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整理(二)
- 格式:doc
- 大小:81.50 KB
- 文档页数:15
第五章学前社会教育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
1、个性: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2、社会性
3、社会化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个性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2岁左右,个性逐渐萌芽,3-6岁是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阶段。
气质无所谓好坏,但是由于其能影响儿童全部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对待,将会成为形成不良个性的因素。
(二)家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三)幼儿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三、学前社会教育的意义
1、促进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
2、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
3、实现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
四、学前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
(一)以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为依据
(二)以一定社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
(三)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科的发展为依据
五、学前社会教育目标的结构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目标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
1、自我意识
2、人际交往
3、社会环境与社会规范认知
4、多元文化
六、精神分析理论
1、主要代表人: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埃里克森
2、核心概念:
本我、自我、超我、心理性欲阶段、原型、社会性心理需要、信任对不信任。
3、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
人格完善与儿童内在的动机、情感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各种需要的满足与冲突的解决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动力;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连续并有阶段性的;
儿童早期的生命经验对其终身有重要影响。
4、精神分析理论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社会教育应致力于完整人格的培养;
尽可能给予幼儿良好的早期生活经验;
尽可能妥善满足幼儿的各种生理与心理需要,帮助他们面对种种成长冲突,促进其发展。
七、社会学习理论
1、主要代表人:班杜拉、沃尔特斯
2、核心概念:替代性强化、自我效能感、直接学习、观察学习
3、主要观点:
强化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机制;
自我认知在儿童的社会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直接学习是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基本途径;
观察学习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
4、启示
重视恰当的行为强化;
为儿童提供展示自我能力与成就的机会与舞台;
为儿童提供值得模仿的环境与榜样。
八、认知发展理论
1、代表人:皮亚杰、科尔伯格
2、核心概念
自我中心主义、前道德阶段、角色承担、前习俗水平。
3、认知发展理论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主要观点:
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发展的机制就是道德判断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和改组;
道德发展作为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由于认知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分别提出了道德发展三阶段和三水平六阶段论;
道德发展的动力来自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儿童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建构着自己的道德经验,形成和改变着自己的道德认知结构。
4、启示
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儿童的发展水平。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接受幼儿不成熟的思维,也要为他们走向成熟搭建桥梁,帮助儿童向更高的理解水平发展。
道德经验的丰富是儿童道德认知结构变化的基础,教育者应当为儿童提供积累道德经验的机会,并引导儿童从对这些经验的反馈中去学习。
九、现代生物学与生态学理论
1、代表人物:劳伦兹、威尔逊、凯恩斯、布朗分·布伦纳
2、核心概念
习性学、发展心理生物学、发展生态学
3、基本观点
儿童的健康发展与早期依恋的形成有重要联系,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类行为有生物基因的继承性;
在社会性发展中,生物成熟形成并保持经验;同时,经验的变化又会改变有机体的行为、生物状态和行为潜能,有机体在其整个一生中都具有适应性和主动性;
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系统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加影响。
4、启示
重视建构儿童良好的早期依恋与同伴关系;
引导儿童社会行为发展时要考虑到成熟水平与经验的匹配性;
注意建构有教育意义的教育生态环境。
十、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内容主要体现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社会交往、道德的发展五方面。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指主题对其自身的意识,即主体对自己和自己心理的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等。
3岁左右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时期。此时的儿童能把自己和“别人”明显地区分开来,能够在镜中识别自我。
幼儿自我评价的主要特点是:主要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一般都过高地评价自己,幼儿活动的独立性逐渐增强。
(二)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或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主观反映。情绪情感的社会化包括情绪表达与控制、同情心、责任感、好奇心等。
3个月左右,婴儿出现社会性的微笑。
日常观察发现,3岁前儿童一般毫无保留地表露自己的情绪,3岁后则会根据社会的要求调节情绪表现方式。
幼儿园中良好情感的培养
1、幼儿园情感培养的目标
培养幼儿的自信感、信赖感、合群感、惜物感、移情能力。
2、情感活动在实践中的运用
专门的情感活动、渗透性的情感活动
3、幼儿园情感教育的实效
(三)个性的发展
学前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
(四)社会交往的发展
婴儿形成的最初的人际关系是婴儿与父母之间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即亲子关系。
(五)道德的发展
道德品质是指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为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征。
德育的内容:培养学前儿童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学前儿童对同伴友爱互助;培养学前儿童爱父母、爱老师、爱幼儿园;培养学前儿童爱劳动、爱劳动人民;培养学前儿童诚实、勇敢的品质;培养学前儿童初步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学前儿童活泼、愉快、主动开朗的性格。
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
1、攻击性行为
2、嫉妒行为
3、退缩性行为
4、破坏性行为
5、残忍行为
6、欺骗行为(学前儿童的说谎行为主要指孩子为了达到个人的某种愿望而有意识地欺骗成人和隐瞒事实或嫁祸于人,是有别于孩子混淆想象与现实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