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社会化

组织社会化

组织社会化
组织社会化

很荣幸由我来第一个为大家作报告,那我就先抛砖引玉了,请大家多关照。今天我的报告题目是:组织社会化过程中

员工主动社会化行为的作用效果研究

Research on the impacts of employees’ proactive socialization tactics

In the process of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上礼拜陈老师已经就组织社会化的概念、内容、过程,还有组织社会化的策略进行了概述,那么一个礼拜过去了,为了激活一下大家的记忆,我们再来看一下组织社会化到底是什么意思:

一、组织社会化定义Definition

组织社会化是组织新员工适应从外部人转变为综合的和有效的内部人的过程。二、员工的主动社会化研究的兴起

从定义我们不难看出,组织社会化涉及组织和员工个人两个对象

那在早期的组织社会化研究中呢,研究者习惯于把员工放在一个被动的地位上,认为他们是被动适应组织给他们提出的要求的,也就是说组织在员工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但随着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发现,新进员工并不是完全被动适应组织的,在组织社会化的过程中,他们会采取主动的行为来进行自我社会化。到了20世纪80 年代,学者们逐步将研究视角拓展到了对新员工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行为上。

因此呢,基于员工主导视角的组织社会化研究兴起了。

三、员工主动社会化的内容:Content of employees’ proactive socialization

2000年的时候,Andrea 等人使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将不同学者提出的员工主动社会化行为加以归纳总结,指出员工主动社会化行为主要包含八个方面的内容:搜寻信息和反馈、建立关系、非正式的师徒关系、工作变动的协商、参加与工作有关的活动、自我行为管理、观察和模仿。

Andrea E.C.,Griffin A.C.. Srikanth. G., Newcomer and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tactics: an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 [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2000,10(4):453-474.

(1)搜寻信息和反馈(feedback and information seeking)

信息搜寻行为是新员工主动社会化研究的主要议题,这种信息搜集行为包括了搜寻反馈和搜寻信息两种。获得信息与反馈可以帮助新入职员工降低对环境的不确定感,增强他们对组织的了解,使其更好地理解、预测和控制他们所面临的环境。所以信息与反馈的搜寻行为对加快新员工组织社会化进程有着重要的作用。(2)建立关系(relationship building)

建立关系是指新入职员工通过与各方面建立良好的非正式关系,以获得组织社会

化所必需的各种资源的行为。这些关系包括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和师徒关系等,这有助于新员工了解组织信息、获得建议和社会支持、减少压力以及形成符合角色的技能与行为,以便他们进行组织社会化。研究表明,在组织中人际关系的建立也是员工实现成功社会化的一种重要方式,能直接影响组织社会化的效果。Slaughter & Zickar(2006)发现新员工在组织内关系的构建可以帮助新员工较少角色模糊,较少由于面对陌生环境所产生的压力,可以加快员工组织社会化的进程。

(3)非正式的师徒关系(informal mentor relationships)

新成员进入组织后的正式师徒关系是由组织确定的,而员工自己还会自发地与组织内的其他成员形成一种非正式的师徒关系。通过这种非正式的师徒关系,有助于员工组织的整体结构、工作流程和任务目标,这可以帮助员工提高工作绩效,加快社会化的进程。

(4)工作变动的协商(job change negotiation)

工作变动协商是员工为了克服对工作和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控制力所常用的一种主动社会化策略。新员工通过自我情况的评估,与上级进行协商,对自己工作的内容和范围进行重新定义,这个能使自己对工作有更强的胜任力,同时获取更多的工作机会。

(5)积极构想(positive framing)

积极构想是自我认知管理策略的一种,新员工有意识地对各种情况进行积极构想可以增加其自信以及自我效能感,积极构想可以帮助个体降低对不确定环境的压力和焦虑感,并采取积极地应对措施。

(6)参加与工作有关的活动(involvement in work-related activities)

参与与工作相关的活动主要指参与一些与自身工作相关,当时并不是指定的工作职责或工作范围内的活动,如一些非正式的或非强迫性参与的讨论、咨询和研讨会等。

(7)自我行为管理(behavioral self-management)

自我行为管理是指员工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成效和工作效率而对自我的行为加以控制和管理的行为。

(8)观察和模仿(observation/modeling)

很多研究者都认为,观察和模仿是员工学习技能和获取信息的重要行为。

主动社会化行为的作用效果研究

现在,进入本次报告的正题,主动社会化行为的作用效果研究。

四、已有成果展示

我挑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下面沿着时间轴来展示:

1.1992年,Ostroff & Kozlowski

那么这个研究主要是将员工主动社会化行为定位为信息搜寻information acquisition那么信息搜寻information acquisition作为自变量,因变量呢就是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离职倾向,适应和压力。通过对151名组织员工在17周以及数月之后的调查,研究发现新员工对信息进行搜寻的频率与其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工作适应程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而和压力与离职倾向呈负相关。

2.1993年,Ostroff & Kozlowski

Ostroff & Kozlowski在这一年度的研究比上一年次更加地具体了,他们主要考察员工主动社会化信息搜集过程中顾问指导的作用,信息搜集的来源是顾问指导,上司主管,观察,同事和尝试实验;结果表明有顾问指导的新进员工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和顾问指导,没有顾问指导的员工们最有效的信息搜寻策略是观察和同事。观察和模仿是新员工在工作实践中学习的最普遍的方式,是最有用的搜寻信息的策略,而进行主动社会化时,拥有顾问指导比没有顾问指导员工能更好地适应组织社会化过程。

3.1993年,Morrison

Morrison在这篇论文中研究员工主动进行信息搜寻对其组织社会化的影响研究样本是135名公司会计人员,研究证明了组织员工是积极主动的信息搜集者,在适应组织、与组织匹配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他们进行信息搜集与反馈能够master their job, define their role, learn about their organization's culture,以及become socially integrated,从而便利了组织社会化的进行。

4.1996年,Ashford & Black

阿什福德(Ashford)和布莱克(Black)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了员工主动社会化的多种方法及其作用效果。他们这些方法包括relationship building关系构建,job-change negotiating工作转换协商,and positive framing积极构想、还有信息搜集与反馈information and feedback seeking对专业知识、控制感、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表明,经常积极构想的员工入职后其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普遍较高。

5.1996年,Saks & Ashforth

本文的自变量是员工主动社会化行为中的自我行为管理,考察该自变量是否以及怎样对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的关系产生作用效果。Saks 和Ashforth认为新员工的自我行为管理包括自我观察(self-observation)、目标的设定(goal setting)、

自我奖励和惩罚(self-reward and punishment)以及预演(rehearsal),他们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了自我行为管理与焦虑和压力水平等变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自我行为管理有助于员工降低入职后的焦虑感,帮助提高个体的工作绩效,经常进行自我行为管理的员工在入职一个月内其焦虑感和压力水平明显较低,而且在入职半年后其工作绩效明显较高。

6.2000年,Wanberg &Kammeyer Muller

Wanberg & Kammeyer-Mueller研究讨论了员工主动社会化行为(搜寻信息和反馈、建立关系和积极构想)在组织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效果。这是指从文中截取的研究结果分析,(下一页)“As shown in Table 3, relationship building was related to both social integration and role clarity. However, neither of the sensemaking behaviors (information seeking or feedback seeking) was related to social integration or role clarity.”说积极构想,可以帮助员工减少压力,乐观的看待事物,使个体创造力和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同时增强个体与组织间的匹配度,使员工更好地适应组织。而搜寻信息和反馈与建立关系显然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

五、案例详论

上述的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员工主动社会化行为有助于员工的早期适应,并对其组织承诺、工作绩效、心理契约、角色明晰、工作满意度等有着显著的影响作用。下面分析一篇比较特别的论文:

Socialization Tactics, Employee Proactivity, and Person–Organization Fit

之所以说它特别呢,是因为,前面所说的论文都是以员工主动社会化行为为自变量,确定因变量为组织承诺、工作绩效、组织适应等等,对员工主动社会化的作用效果进行调查研究,而这一篇论文研究的是,

员工主动社会化在这个,组织社会化策略与个人组织匹配之间的调节效果。

具体来看这篇论文

1. (图)

我建一个本文的大体框架Scheme,大概是这样

2.Hypothesis文章的思路非常清晰,它要研究员工主动社会化在组织社会化策略与个人组织匹配之间的调节效果。就提出四个理论假设,

(页面回到变量框架讲)第一个是假设组织正式的社会化策略与个人组织的契合度呈显著正相关。(它与它)这个在前人的研究中已经得到过无数次验证,为什么还要在这儿研究一次,因为本文特别把环境放置在一个Asian cultural setting 里面,考察从前的定论能否延伸、适用于受东方文化浸染的国家——韩国里面。然后文章开始了,探讨员工主动社会化行为对它与它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员工

主动社会化分为Positive framing积极构想,Sense making信息搜寻与信息反馈(feedback and information seeking)和Relationship building与组织成员的关系构建。分别假设积极构想将加强它与它之间的关系,员工有积极构想的话组织正式社会化策略和个人组织契合度之间就强相关,员工没有积极构想则它与它之间无相关关系,这是第二个假设。假设三和四认为Sense making信息搜寻与信息反馈和Relationship building关系构建对组织正式的社会化策略而言是一种替代的、削弱的关系,员工越进行这两种主动社会化行为,它跟它之间的关系越弱。

3. Samples

样本选取也是有讲究的,7家公司不同性质不同行业,而且被试是成对做问卷,一名下属员工和上司同时做问卷,下属来报告他感受到的组织正式社会化行为和他认为的组织个人契合度,上司来报告在他眼中该下属的个人主动社会化行为。

4.Measures

接下来就是指标测度,这篇论文用定量研究方法检验假设,因此要通过选取指标量化自变量、因变量、调节变量等等。

自变量Institutionalized socialization tactics.Example items “I have been through a set of training experiences which are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give newcomers a thorough knowledge of job related skills,” “The steps in the career ladder are clearly specified in this organiz ation.”像这种,一系列的技能训练,升职序列清晰等等

因变量P-O fit

调节变量positive framing.

sense making.

relationship building.

5.Analysis 下面就是建模检验了,本文采用的是逐步回归模型,” 然后又用简单斜率分析具体地考察员工主动社会化对的调节作用。

6.Results and Conclusion结论

7.优点和贡献Strengths

First, it is important to balance the people-processing viewpoint inherent in the existing socialization literature against the perspective that new employees also have some control over their entry into an organization.

Next, it is beneficial to replicate the effects of socialization tactics across national borders.

Finally, the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are based on a large sample of

employee–supervisor pairs in seven different firms across four industries.

我认为我们这种初做学术者能从这篇论文中学习到的,就是它的整个框架是可以拿来用的,它的思路、研究步骤都是很标准的,是现在定量论文的模式化写法。但是视角创新,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角度切入,我们也应该学会探索、学会找好角度。最后就是这篇论文作者的态度非常好、细节上都很科学严谨,我想谈一个这篇论文让我很感动的地方,每篇论文结束的时候都有一个总结缺陷和不足,作者主要陈述他三点不足,前两点我就不赘述了,第三点他反思的就是

“Finally, there are several limitations regar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ata used in this stu dy.”调查样本数据的不足:

这说明啥,作者在写的时候是考虑得真的很全面真的很具体真的很用心,这样的态度怎么能让人不感动呢,我们能力不如人家,现在看来连态度都追不上,读完这个论文真的觉得以后搞学术要多走心、很走心才行。

好啦,由于时间关系,这次主要归纳的是员工主动社会化行为作用效果方面2005年之前的外文文献,

这个领域其他的研究成果,在这儿就没时间与大家探讨了。

那么本次报告就是这样,谢谢大家!

社会化问答:知乎PK新知,强者更强

在社会化网络成为当今主流,社会化产品和模式不断创新,通过社交关系创造新价值已经成为国内互联网的主流。国外twitter和facebook的成功,刺激着国内互联网社会化问答平台的发展。目前创新工厂的知乎和百度新知两大平台扛起国内社会化问答平台的发展的大旗 知乎于2011年1月26日低调上线,国内第一个社会化问答网站被称为中国的Quora,在页面 UI 设计上采用蓝色优雅、严肃的格调。一推出便受到IT业知名人士的关注。至今知乎的问答质量还是相当高,但是用户还是局限于IT业界。 百度新知于2011年6月8日低调上线。百度新知并非独立品牌,而是和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等同属于搜索社区产品线下。百度新知的领域覆盖大用户可以是各个领域的专家。 笔者注册了知乎和百度新知2个平台,进去体验了下两大社会问答的平台的特点。 1、知乎: 用户在社区内不仅仅可以提出问题或解答,还可以Follow 三项:其他用户、问题和话题,从关注人和关注事两个不同维度来更好的发现内容。在问题答案中,用户可以用类似 Digg 的支持机制,给好的答案投票,将好的答案顶到页面靠上的位置。每个问题也设立了“答案总结”区域,像维基百科一样,每个用户都可以修改总结。用户 2、百度新知 百度新知,从字面上理解,顾名思义百度要打造一个全新的百度知道,但也可以理解成百度要打造一个全新模式的问答网站。以new knowledge new confidant为口号。用户不受领域性限制。 目前对于国内社会化平台两大平台知乎和百度新知的发展前途,大家各持己见,有人看好知乎,因为它专业性,有人看好百度,因为它广泛性。下面就总结下二者的优势. 知乎的优势: 1、准确的讲,知乎更像一个论坛,用户围绕着某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相关的讨论,同时你可以关注和你兴趣一致的人。对于概念性的解释,百度百科几乎涵盖了你所有的疑问;但是对于发散思维的整合,却是知乎的一大特色。知乎鼓励在问答过程中进行讨论,以拓宽问题的发散性。鼓励答案的非针对性,鼓励答案的Wiki可参考性。 2、比论坛更加具有排他性,在知乎的每一个注册用户都有一个RP (Person Rank),你的每一个操作都将直接影响你个人的PR 值。在回答的时候,答案顺序按赞同票数排序,赞同票数相同的情况下按个人PR值排序,同时隐藏被认为无效的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过滤了相当的垃圾信息。 3、知乎如今依然坚持严格的邀请制度,一来是为了确保用户准实名身份的真实性,二来避免产生过多的垃圾信息而沦为百度知道第二。准实名可以方便用户有的放矢的向你感兴趣的人提出疑问,这是百度知道无法实现的。当初韩寒流产的《独唱团》中有一个相当有意

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分析

组织行为学前沿文献综述 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分析 第四小组成员: 王鹏 张帅兵 王爱燕 白丽丽 章静 郑志爱 王维江

目录 一、社会化的涵义 (1) 二、组织社会化的界定 (5) 1、不同学者对组织社会化的界定 (5) 2、组织社会化概念辨析 (7) 3、我国员工组织社会化研究现状 (8) 4、员工组织社会化的理论基础 (10) 三、员工组织社会化主要研究视角 (14) 1、组织社会化策略研究 (14)

(1)情境因素 (16) (2)内容因素 (18) (3)社会因素 (19) 2、组织社会化过程研究 (22) (1)Porter,Lawler和Hackman(1975)三阶段观点 (23) (2) Feldman(1976)权变理论 (24) 3、组织社会化内容研究 (28) (1)理论研究 (28) (2)实证研究: (30) 4、员工主动寻求信息研究 (34) (1)信息寻求的内容类型 (35) (2)员工寻求信息的策略 (37) (3)信息寻求的来源 (38) (4)其他员工主动社会化方式 (39)

四、组织社会化内容与相关变量的研究 (39) 1、组织社会化内容的影响因素 (39) (1)导师制 (39) (2)员工信息寻求行为 (40) (3)工作类型 (41) (4)个体变量 (41) 2、组织社会化内容的效果影响 (41) 3、组织社会化内容有关的背景变量 (43) 五、组织社会化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43) 参考文献 (47)

组织社会化(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管理心理学家Schein在1968年首先引入到组织管理中的,迄今累积的研究成果已相当可观,俨然成为组织行为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1997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开辟了专刊来介绍组织社会化相关的研究成果。 到目前为止,组织社会化研究虽然已经有近40年的历史,但国外组织行为学界仍存在着不同的争论。而我国对组织社会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量文献介绍该方面的研究。 组织社会化这个术语是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引介到管理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因此需要对其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一、社会化的涵义 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专门术语,它源于西方心理学界,后来逐渐引起了社会学家的关注。因此,社会化的研究内容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人类学等

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总结

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一年里,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劳动保障部《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意见》指示,落实省委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文件的精神,在开发区管委会的领导下,在市社会保险局的指导下,开发区社会保障中心认真履行社会化管理工作职责,全面完成了开发区辖区内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使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趋向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通过深入基层开展系列活动,丰富了企业离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内涵。现将二〇〇七年开发区社保中心开展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良好的工作作风增加了企业退管服务工作的公信力 今年以来,开发区社保中心配合人事劳动局完成了辖区内菱北办事处及老峰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各社居委劳动保障工作站平台的建设工作,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尤其是加强社居对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劳动保障平台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领导作风进一步强加,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社保中心根据开发区特点,重点从开发区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角度,结合开发区工作实际情况,推进和开展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多项服务工作,再以之作为重要载体,承担重要的具体性事务;同时进一步规范菱北办事处及老峰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各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平台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使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劳动保障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录入登记、检查评估等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二〇〇七年全年累计提供退休人员政策咨询771人次、特困帮扶服务72人次、健康医疗服务743人次、代办代理服务261人次、对老同志重病住院慰问3人,退休人员病故7人,各社区都及时派员进行上门吊唁、慰问并帮助料理后事。 市社保局统领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加强对开发区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支持和领导,使全市一盘棋格局进一步拓宽,目标进一步实现,得到越来越多的群众的理解与认同,在此基础上,减少因企业破产和关闭带来的矛盾和磨擦,从而增加了领导权威,增大领导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效能。 二、紧紧围绕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目标 为落实对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精神,拓宽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建设,从二〇〇五年开始,开发区社会保障中心对退管服务工作就开展了具体和卓有成效的工作,积极把握《全面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这一主题,紧紧围绕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这一目标不放松,把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当成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来抓,健全了机构,实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其次是整合开发区现有资源,组建了开发区企业离退休人员活动中心和与市第四人民医院联手筹建了开发区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搭建舒巷、盛塘、乌岭等社区企业离退休人员活动中心平台,对于搞好企业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活动、促进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建设工作具有重要开创和指导意义。 开发区社保中心积极拓宽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建设的思路,开创安庆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新渠道,保障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维护一方社会稳定。

高校后勤社会化面临五大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面临五大问题 一、对为高校提供服务的后勤实体和社会企业的定位不清 高校后勤是按照纯市场化的机制运作,还是按照公益或半公益性质的机制运作?浙江省教育厅有关人士分析认为,定位模糊,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急需解决的根本问题。 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和进入后勤市场的社会企业面对的是学生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服务项目都严格实行政府限价,不能和社会一般企业一样,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只能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运作。但有些职能部门和学校视其为一般盈利性企业,导致该给的政策不给,该落实的政策不落实,甚至乱收费、乱罚款;有的学校对新组建的实体该投入的不投入,该支持的不支持,存在"甩包袱"倾向,甚至要求不切实际的回报,挫伤了改革的积极性,影响了改革的持续推进。 二、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亟待完善 据分析,改革实施几年来,省级政府在用地、规费减免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落实情况也比较好,加快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但高校后勤服务企业(实体)在后续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应该享受哪些支持政策,除税收政策外,大多没有明确,导致政府、学校和企业(实体)的责权利关系不清。 随着物价持续上涨,目前高校食堂、公寓经营过程中教育公益性与市场竞争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非常突出。为稳定食堂饭菜价格,保证伙食质量,国务院和教育部明文要求各地按照财政隶属关系,对学生食堂给予补贴,但这一要求落实情况并不好。有的学校食堂,不但没有给予补贴,反而把学生食堂当成赚钱项目。此外,随着土地、建材、水电、用工费用的上涨,加上银行贷款利息持续攀高,各种收费项目繁多,社会企业投资开发的学生公寓建设与运行成本大幅度上升,而学生住宿收费标准一直未动,使得许多学生公寓、公寓区正常运转面临困难,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和水电费等而引发的纠纷已发生多起,社会企业开发的学生公寓"回购"风日盛。 三、对高校后勤的监督须进一步加大 湖南省教育厅认为,这几年,通过改革,一方面学校原有的后勤部门与学校初步分离,组建了相对独立的后勤服务实体,与学校形成了甲、乙方的契约关系;同时,一大批社会企业包括个体经营者也进入了学校后勤服务市场,使高校后勤服务主体趋于多元化,责、权、利关系趋于复杂化,高校后勤管理面临新的挑战。近年来,过分强调高校后勤市场运作和监管不到位导致后勤服务市场失序、学校和师生利益受损的事件时有发生,已影响到改革的成效,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面对高校后勤这样一个不完全的市场,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学校、行业中介组织及广大师生员工的监管合力,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建立包括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行业服务标准等一系列"游戏规则",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知乎推广策略研究与分析

知乎推广策略的研究与分析 【摘要】伴随着社交网站、社会问答网站的快速发展,如何让自己的网站产品在激烈的互联网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了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必须面临、解决的问题。一个网站产品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它的运营模式,而运营的核心是推广。因此本论文以知乎网的推广策略为研究对象,从推广前提(包括网站定位、用户需求、产品功能设计、内容与服务)和正式推广两个角度进行研究探讨,并对它的不足提出改善性建议,同时在之乎传统的推广方式基础上提出扩大知名度的其他推广方法。 【关键词】知乎;推广 目录 一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3 第二节:研究动机------------------------------------------------- 3 二文献探讨 第一节:网站推广定义--------------------------------------------- 4 第二节:网站推广前提--------------------------------------------- 4 第二节:网站推广方法--------------------------------------------- 4 三正文-------------------------------------------------------------------- 5 四结论-------------------------------------------------------------------- 7 一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

基于入职期望与组织社会化视角员工离职问题研究分析

基于入职期望与组织社会化视角员工离职问题研究-人力资 源 基于入职期望与组织社会化视角员工离职问题研究 杨俊玲金肯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高离职率对于企业意味着替代成本、离职成本、培训等成本地增加,同时也可能影响到整个公司地工作气氛和工作质量,产生诸多消极影响.员工地离职除了与企业地管理制度、薪资待遇、企业文化、团队建设等方面相关,与员工地个人期望和组织社会化也有密切关系,员工个人期望与组织社会化行为都会影响到员工在职期间地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及离职意愿.本文对一家离职率较高地企业调研分析地基础上,从入职期望与组织社会化新视角对员工离职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从微观角度提出了解决策略. 关键词:入职期望组织社会化离职 “离职”对于每一个有离职想法地员工来说,都可能意味着痛苦或者痛快地选择,跳槽不意味着好逸恶劳,亦有可能是给勤奋付出寻找一个对地地方.每一个老板都希望员工忠诚,忠诚是一种美德,但是如何收获忠诚这颗果实,就需要企业在施肥、浇水、呵护、剪枝等细节上地投入.我国是一个离职率较高地国家,根据前程无忧发布《2015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可以看出:近几年应届生地离职率始终在高位徘徊,2014年中国员工平均离职率为17.4%,制造业和服务业等行业离职率远超这一水平,2014年应届生在入职试用期阶段(三个月内)和工作两年后两阶段地离职比例较高,分别为27.9%和29.5%.数据是值得我们反思地,企业如何在保证业务快速增长地同时吸引人才、培育人才和留住人才,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需要思考地问题,同时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面临地一大挑

战. 一、组织社会化与入职期望理论简述 美国组织行为学家Schei n(1968)提出了”组织社会化”地观点并试图用来解释员工从“组织外部人”如何发展为“组织内部人”地过程.Wanous (1980)指出,新员工组织社会化可以看作是个体带着原有地认识、期望,进入组织后,经历地价值观、态度、认识、思考方式和个人行为地修正、调整及重塑地过程.组织社会化实质上是一种调节和适应地过程,员工通过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学习并适应企业文化、加强团队协作、优化人际关系、适应组织管理制度,提高组织承诺.组织社会化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从员工视角来看,组织社会化是员工进入组织后,通过调整工作态度、行为和价值观来适应组织地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地过程;从组织地视角来看,组织社会化是员工进入组织后,组织为了确保员工遵从组织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而采取地管理过程. Weitz(1956)首次提出“入职期望”地概念即引起了学者们地广泛重视,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入职期望指员工在进入组织之前受自身所处环境和经历影响,对于未来工作相关因素所持有地认知和预期.期望落差即“个体在工作中地积极或消极体验与其期望地经历之间地差异”. 员工在进入企业后,当员工入职期望高于实际感受时会出现期望落差,在工作、团队、企业、人际交往等方面地入职期望与实际感受差距越大,会给新员工带来巨大地心理压力,这种“现实震撼”会导致员工自我否定、沮丧、焦虑等消极情绪出现,直接影响到员工地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相关研究表明,得到实现地期望与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自我效能、工作绩效及动机相关,而未被实现地期望即“期望落差”会对组织社会化产生破坏作用,并更可能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旷工或离职.

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根据哈尔滨市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局精神,我社区在区社保局、街工委办事处的正确指导下,为进一步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秩序,创造和发展稳定环境。在此期间,我们社区加大力度,全面开展工作,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以圆满顺利的完成了全年的工作计划。 一、建立健全退休人员花名册 企业退休人员彻底从企业转为社会,我们通过社保局转发下来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信息卡,针对每位退休人员建立花名册,并对及时掌握退休人员的去向,关注人员,生老病死,跟踪服务。公园社区现有退休人员 434人,男性 22人,女性 412人,死亡5人,转出1人,新退8人。 二、实施微机化管理 把企业退休人员的花名册、簿、帐、关注人员名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基本情况信息卡,全部输入微机化管理。 三、开展社区文体娱乐健康教育活动 由于退休人员年老体弱,身体都不太好,大部分人不出家门,针对这一点,利用社区这块平台、对于能走能动的退休人员,组织部分老党员学习一些有关党的方针政策,在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阶段,开展大型文体活动,组织他们听健康知识讲座,丰富了他们的头脑。 四、开展对退休人员充分认识社保工作 对于一些退休人员从“企业”转为“社会”这个问题,很不理解,认为自己在工

作岗位上干了这么多年,怎么又推向了社会,没人管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耐心做思想工作,开导退休人员随着改革的需要,工资在银行开,统一归社保局管理,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改制,破产,企业越来越多,使很多退休人员失去了原来的主体,感到失落。我们倒退休人员家中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使退休人员真正理解。 五、全面开展医疗保险工作 今年自1月1日起,全社区办理医疗保险新参保48人,续保275人。以上是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在一年当中为退休人员所做的工作,离上级的要求还相差很远,今后我们要加倍努力,为退休人员服务,并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xx大会议精神,不断改进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改革创新,与时具进,引导和组织退休人员发挥余热,开展各项活动,并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为企业退休人员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把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根据哈尔滨市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局精神,我社区,在区社保局,街工委的正确指导下,进一步推进企业承包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加强规范化管理、实施以下方案: 一、建立健全退休人员花名册 二、微机化管理。做好退休人员调查问卷,并做到真实,完整。并逐入微机化管理。 三、进行社会化保险状况调查。 四、开展社区文休娱乐健康教育活动。 五、严格做好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一对一的做好退休人员的扶贪解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题库

组织行为学试题库简答题 3.管理中如何利用气质差异? 应当应用气质的差异,妥善地进行管理。具体来讲,在管理中可从人机关系,人际关系、思想教育等方面来考虑应用气质差异。在这些范围内应用气质差异应考虑以下原则:气质绝对性原则;气质互补原则;气质发展原则。 4.在管理中如何运用能力的差异? 录用选拔,全面考察;使用安排,人尽其才;培训提高,两者兼包;考核评价,因岗异样。 5.性格在管理中有什么意义? 行为预测;量材而用,因材施教。 6.需要、动机、行为有什么联系? 行为由动机决定,动机来自需要。但这句话不能反过来理解:有了某种需要,就有某种动机,有某种动机就有某种行为。事实上,有某种需要不一定就产生某种动机,要使需要产生动机,首先需要要达到一定的强度,人在每时每刻都有多种需要同时存在,但其强烈程度不同,只有需要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转化为动机。当人们的需要还处于萌芽状态时,以模糊的形式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中并产生不安之感,这就称之为意向,意向还不足以被人意识到,随着需要的不断增强,人们开始比较明确地知道,是什么事情使自己感到不安,并意识到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来满足需要,这时,意向转化为愿望,需要的强度达到强烈的程度,便成为内推性因素;其次环境中还要有能使需要得到满足的目标,即外拉性因素时,才能引发动机。此外,即使同一需要,在不同的诱因作用下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动机。有某种动机不一定就会引发某种行动。因为一个人同时可以有许多的需要和动机。一般而言,多种需要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其中一种需要是最强的,被称为主导需要。在这种主导需要驱使下会出现多种动机,但只有一种最强的动机——优势动机实际产生行为。 12.消除不公平感的方法有哪些? 当一个人感到自己贡献大,报酬低时,可能会采取以下的某一措施或几个。 设法降低自己的贡献;谋求增加自己的报酬;设法增加他人的贡献;谋求降低他人的报酬;改变比较对象。当一个人感到自己贡献小,报酬大时,主要是增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政治社会化 12.1 复习笔记 一、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政治社会化实际上关心的是一个自然人如何向具有一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的转变过程。 1.政治社会化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1)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政治学者梅里亚姆和威尔逊所进行的公民教育研究。真正开始勃兴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行为主义政治学兴起之后,那时研究者开始对人们的各种政治行为类型感兴趣,并致力寻找影响其行为的因素。 (2)1958年,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赫斯发表论文《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首次提出政治社会化这一术语。 (3)1959年,社会心理学家赫伯特·海曼出版了《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的心理研究》一书,对政治社会化进行系统梳理,标志着政治社会化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4)1977年,美国伦肖恩主编的《政治社会化手册:理论与研究》一书出版,使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走向体系化。 2.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一直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领域,学者们关注的角度和研究侧重点不同,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内容存在差异。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观点:

(1)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这种定义方式从微观层面出发,将个体放在主体地位,偏重强调社会成员在形成特定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观念中的主动性,但忽视了政治系统在传播政治文化中的强制性。 (2)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这一观点强调了政治统治系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也意味着他们把社会成员的政治认识和政治学习当作是消极接受的过程,忽视了社会成员在政治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3)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传递和延续过程 在这一观点影响下的政治社会化理论着重研究人们怎样获取以社会政治文化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价值。 (4)实际上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过程 ①就社会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形成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进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 ②对于政治体系来说,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过程,是社会统治阶级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通过各种途径把本阶级的政治文化传播到全体社会成员使之成为社会共同政治文化的过程。 (5)政治社会化含义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中通过学习和接受一定的政治文化而获得政治属性、形成政治人格的过程,同时也是政治系统传播主导政治文化的过程,是两者的有机统一。 3.政治社会化的特征 (1)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①首先从个体的角度来讲,个体在成长过程接触到政治生活,开始了解制度、习得政治

大学生社会化

大学生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锻炼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和激发他们的潜力。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它的丰富多彩和吸引力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起着锻炼和引导作用,并产生重大的影响,会提高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能力和信心。 大学生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如果不能顺利走过这个阶段,那么将很难适应社会和被社会接受。一方面,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坚持、巩固和发展以及民族能否复兴。另一方面,它关系到大学生个人能否成材,人生价值能否顺利实现。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大学生把自我融入到社会中去,实现自我社会化。高校校园文化无疑会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对推动大学生社会化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用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目的 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锻炼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和激发他们的潜力。 1.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政治鉴别力就是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明辨政治是非的能力;政治敏锐性,就是当某事处于萌芽状态时,能够善于从政治上去观察分析问题,并能确定正确的态度和对策。当前大学生在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上存在的问题必然会影响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必须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2.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加强伦理道德的自觉修养 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这就要当代大学生要把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价值导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理想、道德、行为都在接受时代的考验。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加强伦理道德的自觉修养,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随时自我反省、检查、选择、约束其活动。 3.逐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21世纪是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以Inter网为中心的信息革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科技、教育等带来了剧烈的变化。互联网已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它必将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化。在当今信息时代里,大学生要适应社会,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必须具备获取信息的能力。 4.获得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 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的获得是通过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和集体生活来完成的。它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和谋生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获得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合理安排生活、协调人际关系等。谋生能力是一个人能否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 5.培养良好的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社会群体对处于某一特定地位上的个体所规定的一套理想的行为模式。大学生社会角色的社会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社会角色的认识,这种认识又分为对目前承担角色的认识和对未来扮演角色的认识。目前应是积累知识,未来将是创造财富;目前是消费者,未来是生产者。二是确定社会角色的期望值。角色期望反映大学生对生活、事业的抱负水平。对这种抱负水平期望过低,则会不思进取,过高则会好高骛远。恰当的角色期待对大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三是培养“角色变迁“的适应能力。 二、校园文化对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作用: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产生于大学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和环境之中,它总是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产生重大影响,发挥重要作1.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1)校园里的学生课外理论学习提高了大学生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 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是以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基础的。大学生只有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掌握其实质,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理论修养,才能抵制各种各样的非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影响,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 (2)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大学生从年龄结构和人生发展过程来看,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正确世界观形成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就会根据自身能力和社会需要调整自己的奋斗目标,形成正确的、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知识技能社会化。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如百家争鸣的学术沙龙、诗歌朗诵、文学欣赏等都为大学生提供了相互探讨的机会为促进大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合理化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克服重“专”轻“博”的缺陷,需要在教学体制上下工夫。但在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将文理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完全纳入教学计划的轨道似乎还缺乏能力和条件,而校园文化建设的智育功能则可提供中介桥梁。 (2)校园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掌握社会规范和获得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 活跃在校园中的各种文化活动,使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不断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增强自主、自强意识。近年来的勤工助学等社会活动的广泛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提高了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对大学生社会化顺利进行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3)校园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促进大学生理想道德人格形成 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提高他们在理论上的认识能力和选择能力,只有在理论上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接受以后,才能自主地确立主导价值观,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才能深沉、持久。 第一、校园制度文化对大学生理想的道德人格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学校如果仅有优越的环境和条件,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就必然导致纪律涣散、秩序混乱,就可能导致滋生无政府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想。而作为社会大环境一部分的大学,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保证育人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从问答系统看知识智能

问答系统发展历程 问答系统的研究经历了几个阶段。 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人工智能科学家就致力于研究基于知识推理的问答系统,其特点是:专家建立知识库,答案或者从知识库中检索得到,或者在知识库上经过推理得到。推理主要是基于专家制定的启发式规则进行。代表性系统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发的数学符号运算系统MACSYMA[1]。基于知识推理的问答系统具有性能良好、回答准确、具有推理能力等优点。但是这种方法也有明显的缺点:人工构建知识库非常困难,知识库规模和领域有限,如果问题超出了知识库的范围,则系统性能会很差。 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日益丰富,搜索引擎为信息获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却无法清楚地表达人们的意图,而且其返回的是网页,并不是确切的答案,因此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为了弥补搜索引擎的不足,研究人员提出了问答式检索系统,如麻省理工学院开发的Start1、Umass开发的QuASM2和微软公司开发的Encarta3。这类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利用信息检索以及浅层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从大规模文本库或者网页库中抽取出答案。与基于知识推理的问答系统相比,问答式检索系统不受知识库规模和领域的限制,更加接近真实的应用需求;与传统的搜索引擎相比,问答式检索系统接受的是自然语言形式的提问,对用户意图的把握更加准确,呈现给用户的答案也更加准确。但是目前,问答式检索系统仅能处理有限类型的简单问题,如事实性的问题、定义性的问题等。而且,由于只用到检索技术和一些浅层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问答 图灵测试 让计算机具有人的智能,一直是科学家追求的目标。1950年,阿兰·图灵(A. M. Turing)提出“图灵测试”:让一个人在不接触对方的情况下,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和对方进行一系列问答;如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无法根据这些问题判断对方是人还是计算机,那么就可以认为这台计算机具有相当于人的智力,即这台计算机是能思维的。自此,问答系统成为判断计算机是否具有智能(特别是语言智能)的理想模型。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尔森(G. M. Olson)认为,判别计算机是否理解自然语言的四个标准是:问答系统(question answer-ing)、文摘(summari z ation)、复述(paraphrase)和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计算机只要达到四个标准之一,就认为它理解了自然语言。赵 军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从问答系统看知识智能关键词:问答系统 知识智能 1 https://www.doczj.com/doc/8d11907449.html,/。 2 https://www.doczj.com/doc/8d11907449.html,/IRLab/11-743s04/。 3 https://www.doczj.com/doc/8d11907449.html,/。

组织社会化

组织社会化 一、组织社会化的定义 (1) 二、对组织社会化的理解 (2) 三、组织社会化的过程 (2) 四、新员工的组织社会化 (3) 一、组织社会化的定义 1.组织社会化是指员工为了适应所在组织的价值体系、组织目 标和行为规范而调整自己态度和行为的学习过程。 2.社会化是指个体获得团体所认同的社会行为,从而适应团体 生活的过程。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它要求人必须在社会认可的行为标准中形成自身的行为模式, 使之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一员。 3.自然人是在自然状态下出生的人。 4.社会人是在社会学中指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完整意义 上的人,与“自然人”相对。通过社会化,使自然人在适应 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履行社会角色的 过程中,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取得社会成员 的资格 Eg:把孩子由“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一个孩子由一个

自然人最终走上社会自食其力,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公民, 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二、对组织社会化的理解 1在已有的研究中,组织社会化对象仅限于新进员工。事实上,由于组织社会化伴随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过程,因此除新进员工外,组织内工作轮换或职位升迁的员工、经历组织变革的员工以及外派员工等均是组织社会化研究对象。 2 工不仅被组织塑造,处于被动(passive)地位,而且他们还会通过主动学习有关组织的知识而居于主动地位(proactive)。 3。组织社会化是一个终生的、伴随员工职业生涯的过程,在员工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均存在不同的组织社会化任务。 三、组织社会化的过程 第一阶段:面对和接受组织现实 ?预期的证实或弱化; ?个人价值、需要与组织气候的冲突; ?发现个人的哪一方面被组织强化、未被强化或受到惩罚 第二阶段:澄清角色

【最新】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最新】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根据哈尔滨市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局精神,我社区在区社保局.街工委办事处的正确指导下,为进一步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秩序,创造和发展稳定环境.在此期间,我们社区加大力度,全面开展工作,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以圆满顺利的完成了全年的工作计划. 一.建立健全退休人员花名册 企业退休人员彻底从企业转为社会,我们通过社保局转发下来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信息卡,针对每位退休人员建立花名册,并对及时掌握退休人员的去向,关注人员,生老病死,跟踪服务.公园社区现有退休人员 434人,男性 _人,女性 4_人,死亡5人,转出1人,新退8人. 二.实施微机化管理 把企业退休人员的花名册.簿.帐.关注人员名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基本情况信息卡,全部输入微机化管理. 三.开展社区文体娱乐健康教育活动 由于退休人员年老体弱,身体都不太好,大部分人不出家门,针对这一点,利用社区这块平台.对于能走能动的退休人员,组织部分老党员学习一些有关党的方针政策,在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阶段,开展大型文体活动,组织他们听健康知识讲座,丰富了他们的头脑. 四.开展对退休人员充分认识社保工作 对于一些退休人员从〝企业〞转为〝社会〞这个问题,很不理解,认为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干了这么多年,怎么又推向了社会,没人管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耐心做思想工作,开导退休人员随着改革的需要,工资在银行开,统一归社保局管理,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改制,破产,企业越来越多,使很多退休人员失去了原来的主体,感到失落.我们倒退休人员家中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使退休人员真正理解. 五.全面开展医疗保险工作 今年自1月1日起,全社区办理医疗保险新参保48人,续保275人.以上是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在一年当中为退休人员所做的工作,离上级的要求还相差很远,今后我们要加倍努力,为退休人员服务,并以〝____〞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__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若干意见 (征求意见稿) 自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召开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以来,全国高校后勤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机制在后勤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步增强,高校后勤保障能力、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显著提高,为我国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应该看到,由于受多方面制度的制约,这项改革远未完成,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后勤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部分地区和部分高校后勤服务模式落后、后勤保障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未来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以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为核心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启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克服体制机制障碍,不仅是健全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需要,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需要,对全面完成“十二五”时期高等教育各项改革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就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

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和要求,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的“推动由内部自我服务为主向主要由社会提供服务转变”为导向,克服机制体制障碍,深化改革,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与国家整体改革发展相适应、与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化大学制度要求相符合、与社会第三产业相融通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2、基本原则:坚持政策支持、政府投入与市场化运营、企业化管理相结合。坚持校企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坚持以提高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为核心。坚持政府主导、高校主责、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以广大师生为本,兼顾后勤职工利益。统筹协调高校后勤改革与高等教育整体改革的步骤。 二、总体目标与方针 3、总体目标:到2020年,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建立起“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部门依法监督”比较完善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基本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 4、工作方针:坚持“巩固、推进、创新、优化、规范、提高”。即:切实巩固改革成果,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努力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规范市场体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基于SQA系统的社会化搜索答案质量评价指标构建_孙晓宁

065 孙晓宁赵宇翔朱庆华:基于SQA 系统的社会化搜索答案质量评价指标构建 SUN Xiaoning,ZHAO Yuxiang&ZHU Qinghua:The Construction of Answer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DOI:10.13530/https://www.doczj.com/doc/8d11907449.html,ki.jlis.150021 for Social Search:An Empirical Study on Social Q&A System 基于SQA系统的社会化搜索答案质量评价指标构建*孙晓宁赵宇翔朱庆华 摘要作为社会化搜索理念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化问答系统(SQA)对Web2.0用户的信息搜寻与知识获取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一代互联网用户生成内容(UGC)环境下,虽然有关信息质量及其评价标准与维度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程度的进展,但国内目前对SQA系统答案质量要素、SQA信息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仍缺乏足够的深度。本文以现有相关研究为基础,在社会化搜索的研究背景下,借助“百度知道”用户对答案质量感知的问卷,综合采用专家访谈、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基于SQA 系统的社会化搜索答案质量评价模型SQA-IQ4Ⅲ,该模型包括内容质量、情境质量、来源质量和情感质量四个维度,共有18项关键性指标要素。研究结论将进一步扩展图书情报学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领域,并对SQA用户获取高质量答案以及UGC产品/服务设计产生实际的帮助。图2。表9。参考文献40。 关键词社会化搜索社会化问答系统用户生成内容信息质量网络信息资源评价 分类号G350 The Construction of Answer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for Social Search:An Empirical Study on Social Q&A System SU N Xiaoning,ZHAO Yuxiang&ZHU Q inghua ABSTRACT SQA(Social Question and Answering)is one of the typical applications of Social Search in Web2.0era.SQA sites take advantage of the wisdom of crowds and produce a mass of questions and answers every day.In a new generation of Internet UGC(User-Generated Content)environment,SQA has a profound effect on the way of information seeking by users.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SQA and its underlying challenges and issues,researchers from a variety of fields of LIS(Library&Information Sci-ence),such as information search,information behavior,and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have devoted to identify the user's motivation and behavior in SQA for the past few years.Those user-oriented studies may focus on the cognitive,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answer adoption and diffusion of SQA.However,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toward the topic of investigating the as-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协同视角下社会化搜索的形成机制及实现模式研究”(编号:71473114)和江苏省2014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群体协作模式下社会化搜索用户参与动机及路径研究”(编号:KYLX_0067)的研究成果之一。(This article is an outcome of the project“Research on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implementation pattern of social search based on collaboration”(No.71473114)supported by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and“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adoption approach for social search based on mass collabo-ration”(No.KYLX_0067)supported by Jiangsu Graduate Innovation Program.) 通信作者:赵宇翔,Email:yxzhao@https://www.doczj.com/doc/8d11907449.html,,ORCID:0000-0001-9281-3030(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 to ZHAO Yuxiang,Email:yxzhao@https://www.doczj.com/doc/8d11907449.html,,ORCID:0000-0001-9281-303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