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的现实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鲁迅的现实主义

摘要: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深刻地提出农民和其他被压迫群众的状况和他们的出路问题的作家。鲁迅的小说开拓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现实主义道路。他以客观写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鲁迅现实主义

鲁迅先生是一代伟人,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的一座丰碑。这位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以他大量优秀的作品和富有人格魅力的思想和精神,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文化。鲁迅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现实主义的思想深深地培植在中国广大的被压迫人民的土壤上面,他的反封建的力量是从广大的被压迫人民那里取得的。作为现代文学巨擘,鲁迅无疑呐喊出了启蒙者的最强音,他以悲天悯怀的关爱与救世济人的热诚,人的存在命运与状态予以了淋漓尽致的书写,中国现代批判现实主义大师,鲁迅先生当之无愧。

今天,我们阅读鲁迅的作品来解读这位伟人,可以看到,鲁迅是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者来用他的作品震撼着我们心灵的,对封建历史的批判与对现实的思考共同构筑了鲁迅作品的精神空间。他抓住了最不易消逝

的时代精髓,以平凡的题材,深刻的反映出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民族的命运和民族性格,他的创作思想从来没有离开过现实的土壤,从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

农民问题是鲁迅早期作品的重要主题,他以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深厚感情关注着他们的命运,他“正视现实社会”(《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直面人生,如实描写,毫无讳饰,对旧社会的丑恶,罪恶的痛根,作了深入的揭露,对封建主义的批判,达到过去文学所没有达到的思想高度;作品中渗透着对广大农民生活命运深切关怀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期望人民群众觉醒起来,争得做人的资格,而且还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侧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态心理,期望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这三点组成了他革命现实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阿Q正传》中的阿Q的形象都深刻地说明了这些。

闰土是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民,他勤劳质朴,坚韧,但精神近乎麻木。他儿童时代活泼、机灵、能干,是“我”心目中的“西瓜地上戴银项圈的小英雄”。二十多年后,“多子、饥荒、苛税,兵、菲、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他只是默默地承受,挣扎,精神的摧残在这里超过了生活的胁逼,一种等级观念已经注入他的头脑,他默认了那条横亘在自己和童年伙伴之间的不可预约的界限,并且向主宰命运的“神”低头。七斤是另一类农民形象,他是村上的“出场”人物,每天撑航船进城,知道很多时事;但他所知道的时事,都是某地雷公劈死了蜈蚣精,某地闺女生了夜叉之类,其愚昧无知可见。辛亥革命发生时他因进城而被革命党人剪去辫

子,张勋复辟在小村引起一场小小的辫子风波。面对封建帝制余孽赵七爷的恫吓,七斤为自已没有辫子愁得不知如何是好,七斤嫂对赵七爷低声下气赔笑脸;村人们围着看热闹,相信赵七爷的话。阿Q则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被地主压迫、剥削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可他不能正视现实,常以自欺自慰的种种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忘了自己失败者的悲惨屈辱的处境。这三个农民形象身上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受封建势力压迫剥削,愚昧麻木不觉悟。但在《故乡》中“我”希望下一代有“新的生活”,说明作品的着重点不是对往昔的缅怀,而是对现实的挑战,并且引导人们去确信前途:“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在阿Q身上也看到了农民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而且是一个革命的阶级,鲁迅在他的实际观察里,认识到农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阿Q 在他和小D一场不分胜负的搏斗之后,便出门“求食”了,“看见熟识的酒店,看见熟识的馒头,但他都走过了,不但没有暂停,而且并不想要。他所求的不是这类东西;他求的是什么东西,他自己不知道”。在这里,我们第一次看到在我们面前出现的已经不是可笑的,而是对人生问题陷入深思的阿Q了。一种还是朦胧的,不确定的,新的希望和企求正在他心里孕育。我们第一次在阿Q身上看到了一线光明和希望,也证明了鲁迅对中国的现实生活,对被压迫的农民的本性,有极深刻的理解。鲁迅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说明了他的现实主义是富于生命力的,充满着革命的理想和内容。

祥林嫂是《祝福》中的一位农村妇女形象,她悲剧的一生深刻展示了在封建势力,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妇女的悲惨命运。鲁迅把人物放在更复杂的社会关系里,为农民的命运提出了强烈的控诉。祥林嫂勤劳善良,但一

生坎坷,最后在“祝福”之夜倒毙街头。是封建礼教制造了祥林嫂的悲剧。从夫权、族权到神权,从阳间世界到阴间世界,从鲁四老爷、四婶到婆婆、大伯、柳妈及鲁镇的群众,联成一个周密系统的封建大网络,虽然她的一生都在不断挣扎,却从来没有争到“人的价格”,争不到一个普通人—实际上也就是鲁迅说的一个“做稳了”的“奴隶”(《坟.灯下漫笔》)的资格。中国农村妇女所受的痛苦的深度,再没有比鲁迅这篇小说里表现得更充分的了。

这些形象无一不体现出了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生活阅历的丰富,对社会的认识更为深刻,使鲁迅对他们的生活和命运,作了认真的观察和分析,知道他们“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痛”。将“历来所见农村之类的情况”,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了”,“只要写出实情,即于中国有益,是非曲直,昭然具在,揭其障蔽,便是公道耳”。郁达夫称赞鲁迅说:“当我们看到一部分时,他看到了全般,当我们着急于要抓住现实时,他把握了古今未来。”鲁迅的小说的确可以毫无愧色地被称为真实地描写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历史”。

鲁迅不仅在创作思想上在创作方法上也是严格的遵循着现实主义原则的,对现实如实地描写,再现生活的真实。他还着重的指出:艺术创作描写的“不必是曾有的事实,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他说:“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者,何一非社会上的存在,从这些目前的人,的事,加以推断,使之发展下去,这便好象预言,因为后来此人,此事确也正如所写。”[致徐懋庸(1933年12月20日),《鲁迅书信集》上卷第465页]现实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