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12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统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共两课,分别是《独具特色的文明》和《我爱你,中国》。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性,理解爱国主义,增强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明素养和爱国情感,但对于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深化。
他们对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可能感到抽象和枯燥,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性,理解爱国主义,增强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
2.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3.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华文明的独特性2.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3.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教材内容。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2.多媒体设备3.教学案例4.小组讨论指导书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华文明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具体的案例,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每组选一个案例进行分析,时间为5分钟。
4.巩固(5分钟)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和巩固教材内容。
时间为5分钟。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国主义。
时间为5分钟。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主要内容包括: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尊重文化多样性,维护世界和平;认识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理解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原则,认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了解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明确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对文明与家园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和运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对文明发展的历程、文化多样性的认识、民族文化的认同、可持续发展意识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等方面的认识尚不清晰,需要通过教学进行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认识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可持续发展意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等。
2.教学难点: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及国家政策等。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2框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的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的第二框“共筑生命家园”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为背景,让学生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意识,但对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和保护措施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环保知识,但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环保问题存在疑惑,如为什么我们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有哪些意义?如何做到环保?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给予解答,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学会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行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养成环保的生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2.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将环保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素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环保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搜集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第2课时凝合价值追求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作用;相识到民族精神凝合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气;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合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实力目标用实际行动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问目标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作用;了解构筑中国价值的意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教学难点: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24年1月8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嘉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实行,南京理工高校王泽山院士与中国疾病预防限制中心病毒预防限制所侯云德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泽山院士是我国闻名的火炸药学家,被称为“火炸药大王”,他是我国放射装药理论体系的奠基人,是火炸药资源化治理军民融合道路的开拓者,更为我国武器装备和火炸药产品更新换代作出了实实在在的杰出贡献。
思索:“王泽山为我国武器装备和火炸药产品更新换代作出了实实在在的杰出贡献”说明白什么?提示:以实际行动弘扬民族精神。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高扬民族精神(一)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1.话题探讨:“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经磨难而更强,豪迈地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告知我们什么道理?2.小结: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
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假如没有激昂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决的民族志向和志向,就会失去凝合力和生命力,就难以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品行1.活动——探究与共享P67:请将你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感受和理解(如成语、名言、人物典故等)填入下图。
2.小结: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英勇、自强不息的宏大民族精神。
3.活动——探究与共享P68:这些精神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它们对当代中国具有什么样的精神价值?4.小结: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优秀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1 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弘扬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的意义。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联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精心举办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传统文化节目,播出以来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想一想: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说明了什么?教师总结:传统文化独具魅力,传统文化传承也十分重要。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传统文化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中华文化根(一)中华文化的形成1.材料呈现: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
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这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2.思考: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的?3.教师总结: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
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内容1.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相关链接”材料。
2.总结: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共同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三)中华文化的意义1.阅读教材第61页“探究与分享”,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精神联系。
2.共同总结: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单元概述【大单元教学设计概述】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以“建设文明中国”为主题,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出文明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目标,守望精神家园、共筑生命家园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第五课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的创造力和包容力,感悟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从而使学生自觉重视中华文化的价值,重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认同与自信。
第六课旨在加大对中学生资源环境国情教育和生态意识教育的力度,增强青少年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引导中学生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培育。
(二)教法建议1.想象体验式教学。
2.主题探究式教学。
3.人物故事赏析式教学。
4.因材施教,适当整合教材内容。
把握教材逻辑和主要脉络,设计一条主线展开学习。
5.因地制宜,体现地域特色。
可以适当选择本地区的历史典故、人物材料等,挖掘本地区的文化资源,展示本地区的文化特色。
6.充分开发课程资源。
提前让学生分组搜集相关资料。
7.努力使知识生活化。
8.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国情教育相结合。
9.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二、学情学法(一)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仅停留在一般的知识和操作层面,对其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和意义认识和思考不多,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也不系统、不深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和意义理解较浅。
九年级学生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本质认识深度不够且具有一定片面性,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历史必然性、必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对问题的分析不科学、不全面。
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内涵了解不全面,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理解不深。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2框凝聚价值追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的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2框“凝聚价值追求”,主要讲述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概念性的知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活动来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同时,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能够列举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2.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具体实践。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素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和讨论。
2.制作PPT,呈现教学内容和图片。
3.准备纸笔等学习用品,方便学生记录和绘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短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具体事例,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入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二框共筑生命家园【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两个问题,一个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及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一个是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学习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和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措施,结合课本上的材料来理解。
【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较多,头绪繁杂,学生理解难度较大。
对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及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以及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和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措施等需要教师结合新颖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明确绿色发展的意义,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能力目标:联系实际说明建设生态文明和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性,结合我国的发展明确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节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教学难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实物展台【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想一想:图片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总结:地球是我们的唯一家园,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我们要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保护地球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1.材料呈现:2023年1月16日,记者在海南省万宁市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项目看到,月岛项目已经停止建设,并将进行生态整体修复。
据了解,万宁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项目总填海面积97公顷,包含日岛和月岛。
其中填海面积为公顷的月岛项目未批先建,被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意见后,停止了非法填海行为。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任红岩《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第四学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文明与家园4课时延续文化血脉展示材料:7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和贾湖文化遗址、5000年前的黄帝文化、 3600年前的商都文化,直至今天的厚重河南,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薪火相传而历久弥新呢?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并总结中华文化能够薪火相传的原因在于其创造力和包容力。
展示材料:“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
”中华文化悠久灿烂,鼓舞着中国人民奋斗创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中华文化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并总结中华文化为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动力。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是未来与希望,在传承发展中华文化上我们又肩负哪些使命呢?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并总结青少年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活动二:文化自信强学校准备组织一次围绕郑州、开封、洛阳三个城市的研学旅行活动,请你设计一条合适的研学路线,使同学们能学习和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学生设计并分享,教师点评并总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具有内在联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文化的内涵。
展示材料: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思考为什么总书记这样重视文化自信,并把它列入“四个自信”的内容?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坚定文化自信?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并总结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活动三:美德万年长学校开展“传统美德我践行”的经典诵读活动,作为活动的策划者,请你选择合适的篇目作为诵读的内容,并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学生列举自己选择的内容并说明理由,教师引导并总结出传统美德的特点和内容分类。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1框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1框《延续文化血脉》是一篇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可能仅限于表面,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此外,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一些学生可能对西方文化更为感兴趣,对中华文化的关注度较低。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中华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
3.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辅及相关资料。
2.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3.中华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延续文化血脉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热爱中华文化。
2.体会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能力目标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运用能力,传承、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三、知识目标1.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懂得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2.知道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懂得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重点:文化的力量,美德的力量。
难点:树立文化自信。
【导入新课】12月17日晚,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我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居世界第一。
思考:你了解太极拳吗?除了太极拳,你还知道我国哪些传统文化特色事物?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传统文化独具魅力,传统文化传承也十分重要。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有关文化的话题。
【讲授新课】一、中华文化根活动一:阅读材料(展示下面材料)。
汉字又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
中国史学界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中国文字源于殷商,实际上,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
在河南贾湖发现的一些刻在龟甲上的符号,距今已达八千年。
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
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回答:(1)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汉字的产生和发展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什么特点?(2)除汉字外,你还知道中华文化的哪些内容?这些文化是由谁创造的?(3)除了中华文化,你还知道哪些世界著名的文化呢?有一种文明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你知道是哪个文明吗?答案提示:(1)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弘扬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的意义。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联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精心举办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传统文化节目,播出以来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想一想: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说明了什么?教师总结:传统文化独具魅力,传统文化传承也十分重要。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传统文化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中华文化根(一)中华文化的形成1.材料呈现: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
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这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2.思考: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的?3.教师总结: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
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内容1.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相关链接”材料。
2.总结: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共同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三)中华文化的意义1.阅读教材第61页“探究与分享”,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精神联系。
2.共同总结: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四)中华文化的发扬1.阅读教材第62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1)中华文化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2)日益密切的国际文化交流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怎样的时代机遇?我们肩负着怎样的文化使命?3.共同总结:(1)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2)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增强文化自信,既要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目标导学二:美德万年长(一)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1.阅读教材第64-65页“探究与分享”。
2.问题:(1)扶危济困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果有机会见到“顺其自然”,你最想问他什么问题?(2)青岛有“微尘”,宁波有“顺其自然”,你身边有这样的中国好人吗?分享他们的故事,共同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
3.共同总结:(1)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力量。
(2)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其中,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道德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
(3)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精华所在。
(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1.问题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风好家道和,家风是一个家庭精神面貌的潜在气质,也是家庭兴衰的隐性因子。
”传文明家风,做美德少年是对青少年的希望,许多地方正在评选美德少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2.问题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一起解决问题。
3.问题解决: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4.作业布置:选择教材65-66页“拓展空间”中推荐的作品,认真阅读经典,在好书中涵养品格,亲近道德人物,提升人生境界,与同学交流读后体会。
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内容、意义和怎样发扬中华文化;知道了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和怎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对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有了更多的认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要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传承中华文化,争做美德少年,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让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3 板书设计延续文化血脉中华文化根中华文化的形成中华文化的内容中华文化的意义中华文化的发扬美德万年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弘扬中华传统美德4 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繁杂,较为抽象,不容易理解,主要学习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华文化根,全方位地了解了中华文化,重点是认识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要结合史实和现实来理解,选择一些典型材料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一个是美德万年长,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可结合学生较为熟悉的人物来学习。
第2课时 凝聚价值追求1 教学分析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教学难点: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8年1月8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泽山院士是我国著名火炸药学家,被称为“火炸药大王”,他是我国发射装药理论体系的奠基人,是火炸药资源化治理军民融合道路的开拓者,更为我国武器装备和火炸药产品更新换代作出了实实在在的杰出贡献。
思考:“王泽山为我国武器装备和火炸药产品更新换代作出了实实在在的杰出贡献”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以实际行动弘扬民族精神。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高扬民族精神(一)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1.话题讨论:“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经磨难而更强,豪迈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共同总结: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
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民族精神的内涵1.阅读教材第67页“探究与分享”。
请将你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感受和理解(如成语名言、人物典故等)填入下图。
2.师生共同总结:(1)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三)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1.阅读教材第68页“探究与分享”。
2.问题:这些精神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它们对当代中国具有什么样的精神价值?3.教师讲解: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
(四)民族精神的意义1.阅读教材第69页“探究与分享”。
2.问题:(1)中国女排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逆袭成功,对你有怎样的思想触动?(2)如果女排姑娘在赛场上失利了,女排精神还存在吗?3.师生共同总结: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
中华民族曾历经无数考验,面临种种灾难,但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总是百折不挠、知难而进。
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五)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1.问题: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2.教师总结:(1)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表现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赴后继;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表现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
目标导学二:构筑中国价值(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1.阅读教材第70页“阅读感悟”。
2.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共同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1.话题讨论:“双百”人物的精神品质为什么能打动我们?2.教师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三)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问题:青少年应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共同总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志则国振兴。
构筑中国价值,中国少年当争先。
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我们要积极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同时构筑中国价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板书设计凝聚价值追求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民族精神的内涵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民族精神的意义、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构筑中国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爱国主义又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如果只由教师讲解会显得很枯燥,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