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23.79 KB
- 文档页数:5
区域经济学
名词解释
弹性专业化:是指企业运用全能性机器和训练有素的、适应能力强的劳动力,进行多样的、自身不断变化的专门化产品集合式生产,主要行为主体是中小型企业以及他们之间形成的网络化。
福特主义: 它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以较低产品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刚性生产模式。
丰田主义:丰田生产方式是将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体系,并以“精益思想”为根基,以寻求“消除一切浪费,力争尽善尽美”为最佳境界的新的生产经营体系。其管理方式是最大限度地简化与消除浪费、删除一切非增值活动,维持高水平的质量,保持企业持续改进的活力。
相对优势说: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绝对优势说: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
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之间的比值。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区位商公式:
增长极: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
简答题
1、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的区别
福特主义: 它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以较低产品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刚性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是:
(1)大规模生产;(2)标准化产品;(3)垂直型的组织形式;(4)刚性生产;(5)生产者决定论;
(6)寡头垄断型的市场结构。
后福特主义: 是指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的,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生产过程和劳动关系都具有灵活性(弹性)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是:
(1)大规模定制;(2)水平型组织形式;(3)消费者主权论;(4)弹性生产;(5)竞合型的市场结构。
n in
r ir
E E E E LQ
2、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5个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
(2)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 家庭手工业/商业
(3)起飞阶段
1) 生产性投资提高
2)有工业部门担任的主导产业高速发展
3)有利于现代产业扩张的政治、社会和制度结构
(4)成熟阶段
(5)高额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3、弹性专业化兴起和大企业衰亡的经济社会背景
(1)弹性专业化是高技术条件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专业化分工形式,与过去大批量生产、标准化生产时代的刚性专业化形成对比。
(2)大规模生产的市场已经饱和,消费者越来越厌倦标准化产品,需求的突然变化越来越频繁;技术的发展使得开发新产品不需要大规模的额外投资;采用弹性技术的成本一直在快速下降。
(3)企业与企业间在竞争基础上的分工协作,企业与上、下游企业进行密切的交流,促进了区内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创新,乃至整个弹性生产综合体的创新和发展。
(4)新产业区灵活性和专业化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以及弹性劳动力,可以对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
(5)新产业区中网络结构的产业组织可以获得学习上的优势,利于形成区域文化,促进产业结构新的调整和变化。
4.绝对优势假说与相对优势假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A:无论是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比较优势理论都属于技术差异论的范畴。技术差异论,是指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不同所造成的国际分工。
B:都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来阐述原因。
C:都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劳动生产率的引进使国际贸易的原因从自然要素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如果没有差异,则没有比较,因此差异是基础。
D: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区别:
A:假定条件不同:绝对差异论的假定条件是全世界只有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一国在一样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另一国在另一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此国;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一国两件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另一国,在此基础上两种理论对国际分工进行解释。B:比较内容与方法不同:绝对差异论比较是直接在二者中选出谁好谁劣,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C:适用范围不同:绝对差异论只能说明各国分别在某一种或某几中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分工得以形成,而比较优势理论还可以解释当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都高于他国时国际贸易得以成立的原因,即考虑到相对技术优势,但同时这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为这种理论在假定时只考虑生产力的投入,并认为劳动力的转移劳动生产率不变,以及从静态角度考虑国际分工。
D:有绝对优势一定有比较优势,有比较优势不一定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是同一产品一国对另一国的优势,是内生的,而比较优势理论是同一国一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优势,是外生性的。
论述题
1、经济全球化视角的区域发展模式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又是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的必然走向。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同时,以地区经济一体化为标志的区域经济合作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区域经济一体化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区域自由贸易协定,通过区域内的国际分工寻求扩大经济合作,提升经济增长潜力。经济全球化在激起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目标发展的同时,也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生冲突。这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联系:
(1)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必经过程。经济全球化过程最终发展为世界经济一体化,首先是在全球的各个经济区域实现的。
(2)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相互适应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也把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有关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作为自己的研究范畴。
(3)区域经济一体第和经济全球化是相互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加速资本相互渗透,深化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国际分工,从而进一步推动全球的生产和资本一体化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区别:
(1)国家主权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地位不一样。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内各国突破主权国家的界限,以国家出面签订的协约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形式。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自发的市场行为,是一种超国家主权的概念。
(2)区域经济一体化某种程度上与经济全球化过程背道而驰。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组织的某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动力不一样。经济全球化以跨国公司为微观经济行为主体,是企业逐步走出原有国境的离心运动。而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成员国之间消除各中贸易壁垒以及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形成具有一定约束力和行政管理能力的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因此,它是主要是由政府出面推动的。(4)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依据不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李嘉图的自由贸易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产业结构相似理论、关税同盟理论。
2、汽车革命发展业的历程及内在逻辑
(1)汽车业的第一次革命
发明:德国奔驰,1886;法国标致
量产体系建立:1908年,福特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属于普通百姓的汽车——T型车;1913年,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流水线,使一切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具有大批量、低成本的特点。
(2)汽车业的第二次革命
欧洲生产设计和技术不断进步,发展了小型车,品种多(个性化),在争夺世界新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
(3)第三次革命
日本改善生产和管理的技术,生产出了大批量、高质量、低成本的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