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中亚各国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及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及建议
摘要:中亚国家,无论从地缘战略还是经贸发展来说,对中国意义重大。
由于中亚各国与中国国经济互补性强,冷战后,中国国与中亚各国双边经贸关系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态势。
双方在能源、技术以及一些非资源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但基于中亚各国经济结构、开放程度等问题,双方在合作进程中依旧面临不少挑战。
在未来,中国将抓住机遇,深化与中亚各国在各方面的合作。
同时,中国也将积极主动地扩展合作的新领域与新渠道,为地区的经贸合作制度化安排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亚中国经贸合作
中亚国家与中国西北地区毗邻,面积4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0万。
自然资源丰富,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
同时,中亚地区拥有广阔的市场,对中国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意义。
中亚国家与中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18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双边经贸关系,以及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发展,贸易规模逐年扩大,能源、交通、电信、矿产等领域合作逐步深人,合作水平不断提高。
以下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亚地区总体经济形势
1.中亚经济近年来持续增长,发展水平出现差异
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各自选择了不同的经济改革模式,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程。
哈、乌、吉、塔、土五国都已经渡过独立初期的社会、经济危机,宏观经济普遍趋于稳定,自2000年起不同程度地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
以哈萨克斯坦为例,2000—2007 年GDP增长均超过9%。
由于采取的发展模式和实施的经济政策有所不同,现阶段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水平开始出现差异。
哈、乌、土经济实力相对更强,发展速度更快。
塔、吉两国资源禀赋较差,经济实力弱,发展严重依赖外援。
2.相对单一的经济结构没有改变
原苏联时期,中亚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曾是全苏的原材料供应基地,加工工业不发达,农业在各国产业构成中占有重要份额。
独立后,中亚五国经济发展的共同特点是结构较为单一,以能源、原材料出口为主,制造业和加工业相对落后。
虽经 18年发展,这一经济结构至今没有发生变化。
一些具有资源优势、在苏联时期未得到充分开发的产业 (如哈的石油工业,吉的黄金产业和烟草加IT业,土的天然气和棉纺行业等),由于外国资本的介入得到迅速成长,成为中亚国家新的财政来源和经济增长点。
因为中亚国家经济发展的结构问题没有改观,所以中亚国家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还要进行较为长期的结构调整。
3.经济规模小、相对封闭,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
中亚经济开放度较低,吉尔吉斯斯坦是中亚唯一的世贸组织成员。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 2009年上半年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走低影响,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均受到一定的冲击,但中亚各国经济均保持了增长。
乌、土经济还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增长。
全年中亚各国GDP增长分别为:哈 1.1%、乌8.1%、吉2.3%、塔 3.4%、土6%。
今年起,随着国际经济的起暖回升,中亚国家也表现出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现状
1.双边贸易发展总体趋势向好,商品结构不断改善
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以来,经贸合作取得了快速发展。
建交之初的1992年,中国与五国的贸易额仅为4.6亿美元。
2001年,上合组织成立以后,贸易额保持快速增长。
2008年的贸易额已达308.2亿美元,增长了近66倍。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额为235.4亿美元,与上年相比,下降了23.6%。
(其中中国出15166.7亿美元,下降26.3%;进口68.7亿美元,下降16.5%) 哈萨克斯坦是中国在中亚最大的贸易伙伴 (2009年为 140亿美元),其次为中吉 (52.8亿美元)、中乌 (19.1亿美元)、中塔 (14.0亿美元)、中土 (9.5亿美元)。
2009年贸易额下降主要是受到市场需求和价格下降因素的影响,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发展的趋势并没有改变。
2009年,中国自中亚国家进口原材料商品数量有较大增长,中国在中亚各国外贸中的份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中国在中亚各国贸易排名进一步提前,中国已分别成为哈、乌、吉、塔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2010年 l一4月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额已出现大幅回升,达到87亿美元,增长26%。
能源、原材料产品仍是中国进口的主要产品,近年来中国自中亚进口了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天然铀、棉花、铁矿石、铜等有色金属。
2009年中乌之间专门签署了《长期贸易协议》,保证乌原材料产品对华出口。
另一方面,中国出口的商品结构也有所改善,除传统的纺织、服装、日用轻_T产品外,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比重稳步上升 (接近 40%),成为推动双边贸易快速增长的新动力。
随着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措施积极效应的逐渐呈现,双边经济技术合作的不断深化以及一批大中型双边项目的逐步实施,双边贸易规模会进一步扩大,贸易结构将继续得到优化,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必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2.相互投资日益扩大,经济技术合作取得显著进展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能源、交通、电力、矿产、农业等领域的经济技术合作取得积极进展,一批大型合作项目启动实施,中国对中亚投资规模和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据中国商务部业务统计,2009年,中国对中亚五国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为 1亿美元 (据中国商务部业务统计,对中亚累计投资超过80亿美元),主要涉及油气、交通、电力、电信、农业、矿产等领域。
截至2009年底,中亚五国累计在华投资项目288个,合同外资金额4.65亿美元,实际使用6826万美元。
2009年中国与中亚五国新签工程承包和劳务合同金额为45.2亿美元,营业额为 35.2亿美元。
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已投入使用,二期工程一阶段已竣]二,二阶段将于明年竣工;中国一中亚天然气管道也于2009 年年底实现单线竣工投产;中国企业正在积极参与中亚国家陆上、里海、咸海油气区块开发等项目。
此外,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在天然铀领域与哈、乌建立了合资企业。
与此同时,中国与中亚国家的非资源领域合作不断深入,双边经济合作也开始向金融、农业、电信、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等非资源领域拓展,一系列大型合作项目都在顺利实施或在积极探讨之中。
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技术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各国间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进一步增强。
中亚地区已成为中国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的热点地区,合作潜力巨大。
3.上合纽织区域经济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各成员国双边经贸合作面临新的机
遇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9年来,经济合作与安全合作一起构成组织发展的两个重要“车轮”。
根据国务院批准,中国将分“三步走”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即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提出并逐步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的近、中、远期目标。
(1)区域经济合作的法律基础和组织机制不断完善。
负责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员国经贸部长会议机制,及其框架内高官委员会和海关、质检、电子商务、投资促进、发展过境潜力、能源、信息和电信七个重点合作领域专业工作组,担负着落实峰会及总理会议在经贸领域的决议等重要任务。
上海合作组织实业家委员会和银行间联合体为各国企业合作搭建了平台。
(2)成员国间贸易规模快速增长。
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问经贸合作快速增长,贸易额从2001年的 121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868亿美元,增长 7.2倍。
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贸易额下降29.3%,为 613.8亿美元。
区域内贸易便利化进一步加强。
各专业工作组积极开展工作,加强海关互助、海关统计等方面合作与协调;建立了技术法规、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信息交流的程序和机制,研究协调和完善合格评定程序的方法等。
(3)经济技术合作成果显著,区域网络初显轮廓。
在中国政府优惠贷款和援助结合多、双边商业贷款融资的支持下,中国企业在该地区承揽了公路、电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带动了大量能源、铁路、化工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上合组织成员国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最具规模的地区之一。
中吉乌公路、塔乌公路、塔境内输变电线等一批经济合作项目已经成功启动并在积极落实之中。
随着区域内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连接本地区的能源、交通、电信等网络已初显轮廓。
(4)金融合作不断推进。
成员国金融主管部门交流增加,2009年 11月召开了首届央行和财政部长会议。
上合组织银联体框架内各成员行积极探讨地区融资领域合作,由中方牵头的国家开发银行开展授信和融资额度规模已超过 500亿美元。
中国与俄、吉、哈三国先后签署边境贸易本币结算协议,推进了中国与三国问的贸易合作。
随着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其难度也在不断增大。
比如,目前区域经济合作缺少制度性安排,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的实施主要以双边为主,各国共同参与的项目还比较少。
各方对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优先方向和利益基础还存在不同的看法。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双边经贸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1.各国对中国资金需求陡增,搭乘中国经济发展快车愿望更加迫切
金融危机发生后,往常对使用中国贷款不积极的哈萨克斯坦开始积极使用中国向上合组织提供的优惠贷款。
2008年 l0月温家宝总理访哈时,哈总统提出希望中国提供 100亿美元用于实施一系列大型合作项目。
吉、塔等国对中国诉求也更为迫切,希望中国加大对其能源、交通、通信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力度。
中国向上合组织宣布 100亿美元信贷后,各方已先后提出了56个项目,用贷金额超过 160亿美元。
2.能源合作进入关键期
随着中国一中亚天然气管线和中哈石油管道二期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中国在中亚哈、乌、土等国能源利益进一步整合,包括通过参与乌石油区块开发,中国将每年获得 1000万吨原油。
如何确保这两条管道长期、安全、高效、稳定
地运行,是中国面临的重要任务。
目前,中国公司在哈石油产量已接近哈国石油总产量的 1/3,进一步扩大能源合作成果、获得新的储备资源的难度也在增大。
作为能源输出国与能源进口和消费国,中亚和中国面临销售和进口渠道多元化发展任务,如何把握利益切合点,意义重大。
3.中亚国家迫切希望与中国加强非资源领域合作
哈政府努力改变能源、原材料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非能源领域经济,提出建立中哈合作基金,与中国合作将关注点转向非资源领域。
乌希望中国企业赴乌进行直接投资,开展生产加工合作。
2007年8月和2008年4月,中哈双方分别签署了《两国非资源领域合作规划》及其《落实措施计划》。
今年6月在胡主席访乌期间签署了中乌加强非资源和高科技领域合作规划。
不难看出,中亚国家希望中国帮助其改善经济结构、发展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的愿望更加迫切。
4.中亚国家的贸易投资环境有待改善。
中亚国家普遍存在通关效率低,企业注册、办理签证、劳务许可申请等手续繁杂,审批复杂等问题。
由于金融危机后中亚国家就业形势更趋严峻,将对使用外国劳务人员更加严格限制。
一些国家已取消了中国企业现有的外国劳务配额或提高办理费用,增加了项目成本、影响了工程进度。
乌换汇程序复杂,效率低,银行不能及时将乌方企业以当地货币 (苏姆)支付的货款或利润兑换成美元汇出,影响中国企业正常经营。
5.中国与中亚合作面临外部的竞争
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在历史、社会、经济和体制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广泛的共同利益。
中国应该认真研究中俄合作中的中亚因素和中国一中亚合作中的俄罗斯因素。
从今年 1月起,俄、白、哈组成了关税同盟,一定程度分散了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力。
此外,中亚地区一直是各种势力争夺的重要地区,美、欧、日、韩等在中亚建立了对话机制,同时采取举措加强经济合作,试图扩大影响,客观上形成与上合组织的竞争。
6.中亚局势存在不稳定的因素
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发生的颜色革命和今年再次发生“4·7”事件,说明中亚某些国家政局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
此外,中亚地区也是“三股势力”集中的地区。
这些都可能对中国与中亚经贸合作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中亚国家对外合作的事权高度集权。
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大项目合作决策起到直通车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企业掌控风险的能力下降,不确定性较大。
四、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中亚地区经贸合作设想
一是顺应各方关切,将非资源、民生领域合作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
后危机时代,哈、乌等成员国纷纷提出改善经济结构、提升发展水平、促进社会稳定的发展战略。
交通、通信、农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非资源、社会民生领域合作已成为当前各国,特别是中亚成员国关注的重要领域。
这些领域也恰恰是俄以及美欧西方国家愿不做或做不好的领域。
今后一段时期,中国拟从双边人手,推动中国与哈、乌等中亚国家非资源合作规划的签署和落实。
继续拓展区域内公路、铁路、电力、通信、信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合作;利用各成员国在农业资源、劳动力等方面潜力,推动在农业种植、灌溉、农机生产、建立农业示范园区等方面开展合作;挖掘高科技等新的合作增长点;利用现有信贷资金,启动各方关注的水电、交通、信息通讯、化工等领域关系各国经济发展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逐步将非资源领域合作作为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
的重要内容。
二是进一步加快区域内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的步伐,着力推进便捷、高效的贸易方式与区域内本币结算方式,探讨自由贸易安排等。
推进区域内贸易投资便利化是现阶段区域能力建设和制度安排的重点。
继续推动在海关、质检、交通运输等方面便利化进程,逐步建立更加完善的信息支持、经济发展监测机制。
同时,拟结合地区特点,重点推动贸易方式的创新,建立上合组织电子商务平台,为区域内中小企业开展合作提供便捷服务,便利交易,降低成本;积极推进上合组织区域内跨境本币结算,将目前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扩至上合组织成员国;在与乌之后陆续与各成员国重新修订并签署投资保护协定,鼓励和保护中国企业赴成员国投资;深入研究俄白哈关税同盟,做好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运营和招商工作,逐步启动与各方探讨区域内的自贸安排。
三是加强自中亚国家进口工作,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进口,加快发展双边贸易。
针对中亚国家扩大对中国出口、平衡双边贸易的关切,中国已采取切实措施加大自中亚地区进口力度和规模,近年来中国自中亚地区进口大幅增加。
中国拟继续采取措施,鼓励中国企业积极自上合组织地区进口,有针对性地组织中亚地区贸促活动,探讨举办中亚商品进口展,使之成为上合组织国家培育推荐本国商品的有效平台。
此外,在与乌方签署长期贸易协议后,拟研究探讨与其它中亚国家签署长期贸易协议的可能性,从制度安排上推动自成员国进口,平衡双边贸易,解决各方关切。
四是促进融资来源多元化,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融资体系。
中国在认真落实好 100亿美元信贷资金,推动启动各方关切的合作项目的同时,为保持发展资金的可持续性,拟与各方一道研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继续促进上合组织专门账户的建立;加强上合组织银联体工作,积极吸引国际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促进各国商业银行、银团融资;探讨建立非资源领域合作融资安排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等,逐步建立和完善上合组织发展融资体系,为区域内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使各中亚国家切实感受到中方着眼长远、推动地区稳定与发展的意愿。
五是加强与中亚国家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
中亚地区传统能源资源虽然相对丰富,但不均衡,同时其高能耗产业较多,故在新能源、清洁能源发展方面具有较大的空问。
目前中国在光伏发电等方面的产能相对过剩,可考虑率先在能源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开展新能源合作。
此举不仅抢占先机,也符合国际节能减排的大趋势。
六是发挥新疆等西部地区优势,促进地方间经贸合作,深化各国企业实体的交流与合作。
新疆在中国与中亚地区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结合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进一步发挥新疆等西部省区的区位优势,推动新疆与各中亚成员国的合作,支持把新疆建设成中国向西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商品中转集散地、进口能源资源的国际大通道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的相关工作,帮助和支持新疆与中亚地区开展经贸交流与合作,逐步将乌洽会打造成上合组织企业合作的重要平台。
同时,积极利用上合组织实业家委员会、银联体平台推动企业和银行界的交往,开展贸易投资促进活动,深化企业间务实合作。
七是积极利用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推进与中亚的经济合作。
中国应抓住当前各方对上合组织需求增加的有利时机,加大对上合组织的投入,按中方思路继续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发挥上合组织在协助成员国应对金融危机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上合组织凝聚力,巩固中国在该地区的国际战略利益、地缘
政治利益、经济发展利益和国家安全利益。
金融危机以来,中亚大国哈、乌领导人分别提了对当前金融危机的认识,以及对改革当前世界经济金融体系的主张。
其中关于改变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加便利和宽松的贸易环境等主要观点与中国一致,中国可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积极与中亚主要国家共同呼吁,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大力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着力调整国际金融组织的治理结构,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参考文献:
[1]王海燕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经济合作的互补性分析[J].东欧中亚市场研究, 2002(2).
[2]王海燕.中国新疆在中国与中亚诸国经贸合作中的定位[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研究,2006( 2).
[3]王海燕.经济合作与发展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4]唐艳辉,陈海威.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J].国际经贸探索,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