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核磁共振(MRI)读片基础
- 格式:pptx
- 大小:8.32 MB
- 文档页数:71
妇产科MRI入门教程——手把手教你看懂MRI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磁场与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内进动的氢核(即 H+)发生章动产生射频信号,经计算机处理而成像的一种检查手段。
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其在妇科中的应用日渐广泛且重要。
胎盘、子宫及附件炎症、肿瘤等疾病的鉴别,尤其是肿瘤的范围及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的评估等方面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磁共振基本常识在人体组织中,各种组织中的氢核存在的状态和数量是一定的。
其在接收一定的外界脉冲刺激之后,弛豫时间(可以理解为恢复原状态的时间)也是一定的,因此弛豫时间是组织的固有属性。
弛豫过程又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弛豫:MR 检查常见的 T1 即为纵向弛豫时间,T2 即为横向弛豫时间。
MR T1 加权成像(T1WI)和T2 加权成像(T2WI)中所谓的加权就是「突出」的意思。
T1WI——突出组织 T1 弛豫(纵向弛豫)差别;T2WI——突出组织 T2 弛豫(横向弛豫)差别。
在MR 图像中,所谓的高信号、低信号、等信号一般是与邻近的肌肉组织相比较而言的。
当图像中病变区域较邻近肌肉组织亮(白)时,即为高信号,依次类推。
MR 常用的对比剂主要是缩短 T1 时间,对于 T2 的影响较小,因此强化序列应用的都是 T1WI 成像。
区分T1WI 和T2WI 可以根据人体内液体成分,一般来说水在T1WI 上呈低信号,在 T2WI 上为高信号。
妇产科 MRI 入门1、盆腔 MRI 扫描常用序列T1WI:主要用来显示解剖结构、盆腔淋巴结等;T2WI:显示病变及范围,加压脂(FS-T2WI)能更好的排除脂肪的影响利于病变的进一步显示;DWI:扩散加权成像,主要用来检验组织结构中水分子弥散的受限程度。
一般来说肿瘤组织因其生长的生物学习性,肿瘤细胞小,核浆大,且排列紧密等因素导致水分子弥散严重受限;在 DWI 图上多呈高信号,对应的 ADC 图为低信号。
因此 DWI 有助于良、恶肿瘤的鉴别;FS-T1WI(包括屏气快速3D-T1 序列):用于强化及动态强化扫描的序列,压脂的应用可以排除高信号脂肪的影响更利于病变的显示。
核磁共振MRI基本原理及读片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医学影像技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对人体组织进行成像和诊断的方法。
它不需要使用X射线,因此可以避免X射线造成的辐射损害。
下面将介绍MRI的基本原理和读片方法。
MRI的基本原理MRI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核磁共振是指原子核在一定条件下被外加强磁场激发并回到基态时放射出的能量。
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核是MRI常用的成像核素。
在一个强磁场的作用下,氢原子核的自旋会朝向磁场方向,但不是完全朝向,而是有一定的偏差角度。
在外加的射频脉冲作用下,氢原子核会从其原有的自旋状态受到扰动,然后重新返回到基态,放射出能量。
这些能量会被接收线圈捕捉到,并转化为图像。
MRI的读片方法对于一张MRI图像,医生需要综合考虑信号强度、形态和局部解剖结构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以下是MRI读片的一般方法:1.T1加权图像和T2加权图像的对比:T1加权图像和T2加权图像这两种常用的MRI序列相互对照,可以更好地观察组织的对比度和解剖特征。
T1加权图像对脂类物质高亮,T2加权图像对液体高亮。
2.脏器解剖结构的识别:根据不同的MRI序列,医生可以辨识各种脏器的位置和形态。
脑部MRI常见在T1加权图像上显示灰白质分界清晰,T2加权图像上显示脑脊液。
3.病变的识别:医生需要查找MRI图像上的异常信号,如肿瘤、炎症、梗死等病变。
病变通常表现为信号异常区域,这些区域可以在T1加权图像和T2加权图像中显示不同的强度和形态。
4.扫描的范围和层数:为了获得全面的信息,医生需要了解MRI扫描的范围和层数。
常见的MRI扫描范围包括头颅、颈椎、胸部、腹部、骨盆等,每个范围可以有多个层面的切片。
5.功能性MRI:功能性MRI(fMRI)可以用来研究脑部的功能活动。
在进行fMRI分析时,医生需要关注激活的脑区和激活强度,以及与特定任务相关的激活模式。
总之,核磁共振MRI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提供更详细和准确的成像信息。
磁共振(MRI)女性盆腔、子宫扫描技术检查前准备:扫描盆腔需禁食禁水4~6小时,如不需观察膀胱病变则不需憋尿,需排空尿液。
检查前去除患者身上的金属异物。
线圈:体部相控阵线圈。
体位:仰卧位,足先进,身体与床体保持一致,使扫描部位尽量靠近主磁场及线圈的中心,线圈中心至于耻骨联合,下腹部用海绵垫压迫减轻呼吸运动伪影。
双手上举,两手臂交叉抱头(注双手不要交叉为环路)。
如增强扫描采用屏气扫描,效果更佳。
门控安置方法:观察患者胸前肋下区域呼吸幅度最明显的位置,安置呼吸门控,使其显示的呼吸幅度波形超过上下位置的30%,而后训练患者的呼吸规律及屏气,一般在患者呼气末屏气(如患者在此时刻屏气不理想,在其他时刻屏气也可,对图像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定位位置:耻骨联合上缘2CM常规扫描方位: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
横断面:BH Calibration Scan,横轴位扫描校准序列中心定于扫描部位的中心位置,进行大FOV扫描,层厚8MM,单次采集,如范围不够,可增加层厚。
相控线圈需使用Asset或Pure针对相应的线圈进行校准。
Pure可改善多通道线圈图像的均匀性,Asset能加快扫描速度及改善EPI序列图像的对比度。
校准扫描序列与所有BH序列需在同一时相扫描,否则会带来严重的伪影。
频率编码为前后。
矢状面:SAG T2 FS FSE 矢状面T2脂肪抑制序列在横轴位和冠状位上定位,在横轴位上找到显示子宫体最大的层面,使定位线垂直于当前子宫内膜长轴,在冠状位上调整角度使定位线平行于子宫全长长轴(平行于子宫颈和子宫底中点的连线)。
扫描范围包括整个子宫,需包括整个病变范围。
添加上下饱和带,减小血管搏动伪影。
FOV不宜过大,采用FS(频率选择饱和法)技术时需添加局部匀场。
使用NPW(无相位卷积),频率编码为前后。
横断面:AX T2 FS FSE 横断面T2脂肪抑制序列在冠状位和矢状位上定位,在矢状位上找到显示子宫最好的层面,如需了解宫颈病变,使定位线垂直于宫颈长轴(图A),如需了解子宫内膜病变,使定位线垂直于子宫内膜长轴(图B)。
MRI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及读片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理论的非侵入性医学成像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被检物体中的原子核进行特定的激发和检测,获取图像信息。
本文将对MRI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及读片过程进行阐述。
MRI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
物质中的原子核具有自旋,而核的自旋方向在强磁场作用下会取向。
当外加射频脉冲与核自旋共振频率相同时,原子核会吸收能量并发生共振。
在这种共振状态下,外加射频脉冲的能量会被尽量多地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同时又会通过散射或退相干等方式传出。
磁共振成像的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建立磁场: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强磁场,常用的磁场强度为1.5T 或3.0T,也有更高的磁场强度。
强磁场能够使样品中的原子核在空间中取向,形成一种差别。
2.加入梯度场:在磁场中加入梯度场,使得梯度磁场在空间中具有不同强度,使得物质对不同磁场梯度具有不同的响应。
通过改变梯度场的强度和方向,可以实现对不同切片位置的成像。
3.激发和检测:通过向样品中加入射频脉冲,使得样品中的核自旋转动,进入共振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样品吸收能量并发生变化,可以通过检测信号的变化来获取有关样品的信息。
4.重建图像:对得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一系列的算法重建出图像。
常见的图像重建方法包括傅里叶变换和反投影算法等。
尽管MRI磁共振成像的原理较为复杂,但其优点在于其对软组织有较好的对比度,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并且不需要使用放射性物质作为对比剂。
因此,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
在读片过程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各个结构的位置、形态、信号强度以及对比度等因素,进行分析和判断。
以下是MRI磁共振成像中常见图像特征的解读:1.影像灰度:MRI图像中不同结构的灰度值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局部组织的磁化率和T1和T2松弛时间等。
因此,医生需要根据结构的相对灰度值来进行分析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