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脾胃湿热与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病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脾胃湿热与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病的关系摘要:本文浅谈脾胃湿热与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病的关系
关键词:脾胃湿热口腔溃疡发病关系
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ROU)是口腔黏膜的常见病、多发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
临床以口腔黏膜反复出现孤立、圆形或椭圆形的浅表溃疡,局部灼热疼痛为特征,属于中医“口疮”之范畴。
本文探讨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湿热致病与ROU发病的关系,以期对ROU的研究有所裨益。
1 幽门螺杆菌与ROU
口腔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根据口腔中固有菌丛的分布及生理、形态学特点可分为牙菌斑、舌背黏膜及颊上皮等不同的微生态环境。
Hp是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自1989年Krajden S 等及1993年Mapstone N P 等分别首次从慢性胃炎患者口腔牙菌斑和唾液中分离出Hp后,有关Hp感染与口腔疾病关系的研究逐渐引起了重视。
胡文杰等通过多部位采样方法对口腔中Hp定植和分布规律的研究发现,87.5%的慢性胃炎患者胃内和口腔中可同时检测出Hp,其中牙菌斑中最多(84.4%),其次为唾液(56.2%)、舌背黏膜(43.8%)及颊黏膜(28.1%),提示人的口腔无疑是Hp重要的聚集地之一。
人口腔内牙菌斑和唾液中的Hp与胃内Hp具有相同的形态、生化和免疫学特征;ROU患者较健康人群胃肠道疾病的患病率明显升高,故Hp感染与ROU发病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作为口腔与胃病可能的共同致病菌,Hp的感染可能不仅由于口腔和胃内的相互传播所致,同时也可能与口腔黏膜和胃黏膜同属消化系统、均来自外胚层及其组织表面存在共同的抗原成分密切相关。
尽管多数学者认为Hp感染与ROU的发病相关,但对口腔中Hp的研究也存在着争议。
Mansour?Ghanaei F 等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ROU患者牙刷中取出的标本,并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患者血清Hp的IgG抗体进行检测,结果未发现Hp的存在,从而否认了Hp感染与ROU的发病相关的说法。
不过,鉴于已有研究提示口腔中有多个部位存在Hp的定植,并对其特征性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笔者认为,针对口腔中Hp的相关研究可能需要同时检测多个部位,并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标本的采集,如可同时从磨牙菌斑、唾液、舌苔及颊黏膜采集,快速尿素酶即刻检测牙菌斑、舌苔中的Hp,其余标本冻存以检测Hp的DNA,并进行血清Hp的IgG抗体检测等,才有可能综合反映口腔内Hp感染的真实情况;口腔中的Hp作为胃内Hp潜在的感染源仍应加以充分的重视。
2 脾胃湿热、Hp感染与ROU发病的关系
ROU属于中医“口疮”范畴,发病往往因过食肥甘辛辣、煎炒炙?、嗜酒等致脏腑功能失调。
“脾开窍于口”、“舌为脾之外候”、“两颊与齿龈属大肠与胃”等体现了生理上口腔与脾胃之间的密切关系。
《诸病源候论•口舌候》:“足太阴脾经也,脾气通于口,脏腑热盛,热乘脾气冲于口舌,故口舌生疮也”;《太平圣惠方》:“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而肿也”;《圣济总录》:“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以及《医学摘萃•七窍病类•口病》:“土者,水火之中气;水泛于土则湿生,火郁于土则热作,湿热熏蒸则口气腐秽而臭恶”等明确指出口疮不仅由心脾积热所致,还与湿热内蕴脾胃密切相关。
临床ROU之所以反复发作,可能部分因“湿热邪气”粘滞及其致病隐匿、渐进和缠绵的特征所致。
众所周知,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机体的水湿;《湿热病篇》也有:“湿土之气,同气相召,始虽外受,终归脾胃”之说,提示无论外湿或是内湿,均与脾胃的功能有关。
而脾胃湿热证的形成与环境、气候、饮食习惯及患者的体质状态密切相关。
夏秋之交、长夏季节雨湿较重之时,湿热病邪易于产生;现代人生活环境、饮食结构及体质已发生明显改变,饮食偏于肥甘、醇酒厚味,易使脾失健运,湿浊中阻,郁而化热;且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日趋明显、心理压力的逐渐增大以及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尤其岭南地区本身气候炎热、潮湿,当地人又喜进食鱼鲜等阴柔之品,其体质往往多偏“阳热质”等,一旦内外之湿热相引,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湿热口疮便可随之而生,其临床往往表现为口腔溃疡局部红肿热痛、渗出糜烂、缠绵难愈等湿热之证胶着难解的病理特征,这与ROU临床反复发作的特点不谋而合。
因此,笔者认为,临床辨治ROU,在强调“火邪”致病的同时,还应重视湿热在其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脾胃受损,运化失调,水湿不化,湿热内蕴,熏蒸口舌可能为ROU反复发作的关键病机之一。
尽管有关脾胃湿热、Hp感染与ROU发病关系的研究目前尚较少涉及,但本课题组前期有关Hp与慢性胃病脾胃湿热证的研究表明,脾胃湿热证是Hp相关胃病发生过程中邪气最盛、邪正交争最剧烈的阶段,其Hp感染率较高,故Hp似乎可归属于中医“湿热邪气”之范畴。
另有研究表明,具有清热化湿、调和脾胃作用的中药灭幽汤能使Hp相关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并具有一定的根除Hp的作用;有关Hp感染与ROU的研究也提示,伴有Hp感染的ROU患者其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ROU患者采用抗Hp三联疗法能一定程度巩固和提高ROU治疗的临床疗效。
结合“口腔是Hp重要的聚集地之一”,口腔中的Hp作为胃内Hp潜在的感染源应该加以充分重视的观点,上述研究已从不同角度分别提示,脾胃湿热、Hp感染与ROU发病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ROU的中医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溃疡常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脾胃湿热、Hp感染与ROU发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脾胃受损,运化失调,湿热内蕴,熏蒸口舌可能是ROU缠绵难愈的病机关键之一。
临床辨治ROU时,需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质状态、饮食习惯及所处地域环境进行综合考虑,方能有的放矢,提高疗效。
ROU的中医治疗近期疗效较好,但远期疗效还不够理想,较难根治。
笔者认为,针对湿热所致的ROU,除需要加强临床治疗外,药后的调理保
养对于从根本上防止其复发也至关重要。
随着现代人生活环境、饮食结构及体质状态的改变,ROU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有关脾胃湿热、Hp感染与ROU发病的关系应引起必要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