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3.80 MB
- 文档页数:52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课程代码:12340 2013年版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导论1、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出生到小学之前(0-6岁)或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之前的儿童。
狭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到上小学之前(3-6岁)的儿童。
一般将正式进入小学学习阶段之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
2、发展指的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所发生的系统的(整体)、有规律的(有序)、持续性(时间上的延续)的变化。
3、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目标是描述学前儿童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解释学前儿童发展变化的机制、优化学前儿童的发展。
4、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
5、学习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1)理论价值:充实和丰富人类发展科学的理论体系;(2)实践意义: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依据,为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相关的学科知识,为涉及儿童的其他工作领域提供知识指导和智力支持。
6、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生物性(先天遗传)与社会性(后天教养);主动(积极参与者)与被动(被动接受者);连续性和阶段性;普遍性和差异性。
7、学前儿童发展的共同规律和趋势:(简答)(1)从简单到复杂;(2)从具体到抽象;(3)从被动到主动;(4)从零乱到成体系;8、通常认为,2-3岁是儿童口语学习的关键期,4岁是儿童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儿童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最快的关键期。
9、研究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原则:(重点)(选择)客观性原则(充分考虑儿童生活的客观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充足的客观事实为依据,避免主观性);发展性原则(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学前儿童,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避免用孤立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教育性原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负责,必须符合教育的要求)。
10、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研究设计:横断设计(同一时间点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被试)、追踪设计(某一时间段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反复观察)、时间序列设计(将横断设计和追踪设计结合起来)。
学前心理学第周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1. 儿童感觉发展的基本特征1.1 感觉器官的发育儿童的感觉器官在出生后就开始发育,在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之后,它们开始发挥作用。
例如,视力和听力是两个大多数人很容易认可的感觉,但是直到孩子六个月大的时候,他们的眼睛和耳朵才能完全发育完成。
1.2 儿童的感觉区域在儿童身上,感觉器官像他们的肌肉、关节等之类的身体部位一样,都比成年人的要小。
这意味着,当儿童感觉到某种刺激时,他们所感觉到的范围也会比成人更小。
1.3 儿童易受外部刺激的影响儿童的感觉器官比较脆弱,因此儿童对外部刺激的照射很敏感。
比如,在弱光和弱声音的环境下,孩子们能够看到和听到的东西更加清晰。
而在强光和强声音的环境下,他们可能会不适应或产生不良反应。
2. 儿童知觉发展的基本特征2.1 儿童知觉发展的特征儿童在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他们的知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不断经历各种不同的刺激之后,他们逐渐的认识到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并从中学习到了一些知识和技能。
2.2 儿童知觉误差儿童的知觉并不总是正确的,他们可能会犯一些知觉误差,而这些误差多半是由于他们庞大感觉器官范围的缘故。
比如,当一只鸟在树上飞过时,孩子们可能会觉得它从下方飞来,而不是从上方飞来。
2.3 儿童从感觉到认知儿童的感觉和认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孩子们通过感知来获取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也在不断地改善和调整儿童的直觉和认知。
3. 儿童感觉和认知的发展需求3.1 多样化的感官体验孩子们需要不断地接触各种类型和不同强度的感官刺激,这样可以促进感觉器官的成长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必须学会接受新的经验,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3.2 探索和尝试孩子们需要尝试新的事物和事情,比如摆弄新的玩具、探索陌生的环境、观察不同的人或事物。
这样就可以让他们的感觉和认知逐渐得到发展。
3.3 展示和分享孩子们需要分享他们的感觉和认知经验,通过与别人交流和分享,可以获得不同的观点和反馈。
主题4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一、简答题
1.简述促进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措施。
①调动儿童的多种感觉器官;②教会幼儿科学的观察方法;③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④培养幼儿勤于观察的习惯。
2. 简述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趋势。
幼儿对常见的几何图形的辨别难度有所不同,小班幼儿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中班幼儿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大班幼儿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在教师指导下,幼儿能适当辨认菱形、平行四边形和椭圆形。
3. 学前儿童的观察力有哪些特点?
①观察力的目的性不够明确;②观察缺乏持久性;③观察不够细致;④观察的概括性水平低。
二、材料分析
老师遇到的这个问题是因为对儿童时间知觉的规律缺乏了解。
幼儿的时间知觉则主要是依靠生活中接触到的周围现象的变化。
幼儿初期,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与他们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幼儿中期,可以正确理解昨天、今天、明天,也会运用早晨、晚上等词,但对于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理解起来仍然困难;幼儿晚期,时间概念进一步发展,开始能辨别大前天、前天、后天、大后天,知道春、夏、秋、冬四季,并能学会看钟表等,但对于更短的或更远的时间观念就很难分清。
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
由于没有具体的依据,表示时间的词又往往具有相对性,而幼儿的思维能力尚未发展完善,所以幼儿的时间知觉发展水平比较低,但是在教师的帮助教育下,幼儿的时间知觉逐渐得到发展。
尤其是有规律的幼儿园生活能帮助幼儿建立较为准确的时间观念。
学前儿童感觉和知觉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发展是他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基础。
感觉是我们从外界接收信息的过程,而知觉则是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能力。
在学前阶段,这两个方面的发展会逐渐成熟,从而促进他们的认知和语言发展。
首先,学前儿童的感觉发展从出生开始就开始了。
他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觉器官来接收外界的刺激。
在出生后的几个月,他们的感觉器官会逐渐发展和成熟,从而更加敏感地察觉到周围环境的变化。
例如,他们学会了注视和追踪移动的物体,能够分辨不同的声音和触摸的强度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感觉发展也进一步提高。
他们开始对复杂的刺激作出反应,并具备差异判断的能力。
例如,他们能够在一堆玩具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特定物品。
此外,他们还能够区分颜色、形状、大小和纹理等特征,并将这些感觉信息与其他认知能力结合起来。
与感觉发展相对应的是学前儿童的知觉发展。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整合和解释的过程。
通过不同感觉的整合,学前儿童能够从环境中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理解。
例如,当他们触摸一个物体时,他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其质地和温度,还能够将其与以前的经验进行比较,从而形成对这个物体的认知。
此外,学前儿童的知觉发展还表现在对空间和时间的理解上。
他们能够感知和理解物体之间的关系,如前后、上下、左右等。
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他们也能够发展出对时间的概念,如日夜的交替、季节的变化等。
总结起来,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发展是他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感觉器官不断发展和成熟,从而能够更敏感地察觉到周围环境的变化。
通过感觉的整合和解释,他们能够从环境中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并形成对物体、空间和时间等概念的理解。
这些感觉和知觉的发展也为他们的认知和语言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教育学前儿童时,我们应该重视他们的感觉和知觉发展,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和探索环境的机会,以促进他们全面的发展。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掌握课程的结构和教学方法。
1.2 儿童感知觉发展的概述解释儿童感知觉的定义和重要性。
探讨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基本过程和阶段。
第二章:感觉和知觉的基本理论2.1 感觉的基本理论介绍感觉的定义和分类,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解释感觉机制和感觉处理的基本过程。
2.2 知觉的基本理论介绍知觉的定义和分类,包括空间知觉、形状知觉、颜色知觉和运动知觉。
解释知觉机制和知觉处理的基本过程。
第三章: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影响因素3.1 遗传因素对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影响探讨遗传因素对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3.2 环境因素对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影响探讨环境因素对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包括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和社交环境。
3.3 教育因素对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影响探讨教育因素对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包括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
第四章:儿童感知觉发展的评估和干预4.1 儿童感知觉发展的评估方法介绍常用的儿童感知觉评估方法,包括观察法、测试法和问卷调查法。
4.2 儿童感知觉发展的干预策略探讨针对儿童感知觉发展问题的干预策略,包括教育干预、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
第五章:儿童感知觉发展的教育实践5.1 感知觉发展的教育目标确定儿童感知觉发展的教育目标和内容。
5.2 感知觉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活动介绍适合儿童感知觉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活动,包括游戏、故事、手工和音乐。
5.3 感知觉发展的教育实践案例提供一些感知觉发展的教育实践案例,供教师参考和借鉴。
第六章:视觉发展6.1 视觉发展的基本理论探讨视觉发展的定义和重要性。
介绍视觉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6.2 儿童视觉发展的阶段和特点阐述儿童视觉发展的阶段,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和学龄前期。
分析各个阶段视觉发展的特点和变化。
6.3 促进儿童视觉发展的教育实践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儿童视觉发展。
介绍适合儿童视觉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活动。
学前儿童发展(课程代码:12340)第三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感知觉的作用及其研究方法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第三节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第四节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的运用第一节感知觉的作用及其研究方法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动觉和平衡觉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一、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心理现象产生的基础无论从比较心理学发生的角度,还是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感知觉都是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感觉和知觉是一切比较复杂、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端。
(二)感知觉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感知觉是2岁以前儿童认知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幼儿期,儿童对于世界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
二、研究婴儿感知觉经验的方法(一)视觉偏好法视觉偏好法采用一个很简单的测验程序:研究者给婴儿同时呈现至少两种制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种更感兴趣。
视觉偏好实验一个很大的缺点在于,如果婴儿没有表现出对某一个图案有明显的偏好,研究者便无法确认婴儿是不能分辨图案的不同,还是对所有图案都同样感兴趣。
(二)习惯化方法习惯化方法是测量婴儿感知觉能力最普遍的方法,它是对婴儿反复呈现刺激物,使得婴儿对刺激物越来越熟悉,直到不再对刺激物做出反应的方法。
习惯化的研究提供了三方面的信息:一是婴儿的认知知觉识别能力;二是婴儿注意的倾向性;三是婴儿对刺激物的再认能力。
(三)诱发电位法诱发电位法是给婴儿呈现一种刺激,记录他们看到刺激时脑电波的变化。
具体的做法是对应处理不同刺激的脑区,在婴儿的头部接上一些微电极。
(四)高振幅吮吸法高振幅吮吸法,即让婴儿吮吸一个里边镶嵌有电路的特殊奶嘴,研究者通过分析婴儿的吸吮动作,研究他们对感知环境的反应。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一、视觉的发展(一)视觉集中视觉集中是指通过两眼肌肉的协调,能够把视线集中在适当的位置观察物体。
简述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是指孩子在早期阶段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认知能力的逐渐形成和发展过程。
感知觉是儿童认知能力的基础,对于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分别是感觉期、认知期和概念期。
在感觉期,学前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和处理外界的感觉刺激。
他们开始注意到周围的声音、光线、颜色等感觉信息,并逐渐学会区分不同的感觉刺激。
他们会通过触摸、品尝、嗅闻等方式来感知和认识世界。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触摸不同的物体来感知它们的质地和温度,通过嗅闻花朵的香气来认识不同的花种。
在这个阶段,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还比较简单,主要是在感觉刺激的基础上建立起对事物的感知。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逐渐进入认知期。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能够将感知到的信息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联系,形成更深入的认知。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和解释事物。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观察一只鸟儿飞翔的方式来认识鸟类的特点和行为习惯。
此外,学前儿童在认知期还会逐渐形成对事物的分类和排序能力,能够将事物进行归类和顺序排列。
例如,他们可以将不同形状的积木进行分类,或按照大小顺序排列。
学前儿童进入概念期。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具备抽象思维能力,能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普遍的规律和概念。
他们能够通过推理和思考来解决问题,并能够理解和运用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
例如,他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颜色的花朵,理解颜色的概念;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理解形状的概念。
在概念期,学前儿童的感知觉能力已经相对成熟,他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总结起来,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经历了感觉期、认知期和概念期三个主要阶段。
在感觉期,他们主要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和处理外界的感觉刺激;在认知期,他们能够将感知到的信息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联系,形成更深入的认知;在概念期,他们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能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普遍的规律和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