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传统文化四年级上学期教案齐鲁书社
- 格式:docx
- 大小:21.16 KB
- 文档页数:17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古代文学、历史、艺术等。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古代文学第1课:《唐诗三百首》选读1. 李白《静夜思》2. 杜甫《春望》3. 王之涣《登鹳雀楼》第2课:《宋词精选》选读1.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 李清照《如梦令》3.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三、教学资源1. 教材:《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2. 参考资料:相关古代文学作品、作者生平介绍、传统文化知识讲解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情况,引发学生兴趣。
2. 教学新课:(1)讲解第1课《静夜思》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让学生自主阅读第2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欣赏词的美感。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第1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享学习心得。
(2)全班讨论第2课词的意义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4. 课后作业:(1)让学生背诵第1课的诗歌。
(2)选择一首喜欢的第2课词,进行鉴赏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诗歌和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共同进步。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下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古代文学、历史、艺术等。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齐鲁书社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一单元笃学善思本册教科书分析及活动建议一、教科书体例和体系1.体例说明根据山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具体要求,尤其是内容构建体系要求,小学高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科书借鉴传统文化蒙学养正经验,选编儒家经典及蒙学经典中的格言、章句作为教学内容,依据格言、章句蕴含的道德价值主题进行编排。
每册四个主题单元,涵盖培养好学、习礼、孝亲、尊师、友善、诚信、勤劳等方面的优秀美德和养成善良、谦恭、俭朴、礼让的优秀品格。
每单元由四个活动主题组成,主题名称简练而醒目。
每个活动主题均设置灵活的活动版块,共设有“读典明理”“学文立志”“忆事思辨”“博学研思”“学以致用”五大版块。
其中,主要内容版块的设置形式是:“读典明理”,从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典籍中选取与主题有关的章句,引领学生进人祖国传统文化的圣殿,初步触摸传统文化的脉搏,让学生在诵读中结识慈祥的孔子、雄辩的孟子、智慧的老子、幽默的庄子等古圣先贤,明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尚情怀养成方法,知道不偏不倚的为人处世之道等。
“学文立志”,从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典籍中选取古圣先贤的故事,引领学生仰慕古圣先贤的丰采,走进他们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品味生活的美好庄严。
生动有趣的故事,帮助学生走进由国学经典构筑的看似古老、实则鲜活的文化世界,感受传统文化的厚重、温润与美好,进而帮助他们积累文化知识,构筑文化大厦。
尚友先贤,耳需目染,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高尚情操和传统美德。
“忆事思辨”,提供与主题内容相关的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经历或见到的情景,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启发智慧、学生的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引领学生思考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辩证分析情境中人物行为的利弊,启发学生表这真情实感,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觉悟,拓展视域,兼收并着,进面使德行的培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为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国际视野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齐鲁书社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四单元修身养德第四单元修身养德一、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读典明理”中的章句。
2.根据教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的内容,理解词句意思,感受经典的魅力,积累经典美文。
3.通过阅读故事、辨析讨论等活动加深对经典的理解,了解古人勤俭、无逸的主张与做法,自觉主动地做到勤俭节约,通过日常生活的反省和思考达到“知行合一,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能自己搜集有关每个主题活动的故事、资料,并对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用多种方式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5.能借助文中故事、图片,反思自己的言行,具有与同伴交流、分析、反思的能力。
13《勤俭持家》教学设计一、活动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背诵文中的名言警句。
2.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准确理解“勤俭”的含义。
懂得艰苦朴素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意义。
3.在思辨中,对照事例反思自己的言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生活观。
二、活动准备1.PPT课件。
2准备《孙叔敖勤政俭朴》《家训传家》和家风家训等相关的知识。
3.课时建议: 2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如果一家人非常勤劳,会有什么好处呢?那么,一家人非常节俭呢?一家人只勤不俭会怎样?那相反,一家人只俭不勒呢?是啊,勤和俭要相辅相成,勤俭持家2才能够久远。
今天,让我们走进“勤俭持家”。
二、读典明理(一)读典:1.师示范,生模仿,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原文]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原文]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
令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客,可实。
2.生自主练习读。
3.同桌互读,纠正错误。
4.男女赛读。
(二)明理:1.借助注释,自己疏通文意。
2.师生合作,对比原文明读译文。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这两句经典的理解。
摘清楚“勤俭持家”出自《尚书。
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一在国家大事上要不辞辛劳,在家庭生活上要勤俭节约。
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
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节日、民俗、传统艺术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如诗词、书法、绘画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调查、采访、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和地域差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传统节日1. 课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2. 知识点:节日的来历、习俗、食物、活动等第二单元:民间艺术1. 课文:《剪纸》、《泥塑》、《京剧》2. 知识点:民间艺术的定义、分类、特点、代表作品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和地域差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课文内容。
2. 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调查、采访、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3. 比较法:分析传统文化中的相似和差异,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阶段测试:设置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检测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结合课文内容和知识点,进行综合性的测试。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相关课文。
2. 辅助材料:相关节日的图片、视频、剪纸、泥塑等实物或模型。
3. 网络资源:关于传统文化的网站、博客、论坛等。
4. 参考书籍:关于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等方面的书籍。
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单元:传统节日(2课时)第二单元:民间艺术(2课时)八、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播放节日歌曲或展示节日图片,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2019-2020学年度传统文化教案教学目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以“一山一水一圣人”为代表的齐鲁文化最为突出,发源于齐鲁大地的儒家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基石。
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节气。
教学措施:1、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借以授以传统文化知识,积淀民族文化精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2、要注重学习方式的主动性。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本学期共有五个教学班,四年级对这些活动感到新鲜、好奇。
对很多问题充满了疑问,非常渴望了解,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学习,但同时他们活泼好动,喜欢自己做一些喜欢得活动,所以教师要设计一些极富有趣味性的探索活动主题,以引起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教材地位和作用: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节气。
课时安排32课时第一单元笃学善思第一课熟读精思第一课时备课时间:8月25日上课时间:9.2活动目标:1、能够理解读典明理中朱熹、苏轼关于读书方法的含义。
2、学习名人读书的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养成良好的读书品质。
活动过程:一、导入和学生交流读书的方法、心得。
二、读典明理课件出示原文读书之法:循序而渐近,熟读而静思。
(朱熹《读书之要》)让学生读后交流自己的理解。
教师进行总结解释。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四年级(齐鲁书社版)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 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成语、典故、名言、古诗词等。
3. 传统艺术:书法、国画、剪纸、京剧、民间故事等。
4. 传统习俗:拜年、祭祖、赏花灯、包粽子、做月饼等。
5. 传统美德:孝道、礼仪、诚信、友善、勤奋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阐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艺术、习俗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安排1. 课时:每课时20分钟2. 教学进度:每周一课时,共15课时3.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案示例:第一课时:中国传统节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内容:介绍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印象。
2. 讲解:讲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关于传统节日的有趣故事和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调查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下节课分享给同学们。
四年级(齐鲁书社版)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艺术等。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解、讨论、实践等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传统节日1. 春节2. 清明节3. 端午节4. 中秋节第二单元:传统习俗1. 拜年2. 贴春联3. 吃年夜饭4. 扫尘第三单元:传统艺术1. 剪纸2. 年画3. 陶艺4. 京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难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2.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4. 采用调查法,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展现的兴趣和能力。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价值观。
4.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四年级传统文化》(齐鲁书社版)2. 辅助材料:相关传统文化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3. 实物材料:剪纸、年画、陶艺等传统艺术材料4. 网络资源:相关传统文化的网站、论坛等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单元:传统节日(2课时)2. 第二单元:传统习俗(2课时)3. 第三单元:传统艺术(2课时)4. 实践环节:调查身边的传统文化(1课时)5. 总结与评价(1课时)八、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通过讲解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齐鲁书社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第三单元交友之道在四年级传统文化教育中,交友之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因为孩子们正处于人际交往的关键阶段,他们需要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本单元的教学旨在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念,学会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以及培养自己的优秀品格,成为真正的好朋友。
首先,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故事、诗歌或者歇后语等形式来向孩子们介绍传统文化中的友谊观念。
比如,可以通过《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来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又或者通过“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诗句来引导孩子们思考友情的真谛。
这样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孩子们了解到传统文化中对友谊的看法,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例子来向学生展示传统文化中关于交友的故事或者材料,并提出相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可以向学生介绍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友情,然后让学生们思考为什么他们能成为好朋友,以及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中对友谊的理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念。
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来体验传统文化中的友谊观念。
比如,可以设计一些情景,让学生们扮演传统文化中的人物,体会传统文化中的友谊是如何体现的。
同时,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们就传统文化中的友谊观念展开交流,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们深入感受传统文化中对友谊的重视,从而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念。
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中友谊观念的印象。
比如,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或者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
同时,也可以邀请一些长者来校,与学生们分享传统文化中的友谊观念,并与学生们交流互动。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中对友谊的看法,从而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念。
一、教案主题:四年级(齐鲁书社版)传统文化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艺术传统思想3.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影响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2.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影响。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
2. 新课导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传统节日、习俗、艺术和思想等方面的知识。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化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增强学生的互动和思考能力。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思考。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思考与分析能力: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齐鲁书社版四年级教科书《传统文化》。
2. 参考资料:相关的书籍、文章、网站等,用于教师备课和补充教学内容。
3. 多媒体课件:利用PPT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山东版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教案标题:山东版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山东版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材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山东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山东的传统文化,包括齐文化、孔子文化、泰山文化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山东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热爱。
教学重点:1. 理解山东的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2. 学会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山东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喜爱。
教学准备:1. 山东版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
2. PPT、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具。
3. 绘画材料、纸张、剪刀、胶水等手工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内容,通过问题或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山东传统文化的兴趣,预热学习氛围。
Step 2: 知识讲解与学习(15分钟)使用PPT或图片等多媒体教具,向学生介绍山东的传统文化,重点包括齐文化、孔子文化、泰山文化等。
通过多媒体展示、故事讲述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山东的传统文化背景和特点。
Step 3: 深入学习(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们选择一个山东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包括历史、地理、风俗等。
学生可以利用教材、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Step 4: 总结与展示(15分钟)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制作、口头表达等形式展示。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Step 5: 小结与延伸(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并提出一些延伸问题或活动,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山东的传统文化。
教学扩展:1.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传统文化景点,如孔庙、泰山等。
2. 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剪纸、传统舞蹈等。
传统文化四年级教案教案标题:传统文化四年级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阅读、写作、思维等。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学习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的意义和由来。
3. 学习传统文化的相关诗词和故事。
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如京剧、书法、中国结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二、学习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5分钟)1. 通过PPT或教材介绍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如尊重、传承、庄重等。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归纳总结传统文化的特点,并展示给全班。
三、学习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20分钟)1. 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和由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2. 分组小组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传统节日或习俗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展示。
四、学习传统文化的相关诗词和故事(20分钟)1. 选择一首经典的传统文化相关诗词,如《静夜思》或《白日依山尽》等,进行解读和朗读。
2. 讲述一个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如《孔子的故事》或《牛郎织女》等,让学生进行听写和思考。
五、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15分钟)1. 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或社区内的传统文化展览或活动。
2. 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手工制作或艺术表演,如剪纸、国画、舞蹈等。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学生交流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和体会。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1. PPT或教材:用于介绍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图片或视频:用于展示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
3. 分组小组活动:用于让学生深入研究传统节日和习俗。
4. 传统文化展览或活动:用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传统文化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笃学善思”“博文约礼”“交友之道”“修身养德”四个单元。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阅读名人故事、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文化精髓,积累一定的经典名篇,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大诗人的生平行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开启心智,提升志趣,并通过搜集更多的关于教材的资料的过程中习得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古文教学进行阅读积累,培育审美情感,培养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我国古代的一些传统工艺,古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反复诵读,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难点:过了解古代的名人志士,引导学生领悟他们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坚定正确的人生信念。
了解齐鲁文化遗产,了解山水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教学措施: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1熟读精思教学目标:1、了解朱熹的《读书之要》和苏轼的《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节选内容意思,能够熟练背诵原文。
2、通过读文,了解读书的方法。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学过程:一、读典明理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读书之法: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读书之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1、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读书的方法:就是要由易到难,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反复的阅读仔细的思考。
古代的典籍值得读很多遍,读的多了,仔细思考过,你自然而然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交流对原文的认识,以及对本文所蕴含的道理的理解。
三、学文立志。
读《方以智好学勤记》的故事,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忆事思辨。
出示课本第4页的不同情景,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里面的人物行为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全班交流。
五、博学研思。
自读郭沫若的故事《读书如走路切莫贪坦途》。
交流该故事对你的学习有哪些启发六、学以致用。
1、同学们读了古今名人对学与思的理解和相关故事,你感觉自己在学习方面有哪些问题赶快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2、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今后应当如何去做。
七、课后作业自读资料卡,了解“二十四史”书目,选取自己喜欢的读一读。
2、敏以求之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述而》和《子张》篇中节选内容意思,能够熟练背诵原文。
3、通过读文,了解学习知识的方法。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想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欲望。
教学过程:一、读典明理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子夏曰:“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子张》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1、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学,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子夏说:“每天都能懂得以前不懂的知识,每月都不忘掉已经学会的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交流对原文的认识,以及对本文所蕴含的道理的理解。
三、学文立志。
读《程门立雪》的故事,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忆事思辨。
出示课本第9页的不同情景,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假如你是下列情境中的人物,你该怎么做全班交流。
八、博学研思。
自读贾思勰的故事《贾思勰养羊》。
交流该故事对你有哪些启发九、学以致用。
请收集一些类似的事例,制作几张卡片,和大家一起分享。
(课本11页卡片)十、课后作业自读资料卡,了解我国的农业发展。
选择感兴趣的读一读。
3、见贤思齐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卫灵公》和《学而》篇中节选内容意思,能够熟练背诵原文。
1、通过读文,了解学习知识的方法。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教学过程:一、读典明理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1、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
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交流对原文的认识,以及对本文所蕴含的道理的理解。
三、学文立志。
读《展子虔和董伯仁》的故事,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忆事思辨。
出示课本第14页的不同情景,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假如你是下列情境中的人物,你该怎么做全班交流。
五、博学研思。
自读唐伯虎的故事《唐寅学画》。
交流该故事对你有哪些启发4、专心致志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告子上》和《荀子》的《劝学》篇中节选内容意思,能够熟练背诵原文。
1、通过读文,了解学习知识的方法。
德育目标:学习要专心致志,勤学苦练,集中精力。
教学过程:一、读典明理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劝学》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1、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下围棋是一种技艺,且是一种简单二校的技艺,不专心学习,就学不好。
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凉它十天,没有能够长大的。
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交流对原文的认识,以及对本文所蕴含的道理的理解。
三、学文立志。
读《老者捕蝉》的故事,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忆事思辨。
出示课本第19页的不同情景,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假如你是下列情境中的人物,你该怎么做全班交流。
五、博学研思。
自读董仲舒的故事《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交流该故事对你有哪些启发六、学以致用了解专心致志的学习方法和故事。
5、三省吾身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学而》和《荀子》的《劝学》篇中节选内容意思,能够熟练背诵原文。
1、通过读文,了解学习知识的方法。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自我反思,不断进步。
教学过程:一、读典明理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1、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不会有过错了。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交流对原文的认识,以及对本文所蕴含的道理的理解。
三、学文立志。
读《万斯同闭门苦读》的故事,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忆事思辨。
出示课本第25页的不同情景,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假如你是下列情境中的人物,你该怎么做全班交流。
五、博学研思。
自读柳公权的故事《柳公权谦虚学书》。
交流该故事对你有哪些启发六、学以致用想一想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应该如何做到三省吾身6、择善而从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泰伯》和《左传》的《昭公二十八年》篇中节选内容意思,能够熟练背诵原文。
1、通过读文,了解学习知识的方法。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们要保持虚心好学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读典明理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
以多问于寡。
有若无。
实若虚。
犯而不校。
昔者吾友。
尝从事于斯矣。
”仲尼闻魏子之举也,以为义,曰: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1、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曾子说:“自己才能高,去问才能低于他的人。
自己知道多,去问比他知道少的人。
有了像没有,充实像空虚。
别人无理犯我,我能不计较。
以前我的朋友曾在这上面下过工夫了。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交流对原文的认识,以及对本文所蕴含的道理的理解。
三、学文立志。
读《不耻下问》的故事,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忆事思辨。
出示课本第30页的不同情景,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假如你是下列情境中的人物,你该怎么做全班交流。
五、博学研思。
自读故事《鲍叔牙荐管仲》。
交流该故事对你有哪些启发六、学以致用想一想自己在故事中学到了哪些道理7、勿施于人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公治长》和《中庸》以及《颜氏家训.风操》篇中节选内容意思,能够熟练背诵原文。
1、通过读文,了解学习知识的方法。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们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不要改变他人的意志。
教学过程:一、读典明理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江南人事不获已,须言阀阅,必以文翰,罕有面论者。
北人无何便尔话说,及相访问。
如此之事,不可加于人也。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1、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不愿意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强加在我身上的事,我也不愿把它强加在别人身上.”江南一带的人除非不得已,在谈及家世的时候都以书信往来,很少有人当面谈论。
北方人哪怕没有什么事情只是想跟你说说话,也会上门拜访。
像面谈家世这种事情,不能强加给别人。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交流对原文的认识,以及对本文所蕴含的道理的理解。
三、学文立志。
读《介子推与寒食节》的故事,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忆事思辨。
出示课本第35页的不同情景,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假如你是下列情境中的人物,你该怎么做全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