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格式:docx
- 大小:18.65 KB
- 文档页数:10
设备管理与维修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摘要:设备管理是企业系统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设备管理工作,保证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是企业管理工作中一项基础性工作。
建立有效的维修模式既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也是降低维修成本和提高设备质量的重要保障,对保证企业增加产量、确保产品质量、产品更新换代和降低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针对创新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具体的创新措施。
关键词:设备管理;维修模式;探索;实践一、设备管理的内涵设备管理是以设备为研究对象,追求设备综合效率,应用一系列理论、方法,通过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措施,对设备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从规划、设计、选型、购置、安装、验收、使用、保养、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科学管理。
二、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模式创新探索必要性(一)设备管理维护是保持设备长期处于良好状态的重要手段,是企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机械设备正常运行,必须对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模式进行创新。
(二)设备使用时自身的损耗,加上人为因素造成的损耗,例如松动干摩擦、腐蚀等,这些机械设备中的隐患,使得设备效率降低,产生安全问题。
因此,做好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三)机械设备维修不断走向市场化,设备维修走进市场,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设备维修队伍如何按市场经济运行,怎样改变计划经济时期的设备管理模式与机制也需要研究和实践。
(四)创新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模式,做好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保养工作,及时处理随时发生的各种问题,改善设备的运行条件,能够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和安全系数,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三、当前设备管理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一)在新体制、新机制的建立过程中,部分企业设备管理体系受到冲击,少数企业弱化甚至取消了设备管理部门,削减了设备管理人员,影响了生产,设备管理工作正常开展。
(二)部分企业设备管理职责不清,各项制度执行不落实,管理不到位,管理部门职能间的衔接也不清晰,导致设备管理滑坡。
设备维修管理新模式设备维修管理一直是企业生产运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良好的设备维修管理可以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维修成本,保障生产安全。
然而传统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存在着效率低下、信息不透明、成本高昂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创新设备维修管理的模式,使之更加高效、智能、透明。
本文将探讨设备维修管理的新模式,并介绍了一种新的维修管理方式,以期为企业设备维修管理提供参考。
一、传统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1. 效率低下传统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主要依靠人工巡检和定期维护,存在着维护不及时、损坏隐患发现困难等问题,导致设备维修效率低下,影响了企业生产运营。
2. 信息不透明传统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下,设备维修信息传递不畅,维修记录不完整,导致管理者无法及时了解设备的维护情况,难以进行合理的资源调配。
3. 成本高昂传统的维修管理模式下,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设备维护,但由于管理不善,往往出现了资源浪费、维修成本高昂等问题。
1. 智能化设备监控新模式的设备维修管理将会重点引入智能化设备监控系统,通过传感器、物联网技术等手段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况,将设备运行数据实时传输给维修管理系统,从而实现对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和分析。
2. 预测性维护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可以实现对设备故障进行预测,及时发现设备可能存在的故障隐患,并提前进行维修,避免了设备突发故障对生产造成的损失,降低了维修成本。
3. 透明化维修信息新模式的设备维修管理将建立起完整的设备维修信息系统,实现设备维修信息的透明化,包括维护记录、维护人员、维修耗材等,管理者可以随时查询设备的维护情况和维修记录,从而更好地进行资源规划和决策。
4. 数据驱动的维修管理新模式的设备维修管理将会更加注重数据化运营,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深度分析,可以实现设备维修管理的优化,包括维修周期的优化、维修方案的优化等,从而提高了维护效率,降低了维修成本。
三、新模式下的设备维修管理实践案例某高科技企业引入了新模式下的设备维修管理,通过建立智能化设备监控系统,对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并通过数据分析实现了设备故障的预测性维护。
设备管理与创新管理1. 引言设备管理与创新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设备管理关注如何高效地管理和维护企业的设备资源,以确保生产和运营的顺利进行;而创新管理则关注如何通过创新和改进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文将探讨设备管理与创新管理的概念、重要性以及相互关系,并介绍一些在实践中常用的设备管理和创新管理方法。
2. 设备管理设备管理是指企业对设备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发挥最大效能。
设备管理的目标是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设备维修和更换的成本。
2.1 设备管理的重要性设备是企业生产和运营的重要支撑,设备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生产效益。
有效的设备管理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维修成本、减少故障停机时间、提高设备使用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2 设备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在实践中,企业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工具来管理设备。
常用的设备管理方法包括:•保养维修管理: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和维修,预防设备故障和损坏。
可以采用定期检查、固定保养计划等方式来实施保养维修管理。
•能耗管理:通过对设备的能耗进行监测和管理,降低能耗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可以采用能耗监测系统和能源管理软件等工具来实施能耗管理。
•预防性维护:通过定期检查和维护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设备问题,避免设备故障带来的生产损失。
可以采用设备巡检和故障预警系统等方式来实施预防性维护。
•设备更新和更换:根据设备的寿命和性能要求,及时更新和更换老化或不再适用的设备,确保设备的工作效能和生产能力。
可以采用设备评估和更新计划等工具来实施设备更新和更换。
3. 创新管理创新管理是指企业运用创新和改进的方法,不断推动产品、服务、流程和组织的创新,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新管理包括创新策略制定、创新测评、创新激励和创新实施等方面。
3.1 创新管理的重要性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关键。
高铁的智能化设备管理与维护创新实践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铁作为一种快速、便捷且安全的交通工具,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
高铁系统中的智能化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也在不断创新与实践,以确保高铁的运行安全和客户的舒适体验。
本文将以高铁设备管理与维护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探讨高铁智能化设备管理与维护的创新实践。
一、智能化设备管理的背景与意义高铁智能化设备管理的背景是科技的飞速发展和高铁行业的迅猛发展。
高铁作为一种高速、大容量的交通工具,需要大量的智能化设备来保障运行安全和客户的舒适体验。
传统的设备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高铁行业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创新与实践,引入智能化设备管理的概念,提升管理效率和维护水平。
智能化设备管理的意义在于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
通过引入智能化设备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设备的远程监控、故障诊断和维修管理,大大提高了设备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智能化设备管理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预测,提前发现设备故障和疲劳,有效降低设备维修成本和停机时间,保障高铁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智能化设备管理与维护的技术应用1. 远程监控与诊断智能化设备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远程监控与诊断。
通过搭载传感器和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实时获取设备的运行数据和状态信息,并进行远程监控和诊断。
例如,在高铁列车上安装传感器和智能设备可以监测车辆的振动、温度、电力等参数,及时发现故障和异常情况,并通过远程诊断进行故障处理。
2. 大数据分析与预测维护智能化设备管理系统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和预测技术,对设备的运行数据和维修记录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发现潜在的故障模式和趋势,并进行预测性维护。
通过智能化设备管理系统的数据分析,可以实现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和维护,从而提高设备的可用性和寿命。
3. 虚拟现实技术在设备维护中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高铁设备的维护中。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实现设备的远程操作和维护培训,提高了维修人员的操作技能和效率。
设备操作维修一体化创新管理模式作者:顾小荣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5年第07期摘要:车辆设备中心主要负责车辆段设备的操作、保养任务,工程车辆的维护保养及列车事故救援任务。
其内配置磨轨车、网轨检测车、接触网作业车、内燃机车等各类工程车,数控不落轮镟床、固定式架车机、列车自动清洗机、移车台、起重机、场内机动车等各类数控、机电、机械类设备。
关键词:车辆设备中心;设备操作维修一体化;创新之处;推行效果;深入推广车辆设备中心全体员工,在确保网络化运营成功开通、新线设施设备调试验收接管、工程车自主维修筹备、专业救援队伍建设等核心工作的同时,创新思路,开展操作维修一体化相关工作。
1 设备操作维修一体化创新思路形成的背景09年底,基于分公司总体战略要求和中心自身发展的需要,分析现状,多次调研,征求意见,反复讨论,自我加压,创新思路,为迎来地铁网络化运营的大背景前,挑战设备多、人员少临的严峻形势,谋划设备管理工作新思路,提出了设备操作维修一体化构想。
2 推进实施设备操作维修一体化工作的目的(1)培养设备操作、维修一体化员工,使其做到懂设备性能,会使用,懂设备结构,会维修,懂设备原理,会排除故障;(2)以此为突破口,探索跨岗位多技能,跨线路灵活调配操作、维修人员的途径,实现人员一点共保(指同一基地或停车场的操作与维修人员)、同线补充(指同一条线上的相同岗位)、跨地支持(不同线、地的不同岗位人员调配),以小行基地为依托(在人员、技能、管理上从调度、培训等方面作为依托),解决线路多人员少、人员使用调配困难的矛盾;(3)提高人员使用效率,为多线运营提供可靠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储备。
3 推进实施设备操作维修一体化工作的信心来源信心来自五个方面:(1)有公司领导和各部门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帮助;(2)前期一岗多能即单一设备操作岗位向多设备综合操作岗位转变的成功实践;(3)中心有一支敢于挑战自我,攻坚克难、擅打硬仗的设备专业保障队伍;(4)多年积累的优秀的车辆设备保障能力和员工专业技能;(5)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各班组员工间传统互帮互学、和谐交流的融洽氛围。
高低压设备维保管理的创新与实践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高低压设备在生产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维保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高低压设备维保管理的创新与实践,包括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创新以及实际案例分析。
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高低压设备维保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提高设备维保的准确性和效率,从而降低故障风险,提高运行稳定性。
1.1 远程监控技术远程监控技术是高低压设备维保管理的一项重要创新。
利用该技术,企业可以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远程监控技术不仅提高了维保的响应速度,还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降低了成本。
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和预测,可以实现设备的智能化管理,提前预防潜在故障。
1.2 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高低压设备维保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传感器和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实现设备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
基于物联网技术,维保管理人员可以实时了解设备的工作状态和健康状况,提前预测设备故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实现设备的高效、安全运行。
二、管理模式创新除了技术创新外,管理模式的创新也是高低压设备维保管理的关键之一。
通过优化管理流程和规范操作程序,可以提高维保管理的效益和质量,降低管理成本。
2.1 预防性维护传统的维保模式主要以事后维护为主,即设备出现故障后再进行维护和修复。
而预防性维护模式则强调提前预防,通过定期检查和保养,及时处理设备潜在故障隐患,避免设备因故障导致停机和生产中断。
预防性维护不仅可以降低维修成本,还能提高设备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2.2 数据驱动的维保管理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将数据驱动的维保管理模式引入高低压设备维保领域。
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深度分析,可以实现故障预测、故障诊断和故障处理等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数据驱动的维保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维保的效率和准确性,还能帮助企业实现更好的资源配置和运营决策。
设备维护管理的创新实践一、引言设备维护管理是企业运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设备的日益复杂化,传统的维护管理方式需要进行创新和改进。
本文将探讨设备维护管理的创新实践,旨在提高设备维护的效率和质量,以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
二、智能化设备维护管理系统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化设备维护管理系统成为一种创新实践的方向。
通过将传感器和监控设备与维护管理系统相连,实现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数据的自动采集,可以准确预测设备故障,并及时采取维修措施,大大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三、预防性维护策略传统的维护管理方式往往是在设备出现故障后才进行维修,这种方式效率低下且容易造成生产中断。
创新的实践是采用预防性维护策略,即在设备正常运行期间对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提前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从而降低设备故障率和维修成本。
四、数据驱动的维护管理在创新实践中,数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设备维护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可以找出设备故障的规律和原因,进而制定更科学和有效的维护计划。
同时,通过数据分析还可以评估维护措施的效果,为维护策略的优化和改进提供依据。
五、团队协作与人才培养设备维护管理的创新实践需要一个高效的团队来支撑。
团队成员之间需要密切合作,共同研究和解决设备维护中的问题。
此外,要注重人才培养,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以应对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设备维护挑战。
六、案例分析:某企业设备维护管理创新实践以某企业为例,该企业通过引进智能化设备维护管理系统,实现对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故障预测。
同时,他们采用了预防性维护策略,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避免了设备故障对生产的影响。
此外,该企业还注重数据驱动的管理,通过对维护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不断优化和改进维护策略。
最终,这些创新实践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维修成本,提高了设备的稳定性和生产效率。
七、总结设备维护管理的创新实践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一、创新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设备的种类和复杂性也日益增加,对设备维修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主要以人工经验为依据,存在以下问题:1.有效性不高:传统维修管理模式主要依靠维修人员的经验和判断,容易产生主观偏差,导致维修效果不佳。
2.资源浪费:传统维修管理模式中,往往会预留大量备件和人员,以备不时之需,这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3.不具备预知性:传统维修管理模式往往只能在设备出现故障后才能进行维修,很难提前预知故障的发生,导致了生产过程的中断和延误。
因此,我们需要创新设备维修管理模式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维修效率和准确度,降低企业的维修成本。
二、创新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实践:1.数据驱动的维修管理:传统的维修管理主要依靠人工的经验和判断,容易产生主观偏差。
而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通过采集设备运行数据和故障信息,应用数据分析算法来实现维修过程的智能化和优化。
例如,可以通过设备传感器采集设备的工作状态和运行数据,建立设备的健康模型,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数据,可以准确预测设备的故障发生时间和位置,提前进行维修和替换,避免了不必要的停机时间和损失。
2.预防性维修和保养:传统维修管理模式一般是在设备故障出现后进行维修,这往往会导致生产中断和延误。
为了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我们可以采用预防性维修和保养的策略,通过定期的设备检查、保养和维修,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故障,防止故障的发生,提高设备的可用率和工作效率。
3.外包和合作:传统维修管理模式需要企业自行负责维修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这既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也限制了维修人员的专业能力。
与此相反,外包和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市场上的资源和专业维修公司的专业能力,提高维修管理的效率和准确度。
企业可以与专业的设备维修公司合作,将维修工作外包给专业的维修人员,以减轻企业的负担和风险。
4.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实现设备维修管理的全面化和集约化。
设备维修的创新与实践探讨设备维修一直以来都是各个行业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对于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延长使用寿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技术和设备类型的日新月异,传统的设备维修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为了在设备维修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并提升维修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创新与实践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设备维修的创新方式1. 技术应用的创新现代科技的发展为设备维修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借助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从而提前预防和解决问题。
同时,人工智能的应用也为故障诊断和维修提供了更高效准确的方式。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节约人力和物力成本,提高设备维修效率。
2. 数据分析的创新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设备维修过程中的数据越来越庞大。
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可以对设备使用情况、维修记录以及故障发生频率等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规律。
同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还可以预测设备的故障概率,提前制定维修计划,从而减少设备停机时间和生产损失。
3. 专业知识的创新作为设备维修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维修技能,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紧跟行业的发展。
例如,对新型设备的学习和适应,对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了解,都可以为设备维修提供更专业的支持。
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设备维修中保持竞争力。
二、设备维修的实践探讨1. 案例分享设备维修领域有很多成功的实践案例值得探讨和借鉴。
例如,某公司在设备维修中采用了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技术,通过云平台和传感器,可以实时获得设备运行状态,并在出现故障时及时提醒和定位故障点,大大缩短了故障排除时间。
同时,该公司还通过建立维修知识库和团队协作平台,提高了维修人员的综合能力和工作效率。
2. 质量管理设备维修的质量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设备的安全和稳定。
在实践探讨中,需要重点关注质量管理的细节。
例如,严格的维修标准和规范,定期的维修培训和技能考核,以及维修过程中的验收和质量评估等。
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为进一步提高设备管理水平,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将设备维修人员从生产出来,实现了专业化管理并步入了设备“点检定修制”之路。
将设备维修队伍从主体厂分离出来,成立了设备维护检修中心。
3 维修管理模式确立及实施3.1 方案确定在集团公司确定的“点检定修”体制下,建立责、权、利考核方式,确保为企业争利创效和实现人员思想和设备运行“两个稳定”。
依据主体厂生产工艺及设备维护检修方式的不同需求,把维修人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与工作对象之间的关系,从空间和时间上有效组织起来,充分利用人力和物力资源,建立一个适应重组后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3.2 方案实施3.2.1责权利考核方式的确定与实施责权利考核内容包含服务质量、维修质量、检修计划执行等指标,并将维修工作和所服务主体厂的产量、质量及设备运行指标一同挂钩。
建立责权利对等考核方式并体现效力。
3.2.2 维护检修模式的形成一个中心即把对分公司分散性管理,集中于中心统一管理。
包括:维检工程组织、资材供应等都集中统一。
一个体系为满足集团公司各主体厂对设备事故故障停机时间越来越少的要求。
本着提高夜班及节假日维护人员处理事故故障的快速反应能力,尽可能减少接人,并使设备事故故障停机在最短时间内修复,第一维护区域化组合根据维护工作就是要快速恢复生产,最大限度地缩短设备停机时间,最好是“零”停机率运行的性质,本着维护人员对设备“必熟”而须相对稳定,维护故障事故处理到位率“必快”而须服务半径要小的原则,形成了完整的区域设备维护组合。
经过维护区域化组合的各个分公司,每个维护单元不再是“单打”、“独奏”仅为某一台套设备维护,形成了一个单元承担若干台套设备或车间的设备维护,充分利用了每个单元的维护力量。
第二检修专业化组合根据各主体厂设备检修性质、特点及实际需要,建立适应集团公司需求的各种专业化检修队伍,专业化检修队伍必须具备下述基本条件:必须具有绝技、绝活,有专业特长,并可发挥其专业特长来完成公司内外部各单位的特殊检修任务;必须具备机动性,可根据各主体厂需求随时调动出来参与厂际之间、分公司之间联合检修、应急抢修。
3.2.2 维护检修运行机制的建立维检中心三年来在实践和探索维护检修模式的同时,深化了“点检定修制”运行机制,具有成效和代表四种机制为:维护巡检责任追究机制为弥补主体厂点检不到位及漏检等现象,相续建立了维护人员区域、机台巡检专责制。
并确立了内部量化考核内容,包括反应速度,巡检频次,维护质量等。
检修跨区域作业机制根据项目专业性质,技术难易程度,工程量大小等来确定相应分公司专业检修队伍;第三针对跨厂应急检修项目时间、工作量大、作业环境差、技术较复杂等情况,采取集中抽调优势兵力速战速决。
检修工时机制设备维修工效低下是国有企业突出的共性矛盾,为解决职工中人与人之间劳动攀比现象,挖掘维修人员的技术潜能和工作积极性,依据自编的《检修工时定额》进行考核。
检修工时机制主要特征:就是把职工在设备维修过程中不规则的有形劳动和无形劳动都进行量化,用工时工票记载劳动效果,再把量化后的工时与奖金挂靠分配。
通过按劳取酬的利益分配形式来驱动职工工作潜能。
兼工种作业机制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特性和基本点出发,把挖掘人的潜能置于企业管理首位,提出了必须提高职工“单兵”作战能力,培养职工“一专多能”、“多面手”,走维检作业兼职化道路。
兼工种作业机制的操作重点为:第一、实施岗位技能培训和安全培训。
第二、实施优化劳动组织。
为提高每个班组独立作战能力,实现兼工种作业化,培养“一专多能”的“多面手”,是在工种之间调剂劳动力余缺,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化班组工种设置,就是根据维检需要,正确处理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之间以及劳动者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不断调整和改善劳动者分工协作的组织形式,以充分利用劳动时间,提高工效。
4 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创新的效果4.1创新管理机制实现了企业流程再造面对组建时管理上众多深层次矛盾和人员极端松散情况,通过创建新的管理模式和深化运行机制,使重组仅三年的企业步入正规,成功的实践也为冶金企业设备维护管理积累了经验,4.2实现了人力资源优化和设备安全经济运行经过三年砺炼,维修队伍经住了考验,不仅实现了人员稳定,而且企业凝聚力倍增。
设备不但稳定,且实现了经济运行4.3维修工效显著提高,维修成本显著降低设备的维修与管理的地位愈来愈显得重要,维修理念和方式的研究与探索。
设备的周检制和以可靠性为中新的维修理念应运而生。
一、设备周检和以可靠性为中心维修的概念所谓周检是基于状态维修方式中日常点检、定期点检、精密点检的三检基础上所谓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管理一种用于确定某一设备在其运行环境下,是否需要维修的一种方法,RCM方法要不断地对设备提出和回答以下问题:①在现行环境下,设备的功能、标准是什么?② 什么情况下,设备无法实现其功能?③ 引起功能故障的原因是什么?④故障的后果是什么?⑤什么后果的故障最重要?⑥做什么才能预防故障?⑦做这种预防的故障值不值得。
二、推行设备周检和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的目的和意义做为费用总承包运作的维修企业,设备的长周期运行、合理的项修、避免故障的发生或有效降低故障对设备的损坏程度是效益的主要源泉。
我们现行的定期维修(计划检修、轮修)管理体制是一种典型的三级保养大修制,它以磨损补偿原理为依据,用浴盆曲线描述故障率变化,在一套定额标准的基础上,按固定的间隔期进行设备维修。
这种维修管理体制的优点是计划性强、可有效地预防设备在长周期的运行中由于磨损、腐蚀等原因造成的设备故障;而且,计划检修往往存在超量维修或维修不足,出现“ 小病大治,无病亦治”的盲目维修的现象,从而造成的劳动力的无谓投入和资金的无效支出,而且还常常产生负效应。
维修管理工作的关键是确定维修时机、维修范围及维修级别。
故障的检修周期等四个方面来确定采用那种维修模式。
在我们现行的维修模式下,要实现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推行设备周检制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设备周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周检是实行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的暂定措施之一和基础,周检不仅使维修的重心下移到日常维护保养上,而且是管理活动中各种决策活动数据的来源和依据,也是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系统的启动点。
2.周检过程获取信息,为下一步的维修决策作依据;3. 推行周检制,将维修系统分为周检和维修两个分支,周检方居于设备管理的中心和主导地位,履行管理方面的职能;而修理方则在周检方的计划指导下,完成周检方提出的各种维修任务,双方的共同目标是保证设备可靠、及时得到维修,他们是互相监督、相互配合的关系。
三、推行设备周检制的具体做法(一)完善组织机构。
由车间主任、副主任带队,车间技术、施工、质量、技师、各班班长等管理人员组成周检小组,每周一上午对车间维护的9 套装置1426台转动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检查设备运行状态和完好状况,12点以前下发设备整改任务单;(二)班组每日上午8:30 、下午2:00 对自己维护区域的设备进行逐项检查(即日检),主动维护、主动维修,确保所辖区域设备平稳运行;(三)班组按周检小组下发的检修、整改项目与装置积极协调,进行全面彻底的整改,周五下午4 点整改结束并报整改反馈单。
(四)周检、日检工作纳入车间月经济责任制考核。
对车间开展的周检、日检工作,在每月的经济责任制考核中真考核、硬兑现。
同时,通过设立“设备周检奖”和评选“下班放心小组”,调动职工参与和支持周检、日检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从7 个月检查的问题来看,设备周检、日检工作较好的预防了设备事故的发生,真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问题若不及时处理就可能造成大的设备事故。
(三)设备故障率明显降低。
双休日、夜间故障较去年同期大幅度下降,设备故障率追求零目标。
(四)无效劳动减少,加强了技术管理,促进了技术培训。
在周检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预防性等维修,较好地避免了设备故障恶化后造成的大修,日常维修工作量明显减少,有利于车间的技术管理和职工技术培训。
(五)维修费用大幅度下降。
由于对设备隐患的及时处理,有效地减少了设备故障对设备的损坏程度,把综合费用(维修费用+生产损失)降到最低,1—10月份车间可控费用(维修配件费、机物料、低值易耗)较年初计划降。
五、影响全面推行设备周检和以可靠性为中心维修的几个因素(一)推行设备周检和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必须改变现在仅仅依靠听、闻、看、摸等传统的经验方法。
要实现经验判断与先进仪器判断的结合,其起初投入资本大、成本高、对技术人员要求高。
现在维修车间配备有红外线测温仪、便携式测振仪;(三)国有企业管理层、员工的习惯和素养,对周检和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认识不够,服务用户的理念和意识不强,习惯于等电话、干计划、讲理由、找客观。
主动维护、主动维修工作开展深度不够,依赖性强。
此外,企业现行的激励机制、用工体制也有很大的制约因素。
] 建立适应企业实际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企业的设备维修工作对生产乃至整个企业效益都有重要影响。
如何进行设备维修管理体制的改革,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科学地组织管理好维修人员,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一直是各企业关心的课题。
做好这项工作,关键是要根据本企业实际,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
一、维修人员集中管理、分散作业以前我们曾推行过区域维修,但由于维修人员较少、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遇到复杂故障或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的维修,区域维修人员往往难以处理。
后又实行过集中维修,将维修人员全部集中管理,这样对排除大型故障虽然有利,但对占故障比例多的一般故障而言,会产生维修不及时现象。
针对以上情况,1998 年我们将全厂维修人员进行了重新配置与分工,设置了维修工段,由工段长负责管理全厂维修人员。
同时将全厂设备划分为三大作业区,根据各区的设备善配置适当数量、适当技术水平的维修人员,组成三个区域维修小组。
整个维修工段除三个区域维修小组外,还包括一个综合小组及一个巡查小组。
各小组职责如下:1.区域维修小组:负责本区域设备的故障排除,指导、监督操作者正确使用设备及按规定对设备进行日常、定期保养。
2.综合小组:负责执行厂内的各项设备修理计划,设备的安装、移装、调试、改造等,以及一些临时性工作。
3.巡查小组:实际上由维修工段长和一名技术比较全面的维修人员组成,二人技术上互补,能熟练解决机械、电气等方面的故障。
由于各区域小组人员数量本着尽可能少的原则配置,所以当某一区域设备突发故障集中时,维修人员可能忙不过来,或者较复杂的故障本区人员解决有困难时,巡查小组就协助解决,以增加该区维修力量,弥补技术上的不足,平衡全厂各区域的设备维修。
通过这种集中管理分散维修的模式,明确了各小组任务,提高了工作效率,维修人员得以优化组合,同时又解决了高技术维修人员数量少的矛盾,较好地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