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的特色和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吴文化概述一、苏州悠久的历史(一)、总括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
吴文化即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
吴地,一般说来即是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一线以南地区,东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区。
若以吴语来说,则南可至浙江温州、永嘉之地,东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扬州以东沿江一百里宽的狭长带,西至镇江丹阳的交界处。
太湖中的吴县(现吴中区)三山岛发现了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晚期遗址,表明至少从那时起吴先民已在本区域生息繁衍。
近年来,濒临长江的张家港地区,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遗址,其中最早的距今有7000年的历史。
阳澄湖畔的吴县草鞋山遗址(堆积有10个文化层),它能完整地说明本地区的历史演进。
第十文化层为距今六千七、八百年左右,此时的先民们已过着定居生活;住在木结构的建筑里;从事渔业和农.业生产,已大量种植经人工栽培的粳稻;已有猪、狗、水牛等家畜饲养;从获得的三块纺织品残片可知当时织造技术已相当发达,图案艺术相当高超,操作工艺相当精湛。
五千多年前的吴兴钱三漾遗址出土的绢片丝带表明:家蚕首先是吴地吴人养育的;缓丝织丝的技术,不仅发祥于本区,而且遥遥领先于全国和世界。
这遗址还出土有五千年前的农具——省河泥的干部,这表明本区的农技水平早居全国最先进的地位。
又如吴江海堰、团结村等遗址中出上有彩漆绘的陶器,时距今五、六千年间。
更使全世界叹为观止的是良港文化的玉器(钱塘江流域有大量的发现),无一不被列为精美绝伦的珍品。
这一“玉文化”不仅表明了吴越先民的智慧才能、生产水平,而且对我中华民族从思想、观念、社会制度、民族性格乃至建筑风格、审美情趣等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考古与上古史告诉我们,历史上本区域发生过两次大的洪灾,先民们一支渡海北上,一支过江入淮进中原,人数很多,还有少数残留于台地山麓。
进入淮北中原地区的史称“九黎”、“三苗”,经黄帝、尧、舜、禹等逐次征伐、臣服,渐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一支。
原留在台地岗坡上的少数支族随后也渐次发展壮大。
在学习吴文化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精彩的讲解我学到了也知道了非常多的吴文化知识,现在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吴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无锡、苏州为代表,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故吴人的风俗习惯虽与越人相仿,但吴地距中原为近,开发较早,接受华夏文明的浸润较深,其百越文化基因不够显扬,越人则保留了较多的质朴、悍勇和开拓进取的心理特征,一种多少带有野性成分的精神气质。
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
清代以来,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吴地文化的区域包括苏南的太湖流域以及无锡、苏州等江南地区,其中苏锡常一带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与核心区域。
弘扬吴文化,是每个文化工作者的应尽义务。
吴国国都一直迁徙,诸樊为吴王时在今苏州吴中区的木渎建都,后公子光刺王僚后为吴王即是阖闾,在伍子胥主持下重新建造都城阖闾大城就是后来的吴郡郡城、苏州府城、今天的苏州城。
这见诸于从《越绝书》、《吴越春秋》以来所有关于苏州历史古籍的记载。
从此吴郡郡城、苏州府城、苏州成为吴文化的中心至今。
苏州是历史形成的吴文化中心中国、埃及、印度、巴比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在5000年的文明史中,中国各族人民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中心,互相交往,互相融合,逐步形成伟大的中华民族和统一的政治制度,创造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它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称作吴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期以来,其经济特别繁荣,其文化尤为发达,从这里的辉煌灿烂历史文化中,可见中华民族文化之一斑。
一、从全国第一古城说起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吉刚先生在他的《苏州史志笔记》中说:“1951年农历新年,苏州市长王东年偕同党方开老人会,予亦被邀请前往,席上请来宾发言,予因述:‘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时物,其次为成都,则战国时物,其所以历久而不变者,即以为河道所环故也......’。
吴文化调研报告吴文化是指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以及苏州市周边地区的文化。
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吴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吴国统治了今天的江苏省以及周边地区。
吴文化在这个时期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对整个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吴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苏州园林和吴剧。
苏州园林以其精美的布局、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而闻名于世。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被誉为“江南园林之冠”。
这些园林以其精美的建筑、流畅的水景和独特的园林布局,展示了吴文化的独特魅力。
吴剧是吴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吴剧以其独特的旋律、婉约的唱腔和多姿多彩的表演而闻名于世。
吴剧以其细腻的表达和精彩的表演,展现了吴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了苏州园林和吴剧,吴文化还包括了许多其他方面,如吴绣、吴语等。
吴绣是中国传统的刺绣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吴语是江苏地区的一种方言,被认为是中国方言中的精品之一,具有独特的音韵和语调。
吴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意味着非常重视清澈的思考和内心的平静。
吴文化追求和谐、包容和宽容的价值观,崇尚自然和平静的生活方式。
吴文化对中国的发展和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不仅在文化艺术领域有独特的表现,而且在经济、科技和政治等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
吴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吴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工作压力使人们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欣赏吴文化的精髓。
另一方面,全球化的影响使得当代文化注重西方文化的传播,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为了保护和传承吴文化,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吴文化的魅力。
同时,还需要加强吴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吴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吴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苏州吴文化1. 引言苏州是中国江苏省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园林之一的苏州园林以及独特的吴文化,成为了苏州的标志性特征。
本文将详细介绍苏州吴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对苏州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2. 吴文化的起源吴文化是指江南地区(包括现今的江苏、浙江等地)在古代吴国时期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
吴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大国家,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当时都非常繁荣。
2.1 吴国与孙武吴国最早出现在《尚书·虞书》中,传说中它是太康之子伯夷所建立。
但真正使得吴国崛起并成为一个强大国家的是孙武。
孙武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他撰写了《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的奠基人。
孙武曾在吴国任职,并为吴王夫差提供了许多军事策略,使得吴国在战争中屡获胜利。
2.2 吴文化的特点吴文化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历史积淀形成。
江南地区水网密布,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适宜农业和渔业发展。
这种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园林艺术以及丝绸、绣花等手工艺品的发展。
3. 吴文化对苏州城市建设的影响苏州作为吴文化的重要代表城市之一,其城市建设受到了吴文化的深远影响。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具体表现:3.1 园林艺术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一类。
它们以精巧、灵动、雅致而著称,被誉为“人间天堂”。
这些园林建筑巧妙地利用了水、石、植物等自然元素,创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和技巧源于吴文化对自然环境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3.2 建筑风格苏州的建筑风格也深受吴文化影响。
传统的苏州建筑充分利用了地形、水系以及当地材料的特点,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建筑采用了独特的屋顶造型、精致的木雕和砖雕等装饰,展现出浓厚的吴文化氛围。
3.3 文化传承吴文化对于苏州人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历史遗产,更是一种精神财富。
苏州人民通过节日庆祝、传统手工艺品制作、音乐舞蹈等方式将吴文化代代相传,使得这种独特文化得以保持并发扬光大。
吴文化传统服饰
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统服饰也是独具特色。
吴文化传统服饰以其精美的刺绣、华丽的色彩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中国的服饰文化中,吴文化传统服饰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吴文化传统服饰的特点之一是其精美的刺绣。
吴文化传统服饰常常使用细致的刺绣工艺,将各种花鸟、山水、龙凤等图案绣在衣服上,使服饰更加华丽和典雅。
这种刺绣工艺不仅展现了吴文化的艺术魅力,更是对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吴文化传统服饰的色彩也是其独特之处。
传统的吴文化服饰常常采用鲜艳的色彩,如红、绿、黄等,这些色彩不仅能够体现出吴文化的热情和活力,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除此之外,吴文化传统服饰的设计风格也是其特色之一。
吴文化传统服饰常常采用宽袖、长衣、长裙等设计,使得服饰更加典雅和华丽。
这种设计风格不仅展现了吴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吴文化传统服饰以其精美的刺绣、华丽的色彩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于世,它不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希望吴文化传统服饰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传承,让这种独特的文化艺术继续发扬光大。
2022吴文化艺术鉴赏心得体会所谓文化,就其广义而言,是指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也就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称,它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
所谓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自觉的心理状态,包括情绪,意志,道德良心等等,也就是人的神气、活力,人的志气,人质的因素。
毛泽东指出:“人是要点精神的”,精神是一种无开的力量,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也可以变物质。
大家知道,我们的国家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而民族又是由姓氏组合的。
中华优秀文化,是各民族和各姓氏共同建树的,吴文化是氏族文化,也称江南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著名教育家张其昀先生说“东南文化,不在苏杭,不在京镇,在无锡之梅里。
”吴文化的前身,是古老的民族文化,是陕西“蛮民”从中原迁徙至长江三角洲所带来的中源先进文化和江南地域“土著夷民”之风俗融合而产生的氏族文化。
泰伯、仲雍两兄弟是吴文化的缔造者,三千多年前,泰伯,仲雍两兄弟为遂父志,同心结伴,别姬易吴,三让周姬天下,从歧山周原出发,路遥遥。
川条条,翻山涉水,披荆斩棘,不远数千公里来到长江三角洲的荒芜地带。
他俩在这里以棚为窝,断发纹身,随乡入俗,与“土著”人打成一片,开荒立国。
共同奋斗了半个世纪,变荒芜为良田,变穷为富,变小为大,变落后为先进。
所创业迹,有目共睹,千口皆碑,留下了不可埋没的丰功伟绩。
时过百多年,圣人孔子看到泰伯的丰功伟业之后,感动至极,拍室惊呼“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天得而称焉。
”这就是:泰伯三以天下让,谓之至德,老百姓心服口服完全赞成如此盛赞。
中国史学之父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把《昊太伯世家》列为三十世家之首,赞为世家第一。
东汉吴郡太守魔豹,在吴如胜首创吴氏宗谱序言中赞泰伯:“德与天地同其高厚,名与日月同其光明”。
后来又有人赞云:“德让两家天下,功辟万古江南”。
苏州吴⽂化的特征■周可真 吴⽂化是与吴越⽂化既有联系⼜有区别的⼀种区域⽂化。
笔者这⾥所讲的⽂化并不是考古学意义上的⽂化,⽽是作为历史的具体内容的⽂化。
所以,就吴越⽂化的时代概念⽽⾔,它并不限于新⽯器时期,更包括上古时期和中古前期(晋代以前)。
从泰伯、⽆余分别建⽴吴国和越国,直到晋代,吴、越两国⽂化传统⼤抵相同。
因此,可以合称其为“吴越⽂化”。
从晋代开始,吴越⽂化逐渐分化,形成各具特⾊的吴⽂化与越⽂化。
在时代概念上,吴⽂化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阶段,吴⽂化与吴越⽂化重合,即吴⽂化与越⽂化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第⼆阶段,⾃晋代⾄清代,是为吴⽂化相对独⽴发展时期;第三阶段,即近代以来,是为吴⽂化与中国其他各地⽂化相互交融时期。
第⼀阶段为吴⽂化发展前期;第⼆、第三阶段为吴⽂化发展后期。
晋代之前吴⼈尚武 吴⽂化的早期特征是尚武。
⾃泰伯建⽴吴国,历五代⽽武王伐纣,殷亡⽽周兴。
吴王寿梦时,吴国开始与中原国家交往,有名申公巫⾂者(原为楚国⼤夫,后投奔晋)⾃晋适吴,教吴⼈⽤兵乘车,⾃此以后,吴国不仅有⽐较强⼤的⽔军,更逐渐建成了强⼤的陆军。
随着军事⼒量的⽇益强⼤,吴国开始对外扩张。
⾄春秋吴王阖闾时,吴国俨然成为中国东南⼀霸。
吴国军事⼒量强⼤的⼀个重要标志是吴国的兵器名扬天下。
历史上传说的许多名剑,⼤都出⾃吴国,如越王勾践的“纯钩剑”,吴王阖闾的“鱼肠剑”、“扁诸剑”等等。
在历史上“⼲将铸剑”的故事就发⽣在吴王阖闾时代。
吴国的精良兵器还流⼊中原地区。
1976年河南辉县出⼟了“吴王夫差剑”(夫差是阖闾之⼦),其剑虽已锈蚀断裂,且剑⾸残破,剑锷仍很犀利。
吴国军事⼒量的强⼤与吴王励精图治、⼴纳⼈才分不开。
被称为中国“兵家圣典”的《孙⼦》⼀书的作者孙武,就是经伍⼦胥的推荐为吴王阖闾所任⽤的。
孙武是齐国⼈,为齐国⽥完后裔,出⾝于军事强国的军事世家,他祖⽗⽥书因伐莒有功,被赐姓孙。
后来孙武因齐国内乱⽽投奔吴国。
吴王阖闾看了孙武所著兵书,遂任他为主将。
第1篇尊敬的读者:您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而我心中最难以忘怀的,便是我的家乡文化。
今天,我怀着无比自豪的心情,向您推荐这份充满魅力的家乡文化,希望能让您领略到它的韵味与风采。
我的家乡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美丽城市,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这里的文化底蕴深厚,独具特色,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传承意义。
以下是我对家乡文化的几点推荐:一、历史悠久的古建筑我的家乡有着丰富的古建筑资源,如古街、古巷、古宅等。
这些古建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古城墙”。
这座古城墙始建于明朝,全长约5公里,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
登上城墙,您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的美景,感受历史的厚重。
二、独特的民间艺术家乡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如剪纸、木雕、泥塑、彩绘等。
其中,剪纸艺术尤为突出。
剪纸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红色纸张为原料,通过剪、刻、折、贴等手法,制作出各式各样的图案。
家乡的剪纸作品精美绝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三、美食文化家乡的美食独具特色,种类繁多。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海鲜、豆腐、粉干等。
海鲜品种丰富,味道鲜美;豆腐细腻柔滑,营养丰富;粉干则口感独特,香辣可口。
这些美食不仅让人垂涎欲滴,更是家乡文化的瑰宝。
四、传统节日家乡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赏花灯、包粽子等。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是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人文精神家乡的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具有极高的文化素养。
他们传承着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等传统美德,这些优秀品质已成为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我的家乡文化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传承意义。
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领略到民间艺术的魅力,品尝到美食的诱惑,体验到传统节日的欢乐。
我真诚地邀请您来到我的家乡,亲身感受这份独特的文化魅力。
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它泛指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吴文化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过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发育,至隋、唐、宋、元及明形成高峰。
清代及近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吴文化代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一是农耕文化;二是青铜文化;三是工商文化。
1.鲜明的水乡文化特色。
二、浓郁的市民文化特色。
三、外柔内刚的文化品格。
四、重文重教的文化理念。
五、精巧细腻的文化品位。
六、博采众长的文化个性。
泰伯为传播中原文化,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百姓丰衣足食。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在中国萌芽,促成市镇经济的逐步形成,江浙之地一跃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先进的地域。
近代以来,民族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发展带。
上世纪70年代起,无锡首创乡镇企业,“苏南模式”盛极一时,又一次成为全国经济、文化繁华之区,今天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成为全国乡镇企业的一面旗帜。
吴文化最明显的特色是“以水为本”。
悠悠太湖水,潺潺伯渎港,滔滔大运河。
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从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流淌,水的滋泽使江南水乡变成了鱼米之乡。
每一个无锡人都知道水对于这座城市的意义,每一个来无锡旅游的人都知道那一句生动贴切的广告语:“无锡,充满了温情和水”。
温情源于江南,秀水烘托灵山,“温情”和“水”自然就从吴文化的壶中溢出,濯淘出无锡这座山水名城的大气和灵气。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是历史形成的吴文化中心,苏州文化在整个吴文化体系中最具特色、最有个性,是吴文化最完美、最集中的体现。
苏州地区作为地域文化的中心,历史遗产之丰厚、文化底蕴之深邃、文化内涵之博大,在国内同等城市少见。
因此,以苏州为中心的文化反映了吴文化的本质特征,具有显著的代表性。
历史上的吴文化成果,吴文化的时代价值在苏州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上,先辈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为世人所景仰和瞩目的文化成果。
吴文化的特色和意义吴文化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泛称吴地文化、江南文化、吴越文化、苏州文化等。
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
清代以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不同的区域文化,其间都蕴藏着一些生生不息的精神理念。
要充分了解并发挥区域特色文化的作用,首先就必须探本求源,深刻揭示其本质内涵,全面把握其发展演进脉络。
从吴文化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来看,吴地中心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这里山明水秀、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气候温润,降水充沛,加之庞大的太湖水、长江水、运河水等水体,构成了吴人及其文化赖以生存的水乡泽国,成为吴地显著的地域特色。
水成了吴地居民不可缺少的物质与精神元素。
自然环境在文化的生成过程中,对文化特征的培育与影响是真实的。
吴文化以水为标识,是水的文化,其最直观的表象特征与水直接相关。
一是秀美的水乡特色。
谈起吴地,湖山、古镇、小桥、流水、园林、曲径、荷池等精致小巧、优美典雅的自然文化景观就会自然浮现眼前。
吴人的生活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水,是吴地居民不可缺少的物质与精神因素,对吴人的生产、生活以至性格特征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影响。
吴文化就其主导性、基础性特征来说,是具有水的清新气息。
吴人衣食住行中的蚕桑丝绸、稻米鱼虾、城和村、桥和船等,莫不与水相关。
吴文化尽显江南水乡和谐秀美的特性。
二是婉约的吴语文化。
吴语是一种特色鲜明的方言。
吴侬软语清秀斯文、谦逊温和。
吴语文化突显其了细腻、灵动的特点。
吴地居民用吴语交流,用吴语抒发感情,从事创作,产生了极富人文特色和情韵的吴语文化艺术。
如:纯朴清新、温柔敦厚的吴歌、吴乐,委婉清丽、悠扬动听的锡剧、昆曲、评弹等,倍受人们喜爱并代代相传。
三是温良的民风习性。
天然的湖光山色,和谐的水乡环境,加之吴人长期偏安一隅,得以修养生息、修身养性。
吴文化与无锡展开全文吴文化起源于无锡。
吴文化又跳出了无锡,成为吴地区域性文化,涵盖古今的统称。
按照历史发展进程,有着不同的地理内涵和不同的文化内涵,也具有不同的名称,起着不同的作用。
一、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吴文化的开创源自“江南始祖”吴泰伯及其弟仲雍。
泰伯与弟仲雍为让王位离开岐山,到吴山,最后来到长江以南、太湖之滨的无锡梅里,立国“勾吴”。
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农业技术和手工业技术,使黄河流域文明与梅里土著文化相融合,推进了本地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勾吴文化”。
以后历经越、楚、齐、鲁等国频繁的交战、兼并过程,通过相互交融、整合,走向完善,形成了具有兼容并蓄的特性,又具有包孕吴越的本质。
这种文化的整合,历经春秋、战国,直到六朝前期才真正完成,中华的文化中心开始南移。
无锡是吴文化发祥地。
有关内容《江南始祖吴泰伯》一文已叙述,这里从略了。
二、什么是吴文化?(一)吴文化的含义1、吴文化一词,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吴文化,只指先秦吴国的考古文化,即从商末泰伯建“勾吴”到公元前473年夫差的吴国被越国勾践所灭,时间延续约650年。
泰伯奔吴至梅里(今无锡梅村一带),建立的勾吴国延续到春秋时期,被习惯地称为吴国。
后世人就以“吴”字作为这一地区的代称或简称,也作为这一地区的文化符号。
“吴”是一个会意字,由“矢”和“口”两个构件组成。
大约到东汉以后,汉字规范化,“矢”部开始改成“天”。
“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成:“吴,大言也。
从矢,口。
”“口”表示呼喊、喊叫,“矢”系一个人在奔跑时不时回头反顾。
这就是早先居住在山西、陕西一带狩猎者——吴人的原始意义。
上古“吴”字,是后世“吴”、“虞”两字的原始文字。
狩猎者为诱捕猎物,往往身披兽皮,或以兽皮为衣,吴字上也加上“虍”字头作“虞”,故先秦以前,吴、虞两字相通,《集韵》释:“虞,古作‘吴’”,因此,吴人也可称‘虞人’”。
至今在山西、陕西一带还留下许多以“吴”或“虞”命名的地名,如虞城、吴山等等。
吴文化的特色和意义
一、吴文化的特色
1、历史文化
吴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与南宋文化、明清文化并称为三大江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吴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底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江南地区古代文明的辉煌时期,蕴含着江南古代文化的深厚智慧。
2、书法文化
吴文化的书法是在古代江南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宋代书法家张旭和晚清书法家俞樾为代表,以简洁流畅的曲线和细腻的笔法为主要特征,把中国古代书法文化的传统和现代精神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吴文化书法。
3、艺术文化
吴文化在艺术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以宋代画家唐寅和党福为代表,以在江南地区流传的水墨画和竹纸画等为主要特点,其画面清新自然、富有表现力,对后世的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二、吴文化的意义
1、历史文化意义
吴文化是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部分,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后人们探索历史的真相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艺术文化意义
吴文化的艺术精神也影响了后代的文化发展,其细腻的线条、优美的曲线、自然的写意,把古代文化的传承与现代艺术的创新完美结合,为中华文化的复兴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对今天的艺术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3、社会文化意义
吴文化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也不容忽视,它不仅代表着江南地区特有的文化精神,而且也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坚持与不懈追求的精神,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吴文化的影响与传承江苏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色,使吴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自古以来,吴文化就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艺术形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江苏是吴文化的核心区域,包括苏州、南京、无锡、常州、镇江、宜兴等地。
吴文化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习惯,形成了显著的文化风格,使人们对吴文化的感知和理解愈发深刻。
吴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述为“以文化为引领,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文化的传承和价值的增值。
”吴文化的影响力非常深远,从战国时期吴国开始,吴文化就具有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而在晋朝南渡以后,南方的社会、文化和艺术风格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吴文化也经历了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
这段历史也为吴文化注入了更为丰富多彩的时代精神。
在文化的传承方面,吴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改善,人们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越来越注重,而吴文化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也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和文化遗物。
从陶器、青瓷、瓷器,到丝绸、织物、刺绣,再到诗歌、音乐、画作等等,吴文化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文化视野。
吴文化的艺术特色也非常独特,从建筑、绘画、雕塑、剪纸等各个方面,吴文化都留下了许多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中,吴绣是十分著名的,它以其多样化的题材、生动的形象和精妙的技术一直受到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追捧。
此外,江南园林也是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其具有园林美、水景美、建筑美、文化美等多种美的特点,成为了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的珍品。
重要的是,吴文化也为当代社会的许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吴文化中一些重要的创新成果,如铁锅、扇子和武术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吴文化的影响和传承对融合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对于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它的传统文化、精神和价值体系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近日,我有幸聆听了关于吴文化的讲座,主讲人是我国著名的吴文化研究专家张教授。
讲座深入浅出,让我对吴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吴文化的独特魅力吴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它起源于我国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一带,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吴文化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历史悠久吴文化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据考古学家研究,吴文化起源于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后逐渐扩展到整个江南地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吴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2. 地域特色吴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风格:吴地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风格古朴典雅,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2)民间艺术:吴地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如吴歌、吴舞、苏绣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3)饮食文化:吴地饮食以清淡、鲜美著称,如苏式点心、太湖三白等,令人回味无穷。
3. 文化遗产吴文化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石刻等。
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吴文化的繁荣与辉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吴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与发展。
如今,吴文化已经成为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1. 文化传承吴文化的传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传承:学校教育将吴文化融入课程体系,让学生了解和传承吴文化。
(2)民俗传承:民间艺人通过口头传授、师徒相授等方式,传承吴文化。
(3)文化交流:吴文化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与其他地区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
2. 文化发展吴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产业:吴文化衍生出了一系列文化产业,如旅游、影视、动漫等,为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文化创新:吴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如将吴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时尚产业等,使吴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如何促进吴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作者:杨萌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2期摘 ;要:吴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以吴地为核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生长、发育、成熟、转型,并在新时期发出夺目的光芒。
它融文化、民俗、科技、经济等为一体,实现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产业的转型。
吴文化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和鲜明的文化特征,在根本上决定了今后吴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在文化产业兴起并发展的时代,促进吴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成为至关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重点分析促进吴文化发展和传播的思路。
关键词:吴文化;发展;特征;经济;科技[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2--01吴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具有悠久的文化积淀以及很鲜明的时代特征,农神后裔、周原立国、吴氏开氏始祖、泰伯奔吴、圣德圣人、开拓东吴、吴姓传代始祖、太湖明珠、江南古邑等都是吴文化的真实写照。
吴文化的内容是多方多面的,在我国优秀的文化与文明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实现吴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能够从根本上来促进我国文化的转型,从而让文化发展更加具有生命力。
一、吴文化的内容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它泛指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吴文化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过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发育,至隋、唐、宋、元及明形成高峰。
清代及近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无论是哪个文化时期,吴文化的内容和核心都能与时俱进,与时代保持统一的步调。
加上吴文化地域经济、科技发展迅速,从某种程度上增进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从根本上促进了文化的创新,让吴文化的生命力得以维系。
二、吴文化的特征及特色1.吴文化的特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农耕文化、青铜文化、工商文化是吴文化的基本特征。
这三大文化特征分别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也标志着吴文化的发展和转型。
苏州特色文化之美--从园林到文化名胜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经济、文化和交通的重要枢纽。
苏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是中国园林、吴地文化和水乡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以下是苏州的特色文化的介绍。
1.园林文化苏州是中国园林的代表之一,有着多个著名的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等。
苏州园林以其精致、灵动、雅致的特点,被誉为中国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
苏州园林具有严谨的规划和设计,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体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
2.吴文化吴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苏州作为吴地的重要城市,自古以来就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中心。
吴文化的特点是注重文艺、文化和文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特色。
在苏州,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吴剧、评弹、昆曲等吴地传统戏曲,以及各种民间艺术和文化活动,如水上人家、船歌、诗词和骑楼文化等。
3.水乡文化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有着丰富的水乡文化。
苏州的运河、河道、桥梁、水乡村落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情和文化内涵。
苏州的水乡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美术、文学等各个方面,也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水上交通、饮食、娱乐等。
4.丝绸文化苏州是中国著名的丝绸之乡,丝绸文化在苏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苏州的刺绣、织锦、剪纸等民间手工艺也是苏州丝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的丝绸文化与城市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密不可分,苏州的丝绸制造业曾经是中国的丝绸制造中心之一,现在虽然丝绸制造业已经衰落,但是苏州的丝绸文化仍然在苏州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保留和发扬。
5.文房四宝文化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是文房四宝之乡,素有“文房四宝,古城苏州”之说。
苏州的文房四宝包括笔、纸、墨、砚,其中苏州的砚台被誉为“砚中之王”,以其材质、形状、纹饰和文字的独特之处,是中国文化中的珍品。
苏州的笔、纸、墨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深受书法、绘画、文学等爱好者的喜爱。
吴文化吴地历史摘抄
吴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吴地(今江苏、浙江一带)所形成的独特文化。
以下是一些关于吴文化和吴地历史的摘抄:
1. "吴地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繁荣的地方,孕育了众多的文人墨客。
"
2. "吴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吴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3. "吴地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多样,包括古建筑、古遗址、文物等,展现了吴地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风貌。
"
4. "吴地历史上曾经是吴越国、南宋等政权的中心,这些政权的兴衰变迁留下了许多历史的痕迹。
"
5. "吴地的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诗词歌赋、戏曲艺术、园林建筑等方面,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吴文化风格。
"
6. "吴地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对当地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吴地人民的独特个性和民族精神。
"
这些摘抄简要介绍了吴文化和吴地历史的一些特点和重要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青铜时代的吴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也是镇江区域文化中最辉煌的时期之一——镇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
最有力的佐证就是于1954年6月,在镇江大港烟墩山发现的宜侯夨簋。
宜侯夨簋高15.7厘米,口径22.5厘米,足径17.9厘米,器侈口,束颈,四兽首耳,浅腹,圈足较高,下缘附边条。
腹部间饰涡纹、夔龙纹,圈足饰鸟纹。
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0余字,记述周康王册封为宜侯,并赏赐鬯、瓒、弓、箭、土地、庶人等,是研究西周分封制度的重要史料。
西周的分封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是周天子分别授予自己的子弟、亲族及功臣一定范围的土地,建立封国,以屏卫王室,受封者即是诸侯。
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分封了71国,其中较大的有鲁、齐、燕、晋、卫等。
通过分封诸侯,周人不但牢固统治商朝原有地区,而且其势力、影响得以不断扩大,远远超过了商朝。
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大意为周康王册封夨为宜侯,赏赐他鬯酒(一种香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
作器者夨原为虞侯,改封为宜侯。
宜这个地方,可能就在铜器出土地丹徒县一带。
宜侯夨簋铭文是关于西周实行分封的重要史料。
这件青铜器中的瑰宝当时轰动全国学术界。
全国很多考古,历史及古文字名家大师,如郭沫若,陈梦家,唐兰等都对夨簋铭文作了考释。
据考证铭文所记周康王册封宜侯夨于宜地,宜的地望就在镇江丹徒附近,为宜侯夨的封国都邑所在,古文字“宜”与吴相通。
宜地是西周时期吴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春秋以后才逐步东迁建都苏州。
宜侯夨簋铭文,是镇江,也是苏南地区现今最早有文字的记载。
宜侯夨簋被称之为吴国第一青铜礼器。
继宜侯夨簋出土之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镇江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们,为吴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展开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
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从而把吴文化研究推向新的阶段。
一是商周时期宁镇地区,200多处台形聚落遗址的考古发现。
吴文化的特色和意义吴文化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泛称吴地文化、江南文化、吴越文化、苏州文化等。
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
清代以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不同的区域文化,其间都蕴藏着一些生生不息的精神理念。
要充分了解并发挥区域特色文化的作用,首先就必须探本求源,深刻揭示其本质内涵,全面把握其发展演进脉络。
从吴文化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来看,吴地中心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这里山明水秀、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气候温润,降水充沛,加之庞大的太湖水、长江水、运河水等水体,构成了吴人及其文化赖以生存的水乡泽国,成为吴地显著的地域特色。
水成了吴地居民不可缺少的物质与精神元素。
自然环境在文化的生成过程中,对文化特征的培育与影响是真实的。
吴文化以水为标识,是水的文化,其最直观的表象特征与水直接相关。
一是秀美的水乡特色。
谈起吴地,湖山、古镇、小桥、流水、园林、曲径、荷池等精致小巧、优美典雅的自然文化景观就会自然浮现眼前。
吴人的生活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水,是吴地居民不可缺少的物质与精神因素,对吴人的生产、生活以至性格特征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影响。
吴文化就其主导性、基础性特征来说,是具有水的清新气息。
吴人衣食住行中的蚕桑丝绸、稻米鱼虾、城和村、桥和船等,莫不与水相关。
吴文化尽显江南水乡和谐秀美的特性。
二是婉约的吴语文化。
吴语是一种特色鲜明的方言。
吴侬软语清秀斯文、谦逊温和。
吴语文化突显其了细腻、灵动的特点。
吴地居民用吴语交流,用吴语抒发感情,从事创作,产生了极富人文特色和情韵的吴语文化艺术。
如:纯朴清新、温柔敦厚的吴歌、吴乐,委婉清丽、悠扬动听的锡剧、昆曲、评弹等,倍受人们喜爱并代代相传。
三是温良的民风习性。
天然的湖光山色,和谐的水乡环境,加之吴人长期偏安一隅,得以修养生息、修身养性。
文化的生态化取向培养起了吴人温良、平和、安祥的性格。
外柔内刚是吴地民风习性的典型性征。
吴地民俗,清丽委婉。
无锡泥人“大阿福”和“老寿星”,笑容可掬、和谐可亲,即是写照。
但凡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肯定呈现着一些不同的特点,但作为一个长期葆有文化稳定性的形态,其内核一定存有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
吴文化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成这样几点:一是厚德载物的和谐性。
泰伯三让王位,赢得孔子“至德名邦”赞誉。
厚德载物作为吴文化核心的道德内容,成了立身之本。
从远古的泰伯到明代的东林党,从近代工商望族到当代的华西村,无锡在社会诸方面的发展中,无不体现出尚德和谐理念。
二是兼容并蓄的开放性。
吴文化是一个开放性文化系统,它的发展是不断吸纳异质文化的结果,显现出一种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对中原文化的引入吸收,显现了其包容性。
临海型的地理区位,也使吴地很早以来就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碰撞磨合带。
三是经世致用的务实性。
经世致用的思想缘起吴地发达的工商业。
工商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孕育出了经世致用的实干思想。
经世致用在近代主要表现为学、用结合,积极主张以实用的知识与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变革和发展实业。
无锡荣氏兄弟即是最为著名的代表之一。
四是开拓进取的创造性。
泰伯在荆野之地,开拓建起勾吴国,吴地自此涌动着一种不拘成规、敢想敢干的开拓创新精神。
中国的历史传统是重农贱商,但吴地很早就开始工商并重。
及至当代,乡镇工业的异军突起,无不显示其创造性。
五是崇文重教的学理性。
吴地文化发达,积淀深厚。
大约东汉以后,形成了重文风尚,藏书、读书、教书的风气盛行,至明清则大盛。
吴地崇学重教,人才辈出。
古代苏、锡、常以及杭、嘉、湖等地,进士、状元等联袂而出。
在现代,则成为教授之乡、科学家摇篮,国学大师、文学家、艺术家、经济学家、政治家、外交家等批次产生,成为一方充盈着学理性的文化土壤。
六是道济天下的爱国性。
吴文化中洋溢着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天下情怀,积淀起一种深沉的忧国忧民的责任意识。
吴文化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始终充满着发展的活力,创造了灿烂的吴地农业文明和工商文明。
先吴文化时期,吴地先民在宁镇丘陵地区和环太湖周边地区开创了丰富的石器时代文明。
他们把野生稻栽培成家生稻,开创了稻作文化,成为支撑锦绣江南的主要物质文化基石。
经过先吴时期的漫长积累,到泰伯奔吴,吴地文化开始进入第一个辉煌时期。
泰伯传播了先进的中原农耕文化,开创了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有重大意义的吴国文化,开启了东南文明。
据史载,泰伯在梅里建筑了江南地区第一座都城,开凿了中国第一条人工运河---伯渎港,教化百姓从渔猎走向农耕,制陶冶铜,建村立巷,改变了原住民“刀耕火种、半生而食”的落后生活,吴国生产力水平得到迅速而空前的提高,社会形态日臻完善。
吴国疆域在鼎盛时涵盖长江下游的苏、浙、皖、赣四省,还包括湖北、河南和山东部分地区。
崛起于东南地区的古吴国,一度成为长江下游的强大国家,西破强楚,南败越国,北击齐侯,争霸中原,对以后的中华一统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东瀛日本和环太平洋文化也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秦统一之后,吴地成为中央统一王朝下的郡县,并且在隋唐以后成为全国的经济支柱,吴地文化此后也经历了第二个辉煌时期。
从六朝开始到南宋,北方三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造成三次大规模移民,政治中心两次转移到吴地,全国经济重心也因此南移,吴地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和全国财赋的主要供给地区,成为全国文化的中心地区。
唐时韩愈有“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五代时有“苏常熟,天下足”的美誉;明清时期,吴地成为中央财赋的主要供给地。
吴地成就了农业文明发展的高峰地区。
吴文化的第三次辉煌以工商文化为最为显著的标志,时间跨度上从近代开始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上世纪初,吴地人民敏锐地抓住了中国开始接触世界工业文明的历史机遇,依托上海这一交通海外的港口,率先引进西方科技文化,展开了兴办实业的先声,苏、锡、常、南通等城市很快形成民族工商业带,吴地成为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在全国率先跨入了工业文明的门槛。
上世纪8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在全国率先异军突起,乃是吴文化中工商业冲动的最鲜明的体现。
当代经济的发展,为吴文化的第三次辉煌增添了更加璀璨的光芒。
吴文化的三次辉煌,都是在本地文明与外来文明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创新创业的结果。
今天,吴地的地域概念已被长江三角洲所替代,而吴文化也早就融入到长江三角洲蓬勃发展的态势之中。
在面向世界新的开放和发展中,长江三角洲正在加快推进一体化进程,在全国经济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显示越来越充沛的活力,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吴文化作为长江三角洲共同的历史渊源,不仅是各地打造自身文化形象的丰富宝藏,也是形成整合发展优势的天然纽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承、弘扬吴地文化的历史传统,以开放的心态兼收并蓄世界先进文化的精髓,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再创新的辉煌。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之根,是城市发展的灵魂。
文化是持久的竞争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文化优势正成为地区间经济竞争的环境优势和比较优势。
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具有生机活力,不仅要看其经济的发展水平,更要看其文化的承载力。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物质文明达到相应的水平之后,城市之间的差异将主要从文化上显现出来。
一个城市没有它自身的文化,这个城市不仅是苍白的,也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的。
没有文化的支撑,经济的发展将失去力量源泉,城市的发展将失去灵气和神韵。
因此,深入发掘区域文化的历史文化资源,把区域文化精髓融入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去,才能增强区域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吴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从其千百年来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与实践性成就看,它更是推动一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在古今中国发展史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
研究探讨吴地经济发展的因素,外来经济的引入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外来的东西只能是一种诱因,真正的内在动因,还是来自文化因素。
吴地的经济长期以来走在全国的前面,除了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外,吴文化在人文思想、人文环境等方面的铺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吴文化对吴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体现在诸多方面,概括地讲,在这样几个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一是思想道德层面。
热爱祖国、胸怀天下是当今社会思想道德的主旋律。
先进的思想、优秀的品质、高尚的道德、良好的修养,是合格的现代化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新人的核心要素。
吴文化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思想和道德情操,长久以来对吴地人民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培育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城市精神和自身修养上中成效明显。
二是经济发展层面。
吴文化发展到近、现代阶段,一个引人注目的重大演变,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向近现代的“工商经济”转变,使无锡由以农耕文明形态为主体的社会向近代工业文明社会变迁,由传统封建社会向具有资本主义形态与因子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转型。
经世致用、重视工商等思想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世致用的文化精神构成了无锡近代工商业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三是人文素养层面。
吴文化中崇学重教、兴学育才的理念和举措,是无锡近代工商业得以发展壮大、演绎辉煌的人才基础。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基础,工商文化的孕育与繁荣才得以首先垂青于这片早有文化准备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