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
- 格式:doc
- 大小:5.85 KB
- 文档页数:2
【摘要】人类历史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国民素质的高低,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当前我们务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本文着重从促进社会和谐的角度,首先论述了提高农民素质对促进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作用,进而通过对当前农民素质中存在的不和谐表现与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提高农民素质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对策思路。
编辑。
和谐社会是自然、社会与人的相互关系的对立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正确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做出的全面部署,坚持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合乎时宜。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体现在农村就要求我们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和谐的进程。
因此,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1 提高农民素质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是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按户籍算,72%的人口是农村户籍,按居住地来算,也有58.5%居在乡村)。
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民问题,始终是决定我们事业胜利发展的根本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下大气力、创造条件提高农民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1.1 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这些年来,我国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但对农业农村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建设关注和重视得还不够。
而事实上,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自身发展能力建设,对农业、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才是更为根本、更为有效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其研究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的专著《改造传统农业》中也大力倡导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入,他明确指出,“各种历史资料都表明,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其耕作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着有力的正相关关系”;有了新技术,还必须有能够掌握这种技术的人才能真正推动农业的发展。
1.
2 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促进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农民素质与其收入密切相关。
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
1.
3 提高农民素质,是广大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融入现代社会文明的客观需要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
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向,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
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又无一不对提高农民素质提出了要求。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北京等24个大中城市的调查,目前企业大都对民工的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
文化水平方面,90%以上的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其中20%以上的岗位需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技术水平方面,80%的岗位需要达到初级工以上的水平,81%的岗位需要熟练工人。
低素质的农民很难适应现代工业、现代城市发展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 当前农民素质影响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现象与原因分析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在“三农”问题上,有两个不和谐的事实:一个是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题越来越重视,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从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到2004、2005年连续两个中央1号文件,到取消农业特产税、农业税,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到关注农民工利益,等等,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另一个是“三农”问题形势依然严峻,“三农”及由“三农”引发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日益凸现出来。
从粮食增产难、农民增收难到城乡差距继续拉大、地区差距继续扩大,从部分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到较为普遍的上学难、看病难、打官司难问题,从一些失地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到农民工受歧视、农村社会保障缺失,等等,这些问题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我认为,我们必须
抓住社会生活中的不和谐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来不断提高社会和谐程度。
2.1 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这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一大障碍。
据统计,我国5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接受过正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我国农民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在我国农民素质提高还没有收到足够的重视。
农民素质低下不仅影响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使传统农业很难向现代化方向转变,也影响农民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参与。
提高农民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2.2 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较缺乏从总体上讲,改革开放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但目前仍旧偏低,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科技含量,已经低到成为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制约因素。
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48%,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分别比发达国家低约30和40个百分点。
在国外发达国家,各类高科技早已应用于农业中去,而我国农业仍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农业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差。
2.3 农民的心理素质保守僵化,道德缺失现象严重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大多数农民基本上对数千年来形成的视土地为命根子、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心理状况有所改变,但仍然存在着保守、落后的文化心理和观念意识。
我国农民受封建思想影响太重,传统的家族观念和愚昧落后的封建迷信仍充斥大多数农民头脑。
一些农民存在小偷小摸、赡养老人、不供子女上学、重男轻女等问题突出。
这些丑恶现象已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进取精神,导致社会公德缺失,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相左,更与我们所弘扬的“八荣八耻”相悖,明显的不适应和谐社会的建设。
2.4 农民的市场经营意识淡薄,小农思想仍然作祟一些农民集体意识差,只顾自家利益,轻视集体和他人利益,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行为时有发生。
更为重要的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亟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来主导,由于我国农民长期受小农经济的束缚和经营意识淡薄,其视野打不开,没有“科技兴农”的思想和意识,跟不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缺乏前瞻性和战略性思维,绝大多数农民不具备国际竞争力。
2.5 农民的民主法治观念落后,民主法制意识不强我国的民主法治观念非常淡薄,尤其是在农村的选举问题上。
尽管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已经全部制定了关于村委会选举的地方法规,使村民选举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但是在农村知法违法、无视民主的情况严重。
同时农民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权利的气候还没有完全形成,有的农民由于不懂法,自己犯了法还不知道;不少农民在自身权益遭受侵犯时,不知道通过正常的司法途径寻求解决,而是要么托人情、找关系,要么漫骂、械斗或无原则忍让,不知道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私了、干部解决的情况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