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
- 格式:pdf
- 大小:178.45 KB
- 文档页数:2
七年级上册语文根据提示默写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描绘洞庭湖壮观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苏轼的《浣溪沙》中劝他人要老当益壮,珍惜时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送友人》中用自然景物表明心意,表现离别时双方内心活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黄鹤楼》中写作者登上黄鹤楼,见江雾弥漫,暮霭沉沉,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长歌行》中劝勉人们珍惜青春,应当及时努力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洞庭湖水波浩渺、云起浩荡的景象。
7. 李白在《送友人》中以浮云孤飞,喻游子之心;以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直接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洞庭湖磅礴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描写了自己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2.《鲁山山行》中描写深秋时节,霜落林空时动物的活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李白在《送友人》中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鲁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珍藏)(精选多篇)第一篇:鲁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珍藏)鲁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六年级(上册):1观沧海东汉末三国时期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西江月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5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8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9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0浣溪沙北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1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2如梦令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3观书有感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六年级(下册):1山中杂诗南朝梁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1.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长行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9.浣溪沙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1.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初二语文备课组一.复习总设想(1)、整理归类:以“课标”为依据,帮助学生对语文教材中所牵涉到的知识加以分类整理,以掌握知识的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七年级语文上册《推敲》教案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推敲》教案鲁教版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
鲁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六年级(上册):1观沧海东汉末三国时期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西江月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5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8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9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0浣溪沙北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1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2如梦令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3观书有感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六年级(下册):1山中杂诗南朝梁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30 杜甫诗三首课文学习设想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许多诗篇被我们所广为流传。
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
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前置预习1.搜集整理杜甫的有关材料写在下面。
2.熟读三首诗,将生字词在书上划出来,抄写在下边。
3.搜集整理每首诗的写作背景。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前两首诗。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重难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课堂流程学习内容学法指导一目标认定2分钟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前两首诗。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学生齐读目标,抓住关键词,理解目标。
二自主学习18分钟一、知识填空:杜甫(712-770),字,自号,世称“杜工部”,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被世人尊为“”,其诗被称为“”。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二、朗读:1.(1)播放录音《望岳》《春望》,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歌的诵读节奏。
(2)自己出声朗读、读熟。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4.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
《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诗歌境界教学法。
教读《春望》,打算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X朗读磁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互动,学习研讨《望岳》《春望》。
指导学生朗读,感知诗歌的声韵美;整体感知诗意,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品味诗的意境;结合读诗的切身体验,赏析诗歌的美点。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
鲁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汇总(含答案)《望岳》 1.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4.杜甫在《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5.杜甫《望岳》中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
6.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杜甫的《春望》中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承上启下,表明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感。
4.《春望》中采用移情于景的手法表达情感,产生万物同悲的艺术效果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杜甫的《春望》中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6.《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音迅不至时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白头搔更12.《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出望中之所见,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13.《春望》的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运用对偶、对比的修辞,表现了作者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情感.《石壕吏》1.《石壕吏》中,表现人民长期深受兵役之苦(或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2.《石壕吏》中,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4.《石壕吏》中,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内涵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一、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交流感知1、检查预习注音荒秽荷锄归道狭2、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三、研读共品1、思考下列问题: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2、自由背诵。
检查背诵四、互助释疑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教师明确:①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②“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语言“自然、通俗”。
狼蒲松龄《狼》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翻译: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
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
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六年级上册【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辛弃疾•南宋)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夜雨寄北】(李商隐•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杜牧•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晏殊•宋)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南宋)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如梦令】(李清照•南宋)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朱熹•南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六年级下册【木兰诗】(北朝民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一.六年级上册【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西江月】(辛弃疾•南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杜牧•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晏殊•宋)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南宋)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如梦令】(李清照•南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朱熹•南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六年级下册【木兰诗】(北朝民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鲁教版初中语文古诗词一:夏、商、周①《左传》(前772-前453),相传是春秋时左丘明所作,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文:《曹刿论战》②晏子(前578-前500)名婴,字仲,多称平仲,春秋齐国人。
齐国大夫,春秋后期齐国的国相,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后人为其作《晏子春秋》。
文:《晏子使楚》③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文:《论语》十则》《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诗经·国风·周南·关雎》④墨子(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
其弟子完成《墨子》一书传世。
他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
文:《公输》⑤列子,名列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著有《列子》。
文:《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愚公移山》⑥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⑦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战国时期思想家和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宋国人,道家学说创始人之一。
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文:《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⑧韩非(前281—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
思想家、政论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法家的代表人物。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文:《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⑨《山海经》,先秦古书。
文:《夸父逐日》二:秦、汉、三国①刘向(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