沏茶满水),回来撤供。晚上仍吃饺子。一般早早休息。

初二开始走亲访友,先姥姥、姑亲娘姨、丈人家。初六后朋友。一般初六饭店开业,同学朋友聚会。

正月十五元宵节,逛灯会舞狮子吃元宵撒起棵。至此年味渐无。

德州民间春节前的习俗:

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

一、忙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至除夕)

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上的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就开始忙年,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过年期间,德州民间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祭祀神佛、祭奠祖先、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一进腊月门特别是腊月二十三以后,市场生意进入旺季。大量年货上市,年花年画,鞭炮焰火,香烛纸箔,干鲜果品,鸡鸭鱼肉,蔬菜禽蛋,烟酒糖茶,绸缎布匹,服装鞋帽,洋广杂货,炊食餐具,儿童玩具等等,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使人感到年味渐浓。农村男男女女三五成群,携筐提篮进城赶集,州城居民也纷纷到市场挑选年画、年花,购买对联、门神、佛像、全神马子、香烛纸箔,购置红绿花布、丝绵彩绒,添置壶碗盘碟、锅笼勺筷,包括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因为农业社会的农贸市场、百货商店常常都是年三十中午关门,初五以后才开张营业,所以百姓家要储存较多的食物,过年才不会食物匮乏。总之,城区和农贸市场,人们熙熙攘攘,欢声笑语,采办各种年货的热闹情景到处可见。城乡妇女,还忙着织布纺线,打袼褙纳鞋底,赶做新衣服;家家户户扫除房屋,裱糊顶棚,擦拭门窗,张贴年画,剪贴窗花,民间庭院焕然一新;各家忙着推年磨,蒸枣糕、黏糕、糖菱角、馍馍,做豆腐,炸年货,杀鸡宰鱼,炖一锅熟(杂烩菜);互赠年礼,偿还债务;擦拭祭器、餐具,调制供品等,到处一片生平祥和、年丰岁稔的欢乐景象,一直忙碌到除夕。而近年来,工商业发达,物资丰富,科学文明程度提高,大家过年的气氛较淡了,大年初一各大商店、超级市场就开张营业,而且加上营养观念的开放,食物新鲜才能吃得营养又健康,所以各家就不必准备许多年货。

二、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德州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各家各户都要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屋清洁、窗明净、院整齐。一进腊月门,选择晴朗好天气即可进行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擦洗桌椅,清扫地面,洗刷餐具。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三、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德州城乡也很普遍,腊月一到,新华书店、集市年画市场人山人海,各家各户都要买上十几张年画,待扫房后张贴。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

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品种以中堂画、四扇屏、单页画等为主,后来,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成为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逐渐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四、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德州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剪纸在德州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窗花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水缸上、粮囤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德州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德城区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有出售。

殡葬作为一种风俗,通古达今,源远流长,其形式多种多样,有土葬、火葬、天葬、水葬等。十里地不同风俗,同一种殡葬其形式也不尽相同。下面,我仅就自己亲身经历的6桩家葬,浅谈一下老家平原县王村店乡东屯村的土葬习俗。

上庙祈神

人“倒头”上了棂床后,随即上庙。第一趟庙由孝子去上,意思是人死了,赶紧向阎王爷报到。之后,至出殡再赶6趟纸。前6趟庙由亲男至女,孝子贤孙去上即可。出殡当天启灵之前上一次大庙。这次上庙的队伍就壮大了,人员上增加了至亲和院中亲门近支;形式上,孝子手拉哭丧棒,队伍的前头有一人端着木制托盘,内放纸、香和供品,以极慢的速度率队前行。上庙一来体现家族大小,二来体现子女孝心如何。子女哭得越痛心,替逝者折罪越多,孝心越好。

陪灵守灵

逝者咽气前,要先穿好寿衣,抬到棂床上,意思是“不能光着身子走”,这时棂床在正堂屋内东西方向放置。待咽气后,再将棂床调至南北方向,意思是“寿终正寝”。床前放一供桌,设烛台一对,摆供品若干。陪灵人为孝子贤孙,包括儿女、侄孙及院中亲门近支,出殡那天还有外甥、妻侄等人加入。男的跪在棂棚

两侧,女的在正堂屋内棂床或棺材两边。来了男客由男陪跪哭,并一同叩谢。来了女客则由女的陪哭,这时,女陪都要到院子里对来客一一叩谢,以表敬意。守灵人由儿孙亲为,日夜守护,负责灯长明、续香火、烧纸钱、换供品,兼防鸡鸭狗猫侵入等不测事件的发生。人死后,确定了丧期和葬期,即由总理事安排报丧。值得注意的是,每到一家,报丧人不能进大门,在大门外招呼主人或由别人代叫,告知亲戚某人某月某日去逝,某月某日出殡,愿亲戚前去增光。

架孝行祭

出殡那天,启灵之后,长子走在前面,次子、三子等紧随其后,由侄、孙、叔伯兄弟或表兄弟架着儿子的一臂,一同前行。儿媳、侄媳、孙媳则由娘家嫂子、弟媳、婶母架孝。出了门的闺女、孙女则由自己的儿媳、婆家侄媳或妯娌架孝,俗称“架胳膊”。行走顺序为男的在棂前,女的在棂后。长子打幡,长媳兜罐。启灵前由孝子到席棚恳女婿,又叫“恳祭”。把棺材停放在大街正中,孝子夹道分列,祭品有闺女的迎门祭和侄女、孙女的看签。迎门祭为蒸熟的面人、佛手、寿桃等;看签则为点心之类。祭礼有四拜礼、七拜礼、九拜礼和二十四拜几种。

祭毕,由孝子将一瓦盆重重地摔在捶布石上,意思是打碎阳间用的锅。一盆摔下,围观者蜂拥抢祭,谁抢的多谁有福,吃了长寿。一边抢祭一边抬棺。男在棺前三步一前走,二步一回头,这叫“迎材头”。

盖棺定论

将尸体由棂床抬入棺内叫入殓。抬的方法是由长子抱头,其他子女兜着褥子轻轻放入棺中。男性头顶棺材头,女性脚抵棺材尾,意味着“顶天立地”。之后开光,开光人用新棉絮在碗内沾一点清水,顺着死者的两眼由内向外轻擦一下,将棉絮塞入死者的两耳。入殓时棺材底铺黄色褥单,身盖白单,俗称“铺金盖银”。殉葬品除口含珠、耳戴环、手着镯外,死者日常生活中喜欢的东西,如手杖、健身球、化妆盒等一并装入。这些工作完成,开始观殓。参加观殓的人除儿孙外,男的有其亲兄弟姊妹,女的有娘家亲人参加。死者亲属围在亡灵周围最后一次瞻仰遗容,即平时所说“见最后一次面”。一切妥当,盖上棺盖,钉上银钉。钉银钉时,孝子要口诵“亲人躲钉”,以免伤及死者的灵魂。这时孝子孝眷等亲人要大哭,恸哭,撕心裂肺地哭,因为现已“盖棺定论”永别亲人。

圆坟烧七

出殡第二天圆坟,即用土添坟。坟头大小是人丁兴旺,日子好坏的象征。以后每次上坟时都要添土见鲜,以补流水冲蚀。“烧七”是民间办丧事时超度亡灵的法令。传说阴曹地府有十殿阎君,这十殿阎君是专门审理死者的神。行善者到天堂,作恶者下地狱。每殿阎君审理亡灵需时7天,十殿阎君审理完毕共需70天。所以儿孙们在老人亡故后,每7天烧纸哭祭一番。烧完“十七”为“尽七”,但一般都烧到“五七”即可。三七、五七上坟时除儿女子孙外还有至亲加蒙。特

别是“五七”,除烧纸外还要扎纸花,做新衣,上大供。这样孝子眼哭干,泪流完,纸烧尽,用哭声泪水为逝者折罪,并祈求阴槽地府诸神“高抬贵手”,让逝者顺利越过鬼门关,尽快到达天堂。

武鸣县壮族丧葬习俗民间调查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班级:汉本107新闻班姓名:潘芳荣 民俗学民间调查报告: 武鸣县壮族丧葬习俗 武鸣县是一个壮族同胞聚居的地区,而居住在农村地区中仍然保留着独特的丧葬习俗。武鸣壮族家中有白事时,那一年的丧事会在不同的时间陆续进行,总共分为死者去世当天及第二天、当年的端午节、农历七月初七这主要的四天,而死者去世第二天天是最主要最隆重仪式最繁杂的一天。 死者去世的第二天,丧事的重要仪式就正式开始。首先是要在这一天提前请道公,一般道公队由四个人组成,另外还有吹奏丧乐的一批人,道公主要是农村里年长的具有一定道教经验的人组成。 祭祀的灵台经道公布置好后,道公便吩咐让四个不同姓氏的人找四种不同的草放到装了谁的容器中浸泡,用这些水洒在灵台前给去世的人洗魂,洗掉死者生前的霉运和疾病,用竹枝将水洒到戴孝的人身上保平安,葬礼的堂内若有与死者同生辰生辰的人不能在场。另外,道公还设有一个天神台,神台上方南面挂有三位天神,道公先用桃木剑画符咒到地上,让妖魔鬼怪不敢靠近,然后用竹子做成一个架子,架子的顶上是一个圈,圈着贴上各种符咒,竹子圈外面四面各自点有三根香,子女和亲属跪在符咒圈前,道公念悼词,随着道公的指挥,亲属们一起围着符咒圈转圈,是让死者家属怀念失去的亲人,并祝愿死去的亲人能很好的升天,到更好的世界去,没有病痛苦难。 从夜幕降临到白天,亲属好友都要在灵位前守夜,道公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念经文,几个道公一起,手中敲着竹子做的乐器配合孝经的反复诵读,

死者家中有未婚的女孩子的,道公会准备八个莲花灯,每个莲花灯里面点上一根蜡烛,摆成一个八卦方阵,四个道公围着莲花八卦阵跳起方阵舞,莲花灯主要是为了给姑娘保留福气,以保佑姑娘将来嫁个好人家,生活能更好。方阵舞跳完后,道公将糯米与朱砂混合与36枚硬币混合一起放在手中,道公会安排死者家属里面的子女辈的男男女女各自拿一个莲花灯绕着死者的灵位转圈,每走一步,停一步,道公作领头,一边走一边念悼词,转满七圈后,道公停下,将手中的36枚硬币发放到转圈的人手中,并说这些硬币可以放在身上辟邪,用来做生意可以保佑那个人生意兴隆,有钱可赚,用在出行路上可以保平安等等。 入夜至凌晨这段时间,道公们每隔两个时辰念一次悼文,唱壮族悼歌,歌文内容页大多是歌颂死者生平及其贡献作为等等,表达死者家属心中的哀伤不舍之情等。 道公们举行的每一项仪式的开始前都要算好时辰,道公根据死者的生辰和死亡时辰推算黄道日,以及适合举行的吉利的时辰。道公会给出禁忌,除了灵堂内与死者生辰相同的人不能出现以免有晦运跟上以外,若是死者死亡的当天是凶日,则死者家中不能有哭声,参加葬礼的人不能哭泣,以免招来恶灵,只有过了当日显凶的时辰才可放出声来哭。 第二天,道公会推算出送死者的骨灰或尸体上山的好时辰,由几个死者生前的好友或年轻力壮的中年人将骨灰或尸体扛上山上的安葬处,安葬出一般条在方位坐北朝南干燥的前方视野开阔的高处,此时放的骨灰盒或尸体都是暂时放置,埋葬尸体的羊角坟过了四年或七年等尸体全部腐烂后才请村里的年长的人开坟捡骨,上山捡骨时,妇女和儿童以及生辰犯冲的

潍坊市临朐县丧葬礼俗

潍坊市临朐县丧葬礼俗

临朐县丧葬礼俗 “逝者已去,死者为大。”在临朐丧葬习俗中,这是最大的规则。一切的人员活动都要以死者为大,围绕丧葬安排自己的活动。 只要是正常死亡者,三至五天葬埋。仪式隆重程度按年龄划分,老者葬礼比较隆重,年轻人的葬礼虽然比较简单,但是该有的流程还是都有的。 凡老丧者,其丧仪复杂,礼节繁冗,具体有以下程序: 在确定老者“命不久矣”之前,儿孙要守护床前,为其洗脚、修剪指甲。家人会准备好丧服,以备突发情况,必须要让老者“寿终正寝”。所谓“寿终正寝”,如果死者是男性,则为其剃头、修饰胡须;若是女性,则为其梳好头发、擦好脸;咽气前都要穿好寿衣。死者死之前的大约一分钟之内身体会抽搐、颤抖,这时候家人会按住死者的身体并捋顺,以确保死者“走的好”;还会请殡仪馆的人来给死者整容、定相,确保死者投胎后“长相好”。家族比较大的死者或是家里比较有钱的死者,会用水晶棺盛放尸体,而家族比较小的死者则会用木棺。然而最大的区别就是,大家族的老年死者会启用“丧乐队”。从死者死的那天直至殡葬,儿女早晚焚香,昼夜燃灯,不断烧纸钱。 死者殁的当日,即请阴阳先生给“看”茔地,开始修墓穴(有土穴和砖穴之分),并根据死者生辰八字和寿终时辰,确定落葬时辰。并开始向亲戚报丧,并派族人请“大客”(男舅家、女娘家)前来吊丧。一般死后第二天为吊丧,在灵堂里摆放撰书挽联,门外悬挂纸幡,将死者生卒年月日时、落葬时辰及五服以内之兄弟、子、侄、孙、曾孙等按服规开列详明,张于门前,以告亲朋。而吊者多为己亲、近邻,他们会站在棺材旁对死者进行沉哀告别,瞻仰遗容。吊丧时只用汤饭招待,点纸后即辞去。 不仅死者要更换服装,凡死者之亲生子女及孙、曾孙等都需变服,且披麻戴孝,“头上长孝遮面容,身穿縗服不饰身”,男性需手持丧杖,丧杖则为“父竹母桐”,即取竹或桐枝二尺许,外用白纸和纸钱包住后再用麻线绑住。服孝者须“坐席守灵,寝苫枕块,通宵达旦,不离丧茨”,表现在临朐风俗中是跪坐在天井中设的灵堂两侧,且低头看地,有人来吊唁则要磕头回礼。五服以内其他服规者均须头戴孝帽,鞋鞔素布,鞔鞋深浅,按服规之轻重而定。而孝帽也有区别,并不是所有的孝帽都是统一的。 我们家族是五世同堂(老爷爷、爷爷、爸爸、哥哥、侄子一共五代),老爷爷死的时候,我侄子(大伯的孙子)已经5岁了,我和弟弟是老爷爷的重孙,侄子便是老爷爷的曾孙。葬

中国丧葬的民俗

丧葬的民俗 第一节:丧葬民俗概述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法则,死亡与诞生一样是人生中的大事。丧葬民俗就是人们如何对待死者离去的灵魂和怎样处理他的尸体的方式方法。 远古时代,人们对死尚无认识和理解,因此弃尸而去,置之不理。至母系氏族公社早期开始有了灵魂的概念从而产生了原始的丧葬民俗,进而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丧葬礼俗。我国古代《周礼》、《仪礼》、《礼记》等典籍对我国古代的丧葬民俗有着详细的记载,数千年来一直沿袭无大变。 (一)主要的葬法 1、土葬:世界各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式,又称埋葬。汉族自古以来实行土葬。它与农 业社会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关系密切。寓意入土为安。 2、火葬:是以火焚尸,将骨灰储于盒(坛、缸、瓮等)内。古代盛行于羌族、藏族、女 真族等少数民族。因民族不同,火葬仪式、方式各不相同。四川、云南大小凉山彝族火葬时,凶死者骨灰予以扬弃,正常死亡者的骨灰用土稍加掩埋。拉祜族火葬时,将死者及其生前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一起火化。普米族则先将尸体放进四方形棺中抬到火葬场,用斧劈开,把尸体置于放有蜂蜜和酥油的“柴房”中火化,后收骨灰送往高山的骨灰洞中。建国后,由于丧葬制度的改革,在大中城市中,火葬已日益普遍。与人们崇拜火神,寓意走向光明。 3、水葬:我国康藏地区和沿海地我古有水葬之俗,此葬法污染水源,故行之甚少。 4、天葬:包括鸟葬、树葬、风葬等。中国藏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俗,至今仍保留。 (二)葬式:指安置尸体体位、姿势的方式方法。各民族基于不同的信仰观念,有不同的习俗。 (三)葬制:单身制、夫妻合葬、家族聚葬、公墓聚葬、按等级而葬(是古代礼制的重要内容、事死如事生)。 第二节中国的丧葬民俗 一、汉族的丧葬民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广西壮族丧葬风俗中的道公、师公信仰

在广西壮民族的眼里,葬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礼仪,“事死如事生”。壮民族信仰道(公)教、师(公)教,由道公、师公主持、完成的各种人生礼仪,贯穿了壮民族每个人的一生。道公、师公信仰是壮民族最基本的传统的民间的信仰。 一、壮族的道公、师公信仰 (一)道公的性质、职能、组织形式和教义内容 广西壮族的道公不像中原传统的道教徒,在广西壮民族中,从事道公这个行业的多半是半职业性的农民,他们平时下地干活,只有在日常需要超度亡灵、禁压恶鬼和举办丧礼的时候,才作为神职人员出现,举办道场,他们也可以婚娶成家,荤素不忌,只忌狗肉。他们并不是社会宗教的领袖,也没有在意识形态上脱离社会,他们是普通的社会人,区别于其他的人为宗教的教徒,他们是壮族民间宗教的鬼神代言人。壮族人民尊敬道公、师公,并信仰他们通天地晓鬼神的能力,但人民并不是教徒。 道公没有成型的宗教组织,没有固定的专门的宗教活动场所,但是他们有临时的宗教活动场所,它的神职人员一般都是专门的,相对固定的,除了师父和徒弟,他们没有更多的级别分类。法师是通过严格的学习、仪式和考核才具有资格的,他们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而成为道公的,没有人天生下来就是道公的,一个人在成为道公前,他们要拜师受戒、背诵经文,并用毛笔抄写所有的经文、随师父练习设道场做法事,只有经过了这些过程,他们才能顺利出师。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并没有年龄限制,有些人是老了之后才开始学,有些人是少年时候开始学,终身以此为生。道公、师公出师后,要在主持过很多场道场、学过很多经文并在地方上有声望之后,才能带徒弟做师父,他的资格取决于他从事本行业的时间长短,而不取决于年龄。道公有大量的成文经书,有统一的教义,那些经书教义中虽然有伦理的成份,却并不是主要用来指导人们自身行为的,它们更重要的是能超度亡灵,安抚死者。 (二)师公的性质、职能、组织形式和教义内容 师公跟道公差不多,其神职人员也是半职业性的农民,也要经过严格的学习和考核,只是师公在出师前还要学会舞蹈、杂技等“师公”的看家本领。相较道公而言,师公经文很少,有的甚至没有(笔者仅就所调查的都安、马山、上林、宾阳师教而言),在做道场时他们唱念的主要是师父口头相授的内容,唱颂内容以古代名将的故事为主,有些地方是以现实故事和生活中的人为主(笔者在都安参加的道场中,师公们唱颂的是姜子牙、雷震子、关云长、张飞、诸葛亮的故事),唱颂时并没有很严格的内容规定,师公们可以按照节拍自行添加有益的内容,如孝顺、善良、忠诚等,以教育人们现实伦理道德。 在广西的大多数地方,道公、师公各司其职,并行不悖。师公在壮族的丧礼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用壮民族自己话说,道公是文,师公是武。在上林、宾阳、马山一带,丧家都会请师公跟道公一起做丧葬道场,而在都安的绝大部分农村,一般家庭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请师的,一般只有在死者为意外死亡、生前为道公、师公者和做丧品者才会在请道公的同时请师公,当然,有钱人也可以在“平常”丧事时请师公。 (三)道公、师公信仰和“麽教” 广西的壮族,尤其是在偏远的山区和小城镇生活的壮族人民中,存在着普遍的道公信仰、师公信仰。道公、师公在壮族的各种有关鬼神的人生礼仪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超度死者亡灵,保佑人们不受鬼魂的侵扰。除了日常的驱鬼逐疫外,在所有的丧葬仪式中,都伴随着道公、师公的唱念做打,壮族人认为只有经过了道公、师公主持的丧葬仪式,人的一生才算圆满结束,死者才能进入另一个世界重新开始生活或者轮回转世,才能保佑其子孙。壮族人民尊敬道公、师公,并信仰他们的通天地晓鬼神的能力,道公、师公是他们日常生活中赖以生存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黄桂秋、何正廷等学者认为壮族中流传“麽教”,就笔者所生活过的都安、上林以及所考察的马山、宾阳一带而言,没有人听说过“麽教”,不过在巴马倒是听说了有

汉代丧葬礼俗

论文关键词:汉代,丧葬礼俗,原因,影响 论文摘要:在中国古代丧葬史上,汉代的丧葬礼俗颇为突出,它是在秦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而形成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传统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在内。当然,汉代丧葬礼俗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并对当今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丧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既有考古文化作为其客观存在的依据,也有典籍记载作为其历史事实的背景,同时,还有统治者和平民百姓都共同实行的丧葬礼仪作为其真实生存的基础,因此,它是最宽广也是最真实的一种上下层文化交错的习俗。”[1]所以,研究它对于我们全面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大意义。本文仅就汉代的丧葬礼俗作一粗略的分析,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2010-9-19 17:12 ?回复 ?允冠百王 ?我的宠物是只羊?18位粉丝 ? 4楼 一汉代丧葬礼俗,内容颇为复杂多样。在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中广泛存在。之所以能这样,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

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在内。 1、“灵魂不灭”观念的影响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无从解释,从而对身边的事物存在恐惧与敬畏,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信仰。伴随着这种信仰,人类不断

围事物,与此同时,人类也试图对自身的存在作出解释,为了解释人类的精神活动和身死现象,灵魂说应用而生。古人认为人死后肉体消失,但灵魂不灭,仍能参与和影响人们的一些活动。这种观念一产生便迅速盛行,至汉代仍为各阶层的人们所

汉代人相信人死灵魂永存,还会在另一个世界像活人一样继续生活,因而注重把死人当作生人看待。为了使死者能过上舒适、安稳的生活,墓室的形制和结构尽量模仿现实中的房屋,随葬品尽量将生人所用的工具、物品纳入墓中,甚至将

东北的丧葬习俗合集整理

东北的丧葬习俗合集整理 东北的丧葬习俗(一) 丧葬习俗主要延续旧时的方法,有停灵,戴孝,入殓,出殡,下葬,圆坟,头七。五七,百日,周年等。下面就丧葬仪式具体谈一下。 一、停灵仪式 停灵就是将去世亲人停放在堂屋正中央(头朝南) 首先亲人在咽气前,子女要为死者穿上寿衣,在北方汉族的习俗里,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长袍。整套服装不能够有扣子,而且要用带子系紧,表示带子,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 在死者的头上要戴一顶挽边的黑色帽子,帽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男性脚上要穿黑色的布鞋,女性要穿蓝色的布鞋, 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之后亲属要马上把尸体移到灵床上, 初终,首先为死者放入压口钱(最好能在临终之前)两手放入打狗干粮,(饼七个用麻线穿上,左手放打狗干粮,右手拿打狗鞭子,过饿狗山用)。两脚穿上装老鞋,用线绳拌好。整理完后,放上蒙脸手巾(黑色的布),然后用黄布或白布从头到脚盖好。 确定死后,长子要指明路,具体做法是:长子手持扁担。扁担一头吊一串纸钱,站在凳子上,指着西南方向连喊三声:爸爸或妈妈,走西南大路光明大道,三条大道,走中间那条。 在灵铺前,应放倒头饭,(两碗饭扣到一起,上插三个小高粱杆上头缠棉花球)祭品,香烛,点燃油灯,在丧盆内先烧三斤十两纸钱,纸灰要特殊包好,入殓时放入馆内。 如是信佛的,二十四小时不能动,供素食,有佛家弟子,诵经(金刚经,弥陀经,脚尾经等,十二小时)。 东北的丧葬习俗(二) 一、戴孝 停灵之后,首先孝男孝女们由上了年纪的老人(懂得撤孝布的老年人)撤孝。不论满族还是汉族,无论披麻还是带孝,必须要按以下的规矩去戴孝,绝不可乱带。 亡人是男的,戴孝应左短右长,亡人是女的,戴孝应右短左长。扎腰的,亡人是男,孝男孝女不分男女都要扎腰左边。亡人是女,都要扎腰右边,也就是短的不在了,戴孝是晚辈的孝意,平辈不用戴孝,父母走一个长短要差八寸,父母都走了孝布要差八分,决不可带齐孝,那样是犯重丧,除非两个老人一齐死的,(死在一天了或一齐出殡这样可以戴齐孝),切忌、切忌。 戴孝过去有很多讲究。现在没那么多讲究了。只要能戴孝就行了。但是家族也应穿着素装,儿女们要带重孝,必须戴在头上的,孙子辈的在孝布上带一小块红布,重孙子辈的在孝布上带一小块蓝布条,以视区别,其他族人男的系在臂上男左臂,女的戴在头上。 二、灵幡 灵幡又称引魂幡,招魂幡,为亡人引路去西方极乐世界。下面介绍一下灵幡的制作方法,(一)、怎样从灵幡上区分故人年岁大小? 凡不超过60岁故字前加世字。60---70岁在故字前耆字,70----80在故字前写耄字,80----90岁在故字前写期颐二字。如某人父是48岁故去的其灵幡上应写"世故"先考----内行人一看便知是60岁以前去世的。 (二)、怎样从灵幡上区分出所故之人是男是女? 1、在灵幡中间和两边的飘带最下边来区分。 要求是:男剪箭头,女剪凹。男的在最下边剪五个箭头;女的在最下边剪出五个豁口。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 丧葬,指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它是举行丧事,让死者有归宿,生者有悼念等相关事宜的仪式。是人类特有的感情。丧葬以祭祀、缅怀等感情为基础,民间丧葬形式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形式(土葬、火葬、水葬等)。各地兴起、承续、发展、积累而成的丧葬文化和习俗。丧葬既成文化,与传统的孝道祭祖、死者为大、思想感情有关,目的是前传后教而约定俗成。也就是说,对死者毫无感情,就不可能产生丧葬。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不断进步,殡葬制度的改革,长期形成的丧葬形式也在不断注入新的容。 各民族,各教派,各地区办理丧葬的习俗不一,大体有以下共同形式: 老人逝世,俗说"归家"、过世、"过身"、走了等。入殓,俗说"入棺"、"收殓"。安葬,俗说"过山"、"出葬"。办丧事,俗说"做白喜事"或做"丧事"。入殓、出殡、安葬(俗称"落事")都要请堪舆(俗称"地理先生") 选找"风水宝地" 。请阴阳先/道士念经做法事等,择"吉日、吉时"安葬。 入殓:事前孝子孝(男丁)穿孝服由吹鼓乐师导引到平时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丢几个铜钱或镍币到井里或塘里,俗称"买水"。将买回的水为死者洗澡,俗称"抹三下"。在县城,买水之前,由吹鼓乐师导引殡葬人员抬着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称"游材"。入殓后到出殡前灵堂要点长明灯,棺材头部还要加一盏油灯,俗称"点脑

头火"。富人死后,棺材要停入在厅堂数月至数年,俗称"存枋"。穷人死后,只要日子相合,择日即葬。 出殡:满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称"烧香",先儿后亲朋按辈分大小依次烧香磕头。祭奠后,儿及儿媳媳等要跪在棺材前一餐饭,俗称"食材(财)饭"。食材饭时,要请一至二位"命好福好"的人主持斟酒盛饭,酒斟二巡,饭盛二次量少。随意食菜,每碗吃一点。主持人要说些吉利话。出殡时,孝子孝要加穿粗麻衣、草鞋、系草绳,持孝杖棍。送葬队伍,由持引魂竹的引路,此人负责丢引路纸。接着是持旌旗的、抱灵牌的、乐队、祭轴、花圈、送葬的亲朋、灵柩、子。行至村外交通道口处(城市、集镇走出街口)"孝",由孝子孝妇等跪向送葬的亲朋叩首。孝后,孝子才扶柩至坟前,把草鞋、孝棍、花圈等丢在坟地上,即参加筑坟。坟筑好后,有喝彩、撒粮米习俗。 出殡的当天晚上请道士念经一至七天,超度亡灵,俗说"做归山灯"。第二天,孝女、孝妇等穿孝服,首次上坟,俗说"拦山神"、"扌罗两朝"。 办丧事:对亲要派专人报丧。亲朋好友要先送礼,再参加吊祭、送葬、吃饭。丧饭两餐(正餐),一荤一素,入殓时食素,俗说"归棺饭"、"斋饭";出殡时食荤,俗说"出葬饭"。 旧时安葬后,有的孝子还会昼夜在灵堂或坟前守护一段时间,俗说"守孝"。

丧事应酬--中华传统丧葬礼仪

淮北地区 二〇一五年五月

序 人生一世,不管是穷是富,是贵是贱,大数一到,都会撒手而去的,亲人都会感到痛心的,都要为之举行葬礼。 葬礼就是办丧事、也叫开吊。开吊分两种:一种是是亲都带、来客就受,属满破孝,叫素吊;另一种是只带主要亲戚,庄客不受,叫清吊。不管是素吊还是清吊,礼数都是一样的。这里讲的礼数是指我们本地方的风俗。我国之大,各地的礼数不一样。古人云:离家十里路各地各不同。就我们本地的风俗习惯,供知事者料理丧事的时候参考使用。

目录 第一章丧事前的准备 第一节老人临终前需做的事 第二节老人咽气后要做的事 第三节举行葬礼前要做的准备 第四节孝布的用法 第二章牌位的写法 第三章丧棚挽联 第四章参考联 第五章怎样写落款 第六章起程前的准备 第七章搭桥板的写法

第一章丧事前的准备 第一节老人临终前需做的事 1、老人临终前要给老人剃头洗澡剪手脚指甲,以及照相留念。 2、老人临终前一定要把亲人叫到跟前,如果是女的要把娘的亲人叫到跟前,让老人在临走前看上亲人一眼。 3、老人在快要咽气的时候,要给老人穿上送老的衣服,同时,穿上袜子、鞋、带上帽子,裤角和腰部要勒上红线 4、买三尺三寸蓝布做披肩布。 第二节老人咽气后要做的事 1、盖上蒙脸纸。 2、用六尺红绸布将老人遗体盖上。 3、烙打狗饼。就是烙一块薄饼,按照死者的年龄切成小块分成两半,用柳枝穿上,放在死者的袖拢里。 4、点上一盏素油灯。因为冥都的天是黑暗的,这叫照明灯。

5、老盆一只。盆里边要放湿青灰,防止烧纸时将盆烧炸掉。 6、砍柳魂枝一根。柳魂枝下边可截哭丧棒,哭丧棒截成四寸长,用草纸裹上,再用麻披勒上。儿子儿媳每人一只。 第三节举行葬礼前要做的准备 1、要立即召集家庭主要成员和当地知名人士包括支客掌帐厨师等来研究如何办好丧事。 2、首先要研究把葬礼的日期定下来,葬礼的日期也就是开门的日期,开门的前一天叫加奠,后一天叫出殡。 3、一切工作都在加奠这一天准备,这一天的工作如果准备不好,那么第二天‘开门’就会手忙脚乱,工作就不能顺利进行。 4、开门的日子定下来以后,要把死者家庭需要带的亲友全部写下来,好安排人员各路去带,带亲戚时一定要讲清开门日期,以防误差。 5、顾响手。要向响手说明开门的日期和哪些纸折等。 6、求举重。有棺材的要请八个人,砌墓的少点

厦门丧葬礼仪禁忌

厦门丧葬礼仪禁忌 1、客死遗体忌进村入户 人死于外地,遗体不能进入村庄,不得摆放于正厅,只能停放在村旁临时搭盖的雨棚内。在户外死亡,未能见到祖公,是夭亡。把死尸抬进村,抬进屋,会把挡境佛、土地公吓跑,给村民、给家人带来晦气。 2、吊丧忌说死 吊丧应以“老了”、“过身”、“行了”代替。 3、送葬忌原路返回 送完终,所有人切忌原路返回,应走另外的路回办丧事的家参加道士的押煞。否则,会把亡魂的死气带回家,很不吉利。 4、忌如常道别 丧事完了,客人不能说“我要回去了”,主人也忌说“再来”或问“你要走了吗”,客人悄悄溜掉即可。民间讳忌说“死”字,常把人死了委婉地说成“回去了”、“走了”。要人“再来”岂不又要办丧事,多不吉利呀! 5、忌为起死回生者脱寿衣 临死者穿好寿衣,有时起死回生,伺候的人不能为临死者脱掉寿衣,一般都让复活者自己把衣服脱掉或先把纽扣脱下来,然后再由家属帮着脱掉其他衣服。家人先动手为临死者脱寿衣,会染上晦气,有自己想穿之意。 6、忌给临终者进食 临终者穿上寿衣之后,还没断气死亡,可能还会计较吃喝,在这种情况下,家属一般都不会满足其要求,因为一旦多喝水,可能会多排尿,弄脏寿衣,让人说死得“不干不净”、“做饱鬼”。

7、忌眼泪滴在亡人身上 哭丧时,切忌把眼泪滴在亡故人的身上。死者身上沾泪水,永远都得不到解脱,永远忧郁、悲伤缠身。永远难以获得重生。 8、忌猫跃过遗体 人死后,带“阴”电,猫是活体,带“阳”电,如果让猫(特别是麒麟尾的猫)跃过尸体,会产生阴阳相吸,死者会突然挺身而立(或坐),如僵尸一般,煞是可怕。 9、忌看见灵柩起落 当灵柩要抬离或放置时,各种神煞鬼煞会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应回避。否则,不幸着煞,有的当场死亡,有的落个终身残废。 10、装殓时忌号哭 尸体装入棺材时,亲属要停止一切号哭,否则,哭声盖入棺内,会长期回响,不清静,死者即使“入土”也不“为安”。 11、装殓时忌人影投入棺内 抬遗体入棺时,如果是夜晚,要防止灯光把人影投入棺内。据说,活人的人影被照入棺内,活人的灵魂就停留在棺内,一旦被盖上棺盖,活人的灵魂就永远在棺内,此后,那活人就会多灾多难。 12、忌外人看装殓 除了收尸者和死者亲属外,其他人员切忌靠近棺柩。因为亲属都披麻戴孝,收尸者也脖挂红线,外人没有这些“装备”,凶神恶煞一来,逃不掉要遭殃。13、忌穿红戴绿送葬 友人或友人亲属之丧,是极为悲哀之事。葬礼宜庄严肃穆,送葬的人除了穿麻

壮族的丧葬礼仪

壮族的丧葬礼仪 本文是关于壮族的丧葬礼仪,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壮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南方,范围东起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关于壮族的丧事礼仪,其秩序大致是: 报丧 壮家有人死后,家人立即燃放大炮竹三响,以示家里有了死人,向村人、亲朋们报丧。同时主家派人到外家及至亲者报丧,请道公来做道场,着手办理丧事。 洗礼 死者主家报丧后,族内的男女就自动地到主家里,帮忙各种丧事。孝男孝女及族人,披发带孝,戴竹笠,携竹筒或小水桶,到河(塘、泉)边号哭,掷几枚钱于水中,汲水回来浴尸。孝男孝女及最亲者给死者擦洗完毕,俗曰洗礼。死者是男的给他剃头发,是女的给她梳理头发。男的戴上新帽,女的包好头巾。接着给死者穿新衣服、新鞋,还给死者口里放一枚银元,俗曰含金。男性死者给他手中拿一把扇子,女性死者给她手里握一块手巾。目的是让死者干净体面地去到另一个世界生活。 入殓 道公来后,儿女到齐,由道公择定吉时,便举行人殓仪式。其仪式是:由族人在棺材内放一屋草木灰,后铺上一屋白布,将死者尸体抬入棺里,再用一幅白布盖上,作为新被,又用白布缝成蚊帐式罩上,使布角露出棺外。诸事齐备,就将棺盖盖上,用大铁钉钉牢,此时孝男孝女及族人便放声大哭。边哭边歌,以示与死者诀别死者入殓后,棺材放在厅堂中央,用一幅布遮住祖宗神位,以免冲犯祖宗在天之灵,棺材头垂下一张布幔,设一张方桌,桌上设死者灵位,点灯燃香烛,地面铺着席子,孝男孝女日夜坐席守灵。 停丧 停丧日期,视其家贫富而定,一般为三五日。孝男穿白衣服,头戴竹纸帽,腰束麻带,脚穿草鞋;孝女亦穿白衣服,腰束白带,头扎孝巾,脚亦穿草鞋,日夜

丧葬礼仪

丧葬礼仪 1、搬铺(有的地方叫调床) 在亲人临近死亡时,将病人由卧房移至中堂临时铺设的软床上,称“搬铺”。被搬铺者已知将离人世,召唤家人留遗言,分配遗物,嘱咐家人预备办理后事。男移中堂左侧,女移右侧。未成年人夭折,不移。家有长辈,亦不移中堂而移侧屋。 2、送终 老年人病危时,儿女都要在面前日夜守候谓之“送终”。死前给男老人理发,一般是剃光头,妇女不剃头,只将头发梳整齐。穿好寿衣,戴好帽子(哥在世不能戴帽)、穿好鞋袜(弟在世不能穿鞋,只穿袜子)等。一方面因为死后胳膊、腿硬不好穿,另一方面按迷信说法,死后穿就“赤着身子去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内疚的。咽气后,眼睛、口闭合不好的,再帮其合好。口里含着拴着红头绳的铜钱。把红头绳挽成圈,按男左女右的规矩挂在死者耳朵上。“口中含宝”寓吉祥意,谓之“噙口钱”。用白纸盖在脸上叫“蒙脸纸”。这时在脚脖子套条麻绳叫“绊脚绳”,以防止“炸尸”,入殓时解开。用手帕包着“打狗饼子”装在死者的袖筒里。门上贴上白纸,男先死,白纸贴在左边门上,女先死,白纸贴在右边大门上。死者年龄多大,就用多少根谷草扎成草把,放在死者床头前叉开,叫“隐身草”。头面前面以碟、盏盛油放灯芯点燃为灯,称“长明灯”。再放上一个阴瓶子,外面用高粱秆做框、纸糊的四方框灯罩挡风。 3、喊路 老人咽气后,把以上这些物件整备好后,孝子应立即到大门前路口烧纸喊路。让亲邻中高嗓门的一人喊:“×××明光大路向西南”。意思是让老人的灵魂赴西南极乐世界。连喊三声后,全家人才能大哭,又曰“举丧”。在老盆里烧纸(老盆底钻三个洞)砍好哀棍,砍哀棍时,要注意选好一支较长柳树的枝,够所有孝子用的,粗头是老大的,依次截取,一根比一根长一点,干儿最后,全部用白纸剪穗子糊上,糊好白幡,曰招魂幡。死一位糊一杆,死两位糊两杆。 4、戴孝 比死者小的平辈、晚辈都要戴孝。孝子(包括儿媳)戴重孝(布最好是粗麻布),并腰系辫好的麻绳,束顶帽外束麻绳坯子,塞上棉花,男左女右,意思是堵耳眼,不闻他事,专心守丧。其他人以房份、亲戚的远近,在孝帽的形状、孝衣、扎孝腿的布条颜色上区别。玄孙可戴红帽,穿红衣。 5、送盘缠 死后的第二天晚上,全族的人员到亡人家中,晚辈戴着孝帽,儿子、女儿、、侄女、侄子、孙女孙子穿着孝衣和白鞋,选一人端着馍盘,馍盘中放置一碗数量与死者年龄相同的小扁食;做一个面灯放油点着(前两样用面必须伸手一下取出,不多不少),及一些纸箔;另一个拿着用白纸糊成的盛有折叠纸元宝的钱褡子。孝子哭着在前,家族人员随后,前行至村外十字路口。用三角架叉开,挂上箔,放上褡子,三角架下放着面灯、扁食,点火焚烧,选一人呼死者已死去晚辈的名字,“×××给××(称呼)扛褡子”,连喊三声,孝子等人不从原路回家。即为“送盘缠”。 6、报丧 老人断气后,若亡人是妇女,必须向娘家报丧;亡人是男的,向其外祖母家报丧。由长子戴孝帽、系孝绳,手持哀悼棍前去报丧。到了目的地,不能进门,有人来接,无论长幼,孝子都要给叩首,叫“跪门”。一般亲友,派族中人去即可。至亲要立即带上箔到丧家烧“倒头纸”,痛哭一场就回去,孝家不招待酒饭(现在随后火化)。 7、哭丧

德州解放前汉族丧葬风俗

德州解放前汉族丧葬风俗 德州解放前汉族丧葬实行的是土葬。由于受到儒家传统观念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其仪式相当繁琐。因贫富不一,故其形式各不相同。现将旧社会汉族的丧葬风俗叙述如下,供历史研究者之参考。 一、倒头 过去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在老人生前即把寿衣寿木等准备齐全。待老人病危时,给他穿上寿衣,抬在灵床上,停在正房中间。灵床上铺一绣莲花图案的黄色被子,身上盖一床绣有八仙图案的被单。条件差的贫穷人家也要铺一床黄色褥子,盖一床兰色被单。病人倒头(咽气)后,谓之“寿终”(男人死亡谓之“寿终正寝”)。 如果儿孙们守在床前,就算得了儿孙们的“济”,否则就空养儿孙一场。儿孙们也认为没有尽到养老送终的责任。 老人咽气后,要将一枚拴有红线的制钱(富有之家则用珍珠或金玉等物)放入死者口内,谓之“噙口钱”。再将一面镜子面朝里放在死者胸前。灵床前摆设供桌,上摆糕点、供果、长明灯、打狗饼子、打狗棒,小碗一个内放小米当香炉。然后,焚香烧纸,全家举哀恸哭。这时来帮忙的亲友将准备好的冥马(俗称倒头马)拿到大门外焚化(如死者是女性则焚烧冥轿,又叫倒头轿)。然后由死者的儿孙们哭着到土地庙前烧纸“报庙”。这一仪式要从老人亡故到“送三”前共进行七次。 通过上述烧倒头马、报庙等活动,附近的邻居亲友及本家闻知其家有人亡故(当地称“过去了”),即可登门吊祭,谓之“热吊”。此时吊祭只表示亲近,不送祭礼。 老人亡故后要“封门”。如果是祖父或父亲亡故者,要“封全门”——把门心、门框、门楣上的巾对联处全巾上白纸。如祖母或母亲死亡而祖父或父亲都健在,则门楣上不能贴白纸。这是按照封封建礼教的传说,男人为“天”,而门楣代表“天”,故男性长辈健在者不能“封全门”。 丧主办理丧事要邀请有经验、懂礼仪的人来主持丧事的各项事务,俗称“总管”或“总理”。总理要按照丧主的意见及其家庭情况来筹措丧事的规模大小。一般都要办好下列各项事务:(一)、报丧,写一报丧单,写明某街某处某某先生或太太于某年某月某日逝世,定于某月某日送三候吊等字样,后面写明被通知亲友的姓名、住址,派人逐家告知,也有的人家不写报丧单,只派人到亲友家口头告知。 (二)安排人分管账屋(收祭礼、写谢帖)、支屋(负责一应物品的购置和发放)、监厨(负责膳房的一切事务)、男、女迎送(招待前来吊祭的亲友)等职务。 (三)设膳房、备酒席,招待前来吊祭者。 (四)预定送三及发引时所需之各种纸扎用品。 (五)搭设灵棚、经棚、待客棚等席棚。 (六)有条件的要邀请和尚或道士前来诵经、送三、放焰口。 老人亡故后,孝子、孝眷等都要穿孝服。孝服式样有严格的区别。孝子穿白孝袍,全白鞋,

汉代丧葬礼俗探析.

汉代丧葬礼俗探析 论文关键词:汉代,丧葬礼俗,原因,影响 论文摘要:在中国古代丧葬史上,汉代的丧葬礼俗颇为突出,它是在秦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而形成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传统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在内。当然,汉代丧葬礼俗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并对当今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丧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既有考古文化作为其客观存在的依据,也有典籍记载作为其历史事实的背景,同时,还有统治者和平民百姓都共同实行的丧葬礼仪作为其真实生存的基础,因此,它是最宽广也是最真实的一种上下层文化交错的习俗。”[1]所以,研究它对于我们全面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大意义。本文仅就汉代的丧葬礼俗作一粗略的分析,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 汉代丧葬礼俗,内容颇为复杂多样。在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中广泛存在。之所以能这样,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传统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在内。 1、“灵魂不灭”观念的影响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无从解释,从而对身边的事物存在恐惧与敬畏,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信仰。伴随着这种信仰,人类不断认识周围事物,与此同时,人类也试图对自身的存在作出解释,为了解释人类的精神活动和身死现象,灵魂说应用而生。古人认为人死后肉体消失,但灵魂不灭,仍能参与和影响人们的一些活动。这种观念一产生便迅速盛行,至汉代仍为各阶层的人们所推崇。 汉代人相信人死灵魂永存,还会在另一个世界像活人一样继续生活,因而注重把死人当作生人看待。为了使死者能过上舒适、安稳的生活,墓室的形制和结构尽量模仿现实中的房屋,随葬品尽量将生人所用的工具、物品纳入墓中,甚至将房屋、田地和家禽、牲畜之类也制成模型和偶像,以供随葬。完全用现实生活来为死者构造地下世界,所谓“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2]。这种现象在许多汉墓中均有发现,如古城汉墓,墓葬形制为带斜坡墓道的砖彻多室墓,由墓道、通道、前室、后室和耳室几部分组成。出土器物有釉陶仓、釉陶井、陶狗、陶鸡、五铢钱等。 汉人也相信“人死为鬼,有知”,可降福生者,亦可祸害生者,那么为求死者对生者的保佑,祭祀就成了一种经常性的活动。上至皇帝,下迄百姓,乐此不疲。西汉帝陵园中有寝,陵外立庙,均为祭祀之所。班固《汉书·韦玄成传》载:“园中有寝、便殿。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到东汉时,陵园礼制除维持西汉礼俗外,开始举行规模空前的上陵礼。官僚地主在坟墓前建有大规模的祠堂,作为经常举行祭祀活动之场所。司马光《文潞公家庙碑》:“汉世公卿贵人多建祠堂于墓”。家庭贫寒者,虽无力造祠堂,但仍要定期到祖坟吊祭,俗称“上冢”。如汉武帝时的朱买臣,家贫,靠打柴为生,其妻去而嫁于他人。一天,“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其间,故妻与夫家俱上冢,见买臣饥寒,呼饭饮之”[3]。

中国传统丧葬流程习俗和现代殡葬对比教学教材

中国传统丧葬流程习俗和现代殡葬对比

1、送终。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此外,还人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 2、报丧。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吊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3、入殓。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也用纸钱)掩面。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镜子一面。 4、守铺。死老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老铺侧,以示服孝,叫做" 守铺"。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 5、搁棺。因为要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枢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搁棺 "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使搁棺,时间也不长。 6、居丧。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已不常见) ;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教帽。孝子在居丧期间(一般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进寺庙等。尤其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必须严守,否则不吉。 7、吊唁。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吊唁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亲朋友邻,虽不致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一些。 8、接三。接三也叫"迎三"、"送三"。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者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进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天灵魂离去的时候,为他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进入天堂。相对于神来说,是迎接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相对于死者亲友,是送别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也叫"送三"。 9、出殡。出殡又叫"出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出殡之前,先要辞灵。先装"馅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埋在棺材前头。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财起官"的意思。 10.落葬。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把随葬的馅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龛内,扫去脚印,然后将棺木徐徐放下,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由丧主铲土掩棺,并堆土成坟堆。 11.居丧。在亲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必须要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思念。这就是居丧。居丧之礼节,对于孝子要求更严。在古时候,孝子要居丧三年。为什么是三年呢?因为按惯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后三年不离母亲的怀抱,因此,父母死后,孝子应服丧三年,以示回报。 现代追悼会的仪式大致为: ①在会场门口迎候亲友和来宾,并发给白花功黑纱。迎候者一般为丧家委托的亲友。 ②宣布追悼会开始,奏哀乐。 ③宣读悼词。

壮族风俗习惯

壮族风俗习惯 建筑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因为我们的周围不是山就是水,所以不喜欢都难,呵呵~)。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现在好多了,因为改革开放了嘛0。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这个有一部份居民还保持着)。 服饰 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壮族的一种婚俗。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

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背字 在广西宜山和环江县交界的一些地方,壮族青年结婚,至今流行“背字”习俗。“背字”是壮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一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最优)土布缝制而成。女儿出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背”回新郎家,以备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这种习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机灵识礼。“背字”仪式在女方家里的正厅举行。主持仪式的人必须是村上德高望重、当了爷爷的长者。长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两杯当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礼貌地双手捧杯,恭敬地给长者回敬两杯,双方都要一饮而尽。接着长者把准备好的带子从“背字”人的两肩绕过扎紧,继而又互相敬酒,说吉利之语。“背字”完毕,鸣放鞭炮,欢送迎亲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长者鞠躬辞别,步出大门,打开雨伞,意为庇护“外孙”离开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烧香放炮,欢迎“背字”人胜利归来。少倾便举行“卸字”仪式,同样由长辈主持,互敬酒后,长者轻轻解下布带,交给家母保管。新郎父母还要酬谢“背字”人。时过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结队来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热闹。 新娘过河 流行在广西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内的壮族婚俗。在桂北山区,本来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桥。所以成亲时,新娘过河过桥都要请人背。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齐鸣,“水手”两掌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背好后才能过河或过桥。背新娘特别讲究

殡葬礼仪常识

殡葬礼仪常识 导读:殡葬礼仪常识 国人历来尊崇“死后为大”的传统观念,对于故去人们的殡葬仪式都比较复杂。豫北的殡葬礼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报丧:亡故亲人的事主,一般都会先请来几位辈分较高的族人和通晓礼仪的“执客”,共同商定下葬日期。下葬分“逢七”和“逢五”,而且还有“忌土”的避讳。“忌土”按照姓氏稍有不同,有的姓氏忌六月和腊月,有的姓氏忌三月和九月(均是农历)。如果正好赶上“忌土”的月份,是不能开挖墓穴的,只能在墓地旁边临时搭建“丘坟”,到清明节、中元节等“鬼节”时再举行正式下葬仪式。下葬的日期定下来后,事主会请专门的人分赴亲朋好友家报丧,通知下葬日期。 哭路:当收到亲人亡故的消息后,亡人已经出嫁的姐妹、女儿、侄女、孙女等要从自己家里一直哭回到事主家里。在哭路开始前,还有给家里的上辈如婆婆磕头报丧的仪式,上辈会准备黄纸和鞭炮,并派人陪同回娘家。因为边哭边走毕竟不怎么顺当,路程较远的,也没有那么多力气,很多人都是从自己家里出来哭出自己居住的村子,就不再哭了,直到快进入娘家的村子时再开始放声大哭。 入殓:当亲朋好友都到齐后,要给亡人穿上寿衣(大部分在去世时已经穿上),抬到棺材里入殓。棺材里面会撒入草木灰,一般要找七户人家的草木灰,并要象征性地付给这七户人家几毛钱。寿衣不能有扣子,如果有扣子,一定要摘下,但不能用剪刀等铁器剪掉。

送盘缠:亡故的第二天晚上,要给亡人“送盘缠”,也就是在十字路口焚烧黄纸和纸折的元宝等,祈愿亡人的灵魂顺利升天,遇到难题可以“花钱”打通关节,不会被恶鬼欺负。对于已经出嫁的女儿、侄女、孙女等,黄纸的重量有—个规定:必须是九斤四两。“九、四”大概是“救死”的谐音,寓有盼望亲人能够活过来的愿望。 三天和封口:亡故的第三天,亲朋好友会赶到事主家里进行祭奠。到晚上,要进行封口仪式:封死棺材的盖子。在封口前,亡人的大儿媳要端上一碗清水,给他“净面”:用棉花蘸上清水,擦拭脸部。擦一下,扔掉棉花,再用新棉花蘸水擦拭,反复若干次。剩下的清水,大儿媳还要喝下去。“净面”后进行遗容瞻仰,亲朋好友按顺时针的方向环绕棺材一周。在这个环节,忌讳泪水洒到遗体上,以确保亡人安心上路。 出殡:按照既定日期,亡故的`第七天或第五天,亲朋好友会再次来到事主家里,一同参加出殡仪式。事主家里会搭建灵棚,摆上亡人遗像,遗像前再摆上五份馒头(每份五个)、五份荤菜、五份素菜,以及酒壶、酒杯,供人祭奠。灵棚前侧两边用白纸黑字书写“慎终须尽三年孝,追远常怀一片心”等样式对联,横批一般是“当大事”或“祭之以礼”。出殡的时间一般都安排在下午三、四点钟,棺材安放到一架由十六人抬的“仪杠”上,男人们在仪杠前面,女人们跟在仪杠后面。这时候,亲朋好友以及街坊邻居还要按照类别,推选一名主祭带领大家再次进行集体祭奠。祭奠的形式很复杂,有“二十四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