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5
---------------------------------------------------------------最新资料推荐------------------------------------------------------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美术史的发展不是某个或几个所谓优秀民族的事,也不是能说是某几个民族优秀文化影响的现象。
在通往美术文化的进程中,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贡献。
中西绘画的审美特征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 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 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 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董源《潇湘图》:画家以江南常见的远山近水为题材,山峦在远处,平缓连绵。
山下是荡荡江水,浩渺无际。
画面上的风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水汀沙洲、荒疏芦苇,一条小船正迎面徐徐而来,小船上,端坐一红衣主宾,前有侍者下跪,后有侍者执伞,船头船尾,两个船工合力将小舟缓缓地荡向滩头,岸上,迎候的人们纷纷上前,挥手致意,浑然一幅充满诗意的潇湘游乐图。
画面的后半部分,山峦平缓地起伏着,山林清朗得绝无尘埃,林子的深处,隐约几家茅舍,在沙汀、苇渚之间又荡着几只小舟,江边,有人正拉网捕鱼这又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渔乐图。
多么令人神往的场景!山林淡远,河洲清旷,人们或访友迎宾,或荡舟渔乐,仿佛心神都和山山水水融为一体了。
1/ 5画面上的两组人物,看似互不相关,却在山水的映衬中和谐一致。
这是江南乡野间的生活场景,是画家眼里的真山水,这里没有苍山夹乱流的险峻,而是草木葳蕤的绵延。
这里没有仙风道骨今谁有的禅问,而是平平常常的大自然、真生活。
在这幅画中,董源用细细密密的点子皴,由远及近、由疏及密,由淡及浓,呈现出云霭雾气,烟水微茫的一片江南。
这是何等的诗情画意?足以让人忘却宠辱,寄情其间。
想来,董源的受宠,还是得益于画面上呈现的一派澄静气象的, 1000 多年前,偏安江南的南唐王室,只有这片青山绿水是聊以慰藉的。
中西方美术作品的比较中西方人的宇宙观、世界观、哲学背景和对世界的审美方式不同,导致了传统中西绘画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差异。
中国绘画历来是含道应物、澄怀味像,讲究精神对过程的体味,对生活真谛的追求、对心境意絮的表现。
西方绘画则讲究焦点透视、光影、明暗、色调等,对真、善、美的追求。
这两大传统绘画体系不仅成了世界美术的两大支柱,也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从中西绘画中对空间、时间、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比较分析,进一步阐释中西艺术家在对待客观世界的不同认识和哲学思想。
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加深理解中外绘画作品的艺术特征。
1.时间的比较。
我们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而从古至今,中西艺术家们也一直在探索着绘画中的时间表现,同时也形成了各自的时间表达方式。
法国立体派画家杜尚在1912年画的《正在下楼梯的裸体女子》,很像一张重叠曝光的照片,画面充满了动作,而没有静止状态中的形象。
画家的目的是通过这种特殊的手段,表现在一段时间内一个裸体女子下楼梯的连贯动作,克服时间对绘画的局限。
中国山水画中,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采用的手卷式构图,在克服时间对绘画的局限上,是非常成功的。
《清明上河图》在结构上有序曲、高潮(虹桥部分)、尾声,形成鲜明的情感节奏,突破时空的局限,在同一时间里展现不同环境。
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了解在克服时间的局限上,西方艺术家往往强调瞬间的因素,在表现上选择富有暗示性的动作的一瞬间,需要观者的想象;中国艺术家则往往采取横幅手卷形式,表现连续性的故事情节或场面,引发观者的回忆。
2.线条的比较。
对中西绘画中的线条,可以将中国画中的线条提炼出来,与西方绘画素描、速写中的线条加以比较。
总的来说:中国画基本上用线条、墨块组成,中国历代画家们十分重视用笔、用线,因此,中国画也可以是线的艺术。
西方绘画中的线条是依附于形体的,没有上升为一个具有独立价值的审美范畴,就如《罗丹艺术论》中提到:“由于线条的显然的来龙去脉,你们才能够深入空间而获得物体的深度。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绘画是人类创造美的重要方式,而透视法则是绘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西美术中,透视法的应用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方式,本文将对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进行比较分析。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定义。
透视法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模拟人眼对物体的视觉效果,使画面更具立体感和空间感。
在西方绘画中,透视法主要包括单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等。
而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透视法则往往以近大远小、重视前景、透视逐渐减弱的方式表现。
在单点透视方面,西方绘画注重透视中心的设定和精确的透视线条绘画。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就应用了单点透视,使画面更具有深度和真实感。
而在中国绘画中,单点透视往往会通过局部的虚实对比和线条勾勒来表现。
比如在明清时期的山水画中,通过画家的笔墨技法和构图手法来实现单点透视的效果。
在两点和三点透视方面,西方绘画尤其是现代艺术作品中的应用更为明显。
立体派、构成主义等艺术流派都大量地运用了多点透视,使画面呈现出更加抽象和立体的效果。
而在中国绘画中,虽然少有明显的两点和三点透视的表现,但是在古代建筑和园林的绘画中也能够看到一些多点透视的痕迹。
透视法在绘画中的应用对构图和色彩的处理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西方绘画中,透视法通常被用来突出画面中的主题,使观者的视线更加集中。
透视线也可以成为创作时的构图工具,帮助画家更好地布局和构图。
而在中国绘画中,透视法主要用来体现画面中的空间深度,通过近大远小的处理来展现画面的距离感。
透视法在色彩运用上也有着不同的体现方式。
在西方绘画中,透视法常常被用来处理阴影和光影的变化,从而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而在中国绘画中,则以水墨的淡重、浓淡、虚实等手法来实现透视效果,通过不同的墨色来表现画面的深浅和远近。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表明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绘画透视法的应用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西方绘画中透视法更加侧重于画面的逼真和立体感,而中国绘画中透视法更多地体现在构图和空间的处理上。
中西绘画的比较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3. 观察方法不同: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一、人物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中国画使用“三远法”。
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美术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鉴赏美术作品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
因此美术鉴赏是一门很重的课程。
经过一个学期的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我收获了许多。
尤其是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学习,让我印象深刻。
下面以中国画《虾》和西方油画《拾穗者》做比较谈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
齐白石的《虾》,栩栩如生,情趣盎然。
懂得笔墨也善于操纵笔墨的齐白石,他在下笔画虾时,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笔痕表现虾的结构和质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笔法描绘虾须和长臂钳,使纯墨色的结构里也有着丰富的意味,有着高妙的技巧。
齐白石表现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是因为掌握了虾的特征,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
寥寥几笔,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
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
硬壳透明,由深到浅。
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的由粗渐细。
齐白石用笔的变化,使虾的腰部呈现各种异态,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游荡的。
也有弯腰爬行的。
虾的尾部也是寥寥几笔,既有弹力,又有透明感。
虾的一对前爪,由细而粗,数节之间直到两螯,形似钳子,有开有合。
虾的触须用数条淡墨线画出。
《拾穗者》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作品,它生动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是最能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
米勒在此画中精湛的绘画技法也使人无可挑剔,让人叹为观止。
三个人物在场景中的位置是由画家精心安排的。
很明显,画中人物的位置是与画中光源走向之间有默契搭配的。
光源自画面后方左上角而来,直接向前偏右照射过来。
人物的站位也随着光源的走向一字排开,因此,由于光源的变化,三个人物身上受光的强度及光在人身上造成的明暗对比度也略有不同。
此外,由于人物在画面中离观众的远近也是不同的,根据近大远小的透视原则,人物在画面中的大小也是有差异的。
而在描绘对象位置处理上,画家把像草垛、树木和农舍等物体放在了画面背景后方,把农妇们画在画面前方。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富春山居图》与《向日葵》作者:周莹珺高一(6)班内容摘要:在美术的发展史上,中西方拥有着自己引以为傲的绘画艺术,它们思想内涵不同,它们作画原料、技巧不同。
但当它们相互碰撞时,一种化学反应产生了,它们相互交融,一起进步与革新!关键词:中国小墨画,西方油画原料,绘画技巧,碰撞与融合,梵高与《向日葵》,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一、中西方不同的绘画技术(一)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元代画家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常熟人。
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小墨,浅降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赵孟頫并称“元四家”。
他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
并且曾以卖卜为生。
因为生活的坎坷,寒暖自知,他所画的画一致地有两种风格,一为浅降色,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另一为小墨,皱纹较少,笔意简远逸迈。
在黄公望晚年时定居在今天的富阳市内,他情钟于富春山水。
79岁的高龄也未能阻止他终日不辞幸劳地奔波,观察那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之壮阔。
炉火纯青的技法夹杂着生活,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一幅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由平面向纵深展宽,真实亲切。
世人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吴洪裕的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每天乐不思蜀的临摹。
甚至在临死前下令说要焚烧此画作为陪葬。
幸运的是,吴洪裕的侄子及时将其从火中抢出,但此时的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半,前段较小称作“剩山图”,后段较长,称作“无用师卷”。
(二)梵高与《向日葵》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出生于新牧师家庭,今名为文森特·威廉·梵高,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的艺术,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
1890年7月份的时候,因为受到精神病的困扰,割掉了自己的左耳,后来又在法国瓦兹河开枪自杀,那时他37岁,一位天才的画家便向着天堂上去了。
他死前的两年,也是他35岁时,梵高从巴黎来到了阿尔勒,一个法国南部的小城。
《向日葵》就从那蕴育出来,其画面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充斥每一个细胞,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温度就像跃跃欲试喷出的岩浆。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英本1202班陈佳玉指导老师李雅娟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
中西方绘画艺术犹如两座形貌各异的山峰,虽然同样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但却各成一体。
在全球一体化的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交流也日渐密切。
交流之中,我们也看到了这两座山峰的不同特点,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既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既强调理性。
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
再则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也显然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
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
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
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
中国山水注重写意讲求意境,西方则主要注重写实!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术中两大体系的主要代表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进行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共关键词:中国画;山水画;水墨;西方画;风景画;水彩【一】中国山水画一、中国山水画技法简介山水画技法为中国山水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绘画技法表达了画家不同的性格,绘画时的心情及创作背景等。
简明扼要地介绍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有助于激发业余或专业山水画鉴赏者的兴趣以及加深其对绘画作品的理解。
下面将简要地介绍几种山水画的技法。
〔一〕用墨方面1、泼墨法,顾名思义,是指落笔大胆、点画淋漓、水墨浑融、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法。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中西绘画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它们在绘画技法、表现形式、意义等方
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绘画作品的角度分析中西绘画的差异。
首先,在绘画技法方面,西方绘画注重强调逼真,尤其是光影、色彩、透视等技法,
其绘画作品中对比强烈,构图规则严谨,体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
而中国绘画注重笔墨,通过线条、刚柔、渗透等表现技法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意境,使其作品更显诗意和情趣。
就拿山水画来说,中国山水画通常侧重于“气韵生动”的意境,追求画家的主观感受,而
西方山水画则强调景物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其次,在表现形式方面,西方绘画注重画面的精确呈现,强调绘画作品中的具体细节,使其作品更加具有可视及物质感。
而中国绘画更强调表达情意,注重留白和空间处理,其
绘画作品中表现的往往是一种匿名的、抽象的意识形态,通过表现墨色、画风、文字等符
号与象征构建,体现出更丰富的意涵和情感。
例如,国画中的“意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概念,即把画家的心境、意念、情感融进画作之中,表达出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
最后,有意义的方面,中西绘画的主题和内涵也有显著差异。
在西方美术中,常常强
调现实主义里的人类与社会,更注重表现出一份独特的思考。
而中国美术更多地关注于人
的精神活动,如代表文化的主题,体现历史的符号,信仰方面的绘画等。
中国绘画的主题
通常跟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德、哲学、宗教有关。
总之,中西绘画的差异体现在技法、表现形式和意义方面。
两种绘画有着各自不同的
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这种差异丰富了世界艺术的多样性。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
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术中两大体系的主要代表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既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既强调理性。
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
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野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
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示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关键词: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中国画;壁画;水彩、水粉画;版画;素描;新画种。
绘画的两大体系:欧洲油画和中国水墨画。
油画艺术可以说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
油画是以油为调和剂调和颜料在经过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上描绘而成的绘画。
其特点是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量感,能够传达物象所处空间的光线、色调和气氛,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
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类别,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画通常是指以水为调和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称“水墨画”、“彩墨画”。
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代色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油画逐渐成为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现在存世的西方绘画作品主要是油画作品。
随着时间的发展油画逐渐生活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蒙娜丽莎》表现的一个普通妇女并广为流传。
《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
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墨梅图与向日葵专业:汉语言文学班1203班考生姓名:肖朝斯指导老师姓名:李雅娟【内容摘要】在几千年的中西方艺术文化发展中,不断的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在这篇文章中将中西艺术历史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以元朝王冕的《墨梅图》与荷兰梵高《向日葵》为代表作品。
中国画与油画,绘画作品呈现风格丰富多彩,不过从世界绘画两大体系来看,东方绘画以中国画为代表,西文绘画以油画为代表,这两大体系绘画由于受政治、宗教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色。
中国画与油画作品的区别首先体现在工具材料上,再其次就是审美观念上及绘画手法的侧重点上。
元朝王冕的《墨梅图》是中国绘画史具有极其代表性的一幅画作,荷兰梵高的《向日葵》则体现了西方后印象派的强烈的艺术表达情感。
两幅画作虽然来自不同的两个时代,两个国家,但它们却仍然存在着某种相似的地方。
【关键词】绘画;后印象派;梵高;王冕;向日葵;墨梅图;山水画【正文】中西方早期是没有美术史的概念的,在更多的是哲学家和智者对美的讨论。
如春秋时期孔子对美的认识是是社会情与理的和谐统一,庄子则认为“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是一种虚空飘渺的无为之道。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应该有的样子”。
这些都是其著名的模仿说。
在这些对美的认识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时代对美的寄托,从而有了更多对艺术的表达。
在中国,绘画是起源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
先秦时期绘画己在古籍中就有所记载,己达到较高的水平。
秦汉多是神话人物,气势恢宏。
魏晋南北朝,出现文人画。
隋唐发展快,产生名家。
宋朝发展到高峰,元明清相继发展。
中国古代绘画起源很早,五六千年前的先民们就用矿物颜色在岩石上涂画拙朴的动植物纹样和人形图案,在陶器上描绘各种美丽的图案纹饰,之后又在青铜器上刻铸纷繁神秘的花纹及其他图形。
这些作品由于年代的久远,所保存下来的实属凤毛磷角,却使我们得以一窥早期绘画的面貌。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对清明上河图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进行鉴赏【内容摘要】中西方绘画艺术是两个不同的话语系统,其审美意识、表现手法都有较大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的差异。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是我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它的杰出不仅在于画面人物的众多、景象的恢宏以及表现技巧的生动完美等所构成的独特艺术效果,还在于画面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末年京都汴梁(开封)城市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生活。
这幅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画,至今仍是举世瞩目的“国宝”。
而在19世纪80年代初最出色的一幅批判现实主义油画杰作,就是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评论家斯塔索夫评价:“列宾是同果戈理一样的现实主义者,而且也同他一样具有深刻的民族性。
他以勇敢,以我们无可比拟的勇敢一头扎进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利益、人民的伤心的现实的最深处……就画的布局和表现而论,列宾是出色的、强有力的艺术家和思想家。
”这也是他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最初艺术体现。
本文以中西方绘画作为比较研究,包括这两幅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文献价值,以及图中的情节画面艺术进行赏析。
通过对二者各方面的分析,探讨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并分析展望中西绘画的发展趋势。
寻找异同的规律性,这样有助于认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特点,建立我们自己的审美标准,坚持“和而不同”的正确观点,并努力使其理论落实到艺术实践中。
【关键词】绘画;清明上河图;国宝;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纤夫;农奴制;审美;和而不同一.《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及赏析材料⑴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
此画画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而精细的笔法,展现出汴梁汴河沿岸及东南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社会生活风貌。
画面的内容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画卷右端起,始为城郊的农村风光,寂静的原野,略显寒意,渐而有村落田畴,嫩柳初绿;有上坟回城的轿马人群,行走于稀疏的树石、潺潺的溪流之间,点出了清明时节的景象。
渐而人物增多,房舍逐渐稠密,河道也渐显宽广,画面的气氛随之热烈。
中西方风景画对比中国山水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方风景画在创作中分为古典与现代,也分为华博中选择了这种造型手法。
这样也就决定的理论体系。
同样,在西方画坛占重要地位的风景画也是如此。
这两互比较的关键。
所以,本文理所当中博,也就是追求画像诗一样的富有抒情味并种表现相同的对象却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极上没有于自然融为一体,终究是徘徊在自然博华色者称小青绿山水;几无水墨纯以彩色图其重要的地位。
它们分别处在两种不同的文明当中,不管是在东方古老璀璨的造型手段使用的最适合的工具。
中国画博华,突出主体,并借助观者的联想与历史和文化中,还是在古希腊及罗马的巨大艺术成就中,这两种艺术的审美价值都现朝晖夕阳者称浅绛山水或淡着色山中物领略到当时山水画的大致形貌,画山石只是人类发展的宝贵遗产。
二者之间的异同的比较,有助于两种伟大艺术的交流和发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山博华在《论画》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展。
不管那一种艺术只有相互交融和吸收才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所以,平面布局中的色、线、形的变化对比物博的风景画也是如此。
这两种表现相同的我们就以东方艺术的一个代表——中国山水画,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支流同种真实存在的自然风光。
以此表达自身对博物,即科学的空间,并不能像中国画家样也是影响巨大的——风景画进行比较,看看中西方艺术之间的差异以及各自所取田园风景,这似乎与中国山水画家华中出发展的画科,在元代以后的画史上尤得的巨大成就。
当中国艺术家在儒道的影响下,致力于自身与天道的融合,西方说是已经完全成熟了,并渐渐形成了独立博中北朝之间。
我们可以从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画家则是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光环中完成自己理想的嬗变。
我们要比较二者之塑造山石的特性,因此得以形成各博物”,是中国画又一突出特点。
中国画的对形间的异同,就需要从他们不同的发展历程入手,从他们所处的不同的开始采取自然主义的态度来表现风景。
美术欣赏教学中中西方绘画差异的比较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会经常涉及到中国画、西画的欣赏,将中西绘画进行比较欣赏,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中西方绘画有哪些不同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审美观念的差异。
中西方审美文化的差异性造就了审美观念的不同。
西方审美重在写实,中国审美则重在写意。
中国绘画以中国的水墨画为代表,水墨画以写意为主旨,作画者不以实物的形象为局限,用笔大胆,不拒形式,不苛求光感以及画面色彩搭配。
西方绘画审美强调比例、黄金分割,认为比例的协调是一种美的体现,如列奥納多.达.芬奇最为重视比例,其画作中运用到的黄金分割不胜枚举。
而中国绘画则按照画纸或书卷的大小来进行布局创作的。
西方绘画还看重一笔一划、精雕细琢,追求对事物描绘得无微不至。
中国绘画则挥笔随性,有时寥寥几笔就能对所画之物做一个概括,意味深长。
由此可以看出,审美理想是特定民族在特定历史阶段中形成的审美追求的集中体现,是社会物质文明生活及意识形态在审美领域的最高结晶。
中西方绘画更重要的是审美观念的区别:东方的审美则重的是神秘主体的心理体验,倾向于内向的感性,而西方审美则重的是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属性,偏向于外向的理性;东方人绘画擅长感性直觉思维并以道德为标准,西方人则擅长理性逻辑思维并以科学为标准。
正是这样,东西方绘画审美才有了根本的差异。
2.表现手法的差异。
在塑造物象时,中国画首重的艺术语言是笔墨,西画则注重光色变化;传统中国强调用笔用墨,用线条和墨色变化塑造物象、渲染意境,表达画家的思想情趣,西洋古典绘画则是从画家的视角出发,精研物象的光色变幻之美,并在此前提下,表达画家的思想感受。
如在鉴赏《中国古代花鸟画》一课中,我设疑激趣提出问题:西方画家笔下的“禽鸟”与中国花鸟画中的“禽鸟”有何异同?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收集相关的作品及文字资料,通过小组自主、合作、交流的方法将资料进行筛选,教师给予指导,小组得出结论后制作成演示文稿。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洛神赋图与最后的晚餐【内容摘要】美术即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
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
从观赏性艺术来讲,它主要包括绘画和雕塑两大类。
好的美术作品可以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带着人们去欣赏美,去感受美,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可以让人们暂时忘掉烦恼,可以让人们憧憬美好的未来。
中国绘画艺术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的繁荣局面,是经过了一百多年的艰难历程,中西美术的融汇与论争是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绘画中体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时系统地吸收西方的油画精华,将外来艺术融入中国绘画中,形成独特魅力的中国画艺术风采。
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
【关键词】中西;绘画;艺术;洛神赋图;最后的晚餐;达芬奇;顾恺之【正文】1、洛神赋图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虽然是人物画,但以大量的山水为故事展开的背景。
由于顾恺之本人就是较早地涉及到山水画创作和理论的大家之一,故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洛神赋》图中山水部分的画法是具有那一时代代表性的艺术样式。
图中树木、山石造型稚拙,比例关系较为混乱,确如张彦远为我们在《历代名画记》中所描述的那样:“魏晋已降,名迹在人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石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
映带其地。
列植之状,则伸臂布指。
”从而为我们在理论与实物考据上都提供了早期山水画面貌的特征。
从线色本身来看,《洛神赋》图中线条细劲有力,如张彦远所言:“顾恺之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乎,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
”线条的表现力内在含蓄,以表现意态为先。
线条内部勾勒产生的块面以青绿填色,色彩变化较少,只在坡脚岸边施以泥金。
第一课艺术的本质美术鉴赏基础知识中西方艺术特色差异比较page1艺术的本质——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具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等情感的释放——情感的宣泄内心的表达精神的食粮——丰富精神世界填补内心空虚交流的方式——无国界的、最直接的信息交流符号认知的途径——认识历史、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page2具备什么条件可以称之为真正的艺术?真善美(真实善良美好)的统一和谐真即艺术的真实性,指作品是否正确的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善即艺术的倾向性,也就是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对于社会具有善的意义和影响美即艺术的完美性,指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是否和谐统一page3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不仅要求对美术作品有感性认知和视觉印象,还要对美术作品的表现技巧、形式语言、思想内容、社会背景等方面进行理性的分析、研究和判断,从中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
美术鉴赏属于艺术接受学的范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也可以说鉴赏者是艺术作品的第二创造者,艺术家创造出了美术作品,但艺术活动没有就此结束,通过美术鉴赏发挥艺术作品的社会作用,使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
Page4 美术鉴赏基础知识美术作品是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诠释人们对美的理解,对真善美的向往。
Page5 美术作品构成的主要因素时间——什么时期的作品作者——哪个国家、谁的作品内容——艺术家想在作品中表现什么技法——线条、颜色、构图等类别——油画、版画、国画等《蒙娜丽莎》巴黎卢浮宫藏时间:文艺复兴时期作者:意大利达芬奇内容:佛罗伦萨某银行家的妻子技法:写实手法晕染法类别:板上油彩page6 中西方美术之比较(一)“写实”与“写意”西方绘画注重写实,以透视(焦点透视、成角透视)和明暗方法表现物象的体积、质感和空间感,并要求物体在一定光源照射下呈现出色彩效果。
中国画追求神似,以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颜色以黑色为主,散点透视,画面构图讲究留白,因此有时候可把背景和细节省略掉。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富春山居图与星空【内容摘要】中西方的绘画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中国画家重水墨画主张神似而非形似,像山水画中,画家多用留白的形式表达水的存在,仅以一个墨点则表示一个人,以一片水墨表示群山,著名画家齐白石老先生说过: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非似之似则为真似,初听不觉其所以然,但实在是值得推敲的。
而西方的绘画多是油画,色彩瑰丽,让人赏心悦目,尤其是文艺复兴期间的圣母像,特别有一种母性的光辉,像西方画家朗士宁,他曾作为中国的宫廷画家却在为帝王画肖像画时不被看好,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
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
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
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
一件艺术品,内容方面的因素有主题、题材等,不同的内容决定了作者采用不同的形式,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不同的内容也会有相类似的表达方式。
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关系。
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关系。
【关键词】中西方;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梵高;星空【正文】第一部分《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
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黄公望晚年的力作。
每一位画家都会寄情于画中或是郁郁不得志,忧国忧民或是陶醉于祖国的大好河山。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
---------------------------------------------------------------最新资料推荐------------------------------------------------------
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美术史的发展不是某个或几个所谓优秀民族的事,也不是能说是某几个民族优秀文化影响的现象。
在通往美术文化的进程中,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贡献。
中西绘画的审美特征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 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 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 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董源《潇湘图》:
画家以江南常见的远山近水为题材,山峦在远处,平缓连绵。
山下是荡荡江水,浩渺无际。
画面上的风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水汀沙洲、荒疏芦苇,一条小船正迎面徐徐而来,小船上,端坐一红衣主宾,前有侍者下跪,后有侍者执伞,船头船尾,两个船工合力将小舟缓缓地荡向滩头,岸上,迎候的人们纷纷上前,挥手致意,浑然一幅充满诗意的潇湘游乐图。
画面的后半部分,山峦平缓地起伏着,山林清朗得绝无尘埃,林子的深处,隐约几家茅舍,在沙汀、苇渚之间又荡着几只小舟,江边,有人正拉网捕鱼这又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渔乐图。
多么令人神往的场景!山林淡远,河洲清旷,人们或访友迎宾,或荡舟渔乐,仿佛心神都和山山水水融为一体了。
1/ 5
画面上的两组人物,看似互不相关,却在山水的映衬中和谐一致。
这是江南乡野间的生活场景,是画家眼里的真山水,这里没有苍山夹乱流的险峻,而是草木葳蕤的绵延。
这里没有仙风道骨今谁有的禅问,而是平平常常的大自然、真生活。
在这幅画中,董源用细细密密的点子皴,由远及近、由疏及密,由淡及浓,呈现出云霭雾气,烟水微茫的一片江南。
这是何等的诗情画意?足以让人忘却宠辱,寄情其间。
想来,董源的受宠,还是得益于画面上呈现的一派澄静气象的, 1000 多年前,偏安江南的南唐王室,只有这片青山绿水是聊以慰藉的。
与其戚戚然茫茫北望,不如守住一方丰饶,看花红胜火,水绿如蓝。
或许,是江南层层山岭上苍翠欲滴的树木和水汽朦胧的烟云滋养了他,或许,他天生就是爱山水的人,董源,执拗地、快乐地行走在烟雨江南,描画山水,江南山水的那种气息,那种平静、润泽、蓬勃的气息,仿佛就从画卷里扶摇升腾,沛然于画家的心胸。
你看吧,在《潇湘图》里,水面只是淡淡的皴染,已是一片烟波浩渺的江湖;山林也只是细密的皴擦,却有一派蓊郁勃发的气势啸荡。
---------------------------------------------------------------最新资料推荐------------------------------------------------------ 画中的人,画画的人,看画的人,也就在这种不紧不慢的、舒缓有致的节奏中,澄静心神,一派自然了。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赏析:
在这幅画上,达芬奇是这样来构思这一题材的,他对称地设计了两边六个门徒的形体动作:
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
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
大多数门徒在激动中一跃而起,而耶稣的形象却是那么的平静。
我们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轮廓衬托在背景墙的窗子里。
通过窗子,我们看见恬静的景色,湛蓝的天空犹如一只光轮环绕在耶稣的头上。
这十三个人中,只有犹大的脸色是灰暗的。
犹大的侧面阴影旁是圣. 彼得,我们也可以看见他一头银丝与一副白皙的手,他向年轻的圣. 约翰靠去。
彼得垂在臀部的右手握着一把刀,仿佛在偶然中,刀尖对着犹大的背后。
火性的彼得,则情绪激昂,他从座位上跳起,似乎在问约翰,叛徒是谁?他手中已握着一把刚切了面包的刀,无意地靠近了犹大的肋部。
3/ 5
坐在正中央的耶稣摊开双手,把头侧向一边,作无可奈何的淡漠表情,加强了两边四组人物的变化节奏感,使场面显得更富有戏剧效果。
而这十二个人,由于各自的年龄、性格和身份不同,他们的惊讶与疑虑表情也得到各自贴切的表现。
人物之间互相呼应,彼此联系,感情不是孤立的,这是达芬奇最重要的、也是最成功的心理描写因素。
古代所谓多样统一的美学原则,在达芬奇的这幅画上得到了空前有效的体现。
这幅杰作的艺术成就也正在此处。
在空间与背景的处理上,达芬奇利用食堂壁面的有限空间,用透视法画出画面的深远感,好像晚餐的场面就发生在这间食堂里。
他正确地计算离地透视的距离,使水平线恰好与画中的人物与桌子构成一致,给观众造成心理的错觉,仿佛人们亲眼看见这一幕圣经故事的场面。
中国画的审美基点在于意味,西方绘画的基点从属于再现,中国绘画追求形象之外的意,线条与超然的色彩更能充分表达主观情感,成为东方美术造型的主要手法。
欧洲人致力于物象自然属性的研究,造型艺术便充分利用了自然科学,借助明暗规律光与色的关系,空间、体积、结构、运动的表现成为主要造型依据。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审美的本质在于尚意、领悟,对真实的理解是物体对应人情思后升华了的真实,西方的审美本质是尚行的,他们认为造型艺术的认识必须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而理性认识必须有明确的定义,审美必须有客观依据,有准确的概念,推斥了东方的领悟性,重视自然得人的美感及生活体验的功用。
作者:
钱建一学号: 1001431019
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