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 格式:docx
- 大小:13.23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美学思想作者宗白华一、飞动之美中国古代工匠喜欢把生气勃勃的动物形象用到艺术上去。
这比起希腊来,就很不同。
希腊建筑上的雕刻,多半用植物叶子构成花纹图案。
中国古代雕刻却用龙、虎、鸟、蛇这一类生动的动物形象,至于植物花纹,要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
在汉代,不但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就是绘画、雕刻,也无一不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
图案画常常用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
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的前进的活力。
这种飞动之美,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选》中有一些描写当时建筑的文章,描写当时城市宫殿建筑的华丽,看来似乎只是夸张,只是幻想。
其实不然。
我们现在从地下坟墓中发掘出来实物材料,那些颜色华美的古代建筑的点缀品,说明《文选》中的那些描写,是有现实根据的,离开现实并不是那么远的。
现在我们看《文选》中一篇王文考作的《鲁灵光殿赋》。
这篇赋告诉我们,这座宫殿内部的装饰,不但有碧绿的莲蓬和水草等装饰,尤其有许多飞动的动物形象:有飞腾的龙,有愤怒的奔兽,有红颜色的鸟雀,有张着翅膀的凤凰,有转来转去的蛇,有伸着颈子的白鹿,有伏在那里的小兔子,有抓着椽在互相追逐的猿猴,还有一个黑颜色的熊,背着一个东西,蹲在那里,吐着舌头。
不但有动物,还有人:一群胡人,带着愁苦的样子,眼神憔悴,面对面跪在屋架的某一个危险的地方。
上面则有神仙、玉女,“忽缥缈以响象,若鬼神之仿佛。
”在作了这样的描写之后,作者总结道:“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胶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
”这简直可以说是谢赫六法的先声了。
不但建筑内部的装饰,就是整个建筑形象,也着重表现一种动态,中国建筑特有的“飞檐”,就是起这种作用。
根据《诗经》的记载,周宣王的建筑已经像一只野鸡伸翅在飞(《斯干》),可见中国的建筑很早就趋向于飞动之美了。
二、空间的美感之一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宗⽩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宗⽩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读书报告本篇⽂章讲到中国园林建筑所表现的⼆个美学思想:第⼀,飞动之美,在古代雕刻常⽤龙,虎,鸟,蛇这⼀类⽣动的动物形象,汉代的舞蹈,杂技等艺术⼗分发达,绘画,雕刻,也呈现⼀种飞舞的状态。
图案画常常⽤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
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在当时前进的活⼒。
第⼆,空间之美,指出“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还提到中西建筑之间最重要的不同之处是在于对空间的使⽤上。
西⽅建筑内部与外部不通透,⽽中国建筑每室⾃凿窗户,内外通光,⼀个字就是“通”。
中国古代园林布局上严格的结构对称要求⽽⼜摸拟接近⾃然的布局美,也就是本于⾃然,⾼于⾃然,它⽬的在于求得⼀个概括、精炼典型⽽⼜不是⾃然⽣态的⼭⽔环境。
侧重于表现主体对物像的审美感受和因之⽽引起的审美感情。
这样的创作⼜必须合乎⾃然之理,也就能获致天成之趣。
追求天趣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基本精神,把⾃然美与⼈⼯美⾼度结合起来,将艺术境界与现实的⽣活事例为⼀体,形成了⼀种把社会⽣活、⾃然环境、⼈的情趣和美的理想都⽔乳交融在⼀起的,可居、可游、可观的现实的物质空间在⽂字可以感受到宗⽩华对虚⽆之美⽂化美学内涵的推崇,楼台亭阁的审美价值在于通过这些建筑本⾝,可以欣赏到外界⽆限空间中的⾃然景物,使⽣意盎然的⾃然美融于怡然⾃乐的⽣活美境界之中,建筑空间与园林风景互相渗透,⼈⾜不出户,就能与⾃然交流,悟宇宙盈虚,体四时变化,从⽽创造⼀个洋溢着⾃然美的园林“⽣境”。
园林建筑整体布局的⾼低错落、相互照应所体现出来的韵律美,⽂中的飞动之美,是否可以看作宗⽩华“⽓韵⽣动”的艺术境界,宗⽩华在中西对⽐中对中国艺术“⽓韵⽣动”的阐述,其最后着眼点落在“空间意识”上,也就是说“⽓韵⽣动”的精神最终要通过独特的空间建构体现出来。
中国⼈的空间意识不是⼏何式的,⽽是⽆往不复的流动空间,是⽣命的空间。
宗白华园林建筑空间美感的读后感宗白华先生对于园林建筑空间美感的论述,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一下子打开了我对园林建筑新的认知大门。
以前我逛园林,就觉得那是些有花有草、有亭有阁的漂亮地方。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园林里的空间安排大有学问,每一处都是精心设计的“小心机”。
宗先生说园林建筑里的空间是流动的,就像一场看不见的舞蹈。
我觉得这个形容太妙了。
你看那回廊,它不是简单的一条过道,而是像一条丝带,蜿蜒曲折地串起了园林里的各个角落。
人在回廊里走,就像是跟着这丝带的指引,一会儿看到一片幽静的竹林,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天地;一会儿又转到开阔的湖面旁边,视野一下子变得宽广起来,那感觉就像是从一个神秘的小盒子突然到了一个巨大的舞台上。
这种空间的转换,就像是音乐里的节奏变化,一会儿舒缓,一会儿明快,充满了韵律感。
再说园林里的那些亭子。
它们可不仅仅是给人遮风挡雨、休息的地方。
亭子就像是空间里的一个个标点符号,在不同的位置起着不同的作用。
在山顶的亭子,那是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感觉。
它让整个园林的空间有了一个制高点,站在那里,你能把整个园林的美景尽收眼底,仿佛你是这个园林世界的主宰。
而在湖边或者花丛中的亭子呢,又有一种宁静、雅致的美。
坐在亭子里,看着周围的景色,就像是在看一幅天然的画卷,自己也成了画中的一部分。
园林建筑里的门窗也是很有趣的。
那些雕花的窗户,就像是一幅幅精致的画框。
透过窗户看外面的景色,就像是在看一幅幅流动的画。
有时候,窗户的形状和外面的景色搭配起来,简直就是一种奇妙的创意。
比如说圆形的窗户,框住了远处的月亮门或者一座小山丘,就像是一幅天然的圆形构图的画,充满了艺术感。
而且,门窗还起到了分隔空间的作用,让空间有了层次感。
从一个房间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的庭院,感觉空间一下子丰富起来,好像里面的房间和外面的庭院在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
宗白华先生的文章让我意识到,园林建筑就像是一个无声的诗人,用空间来作诗。
宗白华美学
宗白华美学是中国著名哲学家宗白华提出的一种美学理论。
宗白华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以及美的创造和欣赏的学科。
他通过对中国古代经典文学、艺术和音乐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美的认知和感知的观点。
宗白华美学的核心概念包括“意境”和“符号”。
他认为,意境是
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境界和情感状态,是观者在欣赏作品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共鸣。
符号则是作品中所使用的各种视觉、听觉等感官形式的表征。
宗白华认为,意境是符号的内核,符号是意境的外在呈现。
在宗白华美学中,他注重探讨艺术作品的内在内涵和审美价值,并力求通过审美体验来达到心灵的升华和人格的提升。
他强调艺术作品要具备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才能触动人们的情感共鸣,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
宗白华美学的影响可见于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和美学家的理论观点和创作实践中。
他的美学思想对于中国艺术研究和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为中国艺术界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宗白华美学与中国艺术精神张泽鸿【内容摘要】宗白华先生的艺术学研究是为其美学建构汲取丰厚学养,因此宗白华美学与艺术学思想与中国艺术精神有着密切关系。
宗白华“终生情笃于艺境之求索”,倡导生命精神和艺术境界,其美学体系建构离不开具体的艺术鉴赏活动。
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全面汲取了理论的精髓,开掘出古典民族美学的现代意味,成为宗白华美学建构的一条重要路径。
宗先生对中国艺术的解读和体验是为了激活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使传统成为生生不息的动力。
宗白华对中国古典艺术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艺术精神”这一核心,联系艺术哲学、艺术体验、艺术意境、艺术生命等问题阐幽探微,并在基于价值论的艺术史观与体验式的艺术批评方法等方面亦有重要开拓。
【关键词】宗白华艺术学艺术精神艺术意境艺术批评宗白华先生的美学与艺术学思想渊源深厚,思想根基主要是“生命哲学”,它来自于对中西哲学智慧的汇合融通。
正是中国与西方不同的文化精神,共同滋养了宗白华“辩证思考的哲学心灵”,开辟出通达而多元的世界文化视野,也使得宗先生能在中西古今的文化一艺术碰撞中优游不迫,从容取舍。
探讨宗白华美学与艺术学思想来源,不能不关注它们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关系。
宗白华“终生情笃于艺境之求索”,倡导生命精神和艺术境界,其美学体系建构离不开具体的艺术鉴赏活动。
宗先生认为,美学的研究应当以整个的美的世界为对象,包含着宇宙美、人生美与艺术美,但向来的美学倾向于以艺术美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这是因为艺术的创造是人类有意识地实现他的美的理想,艺术是各民族审美理想的体现。
要想建立未来的“世界美学”,必须要研究各民族的艺术美学,而中国的艺术及其理论自有它伟大独立的精神意义。
故此,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全面汲取了理论的精髓,开掘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方美学的中国化》节选)批准号:06BZX069)阶段性成果。
2222出古典民族美学的现代意味,便成为宗白华美学建构的一条重要路径。
宗 白华这种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解读和体验是为了激活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 使传统成为生生不息的动力”。
四都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期末试卷语文(高职班)出卷人:林玉苹(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一、默写(1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0分)(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2)今年欢笑复明年,。
(白居易《琵琶行》)(3)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4)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已亥杂诗》)(6)舸舰弥津,。
(王勃《滕王阁序》)(7)从今若许闲乘月,。
(陆游《游山西村》)(8)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9),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10),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苏轼《赤壁赋》)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5题。
(15分)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赏析赵峰【摘要】宗白华先生是中国现代哲学家、美学大师、诗人.《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一生最重要的美学论要汇编,词句充满诗意、优美迷人,是中国美学的经典.在这部著作当中,他运用比较研究,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重要概念进行阐释,充分显示了宗先生深厚的文化素养,很好地融合了中国古典文化和西方文化,体现了其高雅的审美情趣.《美学散步》深刻体现了宗白华先生追求生活艺术的姿态,突显了他对艺术的执着.【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7(000)008【总页数】3页(P124-126)【关键词】宗白华;《美学散步》;审美领悟【作者】赵峰【作者单位】山东枣庄市委党校【正文语种】中文(一)宗白华先生在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宗白华先生是中国现代哲学家、美学大师、诗人。
有人用“南宗北邓”的称号称呼宗白华和邓以蛰先生,也有研究者将宗白华与朱光潜先生并称为现代美学的“双峰”。
还有学者把宗白华、朱光潜、李泽厚、蔡仪、高尔泰并称为“当代美学五大家”。
《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中有这样一段话:“早在 40 年代,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对当时担任《哲学评论》业余编辑的冯契先生说过,中国真正构成美学体系的是宗白华。
”这些赞誉充分肯定了宗先生对中国美学的独特贡献,体现了宗先生深厚的美学修养。
宗白华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
他一生都试图将自然和艺术融为一体,将美学对象锁定为宇宙、人生和艺术的统一,他试图用通俗却充满诗性的语言把深刻的思想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
但是他最钟爱的还是中国古代艺术,他在中国美学的研究中充分借鉴西方哲学思维,融入了西方理性冷静的审美模式,这是他对中国美学的最大贡献。
他著有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宗白华全集》及《艺境》等。
(二)《美学散步》的主要意蕴《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一生最重要的美学论要汇编,词句充满诗意、优美迷人,是中国美学的经典。
意境的创构与人格生命的自觉――宗白华美学思想核心简论【摘要】本文针对宗白华美学思想核心展开探讨,首先介绍了文章背景,指出对于意境的创构与人格生命的自觉的研究意义,然后阐述了研究方法。
在分别概述了宗白华的美学思想,阐述了意境的创构和人格生命的自觉,探讨了意境与人格生命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了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启示。
结论部分强调了意境的创构与人格生命的自觉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综合总结了全文内容。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宗白华的美学思想,认识到意境与人格生命的密切关联,从而启发我们在美学领域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美学思想、宗白华、意境、人格生命、创构、自觉、关系、启示、重要性、未来研究、结论总结1. 引言1.1 文章背景介绍宗白华是20世纪中国美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他的美学思想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艺术与文化。
对于宗白华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还可以为当代美学理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特别是关于意境的创构与人格生命的自觉这一重要主题。
通过对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分析与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意境与人格生命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启发我们对艺术与生命的更深层次理解。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唤起人们对意境的感知,如何引导人们重拾内在的人格生命,已成为当代美学思想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
对于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深入研究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审美视角和生活态度。
1.2 研究意义意境的创构与人格生命的自觉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对于理解人类文化艺术的真谛,探索人类心灵世界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意境的产生和建构,以及人格生命的自觉与意境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思想与情感的表达方式,进而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意境的创构与人格生命的自觉也与个体的精神成长息息相关,对于促进人格的完善和提升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论宗白华《美学散步》中的“空灵”与“充实”摘要:“散步美学”是宗白华所特有的美学体验方式,以“意境”为核心,他在文艺批评与审美体验中“终生情笃于艺境的追求”,追求“空灵”与“充实”的美学人格理想。
本文将通过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分析传统文化中“空灵”与“充实”的表现方式,进而体验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过程关键词:《美学散步》;文化;空灵;充实;审美体验散步,这一悠闲、无所拘束的活动,看起来毫无章法、没有任何目的可言,但却为许多名人大师所钟情。
而熟悉宗白华的人都知道,宗先生也酷爱这项运动,他还把这种精神引入了美学研究,铸就了其独树一帜的审美体验——“散步美学”。
宗白华认为“空灵”与“充实”是艺术精神的两元,也是艺术家人格的两元,它们充斥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
作为一个要在构建中西方文明“对话”中为中国争取“话语权”的美学大师,宗先生一直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学素材的充分利用,也因而他才在终生的审美体验中追逐“空灵”与“充实”这一艺术精神的本质,追求这样的美学人格。
一、“空灵”与“充实”空灵即灵活而不可捉摸。
宗白华说,空灵就是“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美学上谓之“静照”。
它是美感养成和产生的根源,这种“空灵”是创作的标准,更是对创作主体的一种要求。
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
”[周济著顾学颉校点.介存斋论词杂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第8页。
]只有当艺术家超脱物质名利,在精神上达到淡泊的时候才能实现艺术上的空灵化。
宗白华说:“一切生活部门都有技术方面,想脱离苦海求出世间法的总标价,当他修行正果的时候,也要有程序、步骤、技术,何况物质生活方面的事件?”生产技术的发展,物质资料的剩余,是人类精神活动产生和得以实现的前提,也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条件。
所以,只谈“充实”,过于低庸,容易使人心生抵触,达不到审美,但只谈“空灵”,过分清高、虚浮,容易被束之高阁,敬而远之,也并算不上好的艺术。
“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张莹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1期【摘要】:宗白华是中国建筑美学的第一个拓荒者。
通过对歌德美学思想的吸收和中国传统美学的继承,宗白华形成了新的建筑美的本质观,即建筑美是情感的表现和理想的象征。
此文欲从宗白华先生的美学观点为触媒点,探析隐藏在苏州园林建筑景观之下的生命之美。
【关键词】:宗白华;意境;飞动;生命美学在《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一文中,宗白华从汉代的绘画、雕刻呈现的“飞舞”之状表现了汉民族在当时的前进的活力而得出“这种飞动之美,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且这种“飞动之美”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内部装饰上,还跃动在整个建筑的形象之中,中国建筑中特有的“飞檐”即是体现了建筑物跃动的生命的美感。
他将美的终极形态归为一种生命活力、律动,活力表现在作为主体的人的生命中,也表现在作为客体对象的自然中。
伟大的建筑家能因山就水,变其形式,创造适合的建筑物,以人为的建筑显示出山水的灵魂。
” 这样的建筑的线条构制与山水性灵相呼应的说法又与瑞士的思想家阿米尔的说法一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一、“飞动之美”:屋顶、线条构造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是中国南方园林建筑中的精致典例,其小巧玲珑之致以及书香墨气的文人之气都足以令我们的眼睛接受美的洗礼。
从宗白华“飞动之美”的美学观点来看,苏州园林屋顶的飞檐状以及连绵起伏、层次不齐的建筑布局与构造连接出来的线条则是产生了盈动、绵延、飞跃之美感。
1.屋顶它的屋顶呈古典式,是从汉代开始逐步演变定型,但形式极为丰富,如庑殿式、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攒尖式等,而屋顶转角处的起翘(向上翘)和出翘(水平方向凸出),就是我们俗称的飞檐,更是西方屋顶所没有。
从建筑的使用功能上来讲,它有利于雨季的排水,而从美学角度来看,则是“视觉矫正”的作用通过提升、飞翘的线条拉升观者的视线,而建筑物沉重的体积感似乎消失殆尽了,房屋看上去稳定、轻快,曲线跷曲,流畅轻盈。
海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全真模拟卷(五)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中国,建筑群的总体布局以至整座城市,都强调规则对称,但园林却是自由的。
西方则刚好相反,建筑群和城市往往自由多变,而园林却规则谨严。
这反映了两种文化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
显然,中国人崇奉的“天人合一”“天地为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和生活情内趣,对园林的构思创意起了根本性作用。
与西方比较,中国园林重视自然美,虽有人力在原有地形地貌上的加工,甚至可能全由人工造成,但追求“有若自然”的情趣。
因林中的建筑也不追求规整格局,而效法路亭水榭、旅桥村楼,建筑美与自然美相得益彰。
大自然本身就是变化多趣的,但自然虽无定式,却有定法,所以,中国国林迹求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其中自有严格的章法,只不过非几何之法而是自然之法罢了,是自然的典型化,比自然本身更概括、更典型、更高,也更美。
中国园林不仅停留于形式美,更进一步通过显现于外的景,表达出内蕴之情。
园林的创作与欣赏是一个深层的充满感情的过程。
创作时以情入景,欣赏时则触景生情,这情景交融的氛围,就是所谓的意境。
暗香盈袖,月色满庭,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岸芷汀花,村桥野亭,体现了远离尘嚣的出世情怀;水光浮影,悬岩危峰,暗示了山林隐逸、寄老林泉、清高出世的追求。
这些,都是文人学士标榜的生活理想。
因此,中国园林的高下成败,最终的关键取决于创作者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高下文野。
1685年,英国著名学者坦伯尔针对西方的几何式园林说:“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完全不规则的花园,它们比任何其他形式的都更美;不过,它们所在的地段必须有非常好的自然条件,同时,又需要一个在人工修饰方面富有想象力和判断力的伟大民族。
”他还写道:“中国的花园如同大自然的一个单元”。
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宗白华是我国著名美学家。
他“终生情笃于艺境之追求”,亦即探求艺术的美,是在中外艺术及中国艺术不同种类的比较中发现并关注书法的。
也就是说,宗白华的书法研究,一开始就把书法作为一个重要而独特的艺术门类,从美学角度高屋建瓴予以审视。
既将其置于整体的美学观照之下,又是其全面美学研究的一部分。
或许是由于这种原因,宗白华专门讨论书法艺术的文章并不多。
根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收集宗白华美学论文较全的《艺境》一书,只有《书法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及《论〈兰亭序〉的两封信》是专论书法的。
其余大量论述则散见于其他有关论文中,如《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等等。
宗白华不论专论,还是散论,大都深刻而精警,能够洞察书法艺术的底里。
每次发表,都会在书坛引起反响。
宗白华的书法美学思想,在现代书法理论中独树一帜,愈来愈显示出它的价值和意义。
宗白华从美学视角高度评价中国书法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从个人因素说,是他学贯中西的艺术及美学修养使然。
他少时跟柳诒徵学过书法,后来还受过大书法家李瑞清的点拨。
1920年赴德留学,深入研习了西方的哲学、美学,因而能够比较深刻准确地把握书法。
从时代因素来说,当时受“五四”影响,为书法研究带来了新方法、新气象。
除宗白华外,还有如邓以蛰、林语堂等一些大家也对中国书法作有精辟论述。
邓以蛰是清代碑学大师邓石如的嫡传后裔,在美学界与宗白华有“南宗北邓”之声誉。
邓以蛰在《书法之欣赏》中,直称“书法是纯美术”,自然也是百分之百的艺术。
认为书法“为艺术之最高境界,完全出自诸性灵之自由表现”。
林语堂1934年用英文撰写了《中国人》,从世界大文化圈的范围内得出结论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艺术。
练案三对文本的评价与探究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招幌是古代广告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以其生动的造型和蕴含丰富的民俗文化在中国广告史上独树一帜。
民国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西方的经营方式、店铺的装饰方式传入中国,高科技广告设施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招幌,如霓虹灯、广告箱等为许多店铺所采用。
那些具有特殊风格、富于象征意味的招幌正从商业区迅速消失,被千篇一律的店牌取代;中国式的街巷之美逐渐消失。
但是,幌子所构成的市井文化和民俗风景却不会被人们遗忘。
正如相关专家所言,“传统幌子至今仍为世人关注、青睐,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同古今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传承文化事象”。
在当代商业社会,尤其在城市化进程中,招牌在与现代化的手段结合之后,如何传承其传统文化精髓?如何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中凸显其价值?这是当代的设计师们必须思考的。
传统招幌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但它作为一种原始的招徕方式,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也确实暴露出自身的局限和与当代商业不相适应的一面。
如对建筑结构的额外要求,繁复巧妙的技术工艺导致无法批量生产等。
我们应该挖掘、保护和发展其有意义的价值。
在经济发达的今天,传统店铺招幌形式的确应该被传承和发展,而不是被抛弃,因为它的设计形式是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如在一些仿古的酒家店铺门前挂幌子,这不仅是因为幌子能招徕顾客,更因为它取材简单,经济实用,又别具特色。
一些传统的中国招幌形式,虽然为适应夜间经营需要,在招幌中加入了灯光效果,但整体上依然保留着中国传统式样,与那些千篇一律的灯箱式店铺标识相比更显得丰富多彩。
在今天崇尚新潮的商海,一面布幌子,同样会为你的生意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摘编自樊清熹、许大海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招幌的理解。
二、强化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题。
材料一美是园林的第一要素。
然而,构成园林美的诸因素中,最诱人入胜的,莫过于“动”了。
剖析《美学散步》中宗白华的建筑美学理论【摘要】《美学散步》是宗白华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探讨了建筑美学理论。
宗白华认为建筑美学中存在主体性和客体性的关系,形式与意义有机结合,空间与时间互相影响,材料与构造是建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理论启示了建筑美学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对建筑美学的新思考。
未来建筑美学可能会更加关注建筑与环境的互动,探索建筑材料和构造的创新,以及建筑空间与时间的更深层次的关系。
通过对宗白华的建筑美学理论的剖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建筑艺术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为未来建筑设计和美学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关键词】《美学散步》,宗白华,建筑美学理论,主体性,客体性,形式与意义,空间与时间,材料与构造,启示,思考,发展。
1. 引言1.1 介绍《美学散步》《美学散步》是宗白华散文集中的一部分,书中囊括了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合的随笔散文,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文学、艺术、建筑等多个领域。
作者在书中以自由闲散的方式探索美学之美,通过对自然、人文、建筑等方面的观察和思考,展现了他独特的美学视角和深邃的美学思考。
《美学散步》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理念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和喜爱,成为了一部备受瞩目的文学作品。
在这部书中,宗白华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眼中的美,展示了他对美学的独特见解和对世界的敏锐观察,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美学画卷。
通过对《美学散步》的阐述和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宗白华的美学思想,感受他对美的独特理解和对生活的深邃感悟。
1.2 宗白华的建筑美学理论宗白华作为当代著名建筑学家和美学家,其建筑美学理论深受人们的关注和赞誉。
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和观点,为我们揭示了建筑美学的奥秘。
宗白华认为,建筑美学是一门关于建筑艺术本质和价值的学科,它旨在通过研究建筑的形式、结构、空间和材料等方面,探讨建筑作品所蕴含的美学意义和价值。
在他看来,建筑美学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更是一种关于人类生存和生活方式的探讨。
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读书报告本篇文章讲到中国园林建筑所表现的二个美学思想:第一,飞动之美,在
古代雕刻常用龙,虎,鸟,蛇这一类生动的动物形象,汉代的舞蹈,杂技等艺
术十分发达,绘画,雕刻,也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
图案画常常用云彩雷纹和
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
充分反
映了汉民族在当时前进的活力。
第二,空间之美,指出“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还提到中西建筑之间最重要的不同之处是在于对空间的使用上。
西方建筑内部与外部不通透,而中国建筑每室自凿窗户,内外通光,一个字就是“通”。
中国古代园林布局上严格的结构对称要求而又摸拟接近自然的布局美,也
就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它目的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炼典型而又不是自然
生态的山水环境。
侧重于表现主体对物像的审美感受和因之而引起的审美感情。
这样的创作又必须合乎自然之理,也就能获致天成之趣。
追求天趣是中国古典
造园艺术的基本精神,把自然美与人工美高度结合起来,将艺术境界与现实的
生活事例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把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人的情趣和美的理想都
水乳交融在一起的,可居、可游、可观的现实的物质空间
在文字可以感受到宗白华对虚无之美文化美学内涵的推崇,楼台亭阁的审
美价值在于通过这些建筑本身,可以欣赏到外界无限空间中的自然景物,使生
意盎然的自然美融于怡然自乐的生活美境界之中,建筑空间与园林风景互相渗透,人足不出户,就能与自然交流,悟宇宙盈虚,体四时变化,从而创造一个
洋溢着自然美的园林“生境”。
园林建筑整体布局的高低错落、相互照应所体现出来的韵律美,文中的飞
动之美,是否可以看作宗白华“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宗白华在中西对比中
对中国艺术“气韵生动”的阐述,其最后着眼点落在“空间意识”上,也就是
说“气韵生动”的精神最终要通过独特的空间建构体现出来。
中国人的空间意
识不是几何式的,而是无往不复的流动空间,是生命的空间。
他认为,中国画
家不仅仅是模仿自然,艺术家要进一步表达出形象内部的生命,这就是“气韵
生动”的要求。
“气韵生动,这是绘画创作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的境界,也
是绘画批评的主要标准。
”
空间的美学二中提到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这和中国美学核心虚实
相生的艺术精神相对应,宗白华认为,老庄强调“虚”比“实”更真实,是一
切真实的原因,没有虚空,万物就不能生长,就没有生命的活跃。
儒家思想则
从“实”出发,孔子讲“文质彬彬”,孟子说“充实之谓美”,但孔孟并不停
留于实,而是要从实到虚,发展到神妙的意境:“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
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圣而不可知之,就是虚:只能体会、欣赏,不能解说、摹仿,谓之神。
所以孟子与老庄并不矛盾,他们都认为宇宙是
虚和实的结合,阴与阳的结合。
,中国艺术上善于运用舞蹈形式,它辩证地结
合着虚和实,这种独特的创造手法也贯穿在各种艺术里面。
大而至于建筑,小
而至于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
虚实相生,可以创造出艺术的幽远境界,实的生命是创作的本源,而灵的
空间是中国园林精神的根基,也就是。
”虚处藏气,空中传神。
这种是虚实相
生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
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