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与倍数复习课教学设计(邓承平)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

夹江外国语实验学校邓承平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教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

新课标在课程总目标的情感态度方面提出:“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第二学段的分段目标的情感态度方面提出:“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教材分析:

关于因数与倍数相关知识的复习,教材在三处有所涉及。第一处:教材P17“成长小档案”中有“本单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第二处:教材P80页“整理和复习”中有个别涉及;第三处:总复习P115第四个数学活动,P116第1题有明确要求:“(1)‘因数与倍数’单元最基本的概念是什么?请写在下面的方框中,并举例说明。(2)你能从基本概念出发,把有关联的知识整理成一个图吗?”

通过复习,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中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注重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学情分析:

对于复习,学生参与最多的就是做题、评讲、再做题……。对于知识点的梳理大多学生则仅是看老师“做”过,也有一些学生有过自己整理的经历。总的来看:学生大多没有整理知识点的意识,整理知识的方法匮乏,仅是简单的罗列和毫无主次的摘抄,更谈不上去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根据联系将知识点连成知识串,形成知识网。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倍数、因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互质数等概念,掌握2、3、5 倍数

的特征。

2.经历知识整理的过程,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因数与倍数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渗透事物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辨证思想。教学重点:

整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

如果引导学生找到整理知识的切入点和整理方法

设计思路:

立足于学生现有的整理知识的基础,让学生提前自主整理,再以学生的作品为素材不断的提炼、完善。巧妙地将科学的整理知识的理念、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逐步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自主整理知识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1.提前复习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尝试整理。

2.小白板、知识点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回顾知识。

课件出示陈景润照片,认识他吗?他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他一生都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课件出示: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均可表示两个质数之和。”)

关于偶数与质数我们也研究过,你还记得是在哪个单元吗?(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的名称是?(板书:因数与倍数)关于因数与倍数,我们还研究了哪些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这些知识点零乱无序地贴在黑板上。

指着黑板问:你赞成老师这样复习吗?(在因数与倍数前面板书:复习)为什么?(板书:“乱”、“整理”。)

【设计意图】

以介绍陈景润和哥德巴赫猜想导入复习,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复习课并不枯燥。通过回忆知识点,让学生明白这是复习的第一步,首先

要明确我们学习了些什么,在复习时需要将它们一一罗列。通过老师刻意地“零乱无序”的粘贴,目的是激起学生整理的欲望,给学生注入整理的动力。

二、整理知识、经历过程。

1、评价作品,思维碰撞。

你们肯定不会像这样,课件逐一展示学生昨天的作业(学生提前整理的)。表扬:多能干呀!比黑板上好多了。

(PPT打出学生作品)谁的作品?并抽生汇报:你是为什么这么整理?(抽生汇报。)

同学们评价。好在哪里?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我们可以窥探学生的“整理”基础,找到知识、能力的生长点。老师可以通过这个环节了解到学生已有的整理知识的水平、层次,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

引导:在两位同学的汇报中,我发现两人有共同点?你看:他们都是先整理什么知识?你们事先商量过吗?(课件出示其它同学的作品,均是先整理的因数与倍数)请作出解释?

(板书:起点。)

小结:知识是有源头的。

再看:不但他们先最先整理的知识点相同,而且两人整理的顺序差不多?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想一想:为什么是这样的学习顺序?它有道理吗?

知识的发展形成过程。(板书:发展。)我们在寻找知识的发展脉络时,也就找到了一个一个知识点之间的什么?(联系)

我们试着来找找,哪些知识有联系,有怎样的联系?你能举例说说吗?

知识的逻辑关系,从谁到谁?谁是父亲,谁是儿子?

小结:知识是有先后顺序的。

(板书:联。)

这个很重要,那我们在整理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把这种联系展示出来?你们以

前的整理展现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了吗?(课件回到同学们的作品上)你有什么办法吗?

有个同学的作品让我们眼前一亮,来看看。

课件出示:××的作品,这个同学和其它同学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启发吗?

引导:他和前面同学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连线?

师:这就是一种符号。(板书:符号。)

你还能想到什么更好的符号?你这个符号怎么用?

(抽生上台演示)

【设计意图】

通过对学生作品可以发现:很多学生都有一些整理知识的雏形,比如:找知识的起点、根据各自的方法试图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甚至个别学生还会尝试用一些符合参与其中,只不过这些是无意识的、散点状分布的、甚至有些还比较幼稚。我们通过评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老师巧妙地根据学生的“基点”润物无声般地将整理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如:根据学习知识的顺序找到知识的起点、理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试着去分析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根据不同的联系使用不同的符号表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2、小组合作,重新整理。

引导:我们聊了那么多,现在对整理知识是不是有新的认识了,回过头看看原来的作品,你满意吗?想干什么?(重新整理一次)

现在我们把纸换成小白板,用上带磁性的知识点,白板笔,发挥集体的智慧,小组合作,再次整理。

3、集体评议,修正升华。

抽二至三组上台展示。其它同学抽出修改意见,并及时修改。(我发现下面的同学也在及时修正,真不错,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将同学们的作品放在醒目的位置,其中最好的作品贴在黑板上,供大家欣赏。

4、小结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