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对性护理对重症监护室清醒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针对性护理对重症监护室清醒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针对性护理对重症监护室清醒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针对性护理对重症监护室清醒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针对性护理对重症监护室清醒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治疗依从性及护理

满意度的影响

目的探究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的效果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5月人民医院ICU收治的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及针对性护理,对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通过焦虑(SAS)及抑郁(SDS)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不良心理情况进行评定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SDS及SAS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清醒患者接受针对性护理可有效改善不良心理,提升依从性及满意度,因此该种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标签:针对性护理;重症监护室;清醒患者;不良心理;依从性;护理满意度

ICU是医院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救治患者的特殊科室之一,该科室主要收治病情危重、变化急快的患者,ICU患者经过治疗后通畅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清醒,清醒后由于麻醉药剂、气管插管等治疗手段及自身情况的影响易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对患者的临床疗效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1]。为此我院开展了针对性护理在ICU清醒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效果理想,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5月人民医院ICU收治的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23~64岁,平均(43.2±3.5)岁;观察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22~65岁,平均(43.8±3.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健康教育、病情观察等。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行针对性护理:①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应保持亲切和积极的态度与患者进行沟通,针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心理进行心理疏导,通过语言和行动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改善其不良心理,以帮助其建立治疗信心,提升患者临床治疗依从性。②环境护理,定时打扫病房,保证室内干净整洁,创造合理的通风、光照及温湿度条件,还可在病房内放置鲜花绿植,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缓解患者心情。③探视护理,以患者病情变化良好性为依据,适当开放探视时间,若条件允许家属可引入病房内看望患者,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

1.3 观察指标

常见急危重症护理常规

第三章常见急危重症护理常规 第一节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CA)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心脏泵血功能突然停止。一旦发生,将立即导致脑和其他脏器血液供给中断,组织严重缺氧和代谢障碍。对心搏骤停者立即采取恢复有效循环、呼吸和大脑功能的一系列抢救措施,称为心肺脑复苏(cardio 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 1.准确、及时判断实施心肺复苏钱必须准确、及时判断病人有无突发意识丧失,有无自主呼吸,有 无大动脉搏动(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消失。 2.紧急处理措施(1)人工循环: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部位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按压频率 为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成人至少为5CM,婴儿和儿童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 (婴儿大约为4CM,儿童大约为5CM),并让一人通知医生,如为目击者立即拳击心前区 1—2次,再行胸外心脏按压. (2)畅通气道人工呼吸:畅通气道是实施人工呼吸的首要条件.面罩球囊控制呼吸,连接氧气 8-10L/分,如有条件者立即气管插管,进行加压给氧,无条件时应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每 次吹气量为400—600ml. (3)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一般首选上腔静脉系统给药,如肘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或颈内 静脉,以便药物尽快起效. (4)心电监护:观察抢救效果,必要时除颤起搏. (5)脑复苏:头部置冰冒,体表大血管处,如颈、腹股沟、腋下置冰袋;同时应用脑复苏药物,如冬眠 药物、脱水药物及能量合剂等. (6)纠正酸中毒:可选用碳酸氢钠注射液. 3.病情观察 (1)察病人的通气效果: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流量为5—6L/分),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和使用人工 呼吸机.使用呼吸机通气的病人每小时吸痰1次,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同时定时进行血气分析,根据结果调节呼吸机参数. (2)观察循环复苏效果:观察有无窦性心律,心搏的频率、节律,心律失常的类型以及心脏对复苏药物 的反应;观察血压的变化,随时调整升压药,在保持血容量的基础上,使血压维持在正常高水平,以保证心、脑、肾组织的血供;密切观察瞳孔的大小及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和肢体活动等; 密切观察皮肤的色泽、温度. (3)观察重要脏器的功能:留置导尿管,观察尿量、颜色、性状,定时监测尿素氮、肌酐等,保护肾 功能. (4)复苏的有效指征:面色、口唇由发绀转为红润;自主呼吸恢复;能触及大动脉搏动,肱动脉收缩 压>60mmHg;瞳孔由大变小;有眼球活动或睫毛反射出现. (5)复苏终止指征:1)脑死亡:对任何刺激无反应;自主呼吸停止;脑干反射全部消失(瞳孔对光反 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睫毛反射);脑电活动消失.2)心脏停搏至开始心肺苏的时间超过30分钟,又坚持心肺复苏30分钟以上,无任何反应,心电图示波屏上呈一条直线. 4.一般护理 (1)预防感染,严格遵守各项无菌操作,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眼部护理等. (2)准备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防止并发症发生. (3)备好各种抢救仪器及药品,防止再次发生心搏骤停.

常用评分系统

ICU的评分系统 重症患者病情危重,时间紧迫,需要医生早期发现、早期识别,尽快采取干预措施,以免延误病情。ICU的评分系统可以给临床提供量化、公平的指标,用以评价疾病严重程度。 ICU常用的评分系统有:非特异性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如APACHE II,TISS;多脏器功能障碍病情评分,如MODS,SOFA,LODS;特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如RANSON,RAMSAY等。 一、APACHE(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 此评分是由Knaus于1981年建立第一代,1985年提出APACHE II,至2005年推出第四代。APACHE II因为简便可靠,设计合理,预测准确,免费,目前使用最为普遍。作为重症患者病情分类和预后的预测系统,分值越高,表示病情越重,预后越差,病死率越高。APACHE II由A项、B项及C项三部分组成。A项:急性生理学评分,共12项。B项:即年龄评分,从44岁以下到75岁以上共分为5个阶段,分别评为0-6分。C项:即慢性健康评分。APACHE可动态评价医疗措施的效果,评估病情,预测预后。 二、TISS治疗干预评价系统(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scoring system) 是由Cullen 1974年建立,目的是对重症患者进行分类,确定医疗护理的劳动强度,以便安排工作量。每日同一时间由一名观察者收集资料,确认是否为前24小时内完成的治疗措施,总分应与病情一致,如与APACHE等没有一致,应检讨是否治疗措施适当,不得重复记分,对同一目的进行的多项干预,记录最高分。 三、MODS评分(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core)多脏器功能障碍评分 Marshall于1995年提出,Richard 2001年改良。其参数少,评分简单,对病死率和预后预测准确。但其只反映6个常见器官功能的一个指标,不能全面反映其功能状态,对其它影响预后的因素没有考虑。 四、SOFA(sepsis 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全身性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 1994年欧洲重症医学会提出,强调早期、动态监测,包括6个器官,每项0-4分,每日记录最差值。目前研究显示最高评分和评分差值对评价病情更有意义。此评分方法后来也被称之为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 五、LODS(logistic organ dysfunction system)器官功能障碍逻辑性评价系统 1996年由Le Gall创建,其中每个变量都经过logistic回归筛选,权重经过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包括6个器官,每项0-5分,最高22分,每日记录单个器官中的最差分值,其总分数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六、特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 是指对特定器官功能进行评价。如:肺损伤评分,肺部感染评分,心力衰竭评分,重症胰腺炎评分,DIC评分,肾功能衰竭评分,镇静评分等。 熟练掌握ICU的评分系统,不仅可以识别高危患者,指导治疗,而且可以评价新药及新治疗措施的有效性,或者用来进行质量控制,促进ICU病房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APACHE II 评分

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儿依从性及满意度的影响

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儿依从性及满意度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8-11-26T14:16:13.860Z 来源:《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8期作者:李亮 [导读] 目的:研究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儿依从性及满意度的影响。 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二科湖南长沙 410005 【摘要】目的:研究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儿依从性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本次选择对象为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儿,时间在2017年12月直至2018年8月之间,根据电脑随机分配的原则将30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儿分为两组,其中包括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行常规护理;针对性心理护理。结果:观察组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儿依从性、患儿家属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儿依从性及满意度均具有提高作用,值得研究。【关键词】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人工耳蜗植入术后;依从性;满意度 Effect of targeted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compliance and satisfaction of children after cochlear implantation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targeted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compliance and satisfaction of children after cochlear implantation. METHODS:The selected subjects were children with cochlear implants. Between December 2017 and August 2018,30 children with cochlear impla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random computer distribution. Group,including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respectively,routine care;targeted psychological care. RESULTS:The compliance of childre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cochlear implantation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family members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Targeted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has an effect on the compliance and satisfaction of children after cochlear implantation. It is worthy of study. [Keywords]:targeted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cochlear implant surgery;compliance;satisfaction 人工耳蜗植入术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在极重度感音性耳聋、双耳重聋的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而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患儿及其家属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手术顺利实施[2]。本次研究对两组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儿各项情况进行分析,具体内容见下。 1.资料/方法 1.1基线资料 以30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选择电脑分配方式作为分组原则,分为2组(观察组15例与对照组15例)。观察组-男、女占比各为10:5;年龄段在1岁至6岁之间,经计算后中位年龄为(3.52±1.02)岁。对照组-男、女占比各为9:6;年龄段在1岁至6岁之间,经计算后中位年龄为(4.01±1.22)岁。 2组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儿的各项基线资料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两组间能够对比。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方法 本组研究对象实施常规护理。 1.2.2观察组采用方法 本组研究对象采取针对性心理护理,护理内容:①术前心理护理:由于多数患儿无语训经历,且缺乏语言基础,多数患儿属于语前聋,且加之患儿年龄较小,语言沟通十分困难,导致患儿出现倔强、孤僻和自卑性格,对护理人员产生畏惧和排斥心理。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以肢体语言与患儿进行交流,比如抚摸、眼神、和蔼的面部表情等,并根据患儿性格特点给予其玩具和图书,使其能够消除恐惧和陌生感;在实施各项检查前,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儿接触,使其能够提高依从性,拉近护患距离;与此同时还需做好患儿家属的心理工作,并告知家属有关人工耳蜗植入术的相关知识,使其对手术知识有充分了解,降低护患纠纷风险。②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应安抚患儿,并取其健侧卧位,使其术耳朝上,避免患侧耳部受压,同时对其各项生命体征采用心电监护仪进行监测,比如血压、呼吸、脉搏和心率等,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并给予其吸氧操作,若口腔分泌物较多,应及时进行清理。 1.3观察指标 对比且分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儿依从性和家属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观察指标”内容采取SPSS26.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应用“%”表示;计量资料应用“±”表示,两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以P<0.05判定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2组依从性 观察组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儿依从性93.33%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30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儿依从性(%)

危重病人的护理常规

急诊科危重病人护理常规 1、危重病人有专人护理,护士了解病情,做到知道:床号、姓名、年龄、诊断、饮 食、治疗、存在护理问题、心理、主要化验指标。 2、新入院或新转入的病人要做入室评估。 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出现下列情况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心率高于120次分或 低于60次分或较前有明显变化时;突发心律不齐,频发早搏;血压低于90/60mmHg或高于160/90或较前有明显变化时;病人出现明显呼吸困难、紫绀、鼻翼煽动,自己无法解释无法处理时;呼吸低于10次分或高于40次分时;SpO2低于90%或下降5%排除仪器故障、接触不良时;体温高于39度或短时间上升2度时。 4、保证监护仪正常工作,电极片、指套接触良好,各种波形、数据清晰显示。各监 护线路整齐。 5、如病人使用冰帽,应每1小时检查仪器是否正常工作,耳部保护情况,每班检查 所垫毛巾是否潮湿,枕部是否受压。 6、气管插管病人,注意检查气囊压力每班1次,记录插管深度每班一次。 7、气管切开病人,注意检查气囊压力每班1次,检查固定带每班1次。对于气管切 开初期,随时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在窦道形成(5-7天)之前严防管路脱出,并于床头备气管切开包。 8、使用呼吸机病人,每小时检查管路一次,及时添加湿化罐内蒸馏水,及时倾倒积 水瓶内的积水,保证气管插管末端或气管切开口处于管道最高处,防止冷凝水逆流入气道内引起窒息或肺炎。 9、带有胃管、尿管、中心静脉导管、动脉留置针患者,按相应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10、躁动病人做好保护性约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保证镇静剂持续泵入。 11、做好晨晚间护理,做到“三短”:指(趾)甲短、胡子短、头发短;“六洁”:口 腔、头发、手足、皮肤、会阴、床单位的清洁整齐。做到病人全身无异味,无血、痰、便、胶布等渍迹。 12、皮肤护理:患者病情允许者,每天上、下午各一次为病人擦洗全身;每两小时 翻身拍背、按摩受压部位皮肤一次;进行无创血压监测者,根据病人病情选择合适的时间间隔,必要时袖带内垫两层纱布,防止患者上臂皮肤损伤。压疮高危患者及时填写评估表,并与家属沟通。皮肤完整性破坏者,及时填写压疮报告,并给予处理措施。 13、为患者翻身时,至少2名护士分立于患者两侧。首先整理管道,保证所有管道 足够长1名护士负责头肩、呼吸机管路,另一名负责协助病人翻身、看监护仪。 翻身结束后,整理所有管道,使病人处于舒适体位,监护线、输液管、尿管夹子等不得被压于身下。 14、积极促进患者排痰:定时翻身拍背后,应为病人吸痰;雾化结束后应为协助病 人翻身拍背,鼓励咳痰或为病人吸痰。 15、吸痰用盐水、气管内滴药每24小时更换一次。 16、做好护理记录,及时准确记录病人的病情变化。护理记录字迹清楚,描写确切, 记录及时。病情相对平稳者,每1小时记录一次生命体征、尿量。 17、正确执行医嘱,除抢救外,不得执行口头医嘱。执行医嘱后,及时在医嘱单上 签字。

重症常用评分系统

一、【危重患者镇静深度评分】 Ramsay镇静评分 概述 适用于接受静脉持续镇静患者。 解释 ? 1:镇静不足 ? 2 - 4: 恰当 ? 5 或6: 镇静过度 机械通气患者的Brussels镇静评分 概述 Brussels镇静评分用于ICU接受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监护。 镇静水平每4小时评测一次。 二、【危重患者镇痛评分】

疼痛评估: 疼痛评估应包括疼痛的部位、特点、加重及减轻因素和强度,最可靠有效的评估指标是病人的自我描述。使用各种评分方法来评估疼痛程度和治疗反应,应该定期进行、完整记录。常用评分方法有: 1.语言评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 VRS):按从疼痛最轻到最重的顺序以0分(不痛)至10分(疼痛难忍)的分值来代表不同的疼痛程度,由病人自己选择不同分值来量化疼痛程度。 2.视觉模拟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用一条100 mm的水平直线,两端分别定为不痛到最痛。由被测试者在最接近自己疼痛程度的地方画垂线标记,以此量化其疼痛强度。VAS已被证实是一种评价老年病人急、慢性疼痛的有效和可靠方法。 不痛疼痛难忍 0 100 3.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 NRS):NRS是一个从0—10的点状标尺,0代表不疼,10代表疼痛难忍,由病人从上面选一个数字描述疼痛。其在评价老年病人急、慢性疼痛的有效性及可靠性上已获得证实。 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不痛痛,但可忍受疼痛难忍 4.面部表情评分法:(Faces Pain Scale,FPS):由六种面部表情及0-10分(或0-5分)构成,程度从不痛到疼痛难忍。由病人选择图像或数字来反映最接近其疼痛的程度。FPS与VAS、NRS有很好的相关性,可重复性也较好。 不痛微痛有些痛很痛疼痛剧烈疼痛难忍

集束化综合护理方案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满意度的影响

集束化综合护理方案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满意度的影响 目的:探究集束化综合护理方案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集束化综合护理干预,觀察对比两组护理效果、治疗依从性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显效率为8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1%,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良好率为91.9%,护理满意率为96.8%,对照组治疗依从性良好率为80.6%,护理满意率为85.5%,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集束化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①成立护理小组,确定管床责任护士,实行3班24h负责制,确定集束化综合护理重点。②健康宣教,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对患者系统性地开展支气管哮喘知识宣教,如发病机制、发病典型症状、诱发支气管哮喘的风险因素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③体位护理,治疗期间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背部及腰部各垫一软枕,保持前臂伸直平放于折叠式病床桌子上,以患者感觉舒适为佳。④配合氧疗及雾化治疗,参照血气分析结果,若氧分压降低,可采用鼻塞法或双腔鼻导管予以氧气支持,氧流量控制在1~3L/min之间,同时观察氧气湿化情况;雾化吸入治疗时,需切实执行无菌操作,并指导患者将口含器含在嘴里,叮嘱患者紧闭口唇,鼻腔呼吸气,指导患者进行慢而深的吸气、屏气,待雾化治疗后,由护理人员协助患者排痰吸痰、叩背。⑤心理疏导,讲解支气管哮喘是一种需终身治疗的疾病,但经合理治疗,积极预防诱发因素,仍可有效控制病情,预防相应并发症,以此使患者证实自身疾病,缓解患者焦虑心理,并适当给予心理支持,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待病情急性发作时,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分散注意力,并给予积极地安慰。⑥用药指导,指导患者掌握激素治疗的临床作用,并了解常用激素药物的名称、用法、用量及药物不良反应,并指导患者正确用药。⑦出院指导,建立患者病情记录本,记录诱发哮喘的病因,指导患者自我监测病情的方法,讲解院外继续治疗的目的和意义,并掌握急性发作时自我救助的方法。指导患者合理开展持续呼吸功能训练及身体锻炼,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并合理膳食,避免使用海鲜等过敏性食物,以提高患者主动规避风险诱因的主动性。定期到院随访,并进行必要的检查。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检验,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临床控制18例,显效37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显效率为88.7%;

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资源配置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资源配置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发表时间:2016-03-29T11:00:29.17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1期供稿作者:任扬扬曹青 [导读]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所谓“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ICNSS)”,是基于最大程度节省人力资源与成本核情况下提出的。任扬扬曹青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 ,河南 471000)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ICNSS)在临床ICU护理资源配置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采取数字随机法将我院收治的92例ICU患者分成甲乙两组各46例,分别给予其常规护理管理与基于ICNSS的护理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在医疗费用、ICU住院时间与护理质量检查评分、护理满意度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基于ICNSS合理分配ICU护理资源,对提高ICU患者护理质量,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ICU;ICNSS;资源配置;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 所谓“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ICNSS)”,是基于最大程度节省人力资源与成本核情况下提出的,在其评分系统中主要涵盖了同患者相关的健康问题、因病症、治疗诱发的相关问题等,通过对每个问题的护理干预进行评分评估,来预估其总护理工作量,合理优化人员配置[1]。故为探讨该评分系统在ICU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优化作用,笔者抽选了我院收治ICU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抽选我院于2013年4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2例ICU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男54例,女38例,年龄均在20~78岁间,平均年龄为(48.5±4.2)岁。采取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成甲乙两组各46例,且两组一般资料上比较,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甲组被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即在患者入院后,将其分配给各管床护理,直接由各管床护理展开常规护理干预;而乙组患者则在入院后,结合ICNSS对其护理需求情况加以科学评估,以制定出对应护理方案,即采用ICNSS量表科学评估护理干预措施,评估项目有16个,而每个问题则结合患者实际所需求的护理干预水平进行评分,分值在1~4分间[2]。其中,一级干预为预防性宣教,涵盖了卫生宣教、心理诱导与身体活动管理、营养支持等内容,若患者只需接受一级干预,则给予1分;二级干预,为支持性护理,即基于一级护理干预加上胸部理疗、药物治疗与排痰护理等内容,若患者需接受二级护理干预,则为2分;三级干预,为缓解性护理,即涵盖了气道护理、引流护理等内容,若患者需三级干预,则给予3分;四级干预,为救助性护理,涵盖了呼吸支持护理、电除颤等干预措施,若需四级护理,则给予4分,整个量表总分为16~64分。同时,具体结合患者评分情况,基于护士工作分层管理原则,合理分配床位管理,即评分在16~22分的患者,其护患比例为0.5:1,直接由护士级分管,分值在23~32分间,其护患比例为1:1,直接由护师级分管,分值在33~40分间,其护患比例为1.5:1,直接由主管护师级分管,分值超过40分,其护患比例为2:1,直接由主管护士与以上人员管理[3]。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医疗费用与ICU住院时间,并采用统一问卷调查形式调查两组患者与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与ICU护理工作质量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处理,采用 ( ±s)代表计量资料,且用t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在医疗费用、ICU住院时间与护理质量检查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乙组护理满意度高达95.65%,也显著高于甲组的73.91%,比较差异显著(P<0.05),如表1。 表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分析(n=46) 组别医疗费用(万元)ICU住院时间(d)护理质量检查评分(分)护理满意度(%) 甲组 3.8±0.7 8.1±3.6 82.1±4.3 34(73.91) 乙组 1.7±0.6 4.1±1.5 91.2±4.3 44(95.65) T/X2 4.589 5.927 8.385 10.274 P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ICU作为临床重症监护病房,普遍工作量比较大,且对护士本身素质与职业技能要求也比较高。而在传统护理中,其人力资源分配多采用的是平均分床法,即结合整体床位数对每位护士工作量进行评分分配,但是因每位患者病情有所不同,若这样分配,必然会使一部分护士工作任务繁重,而另一部分护士工作较轻松,不便于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4]。为此,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就成为了临床护管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所在。而ICNSS则是借助重症监护护理评分量表对护士工作量加以评估,后对护士工作加以分配,有着较高的信度与效度,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每个护士的作用,能够具体结合护理工作量来适当增减护士人员数量,让护士工作时间安排弹性更大,不仅可有效确保护理质量,还能更好地迎合护士对工作与休息时间的要求[5]。 本次研究中,乙组均基于ICNSS分析基础上合理分配了护士资源,结果显示,该组患者医疗费用与ICU住院时间显著低于接受常规护理管理的甲组,而护理质量检查评分与对护理的满意度则显著高于甲组。可见,基于ICNSS对ICU护士资源加以优化配置,进而给予患者相应护理干预,可明显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提高护理满意度,整体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彭巧云.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ICU护理资源配置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7):98-100. [2]王春凤.应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评价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状况[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79-80. [3]杨满梅. ICU护理评分系统在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35(7):636-637. [4]陈嘉.重症监护护理工作量评分系统在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研究[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3,36(3):202-203.

危重病人护理常规流程及操作流程

危重病人护理常规、操作流程 危重病人护理常规: 1、危重患者入院后,护士应立即将其安置在抢救室并平移至床上,给予舒适的卧位。 2、立即测量生命体征,给予氧气吸入、心电监护必要时留置导尿。 3、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严格掌握输液速度及配伍禁忌,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正确执行医嘱。 4、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病情变化,每15--30分钟巡视一次;备齐各种抢救物品及药品,发现病情变化立即报告医生,随时准备配合抢救。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 5、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叩背,及时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意识障碍者头偏向一侧,必要时行气管内插管、气管切开。 6、保持各类管道通畅,应注意妥善固定,安全放置,防止扭曲、受压、堵塞、脱落。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并做好记录。 7、确保病人安全:对谵妄、躁动或意识障碍者应注意安全,合理使用保护性用具;牙关禁闭、抽搐的病人,可用牙垫,防止舌咬伤。 8、补充营养和水分:危重病人机体分解代谢增强,消耗大,对营养的需求增强,而其消化功能减退,为保证其有足够的营养和水分,设法鼓励进食,对不能进食者尽早给予鼻饲或完全胃肠外营养。 9、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各种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1)眼部护理:对眼睑不能自行闭合或眼睑闭合不全者应做好眼部护理,可涂眼药膏或覆盖油纱以保护角膜。 (2)口腔护理:每天2--3次,以保持口腔卫生,防止发生口腔炎

症、口腔溃疡等并发症。 (3)皮肤护理:每1--2小时翻身一次,按摩受压处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及床铺平整、干燥。 (4)保持肢体良好的功能位,适当应用体位垫,每2小时按摩肢体1次,预防肌腱、韧带退化,肌肉萎缩、关节僵直、静脉血栓及足下垂的发生。 (5)预防泌尿系感染:有留置导尿者,应保持留置导尿管通畅,防止尿液逆流;尿道口擦洗每日2次,必要时给予膀胱冲洗。 10、保持大便通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便秘者可给予人工通便或缓泻剂, 11、做好心理护理,限制探视人员。 12、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做到床头交接班。 危重病人护理操作流程:

ICU最新常用评分系统

一、ICU镇静镇痛 1,镇痛 危重病人疼痛包括身体与精神两方面,都需要充分镇痛。 (1)阿片类止痛剂 需要静脉应用阿片类止痛剂,首选芬太尼,氢吗啡酮和吗啡。 定期或持续输入阿片类药物优于“按需”(PCA),PCA应用需要患者的充分理解和掌握操作方法。 用于急性疼痛快速止痛,首选芬太尼。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肾功能不全,首选芬太尼或氢吗啡酮。 间断治疗首选吗啡和氢吗啡酮,因为其作用时间长。 吗啡、芬太尼药效比较 吗啡芬太尼 负荷量5~15mg 50~150ug 持续量1~6mg/h 30~100ug/h 起效10~20min 1~2min 持续4h 1h (2)非阿片类止痛剂 NSAID或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某些情况的阿片类药物辅助。 NSAID治疗时密切监测肾功能及胃肠道出血,肠内途径首选。 2,镇静 镇静必须在提供充分的镇痛,去除可逆性诱因后开始。 用于急性躁动快速镇静,首选咪达唑仑或安定。 需要快速苏醒时首选异丙酚。 咪达唑仑建议短期使用,持续输入超过48~72小时其苏醒和拔管时间无法预测。 间断静脉给药或持续输入可考虑劳拉西泮。 逐渐减少剂量或每日中断给药。 持续输入异丙酚48小时后应监测甘油三酯浓度,相应热卡记入营养支持。 镇静,镇痛大剂量或持续7天以上应逐渐减少剂量,以预防戒断。 常用镇静药物比较 安定劳拉西泮咪达唑仑异丙酚负荷量0.1~0.2mg/kg 0.04mg/kg 0.025~0.1mg/kg 0.25~1mg/kg 间隔3~4h 6~12h 1~4h 轻度镇静0.03~0.04mg/kg/h 1~3mg/kg/h 深度镇静0.06~0.15mg/kg/h 3~6mg/kg/h 起效1~3min 5~15min 1~2min <1min 唤醒不定<10min 3,谵妄 首选氟哌啶醇。 应用氟哌啶醇治疗时,应当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QT间期延长和心律失常) 二、ICU常用评分 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重症监护病房护理质量考核标准

重症监护病房护理质量考核标准 项目标准内容与要求分值评分标准 布局与设备25 分室内布局合理,物品陈列有序,保持室内清洁、 整齐、安静、舒适 3 一项做不到扣1分 监护室内床与床之间应有屏布相隔。每床占有面 积不应少于9.5m2,便于观察及抢救工作的进行。 5 不符合要求不得分 避免交叉感染,室内分清洁区与非清洁区,标记 清楚,流程合理 4 区域不清扣2分,流程不合 理扣2分 有必要的抢救设备即:心电记录监护仪、有创与 物创血压监护仪、氧气、吸痰器、气管切开包等 6 抢救用物缺1项扣1分 监护室内有空调设备,保持室温有20~22℃,室 内光线柔和 3 达不到标准扣2分 每张床应配有可移动的强光源照明装置,床头上 方设放置监护仪的框板及轨道式输液吊钩 4 设施不全扣2分 人员素质20分护理人员的配置以保证病人24h内均能获得最佳 护理服务,病人与护士之比应按1:2.5---3 5 人员配置不合理扣2分,做 不到24h监护不得分 护理人员必须具有广泛的医学基础知识及临床经 验、心电图知识,并熟悉掌握抢救复苏技术和抢 救药品的使用 10 抽考一人次不合格扣2分严密观察病情,做到监护正确,并能应急处理 5 观察病情不仔细扣2分 管理质量55 分监护室应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如岗位职责, 消毒隔离制度,交接班制度,抢救工作制度,仪 器使用、保管、维修制度,抢救程序与原则等 12 缺一项规章制度扣2分 组织分工严密,做到各级人员职责明确,有工作 程序、工作质量标准及考核办法 10 一项做不到扣2分 抢救工作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护理技术熟练, 配合及时准确 8 抽查一人次护理技术不熟 练扣2分 监护仪器设专人保管,保持性能良好,抢救用物 及药品保证供应 8 一项做不到扣2分 各种护理记录书写及时、准确、完整、符合要求 5 抽查护理记录一项不合格 扣2分 特护、一级护理合格率≥90% 8 达不到不得分 严格执行监护病房的清洁消毒隔离制度 4 未执行制度扣2分

护理干预对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用药依从性效果及其满意度分析

护理干预对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用药依从性效果及其满意度分析 发表时间:2019-04-24T14:48:22.827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2期作者:孔瑞雪梁智芳 [导读] 目的:阐述、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用药依从性效果,总结其用药护理满意度。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3科 250014 摘要:目的:阐述、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用药依从性效果,总结其用药护理满意度。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6月收治的100例老年帕金森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抛硬币形式,将其划分为2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分析护理干预对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用药依从性效果及其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就用药依从性对比,前者更优;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8.75±5.1),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为 (80.14±4.5),观察组更优。结论:医护人员通过为老年帕金森病患者提供合理干预,能够实现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提升,保障老年帕金森病患者治疗效果,提升老年帕金森病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护理干预;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用药依从性;效果;满意度 帕金森本身属于一种锥体外系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帕金森又名震颤麻痹,英国认为其属于一种中脑黑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引发慢性神经系统疾病[1]。目前,医学领域并未明确帕金森的发病机制,临床病症表现为运动症状。临床医学就帕金森治疗,一般选取药物治疗,但据相关报道显示,帕金森患者用药不依从性属于常见现象[2]。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6月收治的100例老年帕金森患者为研究对象,阐述、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用药依从性效果,总结其用药护理满意度,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6月收治的100例老年帕金森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抛硬币形式,将其划分为2组。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且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50例患者,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为64-79岁,患者平均年龄为(68.4±6.35)岁,患者病程为2-20年,平均病程为(8.9±7.2)年;观察组50例患者,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30例,患者年龄为63-77岁,患者平均年龄为(68.1±5.72)岁,患者病程为1-21年,平均病程为(8.6±6.5)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护理方式 两组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 护理干预内容包括:1.用药指导,由于老年帕金森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医护人员就患者的药物指导十分重要。患者用药前,医护人员应当仔细讲解药物的作用、引发不良反应等,同时提供饮食指导,加速体内蛋白吸收,叮嘱患者在饭前1h或饭后1.5h服药,以此保障药效。2.心理干预,医护人员应当为患者提供热情的护理服务,积极与患者沟通,掌握患者基本情况,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并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不断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3.运动指导,引导患者每天进行适当锻炼,有效防止肌肉、肢体疾病,同时强化关节处按摩,加速患者血液循环。 1.3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其指标包括: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计算其依从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在本文病例资料基础上,使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对比数据,组间数据关系,以P<0.05为标准,界定其统计学意义。[n (%)]为计数资料,其统计学意义,由检验。[n()]为计量资料,其统计学意义,由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对比 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就用药依从性对比,前者更优。组间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对比 [n(%)] 3 讨论 老年帕金森病患者临床症状为智力减退、记忆力衰退等,患者难以有效遵循医嘱,在老年帕金森病患者治疗阶段,医护人员必须要监

icu评分系统评分

1. MODS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评分) MODS评分由6个脏器系统的评分组成: a)呼吸系统,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比值(PaO2/FiO2); b)肾脏(血清肌酐浓度CRE); c)肝功能(血清胆红素浓度BIL); d)血液系统(血小板计数Pt); e)神经系统(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f)心血管系统[压力调整的心率pressure-adjusted heart rate,PAHR,PAHR=心率×右房压(或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 每个脏器系统的分值为0~4分,0分代表脏器功能基本正常,ICU病死率<5%;而4分代表显著的脏器功能失常,ICU病死率达50%以上。MODS评分的总分为0~24分。 2.APACHE(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评分 APACHEⅡ:APACHEⅡ评分系统是由急性生理学评分(APS)、年龄评分、慢性健康状况评分3部分组成,最后得分为三者之和。理论最高分71分,分值越高病情越重。 其中APS将APACHE的34项参数中不常用或意义不大者如血浆渗透压、血乳酸浓度、BUN、GLu、ALb、CVP及尿量等删去,变为12项参数(均为入ICU后前24小时内最差者),每项分值仍为0~4分,总分值0~60分。年龄分值0~6分,CPS2~5分。 APACHE 的总分值为0~71分。 与APACHE 不同的是,APACHE 要求12项APS必须全部获得,以排除因将所缺数项视为正常所带来的误差。此外,APACHE 还提出了计算每一个患者死亡危险性(R)的公式n(R/1-R) =-3.517+(APACHE 得分×0 .146 ) +0 .603 。 APACHE III与APACHE II相同,也是由APS,年龄评分和CHS三部分组成,但每一部分的评分细则(或项目)和分值权重都做了比较大的改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每项参数的分值及总分值均较APACHE II高,且各项参数的最高分值不相等,同一个参数不同变化程度见的分值差异大。 (2)扩大了急性生理学评分的项目,增加了尿素氮(BUN)、总胆红素(TB)、血糖(BS)、血清白蛋白(ALB)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尿量。 (3)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评定,未采用传统的GCS法,而是根据患者对疼痛或语言刺激能否睁眼以及其语言和运动功能损害程度进行评分。 (4)APS中pH和PaCO2两项不能单独计分,而是由二者的组合共同决定分值。 (5)为排除入ICU后因治疗和认为因素的影响,APS参数不取前24h内的最差值,而强调使用到达ICU时的最原始数值。 (6)年龄评分和CHS进一步细化,且分值较APACHE II有较大提高。CHS具体列出某一疾病的分值,不再区分手术与非手术的情况,为了增加对机体健康贮备评定的准确性,不仅要记录这些疾病的严重损害,而且要记录中等程度的损害,并给予计分。 (7)APACHE III患者死亡危险性预测公式:Ln(R/1-R)=APACHE III总分x0.0537+患者入ICU主要疾病分值+入ICU前接受治疗的场所分值。其中疾病分值与APACHE II 的病种风险系数相似,只是APACHE III将疾病种类及其对应的分值(风险系数)增加到75项。 APACHE IV 已经发布,网上尚没有详细内容可下载,但可以通过在线评分网站评估,

危重患者护理常规

危重病人护理常规 危重病人病情重、复杂、变化快,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而出现生命危险,护士应全面、仔细、慎密地观察病情,认真执行专科护理常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病人的痛苦,促进早日康复。 护理措施 一、将病人安置于抢救室或监护室,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 二、护士长将危重病人作为重点管理内容,监督检查和指导护理措施的实施,并每日进行效果评价。护理部督促检查危重病人护理质量。 三、专业护士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认真评估病人病情与护理需要,熟悉危重病人病情、主要治疗,制定护理计划,认真落实护理措施,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整体护理。 四、认真执行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护理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抢救护理工作制度等护理核心制度,分级护理措施到位,准确及时执行医嘱,及时正确完成各种治疗,严格执行口头、书面、床旁交接班,保证抢救药品器材备齐、功能完好。 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1、根据病情和医嘱做好病情观察,包括神志、精神状态、、面色、瞳孔、生命体征、皮肤、引流、症状及体征等,出现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处理,至少15分钟内应重新测量、观察一次,并做好观察处理记录。 2、每日至少测量4次体温,连续测量3天,根据病情变化,随时测

量。 3、观察病人尿量,病情危重的一级护理病人记录出入量,各班按时小结和24小时总结,不足24小时按实际时间记录。 4、按需做好抢救准备,抢救物品处于完好应急备用状态。 六、保持呼吸道通畅 1、神志清楚的病人,鼓励其咳痰,定时翻身叩背,促使痰液引流。痰液不易排出时,可遵医嘱行超声雾化吸入,使痰液稀释易于排出。不能自行排痰者,及时吸痰,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防止缺氧窒息。 2、昏迷病人常因咳嗽、吞咽反射减退或消失,应将病人的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吸入性肺炎。 七、基础护理落实到位 1、做到病人卫生三短九洁,即头发、胡须、指甲短;眼、口、鼻、手、足、会阴、肛门、皮肤、头发、身洁。 2、口腔护理:指导或帮助病人进行口腔护理,使病人舒适,保持口腔卫生,增进食欲。 3、眼睛护理:对眼睑不能自行闭合者应注意保护,应定时眼药水及涂金霉素眼膏,可用湿纱布覆盖双眼,以防眼球干燥及角膜溃疡。 4、根据病情酌情采取适当的给予卧位,使病人舒适,肢体处于功能位。 5、评估危重病人压疮危险因素,高危压疮病人及时填报“压疮防治申请表”,认真落实“压疮预防管理制度”及预防护理措施,做好告

常用危重症病情评分方法

常用危重症病情评分方法 一.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和结局预测软件 创伤严重程度评分方法 1. 简明损伤程度评分(Abbreviated Injury Severity,AIS -2005版),评价创伤严重程度(解剖学角度) 2. 损伤程度计分法和新损伤程度(Injury Severity Score——News Injury Severity Score,ISS & NISS),评价损伤程度严重程度(解剖学角度) 3. 昏迷程度评价方法(Glasgow coma scale,GCS),评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程度 4. 创伤程度评价方法(Trauma Score,TS),评价创伤程度严重程度(解剖学,生理学角度) 5. 修正创伤评价方法(Revised Trauma Score,RTS),评价损伤程度严重程度 6. 小儿损伤程度评分(Paediatric Trauma Score,PTS),评价小儿损伤程度(解剖学,生理学角度) 7. 院前创伤指数(Prehospital Index,PHI) 8. 腹部创伤指数(Abdominal Trauma Index,ATI),评价腹部创伤程度 9. 贯穿性腹部创伤指数(Penetrating Abdominal Trauma Index,PATI) 10. 肺爆震伤评分(Respiratory Severity Score in Acute Blast Injury) 11. 截肢指数(Limb Salvage Index,LSI) 12. 下肢开放性骨折计分(NISSSA score for grading the severity of an open fracture of the lower extrmity) 13. 骨盆骨折内脏伤计分(Risk of Visceral Injury with Pelvic Fracture) 14. 脏器损伤计分(Organ Injury Scaling,OIS) 15. 预测创伤病人的结局 16. 创伤病人存活概率预测方法(Trauma Injury Severity Score , Surivival Probability,TRISS),预测创伤病人的结局(存活概率)-美国版和中国版 17. 创伤严重程度特征评价方法(A Severity Characterization of Trauma, Surivival Probability ,ASCOT),预测创伤病人的结局(存活概率, Ps),美国版和中国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