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烟雾事件
- 格式:docx
- 大小:21.94 KB
- 文档页数:4
1952伦敦雾霾事件伦敦雾霾事件指的是发生在1952年12月5日至12月9日期间的一系列雾霾天气。
这次事件对伦敦市民的健康和整个城市的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雾霾事件之一。
在那个年代,伦敦是一个工业城市,工厂烟囱的废气排放以及家庭燃煤使用增加了城市空气污染的程度。
此外,冬季的湿冷天气和稳定的大气层结也导致了雾霾情况的加剧。
然而,1952年的伦敦雾霾事件却比以往的情况更加严重。
事件爆发后的几天里,整个伦敦市被笼罩在浓厚的烟雾和雾气之中。
能见度极低,甚至不足10米。
街道上的交通瘫痪,人们无法正常行走,许多人甚至迷失在雾中。
开车的人用不到5米的距离看不清前方,导致许多交通事故和撞车。
此外,由于雾霾天气的影响,伦敦的火车运输和航空运输也受到了严重干扰。
与此同时,伦敦的空气质量急剧恶化,污染物在空气中积聚,导致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有毒气体含量飙升。
这些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据统计,仅在这几天里,伦敦市的空气污染导致至少4,000人因呼吸系统疾病而死亡。
另外,有数万人因疾病住院治疗。
这次事件迅速引起了民众和政府的关注。
许多伦敦市民纷纷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免受雾霾的危害,如佩戴口罩和戴着湿毛巾遮挡鼻子和嘴巴。
政府也开始采取行动,关闭工厂和提倡使用更清洁的能源,如天然气。
此外,伦敦各地的清洁运动也得到了加强,市政府加强了城市清洁工人的雇佣并加大了清扫力度。
伦敦雾霾事件也成为环境保护和空气质量监测的重要起点。
政府开始采取更严格的法规,监管工厂废气排放和家庭燃煤使用。
此外,建立了更多的环境监测站,开始定期监测城市的空气质量,并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长期来看,伦敦雾霾事件对环境保护和空气质量改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府通过立法和监管,改善了工业和家庭的废气排放。
伦敦市也逐渐减少了对煤炭等污染能源的依赖,更多地采用清洁能源。
空气质量逐渐得到改善,伦敦市的雾霾天气也大大减少。
1952年伦敦的雾霾事件是一次令人痛定思痛的教训。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日开始,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
四日市哮喘:每年排出大量的硫氧化物、碳氢化物、氮氧化物和飘尘等污染物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是由于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排放造成的,汽车尾气中的烯烃类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NO2)被排放到大气中后,造成光化学污染。
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二氧化硫气体和三氧化硫、氟化物烟雾的混合物是主要致害的物质印度:异氰酸酯剂量-反应关系一、剂量:是指给予机体的量或机体接触的量。
包括1、给予剂量、2、应用剂量、3、吸收剂量、4、送达剂量和5、生物有效剂量。
二、效应和反应:1.效应又称量反应:是指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这种变化的程度用计量单位来表示。
如苯可使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减少,有机磷可使胆碱酯酶的活力减低。
2.反应又称质反应:是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率。
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如发生率、死亡率等。
其观察结果只能以“有”或“无”,“正常”或“异常”等计数资料来表示。
三、剂量-效应关系或剂量-反应关系: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的程度增加,或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增加。
1、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毒物的剂量与个体或群体中发生的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2、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毒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病机制1、一氧化碳经呼吸吸人肺后,通过肺泡壁弥散人血与血红蛋白(Hb)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cOHb);由于co与Hb的亲和力比氧大240倍,COHb离解却比正常Hb 慢3600倍,因此,血液中co与氧竞争Hb时,大部分血红蛋白成为CoHb。
coHb 携氧能力差,引起组织缺氧,而coHb解离曲线左移,血氧不易释放更加重组织缺氧。
2、此外,一氧化碳还可与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二价铁结合,抑制该酶活性,影响组织细胞呼吸与氧化过程,阻碍对氧利用。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是1952年12月5日-9日发生在伦敦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
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的直接原因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间接原因是开始于12月4日的逆温层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物蓄积。
燃煤产生的粉尘表面会大量吸附水,成为形成烟雾的凝聚核,这样便形成了浓雾。
另外燃煤粉尘中含有三氧化二铁成分,可以催化另一种来自燃煤的污染物二氧化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进而与吸附在粉尘表面的水化合生成硫酸雾滴。
这些硫酸雾滴吸入呼吸系统后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使体弱者发病甚至死亡。
伦敦烟雾事件属于煤烟型污染。
由于伦敦居民当时都用烟煤取暖,烟煤中不仅硫含量高,而且一吨家庭用煤排放的飘尘要比工业用煤高3至4倍。
在当时的气象条件下,导致伦敦上空烟尘蓄积,经久不散,大气中烟尘最高浓度达每立方米4.5毫米,二氧化硫达3.8毫克,造成了震惊一时的烟雾事件。
形成的环境条件:伦敦巨大烟雾的发生,是因为潮湿有雾的空气在城市上空停滞不动,温度逆增,逆温层在40米~150米低空,大量的烟喷入其中,使烟雾不断积聚。
伦敦上空的大气成了堆置工厂和住户烟筒里出来的粉碎了的废物的垃圾场。
治理的主要途径:伦敦市政府对目前的城市大气污染问题予以了相当的重视,将改善伦敦市空气质量作为一个长期的和公众的发展目标,制定了短期和长期的治理计划。
短期内,目标之一是减少污染的排放。
同时,在伦敦建设一个战略性的大气监测、分析系统,不仅监测伦敦市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和大气浓度,而且要统计、评价伦敦市公众健康、交通效能的状况,经综合分析后供政府决策参考。
而长期内,伦敦市一方面参考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可持续发展计划,谋求治理污染和经济发展协调的出路,另一方面决定对大气污染的治理措施作长期的评估,以检验措施的成效。
具体措施有:1.监测措施:伦敦建立了大气质量监测网络,从而更好地对各部门的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和综合分析。
大气污染事件回顾丨雾霾之都伦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2年12月5日至12月9日,在英国伦敦市区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这次事件是由于当时不恰当的工业活动和大气污染控制不力所引发的。
直接答案:伦敦烟雾事件是由于燃煤排放和不利气象条件所导致的大规模空气污染事件。
伦敦烟雾事件之所以在历史上如此重要,是因为它引起了全球对大气污染的关注,并促使了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此次事件导致了伦敦的死亡人数急剧增加,据估计,当时超过4000人因此丧生。
这次事件也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长期不良影响,许多人因此患上呼吸系统疾病。
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伦敦大量使用煤炭作为主要的供暖和工业能源来源。
燃烧煤炭产生了大量的雾霾和有毒气体,例如二氧化硫和颗粒物。
当时的工业也没有足够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导致废气排放没有得到有效处理。
此外,1952年12月的气象条件也对这次事件的严重性起到了促进作用。
高气压系统造成了逆温层的形成,这导致了底层大气层的空气无法通过对流混合和扩散,形成了稳定的大气层,使污染物无法散发出去。
这使得伦敦市区内的雾霾不断积累,形成了可见度极低的浓雾。
伦敦烟雾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对环境保护的呼吁。
这次事件迫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大气污染问题,例如禁止在城市使用煤炭作为主要能源,推动工业进行大气污染治理,改善排放标准和控制措施。
此外,伦敦烟雾事件的影响也超出了英国国境。
其他国家也开始关注和加强大气污染控制,并推动国际合作来解决这个全球性的问题。
伦敦烟雾事件可以说是环境保护运动的里程碑之一,对今天的环境政策和控制措施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技术方面,伦敦烟雾事件也促进了大气污染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发展。
通过对事件的研究和分析,人们开始认识到大气污染的严重性,并意识到及早预警和采取控制措施的重要性。
因此,伦敦烟雾事件也推动了大气环境监测和管理技术的进步。
总结起来,伦敦烟雾事件是一次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由于燃煤排放和不利的气象条件造成。
大气污染事件回顾丨雾霾之都伦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也被称为雾霾之都伦敦,是英国历史上一起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
该事件发生在1952年12月5日至9日,导致数千人死亡,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大气污染和环境保护的关键事件之一。
1. 事件背景伦敦烟雾事件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伦敦是一个黑煤烟雾弥漫的城市。
印证着工业化不断加速的步伐,伦敦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城市中使用的煤炭和天然气燃烧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颗粒物,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2. 事件经过1952年12月5日起,伦敦出现了异常的天气情况。
高压形成,并导致大气层中的冷空气停滞。
在这个过程中,伦敦的工业排放物和家庭燃烧释放出的烟雾排放无法迅速散去。
由于此时伦敦正值冬季,人们纷纷点燃了煤炉和火炉以保暖,使得烟雾和有害气体加剧聚集。
随着时间的推移,伦敦的天空逐渐变得阴暗,烟雾弥漫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街道上的行人几乎无法看清前方,交通瘫痪,人们的生活被严重干扰。
此外,因为浓雾持续了五天之久,雾霾导致的恶劣空气质量对居民的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3. 影响和后果伦敦烟雾事件造成的影响和后果是巨大而深远的。
据估计,该事件导致至少4000人死亡,并使伦敦其他数万人受到了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的困扰。
受污染天气的影响,伦敦的社会经济生活严重受挫,交通瘫痪、商业活动停滞等问题层出不穷。
此外,伦敦烟雾事件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人们开始认识到大气污染对健康和环境的重要性。
伦敦的烟雾事件被视为全球大气污染问题的重要里程碑,促使国际社会加强环境保护的努力。
4. 事件启示雾霾之都伦敦烟雾事件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重要的启示:首先,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极大,必须高度重视。
伦敦烟雾事件的发生,再次证明了空气质量对公众健康的重要性,促使人们重视环境污染问题。
其次,应该加强政府监管和控制工业排放。
伦敦烟雾事件暴露了工业排放对环境污染和健康影响的严重性。
雾都劫难——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3日清晨,伦敦气象台报告说,一个冷锋将在夜间通过,中午气温可达6摄氏度,相对湿度约为70%。
当于当地来说,这是个难得的好日子,一个可爱的冬日。
阳光普照之下,英伦三岛显得格外和煦温暖;北风吹佛之下,人们更是感到心旷神怡。
这时,天空不时地出现绒毛状积云,将蓝天点缀得更为壮观、美丽。
这种晴朗天气中偶尔才有的云彩门对于英格兰是十分珍贵的牧业因此成了当地著名的一景。
这一天,从北海吹来的风,吹遍了整个英格兰,将英国中部的工厂和城市居民住户的烟囱内冒出来的团团浓烟吹到九霄云外,因此空气变得格外清新、洁净,给人以舒适之感。
傍晚时分,伦敦正处于一股巨大的高压气旋的东南边缘,较为强劲的北风绕着这个反气旋顺时针吹着。
第二天,即12月4日,这个气旋中心已经移到了伦敦以西几百公里处,沿着常规的路径向东南方向移动。
上午,风速渐渐变小了,云层几乎遮蔽了整个天空。
到了中午时分,乌云把太阳全部遮住,伦敦上空阴霾弥漫,气象台温度表的读数为3.3摄氏度,相对湿度上升为82%。
即使白天行车,汽车也需打开车灯,小心翼翼行驶。
12月5日,一个异常的情况出现了。
伦敦气象台的风速表测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量度--风速表读数为零。
据专家的估计,此时风速不超过每小时3公里。
整个伦敦处于无风状态,到处都是雾,站在泰晤士河桥上望去,恍如置身于白茫茫的云端。
浓雾中,多加店铺白天都掌着灯,马路上少数有经验的司机开着车灯在行驶。
飞机航班被取消,火车只能缓缓移动,只有地铁仍在快速移动。
一些地方的能见度在1米之内,人们刚走几步便迷失了方向。
图为1937年2月12日,著名的巴特西发电厂浓烟滚滚,高耸的大烟囱也成为了伦敦地标之一。
伦敦是一个工业城市。
这里工厂林立,同时又居住着众多居民。
由于当时工业生产及居民取暖大量烧煤,伦敦城内成千上万个烟囱排出的未烧尽的煤的余物--煤气、煤烟和灰尘直冲天空,排入充满水汽的空气中。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导语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是1952年12月5日-9日发生在伦敦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空气污染导致伦敦形成厚重雾霾,直接或间接导致12000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
被认为是英国史上最严重空气污染事件,推动1956年英国清洁空气法案出台,措施包括推动家庭转向天然气等取暖,从大城市迁出火电厂等。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被环保主义者看做20世纪重大环境灾害事件之一。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是1952年12月5日-9日发生在伦敦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
仅仅4天时间,死亡人数就达4000多人。
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
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着增加。
在此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由于毒雾的影响,公共交通、影院、剧院和体育场所都关门停业,大批航班取消,甚至白天汽车在公路上行1驶都必须打开大灯。
[1] 大雾持续到12月10日才渐渐散去。
事件之后伦敦市政当局开始着手调查事件原因,但未果。
[2]伦敦烟雾事件直接或间接导致12000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并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措施包括推动家庭转向天然气等取暖,从大城市迁出火电厂等。
[2] 1954年,伦敦通过治理污染的特别法案。
1956年,《清洁空气法案》获得通过,成为全国通行法律。
[3]此后的1956年、1957年和1962年又连续发生了多达12次严重的烟雾事件。
直到1965年后,有毒烟雾才从伦敦消声匿迹。
[4] 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日开始,逆温层笼罩伦敦,城市处于高气压中心位置,垂直和水平的空气流动均停止,连续数日空气寂静无风。
当时伦敦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市区内还分布有许多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的火力发电站。
由于逆温层的作用,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2雾天气。
英国伦敦光化学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1952年12月5~8日发生在英国伦敦。
1952年12月3日,是英国伦敦一个可爱的冬日。
气象台报告说,一个冷锋已在夜间通过;到中午,气温达到5.6℃,相对湿度大约70%。
风从北方吹来令人舒适。
天空中点缀着绒毛状积云,这是英格兰有名的在天气晴朗的片刻才有的云彩。
总之,这是美好的一天。
老年人与病人特别高兴,他们坐着晒太阳,迎着从北海吹来的清净的风喝茶。
这股风吹遍了英格兰,把中部地区的工厂和城市住户烟筒里冒出来的烟统统刮走了。
伦敦正处于一个巨大的反气旋,也就是高气压地区的东南边缘。
风围绕这一高压中心以顺时针的方向吹着。
12月4日,这个反气旋沿着通常的路径移向东南方,其中心在伦敦以西几百公里风向已稍转,从西北偏北的方向吹来,风速比原来慢了。
几层阴云几乎遮蔽了天空,透过较低层广阔均匀的暗灰色层云裂缝间,可以看到约3000米高空处还有较高的云层。
它们把太阳和天空统统遮住。
中午的气温为38℉,相对湿度是82%。
空气中充满了烟味。
成千上万个烟筒排出的煤烟和灰粒悄悄飘进大气中。
大的颗粒落在屋顶、街道上,落在帽子和衣服上。
较小的烟尘随着空气而飘动。
玩耍的孩子们跑进跑出房子时,一阵阵的风就把这些烟尘与煤气带进室内。
烟雾甚至自己有办法进入门窗都关闭着的房子:当室内外气温变化时,房屋“吸入”污染的外面空气,“呼出”了室内较清洁的空气。
但是,从所有的因素考虑,12月4日这一天的天气还不是太坏的,仅是和前一天比起来显得天气不好而已。
随后的数日内,在伦敦的人才知道天气之坏达到何等可怕的程度。
12月5日,高压中心几乎已经移到了伦敦上空。
风非常微弱,大雾降低了能见度,以至使人走路都有困难。
中午气温是33℉,相对湿度约80%。
烟的气味渐渐变得强烈。
风太弱,不能刮走烟筒排出的烟。
烟和湿气积聚在离地面几千米的大气层里。
人们开始向他们的邻居相互叫苦,汽车司机嘟嘟囔囔地咒骂着浓雾。
伦敦烟雾事件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日,一团浓重的黄色烟雾笼罩了英国首都伦敦,能见度突然间变得极差,人们走在大街上,无法看清自己的双脚,公共汽车靠打着的手电筒带路缓缓前行;整座城市弥漫着浓烈的"臭鸡蛋"气味,居民普遍感到呼吸困难。
从12月5日到12月9日这短短的几天里,就有4000多人被黄色烟雾夺去生命。
这便是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
20世纪50年代,伦敦以煤为燃料的工厂很多,居民生活取暖也主要以煤为主。
当时,伦敦市区烟囱林立,昼夜不停地向空中排放着大量烟雾。
1952年的烟雾事件发生时,伦敦处于高气压控制下,加上几天来,伦敦地区"风平浪静",空气静止不动,而数十万个烟囱却依然喷云吐雾地释放着滚滚浓烟,致使烟雾越积越多,每立方米大气中所含的二氧化硫比平时高出6倍,颗粒污染物浓度比平时多9倍,空气变成了毒气,低空形成了高危污染层,于是悲剧就发生了。
其实,从历史上看,早在17世纪,英国就出现过二氧化硫污染现象。
19世纪末,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变得更加严重,严重污染事件频繁发生。
据统计,自1948年到1962年,伦敦地区共发生过8次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
伦敦被冠以"雾都"的"美誉",其实在"美誉"下,伦敦人有一种难以启齿的苦衷,因为"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工业污染造成的。
严重的煤烟污染,不仅威胁到公众的生命安全,而且给英国的一些珍贵文化遗产,留下了难以清除的污迹。
凡到过爱丁堡的人都知道,这座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名城,建筑宏伟,风格多样,堪称英国建筑史上的瑰宝。
然而,徜徉在爱丁堡的大街小巷就会发现,这里几乎所有的古老建筑,都蒙着一层黑黑的污迹,整个城市显得暗淡无光。
据称,这些烧煤时代留下的黑色痕迹,现在已无法清除,成为伦敦永久的遗憾。
【大历史】夺命之雾——世界著名烟雾污染事件2013年12月5日,是历史上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61周年。
与这场导致1.2万人丧生的环境污染事件相对应的,是中国华东地区已连续一周被重度雾霾夹攻、至今仍未得改善的现状。
<4天夺走4千人生命>1952年12月5日,一团浓重的黄色烟雾笼罩了英国首都伦敦,人们在大街上无法看清自己的双脚。
居民普遍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
从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
这便是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
毒雾消散之后的2个月,又有近8千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据统计,烟雾事件的一周中,48岁以上人群死亡率为平时3倍,1岁以下人群死亡率为平时2倍,因支气管炎、冠心病、心脏衰竭、结核病死亡的人数,分别为前一周的9.5、2.4、2.8和5.5倍。
<汽车是巨大污染源>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
自1943年起,洛杉矶每年5月至10月,城市上空总会出现一种弥漫天空的浅蓝色烟雾,数日不散。
1943年之后,烟雾更加肆虐,导致远离城市100公里以外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枯死。
仅1950-1951年,因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就达15亿美元。
在1955年9月的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中,短短2天内,洛杉矶65岁以上的老人就死亡400余人。
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才发现洛杉矶烟雾是由汽车排放物造成,尼克松总统沮丧地说“汽车是最大的大气污染源”。
光化学烟雾可以说是工业发达、汽车拥挤的大城市的一个隐患。
<毒雾累积最终致命>1930年12月发生在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是20世纪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惨案。
1930年12月1日-15日,气候反常出现持续逆温和大雾,马斯河谷工业区内工业排放的污染物在河谷上空无法扩散积累到有毒级的浓度,上千人胸疼、咳嗽、流泪、咽痛、声嘶、呼吸困难,一周内就有60多人死亡。
类似事件还有1948年10月发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多诺拉烟雾事件。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是1952年12月5日-9日发生在伦敦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
这次事件造成多达12000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并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
1952年12月5日开始,逆温层笼罩伦敦,城市处于高气压中心位置,垂直和水平的空气流动均停止,连续数日空气寂静无风。
当时伦敦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市区内还分布有许多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火力发电站。
由于逆温层的作用,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
期间由于毒雾的影响,不仅大批航班取消,甚至白天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都必须打开着大灯。
室内音乐会也取消了,因为人们看不见舞台。
当时,伦敦正在举办一场牛展览会,参展的牛首先对烟雾产生了反应,350头牛有52头严重中毒,14头奄奄一息,1头当场死亡。
不久伦敦市民也对毒雾产生了反应,许多人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发生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明显增多,进而死亡率陡增,据史料记载从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
根据事后统计,在发生烟雾事件的一周中,48岁以上人群死亡率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人群的死亡率为平时的2倍,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分别为前一周的9.5、2.4、2.8和5.5倍,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性增加。
12月9日之后,由于天气变化,毒雾逐渐消散,但在此之后两个月内,由于又有近8000人因为烟雾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但,当时人们没发现有什么异常,一周后才发现许多人死于呼吸道疾病。
然后,又有许多人死了。
后来人们重新检查了当年的肺的样本发现有许多重金属,碳和其他有毒元素。
这些来自于燃料,在这一年英国的公交车正好换成燃油的而且冷空气使人们家家户户都燃起壁炉,让空气污染严重。
伦敦烟雾事件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日,一团浓重的黄色烟雾笼罩了英国首都伦敦,能见度突然间变得极差,人们走在大街上,无法看清自己的双脚,公共汽车靠打着的手电筒带路缓缓前行;整座城市弥漫着浓烈的"臭鸡蛋"气味,居民普遍感到呼吸困难。
从12月5日到12月9日这短短的几天里,就有4000多人被黄色烟雾夺去生命。
这便是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
20世纪50年代,伦敦以煤为燃料的工厂很多,居民生活取暖也主要以煤为主。
当时,伦敦市区烟囱林立,昼夜不停地向空中排放着大量烟雾。
1952年的烟雾事件发生时,伦敦处于高气压控制下,加上几天来,伦敦地区"风平浪静",空气静止不动,而数十万个烟囱却依然喷云吐雾地释放着滚滚浓烟,致使烟雾越积越多,每立方米大气中所含的二氧化硫比平时高出6倍,颗粒污染物浓度比平时多9倍,空气变成了毒气,低空形成了高危污染层,于是悲剧就发生了。
其实,从历史上看,早在17世纪,英国就出现过二氧化硫污染现象。
19世纪末,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变得更加严重,严重污染事件频繁发生。
据统计,自1948年到1962年,伦敦地区共发生过8次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
伦敦被冠以"雾都"的"美誉",其实在"美誉"下,伦敦人有一种难以启齿的苦衷,因为"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工业污染造成的。
严重的煤烟污染,不仅威胁到公众的生命安全,而且给英国的一些珍贵文化遗产,留下了难以清除的污迹。
凡到过爱丁堡的人都知道,这座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名城,建筑宏伟,风格多样,堪称英国建筑史上的瑰宝。
然而,徜徉在爱丁堡的大街小巷就会发现,这里几乎所有的古老建筑,都蒙着一层黑黑的污迹,整个城市显得暗淡无光。
据称,这些烧煤时代留下的黑色痕迹,现在已无法清除,成为伦敦永久的遗憾。
伦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又被称为伦敦大雾事件,是指于1952年12月5日至12月9日期间,在英国伦敦爆发的一场大规模空气污染事件。
这场事件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还引发了对空气污染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改革。
当时的伦敦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工业化进程加速,汽车数量激增。
加之冬季天气稳定,温度低,风速相对较低,导致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和有害气体无法迅速扩散,堆积在城市中。
当时的煤炭燃烧和汽车废气排放是主要的污染源。
而在1952年12月5日晚上,大雾突然笼罩了整个伦敦,能见度极低,甚至无法看清楚手臂的长度。
大雾不仅使人们行动不便,更严重损害了人们的健康。
伦敦烟雾事件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据统计,此次事件导致超过12,000人死亡,数千人受伤,无数人遭受长期的健康影响。
医疗机构不堪重负,医疗资源不足,很多人无法得到适时的救助和治疗,使得伤亡人数居高不下。
除了人员伤亡,伦敦烟雾事件对环境和经济方面也造成了重大损失。
大量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沉积在建筑物和林木表面,导致许多历史建筑受到侵蚀,树木凋谢。
此外,交通瘫痪,商业活动停滞,对伦敦的经济活动造成了巨大影响。
伦敦烟雾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人们开始认识到空气污染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政府和公众开始采取行动,加强环境保护和改善空气质量的意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伦敦烟雾事件成为全球环境保护运动的重要标志,也催生了一系列环保法规和政策的制定。
对伦敦烟雾事件的调查揭示了空气污染问题的根源,并促使政府和企业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减少污染。
这些行动包括建立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加强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的处理措施,提倡绿色出行方式,加强环境监控和治理等。
伦敦烟雾事件也成为了环境教育的一部分,人们通过学习这次事件,深刻认识到空气质量对健康和环境的重要性。
伦敦烟雾事件的教训使得人们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运动。
然而,即使过去几十年,人们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全球范围内的空气质量问题仍然存在。
伦敦烟雾事件的警示一连几天,无风,沉闷的天气压得人们透不过气,渐渐地起了一层薄烟,气温迅速下降,灰色的染料将天空浸染了,灰色的气体在天空中弥漫,而潮湿的气味也在周围漫延开来。
几乎就在一瞬间,一座繁华的城市就被厚重的烟雾包裹其中。
什么都看不清,方向更无法辨别,只留下灰蒙蒙的天空和一望无际的浓雾,只听到哐哐啷啷的撞击声和玻璃支离破碎的声音,伴随着人的悲惨的哭喊声和痛苦的呻吟声,是那么的撕心裂肺,烟雾中,我们仿佛走进了一座阴森的鬼城,令人毛骨悚然……这就是1952年12月发生在英国伦敦的著名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之一的“伦敦烟雾事件”。
此次事件造成4000多人在4天中陆续死亡,60多头牛严重中毒,2个月后,又有8000多人丧生在烟雾的魔爪之下。
4000,8000!这些庞大的数字使这次事件变得骇人听闻。
多少无辜的生命,多少曾给这个世界带来缤纷的生命啊!此时,却变得如此脆弱,令人叹息。
据调查,酿成这种悲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冬季取暖燃煤和工业排放的烟雾是元凶;二是逆温层现象是帮凶。
伦敦的工业燃料及居民冬季取暖使用煤炭,煤炭在燃烧时,会生成水(H2O)、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碳氢化合物(CH)等物质。
这些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后,会附在飘尘上,凝聚在雾气上,进入人的呼吸系统后会诱发支气管炎、肺炎和心脏病等疾病。
而且当时持续几天的“逆温”现象,加上不断排放的烟雾,使伦敦上空大气中烟尘浓度比平时高10倍,二氧化碳的浓度是以往的6倍。
整个伦敦城犹如一个令人窒息的毒气室一样。
所谓大气污染,是指在一定范围的干洁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就叫作大气污染。
如何才能不让这种悲剧再次重演呢?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4日至9日,伦敦上空受高压系统控制,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
伦敦城被黑暗的迷雾所笼罩,马路上几乎没有车,人们小心翼翼地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进。
大街上的电灯在烟雾中若明若暗,犹如黑暗中的点点星光。
直至12月10日,强劲的西风吹散了笼罩在伦敦上空的恐怖烟雾。
当时,伦敦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持续上升,许多人出现胸闷、窒息等不适感,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增加。
在大雾持续的5天时间里,据英国官方的统计,丧生者达5000多人,在大雾过去之后的两个月内有8000多人相继死亡。
此次事件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是1952年12月5日-9日发生在伦敦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
仅仅4天时间,死亡人数就达4000多人。
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
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着增加。
在此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由于毒雾的影响,公共交通、影院、剧院和体育场所都关门停业,大批航班取消,甚至白天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都必须打开大灯。
大雾持续到12月10日才渐渐散去。
事件之后伦敦市政当局开始着手调查事件原因,但未果。
伦敦烟雾事件直接或间接导致12000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并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措施包括推动家庭转向天然气等取暖,从大城市迁出火电厂等。
1954年,伦敦通过治理污染的特别法案。
1956年,《清洁空气法案》获得通过,成为全国通行法律。
此后的1956年、1957年和1962年又连续发生了多达12次严重的烟雾事件。
直到1965年后,有毒烟雾才从伦敦消声匿迹。
伦敦大雾事件1952年12月5日开始,逆温层笼罩伦敦,城市处于高气压中心位置,垂直和水平的空气流动均停止,连续数日空气寂静无风。
当时伦敦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市区内还分布有许多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的火力发电站。
由于逆温层的作用,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
期间由于毒雾的影响,不仅大批航班取消,甚至白天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都必须打开大灯。
行人走路都极为困难,只能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行。
由于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断积蓄,不能扩散,许多人都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流泪不止。
伦敦医院由于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而一时爆满,伦敦城内到处都可以听到咳嗽声。
当时在正在伦敦举办一场牛展览会,参展的牛只首先对烟雾产生了反应,350头牛有52头严重中毒,14头奄奄一息,1头当场死亡。
不久伦敦市民也对
毒雾产生了反应,许多人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发生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明显增多,进而死亡率陡增,据史料记载从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
根据事后统计,在发生烟雾事件的一周中,48岁以上人群死亡率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人群的死亡率为平时的2倍,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分别为前一周的9.5、2.4、2.8和5.5倍,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性增加。
1952年12月9日之后,由于天气变化,毒雾逐渐消散,但在此之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因为烟雾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事件之后伦敦市政当局开始着手调查事件原因,但未果。
此后的1956年、1957年和1962年又连续发生了多达十二次严重的烟雾事件。
1952年的事件引起了民众和政府当局的注意,使人们意识到控制大气污染的重要意义,并且直接推动了1956年英国洁净空气法案的通过。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被环保主义者看做20世纪重大环境灾害事件之一,并且作为煤烟型空气污染的典型案例出现在多部环境科学教科书中。
直到1965年后,有毒烟雾才从伦敦消声匿迹。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原因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间接原因是开始于1952年12月4日的逆温层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物蓄积。
伦敦烟雾事件属于煤烟型污染。
由于伦敦居民当时都用烟煤取暖,烟煤中不仅硫含量高,而且一吨家庭用煤排放的飘尘要比工业用煤高3至4倍。
在当时的气象条件下,导致伦敦上空烟尘蓄积,经久不散,大气中烟尘最高浓度达每立方米4.5毫米,二氧化硫达3.8毫克,造成了震惊一时的烟雾事件。
燃煤产生的粉尘表面会大量吸附水,成为形成烟雾的凝聚核,这样便形成了浓雾。
另外燃煤粉尘中含有三氧化二铁成分,可以催化另一种来自燃煤的污染物二氧化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进而与吸附在粉尘表面的水化合生成硫酸雾滴。
这些硫酸雾滴吸入呼吸系统后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使体弱者发病甚至死亡。
据统计,伦敦烟雾事件期间每天仍有1000吨烟尘粒子、2000吨二氧化碳、140吨盐酸和14吨氟化物被排放到无力自我清洁的空气里。
此外,空气中还弥漫着由370吨二氧化硫转换成的800吨硫酸。
空气严重污染最终导致了著名的“1952年伦敦大雾事件”。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伦敦市民对毒雾产生了反应,许多人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发生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明显增多,进而死亡率陡增,据
史料记载从1952年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
根据事后统计,在发生烟雾事件的一周中,48岁以上人群死亡率为平时的
3倍;1岁以下人群的死亡率为平时的2倍,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分别为前一周的9.5、2.4、2.8和5.5倍,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
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性增加。
1952年12月9日之后,由于天气变化,毒雾逐渐消散,但在此之后两个月内,由于又有近8000人因为烟雾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折叠编辑本段污染治理
伦敦烟雾事件据史料记载伦敦最早的有毒烟雾事件可以追溯到1837年2月,当时造成至少200名伦敦市民死亡。
1952年之后,伦敦发生烟雾事件。
1954年,伦敦通过治理污染的特别法案。
1956年,伦敦再次发生烟雾事件,造成1200人的非正常死亡。
1956年,《清洁空气法案》获得通过,成为全国通行法律。
1956年、1957年和1962年又连续发生了多达十二次严重的烟雾事件。
1968年,英国颁布的清洁空气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必须建造高大的烟囱,
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的能力。
1974年,英国政府出台“空气污染控制法案”,规定出诸如工业燃料的含
硫上限等硬性标准。
1975年,伦敦的雾日由过去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左右。
到1980年,雾日已经减少到5天。
1993年1月开始,所有在英国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
物污染。
1995年,英国通过了《环境法》,要求制定一个治理污染的全国战略。
后
者于1997年3月份出台,根据国内、欧盟及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设立了必须在2005年前实现的污染控制定量目标。
2007年,英国修订《空气质量战略》,新增对PM2.5可吸入颗粒物的监控
要求。
2007年的《空气质量战略》提出,到2020年前将空气中PM2.5的年平均浓度控制在每立方米25微克以下,道路等高污染区域不能超出这一上限,而在乡村等空气较好的区域,还会实行更严格的监控规定。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时间:1930年12月1日-5日
特征: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惨案
在比利时境内沿马斯河的一段河谷地带,分部着许多重型工厂。
1930年12月1日开始,该地被大雾笼罩出现逆温层,几千人出现呼吸道疾病症状,63人死亡,为同期正常死亡人数的10.5倍。
时间:1943年
特征:光化学烟雾污染
1943年,洛杉矶出现一种弥漫天空的浅蓝色烟雾,这种烟雾使人眼睛发红,咽喉疼痛,远离城市100公里以外的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也因此枯死。
这就是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
时间:1948年10月26日-31日
特征:史上最可怕污染灾害
多诺拉小镇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是硫酸厂、钢铁厂、炼锌厂的集中地。
1948年10月,多诺拉镇持续大雾,空气中散发着刺鼻的二氧化硫气味。
随之而来的是小镇中6000人突然发病,其中20人很快死亡。
时间:2015年12月8日-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