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太古宙重大地质事件及其意义
- 格式:ppt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17
从全球对比探讨华北克拉通早期地质演化与板块构造过程李江海1, 牛向龙1, T.KUSKY 2, A.POLAT3(1.教育部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2.Department of Earth and Atmos pheric Sciences,Saint Louis Universi ty,St.Louis,MO 63103;3.Depart ment of Earth Sciences,University of Windsor,Windsor,ON,Canada N9B 3P4)摘 要:板块构造理论为20世纪取得的重大科学成就。
如何在新世纪发展板块构造、推动大陆动力学研究成为新的挑战。
世界古大陆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在花岗岩绿岩带、高级变质区,新太古代造山作用,早期大洋地质记录与古板块构造,以及超级大陆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在此全球构造背景下,华北早期地质演化的相关重大问题包括:新太古代典型造山带地质演化、碰撞过程及其盆山耦合作用。
围绕新太古代蛇绿岩的研究,特别是豆荚状铬铁矿及地幔岩,将提供早期大洋岩石圈性质、扩张运移过程的重要线索,并提出早期板块边界划分标志及其洋陆作用过程。
华北中部造山带及蛇绿岩混杂带的洲际对比,对认识华北与最古老超级大陆聚合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板块;太古宙;华北;碰撞造山;超大陆中图分类号:P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4)03027311收稿日期:20040803;修订日期:200409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172066,40242014,49832030);北京大学985项目作者简介:李江海(1965)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构造地质学专业,从事前寒武纪地质研究。
E -mail:j hli@0 前言古大陆地质演化与早期地球历史一直是地质学的研究热点问题。
在过去的20年中,早前寒武纪地质学的研究主要涉及两大方面的问题:(1)古大陆的增生与克拉通化过程;(2)板块构造起始过程或与前板块构造的交替机制。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一、迁西运动迁西运动是发生于中国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
因XX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XX的时期。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二、阜平运动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
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
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XX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
在扬子古陆西缘XX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 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XX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
与此同时,XX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
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XX)、凤阳运动(XX)和中岳运动(XX登封)等。
华北克拉通南缘鲁山太古宙基底的形成和演化华北克拉通南缘的鲁山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太古宙地质单位,该地区的基底属于3.8-2.5亿年前的太古宙花岗岩和变质岩。
经过数十亿年的地质演化,鲁山地区的基底形成及演化历程具有非常复杂的地质历史,下面就从鲁山地区的基底成因、变质作用、构造演化等方面简要探讨其形成及演化历程。
首先,鲁山地区的基底是在太古宙时期形成的,那个时期地球年代很长,历时达到几十亿年。
在地壳演化的早期,受到陆壳岩石圈的构造运动和地球内部动力学机制所控制。
在新元古代末期,地球上形成了华北板块,其成因主要是由于岩石圈深部地幔的上涌和下沉导致地壳的聚积和增厚,从而形成了巨大的花岗岩台地。
这种岩石圈深部地幔的上涌活动,使华北克拉通南缘石英岩类地层能够通过表面抬升至地面,形成了鲁山太古宙基底。
其次,基底的变质作用对鲁山太古宙基底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在中元古代,随着华北克拉通的稳定性,基底开始经历变质作用的影响。
这些变质作用包括热液活动和增生作用等机制。
基底的变质令其产生了丰富的二氧化硅(SiO2)和氯化物矿物,并形成了具有一定金属矿藏的变质岩石。
在基质之间的化学交换和热化学交换中,地质物质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和调整,最终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变质岩石体。
最后,基底还经历了巨大的构造演化过程。
在华北克拉通的岩石演化历史中,构造活动是最重要的。
华北克拉通南缘处于中国东北构造带的交界处,具有极复杂的构造背景。
在早古生代,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构造对撞。
这些对撞使得鲁山地区的基底经历子午岭运动、辉山岩-麻粒岩带等多次修饰和调整,最终形成了现代的形态。
综上所述,华北克拉通南缘鲁山太古宙基底的形成和演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地球地质演化的多个阶段。
在中华大地的形成历史中,鲁山地区的基底以其复杂、优美的形态和演化历史,成为中国地质学者研究古地球进程、理解地球演变史的重要基础资料。
华北克拉通太古宙典型地区栖霞县幅1:5万地质图修编——野外地质调查和SHRIMP锆石U-Pb定年万渝生;刘敦一;宋志勇;王来明;颉颃强;刘守偈;侯建华;董春艳;谢士稳;白文倩【期刊名称】《地质通报》【年(卷),期】2017(36)11【摘要】栖霞是胶东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典型地区.在原1:5万地质图中,许多TTG岩石都被作为胶东群表壳岩看待,岩石形成时代也只在少数露头被确定.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和SHRIMP锆石U-Pb定年,对该区TTG岩石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在新修编的1:5万地质图中,太古宙变质基底的主要岩石类型为约2.9Ga、约2.7Ga和约2.5Ga的英云闪长质片麻岩,也存在少量同时代的奥长花岗质片麻岩.2.9Ga和2.5Ga左右的表壳岩(黄崖底表壳岩和胶东群)比原认为要少得多.所有岩石大致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分布,它们在空间上共存,可能是新太古代晚期和古元古代晚期强烈构造热事件作用的结果.这是国内首次在复杂的太古宙高级变质岩区,以野外地质调查和SHRIMP锆石U-Pb定年有机结合,确定不同类型、不同时代地质体时空分布的有益尝试,对于今后类似地区开展专题地质填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Qixia is a typical area of Early Precambrian basement in eastern Shandong, North China Craton. Many TTG rocks were once considered to be supracrustal rocks (the Jiaodong Group), and the formation ages of the rocks have only been determined in a few outcrops in the original geological map (1:50000) of the area.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s carried out geological mapping and SHRIMP U-Pb zircon dating on more than 30 samples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TTG rocks. In thenewly compiled geological map (1:50000), the main rock types of the Archean basement are tonalite gneisses with ages~2.9Ga, ~2.7Ga and~2.5Ga and some local trondhjemite gneisses of the same ages. Supracrustal rocks of ~2.9Ga and ~2.5Ga (the Huangyadi supracrustal rocks and the Jiaodong Group) are very rare. All of the rocks roughly extend in a NWW-SEE direction, probably as a result of the strong late Neoarchean and late Paleoproterozoic tectonothermal events.【总页数】15页(P1927-1941)【作者】万渝生;刘敦一;宋志勇;王来明;颉颃强;刘守偈;侯建华;董春艳;谢士稳;白文倩【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北京100037;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山东济南250013;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山东济南25001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北京100037;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山东济南25001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23;P534.2【相关文献】1.胶北太古宙早期锆石U-Pb定年及Hf同位素研究:华北克拉通古老陆壳增生及再循环的证据 [J], 刘建辉;刘福来;丁正江;刘平华;王舫2.华北克拉通乌拉山地区早前寒武纪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J], 张琳;董春艳;刘守偈;白文倩;任鹏;万渝生3.华北克拉通古老物质记录--焦作地区太古宙变质岩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LA-MC-ICPMS Hf同位素分析 [J], 殷小艳;周红英;刘敦一;高林志;董春艳;万渝生4.华北克拉通胶东莱州地区中太古代-新太古代早期TTG岩石的发现——锆石SHRIMP U-Pb定年 [J], 万渝生;郭瑞朋;田京祥;宋志勇;谢士稳;董春艳;白文倩5.华北克拉通北缘承德下板城盆地三叠系二马营组凝灰岩夹层SHRIMP锆石U-Pb 定年及源区分析 [J], 辛补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北古大陆与哥伦比亚超大陆陆松年, 杨春亮, 李怀坤, 陈志宏(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300170)摘 要:由Rogers 和Santosh 等(2002)提出的哥伦比亚超大陆,是约从1.9~1.5G a 由Nena ,Ur 和Atlantic 等3个大陆块体群,通过逐步汇聚而形成的一个超级大陆。
它是前罗迪尼亚古-中元古时期的超大陆。
从1.5G a 开始的裂解作用使哥伦比亚超大陆逐步破裂,并在1.0G a 左右这些破裂的大陆块体又重新汇聚形成罗迪尼亚超大陆。
文中除介绍Rogers 等提出的哥伦比亚超大陆的概念、组成和古大陆重建图外,重点阐述了中国华北古大陆2.0~1.8G a 期间吕梁—中条造山运动和1.8~1.6G a 时期大规模裂解事件群的性质、特点和同位素年龄数据。
文中提出哥伦比亚超大陆汇聚主要峰期与吕梁—中条造山运动的时限相一致,华北古大陆属于哥伦比亚超大陆的组成部分,并可能为Nena 大陆块体群的一员,在造山及裂解事件群的性质、特点和时代等特征上,华北与北美、西伯利亚和西北欧有更大的相似性。
关键词:华北古大陆;哥伦比亚超大陆;古—中元古代;汇聚与裂解中图分类号:P5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2)04022509收稿日期:20020304;修订日期:200205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032010C );中国地质调查综合研究项目(200113900070)作者简介:陆松年(1940— ),男,长期从事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任全国地层委员会前寒武纪地层分会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冈瓦纳研究会顾问。
E 2mail :lusn @pub 2lic 1tpt 1tj 1cn 。
在Hoffman 提出中—新元古代罗迪尼亚超大陆复原图10年后的2002年初,Rogers 等首次正式公布了他们对古—中元古代哥伦比亚(Columbia )超大陆的综合研究成果,并提出了1.9~1.5G a 期间十分简略的哥伦比亚超大陆复原图[1]。
中国元古宙主要生物演化事件杜汝霖【摘要】元古宙是地球地质发展历史第二阶段,在地质发展史和生物演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早期生物演化有重大转折的时代.生物演化是地质演化最灵敏的指示者,地质每次突变都会使环境、物种和生态发生相应改变事件.元古宙共经历了真核生物出现,宏体生物出现,多细胞组织分化和底栖生物出现,后生动物出现及其生物辐射爆长等事件,从而使低级、简单生物的隐生宙发展演化转折到更高级复杂繁盛显生宙的新时代.【期刊名称】《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40)001【总页数】12页(P1-12)【关键词】元古宙;生物演化;桑树鞍藻;龙凤山藻【作者】杜汝霖【作者单位】河北地质大学, 河北石家庄05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13.1元古宙(Proterozoic Eon)是地球地质发展历史第二阶段,距今从25亿~6亿年。
它在地质发展史和生物演化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它是早期生物演化过程中有重大转折的时代,它是有机界开始繁盛的时代,是低等菌藻类植物占统治的时代,也是后生动物开始出现的时代。
生物演化是地质演化最灵敏的指示者,由于元古宙地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突变事件,每次事件都引起了地质环境的显著改变和生物物种的替换以及大范围生态系统的重建,从而形成生物演化事件一幕接一幕的演变特征,元古宙时期共有五次重大演化事件,而每一次生物演化事件都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变革发生。
从而促进生物面貌不断变化和向前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元古宙化石异常丰富的国家之一,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在元古宙生物起源和演化的研究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丰硕成果,这些最早的化石记录它极大改变和提前了人们对早期生物界起源和演化面貌的认识。
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年龄为19亿年左右的冈弗林特组硅质叠层石及燧石层中,发现了大量多样的细菌和蓝藻微生物化石,其中有些种属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间的过渡类型,即原始的真核细胞(见图1)。
太古宙地层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沈其韩;王平
【期刊名称】《中国地质》
【年(卷),期】2002(029)002
【摘要】太古宙地层与显生宙地层相比,具有很大的复杂性,研究难度大.研究太古宙地层,在学术思路上应以岩石、地层、构造和地质事件综合研究为基础,配合多种新技术新方法特别是同位素年代学定年为依托.另外,要注意解决好如下6个方面的问题:(1)在"单斜"地层中注意研究有无复杂同斜褶皱;(2)正确判定岩石类型及其属性;(3)多次变形叠加如何与区域变质作用相联系的问题;(4)地层定年中应该注意的问题;(5)特殊岩石单位的定名问题;(6)正确区分变质火山-沉积地层层序和构造接触问题.
【总页数】4页(P113-116)
【作者】沈其韩;王平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中国地质调查局,北
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88.34
【相关文献】
1.非金属矿物加工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研究 [J], 周卫峰
2.机械设计加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研究 [J], 张东荣;刘宏
3.铁路软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J], 鞠家星;周黎
4.南方海相地层油气勘探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J], 郭正吾
5.分形几何学在物探中的应用现状及今后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J], 叶兴茂;黄卫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一、迁西运动迁西运动是发生于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
因河北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二、阜平运动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
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
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
在扬子古陆西缘康定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 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是(2500-1800Ma)期间的,在此期间,在今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
与此同时,山西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
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晋南)、兴东运动()、凤阳运动()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
【迁西运动】发生于中国北方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 热事件。
因河北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阜平运动】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
其时限置于26亿年。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五台运动】太古宙末的一次褶皱运动。
是根据五台山区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
【胶东运动】【鞍山运动】【兴和运动】相当于五台运动。
【吕梁运动】古元古代滹沱群与中元古代长城群之间发生的强烈构造运动。
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活动、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作用。
致距今18亿年与17亿年左右,【栾川运动】【中条运动】与吕梁运动相当。
【蓟县运动】晚前寒武纪的一次地壳上升运动。
是根据下寒武统砾状灰岩(府君山组)与新元古界青白口系景儿峪组千枚岩之间的平行不整合确定的。
仅局部有微角度不整合。
【加里东运动】Caledonian orogeny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
以英国苏格兰的加里东山而命名。
那里志留系及更早地层被强烈褶皱,与上覆泥盆系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
传统的加里东运动仅指早古生代发生的造山运动,【海西运动】Hercynian orogeny又称华力西运动(Variscan orogeny)。
泛指晚古生代发生于欧洲的造山运动,其时限自泥盆纪初期至二叠纪末。
【燕山运动】Yanshanian movement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白垩纪期间广泛发生于中国全境的重要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带的变质作用。
燕山期为中国重要的形变期与成岩、成矿期,也是中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
不仅是中国的重要地壳运动,而且对整个环太平洋带乃至部分特提斯带等都有重要影响,因而燕山运动应属洲际性的重要构造运动。
一.名词解释1.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痕迹2.外模:生物硬体外外表在围岩上印模3.内模:生物硬体内外表在围岩上印模4.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5.标准化石:标准化石是指分布广、数量大,在*一地层单位中特有的生物化石6.指相化石:指能够反映*种特定的环境条件的化石。
7.广栖生物:能在较宽的环境*围内生存8.狭栖生物:只能在小*围内生存9.窄盐性生物:指对盐分变化抵抗能力小的,一般仅仅能在含有一定盐分的水中生存的生物10.广盐性生物:指能够在海水含盐度变化较大的海水中生活的生物11.群落:生活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同一生态因素下的所有生物集合12.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13.沉积相:沉积环境及该环境中形成的岩石和生物特征综合。
14.相变:解释一: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在空间〔横向〕上的变化解释二:沉积相在横向上的变化称为相变。
〔P146〕15.瓦尔特相〔定〕律:相比照原理(J Walther,1894) :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相互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即在垂向上整合叠置的相是在侧向上相邻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16.相分析:综合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推断其成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17.现实主义原理:反对灾变论观点,认为地质历史是始终如一的,生物的演化是个渐变的过程18.相标志:一定沉积环境内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必然形成独特的沉积特征。
能够反映沉积环境条件的沉积特征称为相标志。
19.超覆:由于海进,从空间分布来看新沉积地层的分布*围超过了下伏较老地层的分布*围,这种现象称为超覆。
〔书P108〕20.海进〔侵〕序列:由持续海侵超覆形成的沉积物纵向上的下粗上细的沉积序列。
21.退覆:由于海退,在空间展布上新沉积地层的分布*围小于下伏地层的*围,这种现象称为退覆。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1。
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2.地球圈层结构:一、外三圈:(1)大气圈<主要成分氮占78%、氧占21%、其他是二氧化碳、水汽、惰性气体、尘埃等占1%>、(2)水圈(3)生物圈二、内三圈:(1)地壳(2)地幔(3)地核3。
莫霍面或莫氏面:位于地壳和地幔之间的一级不连续面;古登堡面:位于地幔和地核之间的一级不连续面.4.地壳(A层)可以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地壳(A'层),和花岗岩的成分相似,叫花岗质层,又称硅铝层;下层地壳(A''),和玄武岩的成分相似,叫玄武质层,又称硅镁层。
5。
地质作用:把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6。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7。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它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8。
矿物的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即同质多像.9。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通常是利用条痕板(无釉瓷板),观察矿物在其上划出的痕迹的颜色)10.硬度:指矿物抵抗外力刻画、压入、研磨的程度。
11.摩氏硬度计:[标准矿物名称/硬度级别] 滑石~1 石膏~2 方解石~3 萤石~4 磷灰石~5 正长石~6 石英~7 黄玉~8 刚玉~9 金刚石~1012。
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
13.断口: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断开面.断口出现的程度是跟解理的完善程度互相消长的。
14.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黏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15.岩浆作用:把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16。
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的划分依据
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是地质时间尺度中的四个基本时代单位,划分依据主要是根据化石记录和岩石地层的特征。
这四个时代的划分如下:
1. 冥古宙:始于地球形成之初,大约45亿年前,持续到40亿年前。
这个时代是地球形成和地壳初步形成的时期,化石记录相对较少,因此相对较难确定具体的划分。
2. 太古宙:始于冥古宙末期,大约40亿年前,持续到25亿年前。
在太古宙,地球经历了重要的地质事件,如陆地的形成和海洋的出现。
在这个时代,最早的化石形态出现,包括微生物和简单的类生物。
3. 元古宙:始于太古宙末期,大约25亿年前,持续到5.4亿年前。
元古宙是生命多样性快速发展的时期,出现了更多复杂的生物群落,包括早期的植物和动物。
4. 显生宙:始于元古宙末期,约
5.4亿年前,一直延续至今。
显生宙是地球上生命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时期,包括了大部分已知的生物物种,从早期的海洋生物到陆地植物和动物的出现。
以上是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的划分依据,通过不同时期的化石和岩石地层的特征,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生命进化和地球历史的演变过程。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大陆的裂解与重组是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已有资料表明,在地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的大陆岩石圈的裂解与重组,使得在地质历史上,出现了多个超级大陆。
超大陆的裂解,形成新的洋陆格局。
这些裂解的古超大陆的块体,经过了离散和汇聚的演化过程,重新组合在一起,构成新的超大陆。
这新的构造旋回构造运动形成了现今我们见到的地壳中的构造现象。
我们研究大陆的地质历史或重建形成过程,首先就要恢复这些大陆形成演化的裂解与重组的构造旋回。
(1)前南华纪演化阶段中国太古宇—古元古代(18亿年以前)大地构造中国中元古代—新元古早期(18Ga~820Ma)大地构造(2)南华纪—中三叠世(820~227Ma)演化阶段中国南华纪—震旦纪(820~541Ma)大地构造期中国寒武纪—中奥陶世(541~458Ma)大地构造期中国晚奥陶世—志留纪(458~419Ma)大地构造期中国泥盆纪—早二叠世大地构造期中国晚二叠世—中三叠世(259~227Ma)大地构造期(3)晚三叠世—新近纪(227~2.6Ma)演化阶段中国晚三叠世—早侏罗世(227~176Ma)大地构造期中国中侏罗世—白垩纪(174~65Ma)大地构造期中国古近纪—新近纪(65~2.6Ma)大地构造期一、中国太古宙—古元古代(1800Ma以前)大地构造中国太古宙—古元古代(1800Ma以前,习称早前寒武纪)的地质记录主要保存在于华北陆块区,在扬子和塔里木陆块区和泛大洋众多的地块中也有零星出露。
依据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中国早前寒武纪的地质构造单元进行了初步划分。
划分的主要原则和依据是:①前新太古代陆核特点;②具有弧盆系性质的岩石构造组合(划分早前寒武纪陆块边界的标志),如绿岩带和由侵入岩构成的岩浆弧(TTG和DMG组合)、俯冲增生杂岩、高压变质带等;③变质和变形作用特点(P-T-t轨迹的差异);④关键地质事件(Keyevents)的性质、序列和特点;⑤上覆的晚前寒武纪沉积盖层特点;⑥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地史学一、名解2003年:1.威尔逊旋回2.低水位体系域3.退积和进积4.组5.海浸超覆6.曹庄岩系7.蓟县群8.生物区系9.主动大陆边缘10.穿时11.南丹型12.相与相变2004年:1.地层叠覆律2.生物地层单位3.组4.超覆5.层型6.原始水平原理7. 威尔逊旋回8.笔石页岩相9.岗瓦纳植物区10.松花江群2005年2006年:1.超覆2.穿时3.威尔逊旋回4.生物地层单位5.地层叠覆原理6.界线层型7.震旦纪8.象州型泥盆系9.安加拉植物区10.松花江群11.晋宁运动2008年:1.地层2.地层叠覆原理3.地层横向堆积4.穿时5.生物地层单位6.晋宁运动7.笔石页岩相8.安加拉植物区9.延安系10.第四系2009年:1.标准化石2.指相化石3.活化石4.劳亚大陆5.岗瓦纳大陆6.华夏大陆7.特提斯海8.单位层型9.阶10.哑层2010年1.海进超覆2.界线层型与单位层型3.非补尝与超补尝沉积4.混杂堆积5.威尔逊旋回6.伊迪卡拉动物群7.吕梁运动8.象州型泥盆系2011年:1.相及相变2.标准化石3.原始水平原理4.地层划分5.海进超覆6.被动大陆边缘7.地缝合线8.延限带9.壳相10.三角州11.曹庄岩系12.延长群13.山旺组简答论述题2003年:1地史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2.沉积环境判别的主要标志?3.海洋环境的沉积相类型及主要特征?4.地层划分与地层对比的含义?5.地台及其主要发育特征?6.华北地区太古宙重大地质事件包括哪几个方面?7.地史中恢复古板块的方法?8.地层间的接触关系类型及其成因解释?9.扬子板块及其边缘寒武系稳定、过渡和活动沉积类型主要发育特征?10.二叠纪末生物界有何变化?原因是什么?11.石炭一二叠纪主要矿产及其古地理背景?12.古生代主要生物门类及其代表化石?13.以标准剖面为例,简述华北板块石炭一二叠系横向变化及古地理?14.燕山构造运动命名地点、发生时间及其对我国的主要影响?2004年:1.地层划分地层与对比的原理和方法2.简述寒武纪及古生代生物界特征3.说明新生代的时代划分?4.论述印支、燕山运动及喜马拉雅运动对我国的影响?5.论述我国华南、华北地区晚古生代的沉积发展史?2005年2006年:1.地层划分地层与对比的原理和方法?2.简述古生代生物界特征3.论述吕梁运动、加里东运动、燕山运动对我国的影响?4.在侏罗-白垩经的地史发展中,我国东西分异明显,其界线在何处?各有什么特征?2008年:1.列表简要说明地质时代(一般到纪,前寒武纪到代,新生代到世)地壳构造运动(中国)及生物演化阶段的划分2.试述中生代的生物界概况3.试述中国大陆第三纪古地理、古构造要点4. 试述扬子板块晚古时代的沉积发展史2009年:1.以表格方式列出时代地层系统(单位)和地质时代系统(单位)的对应关系2.简述地层的接触关系类别及其含义?3.简述地史中恢复古板块的方法4.列出我国地质时期中主要构造运动的名称和发生的地质时代5.综述华北板块的形成过程6.以湖北宜昌为例,综述三峡地区震旦纪地层划分和古生物演化7.以陕北地区为例,综述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地层划分2010年:1.论述地层划分与地层对比的原理和方法2.说明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及其关系3.简述晚古生代生物界特征及全球范围内的分区4.说明燕山运动对我国的影响5.论述中国东部早第三纪古气候分带和沉积组合类型2011年:1.何为地层的纵向堆积作用各横向堆积作用?各有什么特征?2.说明岩石地层的单位的划分原则及划分单位3.简述早古生代生物界特征4.早第三纪中国东部主要矿产类型及地质背景5.论述印支、喜马拉雅运动对我国的影响?6.论述华北板块古生代的沉积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