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79.00 KB
- 文档页数:11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师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崇尚文化教育的国家,而文言文是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师说》是一部重要的文言文教材,通过对师生关系、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探讨,让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教育的特点和价值观。
本文将对《师说》中的一些知识进行整理,以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
第一章师道尊严《师说》开篇即强调师道尊严的重要性。
在古代社会,师者地位崇高,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这是因为师者承载着传承文化、培育后代的重任,他们被视为道德和知识的化身。
而学子则应该尊重师道,虚心向师求教,为人师表,以充分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
第二章教育方法《师说》呼吁师者要运用恩威并施的方法进行教育。
传道授业解惑应注重分寸,既要给学子以恩典,又要给予适当的惩罚,以起到规范和教育的作用。
此外,师者还应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通过言传身教传授道德和知识。
第三章学生责任学生在《师说》中也有相应的责任。
他们应该以师道为重,虚心听取教诲,勤奋学习,努力自强,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学生也应该恪守道德规范,尊重师长,与同学友好相处,共同促进教育的进步。
第四章教学目标《师说》中明确了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人格、道德和知识。
师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力,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此外,教育者还应该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为将来的社会发展做好准备。
第五章教育的价值教育在《师说》中被赋予了深远的价值。
它被视为一种培养人的过程,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得到修身养性、明辨是非的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同时,教育也被认为是国家富强的重要保障,只有国民素质的提高,才能推动国家的进步。
总结《师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教育价值的文言文著作。
通过阅读和学习该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同时,我们也能体验到古人对师生关系的尊重和教育的崇高地位。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推动现代教育的持续发展。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总结《师说》如下:师说古之学者(1)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人非生而知之(3)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4),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5),其闻(6)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7);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是故(10)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18)。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20)也,则耻师焉,惑矣(21)。
彼童子之师(2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3)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24),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5),小学而大遗(26),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27)乐师百工(28)之人,不耻相师(29)。
士大夫之族(30),曰师曰弟子云者(31),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2)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3)。
”呜呼!师道之不复(34)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35)不齿(36),今其智乃(37)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8)!圣人无常师(39)。
孔子师郯子(40)、苌弘(41)、师襄(42)、老聃(43)。
郯子之徒(44),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5)”。
是故弟子不必(46)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7),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48),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49),不拘于时(50),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51),作《师说》以贻(52)之。
[1]《师说》注释译文词句注释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师说》韩愈一、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著有《昌黎先生集》。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唐代人,他与柳宗元同唐代古人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二.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三.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
跟随、而且(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3. 一词多义(1)师 a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c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d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 a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c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 a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c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4. 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状语后置(1)而耻学于师(2)师不必贤于弟子3.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五、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师说⽂⾔⽂知识点《师说》是唐代⽂学家韩愈创作的⼀篇议论⽂。
⽂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的作⽤。
下⾯⼩编给⼤家分享⼀些师说⽂⾔⽂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家,欢迎阅读!师说⽂⾔⽂知识⼀、通假字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今:有专门学问的⼈。
2.吾从⽽师之古:跟随(他)并且......;今:表因果的连词。
3.⽆贵⽆贱古:⽆论;今:没有。
4、今之众⼈古:⼀般⼈,普通⼈;今:许多⼈。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尚;今:道路,道德。
6、.⼩学⽽⼤遗古:在⼩的⽅⾯学习;今:指与中学、⼤学相对的'⼩学'。
7.弟⼦不必不如师古:不⼀定;今:⽤不着,不需要。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特殊的指⽰代词,“所”与介词结合,相当于“⽤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三、重点实词1、.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2、师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②于其⾝也,则耻师焉(从师)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吾从⽽师之 (意动⽤法,以……为师)(5)巫医乐师百⼯之⼈(名词,有专门技艺的⼈)3、从①惑⽽不从师(跟随)②见渔⼈,乃⼤惊,问所从来(⾃)四、重点虚词之课⽂中出现25次,它的⽤法如下:①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或事物:择师⽽教之连接定语和中⼼词,表⽰统⼀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之徒 /巫医乐师百⼯之⼈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A放在定语与中⼼词之间:古之学者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独⽴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C表⽰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D在动词、形容词或表⽰时间的词后,凑⾜⾳节,⽆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以前学过的课⽂中还有三种情况A作代词,指代⾃⼰:将哀⽽⽣之乎B作助词表⽰定语后置:蚓⽆⽖⽛之利C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3)其课⽂中出现17次,⽤法如下:①代词,有四种情况A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B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其出⼈也远矣(他们)C作兼语 :余嘉其能⾏古道(他)D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于吾乎(他们的)②作语⽓副词,有两种情况A表猜测 :圣⼈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概)B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四、词类活⽤①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作动词: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动:从师。
高中语文‖文言文《师说》知识点归纳《师说》是明代文学家袁了凡所著的文言文。
这篇文章围绕师生关系展开,表达了对教育和师道的思考和感悟。
下面是对《师说》的知识点的归纳:1. 文章结构:《师说》由序、上、中、下、后序共五部分组成。
序部是文章的开篇,主要阐述文章写作的动机和目的;上、中、下部则分别展开对师生关系的不同层面的描述和思考;后序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和触动。
2. 内容概述:文章以师生关系为线索,围绕指导、界定、引导、陶冶、启发、激发等关键词展开,分别探讨了师生相互启示、相互感化、相互影响的重要性和意义。
文章通过师道和教育的层面,展现了教育者在塑造学生人格和引导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3. 语言特点:《师说》以文言文的方式表达,语言较为正式、庄重、凝练。
句式多为对偶句、排比句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优美。
4. 师道意义:《师说》强调了师道的重要性,提出了教育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如质朴、宽宏、奉公、忍让等。
同时还强调了教育者应该给予学生的正面引导和人格修养的培养。
5. 学生态度:文章中也涉及到学生的态度问题,明确指出学生应该虚心向老师请教,积极学习与尊重老师的经验和指导。
6. 教育观念:文章中明确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德行和人格,让学生明辨是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7. 反对刻板印象:文章中反对了刻板印象的观念,强调教育者应该面对不同学生个体,制定不同的引导方式和方法。
8. 修身养性:文章中倡导了教育者要先修身养性,要求教育者自己具备崇高的品质和道德操守,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以上仅为《师说》的部分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吾乃今而后知古人之所以贵师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以其知之固博也;贤者之所以为贤,以其知之固多也。
是以圣益圣,贤益贤。
今之众人,其下贤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吾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解之者,解其所惑;授之者,授其所业;传之者,传其所道。
此三者,师之职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吾生而有道,非师之能传也;师生而传道,非吾之能授也。
吾与师,相得而益彰;师与吾,相得而益明。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道不远人,人自远之。
道在师,师在道。
道之与师,犹之水之与舟也。
水之载舟,亦能覆舟。
道之与师,犹之火之与薪也。
薪之燃火,亦能灭火。
道之与师,犹之土之与苗也。
苗之生于土,亦能毁土。
道之与师,犹之木之与根也。
根之生于木,亦能损木。
道之与师,犹之金之与石也。
石之砺金,亦能损金。
道之与师,犹之丝之与缕也。
缕之系丝,亦能断丝。
道之与师,犹之竹之与节也。
节之生于竹,亦能损竹。
道之与师,犹之玉之与璞也。
璞之含玉,亦能损玉。
道之与师,犹之剑之与刃也。
刃之利剑,亦能损剑。
故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此之谓师也。
以下是对《师说》中常考翻译的整理: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翻译: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3.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高考语文《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知识点梳理1、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 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 说明寄寓的道理。
《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 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就属这一文体。
2、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汉族。
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课文解读《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本文利用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富有特色。
而且涉及很多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例如“师”、“学者”、“惑”等,我们应该掌握这些词含义,夯实古文功底。
二、综合练习题(一) 给下列词注音:受业() 解惑() 愚笨() 乐师() 阿谀() 郯子() 苌弘() 师襄() 老聃() 李潘() 经传() 或不焉() 嘉() 贻() 句读() 读书() 嗟乎() 长幼()(二) 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⑴【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③吾师道也:()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吾从而师之:()⑥则耻师:()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⑧十年春,齐师伐我:()⑵【之】①择师而教之:()②郯子之徒:()③古之学者:()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⑤句读之不知:()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⑶【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⑦其可怪也欤:()⑷【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⑸【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 ⑹【乎】①其皆出于此乎?()②生乎吾前:() ③固先乎吾:() ⑺【于】①耻学于师:() ②其皆出于此乎?()③于其身也:()④师不必贤于弟子:()⑤不拘于时:()(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翻译:)⑵或师焉,或不焉(不:通,翻译:)(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①吾从而师之:(活用:翻译:)②吾师道也(活用:翻译:)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活用:翻译:)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活用:翻译:)(活用:翻译:)⑤则耻师焉:(活用:翻译:)⑥小学而大遗:(活用:翻译:)⑦孔子师郯子:(活用:翻译:)(五)分别写出下列词的古今含义: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今义:)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一、文学常识作者韩愈,字,世称“”,又称“”“”。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的散文语言,破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明人列他为。
与柳宗元并称“”,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其作品都收录在《》里。
说,是一的文体,可以,也可。
它的说理方式是以解释为主。
它的任务是阐述、说明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道理。
学法:先通读全篇,理顺文意。
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夯实基础,为迁移读懂课外文言文打好基本功。
二、主题《师说》论述了以及,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的陋习,提倡,,的学习风尚(运用了论证)。
在文中,韩愈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气魄。
三处对比:①古之圣人--②爱其子,择师教之--③百工之人--三、基础积累1.传道受业解惑(通,。
)2.或不焉,或师焉(通)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①;②。
今义:表关系的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
今义:。
)4.小学而大遗:(古义:今义:。
)5. 年十七,好古文(古义:今义:。
)6.今之众人:(古义:今义:。
)7.吾从而师之:(古义:今义:。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今义:。
)词类活用1.孔子师郯子(,。
)2.吾师道也(,。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而耻学于师(,。
)5.或师焉(,。
)6.小学而大遗(,)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③齐师伐我(,)④吾师道也(,)⑤或师焉,或不焉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⑥吾从而师之(,)2.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④朔气传金柝(,)⑤舍相如广成传(,)3.道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③道相似也(,)④会天大雨,道不通(,)4.其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④其皆出于此乎(,)⑤其可怪也欤(,)⑥其出人也远矣(,)⑦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于通假字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学于余\而耻学于师(,)③其皆出于此乎(,)④于其身也(,)⑤师不必贤于弟子(,)⑥不拘于时(,)6.之A.代词①择师而教之(,)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相当于)B.助词①古之学者(,)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标志)④蚓无爪牙之利(的标志)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的标志,放在中心词和补语之间,译“”)⑥填然鼓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顷之\久之(用在动词、形容词或者时间的词后,,无意义)C.吾欲之南海\辍耕之垄上(,)7.而①人非生而知之者(词,表,)②惑而不从师(词,表,)③吾从而师之(词,表,)④犹且从师而问焉(词,表,)⑤而耻学于师(词,表,)⑥择师而教之(词,表)⑦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词,表,)⑧小学而大遗(词,表,)⑨则群聚而笑之(词,表)文言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句)3.而耻学于师(句)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5.师不必贤于弟子(句)6.不拘于时(句)7.学于余(后置句)《师说》一、文学常识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文公”。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十课《师说》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十课《师说》课文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十课《师说》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文章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品位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师说》文言知识整理一. 通假字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三、一词多义1 师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5.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6.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 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8) 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7.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 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8.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9.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10.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2.名词作动词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3.名词的意动用法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二)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②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⑤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2.形容词作动词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三)动词的使动用法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二)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三)倒装句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2.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4. 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5. 固定格式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汇编]
师说是黄老的儒家思想代表作,是《论语》的续篇,重要的思想贡献者,是以师道本位的典型作品。
而且,师说以思想深刻、分析精湛而闻名于世,得到当时人们称赞。
师说反映的是儒家传统思想。
以師道和道德为基炀儒家传统,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社会公平、行善必获德,主张先礼后兵、教世化民,以礼教化代替武力。
强调先礼,着重注重德,坚持道德。
师说反映的是实用派思想观点,主张修其道以立其身。
凡事实践证明,强调从实际出发,具体把握原则,居安思危。
以修其身凡事大义,与礼合而为一体。
师说重视学问教育,主张仁智的双重培育,以“不懈努力,才能见得礼贤”为准则,强调“寡学”,分别姓名,尊重父辈,崇尚“仁者爱人,智者治人”。
师说强调思考,敦促大家消除私心,坚持正道,贯彻仁智辩证,教育青年,让后辈了解正义,崇尚正确的道德和文化伦理思想。
师说的主旨是:(1)要求个人发扬仁智,修其身;(2)以言传道、修道导仁;(3)排除万难,把握礼俗之中;(4)以礼教安民,治国有法;(5)崇尚学问,实事求是;(6)敦促后辈仁道尚义。
师说文言知识归纳总结(必备3篇)师说文言知识归纳总结第1篇【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⑥则耻师:(动词拜师)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老师)(者也判断句)【之】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②郯子之徒:(代词,这)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指前面的“六艺经传”,译为它们。
这是宾语前置句式)⑦士大夫之族:(这些人)⑧古之圣人:(的)⑨师道之不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⑩吾从而师之:(代词,他)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些))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揣测)【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吾师道也:(名词,道理)④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乎】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于】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名词,传文)【无】①孰能无惑:(没有)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焉】①则耻师焉:(他们)②或师焉或不焉:(助词:不译)③犹且从师而问焉:(兼词:于之)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文章,写的是从师求学的道理。
《师说》文言文师说知识点归纳师说知识点归纳《师说》是中国古代文言文经典之一,是汉代司马迁所著的一篇散文。
本文主要以叙述、议论和自述的形式,探讨了治学、教育和为人处世的重要问题。
以下是对《师说》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的归纳:第一,师道尊严。
《师说》中强调了对师长的尊重和崇敬。
文章中提到:“师教者严。
”这是指学生应该对待老师的教导要恭敬严肃,不可轻视和怠慢。
同时,《师说》也提到了师长应具备的责任和义务,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德行。
第二,尊重知识。
《师说》中明确指出:“夫积日月而欲有所长,责必以勤加焉。
”强调了学习知识需要付出勤奋努力的态度。
文章中还提到了“庸师”与“德师”的区别,强调了学生应该追求真正有学问的老师,避免对学习有害的“庸师”。
第三,勤奋笃学。
《师说》中强调了学生应该勤奋读书、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文章中提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一句表达了读书勤奋、不断学习的理念。
同时,《师说》也提到了学习应该有目标和方法,需要有系统的学习计划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四,人生态度。
《师说》通过对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描写,表达了对于人生和为人处世的思考。
文章中提到了“听其言而观其行”、“贼盗亡而无咎焉,可与共也”等观点,强调了诚实、正直和宽容的重要性。
同时,《师说》中还提到了“盗图书者才也”、“有过不改是君子”等观点,说明了一个人的品行和性格对于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师说》是一篇关于教育、学习和为人处世的经典文章。
通过阅读和理解《师说》,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师道尊严、尊重知识、勤奋笃学以及正确的人生态度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希望我们能从《师说》中汲取智慧,努力成为更好的人。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近年来,随着文言文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研究文言文。
其中,许多人会选择阅读《师说》这本经典的文言文读物,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但是,《师说》的词汇和句式结构较为复杂,对初学者来说不太容易理解。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师说》中的知识点,本文将整理出常见的文言文知识点,并为大家详细讲解。
一、古汉语词汇《师说》中的古汉语词汇较多,初学者需要逐一学习,了解其含义和用法。
例如:1.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指没有,没有了;“初”指开始;“鲜”指难得;“克”指能够;“终”指结束。
这句话的意思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开始的,但很难有完美的结局。
2. 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内”指天下,全国;“知己”指好友;“天涯”指天的边缘,异乡;“比邻”指相邻。
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好友在天涯海角,也能互相了解和相互支持。
二、文言文语法1.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文言文句子中最基本的语法结构。
通常是以“所”为主语、以“之”为宾语的形式出现,例如“所行非吾意,所言非吾心”(《论语·述而》),意为行为与言辞都不是我自己的意愿和想法。
2. 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修饰主句的从句,表示方式、原因、条件等,通常结构为“以……为……”或“虽……而……”,例如“以毒攻毒”、“虽千万人吾往矣”。
3. 并列句并列句由两个以上的简单句组成,通过连词连接起来,在语法上是平行的关系,例如“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三、文言文常用句式1. 少则得,多则惑此句的意思是,少了解的人容易得到知识,而过分地追求知识却容易迷失方向。
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是明白一件事情,没有亲身经历,效果不如喜好一件事情的人,而真正享受一件事情的人则最幸福。
四、文言文篇章结构1. 《师说》中大多数文章为议论文,通常按照“明前言,重中点,缓后事”的结构进行组织。
它们通常首先揭示主题,然后给出若干主要观点,最终总结出结论。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高考语文《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知识点梳理1、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就属这一文体。
2、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汉族。
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课文解读《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本文利用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富有特色。
而且涉及很多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例如“师”、“学者”、“惑”等,我们应该掌握这些词含义,夯实古文功底。
二、综合练习题(一)给下列词注音:受业()解惑()愚笨()乐师()阿谀()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李潘()经传()或不焉()嘉()贻()句读()读书()嗟乎()长幼()(二)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⑴【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③吾师道也:()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吾从而师之:()⑥则耻师:()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⑧十年春,齐师伐我:()⑵【之】①择师而教之:()②郯子之徒:()③古之学者:()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⑤句读之不知:()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⑶【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⑦其可怪也欤:()⑷【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⑸【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余嘉其能行古道:()⑹【乎】①其皆出于此乎?()②生乎吾前:()③固先乎吾:()⑺【于】①耻学于师:()②其皆出于此乎?()③于其身也:()④师不必贤于弟子:()⑤不拘于时:()(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翻译:)⑵或师焉,或不焉(不:通,翻译:)(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①吾从而师之:(活用:翻译:)②吾师道也(活用:翻译:)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活用:翻译:)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活用:翻译:)(活用:翻译:)⑤则耻师焉:(活用:翻译:)⑥小学而大遗:(活用:翻译:)⑦孔子师郯子:(活用:翻译:)(五)分别写出下列词的古今含义: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今义:)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原文及翻译注释师说原文及翻译注释师说是韩愈为了鼓励自己的学生“不拘于时,学于余”而做,今天yjbys店铺为您收集整理了师说的原文及翻译,想了解的可以看看,更多文言文请关注yjbys网!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师说》文言知识整理
一. 通假字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三、一词多义
1 师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5.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 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 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7.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 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9.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10. 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三)倒装句
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
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5. 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加拿大学毕业证代理商 D35s04mYHUK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