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实验专题复习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10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总结一、控制变量法: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成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它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某两次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若两次实验结果不同,则与该条件有关,否则无关。
反过来,若要研究的问题是物理量与某一因素是否有关,则应只使该因素不同,而其他因素均应相同。
实验名称:电学: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电阻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导体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力学: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又关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热学:探究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声学:探究决定音调大小的因素二、转换法: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现象,常根据它们表现出来的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来间接认识关键词:转换通过、、、、来表示、、、、通过、、、、、表现、、、、、通过、、、、、显示、、、、、转换法:是把不明显的现象通过一个明显的易观察的现象表示出来。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过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运动规律,使之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转换法。
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规律和实验中多处应用了这种方法。
实验名称:动能的大小通过木块移动的距离表示势能的大小通过木桩下陷的深度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海绵的凹陷程度来表示声音的振动:通过纸屑或豆粒的振动、乒乓球的振动表示出来导体产生的热量:通过煤油上升的高度来表示电流表、电压表:通过指针的摆动表示出来物质的吸热能力:通过温度升高的多少表示出来物质磁性的大小:通过吸引大头钉的多少表示出来电流的强弱:通过灯泡的亮度表示出来用电流的热效应认识电流的大小根据纸片的飘动方向判断气体压强的变化通过扩散现象研究分子的热运动通过小车在平面上运动的距离的远近来判断表面阻力的大小通过小磁针的偏转判断磁场的存在·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可证明此物受到力的作用。
中考常考物理实验整理1.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3.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4.测定小灯泡电功率5.伏安法测电阻6.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7.用电压表测电压8.用电流表测电流9.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10.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11.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12.探究物质质量和体积与哪些因素有关13.测定物质的密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器材】玻璃板、白纸、两支等大的蜡烛、火柴以及刻度尺【实验步骤】1.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直放一块玻璃作为平面镜。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放一支等大、未点燃的蜡烛B。
3.移动玻璃后的蜡烛B,直到从玻璃板前各个位置看去,玻璃板后的蜡烛B 看上去好像点燃一样,这个现象表明了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在纸上记下这个位置,这样做的目的是确定虚像的位置。
4.测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发现:距离相等。
5.观察蜡烛A和蜡烛B的连线,发现:连线垂直于玻璃板。
6.若要判定所成的像的虚实,应该在像的位置放一块光屏,通过玻璃板观察上面是否成像来进行判断。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为了方便确定虚像的位置。
用两支等大的蜡烛:为了方便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
实验中,眼睛观察到有2个像,它们分别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蜡烛A的虚像,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蜡烛B的虚像。
进行多次试验的目的:多次实验得出普遍规律。
【实验结论】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4.像和物体的连线跟镜面垂直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目的】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和火柴等。
【实验步骤】1.记录凸透镜的焦距。
2.在光具座上从左往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并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使像成在光屏中央)3.固定凸透镜的位置,使烛焰位于凸透镜的2f以外(u>2f),移动光屏找像,在移动的过程中,眼睛要注意观察光屏上的成像情况,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清晰的像为止。
人教部编版初中物理中考复习实验知识点中考物理实验知识点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实验仪器的使用及操作:-量杯的使用:用于测量液体的体积,需要注意读数。
-测量器具的使用:如游标卡尺、尺子、卷尺等,需要注意正确的读数方法和操作。
-实验电路仪器的使用:如电流计、电压计、电阻箱等,需要注意正确连接和读数方法。
-实验平衡器材的使用:如天平、弹簧测力计等,需要注意正确放置和读数方法。
2.测量长度、质量、时间及体积:-长度测量:使用尺子、游标卡尺等工具,要注意读数方法和测量精度。
-质量测量:使用天平等工具,要注意称量物品时的净重和读数方法。
-时间测量:使用秒表等工具,要注意开始、结束时间的掌握和读数方法。
-体积测量:使用量杯等工具,要注意读数方法和测量精度。
3.物理实验的基本要求和操作方法:-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注意观察实验现象的细节和规律,并记录下来。
-控制实验变量: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来观察和研究物理现象。
-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如平均值、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等计算,要规范、准确。
-分析实验数据: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来推断规律和结论。
-绘制实验曲线和图表:通过实验数据绘制相应的曲线和图表,展示实验结果。
4.典型物理实验:-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力关系: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受力下的伸长量,得出胡克定律的实验结果。
-小球自由落体:使用计时器测量小球从不同高度自由落体所用的时间,计算出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摩擦力的测量:通过将物体放在斜面上,测量物体沿斜面滑动所用的时间和斜面的角度,计算出摩擦力的大小。
-电路的连接:通过连接不同电阻和电压的电路,测量电流和电压,验证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阻的计算公式。
-音叉的共振现象:通过用频率可调的声音器改变音叉的频率,使音叉发出特定频率的声音,并用薄膜面垂直于音叉的方向接收声音,观察并记录到达和离开共振状态的声音强度。
以上是中考物理实验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基本要求和操作方法,并能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来得出结论,将能够顺利完成物理实验的相关考题。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实验总结(实用) 初中物理重点实验总结之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斜面、金属片、小车、刻度尺和秒表或停表。
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
停表的作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斜面的作用:使小车获得下滑的速度。
金属片的作用:确定小车运动的终点在某一位置。
斜面的倾角不能过大,以防小车滑行太快,不便于测量时间。
斜面的倾角也不能过小,以防各阶段测出的平均速度太接近。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把小车换成质量相等的木块,测出的平均速度将会变小。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纸板的作用是显示光的传播路径,量角器的作用是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大小。
直板和平面镜放置时要求纸板与平面镜垂直,否则反射光线不会在另一只板上显示。
实验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以便更清楚地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折转纸板的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纸板折转后,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这反而证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进行多次实验是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看成反射角。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为了防止出现两个虚像,选择薄玻璃板。
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便于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使用方格纸代替桌面上的白纸,便于比较像和物体的位置关系。
选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测量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实验时,玻璃板与桌面垂直放置,以便让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够完全重合。
实验中选取两只相同的蜡烛做实验,但由于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后面的蜡烛始终不能与前面的蜡烛像完全重合。
因此,不能进行实验。
为什么另一支蜡烛不能点燃?因为如果另一支蜡烛点燃,另一边就会很亮,看不到像,另一支蜡烛就不能与蜡烛的像重合。
在本实验中,观察像的位置是从物体(点燃的蜡烛)一侧透过玻璃板观察。
本实验用到的科学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原理是光的折射。
物理初三实验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三物理实验知识点归纳总结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下面是初三物理实验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力的实验知识点1. 弹力实验:弹簧的特性可以通过加载不同的质量块,在弹簧的伸缩过程中观察质量块的位移和弹簧的变形情况,了解弹力与伸缩量的关系。
2. 摩擦力实验:滑动摩擦力和静止摩擦力在倾斜平面上放置物体,在不同的角度和摩擦系数的情况下,测量物体的加速度,通过比较重力和滑动摩擦力或静止摩擦力的大小,了解摩擦力与物体质量和摩擦系数的关系。
3. 浮力实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条件将不同形状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浮沉情况,并记录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体积,通过分析比较,了解物体浸没的条件和浮力的原理。
二、光的实验知识点1. 光线的传播实验:光的直线传播在黑暗的环境中,利用点光源发射光线,观察光的传播路径,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定律。
2. 运用反射定律实验:光的反射定律利用反射仪或反射板,照射入射光线,观察反射光线,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并比较分析,验证光的反射定律。
3. 光的折射实验:光的折射定律在实验中将光线从空气射入介质中,观察光线的折射方向,通过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验证光的折射定律。
三、电的实验知识点1. 电池组成实验:电池的极性通过连接电池和灯泡,观察灯泡的亮暗情况,确定电池的极性并区分正负极。
2. 串、并联电路实验:电流的分布利用电池、导线和灯泡构成串联和并联电路,测量电流和电压,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了解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分布情况。
3. 电阻的测量实验:电阻的大小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的电流和电压,通过计算得到电阻的大小。
四、声的实验知识点1. 声音的传播实验:声音的传播路径利用声源和麦克风,观察声音的传播路径和传播特性,例如声音的直线传播、反射和衍射等。
2. 音叉的共振实验:共振现象利用音叉和共鸣管进行实验,通过调整共鸣管的长度,观察共振现象,了解音叉的共振频率和共鸣管的共振条件。
九年级上期物理期末专题复习之——实验专题1.为了比较A、B两种液体比热容的大小,某实验小组做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分别装入初温相同的A、B两种液体,将两个试管放入盛有水的同一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前应选用相同的A、B两种液体。
(2)实验前组装器材是按(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
(3)将两个试管放入盛有水的同一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是为了使A、B液体吸收的热量(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4)根据记录数据画出A、B液体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这表明液体(选填“A”或“B”)的比热容较大。
(5)若A液体是水,不计热量损失,烧杯中的水沸腾后,继续加热,试管中的水沸腾(选填“会”或“不会”),原因是。
2.如图A所示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实验装置,小华用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初温相同的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用相同的电加热器进行了加热。
则:(1)实验时必须取(选填“质量”和“体积”)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装入相同的烧杯中。
(2)图B为温度计某时刻的温度,其示数为℃。
(3)实验中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通过(选填“液体升高的温度”或“加热时间”)来比较。
(4)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甲和乙两种液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C所示,分析图像可知: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液体吸收的热量较多;甲和乙两种液体比较液体的比热容较小。
(均选填“甲”或“乙”)(5)冬天,小华想自制一个暖手袋,若只能从甲或乙中选一种液体装入暧手袋中作为供暖物质,则应选择液体。
(6)由图C分析可知,如甲液体的比热容为4.2×103J/(kg•℃),则乙液体的比热容为J/(kg •℃)。
3.比较酒精和碎纸片这两种材料的热值,小明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图中燃烧皿、烧杯a和b、温度计均完全相同,烧杯中盛有相同质量的水。
实验时,分别点燃放在两个燃烧皿中的酒精和碎纸片,通过石棉网给烧杯加热,直至酒精和碎纸片完全烧尽。
九年级物理实验题总结九年级物理实验题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电学实验、力学实验、光学实验、热学实验等。
以下是对这些实验内容的简要总结:一、电学实验1. 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通过实验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分布规律,学会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2. 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规律:通过实验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分布规律,学会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3.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通过实验学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阻,测量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阻值。
4.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通过实验学会测量小灯泡的实际功率,了解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区别。
5. 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通过实验了解导体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的关系。
二、力学实验1.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加深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
2.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例关系,引出密度的概念。
3. 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通过实验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分布规律,学会使用压强计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4.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实验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加深对杠杆原理的理解。
5. 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通过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在改变力的方向和省力方面的特点。
三、光学实验1.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通过实验了解光的反射规律,学会使用平面镜进行光的反射实验。
2.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通过实验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像与物的位置关系等。
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通过实验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物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等。
4. 光的折射现象: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了解折射定律。
四、热学实验1.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条件下的吸热能力,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2. 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如温度、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等。
初中物理24个实验知识点总结1.伏安法测电阻伏安法是一种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
通过测量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可以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
具体步骤包括:连接实物,注意开关应断开,将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选择量程,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S,三次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分别读出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并填入表格,算出三次Rx的值并求出平均值,最后整理器材。
需要注意的是,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分压)并保护电路(限流)。
测量结果偏小的原因是有部分电流通过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大于实际通过Rx电流,因此电阻偏小。
如果出现两电阻的伏安曲线,则R1>R2.2.伏安法测灯泡的额定功率伏安法也可以用来测量灯泡的额定功率。
根据公式P=UI^2,可以通过测量电路中电压和电流来计算出灯泡的额定功率。
需要注意的是,连接实物时,电源的电压应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滑动变阻器要调到最大值,根据能否调到灯泡的额定电压选择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并联在灯泡的两端,“+”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根据额定电压选择电压表量程,电流表串联在电路里,“+”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根据I额=P额/U额或I额=U额/R选择量程。
3.电热实验电热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根据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
具体实验中,采用煤油来判断电流通过电阻丝通电产生电热的多少,因为煤油比热容小,在相同条件下吸热温度升高的快,同时也是绝缘体。
计算公式为Q=IRt,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以推导出Q=Ut=Ut/R=W=Pt。
在串联电路中,常用公式为Q=IRt。
C。
6、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的电流之和等于总电流。
7、总结:串联电路中各点电流相等,而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电流之和等于总电流,这是因为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可以流通,而并联电路中电流有多条支路可以选择流通。
核心考点解析必考实验专题03 热学实验1.如图甲所示,小雪用该实验装置在室温下探究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将浓盐水冻成的冰块打碎后放入小烧杯中,温度计插入碎冰中(图甲),其示数为℃。
(2)观察现象,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值。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成图象(图乙),由图象可知盐冰的熔点为℃.在熔化过程中,盐冰水混合物的内能(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3)实验过程中,发现烧杯外壁出现水珠,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4)将装有0℃的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在正在熔化过程中的盐冰水混合物中,试管中冰的质量将(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1)在组装图甲中的实验器材时,需要按照(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
(2)由图乙可知,冰是(填“晶体”或“非晶体”)。
(3)B点的内能(填“大于”、“等于”或“小于”)C点的内能。
(4)当加热至第8min时,试管内的物质处于(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5)由图乙可知,在加热相同时间的情况下,AB段温度变化比CD段温度变化大,说明冰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填“大”或“小”)。
3.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分别在烧杯和试管中放入适量的碎冰,并各放了一支温度计组成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完成下面探究实验。
(1)点燃酒精灯给烧杯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计A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温度计示数为℃。
(2)实验过程中A、B两个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通过分析图象可知,(填“实”或“虚”)线是试管内碎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第7min时烧杯内的碎冰处于态,此时试管内的碎冰(填“能”或“不能”)熔化。
(3)通过实验可以得出晶体熔化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熔点,。
4.学习小组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某种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1)如图甲的器材组装有一不当之处是。
中考指引:八年级上册的重要实验主要分为机械运动实验、物态变化实验、光学实验和测量密度的实验四大类,从实验性质上来说,第一项和第四项属于测量型实验,第二项和第三项属于探究性实验。
(物态变化实验又可精细为探究晶体熔化特点的实验、探究液体沸腾条件的实验,光学实验又可精细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八年级上册属于物理基础部分,实验要求更加侧重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步骤的操作等,牵涉到的设计性实验并不太多,在中考题中常在第18题出现,所占分值为4——5分。
考生在具体的备考过程中,对此部分基础实验必须有一个侧重点,紧抓住这部分基础分。
一、实验场景重现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重点掌握知识:速度的公式、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测量小车下半程平均速度的方法。
(1)测量原理:(2)实验器材:求平均速度一般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所以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和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或手表(机械表可以读到0.1s ),在计时过程中尽量保证停表的操作与物体运动的始终同步。
除了刻度尺和停表之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斜面、小车、垫块和金属片。
(3)实验表格:(4)实验注意事项:① 斜面的作用:使小车获得向下的动力 ② 金属片的作用:便于计时③ 斜面角度不能过大,以防小车运动过快不好计时。
(5)实验结论: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运动。
2、探究晶体熔化(凝固)特点的实验重点掌握知识:温度计的使用、各仪器的作用、晶体熔化图像的画法及分析、晶体熔化条件及特点 (1)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盛水的烧杯、试管(装有蜡或海波)、温度计、搅拌器、秒表、(火柴)。
(2)实验表格:(3)实验注意事项:● 石棉网的作用:均匀热量。
● 搅拌器的作用:使物质均匀受热。
次数 路程(m ) 运动时间(s ) 平均速度(m/s ) 全程 1.6 5.0 0.32前半程 0.8 2.8后半程时间/min 0 1 2 3 4 5 …海波的温度/℃蜡的温度/℃● 图表的作用:将规律反映在图上,便于总结。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实验知识点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一环。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提高我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在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实验知识点,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几个常见的实验。
一、光的传播在九年级物理实验中,光的传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知识点。
我们可以通过光的直线传播、光的衍射等实验来了解光的基本特性。
在光的直线传播实验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个灯泡和一个半透明的屏幕。
将灯泡放置在一个位置,然后在屏幕上插入一个半透明的挡板。
当我们移动挡板时,灯光会在屏幕上显示出不同的形状,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所造成的。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光的衍射实验来观察到光的衍射现象。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个光屏和一个光源。
将光源放在一个位置,然后将光屏放置在光源后面。
当光通过光源时,会在光屏上显示出明暗条纹,这是因为光的传播过程中发生了衍射。
二、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物理实验中另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实验来研究力的作用以及与其他物理量的关系。
一个常见的实验是弹簧恢复力实验。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准备一个弹簧、一个质量挂钩和一些质量盒子。
首先,将质量盒子挂在弹簧上,并测量弹簧的伸长量。
然后,不断增加质量盒子的重量,观察弹簧伸长的变化。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弹簧伸长量与所挂质量的关系,进而得到弹簧恢复力与伸长量的线性关系。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斜面实验来研究斜面上物体的受力情况。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个斜面、一个小车和一些质量块。
将小车放在斜面上,并在其上放置一些质量块。
然后,观察小车在斜面上的滑动情况以及所受的力。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斜面的倾角与小车滑动的关系,以及物体在斜面上所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之间的关系。
三、电流与电压在九年级的物理教学中,电流与电压是另一个重要的实验知识点。
我们可以通过安培表和电压表等仪器进行测量,进一步了解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
在电流测量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个安培表来测量电流的大小。
初二物理实验的知识点总结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现象,验证物理理论,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下面是一些初二物理实验的知识点总结:1.实验一:测量物体的质量–知识点:质量的概念和单位;秤的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记录测量结果。
2.实验二:探究物体的密度–知识点: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水的密度。
–实验内容: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它们的密度,并比较它们与水的密度的关系。
3.实验三:研究物体的热膨胀–知识点:热膨胀的概念;热膨胀系数的定义。
–实验内容:使用实验装置,观察不同物体在受热或受冷时的膨胀或收缩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4.实验四:验证能量守恒定律–知识点: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机械能和热能的转化。
–实验内容:设计实验装置,通过斜面和滑轮等装置,观察物体在不同位置之间的能量转化情况,并验证能量守恒定律。
5.实验五:研究电流的影响因素–知识点:电流的概念和单位;电阻的影响因素。
–实验内容:改变电源电压、电阻大小等条件,测量电流的变化,观察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并记录实验数据。
6.实验六:探究物体的静电现象–知识点:静电的产生和性质;静电的防护措施。
–实验内容:使用摩擦法或接触法,观察物体之间的静电现象,进行一些有趣的实验,如用橡皮擦擦毛发使其吸附小纸片等。
以上列举的实验只是初二物理实验中的一小部分,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物理知识,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并善于总结和归纳实验结果,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考物理实验复习工作总结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各校都加强了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仍发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它反映出我们在平时教学时对实验重视不够,也反映对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不到位。
为此,应改进教学方法,及时采取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素质为教学的出发点。
一、本学期复习的实验有以下:初二:1、正确使用刻度尺2、平均速度的测量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4、弹簧测力计5、水的沸腾6、天平7、阿基米德原理8、物体的浮沉9、液体的压强10、动滑轮和定滑轮11、动能和势能初三:1、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2、摩擦力的影响因素3、串联和并联4、电流表的使用5、电压表的使用6、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探究7、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8、测量小灯泡的电阻9、测小灯泡的电功率二、实验复习教学中过程学生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1、基本工具使用得不正确,其主要表现为(1)在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时,没有试触就直接使用;不注意接合适的量程。
(2)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连接滑动变阻器及判断阻值的变化情况。
(3)学生对实验不够严谨,思路不清。
2、操作不规范,如(1)学生操作不按实验要求,操作过程中对器材的使用不够规范。
(2)连接电路的方法不正确;表的刻度盘没有正对观察者;没有排除电路故障的一般经验,有的甚至根本不会连接电路。
3、背实验和数据,违背实验事实。
很多学生一开始就马上在实验册上填写有关内容,根本没有看器材,甚至是先填出实验结论、数据,再做实验。
其实验数据与填写数据根本不符。
三、进行实验专题的复习,培养学生物理实验思维为了提高中考中实验操作能力试题的得分,我们应加强复习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现在网络上推荐的VCM仿真实验高度仿真,学生可以不受空间及实验器材的限制,在线做实验,探究实验原理,进行实验同步练习、迅速提高考试成绩。
总之,物理实验渗透于物理学的每一知识点,复习备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复习策略,定能提高学生复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物理总复习工作做得扎实有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题归纳一、测平均速度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2、实验原理:s v t1、 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
2、 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例题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 )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 、B 、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2)给你的器材有:米尺、皮尺、天平、量筒、秒表,完成该实验应选用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_.(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________(填“大”或“小”)(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 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 段的平均速度v AC 偏________________.(填“大”或“小”)二、熔化、凝固(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熔化的过程需要吸热。
(2)熔化现象:春天“冰雪消融”,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3)熔化规律:①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1)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的过程需要放热。
(2)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3)凝固规律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4)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例:1、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 段)和晶体的凝固图像(DEFG )AB :固态(吸热升温)BC :固液共存(熔化过程,温度不变,继续吸热)CD :液态(吸热升温)DE :液态(放热降温)EF :固液共存(凝固过程,温度不变,继续放热) FG :固态(放热降温)该图说明:① 该物质是晶体。
初中物理实验总结(精选5篇)初中物理实验总结篇1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初中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学习方法及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因而,应从实验全方位指导,通过各种考查手段促进,加强学生实验,并且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做起。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物理知识过程中,如能正确的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所以实验教学能很好地实现“三维”目标。
随着中考的改革,物理实验考查已作为一项必考内容,使物理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角色应该从以往的那种“授业者”转变为“研究者、探索者、合作者、服务者”。
物理实验教学也该如此,应抛弃以往的“口头式”、“黑板式”实验教学,改变以往“教师教的枯燥、学生学的乏味”的现象,真正体现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正确引导学生能动手、思考,提出问题和质疑,并能解决问题,真正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物理教材书上明确将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但是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不要拘泥于教材的束缚。
敢于创设条件(如让学生制作学具、教师制作教具等),将课堂的演示实验敢于搬到学生实验中来。
使学生实验的开出率突破大纲的要求,达到100%以上,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真正地达到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学生物理术语表达能力,避免了学生回答、解释物理问题时的语言生活化。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根据初中生刚开始学物理、学生实验做得太少、学生实验素养低的特点,我们就采取全方位指导的策略,即从头到尾的全过程指导。
实践说明,应该如此,如此有效。
首先我们感到,不能打无准备之战,在实验前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将实验从物理课时教案中分离出来,在实验案中,教师应该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备写出来。
核心考点解析必考实验专题03 热学实验1.如图甲所示,小雪用该实验装置在室温下探究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将浓盐水冻成的冰块打碎后放入小烧杯中,温度计插入碎冰中(图甲),其示数为℃。
(2)观察现象,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值。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成图象(图乙),由图象可知盐冰的熔点为℃.在熔化过程中,盐冰水混合物的内能(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3)实验过程中,发现烧杯外壁出现水珠,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4)将装有0℃的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在正在熔化过程中的盐冰水混合物中,试管中冰的质量将(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1)在组装图甲中的实验器材时,需要按照(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
(2)由图乙可知,冰是(填“晶体”或“非晶体”)。
(3)B点的内能(填“大于”、“等于”或“小于”)C点的内能。
(4)当加热至第8min时,试管内的物质处于(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5)由图乙可知,在加热相同时间的情况下,AB段温度变化比CD段温度变化大,说明冰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填“大”或“小”)。
3.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分别在烧杯和试管中放入适量的碎冰,并各放了一支温度计组成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完成下面探究实验。
(1)点燃酒精灯给烧杯加热,一段时间后温度计A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温度计示数为℃。
(2)实验过程中A、B两个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通过分析图象可知,(填“实”或“虚”)线是试管内碎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第7min时烧杯内的碎冰处于态,此时试管内的碎冰(填“能”或“不能”)熔化。
(3)通过实验可以得出晶体熔化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熔点,。
4.学习小组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某种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1)如图甲的器材组装有一不当之处是。
声现象1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可以继续传播。
2声的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推理法)。
150C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
声速受介质的温度和介质种类两个因素影响,与声的频率无关。
人耳能听到声音要具备三个条件:发声体的振动;有介质传播;完好的听觉器官。
人可以通过空气传导和骨传导两种途径感知声音。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墙壁等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人耳能区分空气中的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是至少0. 1s,距离至少为17m。
3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决定因素:发声体的振动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Hz)频率决定于发声体的长短、粗细、薄厚松紧。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决定因素: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及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振幅又决定于给物体施加的力度。
音色——指声音的品质决定因素:发声体本身的材料和结构。
特例:买瓷碗时,人们常会敲一敲碗,通过声音来判断碗是否有破损,既用到了音调也用到了音色。
实验一、探究音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的关系(控制变量法)实验器材:钢尺(或音叉小皮锤共鸣箱)。
实验过程:将一把尺子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改变其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力度拨动尺子,观察尺子振动快慢与尺子音调高低。
实验结论:其他条件一定时,发声体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实验二、探究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的关系(控制变量法)实验器材:钢尺(若用音叉、小皮锤、共鸣箱、乒乓球完成此实验用到转换法)光线: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和径迹。
(模型法)实验步骤:将一把尺子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保证其伸出的长度不变,用不同力度拨动尺子,观察尺子振动幅度,并比较声音响度大小。
实验结论:其他条件一定时,发声体振动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噪声:1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初中物理实验常见知识点归纳整理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
下面我将归纳整理一些初中物理实验中常见的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物理实验。
1. 光的传播和反射知识点实验一:平面镜成像实验该实验通过让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观察物体的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关系。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了解反射定律,即入射光线与法线的角度相等,反射光线位于同一平面上。
同时,还需了解平面镜的特点,即通过平面镜反射得到的图像具有左右颠倒和与物体相等的距离。
2. 汽油的密度测定和浮力知识点实验二:水浸物体实验该实验通过浮力的作用来测定物体的密度。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了解浮力的原理,即物体浮在液体中受到的上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同时,我们还需掌握如何计算物体的密度,即物体的质量除以物体的体积。
3. 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知识点实验三:串、并联电路实验该实验通过组建串联和并联电路,观察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变化。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公式。
串联电路中,电流在各元件中保持不变,电压分配按电阻比例发生变化;并联电路中,电压在各元件中保持不变,电流按电导率比例发生变化。
4. 重力和动能转化知识点实验四:自由落体实验该实验通过让物体自由落体,观察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了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即重力对物体的加速度是9.8m/s²;还需理解动能转化的原理,即物体在自由落体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5. 功和机械效率知识点实验五: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实验该实验通过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计算力的功和机械效率。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了解力的概念和单位,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即功等于力乘以位移,并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即机械效率等于输出功除以输入功的比值。
以上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常见的知识点的归纳整理,希望同学们通过实验的实际操作,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点的应用和原理。
初中物理主要实验知识点汇总力学(1、6、7~12章)一、测量平均速度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2、实验原理:s vt =3、实验过程:(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4)根据公式:svt=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
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4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s1= t1= v1=s2= t2= v2=1、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
2、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二、测量物体密度1、原理:ρ=m/v2、用天平测质量,用量筒测物体体积。
①使用天平时,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估测物体质量;再把天平放到水平桌面上。
因为天平是一个等臂杠杆,只有天平处于水平平衡是,两边受到的力才相等,物体和砝码的质量才相等。
②调节天平时应先将游码移到称量标尺左端零刻度处,在调节平衡螺母,时指针指在分度标尺中央红线处。
③称量过程中要用镊子夹取砝码,左物右码,先大后小,最后移动游码,直至天平水平平衡。
④读数=砝码+游码⑤使用量筒时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量筒没有0 刻度线)。
⑥观察时视线要与凹面底部或凸面顶部在同一水平线上。
注意:测量液体密度时,无需测量空烧杯的质量三、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力与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1、此实验让应让下车怎么滑下来?目的是什么?答: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来;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2、通过什么知道阻力越小,物体运动减小的越慢?答:小车运动的距离,阻力越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物体运动减小的越慢。
3、这个实验斜面有何作用?答:使小车滑下的速度相同。
4、实验结论: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距离越远,如果物体不受阻力,它将保持运动直线运动,并一直运动下去。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总结大全(初三复习用)初中物理重要实验总结初二物理实验一、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1)入射角(反射角)是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如果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如何操作?将纸板沿中轴ON向后折,观察在纸板 B 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3)如果让光线逆着 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 OE 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4)理想模型法: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 5)量角器的作用: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6)从纸板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原因是: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7)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并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保证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二、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1. 实验器材:薄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火柴,刻度尺,一张白纸笔2.操作步骤:实验时,将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将玻璃板竖直放在白纸上,点燃蜡烛法现玻璃板的后面有蜡烛的像,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具体做法是移动另一侧未点燃的蜡烛,直至与像完全重合,用笔在白纸上做出标记。
3.如何确定像的虚实?将未点燃的蜡烛拿走,拿一个光屏放在该处不透过平面镜看光屏上是否有像。
5.得出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与像成正立、等大、左右相反的虚像,物与像对应点的连线垂直平面镜,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6.如果在实验中发现两个像,是由于玻璃板太厚导致的。
两个像之间的距离由玻璃板的厚度决定7.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为什么不需要点燃?若点燃后方蜡烛,使像的背景变亮,使像变淡,不便于观察像。
8.为什么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与像之间的大小关系。
9.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因为?用平面镜不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10.玻璃板为什么需要竖直放置?蜡烛能够与像重合,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初中物理实验专题复习 力学部分 一、密度(探究和测量)1、同学们在实验室里测小矿石的密度,选用天平、量筒、小矿石、细线、烧杯和水,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A .将小矿石用细线系好后慢慢地放入量筒中并记下总的体积.B .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C .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D .将小矿石放在左盘中,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E .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并记下水的体积.⑴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只填字母序号).⑵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位置如图1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⑶用调节好的天平称小矿石的质量.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16乙所示;量筒量出小矿石的体积如图1丙所示,由此可知,小矿石的密度ρ= kg/m 3.2、小刚同学想测酱油的密度,但家里只有天平、小空瓶,而没有量筒.他思考后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了测量,测量内容及结果如图2所示。
(1)他第三次测得物体的质量如图2b 中砝码和游码所示,其结果m 3= g 。
(2)请按照图4a 的顺序写出对应的实验步骤: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
图1 图2 a b(3)请你根据小刚测量的数据帮他计算出酱油的密度 。
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3m (kg ) G (N ) G 与m 的比值(N/kg )0.1 1 100.2 20.3 3 100.4 4 105 10(1)表中漏填了两个数据,请你在表中补上。
(2)根据上表数据,在图3中画出重力随质量变化的图线。
(3)由数据和图线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摩擦力的影响因素4、(2010广东)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小明的三次实验情况分别如图4中的甲、乙、丙所示。
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在水平木板(或毛巾)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______知识可知,这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利用图4中甲、乙两组数据比较得出:“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的结论。
你认为他这样对比这两组数据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对吗?______。
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
(3)请你根据小明这三次实验情况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4)从图中甲、丙两组数据比较,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图4 图3四、杠杆的平衡条件5、同学们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若杠杆左端下倾,则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实验前使杠杆水平平衡的目的是;(2)实验中,用图5所示的方式悬挂钩码,杠杆也能水平平衡(杠杆上每格等距),但老师却往往提醒大家不要采用这种方式。
这主要是因为该种方式( ) A.一个人无法独立操作 B.需要使用太多的钩码C.力臂与杠杆不重合 D.力和力臂数目过多(3)图5中,保持右侧两个钩码的位置不变,保持左侧第__ __格的钩码不动,将左侧另外两个钩码改挂到它的下方,杠杆仍可以水平平衡。
五、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6、小明同学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做了如图6甲、乙所示的实验。
(1)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2)若想继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应再做图______(填“丙”或“丁”)所示实验。
六、液体压强与深度、密度的关系7、如图7是用U型管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实验装置。
(l)实验中我们是通过观察比较_______________来比较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2)若要探究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是否相等,应进行的操作是:保持压强计的探头在同种液体中的深度不变,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要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4)若实验中将探头放进不同密度液体中同一深度处,是为了探究_______________。
图5图6七、浮力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密度的关系(阿基米德原理)8、在物理实验操作考查中,小雨抽测的实验题目是“探究浮力的大小”。
他的实验操作步骤如图8所示,实验过程如下.A.用细线将橡皮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橡皮的____ _;B.将水倒入溢水杯中;C.将弹簧测力计下的橡皮浸没水中,让溢出的水全流入小桶中,同时;D.将盛有溢出水的小桶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E.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F.整理实验器材。
请根据小雨的实验过程回答下面问题:(1)指出小雨在实验操作中漏掉的一个步骤:。
(2)指出上面实验操作中的一处错误:__ 。
(3)若用能漂浮在水面的木块代替橡皮做实验,与上述操作不同的一步是____(填字母)。
八、机械效率9、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强按正确方法操作,图11是他实验中的情景,下表是他记录的一组数据。
图9(1)由表中数据可计算出,滑轮组对钩码做的有用功为0.1 J,人做的总功为 J。
(2)对以上两个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其不合理之处是;结合弹簧测力计放大图,可知小强的错误是。
(3)在该次实验中,所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应该为。
10、针对“斜面的倾斜程度与斜面的机械效率有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某同学利用同一木板,搭成不同倾角的斜面,将同一小车沿斜面匀速拉动,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斜面倾斜程度小车重G/N小车上升高度h/m沿斜面拉力F/N小车移动距离S/m有用功W/J总功W/J机械效率η1 较缓 4.0 0.2 0.9 1.2 0.8 1. 08 74%2 较陡 4.0 0.3 1.2 1.2 1.2 1.44 83%3 最陡 4.0 0.4 1.5 1.2 1.6(1)请你将该同学第三次的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2)由数据可知,粗糙程度相同时,斜面越(平缓、陡)就越省力。
(3)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情况下,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是:。
(4)如果该同学还要进一步探究“斜面机械效率与物重的关系”,实验时应控制小车移动的距离、和不变。
九、测功率11、学校新购了一箱物理器材,小云同学将它从一楼搬到三楼,小彬同学想测定小云搬运器材过程中对箱子做功的功率.【实验器材】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实验步骤】⑴小彬同学设计的测量步骤如下,其中多余的是()A.测出箱子的质量mB.测出楼梯的总长度LC.测出一楼到三楼的竖直高度hD.测出小云上楼所用的时间tE.算出小云搬运箱子的功率P⑵请你在虚线框内帮小彬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十、探究牛顿第一定律12、我们可以用图10所示的实验来研究牛顿第一定律。
(1)实验应控制不变的因素(至少指出三个):。
(2)实验中有两个变量,其中自变量是,因变量是小车运动的距离。
(3)想象如果图丁所示的水平板是绝对光滑的,且空气阻力为零,则小车的运动情况为: 。
电学部分一、电阻与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的关系13、几位同学做“探究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1)小明的猜想是:①电阻可能与导体的材料有关;小亮的猜想是:②电阻可能与导体的温度有关;小敏的猜想是:③电阻可能与导体的长度有关;根据你掌握的电学知识,你认为:④电阻还与有关。
(2)图12是他们为上述探究活动准备的实验器材,他们已经完成了部分实物的连接。
若电阻受温度的影响可以忽略,要探究猜想①,应该控制不变;若选导线a、b,能探究电阻与的关系;要探究猜想③,应该选用导线和导线(填导线的代号字母)进行对比实验。
二、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14、某兴趣小组利用图13所示电路进行如下的实验研究。
1 2 3 4U/V 2.0 3.0 4.0 5.0I/A 0.20 0.29 0.40 0.51 (1)断开S3,闭合S1、S2,调节滑动变阻器,得到上面表中四组数据。
这样是保持不变,探究与的关系;实验结果与欧姆定律的内容有一定的出入,原因是;根据表中的数据.可计算定值电阻R=________Ω。
图13图14图12(2)断开S2,闭合S1、S3,调节滑动变阻器,测量灯泡L两端的电压和电流,根据测量数据绘制成如图14的U-I关系图象。
灯泡L的电压为2V时,电功率为_______W。
(3)闭合S1、S2、S3,调节滑动变阻器,当电压表示数为2V时,电流表的示数是_____A。
(4)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放在________端(选填“左”或“右”)。
(5)实验过程中,滑片向右移动时灯变________(选填“亮”或“暗”)。
三、测电阻15、在“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待测小灯泡额定电压为2.5V。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15所示的实验电路未连接部分连接好(连线不得交叉)。
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_____ (选填“a”或“b”)端。
(2)当开关闭合后,发现小灯泡不亮,终过分折,同学们猜想了一些可能的原因,见上表。
请根据同学们的猜想,在表中写出对位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情况。
(3)故障排除后,同学们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记录多组小灯泡两端不同的电压及对应的通过小灯泡的电流值,根据这些数据在坐标纸上绘制出了通过小灯泡的电流随其两端电压变化关系的图像(如图16所示)。
由图像可知,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电阻为Ω。
(4)从图像还可以看出,小灯泡灯丝的电阻随电压的增大逐渐 (选填“变大”或“变小”),从物理学角度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 。
(5)该实验的整套装置还可以用于其它实验,请举出一例。
四、测电功率16、在测定小灯泡的电阻和额定功率的实验中,有器材:电阻约为10Ω的小灯泡一只,开关、滑动变阻、量程为3V的电压表器各一个,3V电源,导线若干,可供图16 图15选择的电流表有:A.量程为100mA的电流表;B.量程为0.6A的电流表;C.量程为3A的电流表。
(1)在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前应先记录小灯泡的。
(2)为保证测量比较准确,电流表应选(填序号)。
(3)实验的电路图如图17所示,图中甲是。
连接电路时,开关应。
(4)根据电路图连接好实物后,闭合开关,发现灯泡不亮,电流表无示数,而电压表示数接近3V,取下灯泡,两表的示数仍不变,出现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5)故障排除后,开始进行实验,根据测出的数据,画出了电流、电压的关系图象(如图18),由此可判断小灯泡灯丝的电阻随电压的增大而,原因是。
五、电磁现象17、图19所示叫实验,此实验说明了通电导体周围有;图所示实验说明了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机;图是研究电磁感应现象,此实验中是能转化为能,人们由此发明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