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
- 格式:doc
- 大小:89.50 KB
- 文档页数:11
李贽明清思想家、文学理论家。
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
他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对把儒家经典看做真理的标准,对理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表现出了大胆的精神。
他的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中国中国由“中”与“国”组合而成。
“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引申为军事、政治中心地。
“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
其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与“四方”对称。
其引申义包括:一、诸夏列邦,即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早慧、国家早成的中原地带,居“四夷”之中;二、国境之内;三、中等之国;四、中央之国。
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诸夏列邦之意。
“中国”一词包含地理、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含义。
“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萌发于宋代,至清代则成为正式国名之一。
辛亥革命后,“中国”先后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以正式国名被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文化文化由“文”与“化”组合而成,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省称。
其本质内涵是自然地人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和内在心智、德性的塑造。
广义文化包括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层面的文化;而作为不停运行的广义文化在观念领域摹本的精神文化,是狭义文化。
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与不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小农经济相联系。
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楚文化楚文化是先秦时期形成的,以长江中游为核心地带,造就华夏文化幽丽清奇的区域文化,它影响了整个南中国。
楚文化除了崇凤、拜火、尚东、尊左、尚赤等特点外,显著特色是“信巫鬼,重淫祀”。
楚文化另一显著特色是长于幻想玄思,它孕育了以“虚无”为取向的老庄道家、浪漫主义风格的庄子散文、屈原、宋玉创造的骚体诗歌楚辞。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文化史》是一本由张传燧教授编写的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该教材共分为五个部分: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
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礼乐制度为主导,强调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诗经》、《尚书》等经典文献。
此外,先秦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如孔子、老子等,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汉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大一统为主导,强调中央集权的统治。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史记》等文学巨著,以及造纸术等科技发明。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玄学为主导,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世说新语》等文学巨著,以及山水画等艺术形式。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在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盛世为主导,强调文化繁荣和对外交流。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金刚经》等文学巨著,以及唐诗、宋词等文学形式。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在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理学为主导,强调道德规范和思想统一。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本草纲目》等科技巨著,以及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
此外,儒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和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文化史》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材,它全面介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深入剖析了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发展成就。
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篇2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一、背景介绍中国文化史是指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化发展历程。
它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包括了哲学、宗教、艺术、科技、文学、社会等方面。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中国文化史》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发展历史的著作,它从古代到现代,从政治、经济、社会到思想、艺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中国文化史》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描述和分析,向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古代的礼乐文化到现代的科技文化,中国文化一直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还涉及到思想、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发展。
在《中国文化史》中,作者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描述和分析,向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全貌。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中国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正是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中国文化才能够在不断的变革和发展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和魅力,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过程。
在《中国文化史》中,作者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变革和创新的描述和分析,向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不断变革和创新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中国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正是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中国文化才能够在不断的变革和发展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和魅力,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过程。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发祥关键词:史前时代、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体质人类学、蒙古人种、旧石器时代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学、仰韶文化、彩陶文化、河姆渡文化、干栏式建筑、大汶口文化、黑陶文化、龙山文化、农业起源、饲养业与农耕业、母系氏族制、父系氏族制、文化人类学、部落联盟、军事民主制、禅让、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刻绘符号、巢居、穴居、象形符号、崖刻、岩画、华夏集团(河洛集团)、东夷集团(海岱集团)、苗蛮集团(江汉集团)、大同、小康、古史辨派、疑古思潮、走出疑古时代、三皇五帝文化的产生与人类的出现同步,远远早于文明的出现。
在东亚这片土地上,中国人远在一百多万年以前,就开始创造着与其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文化样态。
中国的史前时代,先民们以石器、木器和骨器等简陋的生产工具,创造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他们同样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这在近百年来发掘的旧石器和新石器考古文化中均有反映。
一中国人的起源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中国文化史的叙述必须从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说起。
20世纪初叶以来,西方学者如安特生等,从“文化及人种单源说”出发,指认中国人种外来,有西来、南来、东来诸说。
然而,大量考古发现一再有力驳斥了这类论断。
〔图2-1中国人类始祖——伏羲、女娲交尾图。
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上身相拥,两尾相交,常见于汉代的石、砖画像中,后演变为中国人的始祖图像。
〕东亚大陆是古人类化石发现地之一。
自1929年中外学者在北京发现晚期猿人(直立人)头盖骨化石以来,几十年间多有古人类化石出土。
考古学依据人类所使用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而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距今约1万年)和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文明出现)前后两个阶段,人类在石器时代的生活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
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多批属于旧石器文化的人群。
中国文化史(PDF电子书)中国,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
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现代的科技发展,中国文化史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灵魂。
现在,我们将一同踏上这场文化之旅,探寻那些深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瑰宝。
我们的旅程将从中国古代文化开始。
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史前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夏、商、周等朝代相继出现,中国进入了文明社会。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化。
除了古代文化,我们还不能忽视近现代文化的发展。
在近现代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变革,从封建社会走向了现代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近现代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华。
当然,我们的文化之旅不能止步于过去,还要关注现代文化的现状和未来。
在现代社会,中国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全球化进程加速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成为了现代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通过这本《中国文化史》PDF电子书,我们希望能够带领读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与魅力。
同时,我们也希望读者能够从中汲取灵感,为现代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文化史(PDF电子书)中国,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
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现代的科技发展,中国文化史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灵魂。
现在,我们将一同踏上这场文化之旅,探寻那些深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瑰宝。
我们的旅程将从中国古代文化开始。
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史前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夏、商、周等朝代相继出现,中国进入了文明社会。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化。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由于其独特性和发展历程而被誉为世界文化宝库。
在中国文化史中,不仅有精彩纷呈的文学、绘画、音乐和舞蹈艺术,更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传承。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文化史的知识梳理:
1. 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力来源于汉族文化。
汉族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古代中原地区,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主体。
它饱含了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价值观念、习俗礼仪和思想理论。
2. 中国文化史可以分为不同的历史时期。
其中,古代文化时期,包括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文化朝代。
每个时期都有独创性的文化成果和精华。
3. 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诸子百家等不同学派。
其中,儒家思想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精髓。
4.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包括汉字书法、中国画、剪纸、茶道、烤鸭、中国结、京剧等。
其中,汉字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5. 中国文化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例如,长城、故宫、西双版纳、太湖等国内外著名的自然和文化景观。
在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方面,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进相关工作。
以上简要介绍了中国文化史的一些主要内容,其中仅仅是一部分。
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史,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各种历史时期的变迁和演变,其中不乏繁荣昌盛的时期和低谷衰落的时期。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最早的阶段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的原始文化。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使用简单的工具,发展了农耕和畜牧业,形成了最早的文字和书法等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和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出现了中国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产生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史的重大事件。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形成了一种丰富而独特的宗教和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等。
同时,传统的礼仪文化和音乐文化也得到了发展。
秦朝(公元前221-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这一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和尺度,统一了货币和法律等方面,改革了封建制度,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虽然秦朝统治时间短暂,但对后世的影响至关重要。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时期之一。
汉朝的文化发展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科学和哲学等领域。
著名的文人墨客如司马迁和刘向等在这个时期活跃于文化界。
随着东晋(公元317-420年)和南北朝时期(420-589年)的兴起,佛教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艺术、建筑和文学的发展,同时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唐朝(618-907年)被广泛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诗歌、绘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达到了巅峰,著名的文人如杜甫和白居易等活跃于这个时期。
同时,唐朝还是对外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朝代之一,吸引了许多外国学者和艺术家来华。
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成就最为显著的王朝之一。
《中国文化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化特点和成就。
3. 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史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3.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4. 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文化史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阶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中国文化史》等相关书籍。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
3. 教学PPT:制作相关章节的教学PPT,包括图片、文字和动画等。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文化史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第二课时: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3. 第三课时: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4. 第四课时: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成就。
5. 第五课时: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成就。
六、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的主要成就。
2. 中国古代宗教和信仰的特点。
3. 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和法律文化。
4. 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传统。
七、教学方法1. 比较法:分析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与其他文明的差异。
2. 举例法:介绍中国古代宗教和信仰的具体案例。
3. 文献法:解读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和法律文化的经典文献。
4. 小组讨论法:探讨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传统的特点和影响。
八、教学准备1. 补充教材或参考资料:收集关于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宗教和信仰、社会制度和法律文化、教育和学术传统的相关资料。
2. 视频或纪录片:准备相关的视频或纪录片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3. 教学道具:准备相关的教学道具,如模型、图片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九、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的主要成就。
2. 第七课时:中国古代宗教和信仰的特点。
《中国文化史》课程推荐参考书目1、《中华文化史》冯天瑜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在关于中国文化史的书中,本书是比较全面而又适合一般学习者的一本。
现今的不少中国文化史方面的教材,大都依此而成。
2、《美的历程》李泽厚著,文物出版社1989年出版。
本书从美的角度,以鸟瞰的眼光,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一次巡礼。
文笔洗练优美,思想有深度,且部头不大。
上面推荐为较早版本,不太好找。
后来多家出版社又反复出版过,应该能找得到。
3、《论语》这个应该不用多说了吧,推荐版本为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的《论语译注》。
同时《孟子》、《老子》、《庄子》也值得去读。
4、《史记》特别推荐其中《五帝本纪》、《项羽本纪》、《秦始皇本纪》、《孔子世家》、《伯夷叔齐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孙子吴起列传》、《李将军列传》、《货殖列传》、《太史公自序》。
5、《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诗中的奇葩,为古人称作“五言诗之冠冕”。
喜欢古诗的人,不可不读十九首。
6、《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一本有趣的书,作者刘义庆。
至于为啥有趣,看了就知道了。
7、《红楼梦》《红楼梦》版本非常复杂,其中较好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一种,1982年出版时为上中下三册,后来再出为上下两册,封面颜色接近砖红色的那种。
同时《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也值得去读。
8、《人间词话》词话是古人对(诗)词的一种评论文体,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却远非一般的词话可比。
静安先生学问熔铸古今,贯通中西。
《人间词话》不仅是文学评论,更包含着作者对人生、对艺术、对美的深刻体认。
此书版本较多,推荐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人间词话与人间词》。
9、《谈美书简(二种)》作为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最值得佩服的是他特别致力于对青少年的教育。
《谈美书简(两种)》包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和《谈美》,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朱先生身居国外时以书信的形式写给国内青年的读物。
人生道理娓娓道来,深入浅出,今天依然值得去读。
中国文化史研究内容
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内容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起源:研究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探讨中国文化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特征和内涵。
2. 思想文化: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演变和影响,以及佛教、伊斯兰教等外来思想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3. 制度文化:研究中国制度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宗教制度等,探讨这些制度如何影响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4. 物质文化:研究中国物质文化的发展历程,包括科技、工艺、建筑、绘画、音乐、舞蹈等,探讨这些物质文化如何反映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5. 民俗文化:研究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包括民间信仰、节庆习俗、民间艺术等,探讨这些民俗文化如何体现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6. 文化交流:研究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包括贸易、宗教、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探讨这些交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7. 文化转型与现代化:研究中国文化如何应对现代化的挑战和机遇,探讨中国文化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总之,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通过深入探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及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
中国文化史考研真题中国文化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在考研中,中国文化史作为一个重要的考点,需要考生熟悉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就中国文化史考研真题展开讨论,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夏、商、周,并延续至秦汉、魏晋、唐宋等朝代。
每个朝代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经籍、史书、诗词、艺术等。
1. 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包括思想体系、政治制度、经济形态、科技发展等方面。
思想体系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学派。
政治制度则包括君主制、官僚制等。
经济形态由农业社会逐渐向商业社会过渡。
科技发展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造纸术、火药等方面。
2. 古代文化的代表作品古代文化的代表作品包括《论语》、《道德经》、《资治通鉴》等经典著作。
此外,古代文化还有大量的诗词、戏剧、绘画等艺术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白描山水》等。
第二部分:现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传统文化逐渐与现代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面貌。
这种融合既体现在文化符号的改变,也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上。
1. 文化符号的改变现代社会中的文化符号与传统文化的符号存在一定的变化。
例如,传统的纸质书籍逐渐被电子书籍所替代;传统的中国结、剪纸等手工艺品逐渐衍生出各种时尚产品,如手机壳、T恤等。
2. 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变迁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家族观念开始弱化,个人主义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更多的强调。
同时,传统的孝道、礼仪等价值观念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留,但在现代社会中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第三部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中国文化的传播涉及到语言、艺术、文学、电影等多个领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1文明: 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程度和人类开化状态的标志。
物质文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就是物质文明,它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
精神文明即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体现了人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水平。
精神文明决定于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和开化的标志。
精神文明以物质文明为基础,同时又对社会和经济、政治起着巨大的反作用。
2狭义文化:在定义文化的时候应注意的是文化本身可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狭义文化”则主要是指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狭义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又称小文化;精神文化又称虚体文化,是指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或塑造自我过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符号表现出来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
如文字、语言、宗教、哲学、音乐、绘画、书法、风俗、制度等等3宗法制度: 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维护贵族统治的一种制度.宗,指宗族,宗法,即宗族之法。
它是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至周代结合政权的分封制而完备起来。
它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
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
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
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
在宗法制度下,从始祖的嫡长子开始传宗继统,并且世代均由嫡长子承继。
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称为宗子,又称宗主,为族人共尊。
它对于巩固封建统治起着巨大的作用。
4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是既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中国文化史》是一本让人不得不感慨的巨著。
通过对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全面梳理,作者带领读者深入探寻了中国文化的源起、传承和发展。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
首先,本书对中国文化的起源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从古代先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方面入手,揭示了中国文化的根源。
通过对先秦时期的儒、道、墨三家学说的介绍,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多元发展,以及这些学说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在这一部分,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源远流长。
其次,本书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通过对历代帝王、文人学士、科举制度等方面的介绍,读者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
尤其是在宋明清三大时期,中国文化达到了巅峰,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作品。
在这一部分,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文化在传统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上的独特性,以及中国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朽魅力。
最后,本书对当代中国文化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展望。
通过对当代中国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介绍,读者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作者也对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希望中国文化能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在这一部分,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的挑战和机遇,以及中国文化面临的发展问题和困境。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中国文化史》,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更加珍视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更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愿中国文化永远璀璨耀眼,传承千秋!。
中国文化史的心得体会大全(1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文化史的心得体会大全(17篇)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做出评估。
导论一、释“中国”1“中”飘扬的旗帜,又引义为空间上的中央。
“国”原指城邑。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京都)(中国,京师也)2中国有多种引申,一如诸夏列邦,二如国境之内,三如中等之国,四如中央之国。
3印度称中国为“支那”,意谓“文物之国”。
4一个朝代自称“中国”,始于元朝。
二、释“中华民族”1从时序划分,有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
2其核心单字“族”,原义“矢锋”(箭头),引申为众。
3“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的复合词之简称,较早出现于华夷混融的魏晋南北朝。
4由“民族”和“中华”组成复合词,出于晚清。
51905年孙中山组建同盟会,其誓词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语,是对朱元璋讨元檄文口号的袭用。
三、释“文化”“文明”1“文”原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指二物相接。
“文”与“化”的配合使用,首见于《易●贲卦》的《象传》2“文化”构成整词,始于西汉末年经学家刘向的《说苑●指武》。
总之,作为整词的“文化”是“文治”与“教化”的合称。
3“文化”获得现代义,是在日本人以此词对译西洋术语的过程中开始的。
4文明: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尤其是对火的利用)引申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
5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有三:文字发明与使用,金属工具发明与使用,城市出现。
6文化作为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被众多学科所探究,阐发,开端于近代欧洲。
7文化的本质内蕴是自然的人化。
8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包括这四种层面的文化是广义文化。
精神文化是狭义文化。
五、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1地理环境2经济土壤。
延绵久远的中国文化大体植根于农耕与游牧这样两种经济生活的土壤之中。
以年降水量400毫米线为界,中国约略分为湿润的东南和干寒的西北两大区域。
西极大漠的万里长城,大体上与这条年降水量400毫米线重合,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边界线。
3社会结构宗法制孕育于商代,定型于西周。
第一,政治权力和经济产权的继承,普遍遵循父系的单系世系原则。
第二,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组织――家族长盛不衰。
第三,族权与政权结合4国际条件七、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中国文化的特质:人文传统,伦理中心,尊君重民,中㢕协和,延绵坚韧由于地域、种族、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在东亚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汉字文化圈”,它包括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越南以及东南亚、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
八、中国文化史分期1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
2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3一统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秦汉4胡汉、中印文化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5近古文化定型期:唐中叶至明中叶6东西文化交汇至现代转型期:明末至今7中国文化史上发生过三次转折:春秋战国之际、魏晋南北朝之际、唐宋之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旧转换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发祥一、中国人的起源1从体质人类学考察,世界上的人类分为黄种人(蒙古人种)、白种人(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尼格罗人种)三大类别。
2“旧石器”和“新石器”的区分,主要是在于先民使用的石器工具制作的精细程度。
3在距今12000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不同,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除此之外,农业、奍畜业和陶器制作也都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
4仰韶文化(彩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黑陶文化)二、原始农业与畜牧业1北京人洞穴内灰烬厚达6米,表明至少在50万年之前,华人先祖已经熟练地用火与贮火。
2小麦、粟子(小米)、水稻、大豆、茶、柑橘、梨、李、梅、荔枝、龙眼等作物都被公认为原产于中国。
3传说中的尧、舜、禹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
三、初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1包括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几大类。
2东方尚鸟尚凤,东南尚蛇、中原尚龙、西南尚虎3原始宗教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些以谋求控制自然力为目标的仪式,这便是巫术。
四、传统视野中的“黄金时代”1中原大地上生活着三个主要的部落族团:一是华夏集团(又称河落集团)主要活动在华夏中游的中原地区,以北部的黄帝和南部的炎帝为首;二是东夷集团(又称海岱集团)主要活动在黄河下游及东部沿海地区,以蚩尤为首,另有少昊氏、高阳氏、有虞氏等;三是苗蛮集团(江汉集团),主要活动在南方长江、汉水流域甚至更远的地区,以祝融为首。
2按照儒家的说法,尧、舜、禹三代是“大道之行”的“大同”时期。
3大禹传子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天下为家”的“小康”时代。
第二章青铜时代周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
青铜器在中国的使用,约相当于从夏代至春秋战国之交,经历了约1500年,习惯上将这一时段称为中国的“青铜时代”。
一、文明的初现20世纪末完成的“夏商断代工程”的目的是揭示夏商周的精确年代。
该工程19 96年启动。
二、青铜器及三代的物质文明青铜器主要有以下几类:饪食器:如鼎(出土青铜器型制最大的司母戊大方鼎为青铜礼器的代表)酒器和水器:如爵、尊、缶等兵器:如戈、矛、剑、盾、胄等生产工具:如耒、耜等乐器:如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青铜编钟65件,为世界乐器史上的奇观。
三、文字的早期形态1中国古来即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2目前所见中国正式的古文字,最初发现于商代3今日所见到的商朝文化最多的是甲骨文,因刻于龟甲、兽骨上,故称“甲骨文”;因其内容为卜问记录,故又称“甲骨卜辞”。
大致分为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等四部分。
4古代称铜为金,铸刻在铜器上的铭文即称“金文”,或称“吉金文字”。
四、三代的天命观念和人文传统1商人也频繁祭祀祖先神,形成“周祭制度”,周人实行的是所谓“昭穆之制”。
2天命观:一是对“德”的强调,二是对“民”即“人”的重视。
五、礼乐制度与社会生活1与宗法制相关连的是封建制,这里的“封建”是“封土建国”的简称,指帝王按照宗法的等级秩序分封诸侯。
2周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古代婚礼属于此类)等。
3所有的贵族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人生修养。
第三章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中国历史上的“元典时代”,大约相当于东周及春秋战国时期。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变革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折时期。
2“礼崩乐坏”一是表现为旧礼制的废止,二是表现为礼制的下移,即使用者身份等级界限的打破。
二、士的崛起与私学的出现1巫、史、祝、卜是第一批较正式的文化人。
2春秋末期以后,士逐渐成为知识阶层的通称。
最著名的“奍士”贵族是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
3与昔日的巫史和同时代的其他阶层相比,士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了身份羁绊,形成新的品格:(1)胸襟博大,以天下为己任(2)政治参与意识强烈(3)道德自律严格三、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1孔子:有教无类孟子:人性善荀子:人性恶2墨家:最富于宗教性质3道家:老子、庄子4法家:“变法”与“专制”管仲、子严、李悝、吴起和商鞅5战国时期阴阳五行说的代表人物邹衍6中国的元典时代大约相当于东周,中国文化元典――《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六艺”及《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其他诸子著作。
五、尊君重民的政治伦理先秦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其一,肯认民的地位和作用其二,认识到君依赖民,民制约君的君民关系其三,进而提出处理君民关系的理论构架(民为邦本,才能尊君)六、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1管仲、孔丘、墨翟、孟轲、孙武、邹衍等巨子诞生于齐鲁。
2战国初,韩、赵、魏三家分晋,故称“三晋”,地括今山西全境及河南中北部、河北中南部。
3秦文化的特色是功利主义鲜明。
4楚文化的特色是长于幻想玄思。
第四章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一、专制帝国的文化模式1所谓“大”,就是尊重,重视。
所谓“一统”,即“万物之本皆归于一”,本指诸侯天下皆统一于周天子,后世经解也借以指普天之下在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同化一致2秦汉是郡县制3政策: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轮、地同域(废除西周以来的封邦建国制,打破地区壁垒,又通过大规模移民,开发边境,传播中原文化)、修秦律二、汉文化对秦、楚文化的继承四面楚歌发生在安徽境内三、秦汉帝国的国家意识形态1汉朝,为巩固君主专制,继续寻觅统治思想。
汉初,社会需要休养生息。
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李斯建议秦始皇焚烧《诗》,他们都为了主禁绝异端,维护帝王一统意志。
他们两位都是在专制一统帝国建立后设计“大一统”思想体系。
其核心为君权神授。
四、经学与经今古文之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差别:第一,经书的文字、版本、篇目不同第二,二者的学术取向不同第三,二者所尊崇的圣贤对象不同第四,二者学风不同五、帝国文化的固守和外拓1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冲突,是世界文明史的最大主题。
2秦汉帝国同时采取静态与动态,固守与外拓的两手政策,前者的标志是修筑长城,后者的标志是开辟丝路。
六、佛教传入和道教创立1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答多。
它领悟到苦、集、灭、道“四谤”以及“十二因缘”。
2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故称中国佛教“祖庭”。
3道教的基本信仰――“道”被释作宇宙本原。
七、文史创作和科技成就1秦汉帝国以农业立国,重本抑末,农业技术和农学理论都达到相当高度。
包括一人一牛、隔年轮种、对粮、菜、桑、麻的栽培过程的详细叙述、水利。
2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第五章胡汉、中印文化的融合一、魏晋之际的文化变革1经学和名教衰颓,是魏晋以来文化转折的一大标志。
2“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轻贱唐虞而笑大禹”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主潮。
3所谓“名教”,即以正名定分为主要内容的礼教。
4王国维将春秋战国视为中国古代学术的“能动时代”,将两汉视为“思想凋敝”的时代,将六朝至唐代视为“受动之时代”。
5魏晋至中唐间,亦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期。
6强宗大姓与地域的结合十分明显,郡望和氏族谱在当时成为重要的文化要件。
大姓如瑯琊王氏、颖川庾氏、谁都桓氏、太原王氏、弘农杨氏、陇西李氏、渤海高氏之类,先后掌握军政大权。
二、玄学与魏晋风度1玄学成为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想。
《老子》《庄子》和《周易》“总谓三玄”2玄学在魏晋南朝,成为豪门高族借以自矜并沉潜其中的意识形态,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继先秦诸子学和两汉经学之后的第三次学术高峰。
3一般认为,魏晋玄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正始时期第二,西晋“竹林七贤”时期(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第三:东晋、南朝时期,玄佛合流。
4玄学开辟了一个思辨时代:通、难、胜、屈,清谈风格。
5这还是一个放诞不羁,个性解放的时代。
6“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做有《酒德颂》蔑视礼教,曾经长醉60天以拒绝与司马氏合作。
这些狂羁怪诞的行为风尚,即史上所谓的“魏晋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