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7-区域环境管理
- 格式:pdf
- 大小:5.93 MB
- 文档页数:98
一、环境问题1、广义——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变化都称为环境问题。
2、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1)远古:渔渚、采集、人口少、无环境问题。
(2)农业时代:劳动工具、人口增多、零散的环境问题。
(玛雅文化的覆灭)(3)工业时代:科技进步、人口膨胀、恶化。
(4)20世纪:全球性。
3、表现(1)环境质量下降(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了局部质量下降。
)①水②大气③生态环境(367×10000平方千米)1/3(2)温室效应→气候变暖。
①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
②引起极端天气。
(3)臭氧层的破坏。
(4)酸雨区扩散。
(5)自然资源短缺、耗尽。
(6)生态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7)固体废弃物的堆积。
4、环境问题的分类(1)按性质①环境污染问题②二次污染问题③生态破坏问题④资源衰竭问题⑤固体废弃物问题(2)从介质①大气环境问题②水的环境问题③土壤环境问题④生物生态环境问题(3)按生产原因:农业、工业、生活问题(4)按空间不同:局地、区域、全球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一、生产技术←改善技术生产者←经济、法律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根源:人类将自己异化于大自然,以自己为主题,按照自己的意愿对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进行强统治随意操纵,最终使自然界走向了退化和毁灭。
反过来,人类则应破坏和毁灭自然导致了资源的短缺,能量的枯竭,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等自己的生存危机。
二、科学管理工程环境管理:通过管理手段,调整人类社会的经济、社会、生活等的活动,达到预防环境问题的目标。
三、目的任务(1)、目的1、改变环境观念发展观:GDP→绿色GDP,伦理道德观:人与人→人与自然,科学观:分析单一→综合整体,消费观:恶性→节约环保,价值观:免费→有价。
2、调整环境行为政府:投入不足→投入充足,轻视公共责任→重视公共责任,轻视可持续发展→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排污→清洁生产,资源高耗→循环经济,只追求经济利益不重视环境污染→关注企业形象。
第一章绪论一、环境问题(一)分类: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因素;次生环境问题——人为因素(二)根源:不正确的三观(自然观、人-自然关系观、支配人类社会行为的基本观念)二、环境管理概述(一)定义(叶文虎):环境管理是运用多种手段更新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观念,调整人类的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业)(二)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定义:宏观环境管理是从参与综合决策入手,解决发展战略问题,其实施主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微观环境管理是从执法监督入手,解决具体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破坏问题。
(三)根本目的(任务):1、转变环境观念(根本)(判断对错)2、调节环境行为(直接)(判断对错)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具体方法和实践)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最终目标)(四)三大主体:1、政府(主导性力量)2、企业(既与政府、公众的环境管理行为互动,又发挥着重要和实质性的推动作用)3、公众(最终决定作用)(五)三大对象: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公众行为(六)环境管理的内容:(按环境物质流划分)1、自然资源环境质量管理(起点和首要环节)实质是管理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的各种社会行为,不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
2、产业环境管理(重要方面)3、废弃物环境管理4、区域环境管理(核心、工作重点和中心)区域环境管理可以看作是前三类环境管理在某一个特定区域的综合或集成。
三、环境管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1、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
2、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思想和原则变为“外部性成本内在化”、最重要的进步是认识到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价值)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斯里约热内卢召开并通过了《里约宣言》,这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区域环境管理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区域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区域环境管理作为应对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区域环境管理,简单来说,就是对特定地理区域内的环境进行综合性的规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以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
它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生态系统保护、废弃物管理以及噪音污染控制等。
首先,区域环境管理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
这就如同我们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行,首先得确定目的地和路线一样。
管理者需要对区域内的环境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了解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
例如,某个区域的空气质量较差,可能是由于工业排放、交通拥堵等原因造成的。
那么,在制定环境管理目标时,就需要明确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将空气质量提升到何种水平。
同时,还要制定详细的规划,包括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如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推广清洁能源汽车、优化城市交通规划等。
在区域环境管理中,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是至关重要的保障。
没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很多企业和个人可能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问题。
因此,政府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明确规定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标准和方式。
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律法规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
对于那些违法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要给予严厉的处罚,让他们付出沉重的代价,从而起到警示作用。
除了政府的管理和监督,社会各界的参与也是区域环境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应当承担起相应的环境责任。
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环境管理,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公益活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公众则应该提高环保意识,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如节约用水、用电,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等方式,为区域环境管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环境管理学课件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三章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第五章区域环境管理第六章废弃物环境管理第七章产业环境管理第八章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第九章中国和外国的环境管理简介第十章全球环境管理《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环境管理学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总学时: 36 讲课学时: 36 实验学时:0学分: 2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本/专科学生先修课程:环境化学,环境学概论,环境生态学等环境基础课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环境管理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来认识中国的环境管理实践以及在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宏观和微观管理的两个层面上解决环境管理中“管什么”和“怎么管”的基本题,为今后从事各领域的环境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专业选修课,拟采取以下形式进行教学:1.课堂讲解、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启发式理论教学;2.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查资料,互相探讨;3.安排学生去环保局了解目前的环境管理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管理的内容、手段以及基本理论有系统的认识,熟悉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以及11项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对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自然保护区环境管理有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管理有一定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环境管理的概念、对象、内容及手段重点、难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第二章环境管理学的思想和理论基础重点、难点:1、三种生产理论、界面活动控制论和协调理论在实际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2、环境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原则和双赢原则并能对具体的环境管理制度进行分析。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P1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
(狭义)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一、政府(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
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
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
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
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
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