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课 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
- 格式:ppt
- 大小:121.50 KB
- 文档页数:24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三共建美好和谐社会社会建设的地位:社会建设是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方面,我们要通过加强社会建设,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创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含义、目标、内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 怎样创建和谐社会(要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创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3.社会存在的不和谐现象有:①贫富差距加大②浪费严重,资源紧张③腐败现象、分配不公④生态破坏,环境恶化⑤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仍在扩大⑥教育不公平⑦就业压力巨大⑧经济结构不合理4、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求)?党中央强调,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5、我们应该如何理智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对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应该给予关注、思考和批判,做到:①用合法手段去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②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
③敢于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6、当前我国应当如何构建和谐社会?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更多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③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④坚持依法治国,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⑤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⑥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⑦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7、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怎样自觉维护社会公平?①要增强法律意识,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目前文化发展的现状,增强文化发展的紧迫感。
2、理解先进文化的内涵,明确先进文化的方向。
3、辩证认识精神文明两个建设的关系,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4、能够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重点难点】重点: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难点:如何大发展文化产业【教学方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知识,解决基础问题,围绕重点知识,分组讨论,各组展示,教师点拨指导,提高学生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大家看一下时政材料:1、XX年2月28日上午9时,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食品安全法。
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XX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公布。
《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
3、XX年党和政府将采取一系列好政策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大补贴;扶贫标准上调;开辟返乡农民工创业“绿色通道”;家电下乡,购全4项补贴近千元;农村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等。
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党和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采取的重要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社会和谐。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共建美好和谐社会二、自主学习(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53内容,完成以下问题:1、文化的重要作用有哪些?2、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_____,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_____,是_______竞争的重要因素。
3、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如何?(二)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学生阅读课本p53下内容,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历史性,有_____的文化,有_____的文化,也有_____的文化。
2、什么是先进文化?3、我们要发展什么样的文化?4、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什么?(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知道学生阅读课本p54—55内容,思考解决以下问题: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_____。
《共建美好和谐社会》教案1.1 设计背景:1.1.1 当前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和谐因素,如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等。
1.1.2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谐社会的概念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和谐意识。
1.1.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共同营造美好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知识点讲解2.1 和谐社会的概念:2.1.1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稳定的社会。
2.1.2 和谐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
2.1.3 和谐社会具有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特点。
三、教学内容3.1 课程内容:3.1.1 介绍和谐社会的概念和特点。
3.1.2 分析当前社会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及其原因。
3.1.3 探讨共建美好和谐社会的途径和方法。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目标:4.1.1 学生能够理解和谐社会的概念和特点。
4.1.2 学生能够分析当前社会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及其原因。
4.1.3 学生能够提出共建美好和谐社会的建议。
4.2 能力目标:4.2.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问题。
4.2.2 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解决方案。
4.2.3 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有效沟通。
4.3 情感目标:4.3.1 学生能够树立和谐意识,认识到共建美好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4.3.2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为美好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让学生理解和谐社会的概念和特点。
5.1.2 分析当前社会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及其原因。
5.1.3 引导学生提出共建美好和谐社会的建议。
5.2 教学重点:5.2.1 让学生了解和谐社会的概念和特点。
5.2.2 培养学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5.2.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6.1.1 投影仪和幻灯片6.1.2 教学挂图或海报6.1.3 教学视频或音频材料6.2 学具:6.2.1 笔记本和笔6.2.2 相关阅读材料6.2.3 分组讨论的卡片或便签纸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7.1.1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和谐社会的视频短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湘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5.2.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湘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节课的第一部分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特征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材通过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认识到建设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责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对社会主义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特征以及建设方法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特征,掌握建设和谐社会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社会和谐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特征,建设和谐社会的方法。
2.难点: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建设和谐社会。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引入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和特征。
2.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2.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3.准备小组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那么你们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呢?”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特征,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方法。
湘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九上5.2.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湘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五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特征及其建设途径,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
教材通过理论阐述、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提高学生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社会问题有自己的看法。
但在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运用生动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特征及其建设途径,知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特征及其建设途径。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建设和谐社会的热情。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案例,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景模拟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课堂分析。
2.准备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准备情景模拟素材,便于学生体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大家简要回顾一下。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特征。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设计课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人有责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具体要求;知晓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如何践行。
能力目标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社会现象,指导个人社会行为;掌握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建设。
情感目标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增强和谐观念,提高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建设的意识。
教材分析重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难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关键如何投身和谐社会建设教具资料教材、多媒体、学习指导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引导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调控学生活动时间分配组织教学复习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师生互致问候。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是什么?2、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想一想】师生共同观看一系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图片,想一想:这些图片反映出什么问题?结论:人与自然没有和谐相处,突出反映出迫切需要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经济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实现社会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文化是国家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复习重点。
通过图片欣赏和分析引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具体内容。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进行理论分析。
强化理解。
1348新课讲授课堂小结●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本质和核心全面——四位一体协调——五个统筹可持续——和谐协调永续主旨-----更好地发展三、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发展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如何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明确使命志存高远勤奋学习投身实践师生共同总结,明确重点。
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党的*出了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最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把“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明年工作的一个重点。
这是一个顺民意、得民心的奋斗目标。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向往和追求“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民康物阜”、“安居乐业”这样的稳定、和谐社会,尽管在中国真正实现的时候并不多。
今天我们有许多有利条件,人民期盼的社会目标是有望实现的。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党和政府有责任,各单位和组织有责任,每个社会成员也有责任。
第一,从上到下都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面临一个特殊历史发展阶段,构造和谐社会环境,是现实需要。
去年我国人均达到美元,这是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是经过多少年艰苦奋斗才取得的成果。
但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处于经济起飞的国家,人均在——美元的阶段,是经济转型时期,充满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调整、冲撞,各种社会不安定因素凸显。
这个阶段各种矛盾处理得好,平安渡过,一个国家就可能比较顺利地进入更高发展阶段的轨道;如果处理得不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酿成严重危机,将使社会陷入停滞、徘徊,甚至倒退,多少年缓不过劲来。
中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情况远比其它国家复杂,如何渡过这个敏感而关键的发展时期,值得全国上下高度警惕,因为这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也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及其后代的切身利益。
至关重要的是,在认清我们面临发展阶段的特点的基础上,大家要树立齐心协力,和衷共济的思想,排除一切障碍,渡过这个难关。
第二,全国上下要抓住那些严重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不放。
什么东西影响我国社会和谐?这一点,全国从中央到基层到普通群众,都是心中有数的,而且有高度共识。
问题是要有决心,有办法。
腐败,是影响和破坏社会和谐的头号死敌,它的泛滥严重损害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激起群众怨恨,加深社会矛盾。
要在已取得重大战果的形势下,乘胜前进,在舆论上把腐败搞臭,在制度上建立起反腐的铜墙铁壁,切实把在这个问题上失去的民心收回来。
建设和谐社会从我做起社会的和谐是每个人都所期望的。
然而,要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需要每个个体从自身做起,为社会的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
本文将从自我认识、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培养宽容与理解等几个方面探讨如何从我做起,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1. 自我认识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通过自我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建设和谐社会。
首先,我们需要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存在,不将自己放在他人之上,避免形成自我中心的思维。
其次,我们应该坚守道德底线,做到诚实守信,严守法律法规。
只有在个人行为上不断自我约束,才能为建设和谐社会起到典范作用。
2. 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我们可以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加入社团组织以及参与公益事业等方式,为社会做出实际的贡献。
例如,可以参与城市环境清洁活动,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这种积极的参与不仅可以改善社会环境,还能倡导正能量,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3. 培养宽容与理解要建设和谐社会,我们需要培养宽容与理解的品质。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尊重他人的差异,包容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不随意判断他人,避免产生冲突和矛盾。
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用心倾听他人的需求和问题,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处境和困难。
只有通过理解与包容,才能促进社会各界的融洽互动,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
4. 推动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公平正义的推动。
作为普通个体,我们可以从自身开始,努力遵守法律法规,不从事违法乱纪的行为。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社会公平问题,关心弱势群体的权益,为他们争取公正的待遇和资源。
在生活中,我们要珍惜每一个公平与正义,用行动将这种理念传递给身边的人,共同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
5. 教育与传承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从教育开始,通过对下一代的教育和传承,将和谐社会的理念与价值观注入他们的思想中。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都有重要的作用。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1. 引言1.1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定义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指由政府、社会组织和广大公民共同参与的一种社会治理形式,其核心理念是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旨在实现全社会的共同治理,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全体人民的幸福。
社会治理共同体不仅是一种治理模式,更是一种共同责任和共同利益的体现,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保障。
在社会治理共同体中,人人有责是指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履行自己的社会角色,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人人尽责则是要求每个人在履行责任的基础上,做到尽心尽力,真心实意,努力提升自我素质,不辜负社会对自己的期望。
人人享有,是指每个公民都有权利享受社会的公共服务和权益,无论是教育、医疗、就业还是环境等方面,都应该平等享有。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体公民共同发挥作用,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合作机制。
只有通过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实践,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目标,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内容结束】1.2 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性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公正的社会。
一个良好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能够有效地解决各类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能够激发全社会的责任意识和积极性,让每个人都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
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只有在一个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中,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和服务资源,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构建人人有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人人有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和责任。
维护公共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共5则)第一篇:维护公共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公共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公共秩序也称“社会秩序”。
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秩序。
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所确定。
主要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它的公共生活规范和要求。
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对公共生活秩序的要求就越高。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在当代社会,维护公共秩序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加突出。
遵守公共秩序是中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良好的公共秩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这要求我们每一位公民在精神上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并认真履行遵守公共秩序的责任.随着岁月的流逝,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已经沉淀为中华民族璀璨无比的瑰宝.社会各方面制度逐渐健全,而道德与法律也渐渐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在公共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道德,并不抽象。
一个人在社会生活时,不但想到自己,也想到别人。
道德良心,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一根重要支柱。
无论哪个时代,无论哪个社会制度,无论哪个民族,道德良心,都是不能缺少的。
中国古代社会就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说法。
在中国古代社会主流的社会舆论中,人们对不讲道德良心的小人,总是要予以批判、揭露。
西方社会,尽管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与我们有很大差别,但也强调道德良心。
倡导人与人之间平等、博爱,倡导家人之间的和睦。
西方文化名著《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简爱》,等等,都反映了西方社会尊重道德良心的价值观念。
西方文化巨著《圣经》,也充满着对人类社会应遵守的道德良心的谆谆教诲。
和谐社会手抄报内容和谐社会手抄报。
和谐社会,是指在社会各方面关系中,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利益得到平衡和谐的社会。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人民是主体,发展是根本,社会公平正义是目标,民主法治是保障,文明和谐是追求,生态文明是基础。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媒体、公众等都应该积极参与。
政府应该强化社会管理,加强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员工福利,关注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社会组织应该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媒体应该传播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提高公众文明素质。
公众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关键是要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
要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提高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水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要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的领导和推动,需要企业的参与和支持,需要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更需要广大公众的自觉参与。
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才能够建设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社会。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每个人都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们应该自觉遵纪守法,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每个人都以实际行动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够共同创造出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社会。
和谐社会,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和谐之美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一个有利的社会条件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理论意义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