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17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和“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过程,农村改革的形式又有两种,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
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不仅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教材分三个子目来讲,线索清晰明了。
本课的课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教材只是讲述了改革开放中的一部分内容,对内经济体制改革;而改革开放的另一部分内容,对外开放则放到第21课去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轨道上来,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因此此课教材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史占有重要作用,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生对身边的人或事是最感兴趣的。
因此他们对这段历史有浓厚的兴趣。
给学生一个较完整、条理的知识结构应不难,关键是如何讲清这些改革的背景,将这些改革,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会较难。
比如: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什么是非公有制经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中通过展示图片、文字资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
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达到课标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意义;掌握农村和城市经济改革的内容、意义;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进一步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图片、文字材料、视频等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过程,深刻体会改革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感受改革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形成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2、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五、教具: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在这1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我党走了不少弯路,归根到底是犯了“左”倾错误,以阶级斗争为纲,才导致了十年浩劫。
粉碎了四人帮后,国家将何去何从呢?我党果断地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这一决策对于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今天,我们就来讲第20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决策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从而导入第一点。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
设计思路:让学生观看录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片断,思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什么决策?有何意义?”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加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且落实了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知识。
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这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请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设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什么时候召开?(1978年底)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主要内容
①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②重心转移(把我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称它为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是因为它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如何评价它的意义呢?
2、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过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具体的说,就是对内进行经济改革、对外开放,我们这一节课,主要讲对内的经济体制改革,下一节课再讲对外开放。
我国的对内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设计思路:让学生思考经济改革的突破口为什么选在农村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从生产关系入手,改变所有制形式。
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此重点知识,用了三则材料来加以分析。
在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补充凤阳县改革前和改革后的资料,思考凤阳的农业生产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合作,从而落实了此重点知识。
让学生思考改革为什么先从农村开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那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哪里入手?请看材料:
材料一: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
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
一般是一乡一社。
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了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
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
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造成农业生产缓慢,到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达到1957年水平,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摘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材料二敢为人先的昨天:1978年,安徽发生特大旱灾,许多人外出讨饭。
同年12月,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秘密聚会,冒着生命危险,签订生死契约,决定分田单干并包产(包干)到户。
一年后,粮食不仅没减产,反而获得空前大丰收。
材料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
括就是: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
请回答:①从材料一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实行什么经济体制?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指出其错误?这种体制对当时的经济带来什么影响?
②据材料二请同学们说说,小岗农民为什么会冒死分田单干、包产到户?这一做法后来被命名为什么制度?为什么能使粮食产量大增?
③材料三实行的经济体制叫什么?它实行怎样的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由此我们得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从生产关系入手,改变所有制经济形式。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形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率先试行的省份:安徽、四川
②主要特征:包产到户
③意义: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以前农民除了留下口粮外,其余的都要交公,而今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了都是自己的”,所以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劳动力,促进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2、乡镇企业的发展
引导学生举例说说身边有哪些著名的乡镇企业?之后总结:乡镇企业有利于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村改革的成功,推动了城市的改革。
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为主体的体制已经没法适应迅猛经济发展的需求。
针对这种情况,我党从国情出发,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设计思路:本目分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和“理论上的进一步创新”两部分讲述,条理清晰,主要是如何突破什么是计划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所以我用材料,让学生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这一知识是政治已经讲过,学生也已有一定了解,不必在这花太多时间。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知道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的贡献就可。
1、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先让学生稍微讨论一下,什么是计划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之后请学生回答。
让学生简单了解此知识。
而后,设问当时的中国实行怎样的经济体制?
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央人民政府规定,把公粮、税收、库存物资和公营企业的利润一律收归国库,由中央统一掌握;开支也由中央统一调用;机关、企事业的现金除留少量供近期使用外,一律存入人民银行。
这样,初步确立了以中央集中统一为主的财政经济管理体制。
材料二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请回答:①计划经济能否适应农村经济体制后的经济发展?
②你如何认识这场姓“资”姓“社”的争论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间关系?
在搞清楚,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之后,我们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
2、过程:
①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②中共十五大----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市场手段发展的。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后,这些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设计思路:通过展示资料,分析当时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创设问题情境,如:改革的背景、中心环节,让学生清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主要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思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展示一些图片,讲述城市经济改革的结果。
设疑引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1、背景:农村改革的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设问:为什么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请看二则材料:
材料一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
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仅一墙之隔,但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较远的其他地方去,电缆厂需要的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请同学们思考:上述两个案例说明了什么?
提示:计划经济下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行政指令管理经济,造成了官僚主义和大量的资源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的活力
3、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建立现在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目的是什么?国有企业改革的有什么意义?
4、意义: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有利于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
本来的企业都是比较落后的,但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革后,涌现了一些全球500强的企业。
(课件播放我国上全球500强的企业商标。
)
由于农村和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又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
请看下列两个表格:
1978---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表
1978---2000年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情况表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讲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从此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改革中,国家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紧接着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它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从
此我国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教学反思
蓝园高级中学黄端香
“你要想跑得更快,要先学会停下来。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跑步中应学会停下来,这样可以对自身做全面彻底地调整,也可以积累更多的体力、技巧和方法,以更高的速度冲刺。
历史教学工作更是如此,反思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一、就教学内容而言
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的延伸,更是对第21课的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本章的《课程标准》中具
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将第19课及第21课总的编排思路穿插进去,让学生对本章的知识结构有个整体的了解,这一点我认为是成功的。
此课的教学要落实基础的知识,让学生有个清晰的整体知识结构并不难,关键是如何理解党中央为什么要推出这样的政策及理论,我国的经济体制为何要改、怎么改、改后成果如何、具有什么历史意义?这才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也是我在备课时,力求突破的。
二、就教学结构来看
我认为本课的三个子目安排还是很合理的。
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后,也推动了城市的改革,使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可原来的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体制不适应经济快速持续地增长的需要,必须改,我党及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在理论先行的方针下,我国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三个子目之间,环环相扣。
所以,我在设计此课时,基本上用这个体系,只是《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将它单独列为一点,以便学生更加重视它。
还有将教材中的第一目“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换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内改革的开始”,因为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才能涵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的发展。
将第三目的“国有企业改革”多增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变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这样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是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如此一来,整课的四大知识点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此知识结构,学生一目了然,事实也证明这样一改,学生的学习效果不错。
三、就教学方法看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使用了视频,从而让学生得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具有什么历史意义,这是成功的,达到我预期的效果。
通过展示文字材料及图片等相关的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尤其在讲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我先让学生阅读材料了解旧的体制存在的弊端,然后推出敢为人先的小岗村民的第一份包产到户的合同书,之后用文字材料及图片生动地展现实行包产到户后喜获丰收的场面,最后是党中央做出的决定。
这样一环接一环,学生掌握知识就顺理成章了。
这种方法是从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的,同组的教师都认为这种方法应用得成功,更培养了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后可以大力推广。
我也一直认为教学过程,一定要重视学生感受,带领学生共同努力,最后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
四、从思想教育方面看
我是想让学生,通过了解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过程,深刻体会改革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感受改革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形成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应该说目标基本是有达到,但若是布置他们做个采访(回家去采访村长或村里的长辈,让他们谈谈改革前及改革后有什么不同及村里的变化。
)我想借长辈地威信及朴实地语言,效果会更好。
学生会更珍惜今天地大好时机,好好学习,以后报效祖国的!
反思后则奋进。
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多多反思,不断改进,才能真正走进
新课程。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那我们就尽量地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吧!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