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元认知能力 Meta-Cognitive

元认知能力 Meta-Cognitive

元认知能力 Meta-Cognitive
元认知能力 Meta-Cognitive

元认知能力metacognitive skill

根据弗拉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

1、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知识就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即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等问题的认识。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有关个人作为学习者的知识,即有关人作为学习着或思维着的认知加工者的一切特征的知识。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再细分为以下三类:关于个体内差异的认识(比如,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能力及其限度,以及如何克服自己在认知方面存在的不足等);关于个体间差异的认知(比如,知道人与人之间在认知方面以及其他方面存在的种种差异);关于主体认知水平和影响认知活动的各种主体因素的认识(比如,知道记忆、理解有不同的水平、知道注意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性、知道人的认知能力可以改变)。

(2)有关任务的知识,在有关认知材料方面,主体应当认识到,材料的性质(如图形材料与文字材料)、材料的长度(如一段短文与一篇长文)、材料的熟悉性(如熟悉的材料与不熟悉的材料)、材料的结构特点(如论说文与叙述文)、材料的呈现方式(如听觉呈现与书面呈现)、材料的逻辑性(如有组织的材料与无组织的材料)等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的认知活动的进行和结果;在有关认知目标、任务方面,主体是否知道不同认知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可能是不同的,有的认知活动可能有更多、更高、更难的要求。比如,要求回忆一篇文章的大意要比要求回忆该文章的准确词序的任务困难得多。

(3)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知识,这方面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比如,进行认知活动有哪些策略、各种认知策略的优点和不足是什么、它们应用的条件和情境如何、对于不同的认知活动和不同的认知任务,什么样的策略可能是有效的等等。

2、元认知控制

元认知控制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这种过程在工作记忆中进行操作。

元认知控制包括检查是否理解、预测结果、评价某个尝试的有效性、计划下一步动作、测查策略,确定当的时机和努力、修改或变换策略以克服所遇到的困难等等。概括起来,包括这样三个方面:

(1)计划即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象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

(2)监视,即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

(3)调节,即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一般来说,元认知控制与认知目标、认知课题和情境等因素密切相联。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认为元认知包括三个方面内容(董奇,1989)。一是元认知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即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即个体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对其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在实际的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元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指导、调节我们的认知过程,选择有效认知策略的控制执行过程。其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

3、元认知策略

学习时,学习者要学会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解决问题。例如,假如你读一本书,遇到一段读不懂,你该怎么办呢?你或许会慢慢再读一遍;你或许会寻找其他线索,如图、表、索引等来帮助理解;或许你还会迟到这一章更前面的部分,这意味着你要学会如何知道你什

么地方不懂,以及如何去改正你自己。此外,你还要能预测可能会发生什么,或者能说出什么是明智的,什么不是明智的。所有这些都属元认知策略。概括起来,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以下三种:

1.计划策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详细了解

给学习作计划就好比是足球教练在比赛前针对对方球队的特点与出场情况提出对策。不论是完成作业,还是为了应付测验,学生在每一节课都应当有一个一般的“对策”。成功的学生并不只是听课、作笔记和等待教师布置测查的材料。他们会预测完成作业需要多长时间,在写作前获取相关信息,在考试前复习笔记,在必要时组织学习小组,以及使用其他各种方法。换句话说,成功的学生是一个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学习者。

2.监控策略——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这些策略使学习者警觉自己在注意和理解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找出来,并加以修改。当你为了应考而学习时,你会向自己提出问题,并且会意识到某些章节你并不懂、你的阅读和记笔记方法对这些章节行不通,你需要尝试其他的学习策略。下面说说两种具体的监控策略——领会监控和集中注意

(1)领会监控

一种具体的监控策略就是领会监控。熟练的读者在阅读时自始至终都持续着这一过程。熟练的读者在头脑里有一个领会的目标,诸如发现某个细节,找出要点等,于是,为了该目标而浏览课文。随着这一策略的执行,如果找出了这个重要细节,或抓住了课文的要点,熟练的读者会因达到目标而体验到一种满意感。但是,如果没有找到这个细节,或者不懂课文,则会产生一种挫折感。如果领会监控最终显示目标没有达到,就会采取补救措施,比如重新浏览材料,或者更仔细地阅读课文。

一些研究表明,从幼儿到大学生有许多人都缺乏这种领会监控技能,好多学生总是把重复(如再读、抄笔记等)作为他们的主要策略,从课本或讲演中学习新知识,

为了帮助这样的学生,德文(Devine,1987)建议他们使用以下策略以监视并提高他们的领会:

①变化阅读的速度。以适应对不同课文领会能力的差异。对于比较容易的章节读快点,抓住作者的整体观点;对于较难的章节,则要放慢速度。

②中止判断。如果某些事不太明白,继续读下去。作者可能会在后面填补这一空隙、增加更多的信息、或在后文中会有明确说明。

③猜测。当所读的某些事不明白时,养成猜测的习惯。猜测不清楚段落的含义,并且读下去,看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④重读较难的段落。重新阅读较难的段落,尤其是当信息仿佛自相矛盾或模棱两可时。最简单的策略往往是最有效的。

(2)集中注意

注意和金钱、能源一样,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在某时刻,只能注意有限的事物。当教师要求学生将他们有限的注意能量全都花在他所说的每一件事上,学生只得放弃对其他刺激的积极注意,只得变换优先度,将其他刺激全部清除出去。

例如,当人们全心注意一个有趣的谈话者时,他们就意识不到细微的身体感觉(如饥饿),甚至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其他刺激。有经验的讲演家知道,听众一旦心不在焉时,他们已经不再集中注意听讲了,可能已经转向注意午餐或其他活动了,因此就要重新抓回他们的注意力。

资料:如何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

3.调节策略——调节策略与监控策略有关。

例如,当学习者意识到他不理解课的某一部分时,他们就会退回去读困难的段落;在阅读困难或不熟的材料时放慢速度;复习他们不懂的课程材料;测验时跳过某个难题,先做简单的题目等。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他们的学习行为,使他们补救理解上的不足。

元认知策略总是和认知策略一道起作用的。如果一个人没有使用认知策略的技能和愿望,他就不可能成功地进行计划、监视和自我调节。元认知过程对于帮助我们估计学习的程度和决定如何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认知策略则帮助我们将新信息与已知信息整合在一起,并且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因此,我们的元认知和认知必

须一道发生作用。认知策略(如划线、口头复述等)是学习内容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元认知策略则监控和指导认知策略的运用,也就是说,可以教学生使用许多不同的策略,但如果他们没有必要的元认知技能来帮助他们决定在某种情况下使用哪种策略、或改变策略,那么他们就不是成功的学习者。

元认知策略的运用

元认知策略的运用 关键词:元认知策略;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听力水平 一、引言 过去的几十年里,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发生了诸多变化:从视听教学法时期的听力不可教——认为学生会通过渗透、慢慢地融会贯通来掌握听力,变化为随意听些带有听力理解题的篇章,其大部分篇章的语言都是书面语,然后到策略教学法,主张学生运用听力学习策略,教学生如何有效地去“听”。学习策略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元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一种,它与元认知知识同属于元认知范畴。外语学习中,元认知知识是关于学生对语言学习过程的认识,元认知策略则是为了成功学习一门外语而采取的管理步骤,如制定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效果等。 二、元认知策略概述 近年来,国外学者越来越关注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策略。O’Malley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将语言学习策略分为:①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调整策略和驾驭学习策略;②认知策略——理解策略,如利用原有知识帮助理解等;③交际情感策略——如提问策略和主动发言策略三大类。其中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计划、监控和评价,即用于了解学习并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价学习活动来控制学习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一种高层次的执行性策略,学习者用以控制、调节并指导整个学习过程,是影响英语听力能力的关键性因素。此外,Wenden等学者利用访谈等方式,根据不同社会环境中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活动,把元认知策略概述为“学习者对语言目标、资源以及资源的利用、优先考虑的语言项目、学习语言方式的改变等方面所做出的决定”。 我国外语教研人员调研学习策略时,结合中国学生具体情况,把元认知策略细化为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预测重点难点、选择注意力、安排时间等。调查结果表明,听力学习策略是使用频率较低的策略之一,不仅得不到学生重视,也被教师忽视。元认知知识或意识是使用元认知策略的基础。学生只有认识了所学语言的特点和规律,了解了自己语言学习的能力,才能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随时监控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找出克服困难的方法。所以,对元认知意识和策略的培养是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学习”,使之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三、元认知策略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1.听前策略 听前策略是指听前的组织计划安排,包括找出听力课程的特点及难点、制定短期或长期目标。开始听力训练前学生通常不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与学习方法,对听力课程有畏难情绪,这时需要教师指导学生为听力训练做好准备。上课前应帮助

学习策略包含元认知策略

学习策略包含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其中,认知策略是指直接作用于输入信息的策略(O'Malley和Chamot,1990)。学生从阅读材料中获得信息后需要运用一些认知策略来帮助他们快速准确地理解这些信息。在英语阅读中自觉、灵活地使用认知策略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Learning strategies include meta-cognitive strategy, social,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strategies and tactics, the cognitive strategies, which refers to a direct role in input information strategy (O 'Malley Chamot and, 1990). Students gain from reading materials to use some information cognitive strategies to help them to understand these information quickly and accurately. In English reading, flexible use of cognitive strategies for students is very important. 一、定义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A definition The cognitive strategies learners of some of the information is processing techniques and methods, and its basic function of two aspects: one is 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effectively, Two is to classify the storage system. 二、类型 (一)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师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Type (1) repeat Retell strategists in working memory refers to keep information, use interior language learning materials or reproducibility,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attention in learning materials. (二)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 层加工策略。它常被描述成一种理解记忆的策略,其要旨在于建立信息间的联系。联系越多,能回忆出信息原貌的途径就越多,即提取的线索就越多。精加工越深入越细致,回忆就越容易。对于比较复杂的课文学习,精细加工策略有说出大意、总结、建立类比、用自己的话做笔记、解释、提问以及回答问题等。 (2) finishing strategy Finishing strategy is to show the new information and the minds of old information to increase the deep processing of new information meaning. It is often described as a kind of understanding memory strategy, its message is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contact information. You can recollect the contact information, the original way, namely the extraction of clues. The thorough careful precision, the easier it. For complex text study, fine processing strategy, summarize and set out, use your own words analogy notes, interpretation,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力”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二十一世纪是经济时代,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社会、学习化社会,因此,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是摆在每个学生面前的迫切课题。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扶着小孩子走路,目的是要他学会走路,而不是替他走路。”知识经济是二十一世纪的经济主流,会学习的人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 我校“优化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镇江市立项课题已在二00二年六月顺利结题。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并能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进行系统分析,进行自主学习,本课题的提出就是上一课题的延伸,在此基础上,解决选择学习方法的问题,让学生学会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最终达到“学会学习”。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的界定 学力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综合性学力是指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的复合。 所谓元认知,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指人们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具体地讲,就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的活动中,学生自觉地调动,选择元认知知识,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调节,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具体指:教给学生的元认知知识,积累学生的元认知体验,训练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从广义上讲,元认知能力属于学力范畴,通过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旨在使学生不仅能学、会学,而且使学生具备在未来能够自我生存和发展,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能力。 本课题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一种新的途径,为教改提供一个新的方向,以“三个方向”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针,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性能力。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认知心理学。人的元认知能力,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识,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在人们的各种活动中,元认知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监控、调节功能。有关实验证明,元认知与思维品质(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存在着困果联系。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活动可分为目标系统、材料系统、操作系统、产品系统和监控系统几大部分,其中监控系统处于支配地位,对其他四个系统起着协调控制作用。而学习的监控系统的最重要核心成分就是自我监控。 2、系统理论。从系统理论角度分析,学习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存在着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素,其中既包含学生主体方面的因素,还包括学习环境方面的因素。任何学习活动的效率高低、效果好坏直接取决于这些因素是否合理、有效、协调地发挥出积极作用,这就要求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对学习系统中的各有关因素进行积极、主动、科学、合理的调节、控制,从而使它们协调一致地对学习活动起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 3、当代教学论。当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是教的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的活

学习自我监控量表

学习自我监控量表 董奇等编的《学生自我监控问卷》测定中小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该量表共有98道测题,每题采用六级评分制,包括计划性、准备性、意识性、一般方法、预习、上课理解、不懂对策、课后作业、复习、方法性、执行性、反馈性、补救性与总结性十四个维度。 1、学习前,一般都事先做好计划。 2、上学前常常检查自己是否带好课本、笔记、文具等学习用具。 3、课堂上知道老师为什么讲这些内容。 4、即使是不感兴趣的课程,自己也会努力想办法学好它。 5、学习新课程前,一般都要求自己进行预习。 6、常常把生字、难词,容易混淆或忘记的公式、定理记在一个卡片或记录本上。 7、对弄不懂的问题从不放过,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8、做练习题时努力琢磨习题的多种解法。 9、课后努力整理笔记,把遗漏的内容补齐,把其中的层次、条理理清楚。 10、学习中除非万不得已,一般都尽量努力不打破自己的学习计划。 11、每次做完作业后,常常从头到尾再看一遍,检查一下是否有错误或遗漏。 12、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主动并及时地进行纠正。 13、常常阅读有关学习方法方面的书籍,并进行思考。 14、开始学习前常常努力想一想要学什么内容,如何去学。 15、学习前没有准备好学习用具,在学习时常常用到什么找什么。 16、做练习题时,通常都知道是为了练习哪些定理或公式。 17、经常要求自己按照预习一听课一作业一复习这几个环节进行学习。 18、常常努力通过种种渠道(课处读物、有关讲座、课外小组等)较早地了解将要学习的有关内容。 19、课堂上努力领会老师强调的重点是什么。 20、一旦发现老师留的选做题太难时,一般都不做。 21、做题过程中注意领会和总结解题的关键点。 22、每学完一单元或期中、期末时,努力把每一科目学过的知识串起来复习。 23、自己事先订的学习计划常常不能坚持下去。 24、完成作业后很少对自己作业完成的正确与好坏情况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价。 25、当遇到难题或学不下去时,先做点别的事,然后再努力去解决或学习。 26、常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摸索和总结。 27、经常在考试前“临阵磨枪,’o 28、常常注意把书本、笔记及其它学习用品整理好,以便用时容易找到。 29、写一篇作文时,常常不知道应模仿哪类文章来写。 30、经常努力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 31、预习时常常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以便听课时更有针对性。 32、听讲时努力琢磨教材和老师讲课的思路。 33、作业中遇到难题时,常常努力动脑筋去思考解决。

LOTCA认知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标准

LOTCA认知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标准 Loewenstein 认知功能评定表(LOTCA) 测试患者姓名: 评定者: 测试日期: (在相应的数字上打圈) 编号: 测试项分数备注 低高 定向 1. 地点定向(OP) 1 2 3 4 5 6 7 8 2. 时间定向(OT) 1 2 3 4 5 6 7 8 视知觉 3. 物体识别(OI) 1 2 3 4 4. 形状识别能力(SI) 1 2 3 4 5. 图形重叠识别(OF) 1 2 3 4 6. 物体一致性识别(OC) 1 2 3 4 空间知觉 7. 身体方向(SP1) 1 2 3 4 8. 与周围物体的空间关系(SP2) 1 2 3 4 9. 图片中的空间关系(SP3) 1 2 3 4 动作运用 10. 动作模仿( P1) 1 2 3 4 11. 物品使用( P2) 1 2 3 4 12. 象征性动作( P3) 1 2 3 4 视运动组织时间 13. 复绘几何图形( GF) 1 2 3 4 14. 复绘二维图形( TM) 1 2 3 4 15. 插孔拼图( PC) 1 2 3 4 16. 彩色方块拼图(CB) 1 2 3 4 17. 无色方块拼图( PB) 1 2 3 4 18. 碎图复原(RP) 1 2 3 4 19. 画钟(DC) 1 2 3 4 思维操作 20. 物品分类(CA) 1 2 3 4 5 21. Riska 无组织的图形分类(RU) 1 2 3 4 5 22. Riska 有组织的图形分类(RS) 1 2 3 4 5 23. 图片排序A( PS1) 1 2 3 4 24. 图片排序B( PS2) 1 2 3 4 25. 几何图形排序推理( GS) 1 2 3 4 26. 逻辑问题(LQ) 1 2 3 4 注意力及专注力 1 2 3 4 评估所需时间: 评估过程完成: 一次完成两次或以上 完成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是弗拉维尔(Flavel)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中文译法主要有这样几种:反审认知,反省认知,超认知,后设认知。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 一、相关背景概念 (一)元认知 它包括两个相对独立的成分:一个是元认知知识,即有关个人、任务以及策略的知识:一个是元认知控制,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监控和相应的调节,以达到预定目标,即知道何时做,如何做,即有关修正人、任务以及策略的知识:一个是元认知控制,包括计划、监控和调节。 (二)元认知策略 学习时,学习者要学会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解决问题。例如,假如你读一本书,遇到一段读不懂,你该怎么办呢?你或许会慢慢再读一遍;你或许会寻找其他线索,如图、表、索引等来帮助理解;或许你还会知道这一章更前面的部分,这意味着你要学会如何知道你什么地方不懂,以及如何去改正你自己。此外,你还要能预测可能会发生什么,或者能说出什么是明智的,什么不是明智的。所有这些都属元认知策略。 二、元认知策略的分类 概括起来,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以下三种: 1.计划策略 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给学习作计划就好比是足球教练在比赛前针对对方球队的特点与出场情况提出对策。不论是完成作业,还是为了应付测验,学生在每一节课都应当有一个一般的“对策”。成功的学生并不只是听课、作笔记和等待教师布置测查的材料。他们会预测完成作业需要多长时间,在写作前获取相

谈谈如何提高自我的元认知能力

谈谈如何提高自我的元认知能力 一、引言: 元认知”是美国社会认知心理学创始人、斯坦福大学教授约翰·弗拉维尔在对儿童的思维过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他指出,元认知是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所以说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个人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例如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认知活动的再认知、再思考及进行积极的监控。元认知的实质是人的自我监控。元认知的作用是从深层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效果。 二、概念界定: 所谓元认知,简言之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实际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中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的再认识、再思考及进行积极的监控,就属于元认知的范围。元认知的实质就是人的自我监控。 三、提高元认知能力的基本途径分析: 1、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知识 基本的学习策略包括注意策略、组织策略、精制策略、编码策略、问题解决策略等。 元认知知识包括学习者认知特点、学习材料类型、学习目标类型、学习策略类型等方面内容。它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概念、规则“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种“怎么办”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是一种“何时做、为什么这样做”的知识。 在开展认知能力的训练时,应该将学习方法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促进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向条件性知识转化,这能有效促进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2、自我提问法 自我提问法是在元认知训练中,通过一系列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问题表单,不断地促进通过自我反省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在课堂或课外学习中,自我提问,及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与调节。自问“我掌握了某个对象吗?”就是对自己学习能力与过程的检查与评价。通过如此不断地自我反馈、自我评价,帮助自己理清思路,就能优化学习过程,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元认知监控能力也得到提高和发展。 另外,还可以设计和制定自我评价细目和量化标准即自检表,定期(每单元一次)填写,这样让对自己的学习心理、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也是提高元认知监控能力的有效方法。 3、同学间相互问答 研究表明,解决问题时学生间相互问答能提高被试的元认知能力,相互提问最多的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也最快。训练学生两人一组,就一些认知策略知识相互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4、善于反思和总结 学习者应养成反思的习惯,善于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特别要注意总结自己成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借鉴他人在这方面的经验,不断养成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每天记学习日记(尤其是记“灵感录”、“反思录”)是一种好的总结方法。

LOTCA认知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标准

LOTCA认知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标准 附录1 Loewenstein 认知功能评定表(LOTCA) 测试对象姓名: 评定者: 测试日期: (在相应的数字上打圈) 编号: 测试项分数备注 低高 定向 1. 地点定向(OP) 1 2 3 4 5 6 7 8 2. 时间定向(OT) 1 2 3 4 5 6 7 8 视知觉 3. 物体识别(OI) 1 2 3 4 4. 形状识别能力(SI) 1 2 3 4 5. 图形重叠识别(OF) 1 2 3 4 6. 物体一致性识别(OC) 1 2 3 4 空间知觉 7. 身体方向(SP1) 1 2 3 4 8. 与周围物体的空间关系(SP2) 1 2 3 4 9. 图片中的空间关系(SP3) 1 2 3 4 动作运用 10. 动作模仿( P1) 1 2 3 4 11. 物品使用( P2) 1 2 3 4 12. 象征性动作( P3) 1 2 3 4 视运动组织时间 13. 复绘几何图形( GF) 1 2 3 4 14. 复绘二维图形( TM) 1 2 3 4 15. 插孔拼图( PC) 1 2 3 4 16. 彩色方块拼图(CB) 1 2 3 4 17. 无色方块拼图( PB) 1 2 3 4 18. 碎图复原(RP) 1 2 3 4 19. 画钟(DC) 1 2 3 4 思维操作 20. 物品分类(CA) 1 2 3 4 5 21. Riska 无组织的图形分类(RU) 1 2 3 4 5 22. Riska 有组织的图形分类(RS) 1 2 3 4 5 23. 图片排序A( PS1) 1 2 3 4 24. 图片排序B( PS2) 1 2 3 4 25. 几何图形排序推理( GS) 1 2 3 4 26. 逻辑问题(LQ) 1 2 3 4 注意力及专注力 1 2 3 4 评估所需时间: 评估过程完成: 一次完成两次或以上 完成

教资国考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练习题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2015教资国考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选练习题:小学生的认 知发展(一) 单项选择题 1.艾里斯的ABC理论中的“C”指的是( )。 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 B.获得正向的情绪结果 C.事件造成的情绪后果 D.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 【答案】C。解析:艾里斯的ABC理论中,A指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指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 指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故选C。 2.组织策略属于( )。 A.精加工策略 B.认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调节策略 【答案】B。解析: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小学儿童处于认知发展的( )阶段。 A.前运算 B.形式运算 C.具体运算 D.感知运动 【答案】C。解析: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7-11岁的儿童处在具体运算阶段,所以小学儿童处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 4.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 )方面的特性。 A.广度 B.强度 C.时间 D.空间 【答案】C。解析: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时间方面的特性。 5.儿童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 )。 A.多维思维 B.思维的可逆性 C.具体逻辑推理 D.守恒观念形成 【答案】D。解析:守恒观念形成是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 6.以下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的是( )。

A.设置学习目标 B.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 C.测验先做简单题目 D.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答案】A。解析: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7.经典条件反射的创始人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华生 【答案】B。解析:巴甫洛夫是经典条件反射的创始人。 8.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是( )。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推理思维 D.创造思维 【答案】C。解析:推理思维是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9.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不能回忆或再认的原因主要是( )。 A.无适当提取线索 B.信息相互干扰 C.痕迹消退 D.压抑 【答案】A。解析: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不能回忆或再认的原因主要是无适当提取线索。 10.提出学生获得概念的主要方式是概念同化的心理学家是( )。 A.奥苏伯尔 B.布鲁纳 C.加涅 D.杜威 【答案】A。解析:奥苏伯尔提出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有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其中主要方式是概念同化。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二) 单项选择题 1.斯金纳研究的条件反射叫做( )。 A.操作性条件反射 B.遗传性条件反射

元认知与学习策略全解

j元认知与学习策略 元认知(metacognition) J.Flavell 《认知发展》,1976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与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与控制。 元认知结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控 (一)元认知知识(p198) 1、个人因素:有关个人作为学习者的知识 个体内差异的认知、个体间差异的认识、人类认知的普遍性特征的认识。 (1)个体内差异:如有关自己更擅长数学而不是化学的知识。又如:有的人通过阅读比通过听讲会学得更好等信念。 (2)个体间差异:一种关于他人的社会认知技能的信念。如:如你关于父母比大多邻居对他人的需要和情感更敏感的信念。 (3)认知普遍性:关于人类的心理一般是什么的知识或信念。 例如:无需读书就能知道一个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是有限的,且十分容易出错。 又如:你也知道,人们有时理解、有时不解,有时理解错误或误解,稍后你可能回忆起现在没能回忆起来的内容。

2、任务因素:有关材料或任务的知识 (1)与任何认知任务中人们所遇到和处理的信息性质有关。 个体已认识到这种信息的性质对你处理信息的方式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你从经验得知,理解并记住复杂且不熟悉的信息通常是困难且费时间的。你也知道,如果可供你使用的信息缺乏且不可靠的时候,这意味着基于这种信息的判断和结论可能是错误的。 (2)涉及任务要求的性质。即使可供适用的信息完全相同,你也知道其中的一些任务更难,要求更高。 例如:你知道,记住一个故事的要点比记住故事的确切字句要容易。 (二)元认知监控 1、概念:个体在认知活动过程中,能不断评价学习过程,并能适时地调整计划、选用恰当的方法,以保证任务的有效完成.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核心. 2、学习监控结构:计划、监视、调节 元认知检测和自我调节:问题解决过程中一个人如何支配自

元认知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精)

元认知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教师往往更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了让学生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监督、评价及修改。从教学思想的确立,到大纲、教材的编制,再到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管理措施的确定,都忽视了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性。“学会学习”已经势在必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适应了现实对人才的需要,促进了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而给学生以学法指导,是达到“会学”的前提和保证。指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象调控的方法和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就体现了元认知能力在学习中的作用。1.元认知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元认知能力的形成是人的自我意识成熟的本质特征。这主要是因为元认知是以主体的认知活动为意识的对象,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着监控作用,通过元认知系统的监控,可以实现人脑对信息的输入、加工、储存、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从而我们就能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而相应的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进程,这主要表现在:主体可以根据活动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方法,监督认知活动的进行状况,不断获取并分析反馈信息,及时调节自我的认知过程。因此,元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减少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的盲目性、冲动性,提高学生的意识性和自主性,从而促进了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2.元认知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意识水平 学习目标是保证学生学习活动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元认知能力对于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提高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组织、完成这个目标及所制定的目标的难易的意识,从而使所制定的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学生也可以随时调整、改变所制定的目标以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并由此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积极主动地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地实现既定的目标。 3.元认知是学习策略结构的核心和学习策略迁移的关键 首先,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运用认知策略对知识结构进行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学习策略是由学习方法、学习的调控和元认知组成的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的有机系统。这三者交互作用,便构成了完整的学习策略。其中,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控只是一种执行手段,而要自觉地、有计划地执行某种活动,首先要对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学习受哪些因素影响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和体验。所有这些都是在元认知的作用下产生的,所以说元认知是学习策略结构的核心和动力系统,是最高层次的调节机构。 其次,元认知能力作为人对认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就其功能来说,它可以使

元认知调查问卷

元认知调查问卷 1 你觉得你了解你自己吗? A 了解 B 不太了解 C 无所谓 2 你是否有自己的学习计划? A 有 B 无 3 你有写学习日记的习惯吗? A 有 B 没有 C 偶尔写 4 你能了解自己记忆、理解的水平别人相比是强还是弱吗? A 能 B 不能 5 你平时对自己做错的试题做原因分析吗? A 经常 B偶尔 C从不 6 做类型题时,你能判断出那是否是你擅长的题型吗? A 能 B 有时能 C不能 7你平时是否喜欢与同学交流彼此的做题方法? A 是 B 不是 8 你平时考试估分准确次数的比率如何? A 很高 B 一般 C很低 9 你平时做事是否都有明确的目的? A 是 B 有时是 C否 10 你认为你的自我学习监控能力如何? A好 B一般 C不好 11 你认为自己的学习效率怎么样? A 很差 B 一般 C 比较好 D 特别好 12 你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进行积极、自觉监控和调节吗? A是 B否 13 当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你是否反思过自己的学习方法? A 是 B 不是 14 你是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合理调节各科的学习? A 是 B 不是 15 你是否经常带着情绪处理事情? A 是 B 有时 C 从来都不 16 你是否能调整和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 A 是 B 有时 C 从来都不 17 你习惯同学之间互相提问的方式学习吗? A 习惯 B 不习惯 C 无所谓 18 你在听课或听人讲话时,是否有提出问题的习惯? A 是 B 有时 C 从来不 19 你是怎样做笔记的? A 选择性记录 B把老师的课件和板书全抄下来 20 当你突然产生灵感的时候,你是否马上记下来? A 是 B 有时 C 从来不 21 你在选择选修课时,是以自己的兴趣为前提吗? A 是 B 不是 22 在思考问题时,是否了解认识自己的思维,能否讲出来? A是,能 B是,不能 C否,不能

学生认知能力训练内容组织与实施的研究

随班就读学生认知能力训练内容组织与实施的研究 历史版本:5编辑时间:2009-4-29 11:03 作者:王开 妍标签: 随班就读学生认知能力训练内容组织与实施的研究认知能力训练内容组织 摘要:本文以认知康复教研组教研行动的顺序,呈现教研组在随班就读学生认知能力训练过程中的实践探索。首先基于已有实践和文献研究提出问题,指出随班就读学生认知能力训练的资源需要进一步丰富,外延需要进一步拓展。接着进行学生认知能力评估,借鉴医学诊断,再结合调查问卷、行为观察等非实验室评估方法,进行多维度评估,由专业人员、教师、家长组成团队来全面评估随班就读学生的认知能力状况。然后在评估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认知能力训练的目标系统,从而便于制定随班就读学生的个别化训练计划。最后确定训练内容与方法,训练方案本身就是训练内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因此训练方案设计是认知能力训练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实践中探索出聚焦式和循环式 两种设计思路。 关键词:随班就读认知能力评估训练 1.提出问题

1.1 基于实践拓展外延 我校的认知能力训练实践与研究已经有一定基础,前一阶段认知能力训练较多集中于思维训练。当时除了借鉴国内外众多学者开发的一系列的思维训练课程(针对一般人群,如斯腾伯格(R. J . Sternberg) 的“思维教学课”等),主要利用华师大特教系针对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设计的可逆性思维训练教程,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认知能力训练,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是,目前参加认知能力训练的随班就读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年龄跨度大,个体、亚群体之间差异显著,认知能力训练的资源需要进一步丰富,训练内容的外延需要进一步拓展。 1.2 基于文献转变视角 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是在许多活动中都共同需要的认识方面的能力,着重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它隶属于智力的范畴,是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它是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从文献中可以看出,目前随班就读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政策理论、现状调查、工作总结、教育教学个案等方面,但针对随班就读学生认知能力训练研究较少,仅见华师大谭和平的调查研究1[1]和实验

浅谈元认知策略与其当中评价策略的重要性

浅谈元认知策略与其当中评价策略 的重要性 元认知是对认知活动进行反思的知识系统,是对认知的认知。而所谓元认知策略,指的是通过确立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结果等手段来调控认知策略的控制执行过程。由其定义易得,其主要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评估策略。三者相辅相成,缺少其一都会导致学习效率大大下降。 缺少计划,在学习的时间管理上不能达到最高效率,在学习的目的与方向上可能也会有所偏差,没有计划的学习事倍功半。此外,能否按照计划进行学习;能否根据学习内容进行学习速度调整;能否根据新问题调整学习目标;发现学习方法的不足时,能否及时调整等一系列的问题思考,都是对自身学习状态地监控与调节,及时发现问题并快速进行调整。因此,监控也是一个尤其重要环节。当我们完成学习任务以后,我们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与反馈。就像下围的高手都会有的复盘的习惯——复演该盘棋每一步的走向,以检查对局中招法的优劣与得失关键。复盘使整盘棋最大利用化。而在三种学习策略中,评估策略对我影响最为深远。 评价为整个学习过程注入灵魂,将学习资源最大利用化。在高中时期,我就经历了从无到有的一次质的转变。高一高二的时候,我总能利用好时间进行学习规划,并能及时完成老师下达的学习任务,但是无论我多么努力,成绩还是没能更上一层,我陷入了沉思与自我怀疑。在一次期中考后,我还是主动地去找老师寻求帮助。“做题的意义不是在于检测你答案的对错,而是在于什么原因导致你做错了这道题,这道题目涉及的哪些知识点还没掌握,考卷各部分的时间分配上是否妥当等等,由果溯因,对每一阶段的学习进行一次复盘,才能有新的感悟“。那次谈话以后,我重新调整了学习策略,对每一次的考试都进行多方面的复盘,并对错题进行记录与分析。之后我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学习成绩提升不少,也养成了复盘的好习惯。而这一好习惯也一直保留至今。现在回头看来,刚开始的我在学习阶段只有计划与监控,没有对其进行一个评价与反馈,无法将学习资源最大利用化,而在开始复盘之后,学习效率则大大提高,再一次印证评价策略的重要性。 在实践研究中,在施教者角度,可以通过自身经验的传递来让学生学习评价策略。由于本身其概念的“反馈”和“评价”两词比较抽象,教师可以分享自己在某一学习阶

培养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意义

培养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意义 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弗莱维尔在70年代提出的。按照弗莱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其实质是个人对认知活动和结果的自我意识,进行自我批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并得到自我体验。所谓元认知能力,就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数学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的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 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对数学材料的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通过自我意识,对该认知过程进行积极监视、控制和调节的元认知过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表现为在掌握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基础上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而且也表现为自觉地对认知过程的监视能力、控制能力和调节能力。后者,即元认知能力,决定和影响着认知能力的发挥与施展。所以,元认知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制高点,提高元认知能力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 ⒉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其实质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所以,元认知对认知活动的监控与调节,主要是对思维活动的监控与调节。这种监控与调节的内容主要有三点:⑴思维方向的监控与调节。着眼点是保证思维沿着正确的目标轨迹向前推进;⑵思维方法的监控与调节。着眼点是使思维方法适应思维加工内容的要求;⑶思维策略的监控与调节。着眼点是使思维活动能采取有效策略更好地为学习目标服务。很明显,这三个方面的监控与调节,可以促使思维在活动中表现出优良的品质,可以大大提高思维活动的质量与效益。而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所以学生的智力也会因此得到发展与提高。 ⒊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益。从上述两点分析中能够看出,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劣、学习效益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元认知过程运行的水平。元认知对策略的选择好,对策略效果的评价正确,反馈调控及时,就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学习效益。这就是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对学习效益的正相关关系。 另外,元认知能力与创新能力有着密切关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

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量表述评

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量表述评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期痴呆的主要类型,其认知功能评定已经发展为一系列标准化的信度与效度俱佳的测验工具,我们评述10余种常见工具的优缺点,简介其应用。 Wechsler成人智力量表(W AIS)、Halstead-Reitan成套神经心理测验(HRB)、Luria-Nebraska 成套神经心理测验(LNNB)等常用测验工具极少用于AD认知功能改变的评估。一方面是由于耗时长、难度高、完成率低;另一方面是因为AD以记忆功能缺损为主,而上述工具中仅LNNB有记忆量表分测验(系11个分测验之一,对AD诊断敏感性不高)。 AD认知功能测量须兼顾以下原则:覆盖AD易受损的功能领域(如记忆和语言功能);对这些功能基本特征的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可信性;可借以判断和衡量不同严重度;完成率高;完成所需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30min以内。 一、床边用认知筛查量表(briefbedsidecognitiveexamination) 要求敏感性高、假阴性率低、易操作、易携带、时间短(5~10min左右完成),分析指标为总分。 1.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1,2]:MMSE一直是国内外最普及、最常用的老年痴呆筛查量表,它包括时间与地点定向、语言(复述、命名、理解指令)、心算、即刻与短时听觉词语记忆、结构模仿等项目,满分30分,费时5~10min,重测信度0.80~0.99,施测者之间信度0.95~1.00,痴呆诊断的敏感性大多在80%~90%,特异性大多在70%~80%。 MMSE作为AD认知筛查工具,因其敏感性强、易操作、耗时少,在社区大样本调查及临床医生对可疑病例做初步检查时得到广泛应用,但其缺点亦不容忽视: (1)项目内容容易受到受试者受教育程度影响,对文化程度较高的老人有可能出现假阴性,即忽视了轻度认知损害(如Strain报道,MMSE识别轻度认知失调的敏感性仅为0.52),而对低教育及操方言者有可能出现假阳性; (2)注意(心算)、记忆、结构模仿等项目得分并不足以反映相应的认知领域表现,不能有效地绘制个体认知廓图; (3)强调语言功能,非言语项目偏少,对右半球功能失调和额叶功能障碍不够敏感;(4)记忆检查缺乏再认项目,命名项目过于简单; (5)没有时间限制; (6)对皮质性功能紊乱比对皮质下功能紊乱更敏感; (7)不能用于痴呆的鉴别诊断,作为认知功能减退的随访工具亦不够敏感(如Clark对82例AD患者随访4年,16%的患者MMSE得分没有显著下降)。故深入研究认知损害往往采用多个更特异的测验工具搭配使用。 中文版MMSE依据不同教育程度作出的划界分是:文盲组17分、小学组20分、中学或以上组24分,低于划界分为认知功能受损。5年随访表明,正常衰老MMSE减少约0.25分/年,病理衰老约4分/年。 2.长谷川痴呆量表(HDS)[3]:Hasegawa1974年编制,1991年修订。时间和地点定向、命名、心算、即刻和短时听觉词语记忆与MMSE相似,无“复述、理解指令、结构模仿”3项,有“倒背数字、类聚流畅性、实物回忆”3项,满分30分。在类聚流畅性测验(即在规定时间内就某一类别列举尽可能多的例子),AD患者从语义类别中列举例子比从词形、语音类别中列举例子更困难。由于汉语的音、形、义分离,同音字较多,方言繁杂,文盲和低教育老人较难完成听觉词语记忆,HDS修订版采用视觉实物记忆更易为国内受试者接受、更少受教育程度影响,缺点是不能作记忆策略和机制分析。另外,MMSE的上述缺点HDS-R 也同样存在。 3.画钟测验[4]可分2种,一种是要求受试者在空白的纸上画1幅几点几分的钟,反映执行功能;另一种是要求受试者模仿已画好的钟,反映结构能力;总分16分。在90例(轻

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训练》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训练》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训练》心得体会 为加强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的训练,更好地提高小学生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服务质量,xx年4月13日至14日在深圳市罗湖区淘金山小学举办“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训练课程”专题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主要以专家讲座、名师示范课、互动评课、经验分享等形式开展,从不同角度全面解析课程。在王洋校长、孟允献主任的带领下,我校十名数学教师有幸参与“全国小学基础认知能力训练课程研讨会”。在研讨会上,老师们了解到该门课程的理论背景以及感受到了该门课程的教学艺术,因此大家的疑问也渐渐解开了,对这门《让大脑更聪明》的课程也倍感兴趣,这对我校未来的课程整合具有参考价值和意义。以下是参会心得分享: 一、该门课程的介绍与解读这门课程与往常的课程教学目标不同,它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这些能力主要分为六大板块,即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问题解决、创造与想象力。既然是能力,任教老师就不能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教师(传授知识),而应把自己定位为教练(提升学生的能力)。 能力训练对学生而言,自然是好的,那么知识的传授还要不要呢?这样的做法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会不会加大学生的学

习负担?针对这一问题,深圳大学心理学系李晓东教授认为,基础认知能力与流体智力密切相关,是学习各学科知识都需要的一般能力。基础认知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与训练,将会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流体智力能有效地预测学生的学业成绩、工作表现。根据相关心理学研究,数学重视形象思维和抽象概念,6岁儿童并不适合学习数学。当前通用的数学课教学,孩子学习起来是有困难的,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等毛病,反而不利于孩子今后的数学学习。 据了解,这门课程以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为依据,注重科学性和趣味性,把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进行有机整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闯关欲望,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乐中学、学中乐。 二、参会的体会与疑问观摩完该门课程的教学案例,我们不得不喜欢上这门课程。该门课程教学环节很清晰明了,教学设计新颖多样,教学难度层层递进,教学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基本上体现出了基础认知课程三大核心:梯度化、仪式化、游戏性,对我们学校未来的课程整合具有参考价值与意义。 基于此,我们一致认为小学生基础认知能力训练课程有必要推广,并在今后推广到我校一年级学生的教学中。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2-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该阶段的学生还没掌握逻辑思维的运算模式,而入学的一年级儿童大部分是6岁,可见一年级的学生仍处于前运算阶段,通用的数学教材对他们而言是有难度的,因此我们可以把该部分内容延后教学,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