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奥运会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

奥运会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

奥运会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
奥运会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

奥运会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

摘要:奥运会作为一种“超级事件”对城市的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但从城市本身的角度,奥运会更应当在城市空间发展上作出贡献。分析了奥运会对城市空间发展的作用机理,包括土地市场的供需、城市空间意象的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耦合协同作用、奥运经济的衍生与挤出效应等,并在阐释北京奥运场馆建设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奥运会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奥运会;城市空间发展;北京

奥运会被定义为一种“超级事件”(mega event)。一个“超级事件”与普通事件的区别特征是:首先,这个事件要吸引大量的参与者和观看者,形成一种全球关注。其次,“超级事件”是一种市场战略,尤其对于旅游业,它可以使主办单位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中受到极高的关注。最后,“超级事件”能够创造长期遗产,在事件结束之后仍能发挥作用。“超级事件”拥有影响主办地区的极大潜能,可以作为地区娱乐发展的工具。现代奥运会给举办城市带来了塑造自身价值和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以往学者对类似奥运会这种重大城市事件的相关研究大多围绕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奥运会的确在城市经济发展、宣扬文化提升知名度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重大事件对城市最深远的影响应当是城市本身,北京在奥运会结束之后将恢复其城市社会生活的常态,奥运会对于北京城市发展的影响应该回归到城市空间本身。

一、奥运会与城市空间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

(一)土地和基础设施供需

空间结构的调整,必须通过土地市场的转换才能完成。在北京之前,几乎所有的奥运会主办城市都是发达国家,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已经结束,大规模地增加土地供给缺乏有效需求,超出实际需求的基础设施只能通过举办时的外部需求平衡,如果不能平衡,就只有通过土地价格的增加,否则基础设施就会转为城市的债务。

另外,奥运场馆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会使土地级差地租发生变化,而级差地租是导致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之一。城市级差地租变化导致举办城市房地产格局和重点发生变化。在竞争的环境里,地价的增加就意味着城市内所有要素成本的增加,包括劳动力、食品等,住房就会更贵,像悉尼申办成功后七年里,该市的房价几乎翻了1倍。保持足量的土地“有效供给”成为奥运会举办的一条重要经验措施。奥运会作为一次重大的综合性体育盛会,为了满足赛时大量的人流、物流的需要,必将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和提升,进行大量的奥运会场馆建设,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并促使周围环境品质的提高,从而促使了土地价格的上升。

奥运会的举办在客观上会推动举办地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这一点在近三十年的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其中悉尼奥运会就给当地房价带来了每年10%的增长,有的地段甚至一年升值30%。北京申奥成功后,房地产价格陡升25.8%,房价是全国平均水

平的2倍,北京的人均收入低于上海,但每平方米房价却比上海高出 1 500元。

(二)城市空间意象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了城市意象的五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区域,它是二维平面,观察者从心理上有进入其中的感觉;标志物是点状参照物,区域与标志物不仅仅被看到,而且是清晰、强烈地被感知,这要素的城市意象对城市建设及生活在其中的人有重要意义。

对于奥运会而言,区域要素一般是由于奥运会的举办所形成的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往往成为体育和文化娱乐中心,奥林匹克主体育场富有特色的建筑使得人们对这一区域的记忆深刻而清晰,奥运会概念的深入影响和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加深了这一要素对城市意象的影响;标志要素体现在奥运会场馆建筑独特的造型与运动项目结合带来视觉冲击,标志物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唯一性,即它与周边的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奥运场馆不但成为现代城市建筑群中的独特存在,运动概念的深入也在感性层面上为奥运场馆成为城市或者区域标志物添加了影响。奥运会的举办并不足以彻底颠覆一个城市整体意象,但其对五要素的影响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城市意象的形成和发展。随着奥运会的逐渐远去,奥运场馆及其他建筑遗产逐渐融入城市发展的整体,这些意象单元与城市原有意象单元整体编组并相互交织,缓慢但深刻改变了城市意象,形成了一座城市独有

的风景和魅力。

(三)城市空间结构耦合协同作用

美国学者wavne attoe & dorm logan在研究建筑与城市关系时曾提出城市触媒的概念,主要是指那些对后继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发展带来巨大而深远影响的建筑,其有力地决定着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城市景观面貌以及城市的发展动力。奥运场馆建设,是一种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城市营销工具,同时也会影响城市空间格局的发展。由于奥运场馆的规划与建设工程巨大、社会影响度大,而且往往是由城市政府全力推动的,因此,它常常被城市政府借以作为改变、完善甚至是拓展城市空间的重要契机。奥运场馆建设会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触媒作用,奥运场馆的选址及其规划常常成为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原动力和“旗舰工程”,成为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因”,而不是“果”。

纵观国内外的诸多奥运场馆建筑乃至其他重大建筑,其规划和建设无一例外地带来了城市局部现时性的改变甚至整个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刻变化,每次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在对奥运场馆进行规划设计的同时,必然将其与对城市某个或某些区域的战略性调整进行结合考虑,乃至对整个城市空间结构进行整体性的规划调整。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创造一个满足奥运会瞬时性活动所需要的巨大场所和完善的设施,而且更关键的是期望在奥运会结束以后,这些场馆能对城市空间的持续优化发挥长期而积极的作用。

(四)奥运经济的衍生与挤出效应

奥运经济对城市的影响体现为聚合和标杆效应、衍生和裂变效应、波及和挤出效应。奥运经济聚合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可以提升城市的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促使原有生产要素重新组合,释放出新的力量;进一步提高核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服务功能,加速核心城市由集聚转向扩散的进程,通过传导和递延,促发核心城市转变为城市地区。

一般来说,奥运经济的衍生与挤出效应,主要表现在产业的升级与土地空间的置换方面。由于奥运会产生的奥运经济会对相关产业尤其是服务业产生波及,客观上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澳大利亚学者在悉尼奥运会的研究显示,从奥运会中受益最大的产业是建筑业、交通和通讯业、个人服务业。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会挤出原生空间,同时奥运会对环境质量的高要求也会对传统落后产业迁移产生挤出效应。奥运会申办成功以后,借奥运会为契机,北京进行城市转型中,五年中大约关停搬迁了大约150多家北京老厂,全力以赴筹办绿色奥运会,这其中,首钢搬迁影响最大,对城市空间功能置换作用也最为明显。

二、城市空间结构视角下的奥运会赛区布局模式

(一)奥运场馆布局模式

自奥运会产业化运营以来,每届奥运会的竞赛场地一般有30个左右,但是大部分竞赛场地是归属于几个主要赛区,根据几个主要

赛区在城市中心区、城市中心边缘、城市郊区三类地带中的布局情况将其划分为三种模式:内聚型、外拓型、内聚—外拓混合型。

1.内聚型布局模式。即主办城市市中心存在衰落区域或市中心所承担的城市功能多样化程度欠缺,为均衡整个城市发展水平或丰富城市功能从而将主要赛区大部分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域或城市中心区域的边缘,使赛区呈现出较高集聚态势布局模式,其代表城市是洛杉矶和伦敦。这一模式主要有以下优点:主要赛区在城市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区域布局可以节省大量基础建设投资,并且布局在中心区域的赛区更容易被纳入到城市公共服务体系;较为积聚的赛区布局方便了不同场馆之间的联系,为运动员和游客都提供了便利;可以增强城市中心增长极的集聚效应,丰富市中心区域的文化内涵和促进老城区的改造。缺点:城市中心土地有限,大规模征集土地易造成用地紧张和地价上涨;赛事期间大量游客的涌入对当地功能服务体系带来巨大压力。

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为例,伦敦市规划布局三个主要赛区,即中心区、河畔区和奥林匹克公园区。中心区位于伦敦市中心区域,河畔区和奥林匹克公园区距伦敦市中心标志特拉法加广场的距离都不超过10km。奥林匹克公园区是重点改造区,其目前主要用地类型是工业荒地和贫民窟,是典型的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内城衰落区。通过一系列环境、交通和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区域规划建成欧洲最大城市公园。

2.外拓型布局模式。即主办城市中心城区发展较为完善和均衡,市郊拥有大片待开发潜力区域,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从而将奥运场馆和设施少部分布局于城市中心区域,大部分布局在城郊区域的模式。其代表城市悉尼和亚特兰大。这一模式主要有以下优点:在郊区布置场馆对于土地限制较少,加快了这一区域现代化进程,同时为城市发展开拓了后备空间。缺点是对交通、通讯设施要求较高,布局较为分散,投资较大。以奥运设施为基础可促进卫星城镇和次级中心地的形成,但距市中心较远所以也较容易出现“废墟公园”现象,必须要辅以后奥运规划。

以悉尼奥运会为例,悉尼奥运会赛区包括奥林匹克公赛区、市区和西区三个主要赛区,其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奥林匹克公园赛区位于距离悉尼以西大约15km的霍姆布什湾,是悉尼郊区的一块废地和工业废料的丢弃场。当时该地区环境恶劣,周边区域开发层次较低,属于城市衰落地区。由于奥林匹克公园的开发建设,使得该地区闲置土地得到再次利用,空间环境品质的得到迅速提升。而西区位于悉尼市郊西部的一片丘陵河谷地带,西区的竞赛区大多距市区

40km~60km,基本属于城郊欠发达区域,通过布局奥运场馆和完善配套基础设施这一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已得到了较大提升。

3.内聚—外拓混合型布局模式。其为前两种模式的综合,即奥运场馆和设施一部分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并有意识将一部分场馆和设施布局在城郊区域,其代表城市是汉城、雅典、巴塞罗那。这一布

局模式是两种模式的综合,虽为混合型布局模式,但是历届采用这一布局模式的奥运城市依然会在内城或城郊确定一个赛区作为重点发展对象,而不是全盘端起。这一模式主要有以下优点:将赛区较为均衡的布局在市中心区域和城郊区域有利于减轻市中心区的发展压力和增强市郊的发展活力,从而起到缩减不同区域发展差距的效果。

以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为例,四大赛区较为均衡的分布在市中心和市郊区域海洋公园赛区作为重点改造区域,原为滨海破旧仓库和闲置工厂,就是这些工厂和仓库将巴塞罗那城与海滨隔绝开来,一直是市政府重点整治区域区,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整治进度很慢。巴塞罗那奥运会成为这一区域整治的契机,奥林匹克公园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善了这一区域整体形象,使其成为风光宜人的滨海游憩区。

三种模式对于城市空间的发展的影响作用都是巨大的,特别是许多国家在申办奥运会等大型赛事之初,就把准备和举办这种大型赛事当作城市再生的助推器和景观改造的助动力。这三种模式虽都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影响,但是它们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方向又是不同的。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见表1)。

(二)北京奥运会主赛区布局模式分析

北京奥运会场馆呈“一个主中心加三个区域”的布局格局,奥林匹克公园是举办奥运会的主中心区;“西部区”中新建五棵松文化

体育中心,赛后将成为市区西南部群众文体活动场所;“大学区”安排首都体育馆等四个场馆,赛后成为大学及社区文化体育活动的场所;“北部风景旅游区”安排北京乡村赛马场等两个场馆,便于赛后发展北部郊区旅游业。在这四个主要赛区中除北部风景旅游区布局在远郊外,其他三个都布局在北三环到北五环之间即北京市北部城区边缘,四大赛区呈现出高度集聚的分布状态,是典型的内聚型布局模式(见图1)。

三、北京奥运会举办和场馆建设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

(一)多中心结构与新功能中心再造

城市空间结构有机分散已经成为国际大都市空间发展的基本趋势。按照整体功能优化的要求调整产业布局,形成了包括中关村科技园区、金融街、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商务中心区、顺义临空经济区和奥林匹克中心区等六个中心。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区域作为北京市体育娱乐休闲中心的地位,也使之完全具备了承担以体育为主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功能的条件。

奥林匹克公园的建成形成集体育竞赛、文化娱乐、会议展览和休闲购物为一体的新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这一地区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心脏,体育场馆集中度很高,与其他举办奥运会相关设施距离近、联系方便;城市的主要快速环线四环、五环路穿过公园内部,交通方便;周围城市建设区已基本形成,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周边地区人口比较密集,配套设施完善,有利于赛后使用。根据规划,北京

市重点培育中国网球公开赛、环北京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六大国际品牌赛事,在奥林匹克中心区开展大量的体育赛事也是国际上举办奥运会国家对奥运场馆利用的成熟经验,体育竞赛功能将完全得到发挥;由于奥林匹克公园以及主要场馆的魅力,每年有大量的游客到这里旅游观光,同时加上在水立方和鸟巢内运营的音乐会、演唱会等多种大型娱乐活动,文化娱乐功能尽显;奥运村在奥运会结束后成为城市住宅新区、大学生宿舍、办公用房,位于公园内的国家会议中心以及附近的其他会议中心和展览中心集聚一起,会议展览和休闲购物功能可以实现。

(二)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化和公平化

体育设施作为一种公共服务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活动的场所,通过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和场馆建设,体育设施在北京市范围内的分布与城市已有社会经济空间更加协调,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公共活动需要。

可以说,从实践情况看,北京奥运会场馆的空间分布模式充分考虑了比赛项目、比赛天数、参赛人数、城市规模、城市原有体育设施条件、城市原有基础设施情况、投资情况等多种因素,保证了奥运会的赛事安排、交通组织、住宿、新闻报道、后勤保障等工作的正常运行,这种布局对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北京市原有场馆分布不合理的状况也得到了一定改善。在2005年,北京市城八区场馆面积只占全市的37.8%,其他10个郊区县场馆面

积却占全市的 62.2 %。城八区实有场地与理论计算的场地资源需求量存在一定缺口,而郊区县的场馆资源却存在着供过于求的过剩情况。新建场馆主要集中于城八区,正是场馆资源供不应求的地区,总的来看这些场馆赛后可以很好地缓解现有场馆不能满足区内居

民体育健身需求的状况。另外,海淀区和朝阳区是北京市人口密度较大、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和最快的区域,为赛后场馆的利用也提供了坚实的需求基础。

(三)多元文化交融与空间意象再造

北京奥运会作为奥运史上具有独特风采的奥运会,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与奥林匹克精神的结合与互动,成为多元文化交融互补的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组成,成为奥运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样,奥运场馆建设也充分实践了绿色、科技、人文的三大理念,在与奥运会传统精神和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同时,为北京市新的城市意象改变与形成提供了素材,也将会深深影响北京市的空间意象最终构成。

在场馆总体位置上,通过科学的规划编制,强化新的建设与既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在空间上的协调,北京建设的31个场馆,包括新建和改扩建的场馆,在地域上或者在空间上,和北京的旧城做好了相应的处理关系,没有一个新建和改扩建的场馆是在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新建的体育场馆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不会和旧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在空间上产生冲突,也更

好地保证了我们旧城的风貌。在文化传承上,奥林匹克主中心区位于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北端,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北京从设计、建设之初就拥有一条中轴线。历史上的长度是北起钟鼓楼、南到永定门,大概7.8公里。而新的奥运体育主中心区放在城市中轴线的北端,这在建设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了北京中轴线的城市空间组织的结构和特征,是奥林匹克对北京整体城市建设的一大贡献。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把奥运建设和城市长远发展结合好,建设一个现代文明和传统风貌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的文化名城。

城市意象五要素中,通过奥运会举办影响最为明显的就是奥林匹克公园区域及鸟巢和水立方等标志物。作为占地 1 200公顷左右的城市地区,奥林匹克公园内部以体育文化为主题构造了一系列的建筑和景观,体育文化是识别区域特征的主要特征,主题明确而突出,易于识别又给予人深刻印象;对外而言,奥林匹克公园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心脏地区,已经成为北京城市居民的外部参照物,并与周围的环境与景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反差。

鸟巢和水立方作为新的城市标志物,与奥运会一起正在逐步改变着北京城市空间意象。鸟巢和水立方作为北京奥运会场馆的代表建筑,凝聚了奥运文化传统和中国文化精神的精华,具有文化与历史上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在建筑外形上,二者以醒目和完美的空间建筑结构形式成为北京和奥运的视觉象征符号,明确而绝无异议;在

地理位置上二者位于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北端,道路交接点的地理位置突出;与周围环境相比较,二者非常易于识别,成为区域内独特的建筑物。作为集历史、标志、地理位置为一体的鸟巢和水立方,具有以上独特、令人难忘的物质和文化属性,将会和故宫、天坛一起成为新的城市标志。

(四)区域振兴与旧城更新

由于历史原因,北京奥运村所在地原为城乡结合部,建设混乱、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经济发展缓慢。在市场环境下,这种局面本身又进一步导致区域资源外流、发展机会减少的“马太效应”,仅靠区域自身无力摆脱落后和贫穷的困境。这一地区通过建设具有标志意义的奥运场馆,许多成为城市或者区域的“名片”,这可以吸引庞大的外来艺术、体育、建筑爱好者和旅游群体,为该地区发展复兴的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旅游资源,为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以此带动金融、贸易、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进而提升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奥运会及奥运场馆建设,不仅可以给一个城市、区域的发展带来直接的知名度、活力和令人振奋的景观,而且它能够带来城市的系统更新和社会区域的提升、重组以及地区功能的再生。

举办奥运会成为推动北京旧城改造一个良好契机,客观上推动了北京政府改造旧城的决心,并获得了市民的理解与支持。北京市规划委公布的《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意在建

设“人文奥运景观”的同时,也把北京市旧城保护计划拿上台面。改造的内容包括调整交通模式,加大交通收费,提倡地铁与公共交通;人口迁出、降低旧城人口压力;限制大型商业、大型办公等不利于旧城保护产业,鼓励适合旧城保护的文化产业等。这其中,什刹海由过去的居住办公区改造后成为新的文化保护和旅游观光区,大栅栏由传统的商贸区转变成为文化保护区和特色旅游区,天坛公园周围地区成为新的旅游观光区。

(五)产业升级与空间功能置换

伴随着信息化进程以及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产业结构在加剧从二产转向三产转变,全球化城市北京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去工业化,会展经济、总部经济、创意经济成为北京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方向。绿色产业的内涵对环境的高要求,许多落后的产业在新世纪将要被逐步淘汰。奥运会申办成功以后,借奥运会为契机,北京进行城市转型中,五年中大约关停搬迁了大约150多家北京老厂,全力以赴筹办绿色奥运会。这其中,首钢搬迁影响最大,对城市空间功能置换作用也最为明显。

奥运会的举办加快了首钢搬迁的步伐。由于绿色奥运的需要,北京为了进行城市环境整治,做出了在奥运会前完成首钢停产和搬迁的决策。首钢搬迁为石景山区产业升级和结构转换带来难得的机遇,有利于该地区实现土地增值,区域形象将得到很大改善。首钢地区过去是传统的工业区,搬迁完成后将为石景山区文化创意产业

和休闲娱乐中心的发展提供空间。到2010年首钢涉钢产业搬迁调整后,首钢工业区将成为城市西部综合服务中心和后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区,承载起行政办公商务区、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业主题游览、休闲旅游等特色服务功能。结合石景山区打造“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crd),该工业区内将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规划中也为中央行政办公留出了一个区域。

四、结语

新经济时代,城市竞争的空间效应表现之一是伴随城市功能变迁的城市空间重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重大事件推动城市新增长空间的发展。当重大事件结束时,城市发展是前进还是后退,这取决于重大事件运作过程和后期经营合理、科学的计划和操作。对于一些学者忧虑的“2008年的奥运会不是北京建设新城的第一次机会,但却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因为一旦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下去,北京城市结构就很难再次更改,北京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到像今天的东京、香港和汉城一样,忍受城市长期失去竞争力的痛苦”,则更多地需要时间来检验。对于许多处在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应合理运用重大事件这一城市增长机器,最终达到对外通过形象营销提升城市品牌效应,以获取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资本;对内锻造城市空间与景观,使城市结构进行科学的更新和发展。参考文献:

[1] 胡浩.现代奥运会对举办城市公共游憩空间扩展影响的述

评——兼论对2008年北京奥运[j].北京社会科学,2005,(6):30—33.

[2] 杨越.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经济的影响——基于投入产出

的分析[j].体育科学,2005,(8): 3—37.

[3] 戚永翎.北京奥运会经济遗产及后奥运经济策略研究[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7.

[4] 赵燕菁.奥运会经济与北京空间结构调整[j].城市规划,2002,(8):23— 27.

[5] 杨乐平,张京祥.重大事件项目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城市问题,2008,(8):11—15.

[6]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7] 韦恩·奥图,唐·洛干.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m].王晓方,译.台北:创兴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

[8] 张京祥,殷洁.地域大事件营销效应的城市增长机器分析——以南京奥体新城为例[j].经济地理,2007,(3):452—457. [9] 高娜,吴国清.大型事件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影响研究——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j].商业经济,2010,(3):105—108.

[10] 焦若水,胡浩.城市社会空间的扩展:北京奥运会的城市社会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2):17—19.

[11] vinayak uppal.the impact of the commonwealth games 2010 on urban development of delhi.[j].ccs working paper,

2006,(162):1—31.

[12] metropolis commission.the impact of major even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cities[r],2002.

[13] 顾伟杰.后奥运时期北京城市公共游憩空间建设与市民幸福指数关系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1,(3):43— 48.

[14] 彭涛,王建军,等.亚运会背景下广州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思考——供需关系的视角[j].规划师,2006,(2):65— 68. [15] 曼纽尔,卡斯特尔斯.流动空间[j].王志弘,译.国际城市规划,2006,(5):69—85.

[16] 王小健,陈眉舞.大事件建筑规划设计与城市空间协同发展研究[j].华中建筑,2007,(3):35—43.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要点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 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契机,一直是景观设计学科的研究热点。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以期对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1 景观的大众化 1.1 景观 “景观”一词,约于16 世纪与17 世纪之交,由荷兰语Landschap 作为描述自然景色特别是田园景色的绘画术语引入英语,演变成现代英语的Landscape 一词。该词被赋予了“自然风光的一景或一处景色”的新内涵,即由当初的对风景画的欣赏转为对现实风景的欣赏。19 世纪中叶,通过地理学家的使用,德语Landschaf t 在土地规划和区域规划领域获得了新的意义。后来,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出发,多学科参与研究的领域Landscape Architect ure (景观学)逐渐形成。在景观学科中,景观设计师基于城市公园规划的实践经验,开始了公园、公园路、城市公园系统、城镇规划等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实践[122 ] 。 1. 2 景观设计的社会改革———创造为大众共享的空间 西方景观学专业作为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出现于美国19 世纪中期。建于1858 年,由被称为“美国景观学之父”的Frederick Law Olmsted 和英国建筑师Calvert Vaux 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标志着城市公园运动的开始。在这之前景观设计对象主要是乡村墓园和花园设计,这些项目工程倾向于小尺度的、主要为少数人服务的、更大部分关注美学的独立工作。随着现代工业主义的第一次爆发,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增加,美国的城市迅速繁衍和增长,而公园设计理念正适应了这样的时代需求[3 ] 。公园形式要求以一种更复杂的方式结合社会、政治、环境、技术和美学等设计更大规模的场所,服务更多的人。纽约中央公园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园,也是第一个真正为大众服务的公园。 “公园运动”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出入便利、安全清新的集中绿地。然而,它们还只是由建筑群密集包围着的一块块十分脆弱的沙漠绿洲。1876 年,Olmsted 提出了波士顿公园系统方案,得到高度评价,并被任命为负责整个公园系统建设的景观师。1878 年,公园系统开始建设,其结合地形地貌,以线性空间连接城市公园,并形成不规则的图形,意欲向外延伸,深入城市生活[ 4 ] 。Olmsted 在美国发起的城市公园运动和公园系统的建立,倡导保障各个阶层、尤其是城市工人阶级和穷人,在心理、生理、社会和经济利益和谐发展。城市开放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众而不是贵族。从形式上说,它是从贵族专享和特权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景观,为大众创造一种宁静的休闲场所,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这里放松,交往,它反应了大众价值观。 自此,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现代景观应平等地呈现给所有的市民。景观作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空间而存在,景观场所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区域,符合公众休闲的基本需求和一定的文化需求。其实践表现为景观设计,其契机主要是为市民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现代景观设计趋向于创造人与环境的新关系,促成公共空间与交流空间的出现,在景观中倡导公共精神的建立。 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 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 [5 ] 。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一个空间系统,由各种类型的空间构成。按空间形式可分为:①点状空间,即以点的形式分布于城市中,如广场、公园、绿地等;②线性空间,即沿某个轴向呈线性分布,如步行轴、绿化轴、滨水绿带等。 2.1 点状空间景观设计 点状空间是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布局形式中的一种空间形态,这里主要指诸如广场、公园、街头绿地、社区绿地等具有向心形态的外部空间。 2.1.1重视空间的可达性

国外对空间剥夺及其城市社区资源剥夺水平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国外对空间剥夺及其城市社区资源剥夺水平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王兴中,王立,谢利娟,王乾坤,杨瑞,曾献君,廖兰 (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文地理研究所,西安710128) THE STATUS AND TREND OF RESEARCHES ON DEPRIVATION OF SPACE AND CITY COMMUNITY RESOURCES ABROAD WANG Xing-zhong,WANG Li,XIE Li-juan,WANG Qian-kun,YANG Rui,ZENG Xian-jun,LIAO Lan (Institute of Human Geography,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Xi'an 710128,China) Abstract:Urban social spa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pics of urban geography in foreign countries.Especially,the scholars in this field abroad have been paying a lot of attention to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patial deprivation and urban social living space quality since 1970s.The research of urban social geography on the quality of urban living space has reached the level of the urban system from the regional level,and then has extended further to the space system of urban community.The paper maintains that the nature of the accessibility to community resources is to reveal the structure of spatial justice in community or the living places of urban space,while,the level of spatial deprivation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 is used to explore whether urban social living spaces and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pace are just or not.In the light of the sciences of sociology and geography,the disciplines about deprivation phenomenon has formulated different genres and research methodologies.In addition,level of 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hat measures urban living space quality of different classes.The research on level of spatial deprivation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 has been shaped into several directions as follows:1)The negative effect on society of 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2)The fair allocation of place about rank of community system of 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3)Dynamic development on coupling allocation about place and community classification.As to research methodology,it also reviews the benefits of community resource mapping for integrating predefined-research areas in foreign countries.Furthermore,a case in point,integrated technology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is Photo-based Q Method and PPGIS (USA)in order to explore the geographies of community change.And mapping CLSC Deprivation Levels (France)are us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deprivation in individual local community service centers.Thirdly,Graph-theoretical Methods (UK)can identify patterns of deprivation.As a whole,the article combines related references abroad,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 ideas of researches on the deprivation of spatial and social community resources aboard,in the viewpoint of urban social living spaces.It also includes research concept,branches and methods formed on relevant disciplines.At last,the paper sums up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ity management,urban planning,spatial arrangement of commercial and entertainment places.This research not onl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abroad for spatial deprivation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 but enriches the study of urban social geography. Key words:urban;community;spatial deprivation;community resources deprivation 文章编号:1003-2398(2008)06-0007-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XSH010) 作者简介:王兴中(1948—),男,陕西西安人,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地理学、社区规划等。收稿日期:2008-07-10;修订日期:2008-09-26 2008年第6期总第104期 人文地理

专题19 城市空间结构(等级考试题)

第六篇城市 专题19 城市空间结构 一、选择题: 1.(2018·浦东·一模)土地利用效益随着距市中心远近而变化。从市中心向郊区,土地利用效益下降幅度最大的是A A.商业用地B.居住用地C.工业用地D.农业用地2.(2018·黄浦·二模)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商业用地C A.在各类土地中占地面积最大B.土地利用效益低于工业用地 C.地租支付能力高于居住用地D.处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第二圈层3.(2018·虹口·一模)右图为某城市地价变化 图。在2007年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 现了两个峰值。该区可能建设了B ①蔬菜种植基地 ②高新技术开发区 ③大学城 ④美术馆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2018·闵行·二模)右图为某大城市商业、居住、 工业用地的地租水平与距市中心远近变化图,曲线Ⅰ在③ 位置处地租水平较高,原因可能是这里B A.位于市中心B.交通便捷 C.工厂密集D.环境优美 5.(2018·青浦·一模)从地租水平来看,图中③和⑤ 可能位于C A.市中心B.街道两侧 C.主干道交汇处D.城市绿地 6.(2018·普陀·二模)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 综合表现。右图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 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 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C 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离市中心最近 C.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万向空气质量较好 7.(2018·崇明·二模)城市土地利用的一般模式是,自中心城区到远郊依次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影响这种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B ①土地价格②发展历史③交通条件④生活习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8.(2018·奉贤·一模)从城市功能分区看,位于城市或区域的中心,交通便捷,人流量

可持续性城市空间规划研究进展及启示

可持续性城市空间规划研究进展及启示 发表时间:2019-10-28T09:21:30.95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5期作者:何琳琳 [导读] 分析了目前中国城市空间开发利用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讨了城市空间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 黑龙江省时代国土资产评估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30 摘要:分析了目前中国城市空间开发利用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讨了城市空间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分析认为目前阶段我国城市空间开发存在地下与地上及地下各层次之间规划协调不够、城市空间管理职能划分模糊、缺乏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缺乏相应法律法规的约束、投资模式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中国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实现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应在规划阶段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遵循合理的规划原则,构建科学的可持续性评价体系,进行数字化城市空间规划并加快制定合理的城市空间开发法律法规;在开发阶段选择合适的城市空间投融资开发模式,采用科学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并加强城市空间的生态化建设,通过这些对策提高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空间规划;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范畴 引言 中国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为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既是传统经济、土地和建设三类空间规划的传承,也是满足从“物质文化需要”向“美好生活需要”转变,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问题转变的新制度设计,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创新至关重要。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1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1.1城市空间管理职能的划分比较模糊 2001年11月建设部颁布了《建设部关于修改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的决定》,在法律上明确了地方政府对城市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职权。尽管地方政府的绝对管理权明确了,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城市空间资源管理的空白,仍缺乏具有一定管理权限的特定的管理机构来协调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城市工程项目之间、地下工程同地表建筑物之间的矛盾。目前,城市空间开发利用存在多头管理问题,城市空间包含的众多要素的管控职能分散在国土、发改、人防、交通、市政、能源、电力、水利等部门,存在管理职能重叠甚至冲突。如此多头管理,势必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和效率的低下,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之间的缺乏更造成地下空间开发中重复建设、无序建设频频发生,也是目前城市空间开发可持续性差的主要原因。 1.2城市空间开发缺乏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 城市空间具有无光线、恒温、恒湿、隐蔽、密闭、开发成本高,可逆性差,危险性大、环境影响大等特点,因此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的综合评估至关重要,尤其对城市空间开发的可持续性评价。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对于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影响,学术界一直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指标。城市空间规划设计体系本身也尚处于摸索和不断调整的过程,针对城市空间规划及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属于一个全新的空白领域。由于城市空间开发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因而城市空间开发应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估。另外,由于地质条件和城市工程的复杂性,城市空间开发建设事故屡见报道,针对城市空间开发建设的安全评估机制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规范的城市城市空间综合评估机制,用于定量评价城市城市空间开发的可持续性、安全性和生态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可持续性城市空间规划研究的前沿趋势 2.1研究阶段 发达国家早期的城市空间规划体系研究多由政府组织与研究单位参加,主要是编制可持续性的城市空间规划研究报告,重点是制订可持续性的空间规划目标,强调公共参与城市空间规划的方式与程度,以及深入分析可持续性城市空间与其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方面。具体特征如下:一、20世纪50-60年代,城市空间规划趋向从传统的以“物质功能空间规划”为主,逐步兼容考虑“物质功能空间”、“自然生态空间”与“城市社会功能空间”。二、20世纪60—70年代,城市社会空间问题成为可持续性城市空间关注的重要问题,形成了以解决公共福利为特征的阶段,这一时期亦开始重视“城市自然生态空间”的功能特性需求。三、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以美国为例的西方国家寻求城市中心区的更新与复兴,倡导城市空间经济的再生发展;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城市空间规划体系中讨论的热点。四、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市空间规划体系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开始讨论“空间可持续性”问题,部分城市强调城市可持续性经济的重要性。五、21世纪以来,强调对城市空间复兴的重视,认为城市复兴应该建立在优质规划、经济实力及对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上,良好的执政以及社会福利的原则也是“可持续性城市空间规划”的基本原则。 2.2前沿理念 近年来,欧美国家可持续性城市空间规划研究开始围绕“全球化思考、本土化生存”(Thinkglobal,actlocal)的理念展开。自1992年以来,欧盟呼吁在欧洲以及全球范围内,应采取广泛的国际行动,并与其成员国以及其他国家和所有国际组织通力合作,在制定可持续空间规划策略和政策执行监督等方面均要做出积极的贡献。1992年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在全球范围内提出并推行了可持续城市发展计划(sustainablecitiesprogramme,SCP),现今已有中国在内的13个国家实施了SCP计划。在全球层面,过去十(多)年是推行可持续性城市空间发展理念稳步发展的阶段,主要有联合国关于气候变化的“京都协议书”和“伊斯坦布尔人居宣言”(HabitatII),以及欧盟的“奥尔堡(Aalborg)宪章”等,以上内容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可持续性的城市空间发展内容。一些国家的地方政府还要求应根据当地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可持续性的空间规划策略,诸如提高当地的康乐水平(localwellbeing)。发达国家还认识到只有采取“自下而上”的策略,即通过改变每个公民(individualcitizens)、商企(businesses)和其他组织机构(otherorganizations)的行为,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可持续性的城市空间规划应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压力相互碰撞的地方,两者必须要协调一致。麦克拉伦(Maclaren)和维吉尼亚(Virginia)研究认为,可持续性的城市空间规划研究近年来主要集中在: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2)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2) 城市规划的方法 (4)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5) 简介 (5) 问题 (5) 意识 (7) 研究成果 (7) 城市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7) 城市规划遵循原则的细化 (8) 城市规划的社会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美学原则 (8) 城市规划的安全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经济原则 (9) 城市规划的整合原则 (9) 城市规划的任务 (10) 城市规划的作用 (10) 城市规划工作基本属性 (10)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不同,因此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不尽一致,并随时代的发展而转变。 多学科参与城市研究的历史自古就有,近来更趋活跃,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城市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城市规划理论。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科渗入并开拓城市问题的研究领域。 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论等数理方法及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墟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在逐步推广它们在资料的收集处理,预测评价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 对城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贯的综合研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将考虑最大范围内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情况,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并给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多种可能性。 由于城市问题包罗万象,有人提出在有关学科群的基础上建立以研究城市性质、城市模型、城市系统和发展战略为目的的城市学;也有人提出建立以系统地研究乡村、集镇、城市的各种人类聚居地为目的的人类聚居学等。这类新学科的建树,或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的宏观认识,但它的进展需要建立在完成大量城市问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体形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体形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期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的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41542696.html,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的方法 作者:王艺霖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07期 摘要: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学院的扬·盖尔和拉尔斯·吉姆松写的《回归公共空间》一书,研究了 30 年间哥本哈根市中心的街道和广场的发展和转变,并提出了适合当代都市公共空间设计的PSPL调研法。结合课文分析PSPL调研法,解读其中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的关系,以及城市生活与空间质量的关系。阐述了城市规划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使用与公共生活相关的数据。而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此课题的研究为我们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中心;公共空间;PSPL调研法;公共生活 本文以哥本哈根公共空间设计为例,利用PSPL调研法对我国的公共空间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公共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风景园林师、城市设计师的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一、哥本哈根公共空间的变化 本文分析丹麦哥本哈根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建设,随着二战以后工业增长迅速,城市发展水平和速度都越来越快。市中心的规划问题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建筑杂乱、交通混乱、环境影响等。这些问题与民众要求的高水平生活愿望相差较远。1962年在众多意见和争论中,斯 特勒格步行街在哥本哈根市中心建成。 (一)减少机动交通 中世纪的街道格局仍然保持在哥本哈根的市中心,古老建筑仍然占主导地位。伴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及机动交通工具的激增,导致一系列影响城市交通的问题。比如市中心步行环境迅速恶化,所有的广场都被用来当做停车场。而斯特勒格步行街的建立,改变了这一状况。为了不占用步行者的空间,城市广场从被汽车占领变成人们的活动空间。机动交通工具的减少,这就说明人们的公共空间就越多,城市的魅力也就越能被人们所感受到。 (二)增加步行系统 哥本哈根的交通政策一直是鼓励人们步行。步行是最保护环境、最便宜也是最低噪音的交通方式,街道可以容纳更大的交通容量。步行不仅意味着一种交通方式,它更代表着锻炼身体,散步和场地空间的增多。步行中有着很多的乐趣,城市能够改变的关键因素在于此。另一个关键是城市方式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渐变的。当更少的机动车辆出现时,街道和步行广场是增多的。在城市的其他地区,这种方法同样适用。每当一项成功的措施被执行后,人们

信息技术对城市社会空间影响的研究

叶敏≮c‘2007.3(下半月刊) 信息技术对城市社会空间影响的研究 口李荣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240) 摘要信息技术对生产生活影响的深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从探讨“地理终结”到新型产业组织空间的发展,乃至信息技术对于整个社会公共资源的空间分配的影响,经历了长期的研究积累。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将更集中于技术对于空间变化影响的具体实证方面。 关键词流动空间虚拟集聚网络空间优质空间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07)03—174—02 伴随着信息技术对于人们生活进一步的渗透,其影响越来越被人们广泛的关注。信息技术怎样影响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信息技术通过怎样的途径对于城市空间进行重构?H?巴凯斯指出“电信网络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已经深刻地改变了空间和时间,地区和公司的发展中出现了计算机网络及其传输流,各种各样的电子行为的愈益增加的应用将导致地方发展、区域管理、组织形式和个人生活的变化。在电信网络和信息流缩主宰的时代,空间接近的优势被减弱。这些进步改变了部门的条件和地方、国家及全球各个层次的区域相互独立性”castells则进一步将这种变化以空间分化的形式划分。并提出“流动的空间”,即为通过流动而运作的时间共享之社会实践的物质组织。有三个层次共同构成了流动空间:第一层次,流动空间的第一个物质支持,又电子交换回路所构成,是通信网络的技术基础设施。第二层次,由它的节点和核心构成,是一种层级组织;第三层次,是占支配地位的管理精英的空间组织。 同样地,这三个层次的空间可以更简单的被理解为数字信息空间、物质实体空间、以及联结及利用这两种空间物质的人的组织空间。信息空间与物质空间通过人一管理精英的联结,并按照其有目的实践活动或被重构。这便涉及到信息技术对于物质化地理空间的影响的研究。 在信息技术对城市城市空间影响的研究中,Yen和ma}lmassani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能影响土体使用模式并且在经济活动增长与产业空间布局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提出影响组织办公室位置选择的两个方面,1.信息网络的接人的需求2.基础设施成本低于传统中心商业区。Gasp”和daeser(1998)尝试寻找出信息技术与面对面交流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中支持这种交流的因素。通过对于电话使用资料的实证分析,得出信息技术对于面对面交流的补充作用大于替代作用。结果表明,信息技术对于城市的集聚作用并没有消失,作者声称在回归模型中难以排除信息技术的影响。Gordon和Richardson(1997)推测,信息技术可能导致于经济活动和人口的分散,甚至到达“地理消亡”的时代。他们指出,在运输与通信成本高额的时代,超高或集中解决方案占主流。但未来的运输与通信成本将继续降低。这里严格的问题是运输与通信是补充关系还是替代关系,如果是补充关系,地理的作用将持续发挥即使新的通信技术得以开发。salomon(1996)认为通信技术的发展将消弱距离的影响,对于社会空间组织会导致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于信息技术发展促使城市分散他还提出了四项假定:1.运输与通信技术的替代关系的存在2.信息对于实体物品替代关系的存在3.通信技术的普遍使用4.在拥挤和交通成本的压力下,对分散迫切性的认识。他甚至认为城市形态全新的变化不可能发生在信息时代,不过他承认由于技术的原因城市将发生某些方面的变化。 另外,(c印ello1994)指出,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企业组织发生空间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鸿沟。这归咎于对于信息技术作用的过高估计,以及对于新技术与空间重构之间关系的肤浅及乐观的析。她还认为,长期来看,新技术的应用导致新的生产策略,比如“即时生产系统”(jus“ntime)。这需要各个公司之间空间位置上的临近,最终会导致经济活动的集聚。然而,Fuiita和haIllaguchi(2001)指出,如果公司之间具有良好的运输通信基础设施相连接,正如在许多发达国家看到的,它们仍然可以保持分散。Echeverri—carrou(1996)认为,对于组织之间地理上关系的概念化,不能离开对于计 174算机网络的理解,它将不同位置的不同部门,不同组织连接在一起。尽管在空间上逐步分散,但其活动却借助于信息网络进一步一体化。她还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企业内部联结的高额投资,同时对于员工技术以及生产活动严格控制。G”Ill一还注意到了在城市空间中,伴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所产生的基础设施分配不均的问题。“我认为我们正在开始看到一个重新城市网络化基础设施,其中凸现了物质,社会以及政治上的不合理分配”并提出了“优质空间”概念(笔者译)。优质空间的出现是一个广泛的趋势,它是由于四个过程推动的。社会技术和政治经济的变化,城市基础设施的分价提供、城市综合规划的侵蚀和新消费空间的出现、基础设施消费主义的盛行、面对城市空间自动化以和城市区域扩展,向城市外围转移趋势的出现。提出“最优网络空间”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中基础设施以及技术移动性的研究。传统城市与社会学当中,对于基础设施与技术研究仍然处于边缘。 国内对于信息技术对城市社会空间影响的研究则处于起步探索性阶段。一方面在信息技术对区域层面影响的研究中,汪明峰(2004),从互联网骨干网络拓扑结构人手,对中国互联网进行了初步分析,并考察基于这种信息基础设施构架之上的中国城市体系格局。表明互联网正在重构城市的竞争优势,而地理区位因素仍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网络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研究提出展望,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将成为中心。1.网络空间通达性研究2.网络空间积聚的动力研究3.网络空间与地理空间交互作用。 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对于产业组织空间影响的研究中,刘卫东通过诺基亚星网工业园的实例分析指出新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会导致企业的“虚拟集聚”,这是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和缩短供应链的必然结果,但是否选择积聚还取决于其它因素。在这个过程中,时间成本正成为空间组织的重要影响因素。他还指出,互联网时代制造业空间区域的两个主要决定因素制造业的积聚有可能成为一种趋势,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和快捷配送两种力量将成为决定互联网时代制造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信息技术的进步也在改造着商业模式和企业组织的模式,并导致企业明显的空间重组,一方面由于新的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传输十分便利,一个地理空间点上的消费者可以得到的相关产品的信息是海量的。对于越来越快的市场变化响应,驱动着企业改变其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新的技术也容许企业尝试新的管理实践。 甄峰对信息技术影响下的新空间形态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提出了实空间、虚空间、灰空间的三元空间假设。并认为三元空间并存与共生将是一个持续现象。灰空间,即实空间与虚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形成的过渡性空间。“由物质场所,可上网的固定计算机或移动设备以及网络基础设施构成。”(甄峰,2004)“从内容上讲,灰空间将由信息港、智能建筑、宽带网络、科技园区、创业基地等所构成” 总之,在信息化对于城市空间影响的研究中,国外学者所关注的方面有所差异。与此同时也对于这种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而国内伴随着信息技术影响的深入,在信息技术对于社会影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集中于概念的提出以及新现象的探索分析阶段,深入的实证研究还非常缺乏。与此同时,未来的研究也将更多地集中于信息技术对于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细致深入的实证研究。正如掣a}la-n所述”在当今城市快速转型时期,最引人注目的问题是  万方数据

032.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研究初探——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例

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研究初探 ——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例 黄蕾 摘要:长期以来,在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及总体规划层面,市域范围的规划,缺乏对全域空间资源管控,更会出现重城镇建设空间,轻非城镇建设空间的管控研究的现象。本文以临沂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规划编制过程中对于市域非城镇建设空间规划的研究为关注点,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下,对于协同城乡均衡发展、营造高品质的生态环境空间、彰显城市独特人文魅力的重要意义。在技术内容方面,首先,从区域空间角度切入,从区域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格局分析入手,确定城市生态、文化发展战略。其次,在保护生态底线的基础上,对非城镇建设空间中生态、文化资源布局研究。最终提出以生态保育基底、核心山水田园群、外围山水田园组团、滨水生态廊道、环中心城休闲带等全方位构建全域山水田园空间规划。并加强对规划分阶段的时序安排,实现规划的空间落位与实施管控的实施策略研究。 关键词:空间规划,非城镇建设空间,山水田园,生态文化资源 1引言 1.1.以市域空间规划加强全域空间资源管控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作为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可以确定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和框架,空间规划的目标就是确保战略发展研究可以落地。 以往市域范围的规划,主要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侧重于市域结构管控,但对全域空间资源管控不足。由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转变为市域空间规划,可加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对全域空间资源的统筹配置能力,对全域建设空间和非建设空间的整体导控。从而指导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市域空间规划的方向,从而实现市域空间规划的“一张蓝图”。 1.2.同等重视“城镇建设空间”与“非城镇建设空间” 在《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要点和要求》(暂行),“编制要点”—“加强空间开发管制”一节中,提出“在市域层次的规划,需合理确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比例和格局,确定市域城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控制指标,对各类空间中的建设活动提出管理要求。统筹安排城镇各项建设,以及生态、农业空间中的区域性基础设施、乡和村庄的规划建设”。 本文中所指的“非城镇建设空间”,即上述描述中除去“城镇空间”外的空间,主要以市域范围内大面积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农田、乡村)为主。 一直以来,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相对重建设用地的管控研究,而轻非建设用地的管控研究。而新时期的空间规划体系需要秉持“综合性思维”,对于非城镇建设空间的规划研究,在保护生态底线的基础上,更需要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实现空间上“保护”与“发展”间的均衡。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巴黎改建(奥斯曼)——新协和村(罗伯特·欧文)——花园城市(艾比尼泽·霍华德)——带形城市(索里亚·伊·马塔)——工业城市(加尼埃) 巴黎改建:奥斯曼在1851年开始的18年中的大师之作。奥斯曼巴黎改造计划的核心,是干道网的规划与建设,当时数量庞大的马车已经彻底瘫痪了巴黎的交通,奥斯曼在密集的旧市区中,征收土地,拆除建筑物,切蛋糕似地开辟出一条条宽敞的大道,这些大道直线贯穿各个街区中心,成为巴黎交通的主要交通干道。奥斯曼在这些大道的两侧种植高大的乔木而成为林荫大道,人行道上的行道树使城市充满绿意,巴黎的林荫大道开世界风气之先,如今林荫大道已成为全世界都市计划的共同语言。奥斯曼的都市计划严格地规范了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高度,形式,并且强调街景水平线的连续性,这些经过仔细规范,同时期新建的楼房统一了巴黎的街景,造就了一个典雅又气派的城市景观。城市地底下的工程才是城市建设有最有远见的最佳指标。巴黎的地下工程除了闻名世界的地铁网络以外,还有令后来无数市民引以为傲的下水道系统。巴黎的下水道简直就像一个地下城市,每条街道地下都有宽敞的下水道,也设有街名,一部分的下水道被规划成为下水道博物馆,在隧道似的空间里,展示出下水道的系统设计与各种设备,这里已经成为巴黎的观光景点之一。奥斯曼在他的城市规划中,开辟了好几个大型公园,利用大型空地开辟出来的公园。以及保留资源地景开辟出来的大型公园,成为巴黎的“城市之肺”。奥斯曼在他的回忆录中特别强调,公园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非常重要,在公园里市民可以享受到充分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与开敞的空间,这个城市公园中的花草树木处处展现出高水准的地景专业与优秀传统。在密集的人造环境中,保留出一片绿地,也成为全世界城市规划者的共同目标。 新协和村:当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形成,开始暴露其种种矛盾时,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当时已经产生的社会弊病,提出了社会改良的设想。罗伯特·欧文主张建立的“新协和村”,居住人口500~1500人,有公用厨房及幼儿园。住房附近有用机器生产的作坊,村外有耕地及牧场。为了做到自给自足,必需品由本村生产,集中于公公仓库,统一分配。他宣传的这些设想,遭到了当时政府的拒绝。1852年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3万英亩土地,带了900名志同道合者去实现“新协和村”。随后还有不少欧文的追随者建立了多个新协和村形式的公社。 花园城市:“花园城市”的思想从萌芽状态起就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社会性,也因其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民族与文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以及不同的地域风貌。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1771-1858)提出的。在经历了英、美两国的工业城市的种种弊端,目睹了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的毁坏后,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1830-1928)于1898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发表了题为区《明天的花园城市》的专著,阐述了"田园城市”的理论,随后也影响了全世界的城市建设,他提出的田园城市,是具有生态理念的社会城市·在实践中常被简单理解为花园城市·就是注重城市园林绿化。我国最早的松江新城主干道设置上百米的绿化带·使建筑掩映在绿化中,成为各地政府学习的榜样。由此各地城市不惜巨资,注重建设公园和道路绿化。使得绿化园林建设成为地方政府政绩工程。花园城市理念和目标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新城建设绿化标准和园林美学,但有些人为的形象工程绿地不成体系,徒具形象,却不具备生态优化的价值。 以花园城市为样本建设的最新案例是苏州工业园区。在园区建设十五年来,经过生活检验,暴露出了若干问题:用地强度较低,使得城市空间过于疏远,交通距离略长。由于沿主干道都是绿化带,因为绿化使得街道单调,缺乏人性化。商业集中在邻里中心,导致汽车依赖,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邓悦1 , 王铮1 ,2 , 熊云波1 , 王凌云1 , 吴健平1 , 宋秀坤1 (1.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动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 2.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北京100080) 摘要:该文研究了浦东开发以来上海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电 子地图、统计数据和遥感图象,对上海市的人口重心、商业重心进行计算,以考察上海市城市空 间结构的演变。并利用马尔可夫链和神经网络两种方法预测了上海市中心城区2002 年和2005 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关键词:上海市; 空间结构; 预测 引言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的分布形式[1 ] 。依据地理学的观点,可以按城市 的外部(p hysical) 形态和人文(human) 形态来考察[1 ] 。从外部形态来看,城市的空间结构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的结构和空间分布形态,这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研究热点[2 ] ,因为数据容易获得,容易描述。而城市的人文形态空间结构常常被忽视,包括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等,虽然偶尔有文献提到这方面,但是也仅仅是定性描述,缺乏定量计算[3 ] 。将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联系起来,进行动态研究的文献就更少了,华楠,江景波对城市土地动态利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4 ] ,但是仅限于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并未涉及空间分布。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学者研究的重要客体。改革 开放以来上海发展迅速,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土地利用上表现尤其明显, 预测这种变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近来,吴建平,梅安新等利用航空遥感图像对上海市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作了基础性研究[5 ] ,为深入探索提供了依据。吴志强(2000) [6 ]对上海市的城 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房国坤等(2000) [7 ]对城市扩张对环境的影响作了可喜的工作。这些文章对上海市土地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打开了良好的局面,但出发点大都限于土地利用。 有关上海城市人文形态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则少之又少,影响了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的平衡发展,在这少量的研究中有张善余对上海市人口分布势态的定性研究。[8 ] 本文根据上海市土地利用遥感航片、商业数据和人口指标,研究了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人文形态。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有重点地研究了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 的动态变化,并对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分布状况进行了预测。本文之所以将这两个 题材联系起来,是因为考虑到两者都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重要问题。 本文结构如下:第1 节是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位置的演变;第2 节对上海市土地 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预测。第3 节给出结论。 1 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 1. 1 算法 首先需要说明重心和中心的区别,中心是指某要素占较大比例或某方面有重要地位的 地区;重心的概念来源于物理学,原指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作用点,引申为某地区某 要素的加权几何重心。形象而言,上海可以有若干个商业中心: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徐家汇,但商业重心只有一个;同样的,人口中心也可以散落在各个区,但人口重心也只有一个。关于上海市人口中心和商业中心的文章较多,本节则讨论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问题。 本文利用丁金宏(1996) [9 ]发展的人口重心计算模型,并推广到商业重心的计算。数据 采用上海市统计年鉴的人口数据和商业数据,其中浦西的人口数据从1990 年开始至1998 年,商业数据从1995 年开始至1998 年;浦东的人口数据从1994 年到1998 年,商业数据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