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陈情表》教师版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4
《陈情表》教案模板10篇《陈情表》教案篇1【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明确__大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充实文言仓库,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表达的至真至诚的苦情、亲情、忠情。
3、激发学生孝亲意识,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于层层叙事中表达的衷情,继承古人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启发法、合作探究法【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臣以险衅( ) 悯( )臣孤弱夙遭闵( )凶终鲜( )兄弟常在床蓐( ) 猥( )以微贱责臣逋( )慢犹蒙衿( )育宠命优渥( )岂敢盘桓( ) 有所希冀( ) 日薄( )西山除臣洗( )马逮( )奉圣朝过蒙拔擢( )门衰祚( )薄更( )相为命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常在床蓐( )零丁孤苦( ) 四十有四(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有一位蜀汉旧臣,幼年父亲早死,母亲改嫁,和祖母相依为命。
蜀国灭亡后,新帝晋武帝多次征召他为官,可这时祖母已是96岁高龄,疾病缠身,生活不能自理,如果赴朝为官他就没有办法孝敬祖母,同学们你们说他该怎么办?他写了一篇表文婉言辞谢,据说晋武帝看了他的奏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他奴婢两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表文。
(二)预习检查,解读文题1、检查预习小组自查,抽查部分学生,让他们介绍作者、写作背景以及__体例,解释“夙、凶、薄、息、寻、除、拔”等字的意义。
2、提问解题:__是谁在陈情?向谁陈情?为何陈情?小组抢答陈述李密( 224 - 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
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__著名于世。
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
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晋武帝。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
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陈情表》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赏析本文行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重点难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反复诵读之后,找出叙述作者苦情、亲情、忠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乞终养的目的。
教学安排:三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知识链接:1、解说文体:陈,陈述。
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本文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
2、认识李密其人以及文章写作背景李密,三国时人,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
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他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
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
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以侍奉祖母为名未去应召。
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陈述自己的情况,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述不能应诏的苦衷。
言语恳切,表情达意淋漓尽致,有扣人心弦之力。
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3、文学史上对《陈情表》的高度评价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苏轼曾有这样的评价:“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预习检测1、给下列划横线的词语注音:险衅xìn夙sù闵mǐn凶悯mǐn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ò薄期jī功强qiǎng近床蓐rù茕qióng茕孑立逵kuí猥wěi 陨yǔn首洗xiǎn马逋bū慢日笃dǔ矜jīn育拔擢zhuó优渥wò更gēng相xiāng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通“悯”)2、常在床蓐(“蓐”通“褥”)3、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陈情表》教案篇1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教读方法设计: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时数:3课时课前预习: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李密》,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
“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
(投影显示“陈情”二字)二、整体感知课文: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
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1)是谁陈情?学生回答后,投影: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
高中语文《陈情表》教学教案高中语文《陈情表》教学教案一【设计说明】《陈情表》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两“表”之一,是一篇经典篇目,让学生在阅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是设计《陈情表》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表格的形式设计教案,对学生、教师各自任务、作用的明确规定。
【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2、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及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3、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1、在吟诵中解读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 PPT课件音频朗读【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两篇“表”让人感动之极,一篇是初中时学过的《出师表》,另一篇是什么呢?(预设回答:《陈情表》)正如苏轼所说:“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可谓忠则《出师》孝则《陈情》【见课件】1、听配乐朗读2、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谈读课文的总体感受。
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相关知识简介】1、陈情的含义?陈述自己的感情,陈述事情的理由。
2、表:文体,属奏议类,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见课件】3、写作背景充分预习,自主答疑。
1、检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2、引导学生熟悉相关内容。
【感知课文内容】对照注释,圈点加注、译文,初步把握课文思考:向谁“陈情”? 为什么要“陈” ?“陈”什么情? “陈情”目的是什么? 如何“陈”?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答案:A 。
洗马---xiǎn 期功---jī 伪朝---wěi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答案: C、“察” -------考察并推荐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C 项里的“郎中”是官职名【内容梳理】“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
《陈情表》教案《陈情表》教案1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陈情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陈情表》教案1本教案将通过《陈情表》的教学,引导学生对于古人“至孝”行为的理解,唤醒他们对亲情的珍惜。
学习目标:1.梳理课文情节,检查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
2.通过阅读对祖孙之情的描写,具体体会“孝”这一中华美德。
3.引导学生赏析李密说情的艺术以及至真至诚的说情语言。
教学流程(3课时):一、未成曲调先有情,以声激情充满真情的课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引进我们设置的情境里,于是我在课前选择了满文军的一首《懂你》,把整个课堂引入深情的氛围,然后导入:读《出师表》不泪下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泪下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泪下者,必不友。
今天,让我们走进李密的陈情表,去体会一个孝子面对恩重如山的祖母和皇帝诏命时无奈的述说吧!二、涵咏功夫兴味长,以读诉情阅读能体味文本思想的多姿多彩,深化作品的情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他们的审美境界。
语言形象是任何影视表演永远取代不了的东西,所以,品读语言,感受形象是教学的必备环节。
我在课前已经布置学生有层次梯度地三读了,即:第一读,读正确音;第二读,读准字词轻重;第三读,把握感情。
所以,上课时,我让学生伴着舒缓忧郁的节奏朗读时,他们已经把李密的感情处理得十分到位了。
三、润物无声潜人心,细节析情(课堂实录片段)在分析文本时,好的问题设置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我采用的创设情境法,不单停留在对课本的文字的解说上,更注重调动学生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构筑画面,我设置的问题如下:幻灯显示1:从第一段中,有几个数字,“六月、四岁、九岁”,这几个时期李密分别发生了什么变故?你能用自己的话去描述李密的童年遭遇吗?生:李密6个月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四岁母亲也嫁人了,九岁还不会走路,他的童年非常悲苦。
《陈情表》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陈情表》这篇文章。
该文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详细内容主要围绕陈寿向诸葛亮上表的陈述,包括陈寿对诸葛亮才能的高度评价以及对国家政治的担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陈情表》的背景,理解陈寿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及对国家政治的关心。
2.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3.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的文言文表达,对词句的理解和翻译。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和担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陈情表》的原文及翻译,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故事,引发学生对陈情表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背景,分析陈寿的写作目的和情感。
3. 阅读与分析: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原文,逐句分析词句意义,讲解文言文表达特点。
4. 例题讲解:挑选文章中的典型句子进行翻译讲解,让学生学会翻译文言文。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翻译文章中的一些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陈寿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陈情表》2. 作者:陈寿3. 背景介绍:三国时期,诸葛亮去世后,陈寿向刘备上表陈述诸葛亮之功绩。
4. 主要内容:对诸葛亮的敬仰与评价,对国家政治的担忧。
七、作业设计(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若有作奸犯科,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答案:(1)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区别对待。
(2)如果有人为非作歹,应该交给司法部门讨论他的刑罚奖赏。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诸葛亮的其他事迹,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在文言文学习中的困难,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三国时期的历史,了解其他历史人物和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陈情表》教学设计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陈情表》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陈情表》知识总结班级学号姓名一、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其本字,并解释含义夙遭闵凶(通“悯”,怜悯)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常在床蓐(通“褥”草席)四十有四(通“又”)二、请写出其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的古代含义古义今义九岁不行不能走路不可以、不中用孤苦零丁,至于成立成人自立(组织,机构)正式建立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报答圣上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申诉,诉说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辛酸,苦楚身心劳苦臣欲奉诏奔驰赶快向前,奔走效力很快的跑拜臣郎中上书部的属官中医医生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数量少岂敢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在一个地方来回走;逗留寻蒙国恩不久寻找三、请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其含义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臣具以表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且臣少仕伪朝名词作动词,做官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举臣秀才名词作动词,做秀才,为秀才举臣孝廉名词作动词,做孝廉,为孝廉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微贱的身份沐浴清化形容词作名词,清明的政治教化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凡在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四、请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的含义以臣以险衅连词,因为猥以微贱介词,凭借臣具以表闻介词,用谨拜表以闻连词,表目的伏维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于急于星火介词,比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对向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助词,的臣之进退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少多疾病年岁小少仕伪朝年青时志舅夺母志志向听臣微志愿望应内无应门五尺之僮照料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回答婴夙婴疾病缠绕,被缠绕矜犹蒙矜育怜惜不矜名节自夸鉏耰棘矜矛、戟等武器的柄悯夙遭闵凶通“悯”,可忧患的事悯臣孤弱怜惜,悲痛薄门衰祚薄浅薄日薄西山迫近,靠近厚古薄今轻视,看不起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一定的期限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约定,约会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一周年,一整月)此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而刘夙婴疾病病(一般的生病)吾疾贫富之不均,今为汝均之厌恶,憎恶疾风知劲草迅猛,急速嫉恶如仇厌恶,憎恶除除臣洗马授予官职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攘除奸凶除掉五、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特殊句式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式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判断句式急于星火介宾后置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宾后置而刘夙婴疾病被动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固定句式,“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陈情表(课堂讲授教师版)李密臣密言:臣以险衅,夙(早时)遭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弃我而死去)。
行年四岁,舅夺(改变)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能走路),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孤苦,至于成立(成人自立)。
既无伯叔,终鲜(少,这里指没有)兄弟;门衰祚(福分)薄,晚有儿息(子)。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关系勉强算是接近的亲属),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形影相吊(安慰)。
而刘夙婴(绕)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废止离开)。
逮(到了)奉圣朝,沐浴清化(蒙受清明的教化)。
前太守臣逵察(考察和推举)臣孝廉(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后刺史臣荣举(举荐)臣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
臣以供养无主(主持),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授予官职)臣郎中,寻(不久)蒙国恩,除(授予官职)臣洗马。
猥以微贱(猥,自谦之词,同“鄙”,我凭借低微、卑贱的身份),当(担任)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使……听见),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急切、严厉),责臣逋慢(逃脱、轻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比)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一天比一天)笃(严重);欲苟(暂且)顺私情,则告诉(申诉)不许(被允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进退两难)。
伏惟(俯伏思量)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怜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厉害)。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自夸)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浅薄)。
过蒙拔擢(提拔、提升),宠命优渥(优厚),岂敢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 ),有所希冀(希望,企图)!但以刘日薄(迫近)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没有……的办法)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不能废远。
《陈情表》导学案主备人:张新颖审定人:高二语文备课组备课时间:9月10日授课时间:一、学习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行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继承“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朗诵法、点拨法、质疑法四、学习指导:反复诵读,用心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同时注意积累文言知识。
五、课时安排: 3 课时六、预习导引:(1)作者:李密(224~287),名虔,字令伯,晋初散文家。
武阳(令四川彭山县)人。
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
父早亡,母何氏改嫁,幼小的李密被祖母刘氏收养。
为人正直,颇有才干,长于《春秋左氏传》。
年轻时曾仕蜀汉侍郎,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
(2)写作背景:蜀之后,秦治三年(公元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曾几次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
李密因侍奉祖母均辞命不从。
在封建社会里,违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更何况是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臣。
但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
而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这就给李密以拒绝的借口。
后来晋武帝催逼甚紧,李密就以“侍奉祖母”为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陈情表》,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何况李密是一个亡国贱俘,四次征诏,四次拒绝,这就很容易使武帝产生疑虑,以为李密是怀念旧朝、不满新朝,于是李密在“孝”字上做足文章,采取婉转的方法和坚决的态度。
而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两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祖母死后,李密无奈还是出任了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
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3)解题:这篇散文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原题为《陈情事表》。
(4)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险衅.( ) 夙.遭闵.凶( ) 门衰祚.薄.( )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 床蓐.(. ) 陨.首( ) 逋.慢( )矜.育( ) 拨擢.( ) 优渥.( ) 期.功强近( )终鲜.兄弟( ) 除臣洗.马( ) 日笃.(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青城山隐士安子顺云。
”、“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后人续)”可见该文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初中我们学过的诸葛亮的《出师表》。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是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奏章。
内容多是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
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第一段:凄苦,悲凉;(亲情)第二段:感激,恳切;(孝情)第三段:真挚,诚恳;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忠诚)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1)谁陈情?李密(2)向谁陈情?晋武帝。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
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三、分析课文第一段。
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义。
闵:通“悯”,忧伤见背:古今异义,背弃我,这里是死的委婉说法。
见,我。
不行:不能行走。
古今异义,今译不好,不可以。
成立:古今异义,成人自立。
今译成功或建立。
儿息:儿子。
外:在外面,名词作状语。
与下面的“内”同。
吊:安慰。
形影相吊意思是只有形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极其孤单。
婴:缠绕。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明确: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
⑵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明确: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
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3、朗读第一段,说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作者说了自己哪些不幸的人生经历。
“臣以险衅,夙遭闽凶,”(总起作用)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4、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述这些不幸的遭遇?由当时的处境看,如果李密一开始就向晋武帝提出辞官的请求,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可能性命不保。
因此,李密先不谈上表辞官的事,而是从自己幼年遭遇和家庭困境说起,回忆了自己幼遭不幸与祖孙俩相依为命的经历,营造一种悲戚的情感氛围,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因此这段文章的朗读基调应该是——凄苦,悲凉。
四、小结第一部分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
先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字,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
然后讲述幼年时期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说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再述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说明“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这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根据,作者写得凄切尽情,以使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第二课时一、分析课文第二段。
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义。
察:察举,举荐。
举:推举。
拜:授予官职。
寻:不久。
除:拜官授职。
孝廉、秀才、洗马:晋代的官职。
陨首:杀身,牺牲生命。
闻:使……知道,使动用法。
逋慢:怠慢。
急于星火:比星火还急。
状语后置,于,比。
奔驰:赴京就职。
古今异义。
日笃:一天天沉重。
日,一天天,名词作状语。
告诉:古今异义。
申告诉说,报告申诉。
进退:到朝廷做官,辞官不做。
古今异义。
2、翻译下列句子。
⑴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明确: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
⑵州司临门,急於星火。
明确: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
3、如果第一段作者晓之以情的话,那么这一段就是晓之以理。
作者反复陈述朝廷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表达了感恩之情。
同学们说说哪些是说朝廷对自己的恩遇,哪些是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的?知遇之恩: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除臣洗马,表达感恩的句子:寻蒙国恩,非陨首所能上报。
4、情以动人,理以喻人。
如果李密仅仅想用情来打动晋武帝的话,也许晋武帝会稍动恻隐之心,而这种恻隐之心很快就会从搞政治的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心中溜走。
你尽孝但不能不尽忠啊?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舍孝而全忠嘛!李密用以陈情的第二手就是“喻之以孝道之大义”,(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
二、分析课文第三段。
1、注意下面几个重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
故老:年老而德高的旧臣。
形作名词仕伪朝:在蜀汉做官。
仕,做官,名作动。
不矜名节:不顾惜自己的名誉节操。
矜,顾惜,夸耀(矜育,怜悯抚育)拔擢:提拔。
优渥:优厚。
希冀:过分的祈求。
日薄西山:太阳迫近西山,快到傍晚。
这里是比喻刘氏的寿命即将终止。
更相为命:相依为命。
更相,交替相互。
为,作为。
区区:拳拳,形容感情恳切。
废远: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2、翻译下列句子。
⑴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明确: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⑵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明确: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
3、这段文字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特别是他的说理尤为突出。
同学们能说说他说理精彩在哪里么?明确:首先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论据,接下来写自己忠孝难以两全的狼狈境地,最后说明自己选择了尽孝,很有说服力。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一句写得合情合理,感人至深,使人不得不产生同情。
“日薄西山,人命危浅,朝不保夕”用来形容刘氏的垂死状态,使人顿感怜悯,这些语言至今很有生命力。
4、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矜守名节。
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
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
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三、小结:第二部分写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
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的事实。
然后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给下文留下悬念。
第三部分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陈述了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再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
针对上文留下的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之间的两难选择,这段首句即言以孝治天下是治国纲领,言外之意则孝养祖母虽为徇私情,却也不仅合情亦合理合法,并为下文乞终养给出了理论根据。
随后说自己出仕蜀是图宦达,不矜名节,打消武帝疑虑。
再以祖母病笃,说明自己确实不能远离出仕。
第三课时一、学习课文第四段。
1、解释下面重要词语的意思。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乌鸦也有反哺之情,我希望能为祖母养老送终。
辛苦:古今异义。
辛酸苦楚(多指内心),今译坚信劳累(多指身体)。
鉴:明察。
听:准许。
卒:尽,终。
结草:表示死后报恩。
典故见课文注解。
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因为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因为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用圣朝以孝治天下用谨拜表以闻来2、本段中哪一句话表明了全文的主旨?明确: 愿乞终养”3、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明确: 先尽孝后尽忠。
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不仅答应了他的请求,而且大加赞赏。
由此看来,在交际的时候,我们应该因人而异,采取最有效的手段,这样既保护自己,又不伤他人。
4、小结:第四部分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
作者先比较自己和祖母年岁,说明尽孝之时短,尽忠之日长,然后提出“终养”的要求。
再极其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
表达自己对朝廷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