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7
重庆2009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1.简介本报告旨在分析重庆市2009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以期了解重庆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2.数据来源本报告的数据来源于重庆市土地资源和规划部门的官方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整理和分析。
3.土地利用类型及变化情况3.1 农用地3.1.1 农田面积3.1.2 农田质量3.1.3 农田利用方式变化情况3.2 建设用地3.2.1 城市建设用地3.2.1.1 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3.2.1.2 城市建设用地类型及分布情况3.2.1.3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情况3.2.2 工业园区及经济开发区建设用地3.2.2.1 工业园区建设用地面积3.2.2.2 经济开发区建设用地面积3.2.2.3 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建设用地发展情况3.3 交通运输用地3.3.1 高速公路用地3.3.2 铁路用地3.3.3 机场用地3.3.4 港口码头用地3.3.5 其他交通运输用地3.4 生态保护用地3.4.1 自然保护区面积3.4.2 森林保护区面积3.4.3 水源涵养区面积3.4.4 其他生态保护用地4.土地利用变化原因分析4.1 经济发展需求4.2 城市扩张和新区开发4.3 基础设施建设4.4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5.土地利用变化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5.1 经济影响5.2 社会影响5.3 生态环境影响6.建议和措施6.1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6.2 加强土地利用监管6.3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6.4 促进生态环境保护附件:________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________●重庆市2009年土地利用图●数据统计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________1.土地资源管理法:________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资源管理法》。
2.城市规划法:________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3.生态环境保护法:________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保护法》。
重庆市永川区耕地质量现状及对策摘要根据重庆市永川区耕地质量、土壤肥力情况的大量数据和耕地质量管理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切实加强耕地管理、合理开发利用耕地资源等政策措施和不断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等技术措施的对策。
关键词耕地质量;现状;对策;重庆市;永川区1 耕地质量现状1.1 基本情况永川区位于重庆市西南部,幅员面积1575.68km2,辖16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
2011年,全区总人口112.3万人,农村居民76.5万人;确权面积为67426.6hm2,其中田50274.9hm2、土17153.2hm2,农民人均耕地面积880.4m2。
1.2 耕地质量等级2008年全区耕地地力等级评价结果:一级耕地5087.9hm2、二级耕地22891.7hm2、三级耕地24664.9hm2、四级耕地8825.9hm2、五级耕地3098.9hm2,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7.9%、35.4%、38.2%、13.7%和4.8%,以二、三等级中上等肥力耕地为主,占73.6%,全区耕地地力水平总体上仍比较好,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基本要求。
1.3 土壤肥力现状全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21.2g/kg,稍显欠缺。
耕地土壤碱解氮含量平均值为96.0mg/kg,有效氮素比较缺乏。
全区耕地土壤pH值平均为5.9,酸化严重。
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值为7.3mg/kg,极度缺磷。
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值为97.0mg/kg,严重缺钾。
1.4 土壤中微量营养元素含量交换性钙平均值为11.4cmoL/L,含量比较丰富。
交换性镁平均值为 2.6 cmoL/L,含量比较丰富。
有效铜平均值为2.2mg/kg,比较丰富;有效锌含量平均值为2.9mg/kg,比较丰富;有效铁含量平均值为109.1mg/kg,较为丰富;有效锰含量平均值为57.3mg/kg,较为丰富。
1.5 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有效铅平均值为4.31mg/kg,低于地壳岩层中铅含量丰度16.0mg/kg标准。
重庆市农村“三变”改革成效分析及发展模式探寻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改革也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重庆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农村改革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三变”改革是重庆市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包括土地流转、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改革等方面。
本文将对重庆市农村“三变”改革的成效进行分析,并探讨重庆市未来农村改革的发展模式。
1.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农村“三变”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重庆市,土地流转改革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专业的农业合作社或大型农业企业进行经营。
据统计,目前重庆市已有超过60%的农村土地实现了流转,土地规模化经营成为了农村生产的主要形式。
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可以获得土地流转租金,并且可以参与流转经营,从而增加收入。
2.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三变”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重庆市通过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制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集体经济转型升级,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政府还通过股份合作社的形式,将土地流转、种植、养殖等生产经营进行了有机结合,形成了产业化经营模式。
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的规模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
3.农村集体经济改革重庆市农村“三变”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土地流转、产权制度改革、集体经济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未来重庆市农村改革的发展模式探讨未来,重庆市可以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流转改革,通过建立健全的流转市场和流转交易体系,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政府还可以加大对流转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户积极参与土地流转。
还可以探索土地托管、联合流转等新模式,引导农民参与土地流转,实现规模效益和农民增收。
未来,重庆市可以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推动农村股份合作制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城市生态用地的空间结构变化及其利用与开发--以山城重庆市主城区为例曾黎;类延忠;邓昕;周宝同【期刊名称】《绿色科技》【年(卷),期】2013(000)009【摘要】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重庆主城区生态用地的变化发展进行了探究,主要通过对重庆2001、2004、2007和2010年4个时期的Landsat -5遥感影像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城市生态用地变化较大,农用地和林地在逐年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城镇工矿用地逐年膨胀;城市生态用地空间变化有阶段性,且在研究时段内一直呈现负增长,在2001~2007年,生态用地减少幅度有所变小,而在2007年以后,随着城镇工矿建设速度加快,生态用地面积进一步减小;城市生态用地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受人口的增长,城市规划等因素的影响。
【总页数】4页(P7-10)【作者】曾黎;类延忠;邓昕;周宝同【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21【相关文献】1.基于主成分法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J], 鲁春阳;杨庆媛;田永中;文枫;胡渝春;万平2.基于RS的山地城市热岛效应及其与土地覆被变化关系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J], 易佳;田永中;高阳华;朱莉芬;钟燕林3.山地城市健康旅游资源及开发策略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J], 陈建波;明庆忠;娄思远;周晓琴4.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空间结构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J], 冯佳宁5.基于“源”“汇”理念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J], 刘明皓;王耀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形地貌、气候、土地、土壤信息第一章: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市位于东径105º11"—110º11",北纬28º10"—32º13",东西宽470公里,南北长450公里。
地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
东邻、,南靠,西接,北连。
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南部沿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脉。
市地理位置图1997年3月建立直辖市后,市所属区、县〔市〕为40个。
即: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万盛区、双桥区、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市、合川市、长寿区、綦江县、潼南县、铜梁县、大足县、荣昌县、璧山县、万州区、开县、忠县、梁平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城口县、区、南川市、垫江县、武隆县、丰都县、黔江区、石柱县、酉阳县、秀山县。
市行政区划图第二章: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地处盆地东南丘陵山地区,市域存在各个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渝东南川鄂湘黔隆褶带,渝西川中褶带,渝中川东褶带,经向构造的渝南川黔南北构造带和渝东北大巴山弧形褶皱断裂带等。
市三维地貌图各构造体系不同的岩层组合,差异性很大的构造特征和发生、发育规律,塑造了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形态。
其特征:(1)地势起伏大,层状地貌明显。
全市最低点在巫山县碚石村鱼溪口,海拨73.1m;最高点为巫溪、巫山和神农三县交界的阴条岭,海拨2797m,相对高差2723.9m。
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地势高,多在海拨1500m以上;西部地势低,大多为党委书记拨300—400m的丘陵。
(2)地貌造型各样,以山地、丘陵为主。
全市地貌类型分、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平坝等8大类,其地〔和低山〕面积62413.24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75.8%;丘陵面积近14985.76平方公里,占18.2%;平地2964.22平方公里,占3.6%;平坝面积1976.14平方公里,占2.4%。
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送审稿)重庆市人民政府二〇〇九年四月目录前言II第一章土地利用的现状与形势.............................................................................. I II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I II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情况.. (V)第三节面临的形势 (VIII)第二章土地利用与规划目标.................................................................................. X I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XV)第一节基本稳定农用地 (XV)第二节保障必要的建设用地.......................................................................... X VI 第三节适度开发未利用地.. (XVII)第四章土地利用区域调控 (XVIII)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XVIII)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XXII)第五章土地利用管理的重点任务.................................................................... X XIV 第一节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X XIV 第二节优化利用建设用地 (XXVII)第三节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X XIX 第四节协调区域土地利用 (XXXII)第六章中心城区规划 (XXXIII)第七章重大工程安排 (XXXIV)第一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重大工程 (XXXIV)第二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XXXV)第三节重大生态环境建设项目............................................................. X XXVII 第八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XXXVIII)第一节强化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XXXVIII)第二节完善实施管理制度 (XXXIX)第三节建立规划实施的经济调节机制..........................................................XL 第四节提高规划实施的基础保障能力....................................................... X LII 第五节构建规划实施的社会参与和监督机制..........................................XLIII 附表.......................................................................................................................... XLV前言重庆市自直辖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重庆市土地利用现状及潜力分析1背景分析1.1研究区概况1.1.1自然地理条件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地跨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东临湖北、湖南,南接贵州,西靠四川,北连陕西。
辖区东西长470km,南北宽450km,总面积8.24万km2,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
全市共辖38个区县(自治县)。
重庆市地貌类型以丘陵、低山为主,山地、丘陵、台地共占幅员面积的97. 58%左右,平坝占2.42%。
全市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山脉(如图2)。
重庆市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綦江、大宁河等。
全市气候类型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夏热冬暖,光热同季,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18°C,年总降雨量1000~1350mm,降水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多在70%~80%,在全国属高湿区,年日照时数1000~1400h,日照百分率仅为25%~35%,是全国年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
土壤类型主要包括水稻土、紫色土、黄壤、石灰岩土、新积土、黄棕壤、棕壤、山地草甸土、黄褐土、粗骨土10个大类。
1.1.2社会经济条件2010年,重庆市常住人口2884.62万,其中城镇人口1529.55万,农村人口1355.07万,城镇化率53.00%。
全市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25.58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85.38亿元、4359.12亿元、2881.08亿元,产业结构比值为8.65:55.00:36.35。
重庆市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934.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78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32.4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76.66元。
精品文档重庆市 2006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6 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00号)文件要求,我市于9 月召开了全市2006 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部署暨培训会,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和技术指导,并组织人员赴各区县(自治县、市)进行检查、督促,圆满完成了全市2006 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
现将今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如下。
一、年末各地类规模和本年度各地类变化情况(一)各地类规模截至 2006 年年末,全市农用地为104121938.8 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4.38%,主要以耕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为主,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7.25%、 40.01%和 11.27%,体现重庆大农村的特色;建设用地为8663168.0 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02%,主要以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主,占全市建设用地总量的82.62%;未利用地为10617868.2 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8.60%,主要以未利用土地为主。
表 1全市土地分类面积(过渡分类)单位:亩农用地地类辖区面积合计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它农用地面积123402975.010*******.8 33629333.33657292.349372062.6 3561415.1 13901835.5占辖区100.0084.3827.25 2.9640.01 2.8911.27比例 /%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地类居民点及工水利设施用合计交通用地合计未利用土地其它土地矿用地地面积8663168.07157638.8697886.0807643.210617868.2 8083228.32534639.9占辖区7.02 5.800.570.658.60 6.55 2.05比例 /%(二)各地类变化情况2006 年度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总量为1036091.1 亩,主要体现在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变化,农用地主要反映在内部结构的调整。
案例:重庆市九龙坡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一)土地资源现状分析1.土地利用结构现状根据九龙坡区2003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统计,全区土地总面积647789.5亩,人均土地面积0.72亩,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93人。
在土地总面积中农业用地455122.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0.25%;建设用地175535.3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7.10%;未利用地177131.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65%。
土地利用的基本构成见表1。
表1 九龙坡区土地利用现状表(2003年)单位:亩2.建设用地结构2003年九龙坡区建设用地总面积175535.3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7.10%。
其中城镇用地(城市、镇)74915.4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56%,人均城镇用地67.84平方米;农村居民点用地50777.4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84%,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142.29米;独立工矿用地33781.0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21%;交通用地10713.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65%;水利设施用地面积2299.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31%。
居民点工矿用地是建设用地的主要用地方式。
3.农业用地结构2003年九龙坡区农业用地总面积455122.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0.25%,人均农用地面积0.5亩。
其中耕地257367.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9.73%,人均耕地0.29亩;林地面积62305.7亩,园地面积47347.1亩,牧草地面积348.1亩,其他用地87854.1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7.31%、9.62%、0.03%和13.56%,耕地是农业用地的主要用地方式。
4.未利用地结构2003年九龙坡区未利用地总面积17131.6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65%。
其中未利用土地958.9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15%;其它未利用土地面积16172.7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50%,这类土地主要为水面,滩涂和苇地。
由此看出,本区土地后备资源十分有限。
成渝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驱动力分析吴坤;王文杰;刘军会;张哲;胡圣武【摘要】以成渝经济区2000年、2005年、201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应用RS和GIS技术,提取成渝经济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2000—2010年成渝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数量及转移特征;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结合社会经济数据,构建土地利用变化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析成渝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
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成渝经济区人工表面、林地和耕地面积变化十分显著,其中,人工表面面积增加2337.03 km2,林地面积增加2719.15 km2,耕地面积减少5840.27 km2,耕地主要转换为林地和人工表面;人口压力的加剧是成渝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次强驱动因素,国家调控政策的实施对土地利用变化也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
%Based on the land use change data of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Zone ( CCEZ) in 2000, 2005 and 2010, and combined with RS and GIS methods, the information of land use quantityof each type, land use dynamic degree and land use conversion matrix was extracted, and the land use change quantity and conversion characteristics during 2000 to 2010 bined with the data of social-economic statistical data,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model of land use change was built, and the driving forces of land use change of CCEZ analyzed.The result showed significant changes emerged in structured land, forest land and farm land, among which structured land increased by 2 337.03 km2 , the forest land increased by 2 719.15 km2 , whereas the farm land reduced by 5 840.27 km2 .The farm land was mostly changed toforest land and structured land.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pressure is the major driving force of land use change in CCEZ,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s the subordinate driving force, and the macro-control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of country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land use change.【期刊名称】《环境工程技术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9页(P29-37)【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地理信息系统;偏最小二乘回归;成渝经济区【作者】吴坤;王文杰;刘军会;张哲;胡圣武【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1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12;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吴坤,王文杰,刘军会,等.成渝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驱动力分析[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5,5(1):29-37.WU K,WANG W J,LIU J H,et al.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orce of land use change in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Zon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2015,5(1):29-37.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作用于生态环境所呈现出的最显著形式[1],作为土地科学计划研究的重要课题,已经成为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2-4]。
重庆市农村土地荒废的原因探讨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增长,农村土地荒废现象越来越普遍。
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重庆市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研究重庆市农村土地荒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政策问题首先,政策问题是导致重庆市农村土地荒废的主要原因之一。
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实行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土地荒废的情况。
具体表现为一些农民在承包土地时缺乏足够的知识,使得他们在土地管理,生产等方面出现了较大的问题。
此外,当地政府在土地承包制度改革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监管和管理,也使得土地流转问题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二、农民情况其次,农民的情况也是导致重庆市农村土地荒废的原因之一。
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年轻的农民离开了故乡前往城市工作,这导致农村劳动力的供给不足,使得农村的产业发展遇到了更大的困境。
同时,由于重庆市农民的平均年龄超过了50岁以上,他们在耕种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投入,而他们缺乏足够的技术知识和先进的农业设备,也使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约束。
三、土地污染问题另一个导致重庆市农村土地荒废的原因是土地污染问题。
重庆市的工业发展非常迅速,但与此同时,工业污染也给重庆市的环境和土地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损害。
因此,一些土地已经被污染,这使得它们不能再用于农业生产,这也是重庆市农村土地荒废的原因之一。
四、土地流转问题最后,土地流转问题也成为导致重庆市农村土地荒废的原因之一。
在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以后,许多农民拥有土地的权利,导致他们忽略了土地流转的问题,把土地荒废在后面。
针对这种情况,重庆市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来解决,避免土地的荒废。
若要解决以上几种原因所导致的农村土地荒废问题,重庆市政府应该采取更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应该通过合理的办法,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农业技能和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生产效率。
同时,也要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发展农村产业。
重庆市永川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摘要:随着重庆的直辖,永川的区域战略地位得以大幅提升,永川区经济迅速发展,对非农用地需求激增。
本文基于2010年永川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永川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永川区耕资源少,建设用地大量占用耕地、土地后备资源有限,各类用地之间矛盾尖锐。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永川区在城市化建设中要严格保障基本农田总量,控制耕地数量稳定,建设用地要科学增加、保障后备土地资源。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耕地;建设用地一、引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基础上,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为单位,查清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而进行的调查。
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保持土地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从而进一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二、永川区土地利用现状重庆市永川区位于重庆市西部,长江上游北,处于川渝城市群核心位置,是重庆市的第三大经济城市,是重庆规划建设的现代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全区幅员面积1576平方公里,辖19个镇、3个街道、45个社区居委会、以及201个行政村;地貌分为低山,丘陵,缓丘平坝三大类。
根据永川区国土资源局提供的永川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各类用地分布及土地利用二级分类情况见表1。
2010年,全区以农用地为主,占全区总面积81.80%,其次是建设用地,占15.65%,再次是未利用地,占3.64%。
三、永川区土地利用问题浅析1.耕地总量不断减少、同时质量下降。
永川区近几年来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外延扩张明显,大量占用耕地,2002到2010年,耕地总量从72952.07 hm2减少到65698.53hm2,九年间共减少了7253.54 hm2,年均减少805.95 hm2。
建设用地21953.2 hm2增加到22894.55 hm2,共增长了941.35 hm2。
2.土地资源利用浪费严重、用地补充不足。
永川区内大多数园区规模不大,缺乏特色,产业低、水平重复现象普遍,产业产品附加值低,大多是属于同类重复。
重庆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长江上游的嘉陵江与涪江的汇合处,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和商贸中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重庆的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
本报告将分析2024年度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情况。
首先,重庆市的人口持续增长对土地利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口增加导致城市面积扩大,农业用地逐渐减少。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重庆市总人口为3107.9万人,较2024年增长了2.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扩张对农田的占用日益增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农田转化为城市用地以满足人口增长对住房、商业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需求。
其次,工业和建设用地的增加是另一个重要的土地利用变化因素。
2024年,重庆市工业生产持续发展,工业用地需求量大幅增加。
大量土地被用于建设工业园区、工厂和企事业单位,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工业产能需求。
此外,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建设用地也在扩大。
城市道路、桥梁、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
再次,生态环境保护对土地利用变化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重庆市作为一个山地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为了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重庆市政府对土地利用进行了限制和规范。
在2024年度,重庆市逐渐推行了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绿色发展政策,限制了部分土地用于建设和开发。
大力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和水源涵养地建设,加强了重庆市的生态环境保护。
最后,农村土地利用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
农村土地利用主要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转移就业的增加,农田逐渐被转变为非农用地,用于农村工业、服务业和居民住宅的建设。
此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还积极发展农田水利和农业观光等产业,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的效益。
综上所述,重庆市2024年度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
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摘要:以重庆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统计年鉴及相关资料为基础,把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通过对重庆市土地利用动态、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等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经济增长、人口变化、产业结构变动、城镇化、国家和地方政策是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abstract: based on the land use change data,statistics and related information,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ynamic trend and degree of land use in chongqing city, and reveals that the economic growth, industrial structure, population change, urbanization, national and local policies are the driving force for land use.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驱动力;重庆市key words: land use;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driving factors;chongqing0 引言人类社会要得到长足的生存和发展是绝对不能与土地分离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越来越重视研究土地利用以及土地覆被的研究方法及应用、变化影响、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及研究尺度等方面,进一步了解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同时掌握了其驱动机制的互动互馈关系[1,2]。
对重庆市1997-2010这13年间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进一步分析是哪些因素推动着土地利用变化,为促进重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土地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根据重庆市1997-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资料[3]和《重庆市统计年鉴》,采用相关分析软件和数学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归纳,分析出重庆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并将土地利用数据与人文统计资料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研究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2 重庆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2.1 在分析了1997-2010年的重庆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后,我们得知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不小,其中,耕地从1997年的254.13万hm2减少到2010年的243.97万hm2,降低了1.23%;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都越来越多,从1997-2010年,其比例增长情况分别为:5.27%到6.31%、0.37%到0.58%、0.34%到0.45%。
究其原因,离不开重庆市的快速城镇化,以汽车业、摩托业为主力的重工业发展很快,对科、教、文、卫及基础设施等投资越来越多,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再加上我们实施了退耕还林政策以及三峡工程的成功蓄水等,导致耕地和未利用地不断减少。
2.2 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是指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能够反映的数量变化情况,其土地利用动态度公式[4]:k=(ub-ua)/(ua×t)式中,k为t时段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的动态度,ub表示研究期初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ua表示期末其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t表示研究时段,若设t为年,k表示的是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
由以上公式可得出重庆市(1997-2010年)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计算结果如表1。
由表1得出,在1997-2010年的13年间,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具有较高的年变化率。
耕地呈现减少趋势,其动态度达到-0.54,这主要是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和城镇化带来的占用耕地现象;全市的园地、林地、牧草地的需求都越来越多了,究其原因主要是重庆近年来大力发展柑橘产业,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开展的也很好。
建设用地呈现增加趋势,其动态度达到2.40,而且由于房地产开发及城镇建设、商业投资等的加大,高速公路及铁路的快速发展,三峡工程的成功蓄水,导致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动态度分别达到2.14、4.67和3.11。
2.3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是指在某一时段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度,它反映了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的强度。
我们可用下面的公式表示某一研究区域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lc=■×■×100%式中,lui为监测起始阶段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lu■为监测时段内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非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绝对值,t为监测时段长度,当t的时段设为年时,lc的值就是研究区土地利用的综合土地利用年变化率。
通过计算得出,1997-2010年重庆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55,反映出整个重庆市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力、信息交流强度大,但由于重庆的各个区域不一样,有些地区交通不发达,经济、文化、产业还不成熟,受这些方面的影响,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不高,这些年,交通及基础设施等条件都有所提高,出现越来越高的土地利用强度将成为必然。
2.4 土地利用变化程度分析我们可以将人类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用土地利用程度表示出来。
中科院遥感所刘纪远等人以生态学为基础,对于土地利用程度,制定了一个分级标准,将土地利用分成:未利用土地级(包括难利用地),林、草、水用地级,农业用地级和城镇聚落用地级,共四级,分级指数依次为1、2、3、4。
可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ld=100×■ai×ci其中:ld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ai为第i类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指数;ci为第i类土地利用程度面积百分比。
通过计算可知,重庆市1997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分别为250.47和279.73,增加了29.26,说明土地利用还不成熟,还在发展中。
一方面,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农民把一些耕地变成了园地,这样虽然劳动程度一样,但是获得的经济效益却更高;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活动影响的日益加强,导致未利用地逐步减少,城镇用地逐步增加,城镇用地逐步向节约集约利用方式转变。
3 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土地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决定生产和消费的各种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而起作用的,它们推动者土地利用变化。
因此,关于重庆市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人口变化、城镇化、国家和地方政策等。
3.1 经济增长人类的一项最基本的活动就是经济活动,它推动着地区土地利用变化。
重庆市1997年gdp为1509.75亿元,2010年为7925.58亿元,增长了424.96%,年均递增32.69%。
随着重庆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地利用总量变大,也即是说,原来的未利用地将转变成利用地。
另外,在人均gnp的不断提高和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导致城镇集聚效应明显,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大量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
3.2 产业结构变动随着直辖以来,重庆市经济稳步增长,根据统计得出,1997-2010年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的总体变化为:第一产业呈逐步下降趋势,比例变化为:20%(1997年)到9%(2010年);第二产业发展非常快,比例变化为:43%(1997年)到55%(2010年);第三产业呈波动增长趋势,其比重已由1997年的37%变为2010年的36%。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重庆市产业结构属于二三一型,其产业演进已达到了中级阶段,与此相对应的土地利用结构也体现出二、三产用地增长非常快,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从5.99%(1997年)升为7.34%(2010年)。
3.3 人口增长人口作这一独特因素,也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土地利用变化。
重庆市1997年人口为3042.92万人,到2010年增长到3303.45万人,增长了8.56%,而耕地面积减少了4%,反映出耕地变化与人口总量增加呈显著负相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人口使耕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对耕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量随着人口总量的变大而变大,其相关系数达到0.976。
我们若设x为总人口,y为建设用地面积,则可得到回归方程:y=0.0553x-119.243.4 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的形成、发展和扩展,以及城镇本身结构的变化,不仅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而且是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表现。
城镇化进程使土地利用用途由农业用地转变为工业、交通、商服等用地,这样就促使土地利用结构改变,同时推动其空间分布发生变化。
重庆市城镇水平从直辖初的31%变成了2010年的53%,主要是由主城迅速扩张、工业化加快带来的劳动力转移以及三峡库区移民安置等引起的,相应的导致城镇建设用地迅速增长,13年间共增加了11.16万公顷。
3.5 政策推动土地利用发生的经济体制都是特定的,经济体制不一样,那么土地利用行为就会不一样。
在不同的土地制度和政策下,重庆市的土地利用方式与程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重庆自直辖以来,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314”总体部署、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三峡移民重点库区等诸多政策优势,重庆将在各个方面获得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而这些政策影响着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整体格局:全市的城镇建设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耕地和未利用地逐渐减少了。
参考文献:[1]王兵,臧玲.我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近期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25):86-91.[2]刘彦随,陈百明.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3):324-330.[3]重庆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集[m].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1997-2010.[4]王爱民,刘加林等.人地关系研究中的土地利用特征指标分析[j].经济地理,1999,19(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