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胃疡 (消化性溃疡 )中医护理方案胃疡 (消化性溃疡 )中医护理方案一、常有证候重点( 一 ) 肝胃不与证 : 胃脘胀痛 , 窜及两胁 ; 善惋惜 , 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 ; 嗳气屡次 ; 口苦 ; 性急易怒 ; 喧闹泛酸。
舌质淡红 , 苔薄白或薄黄。
( 二) 脾胃气虚证 : 胃脘隐痛 ; 腹胀纳少 , 食后尤甚 ; 大便溏薄 ; 肢体疲倦 ; 少气懒言 ; 面色萎黄 ; 消瘦。
舌淡苔白。
( 三) 脾胃虚寒证 : 胃脘隐痛 , 喜暖喜按 ; 空肚痛重 , 得食痛减 ; 纳呆食少 ; 畏寒肢冷 ; 头晕或肢倦 ; 泛吐清水 ; 便溏腹泻。
舌体胖 , 边有齿痕 , 苔薄白。
( 四) 肝胃郁热证 : 胃脘痛势迫切 , 有灼热感 ; 口干口苦 ; 吞酸喧闹 ;浮躁易怒 ; 便秘 ; 喜冷饮。
舌质红 , 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 五) 胃阴不足证 : 胃脘隐痛或灼痛 ; 似饥而不欲食 , 口干而不欲饮 ; 口干舌燥 ; 纳呆干呕 ; 失眠多梦 ; 手足心热 ; 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有症状 / 证候施护( 一) 胃脘痛苦1、察看痛苦部位、性质、程度、连续时间、引发要素及陪伴症状 , 做好痛苦评分 , 可应用痛苦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 ,记录详细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歇息 , 防止活动及精神紧张。
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刻报告医师 , 辅助办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 , 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 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 , 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艾灸 , 取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等穴。
6、遵医嘱药熨法 , 取胃脘部。
7、遵医嘱耳穴贴压 , 取脾、胃、交感、神门、肝胆等穴。
8、遵医嘱拔火罐 , 取脾俞、胃俞、肾俞、肝俞等穴。
( 二) 嗳气、反酸1、察看嗳气、反酸的频次、程度、陪伴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刻平卧, 发生时宜取坐位 , 可饮用温开水 ,若空肚时出现嗳气、反酸, 应立刻进食以缓解不适。
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36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
方法:以我院收治的3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辨证分型治疗,并以同期38例使用西药三联疗法进行治疗的患者为对照。
结果:治疗组24例(66.7%)治愈,总有效率达到100%,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和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溃疡出血、穿孔或幽门梗阻者以及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系统疾病者排除,未纳入本研究。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泮托拉唑20mg,克拉霉素500mg,阿莫西林1.0g,2次/d,连续2周,之后停用阿莫西林及克拉霉素,继续单用泮托拉唑4~6,用法同前。
1.2.2治疗组。
将患者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和寒热夹杂型四个类型进行辨证论治。
①肝胃不和型:症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
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嘈杂泛酸,脉弦。
治疗当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方用柴胡疏肝散合五磨饮子加减,药用:柴胡15g、白芍12g、炙甘草9g、枳壳12g、川芎15g、香附12g、沉香12g、郁金12g、青皮12g、川楝子10g。
②脾胃虚寒型:症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饥时痛甚,得食则减,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四肢不温,食少纳差,泛吐清水,大便溏薄,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治疗当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药用:黄芪20g、桂枝10g、白芍10g、高良姜10g、香附10g、木香12g、生姜10g、炙甘草9g、大枣10g。
③胃阴不足型:症见胃脘隐痛或有烧灼感,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苔。
治疗当健脾养阴、疏肝益胃。
方用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药用:生地10g、沙参15g、麦冬15g、白芍10g、甘草6g、玉竹12g、石斛12g、香橼10g、柴胡12g、生山楂10g。
④寒热夹杂型:症见胃脘隐痛或胀痛,喜温按,口苦而淡;嘈杂灼热,呕吐酸水,大便溏泻,舌淡或淡红,体胖有齿痕,舌苔黄腻或黄白相间。
消化性溃疡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分析发表时间:2016-11-14T13:38:01.067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20期作者:鲁寅瑛[导读] 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患者给予辩证治疗和护理相结合,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和转阴率。
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八医院)东院内四科湖南长沙 41000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消化性溃疡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8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2例消化性溃疡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按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分为常规组和中医辩证组,每组21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规组给予患者常规治疗方法治疗,中医辩证组的患者给予中医辩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示:常规组显效11例(52.38%,11/21),有效5例(23.80%,5/21),无效5例(23.80%,5/21),HP转阴16例(76.19%,16/21)明显低于中医辩证组显效13例(61.90%,13/21),有效7例(33.33%,7/21),无效1例(4.76%,1/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患者给予辩证治疗和护理相结合,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和转阴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治疗的可行方法,该种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中医辨证[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alysis of peptic ulcer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patients treated by TCM treatment. Methods from February 2015 to August 2016 in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42 cases of peptic ulcer patients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according to hospital treatment were divided into routine group and Chinese medicine group,21 cases in each group patients,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roup was given TCM treatment,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by comparing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howed that the routine group The effect of 11 cases(52.38%,11/21),effective in 5 cases(23.80%,5/21),5 cases(23.80%,5/21),16 cases of HP negative(76.19%,16/21)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CM group was 13 cases(61.90%,13/21),effective in 7 cases(33.33%,7/21),1 cases were invalid(4.76%,1/21),treatment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5. conclusion treatment of peptic ulcer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were treated with dialectical treatment and nursing combination Together,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the negative rate,provides a feasible method for clinical treatment,is worth popularizing this method.消化道溃疡是临床上常见和多发的病种,该病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在中医学中属于“胃脘痛”的范围,临床上表现为长期发作的周期性和节律性并伴有上腹部疼痛、恶心、反胃等临床胃肠道症状[1]。
医诊通消化消化性溃疡是一种慢性溃疡病,常发生在十二指肠、胃、食管下端、胃-空肠吻合口、Meckel憩室,其中胃和十二指肠的发生率最高。
近些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有所增加。
西医治疗消化性溃疡以保护胃黏膜、根除Hp、降低胃酸度为主要目标,治愈率虽然高于以往,但病情容易反复。
中医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从整体出发,不仅提高了疾病的疗效,也降低了复发率。
消化性溃疡的流行病学在普通人群中,消化性溃疡的终身患病率为5%~10%,我国发病率10%~12%,消化道疾病中,消化性溃疡占比在78%~85%,最常见的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其中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更高,且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发病年龄相比更早,集中在21~40岁,而胃溃疡的主要发病年龄在41~50岁。
整体而言,消化性溃疡在秋冬两季高发,但南方地区夏季也高发。
临床治疗中虽然整体效果有提升,但仍有可能会出现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穿孔、幽门梗阻等并发症。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机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认为消化性溃疡属于一种炎性缺损,和胃液中的胃酸、消化作用有关,胃肠黏膜高发,病变部位能深达黏膜肌层和浆膜层,甚至还有穿孔的可能。
胃溃疡属于现代医学病名,中医将其归为“痞满”“胃脘痛”等范畴,痞满出自《万病回春》,无外部外形表现,是一种自我满闷的感觉,胃脘痛出自《黄帝内经》,因气不顺、因食因寒所致。
针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总结为七情内伤、药物损害、饮食不节、黄体不足、外邪侵袭等,而病机是脾胃虚弱、气机阻滞、湿热阻滞、热毒瘀阻、寒邪凝滞引起的脉络受损、瘀血阻络,脾胃虚弱———本,瘀血阻滞———标。
各大医学家对消化性溃疡的病机有其个人见解,《圣济总录》指出,消化性溃疡是因寒气郁闭,导致阳气无法生发,继而引起阳气聚于中焦,而中焦寒热不调,出现血败肉腐,形成溃疡。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在治疗时需祛除病因,促进溃疡愈合,预防并发症,避免复发。
Hp阳性者需根除Hp,西医多采取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能降低复发率,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是抑制胃酸分泌的有效药物,尤其是质子泵抑制剂、弱酸性抗酸剂、铋剂是保护胃黏膜的常用药。
中医辨证治疗不同证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3-07-21T12:03:06.564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3月6期作者:徐爱民[导读]中医辨证治疗不同证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分析徐爱民(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果里镇中心卫生院;山东淄博256410)摘要:目的:分析不同证型消化性溃疡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2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根据不同证型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统计临床效果。
结果: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治疗后临床效果相似,无明显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三种证型的治疗效果均高于脾虚血瘀型(P<0.05)。
结论:针对消化性溃疡的不同证型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法能够促进临床效果提高,值得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不同证型;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引言: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消化性溃疡中应用中医药治疗,可提高临床效果,同时中医药还具有副作用小、标本兼治和性价比高的特点。
在中医治疗的过程中其强调辨证施治,这需要对患者的证型进行分析,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选择部分患者根据证型分析后使用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治疗,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22年2月2—2022年2月从本院选择2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分析。
所有患者的最小年龄28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45.66±3.36)岁;其中有83例肝胃不和型、42例脾胃虚寒型、42例胃阴不足型、33例脾虚血瘀型。
资料之间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对其证型进行分析,依据证型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具体措施如下:(1)肝胃不和型。
胃脘部疼痛是肝胃不和型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且胀痛和隐痛是疼痛的主要性质,在疼痛过程中可累积患者的胸肋和背部,导致患者嗳气、泛酸和饮食减少等症状发生,同时临床症状还会受到患者情绪和心理压力的影响而加重,观察患者舌苔有薄白或薄黄表现,脉搏沉弦,针对此类患者,治疗过程中应坚持疏肝和胃、理气止痛的原则,选择6g香附、10g芍药、9g枳壳、9g川楝子、6g炙甘草、10g柴胡组成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依据基础方实施加减治疗。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胃灼热等。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通常采用抗生素、抗酸药物以及促进胃黏膜修复的药物,但长期使用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和依赖性。
而中医辨证治疗则强调以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来治疗疾病,减少对药物的依赖性,因此对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
下面将结合临床观察,探讨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
一、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中医对于消化性溃疡的认识一般认为其病机多为郁怒不和、肝郁脾虚,以及胃肠功能紊乱等。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方法一般包括调理脾胃、疏肝解郁以及养生防病等。
1、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是人体血液的源泉。
而脾虚是引发消化性溃疡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中医治疗常常从调理脾胃开始,以健脾益气、和胃止痛为主要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改善胃肠功能,提高免疫力,从而有效地缓解症状。
2、疏肝解郁中医认为情志不畅通会导致肝气郁结,而肝郁脾虚则容易引发胃肠不适,甚至导致消化性溃疡。
因此中医治疗中会注重疏肝解郁,通过调整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减少情绪对胃肠的不良影响。
3、养生防病中医强调防病于未病,预防胜于治疗。
中医治疗也注重养生防病,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保持良好作息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等方式,来提高自身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临床观察在临床观察过程中,我们对一些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取得了以下的观察结果。
1、案例一患者:李某,女,45岁,主要症状为腹部灼热、反酸、食欲不振,胃镜检查证实为消化性溃疡。
治疗方法:中医辩证分析认为其为肝气郁结、脾胃失和型,采用柴胡疏肝散结汤配合陈皮半夏散治疗。
结果: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患者腹部灼热感减轻,食欲明显增加,胃部不适症状明显改善。
2、案例二患者:王某,男,52岁,主要症状为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已经连续3个月未见好转。
以上两例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能够获得一定的疗效。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多发生在胃部或十二指肠黏膜上。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烧心、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是由脾胃失调、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因此采取辨证治疗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以下是一份关于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报告。
一、基本信息本临床观察选取了1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在30-60岁之间。
患者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有的伴有恶心、呕吐,烧心等症状。
诊断均通过胃镜检查及其病理检查明确。
二、辨证分型根据中医辨证,对消化性溃疡进行了辨证分型。
根据病情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脾胃虚弱型、肝郁化火型和湿热蕴结型。
1. 脾胃虚弱型主要症状为疼痛缓解于进食、脘腹胀满、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面色萎黄等。
舌质淡红,苔白而腻。
2. 肝郁化火型主要症状为疼痛剧烈、情绪烦躁、口苦咽干、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等。
三、治疗方案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采用了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案。
1. 脾胃虚弱型:使用健脾益胃、理气消食的方剂进行治疗。
2. 肝郁化火型:采取疏肝解郁、清热泻火的方剂进行治疗。
3. 湿热蕴结型:采用去湿清热、软坚散结的方剂进行治疗。
四、治疗结果经过4周的中医治疗,观察到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
疼痛减轻或消失,恶心、呕吐等症状减轻。
胃镜检查显示溃疡面愈合,病理检查显示炎症减轻。
经过8周的中医治疗,患者的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显示溃疡面愈合。
五、讨论本次临床观察结果表明中医辨证治疗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中医辨证分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进行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减少治疗的时间和药物的用量,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六、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在治疗消化性溃疡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但是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也应该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西医的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但是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反复发作的情况。
寻求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方法成为一种新的选择。
本文通过临床观察,对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一、中医对于消化性溃疡的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理论,消化性溃疡可分为气滞血瘀型、肝郁脾虚型、胃热瘀阻型、脾胃虚弱型等不同的辨证类型。
不同的辨证类型对应着不同的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
通过患者的症状表现、舌苔、脉象等进行辩证分型,有助于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二、气滞血瘀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气滞血瘀型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特点是上腹疼痛剧烈,伴有胃胀、恶心、呕吐、甚至呕血等症状。
患者舌质紫暗,舌苔黄腻,脉弦涩。
治疗上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要原则。
常用药物包括川芎、赤芍、当归等活血化瘀中药,辅以香附、柴胡、枳壳等理气药物。
通过对30例气滞血瘀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中医辨证治疗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消化道功能,促进溃疡的愈合。
消化性溃疡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中医辨证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消化道功能,促进溃疡的愈合。
在临床应用中医辨证治疗时,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加强对临床观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希望通过本文的总结和分析,能够为临床医生治疗消化性溃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好的帮助。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回顾分析65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5例患者中,气滞型、瘀血型、阴虚型、虚寒型患者治愈有效率占95.38%。
不良反应经过临床对症处理均好转,不影响治疗。
结论对溃疡病的诊治,要以中西医结合为重点,多角度全面认识病因病机。
中医价格低廉,患者易于坚持治疗,是一种治疗本病较好的临床选择方案。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中医药疗法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多发病,对人体健康有着较大的威胁,特别是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在内的消化道溃疡性疾病,由于其病位较深、病情复杂、病势较重而直接危害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因而备受医学界的重视,成为医师和病人共同关注的重要疾病之一。
2005-03-2010-8,笔者以敛口生肌、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疗效满意。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65例患者均为我院经胃镜检查确诊的消化性溃疡病例,符合《内科门急诊手册》诊断标准。
男52例,女13例;年龄19~70岁;病程6个月~25年;胃溃疡19例,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41例,复合性溃疡5例;43例为初发病例,22例为复发病例;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分为气滞型23例、瘀血型14例、阴虚型17例、虚寒型11例。
2 治疗方法
①气滞型:香苏散加味。
药物组成:苏梗10g,香附8g,陈皮10g,半夏10g,厚朴8g,枳壳10g,佛手12g。
加减:烧心、泛酸者,加海螵蛸、瓦楞子、海蛤壳。
②瘀血型:失笑散加味。
药物组成:五灵脂10g,蒲黄10g,丹参15g,延胡索15g,枳壳10g,青皮10g,砂仁10g,檀香6g,生甘草3g。
③阴虚型:益胃汤合一贯煎加减。
药物组成:沙参15g,麦冬15g,生地黄15g,怀山药20g,玉竹10g,石斛10g,川楝子6g,延胡索15g,白豆蔻6g,生甘草3g。
④虚寒型:黄芪建中汤加味。
药物组成:炙黄芪20g,桂枝8g,白芍20g,炙甘草5g,生姜6g,大枣12g,饴糖30g,乌贼骨15g。
服用方法:1d1剂,水煎服。
治疗期间忌食过冷、过热及辛辣食物。
1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后,按期复查胃镜。
在胃溃疡患者的溃疡边缘及病灶部位行活检,以防恶变,同时观察药物毒副作用。
治愈:胃脘痛及其他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胃镜检查溃疡愈合,Hp检测阴性,随访1年未复发。
显效:胃脘痛消失,其他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溃疡基本愈合,Hp检测阴性,并随访半年以上未加重。
有效:胃脘痛明显减轻,其他临床症状改善,胃镜检查溃疡范围缩小50%以上,Hp检测弱阳性。
无效:
胃脘痛及其他临床症状、胃镜复查、Hp检测无改变。
4 结果
气滞型:治愈13例,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1例。
瘀血型:治愈7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1例。
阴虚型:治愈9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1例。
虚寒型:治愈4例,显效2例,有效5例,无效0例。
有效率占95.38%。
不良反应:腹泻2例、皮疹1例,经过临床对症处理均好转,不影响治疗。
5 讨论
胃、十二指肠的保护因子和攻击因子之间失衡,是消化性溃疡发生或复发的重要机制。
其临床特点是有规律的上腹部疼痛。
消化性溃疡属中医学“胃脘痛”、“胃痛”、“心下痞”、“呕吐”、“心痛”、“吞酸”、“吐血”、“便血”、“胃痈”范畴。
它多由肝胃郁热、忧思郁怒、肝气横逆犯脾、脾胃虚寒、瘀血停滞、饮食不节、嗜食辛辣生冷,致使脾胃升降失调、气机不利、腑气不通而发病。
其疼痛部位虽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甚为密切。
当前西医常用抑酸制剂、黏膜保护剂、抗生素联合运用的治疗方案来治疗该病,治疗效果不满意, 1年复发率仍高达80%以上,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提高溃疡愈合质量、防治复发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脾虚是消化性溃疡之本,而肝郁是标,基本病机为脾胃虚于内,肝气横逆之,气郁可化火,久病可入络,致肝郁脾虚、气滞血瘀。
所以治疗以理气和胃、温中健脾、理气活血为主,方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关键在于辨证,分清寒热虚实。
不论何种类型,或治本为主、或标本兼治、或急则治标。
但不论是消滞、行气、化瘀、清热、除湿、祛寒,均应不忘治本虚。
要中病即止,切勿克邪过分而伤正。
此外,治疗用药过程中,对病人的饮食、劳逸、精神因素等方面,都不可忽视。
香苏散加味,方中苏梗理气降逆;香附行气活血;陈皮、半夏理气和胃降逆;厚朴、枳壳、佛手行气和胃止痛,宽中消痞除胀。
全方配合能理气和胃止痛。
益胃汤合一贯煎加减,方中沙参益胃生津;麦冬、生地黄滋阴清热,润肠通便;怀山药益气养阴,用于脾虚食少;玉竹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石斛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白豆蔻化湿消痞,行气温中,开胃消食。
诸药合用滋肝阴以和胃,正切中病机。
黄芪建中汤加味,方中黄芪补中益气;桂枝温中通络;白芍、炙甘草、饴糖缓急和中止痛;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乌贼骨收敛止酸。
诸药共奏温中健脾之效。
失笑散加味,方中五灵脂、蒲黄活血祛瘀,通利血脉以止痛;丹参、三七活血化瘀;檀香、砂仁行气止痛;蒲公英清热解毒。
诸药合用具有活血化瘀解毒之功。
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还应调养精神,保持乐观情绪,饮食有节,戒烟限酒,避免食用过热、过冷及辛辣刺激食物,起居有常,劳逸结合,适当参加锻炼,不断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综上所述,对溃疡病的诊治,要以中西医结合为重点,多角度全面认识病因病机。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辨证论治,注意标本关系,具有调和脾胃、滋肝和胃、活血化瘀、抑酸杀菌、敛疮生肌、益气生肌的功效,能够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恢复胃、十二指肠的正常运动、分泌功能,共同起到促进机体自我修复功能的治本作用,且能够避免西药的毒副作用,价格低廉,患者易于坚持治疗,是一种治疗本病
较好的临床选择方案。
参考文献
[1]吴爱勤.内科门急诊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05.
[2]李曦明, 陈文娜.中医药“以痈论治”消化性溃疡浅析[J].光明中医,2006,21(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