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伶官传序-优秀优秀教案

伶官传序-优秀优秀教案

伶官传序-优秀优秀教案
伶官传序-优秀优秀教案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

2.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识记11 个词语,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地点到即可,也正因如此,给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课时安排】 3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利用注释、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理解作者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说六国灭亡的原因,以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勿蹈六国覆辙。今天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也是借古讽今,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现在听录音,轻声跟着阅读,思考庄宗李存勖17 岁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有什么事。

二、解题

同学们根据注释,谈谈作者与《新五代史?伶官传》,教师补正。

明确: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谥号文忠。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并且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

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于他的门下。他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作家。《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

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他的作品主要有《新五代史》。与宋祁合写《新唐书》等。

三、历史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 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p d y o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

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 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四、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解释词句。

重点辨析本文中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学生解答,教师补充更正)

2.分组讨论,指定回答:

(1)提问:“虽曰……岂非……”是一个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学生解答,教师补充)

明确:“虽曰……岂非……”是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强调“人事”的作用,即盛

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点拨:凡反问句都是以疑问的语气表达字面相反的意思,无疑而问,语意表达的比陈述句更确定、更有力、更发人深省,有更强的感情色彩。

(2)看课文,当文章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用“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句式,接着又用“岂……欤?”“抑……欤?”的句式,各是什么句?有何作用?明确:(讨论后定人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这是两个感叹句,又是对称句。感叹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前一句表示对庄宗胜利的赞赏之情,后一句表示对庄宗失败的悲叹之情。

对称句,节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是本文的对称句在内容上都是正反对照的,不仅有音乐美,而且给人鲜明的对比感,表达了作者褒贬、扬抑的立场,气势十分充沛,感情色彩浓郁,加强了论证的力量。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是反诘语气的选择关系的复句,前者被否定,被舍弃,后者被肯定,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

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

(3)请同学们再找出几个对称句和反问句,念给同学听。

明确:对称句:“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

勇多困于所溺”;“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反问句,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

非人事哉?”

3.概括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经历。

(1)提问:通过阅读课文,给李存勖编一个履历表(课文P97注释:李存勖885?926),主人公李存勖

在公元908 年、912 年、923 年、926 年的几个年代里,年龄分别是多少岁?

明确:908年是23岁;912年是27岁;923年是38岁;926年是41岁。提问:在这几个年头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尽可能用课文的原句回答)明确:①李存勖23 岁时的事: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齐声朗读:“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

负而前驱。”)点拨:从这铿锵的节奏中,可以看见一位胸怀大志,雄姿英发的年轻统帅形象清晰地浮现在我们

、F、

前。

②主人公27 岁时的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这是公元912 年,李存勖派兵攻破幽州,俘获刘仁恭及其家族,刘守光逃到沧州,乃被捕获。父子都被处死,灭燕)

伶官传序优秀优秀教案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 2.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识记11个词语,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地点到即可,也正因如此,给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利用注释、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理解作者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说六国灭亡的原因,以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勿蹈六国覆辙。今天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也是借古讽今,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现在听录音,轻声跟着阅读,思考庄宗李存勖17岁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有什么事。 二、解题 同学们根据注释,谈谈作者与《新五代史·伶官传》,教师补正。 明确: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谥号文忠。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并且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于他的门下。他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作家。《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他的作品主要有《新五代史》。与宋祁合写《新唐书》等。 三、历史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pái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四、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解释词句。

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

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 【篇一: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 伶官传序 一、课题导入 伶是——乐工,伶官是——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乐工在古代的身份是非常低微的,欧阳修为什么要给这些地位低微的人既作传又作序呢?这些地位低微的人到底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欧阳修又想要借此来表达怎样的见解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1、积累相关文言字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本文围绕中心步步深入的论证方法;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三、预习检测,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句读准确 2、检查字音(提醒矢的读音和意思) 3、小组讨论,完成以下几项任务(2分钟) 检查文言现象 师:其他同学在认真聆听时,要做一些记录 检查完,1分钟时间进行整理 四、合作学习 (一)第一段 1、这是一篇史论文,前面我们学习过《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文,它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的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那么这里是不是也一样呢? 朗读第一段,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找生翻译 2、本质上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呢?(没有) 明确:古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的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的,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作者没有否定这种传统的说法,但是在这里他更强调人事的作用 3、作者依据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呢?

明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找生翻译 (二)第二三段 1、接下来默读二、三段,结合课文内容和注释,为庄宗做一个简单 的履历表。明确: 90823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91227函梁君臣之首 92338系燕父子以组 92641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从表中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时间,而失天下只用了3年时间 3、作者认为庄宗“盛”的原因是什么,“衰”的原因又是什么?(请用 课文中的话来回答)明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 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追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是一个什么问句?侧 重点在于?———人事,所以作者得出结论是? 明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找生翻译 4、“兴国”时庄宗是以怎样的面貌出现的? 明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5、等到庄宗即将灭国时,作者是如何描写那种场面的? 明确: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 沾襟,何其衰也! 6、指导朗读 师:能不能通过朗读来体会庄宗的极盛和极衰? 1生读——1生评价并示范朗读 师评价并指导朗读:得天下时要有气势,语速要快一点,读失天下 时的衰颓时,语速要慢一点,从语调上说,读得天下时要豪壮一点,失天下时要哀婉、凄惨一点。 再找1生读

最新整理高中必修一《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

最新整理高中必修一《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通观《伶官传序》全篇,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叙事生动晓畅,论证层层深入,感情深沉浓烈,实为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下面是其优质课教案,欢迎参考。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阅读时必须首先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列出自学提纲,教学过程中予以检查。 2.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传》一文的序。《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这篇序并未直接写这些事情,而是写后唐庄宗的盛衰成败。教学中要把历史情况略作补充,引导学生理解文(内容)与题(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3.文章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要求读懂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得到的历史教训。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文的鉴赏水平,掌握评论文章的一般结构及其写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 学会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学习运用例证法。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文章借古讽今的手法和对北宋统治者的劝谏。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赏析、教师点拨指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设计:质疑、解题、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3分钟)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 房玄龄曰:“草昧②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草昧;此指开创国家。 究竟是“创业难”还是“守成难”呢,太宗的两位贤臣似乎很难达成一致看法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去找北宋史学家、文坛泰斗欧阳修去问个明白。请大家翻到教材第88页,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重要史论——《伶官传序》。 二、解题:(2分钟)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伶,乐工,艺人。后唐庄宗李存勗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人擅权乱政,使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 三、习——学生质疑、互答:(5分钟) (本环节由学生提出疑难,学生相互解答,旨在检查预习情况,并疏通文言知识。) 四、测——教师强化、识记:(5分钟)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 B.抑本其成败之际(抑:或者)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 D. 以一少劳告庙(少劳:祭祀用猪、羊各一头) 2.下列词类活用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A.函梁君臣之首(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东:名作动,向东逃跑)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动,使兴盛)

伶官传序__公开课定稿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唐庄宗李存勖兴衰的过程,总结历史教训。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3.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唐庄宗李存勖兴衰的过程,总结历史教训; 难点:掌握文中众多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 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法朗读感悟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设计:(由《项羽之死》导入)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最终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惨下场,连自己心爱的女人和宝马都无法保护,实在可悲可叹。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惨败,同学们记得吗? 明确:“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他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天命。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的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失败、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命难违”等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种看法对不对呢?今天,通过上节课对本课的疏通,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伶官传序》(板书),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不是天命? 二、新课推进 ㈠设问并归纳文义: 问题一:在以下年份里,在主人公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尽可能用书上的原句来回答) 明确:(板书)908年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912年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函梁君臣之首 926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问题二:晋王的三支箭代表什么?另外,拿着这三支沉甸甸的箭,庄宗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明确:1.代表晋王李克用的三个愿望。他有三个仇人:梁王朱温;燕王刘仁恭;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后两人“皆背晋以归梁”,晋王希望庄宗为他报仇血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啊。 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动词。重点:受、藏、请、盛、负、纳)提示并总结: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庄宗对父亲遗命的态度是:恭恭敬敬。 ㈡、倾情感受式朗读: 1.全班朗读一遍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

伶官传序 一、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二、作者介绍: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吉水人。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三、时代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伶官传序》是欧阳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后叛乱四起,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四、判断词类活用 函梁君臣之首函:名词活用为动词,装在盒子里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夜、东:名词作状语四:数词作状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使动用法 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形容词用作名词 五、判断句子的句式特点 A、此三者,吾遗恨也 B、盛(之)以锦囊 C、系燕王父子以组 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E、智勇多困于所溺 F、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G、燕王,吾所立 介词短语后置:B C E 被动句:D E 判断句:A G 省略句:B F 六、翻译下列句子: 1、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考察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为吧?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智勇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教案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教案重难点】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以及“其”“盛”“而”等多义词的意义; 2、理解文本中的史实及其关系,以及本文的例证和对比论证方。 【教案课时】2课时 【教案过程】 一、导入 我们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五代后唐盛衰的史实,被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凝练成一篇短短300多字的激昂文字,化为一盏明镜,也警醒了我们一代代后人的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二、题解 1、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新五代史是欧阳修不满于旧五代史,重新编写的一部五代史。《伶官传》是其中一篇,记叙了后唐庄宗宠幸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五代,是非常之乱世,几十年间,盛衰兴替不断,战乱频繁。 按照《新五代史》的编写体例,多数传文的开头都有一段序论,新五代史发论比以“呜呼”开头,足见五代历史之可悲可叹,这一篇也不例外。由于写得比较出色,因为,后代让它独立成篇,加上一个标题,叫《五代史伶官传序》,或简称《伶官传序》。 2、“序”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三、背景材料 1、作者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时代背景(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需简要说明写作的历史背景,应从“五代”和“北宋” 两个角度把握。)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喜好音乐戏曲,能演戏、度曲,而他宠爱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迷惑,使其重权在握。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伶官传》就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这一史实。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4、本文是史论,是借古讽今之作,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的道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法: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德育目标: 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 教学重点: 1、文中关键字、词、句。 2、文章议论思路。 3、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引申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举出所学过的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 2、与《醉翁亭记》对比导出《伶官传序》(如果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勒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来抒发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伶官传序》则是通过写后唐庄宗接受和执行其父亲遗命等一串故事,通过总结宠幸

伶人这一教训,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3、由学生介绍欧阳修。 4、关于序。 5、背景介绍。 二、学习新课。 1、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2、共同研讨:共同翻译全文,解释个别词,字义,说明特殊用法,疏通文意。 3、再次齐读课文,教师指导:①读出重音,体现这种强调的意义来。(岂非人事哉,得失人事等)②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方其领起下面分句一气贯通,有声势,不可一世的气概。)③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 ④读出玉器,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三、研讨本文严谨的思维线索。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现代汉语表述。(虽由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成败,由于人事。)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度到分析中去的?(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过度: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 3、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4、作者从论证角度看,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5、作者从庄宗得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的结论?(皆自于人,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用现代汉语将作者的这些结论说说。(谦受益,满招损,防微杜渐以史为鉴力戒骄奢励精图治居安思危) 7、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8、处于北宋时期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呢?并冠以短序? 9、师结:以古喻今,告戒当时的统治者,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四、课堂延伸:

伶官传序 公开课教案复习进程

《伶官传序》教案 第二课时 攸县三中谭琨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结构,体会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贯通”的特点。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认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学方法 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步骤 一、文言知识检测 二、导入 还记得李清照的那首《咏项羽》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惨败的原因,同学们记得吗? (“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事? 三、合作学习 (一)第一段 1、这是一篇史论文,前面我们学习过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文,它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的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那么这里是不是也一样呢? 朗读第一段。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呢?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翻译(国家兴盛或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2、本质上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 (没有。) 古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在这里他更强调人事的作用。 3、作者依据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呢?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翻译(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伶官传序》课堂教学实录

《伶官传序》课堂教学实录 学习目标: 一.了解本文所总结的历史教训 二.熟读全文,背诵第三段 三.进一步了解词类活用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过了是宋朝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两个朝代之间又有无数个小的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交替出现,它们就如同昙花一现般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它们本如流星一般的在夜空划过,但是事隔多年后,人们还要旧事重提,将那段尘封的史事昭然于天下,宋代的欧阳修就做了这么一个史记之人。我们今天就来拜读一下欧阳修先生的《伶官传序》,看老先生在这片史论性的文章中到底要向我们讲述什么呢?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教师范背 说到背诵,其实一点也不难。要不我先给大家范背一次,大家仔细听,看我有没有背错的地方。如果你们认为我背的好,请给我点掌声鼓励。 四.诵读指导 (一)指导诵读第一段 全班齐读第一段 师:“呜呼”二字在这个地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字? 生:(“唉!”) 师:这是一种什么情绪?该怎么来读呢? 生:(惋惜的情绪,读的时候要运用气息,先吸口气,读的时候,把气息呼出来) 师:开篇就给人一种哀婉之情,那么作者所叹息的是什么呢? 生:(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师:从哪个史事得出的呢? 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由这个史事推出来的? 生:(原) 师:“原”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推究,探源) 师:很好,这第一段话就三句,层次很清晰。咱们合着书有感情的试着背诵一次? 全班齐背诵 (二)指导诵读第二段 师:庄宗为什么得天下,怎么得天下的这些都吸引着我们心。欧阳修又是怎么向我们讲述的呢? 全班齐读第二段 师:整个故事围绕什么东西在叙述? 生:(三矢) 师:出现了几个人物? 生:(“晋王”和“庄宗”) 师: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去刻画? 生:(晋王着重写了他的语言,庄宗着重写了他的动作) 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段临终遗言,读完了请同学点评 师:“遗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吗? 生:(“遗恨”是遗憾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不一样) 再请全体男同学读后半部分,思考用了哪些动词来刻画庄宗的形象? 生:(“受”“藏”“遣”“请”“盛”“负”“纳”) 全班熟读第二段 (三)指导背诵第三段 看连环画背文言文 1.出示第一幅图画,用文中的语言概括内容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师:在这句话中,“组”和“函”的含义是什么? 生:“组”指绳子,“函”指用盒子装 2.出示第二幅图,用文中的语言概括内容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师:“告以成功”用现代汉语怎么讲? 生:用成功告之,这是一个省略兼状语结构后置的句子 将一二幅图同时出示,用文中的那句话概括两幅画面的共同点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了解史论的一般写法。 2.庄宗成败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理清思路。 2.人生启示。 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欧阳修的散文名篇《伶官传序》。对于这篇文章,《古文观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欧阳修自己也认为是生平最得意之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看看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二、释题 伶,封建时代演戏的人,艺人,乐工。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 《伶官传》,欧阳修所著史书《新五代史》中的一个部分。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书序。 三、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我们来看这个句子,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 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这是个什么句式?反问。改成陈述句。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这是由于人的作为。 改成陈述句后表达意思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起强调突出的作用。强调兴盛与衰亡的道理在于人的所为。强调人事。 读第一段。 朗读指导:呜呼,感叹。哪些地方需要重读?体现作者感情和暗示作者观点在词句庶重读。读出重音,“岂非人事哉”和“得”“失”二字应重读,通过重读可以暗示作者的观点,即认为国家的盛衰在于人事,同时传递出理论的根据就是在庄宗得天下的对比。 “可以知之矣”和后文“自然之理也”应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去读,要读得从容缓慢,给人不容置疑的感觉。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 1、理解掌握“原”“恨”“其”“乃”“纳”“何其”“抑”“本”“逸豫”“忽微”等文言词语,掌握课文所涉及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 了解史论的特点, 学习本文借古讽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 合作探究, 训练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 培养学生独立“质疑”的探究能力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3、理解“满招损, 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意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并以此为“触发点”, 让学生进行写作,做到读写链接。 教学重点: 1、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 2、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都尽可能地简约,因而也给阅读本文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和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教法学法: 1、情景教学法; 2、导读法; 3、学生自主学习法; 4、讨论法等等。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理解掌握“原”“恨”“其”“乃”“纳”“何其”“抑”“本”“逸豫”“忽微”等文言词语,掌握课文所涉及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了解史论的特点, 学习本文借古讽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项羽之死》中“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最终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惨下场,连自己心爱的女人和宝马都无法保护,实在可悲可叹。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惨败,他说:“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他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天命。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的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失败、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命难违”等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种看法对不对呢?今天,通过上节课对本课的疏通,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不是天命? 二、内容讲析 1、整体感知。

公开课教案——《伶官传序》

【原创】线上公开课教案——《伶官传序》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 (一)必备知识: 1.强化重点字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明确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厘清史实,把握作者以史为证得出的历史教训,积累一点名言警句。 (二)关键能力: 1.强化重点字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明确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三)学科品格及学科素养: 1.强化重点字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明确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厘清史实,把握作者以史为证得出的历史教训,积累一点名言警句。 (四)核心价值: 厘清史实,把握作者以史为证得出的历史教训,积累一点名言警句。 二、生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古代散文名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在初中阶段和高一时期就已经学习过不少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也有学过序这种文体了。因此,本堂课就准备以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为例,让学生学会通过提要钩玄、沉思力索与反复诵读,“因声求气”结合起来,在获得对作品情意的深切了解之后,学会在写作时运用借鉴,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意。 三、过程方法:诵读、串讲 四、重点难点: 1.重点:把握作者以史为证得出的历史教训,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2.难点:把握文章的论证特点(结构与方法)。 五、教学用具: 钉钉直播线上教学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设计思路: 本课题选自选修课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本堂课就准备以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为例,让学生学会通过提要钩玄、沉思力索与反复诵读,“因声求气”结合起来,在获得对作品情意的深切了解之后,学会在写作时运用借鉴,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意。 八、教学过程: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了解欧阳修其人和历史背景 2.熟读课文 3.了解作者的历史观 4.学习第一、二段文字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的历史观;学习第一、二段文字。 教学难点: 学习第一、二段文字 教学时数: 第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研习: 一、知人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尤佳,有名的有《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其《六一诗话》则开历代诗话之先河,影响深远。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道结合,二者并重,提介平易自然之文,反对浮艳华靡的文风。他的散文多议论当事,切中时弊,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他积极培养、提拔、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本文选自《新五代史》,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和很多史学家一样,欧阳修编撰史书的目的是为封建帝王提供统治经验和历史鉴戒。因此,他除了记叙史实之外,还常常以“论”、“序”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本篇便是《伶官传》前的序论。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以及“其”“盛”“而”等多义词的意义; 2、理解文本中的史实及其关系,以及本文的例证和对比论证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五代后唐盛衰的史实,被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凝练成一篇短短300多字的激昂文字,化为一盏明镜,也警醒了我们一代代后人的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二、题解 1、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新五代史是欧阳修不满于旧五代史,重新编写的一部五代史。《伶官传》是其中一篇,记叙了后唐庄宗宠幸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五代,是非常之乱世,几十年间,盛衰兴替不断,战乱频繁。 按照《新五代史》的编写体例,多数传文的开头都有一段序论,新五代史发论比以“呜呼”开头,足见五代历史之可悲可叹,这一篇也不例外。由于写得比较出色,因为,后代让它独立成篇,加上一个标题,叫《五代史伶官传序》,或简称《伶官传序》。 2、“序”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三、背景材料 1、作者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时代背景(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需简要说明写作的历史背景,应从“五代”和“北宋” 两个角度把握。)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喜好音乐戏曲,能演戏、度曲,而他宠爱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迷惑,使其重权在握。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伶官传》就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欧阳修文学上的杰出及其著述《新五代史》的大致情况;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以及本文的中心。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现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题解 【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继承和发展了唐朝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他团结并培养了大批古文作家,如“三苏”、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关于《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是“二十五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为与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称《新五代史》。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言。《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 欧阳修作《伶官传》并冠以短序,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统治者,应当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该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关于五代】 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后唐是李存勖(庄宗)建立的,其父李克用因出兵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封为“晋王”。 二、疏通课文 1.理解下列句中家点字的含义并翻译全句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②负而前驱 ③函梁君臣之首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补出下面句中的省略成分

①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③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④郑穆公使视客馆 3.分析文章中的古今异义词 古义:一般属官 ①从事 今义:做某事/进行某种活动 古义:到了……结局 ②至于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引进另一话题 古义:走在前面/向前跑 ③前驱 今义:在前面起引导作用的人或事 特殊句式: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状语后置,应该是“方其以组系燕父子”。方:等到。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装。译“等到他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王君臣的首级”。 (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反问句。译“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吗”。 (3)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为:表示被动,被。译“而自己死了,国家灭亡了,被天下的人所耻笑”。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状语后置句。夫:发语词,不译。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小事逐渐积累起来的,大智大勇的人大多因其所溺爱的人而陷入困境”。 三、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1.提问:文章提出的论点是什么?其立论的历史根据又是什么? 明确:文章提出的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立论的根据是: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事实。 2.提问: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从“庄宗复仇灭敌”和“庄宗身死国灭”两个方面来对观点加以论证。 3.提问:“庄宗复仇灭敌”说明了什么道理?它照应了开头一段的哪个

《伶官传序》优质课原创课件配套教案

19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欧阳修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特点;理解积累原、恨、其、乃、纳、何其、函、忽微、逸豫、与、其等的义项和用法;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 2、情感目标:理解“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3、操作目标:培养筛选主要观点、信息的能力,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及活用的能力。 2、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 3、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教学目标 掌握本文重要文言词语、句式,理清行文思路,明确写作目的。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历时53年的五代十国期间,有两位擅长填词度曲的亡国之君,一位是南唐后主李煜,我们刚学过他的《虞美人》《浪淘沙》;一位是后唐庄宗李存勖,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如梦令》(见投影)。这首小令,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写出了宴会中“舞鸾歌凤”的欢乐和别“伊”时“和泪相送”的凄苦,回忆起来,真是如梦一般。如果我们换个角度解读,这首小令也是一代君王、一个王朝命运的写照。今天,让我们随着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去走近庄宗,探究他人生悲剧的根源。?三、学生自主探究及讨论 (一)解题,了解作者。 1、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欧阳修。(学生交流,师补充) 2、解题: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二)初读课文。 师朗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体会文章感情基调,画出中心论点。 (三)研读课文。 1、研读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明确“原”字的意义和作用。(学生回答) (3)师小结并板书:?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论证:以后唐庄宗为例 (例证) 2、研读第二、三段。?(1) 请学生自读指出重要字词句。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

伶官传序(公开课)

伶官传序 一、导入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赞颂的是谁? 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坛公认的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既是著名文学家,又是史学家、金石学家。与宋祁等合写了《新唐书》,又自撰了《新五代史》。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二、解题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 “伶”是指封建时代演戏的人,“伶官”是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 “传”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 “序”则通过对这一史实的论述,总结经验教训,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写得平易流畅,简洁明快,论证清楚,而又抑扬顿挫,富有气势。 三、新授 (一)自读课文,疏通字词,质疑解惑。 (二)听朗读,思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立论的依据是什么?(用文中的原句来说) 明确: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翻译这句话。 译: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2)这是一个什么句式?(反问句) (3)哪位同学能不能将之改成陈述句?试与原句比较,有何不同?原句强调的是什么?小结:这里作者用转折、反问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引起我们的思考,更强调了盛衰之理主要取决于人事的道理。下文就围绕着盛衰之理、缘于人事这一中心论点来写的。用庄宗得失天下的事例来论证。 2、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来论证的?明确:得天下与失天下。 (1)同学们算一算,李存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分别是多少岁?(2)这几个年头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 明确:得天下:908年23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12年27岁“系燕父子以组”(灭燕) 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亡梁) 失天下:926年41岁“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后唐亡) 3、作者由此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译: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1)文章哪个地方集中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第二自然段) (2)请一生朗读,其余的同学思考:哪些动词最能体现庄宗的忧劳? 受藏遣告请盛负驱纳 小结:庄宗的忧劳表现在态度上,显得十分的恭敬,行动上身先士卒非常地勤劳、兢兢业业。(3)请同学们把重点放在这些动词上,再认真地朗读这几句话。 (4)庄宗失天下出现在文中什么地方?找出来,读一读。(写得很简洁) (5)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得天下呢?

5.02.伶官传序[邢丽玲]【市一等奖】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作手法 3、领略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4、理解“谦受益,满招损”“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 2新设计 3学情分析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积累实词、虚词用法2、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理解“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兴国,逸豫亡身”、“防微杜渐”、“玩物丧志”等思想,从中吸取有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5.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名句引入 2、介绍欧阳修及序 二、学习新课齐读全文。(注意字音、节奏、语气等) (一)自读课文,思考: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原文+翻译)立论的历史根据是什么? 2、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分析+板书) 3、由此看出,文章采用的是什么论证结构?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原文+翻译)

【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他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思考: 行文到此,论点已得到证明,本文可以结束了,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四段呢? 明确: ①照应题目 ②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③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加强文章的针对性,也使得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三、课堂延伸 学过本文后,同学们你们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呢?自读课文,自由讨论,写出观点。(结合自身和社会实际谈谈,也可列举名人名言或名人事迹。) 明确:小事不小;玩物丧志;以古为镜;事在人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 【小结】古人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能玩物丧志,重复古人的错误和悲剧。 四、课后作业 整理相关的文言知识: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附板书设计: 伶官传序 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立论根据——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史实 庄宗复仇灭敌——成则由人(照应“得”) 对比论证庄宗身死国灭——败也由人(照应“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