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分布
- 格式:ppt
- 大小:15.08 MB
- 文档页数:35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一、引言土壤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广袤的国土,土壤的分类及分布情况多种多样。
本文将对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进行详细介绍。
二、中国土壤的分类根据土壤的形成过程、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等因素,中国土壤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红壤红壤是中国南方常见的一类土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省份。
红壤呈红色或棕红色,富含氧化铁、铝和有机质,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常用于农田耕作。
2. 黄壤黄壤是中国北方常见的一类土壤,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如陕西、山西、甘肃等省份。
黄壤呈黄色或浅黄色,富含砂粒和粘粒,透水性较好,但肥力较低,需要施加大量的有机肥料来改良土壤。
3. 黑土黑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特有土壤,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份。
黑土呈黑色,富含有机质和养分,保水保肥能力强,适宜种植大豆、小麦等作物。
4. 沼泽土沼泽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湿地地区,如长江流域、东北平原等地。
沼泽土富含腐殖质和有机质,湿度高,适宜水生植物的生长,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5. 砂土砂土是中国沿海地区常见的一类土壤,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江苏等省份。
砂土颗粒较大,透水性好,但肥力较低,需要施加大量的有机肥料和水分来改良土壤。
三、中国土壤的分布根据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形成过程,土壤在国土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分布特点:1. 南方地区中国南方地区主要分布着红壤和沼泽土。
红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呈现出条带状分布的特点。
沼泽土分布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湿地地区,如江苏的洪泽湖、江西的鄱阳湖等。
2. 北方地区中国北方地区主要分布着黄壤和黑土。
黄壤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呈现出块状分布的特点。
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呈现出带状分布的特点。
3. 沿海地区中国沿海地区主要分布着砂土和盐碱土。
砂土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等省份的沿海平原地区,呈现出带状分布的特点。
中国的土壤类型与分布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多样的国家,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分布广泛。
本文将对中国的土壤类型进行基本介绍,并探讨其分布特点。
一、黄土土壤黄土是中国土壤中最为广泛分布的一种类型。
中国黄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等地区。
它的颜色呈黄褐色或暗棕色,质地疏松,富含粘土颗粒和砂粒,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黄土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常常需要进行施肥和改良。
二、红壤红壤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如江南、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台湾等地。
红壤的颜色呈红褐色,质地较重,富含铁氧化物。
红壤属于酸性土壤,适宜种植酸性作物如茶叶、柑橘等。
然而,红壤同时也面临着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土壤贫瘠等问题,需要适当的保护与管理。
三、盐渍土盐渍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如新疆、甘肃等。
盐渍土的主要特点是含盐量较高,对植物生长不利。
这种土壤类型常常需要进行排盐和淋洗等处理措施,方便农作物的种植。
此外,盐渍土的形成与水分蒸发和排水不畅有关,因此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对改良盐渍土具有重要作用。
四、沼泽土沼泽土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等湿润地带,如黑龙江、云南等。
沼泽土是一种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湿润的环境有利于植物残酷物的分解和富集。
沼泽土常常被用作农田的有机肥料,同时也是某些特殊农作物(如水稻)的理想生长环境。
五、中性土中性土是中国土壤类型中的一种,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如华中平原、华北平原等。
中性土的酸碱度适中,质地较好,富含养分,是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
中国的主要农业地区多数是中性土分布区,农业生产较为发达。
六、其他土壤类型除了上述提到的土壤类型之外,中国还有一些特殊的土壤类型,如砂壤、粘壤、石砾土等。
这些土壤类型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分布范围。
总结起来,中国的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分布广泛。
不同的土壤类型对不同的农作物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根据土壤类型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和合理的耕作措施。
世界土壤类型及中国土壤类型分布一、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土壤名称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一般特征砖红壤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的南部,的东南部,以及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棕壤半岛和辽东半岛。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
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
中国土壤地理分布的一般规律
1.东部地区土壤类型多样,西部地区土壤类型单一。
东部地区土壤类型包括盐碱土、紫色土、黄褐土、红壤等多种类型,而西部地区主要以草地土、棕壤、山地土为主。
2. 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东南多,西北少。
东南地区土壤养分含量丰富,而西北地区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少。
3. 土壤侵蚀程度东南轻,西北重。
东南地区由于水资源丰富,土壤侵蚀程度相对较轻,而西北地区由于干旱气候,土壤侵蚀程度相对较重。
4. 土壤pH值东南偏酸,西北偏碱。
东南地区的雨水较多,土壤酸度相对较高,而西北地区降水较少,土壤碱度相对较高。
5. 土壤质地东南细,西北粗。
东南地区降水充沛,土壤颗粒较小,土壤质地相对较细,而西北地区由于干旱气候,土壤颗粒相对较大,土壤质地相对较粗。
总之,中国土壤地理分布具有区域性和差异性,了解这些规律对于科学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 1 -。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土壤已经成为新教材中添加的一个内容,现在的地理考试中也常见到以土壤为情境材料的知识考查.土壤的成分和类型其实从视频中我们可以大致的了解了土壤,有些人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形成与积累一直搞不清楚,总是不能够准确的判断微生物多的时候有机质多还是少,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一个小侧面去解读:有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质,使之成为腐殖质,但有的微生物却会以这些有机质为食物,会消耗掉它们,另外还要考虑到当地的枯枝落叶是否多。
再此之外还需要考虑的是这些被微生物分解形成的有机质是不是能够在当地累存,比如热带雨林枯枝及败叶较多,微生物也丰富,但分解后这些腐殖质一部分被雨水淋溶带走,一部分被生物转化为无机物吸收,所以土壤中腐殖质并不多,反而在亚寒带针叶林的腐殖质较多。
从这里也可以知道几大黑土地都不是在纬度较低的区域形成的,形成后到现在由于人类的盲目开发,地表水土流失加剧,黑土地层有所变薄!其实土壤无处不在!无论你走到地球上的什么地方,土壤总是在你脚下。
如果没有土壤,植物就无法获得养分,地球上的其他生命都将受到影响。
因此,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宝藏之一!那么,土壤到底是什么?又有什么分布特点呢?一起来看看吧!在地球历史的初始时期,地球的表面主要是岩石,十分贫瘠。
而随着时间发展,土壤开始逐渐在地球表面形成。
当幼儿时期的地球冷却下来后,风化和侵蚀的过程就陆续开始了。
风化作用是通过物理或化学过程将岩石破碎成较小的岩石,侵蚀作100ea2Lim%%■-clQ^lBQnn311啣令业和* 1(1、5iinidyIcharaisandxsaitd用是指这些较小的岩石被风或水从较大的母岩中带走。
根据风化岩石的大小,可以将其视分为黏土(clay)、粉土(silt)或砂土(sand),更大的则为砾石。
在前三种物质中,黏土是最小的,而砂土是最大的,粉土介于两者之间。
这三种不同大小的风化和侵蚀岩石共同组成了土壤。
根据这三种不同大小颗粒的比例,土壤将具有不同的性质。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一)、砖红壤Ⅰ、分布地区→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Ⅱ、形成条件→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二)、赤红壤Ⅰ、分布地区→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Ⅱ、形成条件→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三)、红壤和黄壤Ⅰ、分布地区→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Ⅱ、形成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Ⅲ、一般特征→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四)、黄棕壤Ⅰ、分布地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Ⅱ、形成条件→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Ⅲ、一般特征→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五)、棕壤Ⅰ、分布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Ⅱ、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分布规律中国的土壤类型繁多,但它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化,各占有一定的空间。
土壤类型在空间的组合情况,作有规律的变化,这便是土壤分布规律。
它具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归纳为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等分布规律。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
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干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新疆的干燥度大于4,自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色森林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基本一致,故。
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
距离海洋愈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小,气候愈干旱;距离海洋愈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大,气候愈湿润。
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点也不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带来重大的影响。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
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知道,随着海拔增高,山地气温就会不断降低,一般每升高100 米,气温要降低0.6℃;自然植被随之变化,因而土壤化。
土壤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叫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由低到高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由南到北的纬度水平地带分布规律是近似的。
土壤的垂直分布是在不同的水平地带开始的,所以,各个水平地带各有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
这种垂直带谱,在低纬度的热带,较高纬度的寒带更为复杂,而且同类土壤的分布,自热带至寒带逐渐降低。
山体的高度和相对高差,对土壤垂直带谱有影响。
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土壤垂直带谱愈完整。
例如,喜马拉雅山具有最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由山麓的红黄壤起,经过黄棕壤、山地酸性棕壤、山地漂灰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直至雪线,为世界所罕见。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及特征中国的土壤类型多样,主要包括黄壤、红壤、赤壤、黑土、棕壤、灰化土、草甸土等。
每种土壤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分布区域。
黄壤是中国最主要的土壤类型之一,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
黄壤色泽黄褐,肥沃且排水良好。
这种土壤富含养分,适合农作物种植,是中国的“粮仓”。
红壤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等地。
红壤呈红色,贫瘠且排水性差。
由于长期风化和水蚀,红壤对养分的流失严重,因此不太适合耕种,但适宜用于茶叶、橡胶、桑蚕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赤壤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平原、鄱阳湖平原等地区。
赤壤呈红褐色,肥力较差,含有较高的氧化铝和铁,适合种植柑橘、蔬菜和茶叶等农作物。
黑土是中国的特色土壤之一,多分布于东北地区,如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份。
黑土呈黑色,贫瘠但肥力极高。
这种土壤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适合种植大豆、小麦和玉米等作物,被誉为“中国的谷物仓库”。
棕壤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地区。
棕壤呈棕色,肥沃但含水量较高,通透性良好。
这种土壤适合农作物的种植,尤其是水稻和小麦。
灰化土广泛分布于北方地区,尤其是草原地区。
灰化土呈灰色,含有较高的石灰和盐类,肥力较差。
这种土壤适宜用于畜牧业和草坪的建设。
草甸土分布于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等地区。
草甸土呈灰褐色,肥沃且通透性良好。
这种土壤适合牧场的建设,是养殖业的重要基础。
除了上述主要土壤类型,中国还有其他一些土壤类型,如褐土、钙土、沙土等。
这些土壤类型各有特点,分布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为中国的农业和生态环境提供了多样性和丰富性。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一)、砖红壤Ⅰ、分布地区→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Ⅱ、形成条件→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二)、赤红壤Ⅰ、分布地区→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Ⅱ、形成条件→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Ⅲ、一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三)、红壤和黄壤Ⅰ、分布地区→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Ⅱ、形成条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Ⅲ、一般特征→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四)、黄棕壤Ⅰ、分布地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Ⅱ、形成条件→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Ⅲ、一般特征→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五)、棕壤Ⅰ、分布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Ⅱ、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中国15种主要土壤类型和具体分布地区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上,大约有15种主要的土壤类型,分别是:砖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高山草甸和高山漠土。
这些土壤具体分布区域如下:1、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2、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3、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4、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5、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与主要原因
1.分布规律
在中国,由于受东南季风影响强烈,热带与亚热带带幅宽广,其中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与黄棕壤带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并呈东西向伸展,西侧直抵横断山系。
长江以北,因东南季风的影响相对较弱,沿海型纬度地带谱的带幅变窄,方向偏转,加之华北平原横亘其间,暖温带棕壤带呈东北一西南向延伸;在东北地区,土壤带的这种偏转更为明显,由东南而西北依次排列着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灰色森林土、栗钙土带。
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地势较高,东南季风势力更弱,所以,土壤带大致呈东北一西南向延伸、东西向排列,由东而西依次出现褐土、黑垆土、栗钙土与棕钙土。
在中国西部地区,由于青藏高原和高大山系的屏障作用,终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其土壤地带谱呈现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排列,即由南疆到北疆依次出现棕漠土、灰棕漠土与灰漠土三个土带。
2.主要原因
广域土壤分布形式决定于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大地形的综合作用。
中国是显著的季风气候国家,冬季在西北气流控制下,广大地区干燥而寒冷,夏季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东部及中部地区高温而多雨,这种气候类型使中国东部地区出现纬度地带性的湿润土壤系列,由北向南分布的土壤依次为灰土、淋溶土、铁铝土和富铁土;中部地区形成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的由均腐土、干润淋溶土、新成土和雏形土构成的干润土壤系列;西部则因地处大陆内部,再加受青藏高原和高山的影响,其土壤主要由正常干旱土、正常盐成土、寒性干旱土、寒冻雏形土构成的干早寒冻土壤系列。
中国土壤5种颜色分布
中国土壤5种颜色分布分别为,黑色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黄色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红色土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地带,白色土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青色土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中国土壤5种颜色分布
东北平原中土壤中的有机分解较慢,长期沉淀,形成了黑土,与此相反的是黄土里有机物含量较少,多呈现黄色。
在我国东部地区,因为排水系统不良导致农田长期被淹,原本的红土中物质氧化铁遇水反应成氧化亚铁,土壤便形成了青绿色,而在西部地区镁、钠等含量较高的盐碱土呈白色。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土壤适宜栽种的农作物不同,例如南方盛产水稻、北方盛产小麦等等。
中国土壤5种颜色,是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分别在东、西、南、北方位上,呈现出来的5种不同颜色的土壤,既代表整个中华大地,又体现了中国疆域地大物博。
中国主要土纲的水平分布规律
中国主要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指的是中国土壤分布特征及其在不同地形剖面上随着高程变化呈现出的规律性。
由于中国地形复杂、气候条件多变,土壤分布也相应复杂,但在不同地形剖面上,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概括如下:
1. 在山地沿海陆架剖面上,土壤大多由浅到深,沿海边缘由金属土壤转变为深层砂砾性土壤,而沿山脉由高原森林般的砂质红壤转变为深层砂砾性土壤。
逐渐向山谷内部深处移动时,土壤依次发生过渡变化,从山脉边缘森林般的砂质红壤转变为深层黏性红壤,沿山谷河床发生平缓的变化,黏性红壤逐渐转变为浅层黄壤,然后转变为深层黏性黄壤,最后转变成深层砂砾性黄壤。
此外,在山地区域,有时会出现沿山脊的过渡带,由砂质红壤转变为砂质黄壤。
2. 在平原剖面上,由于河流的侵蚀力强,在低洼处,土壤大多由深层砂砾性土壤转变为深层黏性黄壤,而在高处,土壤大多由浅层黄壤转变为砂质红壤,然后转变为深层黏性红壤。
另外,在中部沿海地区,由于海水潮汐的作用,土壤表面发生变化,土壤由深层砂砾性土壤转变为浅层砂砾性土壤,有时还会出现深层黏性红壤。
3. 在沙漠剖面上,土壤由浅层砂砾性土壤转变为深层黏性黄壤,然后转变为深层砂砾性黄壤。
中国土壤类型我国由南向北土壤分布状况: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漂灰土我国由东向西土壤分布状况:黑土——灰褐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1.砖红壤:形成条件: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云南和台湾南部,是我国热带雨林或季雨林地区的地带性土壤,能发育于任何母质上。
基本特征:土层深厚,质地粘重,盐基高度不饱和,呈强酸性。
2.赤红壤:形成条件:分布于南亚热带,是砖红壤和红壤的过渡性土壤。
基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深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3 红壤、黄壤:形成条件: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广阔低山丘陵地区,形成于中亚热带条件下,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强烈的脱硅富铁铝作用下形成的。
除石灰岩外,其他岩石均可发育。
基本特征:粘粒多,品质差,养分贫乏,酸度高,土层厚而耕层浅。
4.黄棕壤:形成条件: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形成于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在温度较高、雨量较多的常绿阔叶或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基本特征:含粘粒量较多的粘化层;土体内有铁锰结核。
5.棕壤形成条件:分布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形成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基本特征: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6.暗棕壤形成条件:分布于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形成于弱酸性淋溶过程和温带湿润森林下腐殖质积累基本特征: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7.漂灰土形成条件: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北段山地的垂直带上部,形成于寒温带湿润地区明亮针叶林或暗针叶林的条件下基本特征:土壤酸性强和有效养分少8.黑土形成条件:分布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中东部广大平原上,形成于寒冷气候条件下,地表植被经过长时间的腐蚀,形成腐殖质后演化;基本特征:养分含量丰富,肥力水平高灰褐土形成条件:分布在山西的五台山、吕梁山,内蒙古的大青山等,形成于温带山地旱生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基本特征:土层薄,坡度大,石块多栗钙土形成条件: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形成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所造成的水热条件有利于矿物风化及粘粒的形成基本特征:殖质含量比黑土少,是比较肥沃的土壤棕钙土形成条件: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中西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部,形成于腐殖质积累过程和石灰质、石膏和易溶盐类的淋溶与淀积基本特征:旱化,生物量低,有机质含量低;钙积作用强灰漠土形成条件:分布于内蒙古河套平原、宁夏银川平原的西北角基本特征:土壤的砾质化程度很弱。
中国土质分类
中国土壤分类主要依据土壤的颜色、成分、结构、质地、水分状况、酸碱度、肥力等特征进行分类。
根据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国的土壤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 黄土:黄土是中国最常见的土壤类型之一,分布广泛。
它主要由粒径较大的砾石、沙粒和细粒的粘土组成,呈黄色。
黄土具有较好的排水性和保水性,肥力较高。
2. 红壤:红壤是中国南方常见的土壤类型,呈红色。
它主要由铁氧化物和含铝的粘土组成,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保水性。
红壤肥力较高,适合种植作物。
3. 灰褐土:灰褐土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和东北部地区。
它主要由深灰色的粉砂、砂和少量的粘土组成,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保水性。
灰褐土肥力一般,适合种植农作物。
4. 棕壤:棕壤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呈棕色。
它主要由深褐色的粘土和有机质组成,具有较好的保水性和肥力。
棕壤适合种植茶叶、水稻等作物。
5. 湿地土壤:湿地土壤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和东北沿海地区,呈黑色。
它主要由有机质和淤泥组成,具有较好的肥力和保水性。
湿地土壤适合种植水稻、蔬菜等作物。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类型外,中国还有其他土壤类型,如盐碱土、沙质土、石质土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合不同的农作物种植,因此土壤分类对于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各地区土壤有机质分布规律及原因摘要:通过分析得出土壤有机质分布规律:中等温度、中等适度地区暨温带草甸草原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由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向温带荒漠区和南方高温高湿区过渡,土壤有机质含量都逐渐降低。
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主要是有机质的供应量及有机质的转化量。
关键词:土壤 有机质0 引言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可分为两大类:非特异性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腐殖质。
前者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和施入的有机肥及翻压的绿肥。
后者是在土壤中微生物参与作用下形成的,含有多种功能团的带芳香族核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主要是有机质的供应量及有机质的转化量。
影响有机质供应量的主要因素是植物、动物的数量和种类,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质地与酸碱性、有机物质的组成等。
植物是土壤有机质的生产者,植物的种类、数量和成分不同会影响土壤腐殖质的积累及合成的类型;动物是土壤有机物的利用者,死亡的残体进入土壤参与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有些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者。
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差异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
1 不同地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分布规律 图1 中国部分地区土壤表层有机物含量分布图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宁夏银川碱土山西草原风沙土风沙土山西草甸盐土盐土四川大竹紫色土新疆玛纳斯灰漠土新疆准葛尔盆地棕钙土上海滨海盐土上海水稻土上海潮土黑龙江查哈阳农场草甸土湖南桃园红壤内蒙翁牛特旗黑钙土南京黄棕壤嫩江黑土珠峰地区灰化土辽宁千山棕壤有机质/%A层B层C层由图1可以得到表层土壤分布的总体规律:中等温度、中等适度地区暨温带草甸草原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由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向温带荒漠区和南方高温高湿区过渡,土壤有机质含量都逐渐降低。
另外,在同一地区,同种土壤的不同土层有机质含量也有很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