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2课时) 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67.50 KB
- 文档页数:3
《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1.明白地球形状、地轴、两极、赤道、经纬线以及经纬度划分的方法。
明白得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实质及东西半球的划分。
2.合作探究,学会运用图表、数据熟练判读经纬度及东、西、南、北半球;运用经纬网确定方向、运算距离。
一、地球1.形状:①。
2.大小:平均半径②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仪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倾斜方向不变)。
2.两极:地轴穿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3.纬线(1)概念: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同时围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指示方向:③方向。
形状:圆圈。
长度:不相等,④最长,向两极递减,两极点最小,为一点。
相互关系:相互平行。
(3)几条重要的纬线赤道:南北半球的界线,即南北纬度界线。
南北回来线:⑤带与⑥带的界线,即太阳直射范畴的界线。
南北极圈:⑦带与⑧带的界线,即极昼、极夜范畴的界线。
(4)纬度概念:某地纬度,确实是该地的地球半径(该地与地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划分以赤道为起点,向南、北各作90°,赤道以北为⑨,以南为⑩。
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
4.经线(1)概念: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指示方向:方向。
形状:。
长度:相等。
相互关系: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3)几条重要的经线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经度界线。
180°经线:大致与日界线重合,东西经分界线。
20°W和160°E:半球的界线。
5.经纬网(1)概念: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错成的网。
(2)意义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确定地球表面两点之间的方向;运算地球表面两点之间的距离。
1.用哪些数字能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依照下图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东半球和西半球的经度范畴。
探究一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互动探究] 1.如何判别经纬线、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请说出图中A 点的经纬度。
《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 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3. 了解地球仪的作用和应用方法。
二、导学内容:1. 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故里,是宇宙中唯一已知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地核由外核和内核组成,地幔是地球的中间部分,地壳是我们生活的地面。
地球的表面被大片的海洋和陆地覆盖,大气层包抄着地球,形成了适宜生物生存的环境。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盘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盘绕太阳运动的规律,公转一周约为365天,形成了季节变化的现象。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共同决定了地球的气候和季节变化。
3. 地球仪的作用和应用方法地球仪是一种用来模拟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规律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
应用地球仪时,我们可以通过旋转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通过倾斜地球仪模拟地球的倾斜轴和季节变化,通过观察地球仪表面的刻度和标志来了解地球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带分布。
三、导学过程:1. 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 阅读相关资料,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3. 实际操作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掌握地球仪的应用方法;4. 小组讨论,分享对地球和地球仪的认识和体会;5. 完成相关练习和作业,稳固对地球和地球仪的理解和掌握。
四、导学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们对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以及地球仪的作用和应用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际操作地球仪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增加了对地球运动规律的直观感受,还培养了观察、思考和合作的能力。
希望通过这样的导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兴趣,增进他们对科学知识的进修和探索。
设计思路经纬线和经纬网的学习和掌握,是进行区域定位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基础。
但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名词多为空间概念,而七年级的学生因年龄较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其空间想象能力亦不够,学生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
因此本节的教学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
怎样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本节教学设计中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研究,设计了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探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点拨的教学思路,采取(1)利用地球仪、地图等直观教具;(2)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3)教师精讲、点拨,总结规律等措施,以达到教学目标和落实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1.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2.东西半球的判定。
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等相结合。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1.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2.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思考、回答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并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研究起来非常麻烦。
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地球仪,在上面能看到什么?观察地球仪、思考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
认识地球仪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
1.地球仪的作用。
2.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运用地球仪或经纬线地图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2.比较归纳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3.根据南北半球划分图和东西半球划分图说出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地球仪和相关地图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认识经线与经度、纬线与纬度的划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使用地球仪和阅读相关地图,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工具的能力以及读图识图能力【重点和难点】1.根据经纬线地图区别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比较归纳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2.东西半球的划分【教学准备】1.经纬线地球仪2.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大家喜欢看电影吗?日前神剧《战狼》以票房第一的好成绩给观众们一份满意的答卷,那么我这有张电影票请问我该如何大找到自己的座位呢?(学生举手回答:先找排再找座)引入主题:那么在我们偌大的地球上,如果想要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我们必须先了解(经纬网地球仪)地球上的纬线与纬度、经线与经度。
二、学习新课一:纬线与纬度1.什么是赤道?什么是纬线?学生上台展示:赤道是与地球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纬线是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补充:纬线都是不存在的)2.纬线有什么特点?教师展示经纬网仪:纬线是什么形状的?纬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都一样长吗?学生举手回答。
过渡:纬线能画出多少条?(—无数条)为了区分每一条纬线,我们给纬线“取名字”,就成了纬度。
3.纬度的起始线(0°的纬线)是谁?纬度划分规则是怎样的?该如何书写?教师讲解:我们把最中间的赤道作为0°的纬线,也就是纬线的起始线,赤道以北成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例如赤道以北某纬线与赤道形成40°夹角,我们记作40°N,还有60°N,越向北纬度越大,最大能到达90°N。
同样的道理赤道以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越向南纬度越高,最大为90°S。
《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主备课人:孙婧丽时间:2012.9.17一、学习目标: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南北、东西半球的划分;2、借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的含义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3、培养观察、想象、空间思维能力和认真学习的态度及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二、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地球上经线纬线的特征。
难点:南北、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定位。
三、预习内容:1、关于地球:(1)地球的形状(2)看图1.1尝试说说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3)地球的大小;(4)识记图1.2,并用三种方式(平均半径、表面积、最大周长)表述地球的大小。
2、关于地球仪:(1)地球仪、地球仪的组成部分?(2)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3)地球仪如何转动?(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3、关于纬线、纬度和经线、经度:认真看书,完成下表:经线纬线概念圆弧情况长度指示方向度数数量4、利用经纬网定位:认识经纬网并说出经纬网的用途。
四、合作探究:1、根据图1.2完成活动“认识地球形状与大小”的第2题;2、读图1.8、1.9、1.11完成“认识经线和经度”的活动题;3、结合地图册完成“利用经纬网定位”活动的第1题五、自由展示:1、活动“认识地球形状与大小”的第1题2、活动“认识纬线和纬度”的第2题六、教学流程:1、课堂上老师引课之后,让学生预习3分钟,之间可以安排学生抽题。
2、然后学生讨论5分钟,每组把自己的内容抄在黑板上。
3、学生展示,小组可以对别的组展示情况进行点评,老师也可以适时点评。
4、老师进行总结。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导学案 自主学习(学习任务一:《经线和纬线》图文内容并结合地球仪,掌握经纬线的特点及经纬度的标度规律。
学习任务二:记住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弄清经纬线的区别)1.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纬线在南北两极缩成一点。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赤道的纬度为0度,是纬线的起始线。
从赤道向北向南各90度,称为南纬和北纬,分别用N 和S 表示。
北极和南极各为90度。
3.人们规定全球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
4.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5.本初子午线的经度为0度,是经线的起始线,由此线东向西各分为180度,称为东经和西经,分别用E 和W 表示。
6.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 和160E 经线组成的圆圈。
7.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
人们常用经纬网来定位。
合作探究1、地球仪上任何两条相对的经线,都组成一个_______。
经度之和为_____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_____的两个半球。
180°E 和180°W 是一条经线吗?________。
2、列表比较经纬线的特点。
(右表)达标检测1.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经线总共有360条 B .纬线总共有180条C .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D .经线和纬线都是斜交的2.关于经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相邻的经线都是相互平行的 B .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C .从某地出发,沿着同一条经线朝前走,最后能回到出发的地点D .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任何一条经线都能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3.关于纬线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纬度越高,纬线越短 B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C .纬线是与经线垂直相交的整圆D .任何一条纬线圈,都能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4.下列关于赤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①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点线,是90°纬线②赤道是划分经度的起点线,是0°经线经线 纬线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③赤道是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分界线④赤道是南、北纬度的分界线5.关于经纬度的变化规律正确说法是()A.以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西、向东愈来愈大B.以18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愈来愈大C.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南愈来愈大,到北极点和南极点时,纬度180°D.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南愈来愈大,到北极点和南极点时,纬度90°6.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这样在南北极点各有()A.一个方向B.两个方向C.三个方向D.四个方向7.表示东经的代号是()A.E B.W C.N D.S8.习惯上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A.0°经线和180°经线B.20°E,160°WC.0°经线和0°纬线D.20°W,160°E 9.中纬度是指()A.0°~30°B.23.5°~66.5°C.30°~60°D.60°~90°10.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某人从赤道以北40千米处出发,依次向正南、正东、正北、正西各走100千米,最后他位于()A.出发点B.出发点以北C.出发点以西D出发点以东1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与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地球与地球仪》一节是选自人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的第二学时第4页地球仪部分,它从静态的角度来研究地球和地球仪,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因此在学习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之前,必须先学习地球知识,它是地理知识的基础部份。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地球仪上南北极的位置、经线和纬线等知识。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初一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故在学习过程中设计学生自学自画、合作互助等环节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学习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技能。
本节课将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列表对比知识的学习方法。
设计思想本课的设计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教师只是在帮助他们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小活动,而学生则紧紧围绕自制小地球仪在课堂上通过:发现问题—自学自画—互助合作—探究学习—成果分享—集体评估六个环节,完成学习任务,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本课成功的改变了地理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在活动中一步步体验成功,最后的评价表的设计更体现了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这一教学理念。
本课主要使用自学指导法和列表对比法两种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一些相关联的知识点,利用列表对比法帮助学生深刻的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认识地球仪、地轴的空间特征②知道地球仪上经线、纬线,南极点与北极点;③在自制地球仪上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
2、能力目标:①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小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②通过在自制地球仪上绘经纬线理解经纬线存在的意义,以及经纬线之间的相互关系3、德育目标:通过小组间的知识交流及互相学习,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
地球和地球仪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人教版七年级第一章第2课时课程标准纬线、经线的特点,纬度和经度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纬线的三个特点。
2、纬度的划分。
3、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课文完成自主学习题目,师友分享学习成果,老师点拨,完成加上当堂训练等方式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初步认识纬线、纬度的特点,从而掌握地球仪的有关知识,为以后更好地为学习地理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重点:纬线、经线的特点,纬度、经度的划分。
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法学法教学方法:“四步.六环”教学模式,辅助以自学辅导法,练习法、谈话法等。
学法指导:以导学案为载体,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和自主探究的方法。
运用师友互助和小组合作,体会合作学习的方法。
鼓励学生梳理知识,指导学生小结的方法。
教学准备1.教具:大地球仪、经纬仪。
2.学具:小地球仪。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情境导入师生一起动手操作:转动地球仪,再次明确地球仪上的纬线、经线、北极和南极。
教师讲述:我们看到地球仪上有许多条纬线和经线,每一条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本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它们的意义。
阅读本课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自主学习阅读课本 6 ——8页内容,独自完成下表内容,然后学友互查,全班分享答案,自行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认知纬线的特点项目纬线的特点定义形状指示方向长度学习任务二:认识纬度项目纬度0°纬线纬度表示方法标度范围半球划分高中低纬度的划分度数的变化规律学习任务三:从下图标出高纬度、中纬度、低纬度(中间一条是赤道,每两条纬线相隔30度)在自行完成自主自主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进行师友相互检查完成情况合作探究阅读下图,读出图中的纬度,分析纬度分布规律小组成员合作完成。
交流展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易纬线图,点拨总结:以赤道为界,南北纬各分作90度,赤道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纬度的分布规律是,往北、往南度数增大。
网定位)教案(全国通用版)(全国通用版)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教案(全国通用版)(全国通用版)知识与技能1.掌握经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并明确东西半球的划分。
2.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一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及其特点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2.通过对经纬网地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经线特点、经度划分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经线和经度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东西半球的划分。
难点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地点的经纬度位置。
学生准备:小地球仪。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大地球仪、将学生分为6个小组。
一、导入新课复习纬线特点及纬度划分。
二、讲授新课[板书]一、经线的特点[教师]注意经线有无数条。
[教师]参照纬度的划分规律,请同学们讨论经度划分、东西半球划分的知识。
比一比,看哪组同学观察得更仔细,总结归纳得更准确,更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网定位)教案(全国通用版)(全国通用版)[板书]二、经度的划分[教师]出示参考问题:(1)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2)经度的范围是多少度?(3)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分布有什么特点?(4)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有何意义?[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完成以上问题。
[教师]巡视加以指导。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回答出问题答案:(1)经度划分的起点是本初子午线。
(2)0˚~180˚。
(3)从0˚经线向东向西增大。
(4)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
因为这一经线圈基本上从大洋上经过。
[教师]绘制简易图,帮助学生理解经度的划分;重点强调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
[板书]三、东西半球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图解:围绕地球仪一周的最大纬线圈——赤道|←西半球|东半球|西半球[板书]四、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下题。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第2课时【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本初子午线;2、知道经度的确定方法,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东西半球;3、初步学会利用经纬网在地球仪确定任意一点的位置。
【学习重点】1、经线的特点,经度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位置。
【学习难点】1、经线的特点和经度的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位置。
【学法指导】1、依据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本,并且在课本上做标记。
2、在合作探究时,要积极主动,多交流,多思考,多发言。
【知识链接】1、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是最大的纬线圈。
2、纬线的特点:所有的纬线都是;长度;都指示。
3、纬度的划分:以作为0°纬线,向南、向北各分做。
赤道以北的纬度称为,用字母“”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称为,用字母“”表示;4、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导学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一、经线和经度的划分1、经线:连接并且和纬线的半圆。
2、经线的特点:所有经线都是状,长度都,都指示方向。
3、经度的划分:以作为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做。
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称为,用字母“”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称为,用字母“”表示;4、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和组成的经线圈。
二、利用经纬网定位经纬网可以确定。
(二)合作探究·研讨1、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在哪里?2、180°经线有几条?怎样的两条经线才能构成一个经线圈?3、经度的排列有什么规律?4、看课本P8图1.11,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什么?5、怎样判断地球上某一点是在东半球还是在西半球?(三)拓展延伸·巩固读右面经纬网图回答:(1)A点的经度是,纬度是。
B点的经度是,纬度是。
随堂练习:1、地球仪上的经线:()A、都是圆B、长度相等C、指示东西方向D、与纬线斜交2、关于经纬线的正确叙述是:()A、所有经线长度相等B、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是180°C、所有纬线均不等长D、45°纬线的长度是0°纬线的一半3、赤道与本初子午线相比,正确的说法是:()A、赤道与本初子午线长度相等B、赤道比本初子午线长度短C、本初子午线是赤道长度的2倍D、赤道长度是本初子午线的2倍4、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是:A、以20°W经线和16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B、以160°W经线和2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C、以0°经线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5、地球上有一点A(175°E、20°S),则点A位于()A、北半球,东半球B、北半球,西半球C、西半球,南半球D、南半球,东半球(四)课堂小结:【当堂检测】1、所有的经线都是状,长度都,都指示方向。
2.1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适用教材】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内容分析】在学习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的内容时,教材通过介绍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地理坐标系统,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和地理方位感。
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蕴含着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价值观。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这一学习内容之前,可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如地图的使用、地球的形状等。
他们在生活中也可能有关于方向、位置的实际经验。
但学生的学科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此外,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发展需求也会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点:1. 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
3. 学生在地图上的方位感和空间想象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的概念,掌握地球坐标系统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经纬度定位地球上任意地点的能力。
3.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运用经纬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纬线和纬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经线和经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3)经纬度在地理坐标系统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1)纬度和经度的划分原理及计算方法。
(2)在地图上准确标注和识别经纬度。
(3)运用经纬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定位、导航等。
【教学评活动设计】2.1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1、纬线和纬度(1)纬线的特征①形状:圆圈①长度:不等长①方向:东西(2)纬度的划分①度数:0°90°①南北半球划分赤道2、经线和经度(1)经线的特征①形状:半圆①长度:等长①方向:南北(2)经度的划分①度数:0°180°①东西半球划分20°W160°E【作业与拓展设计】1. 针对性作业:设计一系列关于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的填空题、选择题和绘图题,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地球仪和地图第二课时导学案
课前准备:1.预习并完成作业本B25页1.2.4.
2. 钓鱼岛全称“钓鱼台群岛”,日本人称其为“尖阁列岛”。
钓鱼岛群岛由钓鱼岛、黄尾岛、赤尾岛、南小岛、北小岛、大南小岛、大北小岛和飞濑岛等岛屿组成,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东经124°北纬25°
钓鱼岛在——半球(东或西),在——半球(南或北),杭州东经120°北纬30°,钓鱼岛在杭州的——方向。
课堂活动一
仔细观察图3-13,14,15,中国行政区划图,浙江旅游图,荣安社区平面图,回答下列问题:1..地图是什么?(谁能熟练说出)地图都具备地图的哪三大基本要素?
2.在三幅地图上分别是如何表示比例尺的?
3.请比较三幅地图的比列尺大小?
4.在3-13中国政区图上量出北京与香港的图上距离,你知道两地
的实地距离是多少?
5.绘制一张中国地图和一张学校的平面图,应该分别选取怎样大小
的比例尺?
课堂活动二表示方向的方法你掌握了吗?
如何在下面几幅地图中确定方向?
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
•课堂活动三 1.在图3-14浙江旅游图上,找到南雁荡山、普陀山、千岛湖,确定它们在浙江省的什么方位?2.你能快速在浙江旅游图中找到飞机机场吗?
•课堂活动四下面两句话你能流利的读出吗?加油!
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符号叫图例地图上用做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或数字叫注记
课堂活动五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1.1 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教学过程】(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学生活动)(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提问)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 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 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 )(学生活动)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降水与生活1、什么是降水2、降水量的测定(二)降水的季节变化(三)降水的分布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六、练习与拓展选题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第2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1.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要求学生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知道经线与纬线的特征、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能够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学会用经纬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所在地的位置。
2.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要求学生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等的位置和特点,能够说出划分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依据。
内容要点说明【经线和经度】1.相比于纬线,经线成因比较简单。
从地球仪上可以直观看出,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先安排了经线和经度的内容,再由此进入纬线和纬度的学习。
旨在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相关知识。
2.教材中经线和经度的相关概念是通过叙述与图释结合的方式呈现的,直观明了。
3.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一个相对概念,就像教材中指出的,地球仪上任意两条相对的经线都组成一个经线圈,任意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
按照东西经的划分,可以自然划分出东西半球,即以0°和180°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但我们日常见到的东西半球图是以20°W和160°E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划分的,这样的制图方式可以完整呈现欧洲和非洲大陆。
因此教材在课文中说明一般我们看到的东西半球图(特指教材图1.12)是以20° W和160° E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划分的。
4.为了进一步说明东西半球图的划分,教材设计“思与学”栏目——为什么东西半球图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划分的。
该“思与学”栏目以人们脚跨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本初子午线地面标志拍照作为引入,提出他们为什么会一人脚跨东西半球,而我们常见的东西半球图却是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划分的。
第三节地球和地图第1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一、自主预习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① 、② 的不规则的椭球体 2.地球的大小图1-1(二)、地球仪1.地球仪的概念: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④ 而制作成的地球的模型,叫作地球仪。
2.地轴:地球始终不停地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旋转,这个穿过地心的假想的轴叫作地轴。
3.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
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⑤__ ___,与北极相反的另一点叫⑥__ ____。
4.赤道:在地球仪表面,与南北极距离⑦___ __的大圆圈,叫作赤道。
(三)经纬网1.纬线和经线纬线经线定义在地球仪上,赤道及与赤道⑧__ ___的圆圈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考纲解读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理解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使用经纬网的主要作用。
培养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水平。
重点提示经线纬线的规律及度数的判断学会判读各种形式的经纬网掌握经纬网的应用地轴为了区分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纬度。
纬度是一个线面角,即纬线上一点与地心的连线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为了区分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经度是一个二面角,即某经线与地心构成的平面和本初子午线与地心构成的平面之间的夹角概念东西半球:以⑱___ 20°W 和60°E _为界,20°W 向东至160°E 为⑲___东半_球 20°W 向西至160°E 为⑳____西半球3.经纬网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叫作经纬网。
利用经纬网,人们能够很方便地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探究提升1. 小组讨论1(1)地球上什么范围能够看到北极星?(2)两条正相对的经线有什么关系?(3)有哪些重要的经线和纬线?它们分别是什么界线?2. 侧视经纬网图 小组讨论2图12(1)图中横线(直线或弧线) ,竖线(直线或弧线)一般表示什么?虚线一般表示什么?(2)同一幅经纬网图中,相邻的两条经(纬)线之间的经(纬)度间隔有什么特征?利用图12甲,乙加以说明。
地球和地球仪 导学案
第2课时 经纬网线
学习主人 小组__________组内评价______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结合某一区域,学会运用经纬网对某点(区域)进行空间定位。
(2)根据经纬度位置判断方向、计算两地间的距离。
【学习重、难点】:根据经纬度位置进行空间定位、判断方向、计算两地间的距离。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含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会运用经纬网写出点的经纬度,学会根据经纬度定位置
(1)写出下列各点的经纬度 (通常叫坐标)
A (
, ) B ( , ) C ( , ) D ( , ) 20°
(2)根据经纬度确定位置 10 °
G (30°S ,30°W )、H (30°N ,30°E ) 0 ° 学习任务二:会运用经纬网确定方向 20° 根据经纬线定方向:
A 点在
B 点的________方向。
C 点在B 点的________方向。
D 点在B 点的________方向。
D 点在A 点的________方向。
【合作探究】
1、经纬网上的经度和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2、 如何判断经纬网上的经度和纬度的符号?
【总结】
判断要点:东经的度数向东________;西经的度数向西________;北纬的度数向
________增大;南纬的度数向南________。
反之,度数向________增大的即是东经;度数向________增大的即是西经;度数向北________的即是北纬;度数向南________的即是南
纬。
【综合探究】——经纬网的应用
3. 如何判断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航线方向 地球上两点间最短航线方向既是:过两点间的大圆的劣弧。
如下图,判断两点最短航线的方向?
4. 如何计算地球上两点间的距离
(1)基础规律:
同一经线上,纬度每差1°,距离相差_________km;
特殊纬线圈赤道上,经度每相差1°,距离相差__________ km;
任一纬线圈上,经度每相差1°,距离相差__________ k m。
【拓展探究】
利用几何方法证明你的结论!
(2)总结计算方法:
若AB两点经度相同,纬度差为x,则计算公式=?
若AB两点纬度度相同,纬度差为y,则计算公式=?
若AB两点纬度度不同,纬度也不同,利用勾股定理模糊计算。
(不必探讨)【活学活用】试计算下图中两点间的距离?
典例剖析
例1:读下图回答问题
(1)A 过地心的对趾点的地理坐标:_________ ;(2)甲图中A在B的_________方向,C在D的_________方向(3)CE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___Km
例2.下列四幅图中,甲地在乙地西北,丙地在丁地东南的是
12、若一架飞机从甲城市(25°N,51°E)起飞,沿最短航线飞往乙城市(25°N,77°W),则该客机的航向为
A.一直向东
B. 一直向西
C. 先向东北方,再向东南方
D. 先向西北方,再向西南方
17、某人从点(100 ° E,40 ° N)向正南、正东、正北和正西各走1100千米(假设地球表面均匀),这人最终停在
A、原点
B、原点的正东方向
C、原点的正西方向
D、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