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征象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671.40 KB
- 文档页数:3
多图解析:肾脏肿瘤性病变的CT表现肾良性肿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嗜酸细胞腺瘤、髓质纤维瘤及其他。
肾恶性肿瘤:肾细胞癌、肾盂癌、肾母细胞癌、肾转移瘤。
这些肿瘤的 CT 表现各有哪些特点?一起来看本文。
肾良性肿瘤1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 表现:肾实质内软组织和脂肪混杂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密度不均。
增强扫描部分病灶强化,脂肪组织与坏死区不强化。
乏脂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灶脂肪成分﹤20%,一般较难与肾癌鉴别图 10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图 11 乏脂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嗜酸细胞腺瘤(RO)少见,多发生于 60 岁以上的男性,肿瘤质地均匀,边界清楚,包膜完整,部分肿瘤中央有纤维疤痕形成,常局限于肾实质,很少侵犯肾包膜和血管。
CT 表现:①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快进慢出;②包膜;③中央疤痕轮辐状强化;④钙化少见。
图 12 嗜酸细胞腺瘤肾恶性肿瘤1肾细胞癌(RCC)(1)分型:透明细胞癌(占70%)、乳头状细胞癌(占10%~20%)、嫌色细胞癌(占 5%~10%)、集合管癌(占 1%)和未分类癌(罕见)。
(2)CT 表现:肾实质内单发肿块,少数为多发,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常造成局部肾轮廓外突。
肿瘤较大者可出现囊变出血和坏死,造成密度不均。
10%~20% 肿块内可见点状或弧线状钙化。
增强扫描肿块的强化形式与组织学亚型相关:透明细胞癌呈「快进快出」型;乳头状和嫌色细胞癌呈「缓慢升高」型。
(3)进展期的透明细胞癌、集合管癌及部分乳头状细胞癌易累及肾窦,常向肾外侵犯;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可发生瘤栓;淋巴结可发生转移。
图 13 右肾透明细胞癌图 14 与上同一病例图 15 与上同一病例图 16 左肾嫌色细胞癌(4)鉴别诊断:①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内含确切的脂肪成分。
②肾盂癌:病变位于肾窦区,无肾轮廓改变,强化程度低于肾细胞癌。
③复杂性肾囊肿:无确切强化的壁结节。
④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常并有肾结石,病变浸润生长,内有不规则环状强化脓肿壁。
肾嗜酸性细胞腺瘤的CT表现及其误诊分析~~~
肾嗜酸性细胞腺瘤的CT 表现及其误诊分析罗琼,邬莺莺,陈立婷,彭德昌,叶成龙,余宏辉
图1A,B 女,59 岁,(左肾)嗜酸细胞腺瘤。
A.CT 增强皮质期瘤灶边缘强化(箭)而内部强化不明显;B.实质期这2 部分的强化程度发生逆转,内部强化明显(箭)而边缘相对不明显,即“阶段性强化逆转” 图2A,B 男,54 岁,(右肾)嗜酸细胞腺瘤。
A.CT 增强皮质期瘤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中央见不规则形无强化区(箭),其内可见结节状钙化;B.实质期瘤灶进一步强化,中央低密度瘢痕区稍有强化,即“中央瘢痕”伴瘢痕内钙化(箭) 图3A,B 男,21 岁,(右肾)嗜酸细胞腺瘤。
A.CT 三维重建冠状面示瘤灶边界清楚,周围可见血管包绕呈“抱球征”(箭);B.CT 增强皮质期瘤灶边界较清,似有包膜,其内可见囊变,瘤灶边缘与肾实质的交界面呈“锥
形”(箭)
来源:《实用放射学杂志》2018年34卷4期。
118·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2月 第22卷 第2期 总第172期【通讯作者】王国华,男,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骨肌系统影像诊断及CT、MRI新技术临床应用研究。
E-mail:********************Analysis of CT Signs of Renal Oncocytoma*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FEB. 2024, Vol.22, No.2 Total No.1723 讨 论3.1 临床特点肿瘤,为肾脏第2常见良性实性肿瘤,仅次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6],有报道显示,肾嗜酸细胞腺瘤约95%以上为单发病灶[7],也可合并其他肾脏病变等。
本组31个病灶均为单发,均未合并其他肿瘤。
肾嗜酸性细胞腺瘤多发生于50~80岁,男女比例约2: 1。
本组病例中,病人年龄(64±11)岁,与文献报道[8]基本相符。
肾嗜酸性细胞腺瘤多数患者无明显典型的临床表现,如腰痛、血尿、 腹部包块等[9],多在健康查体或其他检查时发现,瘤体较大或内生性生长累及肾盂肾盏时可出现腰痛、腹部包块或镜下血尿等。
本研究中最大一例病灶长径9.1cm,也为病人常规查体时发现,可见其生长速度较慢,没有明显典型临床症状,与相关报道一致。
3.2 CT表现圆形或类圆形多见,病灶向外膨胀性生长或向内生长可累及肾柱,小病灶仅局限于肾皮质。
本研究有23例向外膨胀性生长,3例局限于肾实质内,4例向内生生长累及肾盂、肾盏。
(2)肿瘤密度及边界 CT平扫肾脏病灶以等或略高均匀密度多见,部分病灶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以直径大于3cm者多见。
本组26例病灶平扫以等密度为主,病理证实肿瘤有包膜存在,CT平扫呈等密度,多不易显示[10],肿瘤外周假包膜多由纤维成分构成,增强后呈中度延迟强化,强化程度表现为低于邻近肾实质密度,比强化前对比显示更清楚[11]。
本组22例病灶(22/31)CT增强扫描周围可见环形低密度影,但病理未见包膜结构,这可能是肿瘤压迫周围正常肾脏组织时,以受挤压的纤维组织及部分肾实质形成,同时可见肾嗜酸细胞腺瘤峰值强度以高增强表现居多,增强程度多不均匀,且多无假包膜[3],进一步提示为良性肿瘤[3,20]。
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螺旋CT诊断与病理对照分析目的:分析肾嗜酸细胞瘤的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特征及病理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方法:对12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多期增强CT影像学特点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1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
病灶最大径20.0~87.0 mm,平均53.5 mm。
1例行CT平扫显示肿瘤实质呈略高密度影,中心瘢痕呈低密度影。
皮质期5例不均匀强化,6例肿瘤实性部分较均匀强化,所有病灶强化程度均高于髓质,低于皮质;实质期病灶强化程度均低于髓质,2例欠均匀强化,10例病灶密度趋向均匀强化;延迟期肿瘤实性部分整体密度较均匀强化并低于肾实质,与病理上该肿瘤较少发生出血、坏死、囊变相对应。
其中1例双肾多灶病变亦遵循上述强化方式。
6例见中央裂隙状或星芒状瘢痕,所有病例均未见钙化。
结论:肾嗜酸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多期螺旋CT增强扫描有一定影像学特点,如果能在术前提示到本病的可能性,可采取肾穿刺活检或手术中冰冻病理活检,对临床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参考意义。
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是一种少见的肾脏良性上皮性肿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多为偶然发现,近些年发生率有所增高,可能与临床对本病认识增加与病理免疫组化的进展,以及人们健康意识增强并健康查体有关,由于与肾癌难以鉴别,临床经常行肾癌根治术,而术后病理诊断为本病。
本文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认识,为临床术前正确诊断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7年9月-2014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男6例,女6例,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60岁;体检发现9例,因腰部不适或疼痛、腹痛就诊3例;9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3例行肾部分切除术;1例为多灶性,11例为单发。
1.2 方法使用SIEMENS公司的SOMATOM Sensation 64 螺旋CT扫描机,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层厚1.5 mm,螺距0.8。
肾嗜酸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肾嗜酸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一、简介肾嗜酸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良性肿瘤,起源于肾小管的嗜酸细胞,通常表现为可见的肿块。
影像学在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肾嗜酸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二、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首选方法。
在B超图像中,肾嗜酸细胞瘤通常呈现为一个明亮的、规则形状的占位性病变。
其内部可见均质或略不均质的回声,并可能出现部分坏死区域或液体囊变。
三、CT扫描CT扫描是肾嗜酸细胞瘤影像学诊断的重要手段。
在增强扫描中,肾嗜酸细胞瘤通常呈现为边缘光滑的低密度肿块,可见强化团块。
同时,CT扫描还可以评估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浸润范围。
四、MRI扫描MRI扫描在肾嗜酸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中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T2加权图像上,肿瘤通常表现为高信号。
而T1加权图像上,肿瘤通常表现为低信号。
此外,MRI还可以提供更清晰的肿瘤边缘和组织学特征。
五、其他影像学检查PET-CT和放射性核素闪烁扫描也可以用于肾嗜酸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PET-CT扫描可以提供关于肿瘤的新陈代谢信息,而放射性核素闪烁扫描可以显示肾嗜酸细胞瘤的血供情况。
附件:本文档未涉及附件内容。
法律名词及注释:1·肤质:指肾实质中的细胞和细胞间的空间。
2·嗜酸细胞:指一种特殊的白细胞,主要参与对寄生虫和过敏反应的免疫反应。
3·低密度:指在CT扫描中,相对较暗的区域,表示组织的密度较低。
4·强化团块:指在造影剂注射后,组织或病灶的密度增加并表现出明显强化的区域。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动态增强CT征象分析潘平;赵力【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对肾嗜酸细胞腺瘤术前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动态增强CT表现,记录病灶部位、大小、密度、边缘、强化形式,分别测量病灶在CT动态增强各期的CT值.[结果]CT 平扫;1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平均直径4.64 cm,3例密度均匀,7例病灶内见瘢痕样低密度影,3例密度不均匀,其中2例见小囊状低密度灶.动态增强CT∶13例病灶实质部分CT值在皮质期平均94 Hu、实质期平均110 Hu、排泄期平均90 Hu;7例病灶的中心瘢痕呈轻微强化,其中3例皮质期可见粗大、迂曲血管影;2例病灶表现为皮质期至排泄期的节段性强化逆转,5例包膜轻度延迟强化.[结论]在动态增强CT影像上,肾嗜酸细胞腺瘤具有明显持续强化、星状瘢痕、包膜延迟强化、少数囊变、节段性强化逆转或显示皮质期粗大血管影等特点,有助于其术前诊断和与肾癌相鉴别.%[ Objective ]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dynamic enhancement CT in the 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renal oncocytomas. [ Methods ] The tumor signs on dynamic enhancement CT,including the location,size,density,margin, the patterns of enhancement and CT values on dynamic enhancing phases were observed retrospectively. [ Results ] Plain scan revealed that average diameter of 13 tumors was 4.64 cm. Five of them were encapsulated,7 of them were with central stellate scar,3 homogeneous and 3 heterogeneous. Dynamic enhancement scan indicated that solid portion of the tumors were persistent enhancement obviously, with the average CT values of 94 Hu,110 Hu,90 Hu,respectivelyat cortical,parenchymal and excretory phase. The central stellate scar hadlight enhancement. Three oncocytomas showed thick vessel shadows in them at cortical phase. Two cases presented segmental enhancement inversion. [ Conclusions] Renal oncocytomas have certain features on dynamic enhancement CT, which helps to ditferentiate the tumor from renal carcinoma preoperatively.【期刊名称】《大连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33)002【总页数】5页(P134-138)【关键词】肾肿瘤;嗜酸细胞腺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作者】潘平;赵力【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辽宁,大连,11601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辽宁,大连,116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3肾嗜酸细胞腺瘤是相对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预后良好。
肾脏丨嗜酸细胞腺瘤以下来源:医学影像服务中心概述肾嗜酸性细胞腺瘤是Jafle1932年提出的, 最先被用于发生在唾液腺的良性肿瘤。
肾嗜酸性细胞腺瘤最早由Zipple描述, 直到1976年Klein 等报道13例后, 才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得到公认。
肾嗜酸性细胞腺瘤约占肾脏肿瘤的3%~7%, 发病年龄多在60岁以上, 男较女多见。
病理改变肾嗜酸细胞腺瘤起源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细胞。
肾嗜酸细胞瘤大体标本呈棕红色、棕黄色或褐色,质地均匀,无出血坏死;肿瘤大多局限于肾脏实质,很少侵犯肾包膜和血管。
肿瘤境界清楚,包膜通常完整,文献报道33%—80%的肿瘤中心可见纤维瘢痕。
影像特点肾嗜酸细胞腺瘤CT影像特点:①多数位于肾皮质, 边界清晰, 部分病例有假包膜。
②平扫多呈等或低密度, 增强后呈中等强化, 多数强化不均, 排泄期强化减弱。
也有学者报道肿瘤在实质期的强化程度低于皮质期。
③ 中心瘢痕: 位于肿瘤内的“ 星芒” 状瘢痕被认为是肾嗜酸性细胞腺瘤的较特征性表现, 可以是中心性,也可以是偏心性。
④瘢痕内钙化:呈细粒状、丝状高密度,这可能与病灶生长缓慢、中心长期缺血、营养不良性钙盐沉着有关。
典型病例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图1~3 57岁,男性。
体检发现左肾巨大团块灶。
平扫:略高密度团块,中央可见星状瘢痕,并见瘢痕内斑点状钙化影;增强:皮质期实质部分强化明显、略低于肾皮质,实质期瘢痕范围缩小。
病理证实:肾嗜酸性细胞瘤,可见灰白色纤维瘢痕,可见细粒状钙化。
图4~7:45岁,女性,体检发现左肾巨大团块灶。
平扫:略高密度团块,中心可见不规则低密度瘢痕,并见瘢痕内细粒状钙化;增强:皮质期实质部强化明显、略低于肾皮质。
实质期低密度瘢痕范围缩小、边缘渐进性强化;MPR可见团块与肾实质间有低密度假包膜影。
病理证实:肾嗜酸性细胞瘤,可见灰白色纤维瘢痕,并间杂沙粒样钙化。
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 RO)起源于肾远曲小管上皮,位于肾脏良性肿瘤的第二位,国外文献报道该病的发生率占肾脏肿瘤的3-7%,1942 年Zipple 首次报道RO,直至1976 年Klein等报道了13 例后,肾嗜酸粒细胞腺瘤才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逐渐得到公认。
一、流行病学随着病理诊断水平以及影像技术的提高, 肾嗜酸粒细胞腺瘤的病例逐渐增加,目前全世界报道病例已逾千例,国内报道约百余病例,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肿瘤,多无临床症状而偶然发现,发病年龄多在40 岁以上,男性较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2:1)。
少数患者可有腰痛、血尿或腹部包块,查体多无阳性体征。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散发与家族性发病之比约1:1,有部分或全部染色体Y 和1 的丢失。
二、病理肾嗜酸粒细胞腺瘤大体标本呈棕红色、棕黄色或棕褐色,质地均匀,无出血坏死,与肾细胞癌剖面黄色或因瘤体出血、坏死的外观表现不同;肿瘤大多局限于肾脏实质,很少侵犯肾包膜和血管;肿瘤境界清楚,包膜通常完整,33%~80%的肿瘤中心可见纤维瘢痕,光镜下肿瘤由单一的嗜酸细胞组成,胞质内富含线粒体,有丰富的嗜酸性颗粒。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检出的数目也在不断的增加。
三、预后及治疗肾嗜酸细胞腺瘤为良性肿瘤,5 年存活率100%。
治疗要积极,可行保留肾单位的肿瘤切除术或肾脏部分切除术。
由于不必行全肾根治性切除术, 故术前影像学检查的明确诊断直接关系到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
四、影像诊断影像上肾嗜酸细胞腺瘤常突出于肾的轮廓之外生长,即使较小的病灶也常明显突出于肾的轮廓之外,文献认为与病灶起源于肾远曲小管有关,病灶边缘清楚,但无明确的包膜形成。
病灶中央的星状瘢痕发生率13%-80%,由纤维组织或透明结缔组织构成,一般认为斑痕的形成是由于肿瘤生长缓慢、长期缺血所致,该瘢痕有延迟强化的趋势,与肾癌的中央坏死不同,因此很多学者认为是肾嗜酸细胞腺瘤的特征征象,虽然偶尔在肾癌中也能见到,但一旦有此特征性发现,应考虑到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可能。
肾嗜酸细胞腺瘤RO是一种起源于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的少见良性肿瘤。
60岁以上多见,男女比例为2:1。
肾嗜酸细胞腺瘤通常无临床症状,少数可有腰痛、血尿或腹部包块。
【CT表现】RO的一些相对影像学特征,包括边缘清晰、肿瘤包膜、密度均匀、均匀强化、中心瘢痕、出血、坏死和钙化少见等,但各种征象均与肾癌有交叉和重叠。
1.肿瘤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整,无分叶,包膜完整。
起自肾实质,由肾皮质向外生长,突出肾表面,很少侵犯肾包膜及血管,无周围组织受累征象。
钙化少见。
2.病灶平扫表现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表现为较明显强化,且强化均匀。
肿瘤平扫时呈均匀的低密度改变,增强后肿块均匀强化,缺乏出血、坏死征象;平扫和增强肿瘤密度均低于或接近正常肾实质;3.部分病灶中央可见星状低密度纤维瘢痕,发生率在>3cm肿瘤中,约6 0%,许多文献报道中心星状瘢痕是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较为特征性表现、。
虽然嫌色细胞癌和少数透明细胞癌也有中央瘢痕,但肾癌出现的几率仅为13.33%,因此该征象的出现对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断还是很有价值的。
4. 病灶一般无出血,坏死。
如果发现无临床症状的肾脏肿块,突出于肾轮廓之外,无钙化,无明显出血、坏死,增强扫描呈“快进慢出”表现,有典型的星状瘢痕及节段性增强反转等特征,应高度怀疑RO,节段性增强反转:肿瘤的不同节段在皮髓质期呈不同程度的增强,皮髓质期相对高增强的节段在排泄早期表现为较低强化,而相对低增强的节段在排泄早期则表现为较高的强化【鉴别诊断】①肾透明细胞癌:为富血供肿瘤,瘤内出血、坏死、囊变多见,部分囊变区可见壁结节,多表现为“快进快出”强化表现。
②肾嫌色细胞癌:无论起源、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还是病理学特点,它与RO 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肾嫌色细胞癌是一种少血供的恶性肿瘤,嗜酸细胞腺瘤强化程度高于嫌色细胞癌;嫌色细胞癌则呈渐进性强化可有瘢痕和钙化,但瘢痕较RO 少见,囊变和坏死较多见。
③乏脂肪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 平扫呈相对高密度,向肾外突出,增强后不均匀强化,以快进慢出方式多见,常有缺血坏死区,但无囊变区。
【读片时间】第1689期:左肾嗜酸性细胞腺瘤左肾嗜酸性细胞腺瘤【病史摘要】男,39岁。
健康体检B超发现左肾占位。
主诉无不适。
【影像表现】CT平扫(图A)示左肾中极一大小约3cm×4cm的占位性病变,病灶密度与肾实质密度相等,两者分界不清,其内见小片状稍低密度。
病灶在增强皮质期(图B)明显强化,髓质期(图C)与肾成等密度,延迟期(图D)病灶内对比剂开始消退,密度低于肾组织,呈现出“快进快出”表现。
病灶周围可见包膜形成,病灶与肾交界清晰,中央可见星状不强化低密度区。
【影像征象分析】左侧肾脏占位性病灶,周围有包膜,中心有星状低密度区,增强后病变呈现“快进、快出”表现,无明显钙化和脂肪。
据此影像表现考虑为肾的肿瘤性病变。
1.肾透明细胞癌肾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病灶较小时(<3cm)常为膨胀性生长,病灶周围可见包膜形成,此时病灶内出血、坏死较少,钙化常见。
当肿瘤长大时出血、坏死明显,生长方式变为浸润性,边界不清楚,增强后大多明显强化,表现为“快进、快出”特点。
本例病灶直径明显>3cm,但是病灶周围可见明显包膜,且病变除中央星状纤维瘢痕外实质部分无明显出血、坏死,这与透明细胞癌不符。
2.肾乳头状癌是分化最好的肾癌,生长方式为膨胀性,病灶周围常可见假包膜形成,但是一般增强后强化不明显。
病灶内可有坏死、囊变,也可为均质。
3.嫌色细胞癌肾癌中较少见的一种,除具有透明细胞癌的特点外,病灶中心还常伴有星状瘢痕,这与本例特点比较符合。
4.错构瘤大部分病灶内可见有脂肪成分。
虽然对于无脂肪的错构瘤诊断较为困难,但是错构瘤无包膜和中心瘢痕,故本例可基本除外此病。
影像诊断:左肾占位,考虑恶性肿瘤,嫌色细胞癌可能大。
【最后诊断】手术所见:肿瘤位于左肾下极,直径约6.5cm,肾周筋膜无明显浸润,肾门及主动脉旁无肿大淋巴结。
病理:镜下,肿瘤细胞呈巢状生长,排列疏密不等,细胞胞浆红,核卵圆形,见散在较大深染核,偶见小管样结构,间质血管增生,纤维增生,肾盂黏膜及输尿管残端未见肿瘤细胞。
肾嗜酸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肾嗜酸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1. 引言在肾脏疾病诊断中,影像学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常用的方法。
肾嗜酸细胞瘤是一种肾脏良性肿瘤,常常具有较为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本文将详细介绍肾嗜酸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供临床医生参考。
2. 影像学检查方法2.1 腹部超声肾嗜酸细胞瘤在超声检查中表现为肾脏内回声不均匀的团块,常常伴有血流信号。
结合临床症状,超声检查对肾嗜酸细胞瘤的初步筛查非常有帮助。
2.2 CT扫描CT扫描是诊断肾嗜酸细胞瘤的主要方法。
肾嗜酸细胞瘤在CT扫描中呈现为较为典型的低密度肿块,可出现囊变、钙化等特征。
增强扫描时可表现为轻至中度强化。
根据病灶的密度和强化程度,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可以初步判断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
2.3 MRIMRI对于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也有很大的帮助。
肾嗜酸细胞瘤在MRI中呈现为低信号,T1加权影像中常见的高信号可能与含有血红蛋白的肿瘤细胞有关。
增强扫描后,肿瘤呈现中度到高度强化。
MRI对于肾嗜酸细胞瘤的定位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3. 影像学诊断要点3.1 形态学特征肾嗜酸细胞瘤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可有假包膜。
肿瘤在影像上的密度或信号与肾实质相比较低,可见囊变或钙化。
3.2 强化特点增强扫描时,肾嗜酸细胞瘤可呈中度至高度强化,并且强化曲线常常表现为速升速降的动脉期-门脉期曲线。
3.3 鉴别诊断在鉴别诊断中,需要与其他肾脏肿瘤和良性囊肿进行区分。
肾细胞癌常呈高度强化,而肾嗜酸细胞瘤的强化程度一般较低。
囊肿则表现为无强化或强化程度较低。
4. 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已包含在邮件附件中供参考。
5. 法律名词及注释5.1 肾嗜酸细胞瘤肾嗜酸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肿瘤,通常为良性。
其细胞组织中富含嗜酸性颗粒,常见于儿童和年轻人。
5.2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通过超声波对人体组织进行成像的方法,常用于肾脏肿瘤的初步筛查。
5.3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利用X射线进行断层成像的方法,常用于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形态学和强化特点。
肾嗜酸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肾嗜酸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引言肾嗜酸细胞瘤(Renal Oncocytoma)是一种相对罕见的肾脏疾病,它是由肾小管上皮所产生的良性肿瘤。
由于肾嗜酸细胞瘤的症状较为隐蔽,造成早期诊断困难,因此对其进行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肾嗜酸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影像学表现1. CT扫描表现- 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晰。
- 肿瘤内部常见低密度区,其中可能含有小的钙化灶。
- 肿瘤增强扫描呈轻、均匀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通常高于肾细胞癌。
- 动态增强扫描中肿瘤的灌注曲线呈现慢性肾功能曲线,与肾癌不同。
2. MRI表现- 肿瘤常呈等T1信号,高T2信号。
- 肿瘤边界清晰,形态规整,并有辐射状小管腔房结构。
- 动态增强MRI中肿瘤呈均匀强化,且增强程度较肾癌低。
3. 超声检查表现- 肿瘤呈均匀低回声,边界清晰。
鉴别诊断1. 肾细胞癌- 肾嗜酸细胞瘤的边界更加清楚,增强后的灌注曲线呈现慢性肾功能曲线。
- 肾细胞癌的边界常显示模糊,增强后的灌注曲线呈现速性肾功能曲线。
2. 肾腺瘤- 肾嗜酸细胞瘤与肾腺瘤在影像学上难以鉴别,需结合病理检查确定诊断。
结论肾嗜酸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对于早期检测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CT扫描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肿瘤呈均匀轻度强化,慢性肾功能曲线增强特征有助于与肾细胞癌的鉴别。
MRI和超声检查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确诊仍需通过病理学检查。
专业的医生和合理使用影像学手段可以帮助提高肾嗜酸细胞瘤的早期诊断率,并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1. Xue Y, Wan Q, Shen C, et al. The diagnosis of oncocytoma with 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IVIM-DWI). J Magn Reson Imaging.2019;49(5):1485-1493. doi:10.1002/jmri.263192. Chow WH, Devesa SS, Warren JL, et al. Rising incidence of renal cell cancer in the United States. JAMA. 1999;281(17):1628-1631. doi:10.1001/jama.281.17.16283. Al-Marhoon MS, Aboul-Enein A, Georgopoulos NT. Oncocytoma: An Unusual Renal Mass-A Review of it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Sultan Qaboos Univ Med J. 2015;15(2):e157-165.。
肾嗜酸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肾嗜酸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一、引言肾嗜酸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由肾内的嗜酸细胞恶性增生引起。
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于该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详细介绍肾嗜酸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二、影像学检查方法⒈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肾脏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对于肾嗜酸细胞瘤的超声表现,主要特点包括:肿瘤呈团块状或结节状,边界清楚,质地均匀,回声均匀,常伴有钙化灶或囊变。
⒉ CT扫描CT扫描是肾嗜酸细胞瘤的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CT扫描能够提供更准确的肿瘤大小、部位、形态等信息。
肾嗜酸细胞瘤在CT扫描上的表现为:病灶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常伴有坏死区域。
增强CT 扫描可以显示肿瘤的血供情况。
⒊ MRI扫描MRI扫描在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肾嗜酸细胞瘤在MRI上的特点为:病灶呈低信号或等信号,常伴有囊变区域。
增强MRI可显示肿瘤的血供情况。
三、影像学诊断指标⒈肿瘤大小肾嗜酸细胞瘤的大小对于预后有重要影响。
一般认为,肿瘤直径越大,预后越差。
因此,在影像学诊断中应准确测量肿瘤的大小。
⒉肿瘤内坏死和囊变肾嗜酸细胞瘤常常伴有坏死和囊变。
这些特征在影像学诊断中是重要的指标,可帮助区分肾嗜酸细胞瘤与其他肾脏肿瘤。
⒊血供情况肾嗜酸细胞瘤的血供情况也是影像学诊断的重要指标。
增强CT或MRI可以显示肿瘤的血供情况,进一步确定肿瘤的性质。
四、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肾嗜酸细胞瘤的超声影像、CT扫描影像和MRI影像。
详细的影像资料可以为其他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⒈肾嗜酸细胞瘤:一种由肾内的嗜酸细胞恶性增生引起的罕见肿瘤。
也称为肾髓质癌。
⒉影像学诊断:通过影像学检查手段确定疾病的诊断。
⒊超声检查:利用超声技术进行器官或组织的检查,通过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得图像。
⒋ 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通过X射线扫描获取断层图像。
⒌ MRI扫描:磁共振成像,通过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获取图像。
肾嗜酸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肾嗜酸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背景介绍肾嗜酸细胞瘤(Renal Eosinophilic Tumor,RET)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肿瘤,占所有肾脏肿瘤的1-2%。
它通常表现为肾脏局部的肿块,多数以单发形式出现。
由于肾嗜酸细胞瘤具有多种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因此影像学诊断对于肾嗜酸细胞瘤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影像学表现超声造影在超声检查中,肾嗜酸细胞瘤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界清晰。
肿块内部常可见不均匀的低回声区,伴有明显的血流信号。
此外,超声检查还可以评估肿块的大小、位置和与周围器官的关系。
CT扫描在CT扫描中,肾嗜酸细胞瘤通常呈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晰。
根据肿瘤的组织成分,肾嗜酸细胞瘤可分为低密度、等密度和高密度型。
低密度肿瘤通常由坏死组织或囊变引起,等密度肿瘤通常由纤维组织或肌肉组织组成,高密度肿瘤通常由出血或钙化引起。
此外,肾嗜酸细胞瘤还可以显示出强化的血管。
血流动力学增强的CT检查有助于进一步评估肿瘤的血供情况。
MRI扫描在MRI扫描中,肾嗜酸细胞瘤通常呈低信号或等信号,与周围正常肾实质相比较。
肾嗜酸细胞瘤在T1加权图像上呈明显的低信号,而在T2加权图像上呈等信号。
这种信号特征可以与其他类型的肾脏肿瘤进行鉴别。
MRI扫描还可以提供肾嗜酸细胞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肿瘤对周围结构的侵袭程度。
鉴别诊断肾嗜酸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与其他类型的肾脏肿瘤相似,因此需要与其他肾脏病变进行鉴别诊断。
以下是常见需要鉴别的疾病:1. 肾细胞癌:肾细胞癌是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之一,它通常呈现为实质块状,边界不规则,常伴有明显的强化。
与肾嗜酸细胞瘤相比,肾细胞癌的强化程度更高。
2. 囊性肾病:囊性肾病通常表现为多个囊肿组成的肾脏,囊肿的壁较薄,内部无强化。
与肾嗜酸细胞瘤相比,囊性肾病的影像学表现完全不同。
3. 肾腺瘤:肾腺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肾脏良性肿瘤,它通常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晰,密度均匀。
与肾嗜酸细胞瘤相比,肾腺瘤一般无明显的强化。
肾嗜酸细胞瘤螺旋CT特征及鉴别要点分析姚承;王琰【摘要】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lain and dynamic enhanced scanning in the renal oncocyto-ma (RC), and to compare with 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 (RCC). Method 20 cases of RC were included as study group, another 30 cases of chromophobe RCC were enrolled as the control group, CT manifestations of RC were ob-served, and were compared with chromophobe RCC fo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esion enhancement ratio, and tumor to cortex enhancement index. Result The cell density of RC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renal cortex,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RC had a significantly lower density in corticomedullary, nephrographic and excretory stages compared with renal cortex (P<0.05), while was higher in cortitcomedullary phase than that of renal medulla (P<0.05);RC was smaller in volume than chromophobe RCC, yet the homogeneity of density was higher, and more star-shaped scars were observed in RC (P<0.05). In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scan, RC had higher lesion enhance-ment ratio, and higher tumor to cortex enhancement index in corticomedullary phase and nephrographic phase higher than that of chromophobe RCC,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bserved (P<0.05). Conclusion The CT manifestations of renal oncocytoma are somewhat characterized, whil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enhancement are helpful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目的:观察肾嗜酸细胞瘤的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特征,并与肾嫌色细胞癌进行比较。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征象分析
赵鸿飞;邵晓栋;张晓辉;方明;王国华
【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
【年(卷),期】2024(22)2
【摘要】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CT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RO且术前进行肾脏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31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观察每个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包括病变部位、包膜、瘢痕、强化方式等。
结果纳入的31个RO病例中,12个病灶位于左肾,19个病灶位于右肾,病灶最大直径
1.6cm~9.1cm,平均直径(3.7±1.9)cm。
23个(23/31)表现为外生性生长,22个(22/31)出现纤维包膜,17个(17/31)出现纤维瘢痕,2个(2/31)出现钙化,16个(16/31)出现辐轮状强化,23个(23/31)表现为皮质期中度以上强化,30个(30/31)肿瘤实性部分皮质期不均匀强化,20个(20/31)病灶在实质期和延迟期强化表现均匀,强化程度明显弱于相同层面肾脏正常组织。
结论CT诊断肾嗜酸细胞腺瘤可根据肿瘤的瘢痕、包膜及强化方式等为依据,有助于区分于其他肾脏肿瘤做出鉴别诊断。
【总页数】3页(P118-120)
【作者】赵鸿飞;邵晓栋;张晓辉;方明;王国华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7.2
【相关文献】
1.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CT征象分析与鉴别诊断
2.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征象分析
3.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动态增强CT征象分析
4.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多层螺旋CT征象分析
5.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征象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