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语言学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4
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的语言学习机制研究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沟通工具之一,也是人类独有的能力。
然而,对于语言学习的机制,科学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议。
近年来,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从神经层面研究语言学习的机制,以期揭示语言习得的奥秘。
在认知神经科学中,语言学习被认为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认知过程,涉及到多个脑区的协同工作。
其中,布洛卡区和前额叶皮层被认为是语言处理的关键区域。
布洛卡区主要负责语言的产生,而前额叶皮层则参与到语言的理解和解析中。
此外,还有颞叶皮层、顶叶皮层等区域也与语言学习密切相关。
在语言学习的早期阶段,婴儿主要通过模仿和感知来学习语言。
研究表明,婴儿出生后不久就能够辨别不同语言的音素差异,并且能够区分母语和非母语的声音。
这一能力与婴儿大脑中的听觉皮层和颞叶皮层的发育有关。
随着婴儿的成长,他们逐渐开始学习语言的语法和词汇。
语法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研究发现,婴儿在学习语法时会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语言行为来获取语法规则。
这一过程涉及到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系统,该系统在观察他人的行为时会激活与之对应的神经元,从而帮助婴儿理解和模仿语言的语法结构。
此外,婴儿的前额叶皮层也参与到语法学习中,帮助他们建立语法规则的认知模型。
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研究表明,婴儿在学习词汇时会通过联想和归纳的方式来建立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这一过程涉及到大脑中的海马体和杏仁核等区域,这些区域在词汇学习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此外,婴儿的颞叶皮层也参与到词汇的存储和检索中,帮助他们在需要时能够准确地使用所学的词汇。
此外,语言学习还与注意力和工作记忆等认知过程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婴儿在学习语言时需要集中注意力,并将所学的语言信息存储到工作记忆中。
这一过程涉及到大脑中的前额叶皮层和顶叶皮层等区域,这些区域在注意力和工作记忆的调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的语言学习机制研究揭示了语言学习的神经基础。
神经语言学研究综述1 引言神经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一门新兴边缘性学科。
集语言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为一体,探索人类语言习得、生成、理解等一系列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
神经语言学主要是研究大脑对语言信息如何进行加工、提取、编码,进而从这一系列过程中探索出人类语言与大脑的关系。
神经语言学的研究将神经科学与语言学综合交叉进行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充满活力的未来。
近二十年来,在转换生成理论的冲击下,关于语言的内部结构和研究理论开始层出不穷。
分化出了诸如人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令人目不暇接的新分支,而神经语言学也是这些分支中的一种。
但从现实观察来看,人类大脑的活动本身是一种微观活动,而人类的语言交际行为却是一种宏观行为,所以近年来神经语言学研究就是从这个看似矛盾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和探寻语言与支撑语言的神经载体之间的内在关系的。
2 神经语言学国内外研究现状2.1 国外神经语言学研究历史与现状国外对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一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最早对语言学的研究是对失语症的研究。
19世纪80年代,以布洛卡和威尼克为代表的两位神经科学家通过临床观察,分别发现了大脑左半球额下回后部的布洛卡区和大脑左上回颞上回后部的威尼克区对语言功能的影响。
进而研究出了两个部位的病变将会分别导致布洛卡失语和威尼克失语。
这一时期被称为神经语言学的萌芽时期。
19世纪90年代是神经语言学的独立时期。
这一时期对对失语症的研究开始有了比较系统的语言学理论的支撑。
这一时期的标志就是在失语症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语言学理论,即研究目的发生了变化,有了语言学的内容。
其中比较著名的神经语言学家包括索绪尔和雅克布逊。
其中,索绪尔为了探索失语症在语言习得中的生理基础,专门发表了《儿童语言、失语症和语音的普遍现象》。
雅克布逊为了把结构主义音位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儿童学习语言,以及语言在一定情况下遭受干扰以至丧失的规律。
专门发表了《儿童语言、失语症和语音的普遍现象》专著。
冯志伟:应用语言学综论,广州市: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神经语言学是心理学、神经学和语言学之间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从神经能够学角度出发,采用病理学和电子生理学的方法,对产生、接受、分析和储存语言的大脑神经机制的功能以及这些机制与语言的关系进行研究的应用语言学分支。
神经语言学以语言学、神经心理学、神经病理学、生物学和脑科学等为基础,广泛运用语言学和神经学诸分支的各种研究手段和方法,以临床实验取得的资料为依据,以人类神经系统和人类自然语言的理解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这些方面的神经病理障碍为言就对象,它主要研究语言病理学和正常人言语的深层机制,研究言语活动的大脑机制及大脑局部损伤时言语过程的诸种变化,研究大脑的结构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语言在大脑中的存储方式(怎样储存),储存部位(语言存在大脑哪一部分)以及大脑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影响等。
神经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方兴未艾、前途广阔,它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为解释自然语言的机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而且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
神经生物学视角下的语言学习研究进展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
然而,对于语言的认知和学习过程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随着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神经生物学视角下的语言学习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本文将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探讨语言学习的研究进展。
一、大脑结构与语言学习大脑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基础,它的结构和功能对于语言的认知和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语言学习主要涉及到大脑的两个主要区域:布罗卡区和温克尔斯区。
布罗卡区位于左侧额叶,主要参与语言的产生和控制,而温克尔斯区位于左侧颞叶,主要参与语言的理解和解析。
这两个区域的协同工作使得人类能够有效地使用和理解语言。
二、大脑可塑性与语言学习大脑的可塑性是指大脑对于外界刺激和经验的适应能力。
语言学习正是通过大脑的可塑性来实现的。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语言学习过程中,大脑会不断地重组和重塑神经回路,以适应不同的语言环境和需求。
这种大脑可塑性的机制对于儿童语言学习尤为重要。
儿童的大脑可塑性更高,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的语言环境,因此他们在语言学习上的表现通常比成年人更加出色。
三、神经传递与语言学习神经传递是指神经细胞之间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过程。
在语言学习中,神经传递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研究发现,神经传递物质中的多巴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多巴胺能够增强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提高学习的效果。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人在学习语言时会感到愉悦和满足的原因。
四、遗传与语言学习遗传也对语言学习起着一定的影响。
研究发现,某些基因与语言学习的能力存在相关性。
例如,FOXP2基因被认为是语言学习的关键基因之一,它的突变会导致语言障碍。
这一发现揭示了遗传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也为进一步研究语言学习的遗传基础提供了新的方向。
五、神经网络模型与语言学习神经网络模型是一种模拟人脑神经网络的计算模型,它可以模拟和解释语言学习的过程。
通过构建神经网络模型,研究者可以模拟大脑中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信息传递,从而揭示语言学习的机制和规律。
儿童语言发展的神经科学研究儿童语言发展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神经科学研究通过深入了解儿童大脑的发育和功能,揭示了语言习得的神经基础。
本文将介绍儿童语言发展的神经科学研究进展以及相关的重要发现。
1. 大脑区域与语言习得大脑中的不同区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研究发现,布罗卡区和温克尔区是与语言表达相关的关键区域。
当儿童在语言表达上遇到困难时,这些区域的损伤可能导致失语症。
此外,双侧颞叶额叶皮质也与语言习得密切相关。
2. 神经可塑性与语言习得儿童的大脑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神经可塑性。
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通过形成、调整和消除神经突触连接来适应环境和学习新技能的能力。
儿童通过语言学习不断建立和重塑神经连接,形成语言系统。
3. 干预措施与神经可塑性神经科学研究为儿童语言发展的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刺激儿童大脑的特定区域,或者通过提供语言训练来促进神经可塑性,可以帮助儿童克服语言障碍。
例如,研究表明,使用脑电图反馈技术可以增强儿童语言感知和产出能力。
4. 儿童早期语言习得儿童的语言习得始于早期。
大脑在儿童出生后的几年内快速发展,这个时期被称为关键期。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在关键期内接受良好的语言模型和刺激对于儿童语言习得至关重要。
早期干预和早期教育可以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提高其学习能力。
5. 阅读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阅读是儿童语言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阅读对儿童大脑的发育产生积极影响。
阅读可以促进词汇发展、语法理解和语言加工能力的提升。
同时,阅读还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结:儿童语言发展的神经科学研究揭示了语言习得的神经基础,深化了对儿童语言发展过程的理解。
研究发现大脑的特定区域在语言习得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儿童的大脑表现出较高的神经可塑性。
基于神经科学的干预措施可以帮助儿童克服语言障碍,促进语言发展。
早期干预和早期教育对于儿童语言习得至关重要。
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P28
(1)神经语言学
神经语言学是研究大脑内与语言有关的神经机制如何起作用的科学,是神经科学、心理生理学和语言学跨学科的边缘学科。
人脑由一百多亿个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的介质组成,是语言和思维的物质生理基础。
关于语言与大脑的关系,目前主要通过失语症来观察。
失语症是大脑机制受到损伤而造成的语言能力的丧失或语言障碍的病症。
神经语言学家正在寻找失语症和大脑某一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神经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左脑是主管语言的,左脑受损,就丧失或部分丧失语言能力,而右脑受损,则丧失形象思维能力。
神经语言学的重点领域是:语言及语言能力的生物基础,语言习得、理解和运用的脑神经活动机制,语言机制与思维机制的关系,语言机制与脑神经机制的关系等。
智力障碍和脑损伤所造成的语言功能障碍和失语症的临床研究,是神经语言学的重要方面。
神经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它对语言学和脑神经学科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神经语言学一概述(一)神经语言学的概念和研究任务神经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一门边缘学科,是语言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相互交叉、相互促进而形成的。
但它不是三者的简单相加,而是用神经科学的方法研究语言习得、语言掌握、言语生成、言语理解的神经机制和心理机制,研究人脑如何接受、存储、加工和提取言语信息。
概况地说,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是从微观(即人脑中的神经生理活动)和宏观(即言语行为作为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两个方面来研究人类大脑神经系统跟人类自然语言的关系,进而探索人类语言的起源、意识的起源、语言与意识的关系及其活动规律等问题。
西方学者一般认为,神经语言学主要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语言病理和正常言语的深层神经机制。
实际上,神经语言学不仅应该探明语言存贮、生成和接受诸过程跟大脑神经机制结构的关系,而且要弄清这些机制跟语言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关系。
(二)神经语言学研究的几个发展阶段早在19世纪,就有一些学者致力于研究言语活动的神经机制问题。
例如:1836年,戴克斯提出言语活动的障碍是由大脑左半球损伤引起的;1861年,布洛卡发现言语构音的能力定位与大脑左半球的额下回后区;1874年,韦尼克发现听觉性言语理解障碍是由大脑左半球角回是阅读书面语的中枢部位。
到了1926年,英国神经科学家黑德引进了语言学概念。
他对脑局部损伤导致的失语症进行语言学分析,从而得出与脑局部损伤相应的“命名性失语症”、“句法失语症”、“语义失语症”等,他第一次对言语障碍进行语言学分析,功绩很大;不足之处是,他把语言结构与脑区之间的联系看成是直接联系。
20世纪中叶,随着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国的学者对言语活动的脑机制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能力”和“深层结构”理论,部分地涉及神经语言学的基本问题。
到了20世纪70年代,学者们广泛运用“神经语言学”这个术语来代替过去的“语言的神经基础”、“语言与大脑”等说法,这标志着神经语言学作为边缘学科已经脱颖而出。
•神经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集语言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为一体,专门研究语言习得、生成和理解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研究大脑如何产生、接收、存储和提取信息,从而探讨脑与语言的关系。
•1、早期脑与语言关系研究:公元前400年,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学派文集(Hippocratic Corpus)中描述了大脑损伤后字母失认的病例。
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把大脑看作是包括语言在内的所有感知觉的中心。
自16世纪开始,对语言障碍和特定部位脑损伤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就开始被重视。
16和17世纪的神经语言学研究已经能够清楚的区分语言障碍和其他一般的认知障碍、语言生成障碍和语言理解障碍、词法缺失障碍和发音障碍、句法缺失和词形障碍等。
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研究者主要有Weper、Schmidt和Rommel等人。
17世纪,对大脑功能较为有影响的观点来自Unitarism学派。
•2、Broca和Wernicke:通过对一例失语症患者的观察看言语产生的部位(1861)•口语能力的定位(1865)。
Broca1861的论文是有关语言和脑关系的第一篇真正的科学论文”。
1874年,德国26岁的神经学家Carl Wernicke发表了《失语症症状的复杂性:以神经学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The symptom complex of aphasia: a psychological study on a neurological basis)一文•3、Lichteim与Head:1885年,Lichteim在临床上证明了Wernicke所推测的传导性失语症的存在,并提出了Wernicke-Lichteim模型。
英国神经科学家Henry Head在其1926年出版的《失语症和言语活动的同质障碍》一书中提出了首次引入了语言学的概念,对失语症进行语言学分析,把失语症分为“命名性失语症”、“句法性失语症”、“语义性失语症”等几种•4、索绪尔:索绪尔通过介绍Broca的研究,预见性的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言语活动的机能可能由天赋的性质。
一、神经语言程式学(NLP)的起源NLP首创于本世纪七十年代早期。
当时语言学家约翰·葛林德(John Grinder)和身兼数学家、心理治疗师和电脑专家的理查·班德勒(Richard Bandler)二人,研究了三位能够持续创造人类行为杰出改变的顶尖大师所用的方法。
密尔顿·艾瑞克森(Dr. Milton H. Erickson)博士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催眼治疗师;维琴尼亚·萨提尔(Virginia Satir)是一位杰出的家族治疗师,她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能力,似乎是无人能及的;格利葛利·拜特森(Gregory Bateson)则是一位英国的人类学家,他除了本身就是成就的楷模外,还对葛林德和班德勒这两位NLP创造者的早期作品有极大的影响。
他们所发展出来的各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工商业、营销、政府、运动员乃至个人的发展等领域,在全球各地吸引着为数众多的追随者,而且数量日增。
随着NLP的应用扩展到越来越多的人生领域,它的影响也就越发深远。
它简单但深奥的观念以及在实务上成功的纪录,给它带来可观的成长。
时至今日,在它与一般人的关系方面,NLP正在挑战传统心理学的地位。
同时,也使许多世代的自我发展和积极思想之类的书籍显得非常的不完整且又过时。
NLP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在NLP这名称中,N代表Neuro,指的是人类在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身体去感觉、用舌头去尝,以及用鼻子去闻的过程中,同时也发生在神经系统内的一些心理历程--也就是我们在进行内在思考的过程中,以及在体验外在世界的过程中所使用到的一些感觉。
一切我们所了解的,以及我们描述为意识的事物,都经由这些神经系统的窗口进入到我们的大脑。
L代表Linguistic,指的是语言,在我们与别人的沟通时,以及在我们思想并组织自己行为时所扮演的角色。
NLP帮助我们运用日常语言来做出更好的思考和更成功的行为。
P代表Programming,指的是我们可以用来设定我们本身思想行为的方式,就像电脑被设定程序去做某些特定的事情一样。
认知神经科学中的语言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在近年来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认知神经科学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人类大脑的运作机制,进而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启示。
在认知神经科学中,语言研究领域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通过研究人类大脑对语言的理解和处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这一信息的传递方式。
本文将对认知神经科学中的语言研究进行一些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如何产生的。
在大脑中有一个被称为语言区的区域,这些区域主要负责语言的理解和产生。
然而,在人类婴儿的大脑发育早期,这些区域并没有完全发育成熟。
那么,婴儿又是如何学会语言的呢?研究表明,婴儿的大脑具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
当他们面对语言时,他们会很快学会将一系列声音与特定的含义联系起来。
这种学习方式被称为“语言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大脑会不断地对输入的语言进行分析,并通过记忆和联想学习语言的规则和结构。
这种学习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但它是每个人学习语言的过程。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语言是如何在大脑中被处理的。
研究表明,大脑会将语言信息处理分成不同的阶段,包括听觉处理,语法分析,语义分析等。
在听觉处理阶段,大脑会对输入的声音进行处理,并尝试从中抽取有关词汇和语音的信息。
在语法分析阶段,大脑会尝试将句子分解成词语和短语,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语义分析阶段,大脑会尝试理解句子的意义,并与先前的知识和记忆联系起来。
最近,神经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被称为“分布式表示”的机制,这种机制可以更好地模拟人类大脑对语言的处理方式。
与传统的研究不同,分布式表示认为一个词语在大脑中的表示并不是靠单一的区域来完成的,而是在许多区域之间共同协作。
这种机制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在大脑中同时处理多种语言信息,并且可以更好地模拟人类语言学习的过程。
此外,最新的研究还表明,语言与数学之间存在着联系。
一项最近的研究发现,那些擅长进行数学运算的人在语言处理方面也更为出色。
神经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的领域由两个相关研究领域组成:语言障碍(有时也被称为“失语症”)、语言和大脑之间的关系。
失语症在对于大脑损伤后语言出现的错误方面有了重大发现,有些发现对语言是什么以及语言是如何被处理的进行了解释。
失语症和语言及大脑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密切相关的。
把病人语言障碍和神经病变的研究结合起来,可以为影响语言的大脑损伤类型和位置提供证据。
这间接地给我们提供了信息:大脑是如何正常处理语言的。
实际上,这种传统的“亏损—病变”或者“临床病理学”的相关方法是我们多年以来唯一能了解失语症的途径。
这个方法被认为是精炼的,因为语言障碍的描述已经非常详细了,这吸引了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并且因为神经影像学的进步,考虑到了比先前可能的更为精确和完整的词汇特征。
近些年,当主体在执行涉及语言的任务时,传统的大脑语言组织的相关的亏损—病变研究方法,已经被正常主体的大脑功能的研究所补充。
“功能神经影像学”采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功能磁共振(fMRI),主要测量局部脑血流量(rCBF)。
测量也可以用在电生理电位皮层和小型电磁势上,来纪录出现在语言功能关系中的神经活动。
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大部分这些技术处于起步阶段,如果它们存在,它们演变和应用到大脑和语言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已经让目前时期成为历史上最令人兴奋的神经语言学研究时期之一。
在本章中,我将介绍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
1.失语症1.1失语症简史尽管早在古埃及就已经知道大脑损伤会影响语言,但是关于大脑和语言之间关系的科学性调查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
Brouillaud, Lordat和其他人的推测工作为失语症和神经语言学做了准备——Paul Broca在巴黎人类学学会上陈述了现在著名的Lebourgne 案例(Broca 1861).我们将在下文中回顾“神经语言学”部分。
“失语症”部分相当简单,但是在神经语言学这个领域有深远的影响。
布洛卡理论的实例来自于21年前一个57岁的不能说话的病患。
神经语言学应用研究简述与语言理论假设摘要简单介绍了神经语言学的一个侧面,即对二语句子加工的技术应用和研究现状,并由此展开关于建立新的语言学理论假设的必要性和思路的一些讨论。
关键词神经语言学二语句子加工ERP 语言理论假设当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发展到要解释人类语言能力的时候,语言学就不可逆转地走上了认知科学的道路,跨学科交叉研究是其唯一的路径。
神经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集语言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为一体,专门研究语言习得、生成和理解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研究大脑如何产生、接收、存储和提取信息,从而探讨脑与语言的关系。
以下就以对二语句子加工的研究为例,来具体呈现神经语言学的一个侧面。
第一,对二语句子加工过程本质的研究已有60多年的历史。
早期研究者大多尝试着采用行为研究方法,从语义和句法角度对人们如何理解与加工二语句子进行研究。
对于二语句子中的语义内容,则无二语者的起始学习年龄差别(Hernandez&Li,2007)。
这大概由于语义内容的学习只是不同语言符号间相似信息的转换。
但在句法的学习和加工上,成年后学习二语的相关效果和早期学习二语的相关效果存在显著差别。
最早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理论假设的是Lenneberg(1967)。
他认为,二语学习存在关键期。
关键期假说认为,二语学习存在一个关键期,并且关键期发生在青春期之前。
如果二语学习者开始学习二语的年龄晚于这一时期(即青春期),二语学习者就会失去适应二语句法规则的能力,进而丧失在大脑中重新组织二语的能力。
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研究的支持,如Bialystok & Miller(1999)的研究表明,二语学习早于15岁的个体在句法判断任务上的表现明显优于15岁以后学习二语的个体。
但是,行为研究方法对于揭示句子加工的内部过程存在着一些先天的不足。
句子加工过程几乎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瞬间完成的,而像反应时法这类行为研究方法,从本质上来讲是对被试完成任务后的各类测试,无法获得被试如何实时加工二语语料的信息。
神经语言程序学(NLP)概况神经语言程序学(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简称NLP)是一种以心理学、语言学和神经科学为基础的行为变化和个人发展的方法论。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NLP逐渐在心理治疗、教育、商业管理、体育和个人成长等多个领域中获得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神经语言程序学进行详细概述,包括其定义、主要理论、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神经语言程序学的定义神经语言程序学由理查德·班德勒(Richard Bandler)和约翰·格林德(John Grinder)于1970年代初期提出。
他们观察到一些成功的心理治疗师(如米尔顿·埃里克森)使用的技巧和策略能够有效促进客户的行为和情感变化,因此希望总结出一种系统化的方法来帮助更多的人。
NLP的核心理念在于,人的心理过程与生理过程有着密切的链接。
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个人如何构建自己的现实感知,并且通过改变其思维模式来影响情感及行为。
换言之,NLP着眼于个人内心世界与外部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寻求更为积极和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二、神经语言程序学的主要理论1. 代表系统NLP认为个体通过不同的感知系统来接收和处理信息,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和触觉三种基本代表系统。
每个人在交互中偏好使用某一特定代表系统,这影响了其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了解并运用适合对方代表系统的沟通方式,可以极大地改善人际交往效果。
2. 抽象层次理论抽象层次理论是理解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有力工具。
在决策和问题解决过程中,人们倾向于在不同的抽象层次上工作。
较低层次通常涉及具体事实和细节,而较高层次则涉及价值观、信念及使命感。
灵活地在不同抽象层次间移动,有助于提升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改变信念NLP强调信念在塑造行为和情感上的重要性。
一些限制性的信念可能导致个人无法实现潜能,而转变这些信念则能够打开新的可能性。
通过针对特定问题运用NLP技术,个体可以识别并改变这些消极信念,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语音识别技术研究进展综述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语音识别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本文将对目前语音识别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声学模型、语言模型、训练算法和应用领域等方面概括了相关的研究成果。
首先,声学模型是语音识别技术的核心。
传统的语音识别系统使用高斯混合模型-隐马尔可夫模型(GMM-HMM)进行建模,但其性能受限于特征提取和建模假设。
而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声学模型(DNN-HMM)通过多层神经网络逐层抽取更高级别的特征,取得了显著的改进。
近年来,随着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和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引入,声学模型的准确度和鲁棒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其次,语言模型对于语音识别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传统的语言模型主要基于n-gram模型,但其缺乏对上下文的全局理解能力。
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基于循环神经网络(RNN)和Transformer的语言模型被广泛采用。
这些模型通过学习文本数据的统计规律,提高了语音识别的准确度和流畅度。
此外,加入外部知识和语义信息的语言模型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另外,训练算法是推动语音识别技术进步的关键。
传统的训练算法主要使用最大似然估计或贝叶斯准则进行模型训练,但在大规模数据和深度神经网络的背景下,这些方法往往受限于计算复杂度和局部最优解。
近年来出现了一系列的训练算法,如端到端训练、无监督学习和迁移学习等。
这些算法通过优化网络结构和学习策略,提高了模型的性能和训练效率。
最后,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语音识别技术在多个应用领域取得了广泛应用。
例如,自动语音识别系统在手机助手、智能家居和车载导航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商业潜力。
此外,语音翻译、语音合成和情感识别等技术也逐渐成熟,为人机交互和智能辅助设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总之,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语音识别技术在声学模型、语言模型、训练算法和应用领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优化网络结构,提高模型的鲁棒性和适应性;探索多模态语音识别和跨语种语音识别的方法;加强对语义信息和外部知识的融合,提高识别的准确度和智能化水平。
失语症概述神经语言学概述摘要:神经语言学是一门跨多学科领域的边缘学科,其历史并非长久,从最初的Broca失语症开始研究,历经一百多年,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它不同其他语言学科的研究,采用了多种神经科学研究的技术手段,帮助人们认识和探讨语言机制与大脑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神经语言学研究开始的较晚,但是经过各界学者专家的努力,获得了成功性的进展,尤其是在中文大脑词库和字词认知方面的研究。
今后我国神经语言学将在学科加强、对语言障碍患者的治疗、新方法的运用、研究队伍的培养等方面都将取得进展。
关键词:神经语言学综述失语症1.引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借助语言交流思想,进行思维和推理,每个正常的人都至少掌握一种语言。
对语言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为经典文献做注解的传统语言学研究,到十九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再到语言学的鼎盛时期——生成语法,每个时期对语言的研究都有不同的重点,纵观语言学的发展,总的趋势是由描写转向解释。
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官能的概念,并区分语言运用和语言能力,人们不但希望了解语言本身,更希望能够解释言语生成和理解的内部机制。
而对人类言语机制的研究必然离不开大脑,近年来的研究试图解释研究言语活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特别是脑的机制。
于是语言类型学、神经科学和认知学背景下的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的新发展和重点。
2.神经语言学的研究范畴神经语言学是一门跨多学科领域的边缘学科,旨在解释人类语言与语言的神经基础,探讨语言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机制和过程的性质(Blumstein 1988)。
在神经系统中,与语言关系最密切的是大脑,语言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主要是语言的大脑机制。
因此,神经语言学研究涉及大脑神经系统和语言学两方面,主要是语言活动与大脑神经组织是怎么联系的,研究领域包含行为神经学、失语症学、语言病理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等方面。
因此,对神经语言学的研究对其他学科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它的研究成果对语言的脑机制奥秘的揭示、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的研究、语言障碍的治疗、人工智能等研究领域都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神经语言学的回顾与前瞻神经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与大脑的关系,被视为21世纪最有价值的学科之一。
神经语言学是一门整合了语言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学科。
神经语言学在中国的研究开始比较晚,通过语言学、心理学、医学和认知科学等多个领域专家的不懈努力,神经语言学已经进入了稳步发展的时期。
在所有学科中,心理语言学跟神经语言学之间的关系最为紧密。
它们之间既有差异也有相关性。
对于神�语言学来说,研究方法至关重要。
常用的方法包括电刺激法、病理检测法和行为测试法等。
目前,神经语言学面临的研究问题复杂,包括语言学与神经科学的兼容性以及关于大脑功能基本观点的争论三大问题。
动态系统理论为解决神经语言学研究的复杂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它可以使研究者从整体上全面地考察不同要素之间的内在互动关系,最简方案理论的应用有助于解决语言学和神经科学的兼容性问题,因为这个理论提供了直接的,可以采用神经语言学研究方法进行验证的动态模型。
未来的神经语言学将呈现以下特征:研究队伍的壮大,调查对象的扩大,研究的语种和语言层面的增多,技术的改进和突破,对一些目前较少或尚未涉及领域的进军。
一、神经语言学的属性神经科学是一个新的外围学科,它集合语言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于一身。
它直接探讨了语言与大脑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活力的学科。
高等动物与人类有许多一致的脑功能,如感觉、注意力和记忆力。
然而,语言是出现于人类社会中的独特现象。
因此,神经科学研究一直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
神经语言学旨在探索获取和理解人类语言的神经基础和神经系统,并用它们来检验和验证语言学理论和观点,促进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建立符合人类神经认知事物特征的语言学理论。
二、我国神经语言学的发展与国外神经科学悠久的发展历史相比,神经科学研究在我国开始得相对较晚。
神经科学通过语言学、心理学、医学和认知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的不懈努力,已经进入稳步发展的时期。
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神经科学的主体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多学科整合的趋势已经形成;中国研究团队快速成长;随着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出现,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研究者扩展了视野;中国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神经机制研究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对于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神经机制的研究也逐渐取得了重要进展。
本文将探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神经机制,并分析其对于语言习得的意义。
一、大脑中的语言中枢区语言的产生和理解是由大脑中特定区域的协同工作实现的。
在人类大脑中,主要与语言习得和产生相关的区域包括布罗卡区、Wernicke区和杏仁核。
布罗卡区位于大脑的额叶,主要负责控制语言产生和执行语言动作,在语言习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Wernicke区位于颞叶,其功能是处理语言的理解和意义。
它与布罗卡区之间通过弓状束相连,两者协同工作可以实现语言的完整理解和表达。
杏仁核则在情感和记忆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与语言习得的神经机制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语言的情感色彩和记忆方面。
二、神经可塑性对语言习得的影响神经可塑性指的是大脑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不断改变和调整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神经可塑性起着关键的作用。
研究发现,人类大脑中的神经网络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会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重塑。
例如,语言处理区域的大小和连接密度会随着语言习得的进展而变化。
此外,神经可塑性还影响到个体对于不同语言之间的切换和转换。
双语者在使用不同语言时,大脑会根据需要灵活调整相应的神经网络,从而实现语言的切换。
三、神经机制对儿童语言习得的影响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可塑性。
研究发现,幼儿期是语言习得的黄金时期,大脑对于语言的吸收和理解能力非常强。
在儿童期,大脑中与语言习得相关的区域会经历快速发展和重塑。
这一时期的大脑神经网络可以更好地适应语言输入和输出的需求,从而加速语言习得的过程。
此外,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神经机制还受到环境和经验的影响。
例如,父母对于儿童语言的示范和指导可以促进神经网络的发展,并提高儿童的语言习得效果。
四、语言习得障碍与神经机制理解语言习得的神经机制对于解决语言习得障碍非常重要。
一些儿童或成年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出现语言习得障碍。
神经语言学研究面临的三大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案作者简介:崔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文系教授;王海燕,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文系(北京100084)。
内容提要:神经语言学研究大脑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前沿交叉学科,目前该学科面临着研究问题复杂、语言学与神经科学的兼容性以及关于大脑功能基本观点的争论等三大问题。
动态系统理论为解决神经语言学研究的复杂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它可以使研究者从整体上、全面地考察不同要素之间的内在的互动关系。
最简方案理论的应用则有助于解决语言学与神经科学的兼容性问题,因为该理论提供了直接的、可以采用神经语言学研究方法进行验证的动态模型。
而面对大脑功能反射说与内在说的争论,神经语言学研究应充分考虑大脑功能内在说的指导意义,从而确保神经语言学研究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神经语言学/动态系统理论/最简方案/大脑功能内在说把语言与大脑联系起来,并力图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现代语言学从诞生以来就确立的研究目标之一。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de Saussure,1986[1916]:15)指出:“语言的结构在具体性上比之言语毫不逊色,这对语言研究非常有利。
语言符号虽然是心理的,但不是抽象的概念。
由于集体的同意而得到认可,其全体即构成语言的种种联结,这都是实在的东西,他们的所在地就在我们的大脑之中。
”在此之前,库尔德内(de Courtenay,1895)就指出,对于语言病理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语言的结构。
受此影响,雅各布森(Jakobson,1941,1968,1971)成为第一个开展失语症研究的语言学家,并不断地把语言的结构及其神经基础关联起来。
乔姆斯基(Chomsky,1957,1965)把语言学置于认知科学的范畴之内,并把人类的语言能力置于大脑的结构之中。
在这些前辈们的引导之下,从1980年代开始,众多的语言学家投入到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之中,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但是,这些成果还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还不能形成相对稳定、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理论模式。
神经语言学研究综述
1 引言
神经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一门新兴边缘性学科。
集语言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为一体,探索人类语言习得、生成、理解等一系列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
神经语言学主要是研究大脑对语言信息如何进行加工、提取、编码,进而从这一系列过程中探索出人类语言与大脑的关系。
神经语言学的研究将神经科学与语言学综合交叉进行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充满活力的未来。
近二十年来,在转换生成理论的冲击下,关于语言的内部结构和研究理论开始层出不穷。
分化出了诸如人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令人目不暇接的新分支,而神经语言学也是这些分支中的一种。
但从现实观察来看,人类大脑的活动本身是一种微观活动,而人类的语言交际行为却是一种宏观行为,所以近年来神经语言学研究就是从这个看似矛盾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和探寻语言与支撑语言的神经载体之间的内在关系的。
2 神经语言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神经语言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国外对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一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最早对语言学的研究是对失语症的研究。
19世纪80年代,以布洛卡和威尼克为代表的两位神经科学家通过临床观察,分别发现了大脑左半球额下回后部的布洛卡区和大脑左上回颞上回后部的威尼克区对语言功能的影响。
进而研究出了两个部位的病变将会分别导致布洛卡失语和威尼克失语。
这一时期被称为神经语言学的萌芽时期。
19世纪90年代是神经语言学的独立时期。
这一时期对对失语症的研究开始有了比较系统的语言学理论的支撑。
这一时期的标志就是在失语症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语言学理论,即研究目的发生了变化,有了语言学的内容。
其中比较著名的神经语言学家包括索绪尔和雅克布逊。
其中,索绪尔为了探索失语症在语言习得中的生理基础,专门发表了《儿童语言、失语症和语音的普遍现象》。
雅克布逊为了把结构主义音位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儿童学习语言,以及语言在一定情况下遭受干扰以至丧失的规律。
专门发表了《儿童语言、失语症和语音的普遍现象》专著。
19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神经科学与语言学的进一步靠近,国外对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慢慢走向成熟,逐渐形成了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和语言学。
其中最有名的是
卢利亚对神经科学与语言学交叉研究做出的贡献。
他通过临床观察,分析言语形成中哪些阶段和大脑的哪些系统有直接联系,以及探讨大脑局部损伤病人的言语活动的变化。
他还提出言语是复杂的机能,在其发展过程中,大脑皮质每个区域都有特殊贡献的机能系统说。
对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以及研究领域都有了极大的拓展,神经语言学目前在国外依旧是一个热点研究的问题。
2.2 国内神经语言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我国的神经语言学研究起步较晚, 无论研究规模, 抑或研究深度跟国外相比都有较大的距离。
我国的神经语言学研究最早发端于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医生, 但最终因为自身研究的目的和背景等而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神经语言学研究。
真正的神经语言学体系应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文字等各个方面。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 我国的神经语言学研究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首先表现在越来越多的语言学研究者参与到神经语言学研究的工作中来。
其次还具体表现在有关研究的语言背景和语言知识的构成上, 一些研究者已经不满足于对汉语字词的认知, 而把研究扩展到语言的其他领域。
我国目前对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关于失语症的探讨、关于字词认知的研究、关于语法的研究以及关于脑功能侧化问题。
3 神经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3.1神经语言学研究理论
早在50年代以前,结构主义语言学一直在语言学中占有统治地位。
这一理论企图以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来解释人的语言行为。
1957年, 美国的语言学大师诺姆·乔姆斯基提出语言的转换生成理论,乔姆斯基认为人类的大脑具有一种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儿童正是依靠这种机制,而并非是行为主义所说的刺激-反应的联结来习得语言的。
而神经语言学真正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开始的。
随着失语症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探讨不同脑区的语言功能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语言障碍。
3.2 神经语言学研究范围
就目前来讲,神经语言学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言语生成、言语理解、言语获得以及言语交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此外,还有不少学者对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和双语学习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
近年来,随着神经
语言学研究的兴起,研究范围更是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其中包括:个体或群体语言研究,不同地域群体的语言研究等等
3.3 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目前在生物学领域,对神经语言学研究方法多采用解剖学方法、神经电生理学方法以及神经影像学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就是在可能的条件下有意识地借助药物、仪器等手段来达到对变量的控制,比如双耳分听技术、半脑麻醉技术等。
心理实验法对语言的研究方法主要就是针对脑损伤病人进行心理实验。
这一方法最大的特点在于, 通过实验对一些变量进行控制,以达到对变量的观察。
这样, 就可以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 关注不同的脑损伤病人在执行不同的语言任务时所具有的不同表现。
20世纪70年代之后,神经语言学的研究开始突破前面两种方法,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开始参与到对神经语言学的研究当中。
其中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可提供人脑的局部葡萄糖利用、血流、氧耗或受体密度的影像, 因而可以对激活脑区进行定位;80年代开始有学者致力于研究大脑的一些自发的点活动所形成的脑磁图(MEG),研究证明脑磁图对脑病变定位的灵敏性和准确性远远高于过去一直使用的脑电图(EEG),而目前在神经心理学中使用的最多的,就是事件相关电位,简称ERP。
它是刺激事件引起的脑电真实的实时波形。
比如N400 就是研究脑的语言加工原理时常用的ERP成分。
此外,脑功能核磁共振,简称fMRI,也是目前在神经心理学中广泛运用的一项技术,这种技术反应的是人脑在内外刺激的作用下,脑内的磁性物质相对增减状况,而这种增减状况正好反映了不同脑区的激活状态。
但是FMRI也有一个弱点,就是激活脑区的时间上有差异,相对而言,EEG在时间上差异不到,但是对脑区的空间定位准确性弱与fMRI,所以,为了取长补短,神经心理学上通常将这两种技术结合起来使用。
此外,由于对fMRI 空间成像和ERP时间成像记录的综合参考可以完整地揭示认知加工过程的大脑活动机制,所以讲fMRI和ERP结合起来研究大脑的活动机制也是常见的。
4 词汇知觉、词汇产生、句子理解的相关ERP研究
4.1 词汇知觉
心理学研究证明,词形识认的心理过程与左侧梭状回有一定的联系,尤其是其中被视为视觉词形区。
现有研究发现,VWFA在不同的词汇认识过程中表现出不
同的激活特性。
成人身上语言特异的语音知觉能力在ERP记录中反应为失匹配负波。
大脑能够自动比较当前输入的听觉刺激之前储存的语音表征,两者间的失匹配即反映为MMN。
4.2 词汇产生
研究认为,词汇产生依赖于对语言信息的提取和编码。
语义信息的存储和提取主要与颞中回、颞上回的激活有关,语音编码则与BA44上部的关系更为紧密。
4.3 句子理解
相关研究表明,布洛卡区与与加工句法结构有关,但它并不是唯一对句法进行加工的脑区。
参与句法加工的脑区,包括布洛卡区在内,也可由其他认知任务激活。
还有研究证明,句法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以特定的方式将听到或读到的单词组合起来,以形成对句子的解释。
现在语言学界一般都承认,人们在理解语言的过程中要建立起一定的句法结构。
所以想要确定句法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就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句法加工的神经机制,也别是句法加工的脑机制。
5 语言的习得与发展
乔姆斯基是现代转换-生成语言学理论的创始人,他的基本观点就是认为人类语言习得的能力是本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