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分析

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分析

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分析
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分析

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分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组织行为学前沿文献综述

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分析

第四小组成员:

王鹏

张帅兵

王爱燕

白丽丽

章静

郑志爱

王维江

目录

组织社会化(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管理心理学家Schein在1968年首先引入到组织管理中的,迄今累积的研究成果已相当可观,俨然成为组织行为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1997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开辟了专刊来介绍组织社会化相关的研究成果。

到目前为止,组织社会化研究虽然已经有近40年的历史,但国外组织行为学界仍存在着不同的争论。而我国对组织社会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量文献介绍该方面的研究。

组织社会化这个术语是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引介到管理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因此需要对其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一、社会化的涵义

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专门术语,它源于西方心理学界,后来逐渐引起了社会学家的关注。因此,社会化的研究内容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人类学等多学科视角和领域。目前,对社会化涵义的解释主要集中在三个不同的学科,即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

对社会化涵义的不同界定:

19世纪90年代,德国社会学家Simmel在其《社会学的问题》一文中首先使用了“社会化”的概念,用来描述群体的形成过程。这也是社会化的最初涵义。

20世纪中期,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Parsons(1961)扩展了社会化的研究范围,他认为社会化是个体角色学习的过程。

美国学者Koenig(1963)从社会规范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化,认为社会化是一种过程,个人由此成为他所出身的那个社会的一份子,其一举一动都要符合该社会的规范。

美国社会学家Horton(1964)指出,社会化是个人将其团体规范内在化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才有自我的出现,以区别个人的特性。

美国心理学家Morton(1984)指出:“社会化指的是个体从他当前所处的群体或他试图加入的群体中,有选择地获取价值、态度、兴趣、技能和知识的过程。”

当代美国社会学家PoPenoe(1999)则把社会化定义为“是人们获得人格、学习社会和群体方式的社会互动过程,它从出生就开始了并持续一个人的整整一生。”

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1984)认为,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

奚从清、沈赓方(1989)认为,社会化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指个体通过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等社会文化,积极适应社会并作用于社会,从而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郑杭生(2003)认为,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个性,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从上面不同学者的定义可以看出,社会化研究在不同学科领域有不同的侧重点:

社会学的社会化主要是研究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互动,重视社会规范的内化以及社会角色的形成;

心理学的社会化主要从个性发展的角度来研究,认为个体的成长、个性及人格的形成过程即是社会化;

人类文化学则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研究社会化,把社会化过程视为社会文化的内化过程,注重文化模式对其成员共有行为的影响。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社会化的实质是个人和社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运作过程,是个体发展的一种本质属性。20世纪初期的社会化主要研究视角是注重儿童社会化过程,后又意识到社会化过程并非仅仅发生在儿童时期,在个体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发生,从而开始了“成人社会化”研究。

二、组织社会化的界定

1、不同学者对组织社会化的界定

组织社会化概念被Schein(1968)引入到组织管理中后,随着组织社会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其涵义的界定各有侧重,但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

个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概念。纵观组织社会化研究的发展过程,我们整理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关组织社会化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组织社会化的定义已经从最初的“学习组织中的工作诀窍(learning the ropes)”,发展到“个人从组织的外部人(outsider)成为欣赏组织价值观、其行为能被组织所接受的组织内部人(insider)”的过程;也从最初以企业组织中的成员转变、适应过程为研究焦点(Schein,1968:Van Maanen,1976),发展到把组织社会化视为是连续的(continuous)和终身的(life—long),贯穿员工整个职业生涯的过程(Chao,1994)。

2、组织社会化概念辨析

组织社会化是个体为了适应所在组织的价值体系、组织目标和行为规范而调整自己态度和行为的学习过程。

该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组织社会化对象。在已有的研究中,组织社会化对象仅限于新进员工,事实上,由于组织社会化伴随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过程,因此除新进员工外,组织内工作轮换或职位升迁的员工、经历组织变革的员工以及外派员工等均是组织社会化研究对象。

(2)员工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的地位。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员工不仅被组织塑造,处于被动接受(passive)地位,而且他们还会通过主动学习有关组织的知识而居于主动地位(proactive)。

(3)组织社会化过程。组织社会化是一个终生的、伴随个体整个职业生涯的过程,在员工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均存在不同的组织社会化任务。

(4)对员工个体而言,组织社会化是个体的学习过程,在该过程中个体和群体或组织发生互动影响,进而了解组织价值观、组织文化、获得所需要的工作技能等。对组织而言,组织社会化的目的是确保员工遵从和分享组织的共同价值观与规范以保持对他们的控制,从而使员工适应所在的组织,增强员工组织承诺,提升组织绩效,降低员工离职率。

3、我国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现状

在我国,员工组织社会化的研究还是新生事物。但是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开展组织社会化研究己经成为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其原因是:

原因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员工与企业、组织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企业新员工较高离职率。研究表明,我国企业新进员工离职率每年大约35%左右。

原因二:在兼并、重组或改制后的企业中,员工如何更好更快的适应企业文化和企业使命,是企业改制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原因三:从员工群体个性看,目前我国大部分新进员工出生于80年代,属于80年代新型员工。他们具有独立价值观、富有创造性、情绪变化大等特质。他们的传统职业道德观念很淡薄,看到周围的人都跳槽,所以自己也就跳槽:他们不喜欢受约束,强调自我实现,主要考虑自己,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做,受纪律约束小,再加上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些员工的流动性很强。

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对组织社会化问题的探讨还刚刚开始,目前还没有实证研究成果公开发表。目前国内在该领域有较深研究的学者有王明辉和凌文辁。那么,我国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包括哪些影响员工组织社会化的因素是什么组织社会化对员工行为绩效有何影响如何使员工和组织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这些都是值得探讨和需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文化背景来研究员工组织社会化问题,可以进一步丰富现有的组织社会化理论研究成果,为企业对新进员工实施干预培训提供理论支持,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我国企业组织培训、人力资源开发等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4、员工组织社会化的理论基础

有关组织社会化理论,不同学科之间的学者存在不同的看法,这是因为组织社会化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多学科领域。概括而言,其理论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理论:

(1)不确定降低理论(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

Berger,Calabrese(1975)认为不确定降低理论是研究组织社会化策略、组织培训和员工组织信息寻求策略的基础,是解释激励个体寻求信息的一个途径。

该理论指出,新员工在刚进入组织时会遇到不同程度水平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 Heider(1958)认为不确定理论的主要假设是在进入组织早期和组织互动的过程中,新进员工对所遇到的不确定性,他们本身具有降低这些不确定性的动机。这种动机促使新进员工如同组织中其他成员一样,需要通过多种沟通渠道来获得有关组织信息以降低他们所遇到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工作变得可预测、可理解,让自己尽快融入到企业现实环境中。当不确定性降低后,新进员工将会表现出能够熟练地完成工作任务,对工作较满意和愿意留在组织中(Morrison,1993)。其本质是组织社会化通过降低新进员工的高度不确定性和焦虑来影响员工对组织的调适。

Mignerey,Rubin,Gorden(1995)指出,社会化策略影响信息的有效性和获得性,以及新员卜降低不确定的反馈程度。Baker(1995)认为,角色确定是社会化策略的一个重要的潜在因素。SakS(1996)也认为,员工在刚进入组织时所接受培训的数量和有效性与他们降低焦虑的水平有关。在该理论基础之上, Mi1ler,

Jablin(1991)提出了新进员工信息寻求的模型。

(2)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on theory)

Bandura(1986,1997)认为个体行为和心理机能可以根据行为、认知/个人因素、环境事件三者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来解释。

对组织机能而言,社会认知理论的三个方面被看作是尤为相关,这三个方面是替代学习、角色掌握和自我控制。因此,社会认知理论将焦点着重放在个体习得社会化内容的方式上,该理论认为组织成员除了能够通过直接经验来加以学习外,还可以通过观察学习 (observational learning)或替代性学习(vicarious learning)的方式来获得组织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认知理论被有关组织社会化过程的研究所采纳。如Ostroff和

Kozlowski(1992)的研究表明,新员工通过观察和试验能够从角色榜样(上司和同事)那里获得有关任务和角色信息,这和社会认知理论是一致的。Ashrorth(1996)的行为自我管理(behavioral self-management)理论也是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中的自我控制成分而提出的。

(3)认知a理解理论(cognitive and sense making theory)

Louis(1980)的社会化认知理论认为,新员工试图理解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惊奇(surprise),他们会主动寻求和获得有关组织的信息。

Katz(1980)指出,新员工试图通过社会互动来建构组织现实和具体的角色识别情景,这也是个体对其所在组织环境的解释图式或认知地图的形成过程。认知一理解理论对理解员工组织社会化过程有很大益处。比如,该理论支持了有关信息寻求和获得的研究。

该理论还指出,通过和组织内部员工互动以获得既定角色是组织社会化策略的一个重要潜在因素(Baker,1995)。

三、员工组织社会化主要研究视角

1、组织社会化策略研究

组织社会化策略是指组织通过某种特定策略(tactics)或方式促使员工组织社会化的过程,以使员工成为组织所期望的角色。

Van Mannen和Schein(1979)首先提出了六种组织对新员工所采取的社会化策略,每种策略是由相互对立的两个概念组成。这六种策略分别是:

集体的——个别的社会化策略

正式的——非正式的社会化策略

固定的——变动的社会化策略

连续的——随机的社会化策略

伴随的——分离的社会化策略

赋予的——剥夺的社会化策略

Jones(1985)进一步整合了上述六种策略,他认为如果组织采用集体的、正式的、固定的、连续的、伴随的、赋予的等六种社会化策略,实际上是鼓励员工被动接受组织预先设定的角色,从而使组织维持现状,称之为制度化策略(institutional tactics)。如果组织采用个别的、非正式的、随机的、变动的、分离的和剥夺的等六种社会化策略,目的是鼓励员工保持个体特性,主动解释在组织中的个体角色,称之为个体化策略(individual tactics)。同时他将上述六种策略归纳为三种因素:情景因素、内容因素和社会因素(见表2)并编制了组织社会化策略问卷。

表2 组织社会化策略分类

①集体的与个别的社会化策略

集体的社会化策略是指组织将新进员工集中起来,通过提供一套通用的学习经验使新进员工对其职务产生标准化反应,目的是使新进员工形成对组织认同、团结和忠诚。

个别社会化策略与集体社会化策略相反,是指组织对员工进行个别教育并提供新员工一套特别的学习经验使他们对其职务产生差异反应。

Van Maanen和Sehein(1979)、Jones(1986)在研究中指出,集体的社会化策略容易导致员工固定的角色倾向(custedial role orientaion),使新进员工被动地接受现状及有关他们职务和角色的要求;

而个别的社会化策略则通过给新员工提供发展差异性及创新性的职务反应(response)机会,鼓励他们改善旧有的组织角色,容易导致员工创新的角色倾向(innovativeroleorientation)

②正式与非正式社会化策略

正式社会化策略是指把新进员工与其他组织成员分开,通过有计划性的训练让他们理解工作环境和工作角色。

非正式社会化策略则是指没有将新进员工与其他有经验的组织成员分开而直接安排工作,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尝试和错误进行学习。

Van Maanen和Schein(1979)认为正式策略能够提高新进员工接受由组织中资深成员对新员工工作角色的界定,并使新进员工拥有共同的价值观、态度和规范等,尤其是当正式策略和集体策略并用时。

非正式策略和个别策略则允许新进员工较大弹性地去界定其组织角色和应该采取的行为反应。

(2)内容因素

①连续与随机社会化策略

连续社会化策略是指给新员工提供组织社会化所必须经历的一系列活动信息以达到组织所期望的角色要求。

随机社会化策略则允许员工较大自由的去解释其角色和在组织中的发展,因此容易导致员工角色创新。

连续社会化策略促使新进员工了解在组织内必须经历的各个阶段及顺序。但由于具体指出了新员工在各个阶段所应完成的各种角色,因此容易导致低创新角色(Jones,1986) 。

随机社会化策略随机提供信息的方式,允许员工较大自由地去解释其角色和在组织中的发展,因此较易导致创新性的角色倾向。

②固定与变动社会化策略

固定社会化策略给新员工提供明确的时间表,使其了解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各不同阶段所需要花费的时间。

变动社会化策略则不提供新进员工有关达到某一阶段所需时间的信息。

(3)社会因素

①伴随与分离社会化策略

伴随社会化策略是指安排有经验的员工辅导新进员工进行社会化,有经验的组织员工作为角色榜样使新员工跟随其学习(Jones,1986)。

分离社会化策略是指在社会化过程中组织不提供有经验的员工指导新员工,而是由新员工独自探索和发展其组织角色(VanMaanen,1978)。

Van Maanen(1978)认为,伴随策略有助于新员工学习有关工作的程序和技能,当新员工有问题时,就能马上有伴随者回答。但其缺点是如果榜样角色士气低落,无法以身作则,或感受到新员工对其威胁,就会对新员工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当组织采取伴随策略时,不易产生创新倾向。

分离策略则由于无伴随者,新员工没有角色榜样可效仿或学习,因此容易产生创新的倾向(Jones,1986)。

②赋予与剥夺社会化策略

赋予社会化策略是指组织肯定新进员工的个人特征及他们以前的一些观念,尤其是那些对组织有益的特征和观念。

剥夺社会化策略是指组织对新进员工原有的知识、行为等特征加以否定,并试图通过社会化过程重新使员工形成组织所需要的工作态度、知识或经验等。

研究表明,不同组织社会化策略对员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

Jones(1985)指出,制度化社会化策略实际上鼓励新进员工被动适应组织现状,容易导致角色固守倾向,个体社会化策略则鼓励员工发展多种角色适应模式,容易产生角色创新倾向。

Ashforth和Saks、King和Sethi(1998)指出,制度化社会化策略能促使新员工具有高工作满意度、高组织承诺、高组织认同和低离职意图。而个体化社会化策略则易导致新进员工较高的角色创新、高角色模糊、高角色冲突、高压力症状及高工作绩效。

对不同的组织而言,组织结构、组织规模和工作设计等变量影响组织社会化策略的运用。一般而言,组织结构越机械、组织规模越大、新员工工作的激励潜力越大,越倾向于制度化策略。(Ashforth,BE,等,1998)。因此,对组织而言,应根据员工个人发展情况采取相应的组织社会化策略来协助他们适应组织。

2、组织社会化过程研究

所谓员工组织社会化过程,是指员工从组织外部人员转变为具有参与性和有效性的内部人员的学习过程(Feldman,1976)。

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由于员工个人以前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受到冲击与影响,他们需要不断地调整或内化有关组织/团体的期望与行为规范,熟悉工作技能,最终才能成为组织或工作团体中的一员。

对于组织社会化过程的研究,学者们划分了不同阶段的社会化过程,每一阶段均有不同的社会化任务,主要有:

Buchaman(1974) 三阶段职业生涯模式

Feldman(1976) 权变理论

Porter、Lawler和Hachman(1975) 三阶段进入模式

Sehein(1978) 三阶段社会化模式

Wanous(1980) 整合模式

(1)Porter,Lawler和Hackman(1975)三阶段观点

Porter,Lawler和Hackman(1975)认为,组织社会化过程可以划分为职前期、遭遇期、蜕变期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Porter,Lawler和Hackman(1975)三阶段模型

A 职前期:指新进员工在进入组织前所发生的学习。组织社会化的范围包括组织提供相关的工作技能,明确的工作价值观、态度和期望,以及任何与组织相关的整体信息。

B 遭遇期:指新进员工正式进入组织后,真正认识到组织实际的特征并有可能面临个体的期望与组织现实存在差距的情形。如果新进员工的期望与组织的期望相吻合,便会强化员工的以前期望。但如果期望与现实间有差距,新进员工必须经历新的社会化过程,使自己原有的态度、价值观等符合组织要求。如果员工在期望与现实间难以取得平衡,他们便有可能会辞职。

C 蜕变期:在成功解决遭遇期所面临的问题后,新进员工会适应组织,逐渐内化组织和工作团体的规范从而被团体成员所接纳,在行为与态度上也会产生持久性的改变。同时,他们掌握了工作所需要的技能,能够完成团体所交给的任务,能够执行其组织角色,具有良好的组织适应而愿意留在组织中。

(2) Feldman(1976)权变理论

社会化权变理论认为组织社会化过程包括三个阶段:预期社会化阶段、适应阶段和角色管理阶段。上述三个阶段是依序发生的,每个阶段会直接影响到下一个阶段社会化的效果,每个阶段均可单独评价员工组织社会化成功与否,其模式如下图2所示:

图2

A 预期社会化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指新进员工进入组织前的时期。作为求职者,新进员工如果能成功地获得与评估组织的有关信息,对组织现实的工作状况就会有一个完整而正确的了解。同时,如果组织的资源与个人需要一致性程度越高,个人接受该组织的可能性就越大。

该阶段主要是员工收集与评估相关的组织信息,并将自己的情况传递给组织招聘者,从而决定接受哪一份工作。

B 适应阶段

一般认为,个体刚开始接触到组织的时期是社会化过程中最具有决定性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包括Porter,Lawler和Hackman(1975)和 Van Maanen(1975)所提出的遭遇期和部分蜕变期。

在这个阶段,新进员工必须学习新的职务、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澄清个人在组织中的角色和评估个人在组织中的发展。

有四个指标可以衡量适应阶段员工组织社会化的程度:

a 投入工作:指个人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和能够被工作团体所接纳的程度,显示了员工是否成功地学会了新的工作职务。

b 加入团体:指个人被同事接受或信任的程度,显示了个人是否成功地建立了新的人际关系。

c 界定角色:指个人在组织中,该完成什么任务、任务的优先顺序和时间分配,以及个人与所在工作团体看法是否一致的程度。显示了个体是否成功地界定自己角色的程度。

d 评估一致性:指对个体在组织中的进展,个体与主管的评估达到一致的程度。显示了个体在组织中的发展及其优缺点,个人与主管取得一致认同的程度。

C 角色管理阶段

a 外在生活冲突的解决:降低家庭生活和工作冲突对个人情绪的影响程度。由于工作——生活时间表对员工家庭的要求、个人外在生活均会产生影响,没有解决好这些冲突的员工可能会在他们职业生涯的某一阶段离开公司,或者产生情绪萎缩。这种外在冲突对女性员工尤为普遍。

b 冲突要求的解决:降低组织内工作团体间的冲突对个人情绪的影响程度,并且能够运用已有的既定规则来解决这类冲突。由于其他部门的成员可能不会接受一名新员工对其工作的界定,同时,工作团体对新员工的期望有很大差异。受这些冲突所困扰以及尚未掌握处理这些冲突原则的新员工不得不投入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处理在工作团体间遇到的这些冲突,结果,他们在工作要求上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就变得很少。

3、组织社会化内容研究

组织社会化内容研究是指把组织社会化看作一个学习过程,旨在探讨员工要学习什么和内化什么才能更好地适应所在组织,并以此来衡量员工组织社会化的程度。

也就是说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组织要传递给组织成员有关内容,组织成员从中获得相关的内容。

组织社会化内容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理论研究阶段和实证研究阶段。

(1)理论研究

Schein(1968)指出,许多研究者常常把“组织”和“角色”两个方面的内容作为组织社会化的两个维度。组织维度是指获得有关组织的具体信息,包括组织的价值观和规范等。而角色维度,尤其是组织角色,是指新进员工的基本责任和他人对新进员工的期望。

Feldman(1981)在其组织社会化过程模型中强调了工作群体和工作/任务的重要性。

Fisher(1986)认为,组织社会化内容有四个方面:

A学习有关组织的知识: 组织中有很多方面需要新进员工学习,其中有些是明显的,如工作守则、奖惩制度、人事制度等;有些则是潜在的,如态度、信仰、情绪表达方式、价值观、文化等等。此外,组织中常见的典礼、仪式、歌曲、象征、语言、标语、故事等,也是传递有关组织信息的方式。

B学习如何在团体中发挥作用: 组织成员进入一个新的团体所要学习的东西,同样也有外显和内隐两类。前者如团体成员的姓名、权利与义务、人际交往技巧等;后者如团体规范、团体次文化等。

C学习有关工作的知识: 员工刚刚进入组织或担任新职务时,他们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把工作做好。因此,学习有关工作方面的知识是组织社会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D个人学习: 个人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化发现自己真正的能力、需求和潜能等。

(2)实证研究:

在实证研究方面,以Chao等(1994)、Taormina(1997)、Haueter等(2003)三

项研究为代表。

其中Chao等对于组织社会化内容的研究备受关注,同时,该研究涵盖了Gardner和Lambert(1993)、Morrison(1993)对组织社会化内容的研究范畴。

Taormina的研究是基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的,Haueter等人的研究则是基于新进员工在工作、群体和组织三个层面上应该学习什么内容而开展的。

①Chao等人的六维观点:

Chao等人(1994)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以594名美国大学毕业生为被试,通过因素分析对组织社会化的内容维度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包括六个维度:

A 工作绩效标准化是指个体是否学习到与工作相关的技巧、知识及能力。

B 人际关系是指新员工如何与组织内成员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

C 组织政治是指员工能否有效地获得组织内正式或非正式的工作关系和权力结构,在组织中知道哪些人对完成工作具有影响力。

D 语言是指员工能否理解组织中的专业技术用语,能否清楚知道组织中的一些简写、理语或行话等。

E 组织目标/价值观强调新进员工必须学习组织目标/价值观的重要性,必须知道一些非语言性的规范和非正式网络。

F 历史指新进员工理解组织的传统、习俗、故事及仪式等信息。

尽管在对Schein(1971),Feldman(1981)和Fisher(1986)组织社会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Chao等人(1994)形成了六维度的组织社会化内容测量问卷,但是,该研究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具体某一维度上,不同组织层次(工作、群体、组织)存在着不同的学习内容(Fisher,1986)。也就是说,员工在工作、群体和组织三个层面上存在不同的学习内容。

第二,该问卷主要评估的是知识,很少涉及到角色。

第三,对工作绩效和任务社会化没有详细加以区分。

②Taormina的四维观点

Taormina(1997)以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三地员工为被试,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组织社会化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A 接受培训程度:指组织对员工工作方面进行的适当培训,这里的培训主要是指技术层面的内容,而不是心理层面。

家庭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

家庭对社会化的影响 摘要:社会化就是人的个性或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家庭是个人最初遇到 并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最重要的社会化的执行者。本文作者分别从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各种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他们以后的行为,性格特点、价值观念等的影响。然后通过对不同的家庭结构的分析,论述了由于家庭结构的原因对个人社会化产生的影响,最后论述了家庭背景对个人接受教育机会和择业、就业的影响,深刻分析了家庭对个人一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家庭社会化影响 一、绪言 一个人从出生那一瞬间开始,一直到成年、老年甚至死亡,都无时不与社会发生着各种关系,与社会中的其他个人不断的接触、交流、同化或被同化着。家庭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单位,不仅是个人终身的生活基地,也是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尤其在个人成长的最初几个阶段,家庭对个人人格特征的形成,心理品质、价值取向等都会造成非常明显的影响。不同的家庭结构也会使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变得复杂,影响着个人社会化的发展。总之,由于组成家庭的各种原因的不同,使得社会中每个人都经历着不同的社会化过程,但相同的是在个人人格及行为生活方式的塑造形成过程中,家庭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甚至伴随一生的。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在社会化过程中,一个人从最初的懵懂状态到能完全独立的适应社会生活及应对社会中发生的各种问题,这主要归功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教育机制。其中,家庭是个人最早接触的教育场所,父母及各个家庭成员成为了最早授予个人社会技能的教育者。由于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同对个人的性格品德和人际交往等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其人际交往能力及人际关系。我们将父母教育态度分为民主、专制、溺爱和放任四种类型。这种影响对其一生的人际关系起着“定型”的作用。 (一)民主型家庭。父母以民主的态度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这种情况下父母一般都比较尊重子女的想法与行动,对于子女提出的问题,父母一般采取讨论的方法,在认为不正确的时候对子女进行教育引导,促使他们做出更合理的决定,在这种家庭中,两代人的关系比较融洽,家庭生活比较和睦。此类家庭的子女一般比较有主见,自信心强,性格开朗,易于为同龄人所接受。 (二)专制型家庭。父母对子女多采取高压政策,如果子女在行为方式上稍有过失,就采取打骂等体罚手段。这样做的结果使子女缺乏自尊,不懂尊重他人,同时也有可能造成子女对父母的害怕、疏远甚至厌恶等心理,子女缺乏对家庭依恋之情。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子女不但没有和父母进行感情交流,而且有时还处在一种对立的情绪中。这种教育方式会造成子女在步入社会后可以与他人保持距

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分析

组织行为学前沿文献综述 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分析 第四小组成员: 王鹏 张帅兵 王爱燕 白丽丽 章静 郑志爱 王维江

目录 一、社会化的涵义 (1) 二、组织社会化的界定 (5) 1、不同学者对组织社会化的界定 (5) 2、组织社会化概念辨析 (7) 3、我国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现状 (8) 4、员工组织社会化的理论基础 (10) 三、员工组织社会化主要研究视角 (14) 1、组织社会化策略研究 (14)

(1)情境因素 (16) (2)内容因素 (18) (3)社会因素 (19) 2、组织社会化过程研究 (22) (1)Porter,Lawler和Hackman(1975)三阶段观点 (23) (2) Feldman(1976)权变理论 (24) 3、组织社会化内容研究 (28) (1)理论研究 (28) (2)实证研究: (30) 4、员工主动寻求信息研究 (34) (1)信息寻求的内容类型 (35) (2)员工寻求信息的策略 (37) (3)信息寻求的来源 (38) (4)其他员工主动社会化方式 (39)

四、组织社会化内容与相关变量的研究 (39) 1、组织社会化内容的影响因素 (39) (1)导师制 (39) (2)员工信息寻求行为 (40) (3)工作类型 (41) (4)个体变量 (41) 2、组织社会化内容的效果影响 (41) 3、组织社会化内容有关的背景变量 (43) 五、组织社会化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43) 参考文献 (47)

组织社会化(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管理心理学家Schein在1968年首先引入到组织管理中的,迄今累积的研究成果已相当可观,俨然成为组织行为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1997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开辟了专刊来介绍组织社会化相关的研究成果。 到目前为止,组织社会化研究虽然已经有近40年的历史,但国外组织行为学界仍存在着不同的争论。而我国对组织社会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量文献介绍该方面的研究。 组织社会化这个术语是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引介到管理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因此需要对其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一、社会化的涵义 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专门术语,它源于西方心理学界,后来逐渐引起了社会学家的关注。因此,社会化的研究内容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人类学等

社会化机制

试论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方法的启示 摘要:德育的实效性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应从德育方法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使之真正能够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德育自身的规律。分析个体社会化的心理机制对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阐述个体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的相关理论知识:社会角色引导,社会比较,社会学习机制,亚社会认同机制。来针对我国中学德育现阶段存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的角度来探讨中学生的德育方法,这是较少思考的一个问题,但却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社会多元化价值观引导的形式下,提高学生选择与鉴别的能力尤为重要,所以,对中学德育方法的研究有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中学德育方法;启示及对策 正文: 一、关于个体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通过自身与社会的双向互动,逐步形成社会心理定向和社会心理模式,学会履行其社会角色,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性的人并不断完善的长期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从每个人的角度来理解,是一个人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不成熟到成熟的社会生长过程。对任何一个人来说,社会化都是毕生的课题;从社会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化又是传承社会规范、社会角色要求、社会发展目标以及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的价值观、以至社会生活基本知识、劳动技能及全部文化的过程。个人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接受并认识各种社会生活、社会行为规范,树立明确的个人生活目标,承担不同的角色任务,为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在一般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途径主要是家庭文化熏陶、学校文化教育和社会文化影响。 二、德育方法的概念及我国中学阶段德育方法的现状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在德育原则指导下,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在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地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一些学校教师居于重心地位,学生

论自我社会化

论自我社会化 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他的智力、心理、行为才能得到正常发展。如果离开了人所特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处于某种动物生活环境中,那只能发展到动物那样的水平,永远达不到人的智力水平,产生不了人的情感。一个人从一无所知的婴儿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在此期间,他要学习社会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掌握社会的各种必要的规范,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而社会也会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千方百计地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符合社会的需要。首先让我们了解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socialization)社会化是指一种全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发展出一种人类的人格且学习成为一位社会行动者。因此社会化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分析角度来观察:我们可能强调人格发展当他在孩童时期的成熟以及成年生活的全部,或者是我们可能强调对于参与组织化的社会生活的各种必要技能的学习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无论是在他的「人格型塑」或者是「社会学习」的面向上,经常被想像为主要发生在孩童时期,但是这是一种粗略的过度简化。当然孩童时期,以及特别是最初几年,乃是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头,个人获得了基本人格特质,以及学习到许多重要的互动的技巧-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语言。虽然如此,社会化的过程从未在青少年时期结束,而是相当持续地在个人整个生命历程里头开展。我们的人格是持续地发展及改变,且无论何时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关系或组织里头,我们必须学习适当的互动类型及文化理念。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家庭是儿童生活成长的基地,是个人进行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直接模式,正像人们所说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继续社会化指成年人经过基本社会化之后,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文化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继续社会化表明人的社会化即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塑贯穿人的一生。继早期社会化之后的成年人的社会化,一个人经过童年与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基本上掌握了作为社会一般成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但是,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中,青年人步入成年之后,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必须继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与规范,参与新的生活。在现代社会中,既是一个学习和接受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逆向社会化,也叫反向社会化,它同一般的长辈向晚辈施教的正向社会化是相对,是晚辈对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所谓“反向社会化”是指年青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的一代;或者说是传统的受教育者对施教者反回去稍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知识。反向社会化的实质是由于各种电子媒介技术对于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信息传播方面的巨大影响和干涉使得接受新事物能力较高的年青人比起接受新事物能力较低的老一代更能够对社会新变化、新知识做出反应和接触。 从自身来看,当我初到人世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父母,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家庭。家庭是我生活成长的基地,是我进行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方式,是我社会化的直接模式,正像人们所说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全部因素中,毫无疑问,家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因为我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最长,从我接受教育的顺序来看,也是首先接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然后才是幼儿园、学校的影响。从我身上可以看出我父母的品格。而我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题库

组织行为学试题库简答题 3.管理中如何利用气质差异? 应当应用气质的差异,妥善地进行管理。具体来讲,在管理中可从人机关系,人际关系、思想教育等方面来考虑应用气质差异。在这些范围内应用气质差异应考虑以下原则:气质绝对性原则;气质互补原则;气质发展原则。 4.在管理中如何运用能力的差异? 录用选拔,全面考察;使用安排,人尽其才;培训提高,两者兼包;考核评价,因岗异样。 5.性格在管理中有什么意义? 行为预测;量材而用,因材施教。 6.需要、动机、行为有什么联系? 行为由动机决定,动机来自需要。但这句话不能反过来理解:有了某种需要,就有某种动机,有某种动机就有某种行为。事实上,有某种需要不一定就产生某种动机,要使需要产生动机,首先需要要达到一定的强度,人在每时每刻都有多种需要同时存在,但其强烈程度不同,只有需要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转化为动机。当人们的需要还处于萌芽状态时,以模糊的形式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中并产生不安之感,这就称之为意向,意向还不足以被人意识到,随着需要的不断增强,人们开始比较明确地知道,是什么事情使自己感到不安,并意识到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来满足需要,这时,意向转化为愿望,需要的强度达到强烈的程度,便成为内推性因素;其次环境中还要有能使需要得到满足的目标,即外拉性因素时,才能引发动机。此外,即使同一需要,在不同的诱因作用下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动机。有某种动机不一定就会引发某种行动。因为一个人同时可以有许多的需要和动机。一般而言,多种需要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其中一种需要是最强的,被称为主导需要。在这种主导需要驱使下会出现多种动机,但只有一种最强的动机——优势动机实际产生行为。 12.消除不公平感的方法有哪些? 当一个人感到自己贡献大,报酬低时,可能会采取以下的某一措施或几个。 设法降低自己的贡献;谋求增加自己的报酬;设法增加他人的贡献;谋求降低他人的报酬;改变比较对象。当一个人感到自己贡献小,报酬大时,主要是增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一)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 社会化的结果是形成每个人不同的个性。个性的核心是自我,即个人对于自己有别于其它所有的人和物的独特的个人身份的自觉体验。人和其它动物是不同的,人是充分自觉的。在考虑自己的时候,既能把自己作为主体,也能把自己作为客体。但我们在刚出生时并没有自我观念,也不知道自己有着一种独立的身份,婴儿在出生后的大约前6个月里并没表现出能认出别人,至早要到两岁才开始使用“我”、“我的”这样的词汇。直到两岁以后,幼儿才逐渐意识到别人也有其各自的自我,也有着与自己不同的需要和见解。那么,自我在童年期内是怎么样出现的?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又是怎么样被改变的?我们将引入5种理论来阐释人的社会化。尽管理论的详细内容有所不同,但都强调自我的概念是通过社 会相互作用而来的。 1.弗洛伊德的理论 弗洛伊德(1856—1939)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她被视作上个世纪内学识最渊博、最有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理论中的某些说法至今仍然很有影响。弗洛伊德对个性的主要看法是:人类的行为动机中有许多(如果不是大多数的话)是无意识的——我们常常并不知道自己行为的真正原因。弗洛伊德认为,虽然儿童长大以后常常不再能清晰地记起他在童年早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其后来的个性发展却十分重要。他论证说,有时,可以通过分析梦、失言和长时间地与一位训练有素的专家进行探寻性的会晤来查明指导着大量人类行为的无意识的动机,这就是他所谓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本我受本能的驱动,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由于本我的各种需要在现实中不可能立即和全部满足,个体必须接受现实的限制,学会在现实中获得需要的满足。于是,这服从现实的一部分即从本我中分离出来,成为自我。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它在本我、超我和现实环境之间起着调节作用。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它是个体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而后逐渐形成的,服从社会的道德要求,在整个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对人格的其他部分进行审查和监控,它遵循的是完美原则。在三者中,自我和超我属于意识层次,本我属于潜意识层次。后者长期处于前者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处于无意识状态。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如

社会化概述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含义 所谓社会化,概括地说,就是指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过程。由此可知,广义的社会化指生命的整个过程,“活到老,学到老”即是,狭义的社会化指未成年人变成成年人的过程。 微观意义上讲,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生物个体的人(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与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这一教化过程就是社会化。因此,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抛弃生物性,增加社会性的过程,也就是不能以生物性的冲动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宏观意义上讲,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为了自己的群体发展,延续下去,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培养一代代的新人,把工作接替下去的过程。 综上所述,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 社会生活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实质 社会化是人的需要和教育的辩证统一,是个体自我选择和社会教化的矛盾统 一,是个体社会互相作用的双向过程。 (一)人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个人生理和心理的内部要求,是个人积极活动的内因,也是个人行为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人的需要是人的社会化的基础和前提,人的需要只能 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并得到满足和发展。 (二)社会教化 社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品格来塑造个人,它力图把业已形成的社会关系,文化传统和制度灌输给个人,以使其在原有的,既定的轨道上运行,社会教化具有强制性特点。社会赋予它的各种机构以教化大众的职能,它总是把社会中的个人当作客体进行整合,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人明显带有该社会的烙印,就是社会 教化的结果。 (三)自我选择 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发展目标,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接受社会的文化和知识,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自我选择明显具有差异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构成社会的多样性。 三、社会化的类型 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这五种类型,有的是人生的必须经历的,比如初始社会化;有的则是不一定会经历的,比如再社会化。 (一)初始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二)预期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的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比如,学生在大学里进行的大量学习都是为

组织社会化

组织社会化 一、组织社会化的定义 (1) 二、对组织社会化的理解 (2) 三、组织社会化的过程 (2) 四、新员工的组织社会化 (3) 一、组织社会化的定义 1.组织社会化是指员工为了适应所在组织的价值体系、组织目 标和行为规范而调整自己态度和行为的学习过程。 2.社会化是指个体获得团体所认同的社会行为,从而适应团体 生活的过程。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它要求人必须在社会认可的行为标准中形成自身的行为模式, 使之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一员。 3.自然人是在自然状态下出生的人。 4.社会人是在社会学中指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完整意义 上的人,与“自然人”相对。通过社会化,使自然人在适应 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 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取得社会成员 的资格 Eg:把孩子由“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一个孩子由一个

自然人最终走上社会自食其力,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公民, 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二、对组织社会化的理解 1在已有的研究中,组织社会化对象仅限于新进员工。事实上,由于组织社会化伴随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过程,因此除新进员工外,组织内工作轮换或职位升迁的员工、经历组织变革的员工以及外派员工等均是组织社会化研究对象。 2 工不仅被组织塑造,处于被动(passive)地位,而且他们还会通过主动学习有关组织的知识而居于主动地位(proactive)。 3。组织社会化是一个终生的、伴随员工职业生涯的过程,在员工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均存在不同的组织社会化任务。 三、组织社会化的过程 第一阶段:面对和接受组织现实 ?预期的证实或弱化; ?个人价值、需要与组织气候的冲突; ?发现个人的哪一方面被组织强化、未被强化或受到惩罚 第二阶段:澄清角色

新员工的组织社会化

每个海军陆战队的战士都必须经历十几个星期的新兵训练营生活,在那里,他们将“证明”他们的忠诚和献身精神。同时,教官们会以“海军陆战队之道”教导这些新兵。与此类似,星巴克会对新员工进行24小时的培训,但没新兵训练那么复杂,培训内容包括星巴克哲学、公司术语以及星巴克咖啡生意的本末。 无论海军陆战队还是星巴克公司,它们都采用正式的培训课程,使新成员完成组织社会化。通过实施组织社会化,可以使局外人变成自己人,使新成员的行为满足管理人员的要求。 新人入职后,你可以采取四种方法去影响他们行为的塑造。 (1)用正式还是非正式的组织社会化形式。把新成员从他即将从事的工作环境中隔离开来,这种区隔某种程度上会凸显新人的身份,这就是正式组织社会化形式的特点。海军陆战队和星巴克的定向培训课程即属此类。直接安排新成员上岗,不加特别的关注,即是非正式组织社会化。 (2)组织社会化采取个人单独培训还是集体进行。大多数新成员的组织社会化是单独进行的。当然,他们也可以被集中起来进行类似新兵营那样的集训。 (3)采用有序还是随机方式进行组织社会化。有序组织社会化的特征是使用榜样来培训和促进新成员,例如学徒制和导师制。而在随机组织社会化中,榜样被刻意规避。需要新成员自己慢慢理清头绪。 (4)采用授予式还是剥夺式组织社会化。采用授予式,即是假定新成员的素质和资质得到了组织的确认和支持,能够满足胜任这项工作的要求。剥夺式相反,新成员身上的某些特征是要被去除的。例如大学中的兄弟会和姐妹会,他们的“入会宣誓”其实就是一种剥夺式的组织社会化,通过宣誓,新成员会被塑造成某种适当的角色。 一般说来,如果组织社会化的过程采用正式的、集体的、有序的和强调剥夺的形式,那么员工具有的差异化和个人观点就可能会被同一化,取而代之的是标准化的可以预期的行为。与此相反,若采用非正式的、个人的、随机的和授予式的过程,就会形成自主型的员工。所以,管理者可以把组织社会化当作一种工具,既可能塑造出尊奉传统和习惯的员工,也可以塑造出另一个极端的员工――他们不在乎组织惯例,具有创新精神。

社会学 第10章 个人社会化

第十章个人社会化 社会中的每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能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的,必须经历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社会性的互动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们获得了某种价值、态度、技能和知识,简言之,获得了他们所属的那个社会的文化。社会化使得社会不仅在生物的意义上,而且在社会的意义上重新产生自身,从而保证了社会得以一代一代地延续。 什么是社会化 一、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一个人都是这两种属性的统一。一方面,人是由动物发展而来的,因此人具有与动物类似的自然属性。一方面,由于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行为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社会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人又具有社会的属性。现代研究认为,社会化的涵义不仅包括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全部内容,而且包括个人成年后与社会之间发生的教化、内化与调适的全部内容。 二、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被界定为个人与社会不断调适,使其从“有机体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是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这一过程即社会化。(《教程》P205)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刘豪兴《社会学概论》)对于社会化的内涵,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1)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社会化既有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也有个人对社会的能动调适。 三、社会化的特点 1、社会化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从个人而言,一方面,人类生命个体无先天行为模式,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人;另一方面,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常常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当然,这种强制性伴随着个人进入成年和老年期而逐步减弱。 2、社会化具有能动性的特点。这种能动性不仅表现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什么、接受什么,个人都有一定的选择性,而且表现在个人在生活实践中积极地探索人生,创造新的文化。这种能动性的特点,是决定一个人社会化成效的重要因素。 四、社会化的主要功能 人为什么必须社会化?这既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新陈代谢、稳定和发展的需要。 1、文化传承功能。无论什么类型的社会化过程,都是某种文化传递和内化的过程。包括前人的文化向后人的纵向传递,社区文化的横向渗透,以及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2、社会稳定功能。社会化的最后成果,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要按社会结构为他规定好的规范办事。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只有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这个社会才能正常地运行。 3、个人自我完善功能。社会化对个人而言,其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说,就是促使个人获得人格和完善自我。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一方面不断与社会认同,学习与内化社会的价值、态度、目标与行为模式;另一方面也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差异,探索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逐渐形成自我观念,自我观念的逐步形成和深化,又促进自我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五、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教程》P206-207) 1、技能社会化。一是衣食技能,即维持生存的能力。二是职业技能,即谋求生存的本领。 2、政治社会化是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3、行为社会化。行为社会化就是人们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 4、角色社会化。就是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社会化对人的角色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分清自己角色类型的能力。健全角色扮演的心理状态。 全面理解角色规范化的程度。明确目标。 社会化的类型和过程 一、类型 (一)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基本社会化是人的生命早期的社会化过程,也称为一级社会化。基本社会化的任务可以简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生理性成熟,即通过人化的生理发育过程,形成完善健全的身心基础,这是“长大”的过程。 二是社会性成熟,即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与自我内化,成为具有独特个性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这是“成人”的过程。在社会化的这一阶段,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能动性的特点。这一阶段社会化的成效如何,对个人一生的社会化成效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二)继续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和发展,是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主动选择,学习和接受新的文化及调适个人与社会的角色关系的过程。它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为什么非常必要?这一阶段的社会化,强制性特征不再明显。 (三)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主动再社会化,即个人主动地自觉地适应新的社会生活。二是强制性再社会化,一般是通过特别机构和特别途径强迫进行。这是社会化失调的结果。 (四)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所谓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所谓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为文化反哺。

社会心理学知识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一单元社会化 一、概述 人是社会性的产物,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地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涉及社会、个体二个方面。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再社会化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二)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社会通过教育和舆论力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四)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一)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人与动物的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人了从出生一直到能独立生活,有一个比较长的对父母或监护人的生活依附期,大致持续13-25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个依附期的变长的趋势。个体可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接受广泛的教育,被精心地培育。生活依附期的社会化是个体未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 (二)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人大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任何社会都是由具体的人组成的,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参与;反过来,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社会学必须考察:人是如何从一个生物个体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个体的人格和角色技能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怎样培养有利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人格和角色?如此等等。这便是本章所要讨论的社会化问题。 在社会学中,“社会化”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的专门术语。在广义社会化的观点看来,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由于成年人生活中同样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因此,社会化不仅仅是青少年时期才会面临的问题,而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社会化概念的内涵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文化的角度、人格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 迄今为止,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它们是: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这五种类型,有的是人生必须经历的,比如初始社会化;有的则是不一定会经历的,比如再社会化。 由于社会化关系到个体人格的健全和完善,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社会结构的维系和发展,不言而喻,它对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表现在:第一,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第二,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作为生物个体的人经过社会化,能够成为具备社会知识、掌握社会规范的社会人,而为什么猪、狗、牛、羊等动物不能呢?这说明,社会化需要一定的生物条件,不是任何生物都可以经过社会化而成为社会人的。另一方面,那些“狼孩”、“猪孩”和“熊孩”,具备了人类的生物条件,为什么最终却只能像动物一样爬行和嚎叫,而不能成为正常的社会人呢?这说明,社会化是需要一定社会条件的,离开这些条件,即使具备了生物条件的人类个体也不能成为正常的社会人。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在生物界中,只有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会化的训练而具备社会属性并参与人类社会 生活,人以外的其他动物则没有这种能力。也就是说,离开了人类特有的生物素质,社会化的活动就无法进行。这种社会化所依赖的生物

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摘要】社会是以个人为单位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化,使自然人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本文从概念、内容、类型、过程四个方面阐释了社会化的含义,分析了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从而说明社会化对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化社会规范社会政治社会角色逆向社会化少儿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互相影响个体与社会文化内化 社会可以定义为人们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相互联系而结成的有机总体。人类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因此,研究人的社会化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总而言之,社会化就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个人构成社会,社会生产个人。人类为社会性动物。没有人可以孤独地生活在社会上,这就决定了每个人都要与社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就是说: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那么,社会化究竟是什么?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人格和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人的一生都伴随着社会化,但各个时期的社会化有其不同

的特征。此外,理论界定义人的社会化还有三种角度,分别是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其实,不管角度如何,其实质仍把社会化归结到培养社会人即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上来。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化是社会的强制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社会化离不开个人,更离不开社会。 社会化的内容主要有生活技能社会化、社会规范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社会角色社会化。其中,生活技能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这里不做说明,重点研究其他三个方面。首先,社会规范社会化包括法律规范社会化和道德规范社会化两个方面。法律社会化,就是个体把国家法律这一体现统治阶级和国家意志的、具有强制性的特殊社会规范,变成自己所理解和接受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进而内化为个人心理品质的过程。法律规范社会化是现代契约社会的重要成果,法律则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的正当权益的有力武器。实现法律规范社会化,不仅需要学习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法律意识。道德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道德规范社会化是人类长期历史演进的结果,道德并不具备对每一个体的强制约束性,只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默契。而且,由于地域、历史、民族、文化、信仰等方面的不同,道德规范社会化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值得肯定的是,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道德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将并不亚于法律。社会规范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内容,因此需要特别重视。

组织行为学 (2)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晕轮效应根据个体的某一种特征(如智力、社会活动力、外貌),从而形成的总体印象。 2、刻板印象基于某人所在的团队知觉判断某人。 3、领导-成员交换理论领导者划分出圈内和圈外,圈内的下属绩效评估等级更高、离职率更低、对主管更满意、总体的满意度也更高。 4、印象管理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5、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共有的一套意义共享的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 6、认知失调指两种或多种态度之间,或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和谐。 7、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有员工自由决定的行为,这种行为不包括员工的正式工作要求当中,但它无疑会促进组织的有效运作和作用。 8、组织承诺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保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心态。 9、心理契约管理层期望员工做什么的一种不成文的协定,反之亦然。 10、角色知觉个体对于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应该如何表现的认识和了解。 11、自我效能感个体认为自己能够完成任务的信念。 三、问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什么是态度?态度有哪三个组成部分? 态度是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这种评述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使反对的,它反映了一个人对于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态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认知、情感、行为 (1认知成分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

(2情感成分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3行为成分是指个体以某种方式对某人或某事做出行动意向。 2、选择性知觉怎样影响知觉过程?举例说明选择性知觉是怎样造成知觉失真的。129 答:选择性知觉指个体在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对看到的内容做出解释。其对知觉过程的影响是:(1)积极方面的:观察者能够根据任何人、物和事件的突出特点快速地阅读他人,提高知觉的可能性。(2)消极方面:观察者仅依据自己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进行主动选择,致使容易冒信息失真的风险。 例如,蒂尔邦和西蒙(Dearborn and Simon)曾进行过一项知觉研究,他们请23位企业经营人员阅读一份描述某钢厂的组织与活动的综合案例。让每名管理者写出在这一案例中自己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掌管销售的经营人员中83%的人认为销售最重要,而其他人中只有29%的持同样看法。这一结果与该研究的其他结果结合在一起,使研究者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环境中,知觉更多倾向于受到个体解释基础(即态度、兴趣和背景)的影响,容易产生知觉失真。 3、高效团队如何最小化社会惰化现象? 社会惰化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研究表明,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群体绩效也会增加,但是每个群体成员的生产率水平却很低。高效团队最小化社会惰化现象,管理者可提供可以明确体现个人努力程度的手段,借助群体的力量来提高工作士气和团队精神。高效团队成员最好是奇数,降低投票时出现的僵局的可能性。人数控制在5至7人上下,足以表示多数人的意见,同时又可以获得不同渠道的信息和资源,使团队执行任务更有效。有效个团队通过使队员在集体和个体目标和行动方式都承担责任,可以消除社会惰化倾向。成功的团队能够使每一个成员以及队员总体为团队目的、目标和行动方式承担责任。团队成员很清楚哪些是个人责任,哪些是大家共同的责任。 4、“低效的沟通是发送者的错误。”试分析这种观点。 首先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沟通的过程是指信息在发送者与被发送者之间传递。信息需要被编码,然后通过媒介物传递至接受者,再由接受者将收到的信号转译回来。只有当信息沟通所使用的语言和传递方式都被接受者理解时,这信息才是真实的,沟通才是有价值的。然而在实际中,沟通会出现障碍。这种障碍不仅是由于信息渠道导致的失真和错误,而且还有人所特有的心理障碍。例如接受者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动机、背景及其他的特点去看信息,以至于不同的人对同一信息有不同的理解。 为了沟通的有效性,信息发送者需将信息加以综合,用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熟悉接受者所用的语言,

第三章 社会化的发展

第三章社会化的发展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其分析 (一)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过程,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每个人从来到社会的第一天起,就比人生活在一个具有某种关系(如阶级关系、亲属关系)的社会环境里,而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化的内容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标准,对人们的要求也不同。例如,剥削行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被视为合法的行为,而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则是不允许的。所以说,个体的社会化体现了社会的特点与时代的风貌。 社会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通过各种直接与间接的渠道进行的。所以,个人对社会要求的认识与掌握可能是自觉的、积极的与主动的,也可能是不自觉的、消极的与被动的。也就是说,个人的社会化有时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有时是无意识、潜移默化进行的。总而言之,社会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不管个人喜欢还是不喜欢,总是会在他身上实现的。 (二)社会化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 人,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个人,刚从母胎里分娩出来,就被置身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任何时代的社会都会使用种种方法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成为一个符合该社会要求的成员,使他懂得什么是正确的,是被社会所提倡与鼓励的;什么是错误的,是被社会所禁止与

反对的。与此同时,个人也随时随地对当前的社会环境以其自身的独特方式做出种种反应,反作用于环境,从而表现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一系列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 (三)只有经过社会化才能使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 许多事实证明,儿童要能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不仅需要在身体上受到照顾,还需要与社会成员进行交往,发生感情上的联系,否则社会化就会受到损害。 对那些故意被安排在与外界隔离的情况下长大的孩子进行研究所提供的证据更有说服力。戴维斯曾报告过发生在美国的两个例子。一个孩子名叫安娜,被人们发现时仅有6岁。她是个私生子,因此她的外祖父坚持把她藏在顶楼的一个房间里,不许她见人。安娜只能得到最起码的身体上的照顾和关心,实际上全无参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机会。人们发现她时,她不会讲话,不会走路,不会保持清洁,也不会自己吃东西;她感情麻木,表情呆滞,对人毫无兴趣。她的状况表明,如果只靠纯粹生物学上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使她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方面的作用是多么微乎其微。为使安娜社会化而付出的努力只取得了很有限的成功。四年半以后,她死去了。不过她在死前已经知道了一些单词和短语,但从未能说出完整的句子。她还学者摆积木、洗手、刷牙、听从指令。她学习走路,但走起来很笨拙。当她接近11岁离开人世时,只达到两、三岁孩子的社会化水平。上述事实表明,作为个体的人,不经过社会化就无法成为一个社会人。 二、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社会教化,就没有个体内化;而没有个体内化,社会教化也就毫无意义。 先谈社会教化。社会教化,即广义的教育。它是指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机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大众传播媒介以及法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社会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从不同立场和角度观察会得到许多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我们从社会化过程的基本活动入手,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教导生存技能、传递社会文化、完善自我观念和培养社会角色四个方面。如果从社会化过程发生的主要领域概括,社会化的内容分别为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两性角色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四大领域。社会化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只有社会化内容的广泛性才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分化。因此很难全面描述社会化的每一种具体内容。下面将重点从社会化过程的基本活动入手。 一、教导生存技能 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必须懂得并掌握两种技能:一是衣食技能。不会穿衣就会冻死,不会吃东西就会饿死,衣食技能就是维持生存的能力。襁褓婴儿有衣食的需要,但无衣食的本领,必须靠成年人抚养,接受第一步的社会化。二是职业技能,也叫专业技能,即谋求生存的本领。婴儿长大成人,不能总是依赖别人生活,这就必须接受第二步社会化,掌握职业技能,通过劳动自谋生路。在传统社会里,职业技能的学习通常是在家庭内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的。而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社会成员必须学会各种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单靠传统的家庭教育显然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普及和充实学校教育。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职业技能的学习或掌握是在学校里的师生及同学之间的互动中初步实现的,并在职业组织内的师徒及同事之间的长期互动中最终完成。 以上两种技能对于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未成年人必须首先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掌握专业技能;成年人除了不断深化专业技能外,也要不断发展基本生活技能,特别是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学校基本生活技能与专业技能对所有人几乎都具有相同的意义。 二、传递社会文化 人们接受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并不是短暂的社会化过程所能完成的。接受文化,成为特定文化中的合格成员,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即使如此,特定的文化中的个人也不可能成为特定文化的代表或集中体现者。社会文化中有特定的核心内容。一般来说,深灰文化的这些核心内容包括价值观念体系和社会规 范体系两大部分。 价值观念体系,指社会、民族或群体中存在的比较一致的共同理想、共同信仰及较为持久的信念。这几方面内容构成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构成特定社会传统的核心。它在社会文化的核心地位首先表现为社会行为定向作用,其次表现为共同性或稳定性。它的这两种特性注定个人接受群体和社会的价值观念,并将其内化,将有助于个人确定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当然,社会化是一个内化过程,内化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必然与社会化的其他内容和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例如,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与个人在社会过程中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必然相互制约;内化的价值体系不同,个性的发展水平也就不同;特定的个性水平及构成对价值观念的内化过程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可以这样说,社会价值对于个人来说是各种可供选择的行为目标体系,个人内化社会价值就是按照自己的内在需要或意愿,将这些可供选择的目标建立起一种结构或秩序。因此,对于社会来说,对个人学习和掌握社会价值观念的过程不能放任自流,应当按照社会需要加以引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