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巧打土家民歌《这山没得那山高》的影响力牌

巧打土家民歌《这山没得那山高》的影响力牌

巧打土家民歌《这山没得那山高》的影响力牌
巧打土家民歌《这山没得那山高》的影响力牌

巧打土家民歌《这山没得那山高》的影响力牌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作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山歌的发展和影响力的提升是必须的。2010年10月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了中国土家山歌之乡;2014年11月由国务院公布、国家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土家族民歌》。但是要发展、要提升就必须得有山歌精品。这么多年来,沿河土家族民歌一直在发展,但是真正让世人熟悉、接受、并且传唱的不多。目前,也就只有《这山没得那山高》、《太阳出来照白岩》和《望牛山哥》了。

1957年,沿河歌手张加蓉、田应良等参加贵州第一届工农业余文艺汇演,其中演唱的《太阳出来照白岩》及《栽秧歌》等获优胜奖,待别是《太阳出来照白岩》一首,20世纪80年代被收入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全国民歌集》,成为贵州民歌的代表作之一。2001年,又收入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经典歌曲回放》。2006年贵州民族出版社收入《中国土家族牛角腔民歌选》。2009年3月10日,《太阳出来照白岩》被央视民歌中国博物馆收藏。阎维文、于淑珍等歌手都曾演唱此歌。但是,因为还不具备人人都传唱的条件,所以,也还有待继续进行处理和宣传提升。

同样,土家民歌《这山没得那山高》发展到现在也是走过了段艰难历程。2008年,第二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中,我县的老文化馆长、首届县管专家杨胜华老师负责的“农二哥”组合(成员是:黄旭、杨龙飞、王波)在大赛的决赛上演唱了《这山没得那山高》并获得了优秀奖。之后,该组合凭借这首土家民歌一直在省内大小舞台上演出。2009年4月,铜仁市的梵净山文化旅游节上,凭这首民歌的独特音乐魅力和歌手由个性的唱腔赢得了央视《欢乐中国行》导演王皓的青睐,顺利的上了CCTV3欢乐中国行—魅力梵净山的晚会演出。9月28至30日,参加“为祖国喝彩”央视综合频道连线直播大型文艺演出;10月12至14日,在贵阳参加“全省首届农民艺术节”;10月15至17日,在重庆黔江参加“第二届武陵山民族文化节”;10月18至20日,在贵阳参加“全省首届农民艺术节”颁奖晚会;11月25至30日,在凯里参加“第四届全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2010年8月6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大厅参加《欢乐中国行.铜仁之旅》录制,央视综艺频道录播;8月25日,参加上海世博会贵州馆活动周展演。后面,因为组合人多,不便于发展和管理的情况下,又由我县土家族歌手黄旭个人继续作为该歌曲的宣传推广者,并且取得了更不扉的成绩。2011年6月,获中国西部民歌(花儿)邀请赛“一等奖”;7月,获多彩贵州歌唱大赛铜仁赛区选拔赛原生态类“二等奖”;8月,获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全省原生态类总决赛“银瀑奖”;2012年6月,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专题歌会节目录制,在央视音乐频道、高清频道播出,并在央视一套精编版“特别节目”播出;7月,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毕福剑主持的《暑假七天乐—铜仁行》在铜仁市碧江区大明边城录制,歌手黄旭也获得了本次节目录制的冠军歌手称号;9月,文化部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在湖北武当山举行,由贵州省文化厅选拔,代表贵州省参加比赛,荣获“优秀演唱奖”;10月,受中央电视台“2012中国民族民间歌舞乐盛典”栏目组邀请,在中央电视台1号演播厅演唱,并于11月在央视音乐频道播出;10月,被贵州省文化厅推荐到山东省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音乐类复赛。2013年4月,经过我国著名音乐人王原平老师给黄旭量身定做改编后,使得该歌曲更是声名鹊起。2013年9月,参加国家商务部、宁夏自治区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阿拉伯国家民间艺术展演活动;11

月,参加苏州市委宣传部和铜仁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铜仁·苏州文化旅游活动周——“梵天净土·桃源铜仁”走进苏州系列活动。参与录制《这山就没得那山高沿河土家山歌集锦(之二)》、《天地绝唱——土家高歌》在全国发行。2014年4月,参加CCTV1“星光大道”周赛;随铜仁市组团赴新加坡演出,将土家山歌唱出了国门,推上了国际舞台; 2014年8月,参加央视“争奇斗艳——少数民族冠军歌手争霸赛”土家族专场决赛;9月,作为特邀嘉宾参加宁夏卫视第十二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闭幕式晚会《丝路飞歌》。2015年6月参加贵州省群星奖总决赛获得一等奖。7月24—26日,在台湾花莲举办的第四届亚洲音乐大赛国际总决赛中获得民族唱法金奖。2016年10月参加文化部的第十七届群星奖总决赛获入围奖,也是贵州推送的四大门类节目中唯一一个节目,并响应省文化厅的号召,配合省文化馆在全省作群星奖优秀节目展演。2017年5月9好受邀参加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锦绣中华—魅力西南》的演出,并且受到了国际国内同行的好评。

作为土家民歌来说。《这山没得那山高》有了这么好的影响,完全是有他的魅力的,就歌词中牛郎子儿、牛郎哥儿和小娇妹儿,土家族特有的衬词,全在嗨C左右的音区音乐,以及其他民族没有的音乐结构,注定了该歌曲的影响力和受欢迎度。

要让该歌曲让更多的人知道和接受,那还由很多事情要做,并且是在眉睫的事情。拍MV就是首当其中的,既宣传了歌曲,还有也宣传了地方的人文、景点等。还要主动联系外界的演出市场、团体、和媒体,并且以该歌曲为题,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和创造才能,以歌剧或者舞台剧的形式呈现。这样歌曲的影响力得到了提升,同时土家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影响也得到提升。

戏曲音乐知识

戏曲音乐知识 戏曲艺术中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刻划人物性格,烘托舞台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也是区别不同剧种的重要标志。戏曲音乐来源于民歌、曲艺、歌舞、器乐等多种音乐成份,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简史 戏曲艺术的形成,一般认为始于12世纪前后的宋杂剧和金院本时期。但是包含音乐、舞蹈、戏剧因素的综合艺术,可追溯到先秦的乐舞、俳优,汉代的歌舞戏、角抵戏,隋唐的代面、拨头、踏摇娘、参军戏、俗讲等。在杂剧形成之前,戏曲艺术已经历了一个长达数百年的漫长的孕育发展阶段。 初期的南戏,其音乐多为村坊小曲,后来吸收了当时流行于勾栏瓦舍的曲艺音乐如唱赚、诸宫调等;同时又继承了前代的歌舞音乐如唐、宋大曲的某些因素。南戏把歌唱、念白、舞蹈、表演、戏剧情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确立了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 比南戏稍晚,在北宋杂剧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杂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出现的第一个高潮。元杂剧大多是一楔四折,连贯地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每1折用1个“套数”,每1套数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这种结构近似诸宫调。演出时每折只由1个主角演唱,其他角色只

说不唱。到14世纪元代末叶,元杂剧逐渐衰微,南戏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传奇”的剧本体制,盛行于明代。 传奇不限于一楔四折,可分为更多折;它所用的曲牌套数,不受1个宫调的限制,可以“借宫”;登场人物均有说有唱。明代传奇的音乐复杂多样,特别著名的有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16世纪出现了四大声腔争奇斗妍的局面,促进了戏曲音乐的发展。 18世纪清代戏曲又有进一步的发展,除明代相传下来的昆腔、弋阳腔继续流行外,还相继出现了梆子腔、罗罗腔、唢呐腔、巫娘腔、吹腔、西皮腔、二黄腔等戏曲声腔,其中以梆子腔和皮黄腔(西皮、二黄)影响最大,一直流传至今,为许多剧种所采用。 17世纪明末清初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地方剧种,如徽剧、汉剧、湘剧、婺剧、赣剧、川剧、闽剧、桂剧、滇剧以及北方诸省众多的梆子剧种。清代道光、咸丰(1821~1861)年间,在北京逐渐形成的京剧,熔徽、汉二调于一炉,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于剧坛,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逐渐遍及全国。京剧的形成,是戏曲史上的一件大事。清代中叶以来,出现了大量的地方戏,如花鼓戏、滩簧戏以及越剧、评剧、吕剧等等。总之,中国戏曲剧种繁多,每个剧种的音乐,风格各异。 二、戏曲音乐的组成及其功用

土家族风俗歌及音乐艺术赏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d18572266.html, 土家族风俗歌及音乐艺术赏析 作者:徐燕琴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2期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有自己特色的语言和民歌。土家族是居住在我国湘西地区的一个民族,土家族的人们能歌善舞,土家民族歌曲、风俗歌等也是我国民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针对土家族的风俗歌、民歌进行分析,欣赏土家族歌曲中的音乐艺术。 关键词:土家族;风俗歌;民歌;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172-01 土家族民歌通俗易懂,呈现的故事生动有趣,从其民歌中就可以看出土家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本文针对土家族的民歌特色和音乐艺术特征进行欣赏。 一、土家族民歌 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民族,其民歌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总的来说土家民歌是在土家族人们劳动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土家族在劳动、结婚、祭祀等活动中,都会载歌载舞,土家族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创作中很多的民歌,我们可以将土家族的民歌分为5个类别。 (1)风俗歌曲。 土家族民歌的产生大多和当地的风俗、习惯等有关,著名的音乐家巴托克曾经说过,每一首民间音乐中都含有一定的任务,和其产生地区的风俗、生活习惯等有关系。百姓在生活、劳动中歌唱和演奏,成为音乐的支配者,这就是所谓风俗,是传统的,民间的、民族的。土家族的风俗歌曲在不同的活动、不同的事件中有不同的风俗歌曲,结婚有哭嫁歌曲,丧事有哭丧歌曲、过节有庆祝节日的歌曲等等,其中在土家歌曲中最有名的有哭嫁歌曲,其中讲述了土家族的婚俗史,在结婚的大喜日子里,一定要唱一唱哭嫁歌曲,将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进行表达。 (2)号子。 号子也算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一个种类,号子分为很多种,例如船工号子、拉木号子等,每一种号子都有独特的艺术特性,土家族的民歌中号子非常的丰富,在众多的号子中船工号子最具有特色。号子产生在土家族儿女劳作间和拉纤活动中,主要是对各项劳动进行鼓励和协调,将劳作中的疲劳进行消除,鼓励士气,抒发人在劳作中的感情,这些感情大多是积极向上的,号子的声音,非常有穿透力,给人鼓励。

恩施民俗文化

恩施州民俗文化 一、恩施民歌 特点: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全面,与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清新凄艳、乡土风俗、儿女情长,是土家民歌的主要特色。优美衬词的烘托,男女对唱的方式,唱白夹杂、歌舞并举的“路数”,洒脱泼辣的抒怀,爱情婚 姻的主题等,构成了恩施民歌独特的地域特色。 1、《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 首优秀民歌之一。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2、《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柑 子结果姐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3、《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 个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 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二、土家民族舞蹈 1、摆手舞 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物 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按其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特点:土家摆手舞基本风格是以手的动作带动身体转动,左右摆动,双手自然屈伸,舞姿粗犷健美。 2、撒尔嗬,又名跳丧鼓,是土家人的祭祀歌舞。野三关是“撒尔嗬”的发源地,其唱腔古老独特,其动作粗犷 豪放,其鼓点明快、节奏感强。内容大多为追念死者的生平劳绩,土家人把白丧事当作红喜事来办,把死亡看成登入极乐世界, 表现了土家民族最质朴的生命观。 3、板凳龙舞是苗族请番薯神保佑番薯收成好的一种舞蹈形式。男女表演者排成长蛇阵,手握板凳腿转着火堆舞动,就像龙在腾飞。 4、傩戏一一本意是满足人们的一种愿望,驱逐疫鬼,消灾纳福,多为喜庆场合演岀。表演形式丰富,融法事和戏剧于一 体。唱腔音乐丰富多彩。获奖剧目《姜女下池》《禾多多》《剃那比》。 三、土家风俗、节日 女儿会——被誉为“土家情人节”,是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集体择偶为主要目的的节日盛会。其主要特征是以歌为媒,自主择偶。 月半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岀嫁的女儿, 端午节一一土家人过端午节有吃粽子、门上插艾蒿、饮雄黄酒、戴香包、划龙舟等多种习俗。 生的庆典——祝米土家族人家生了孩子,必会对小生命的岀世举行热烈庆典,俗称“整祝米酒”。时间定于“洗三”那天,或定于满月之际。无论地位贵贱,婴儿的外祖母在这天都将享受到上等贵客的殊荣。 爱的庆典―― 哭嫁土家族女儿岀嫁之前要哭嫁。是土家族婚俗中最富有人情韵味的文化特色。哭嫁本是对封建礼教取代土家族自由婚俗的一种反叛,后来,逐渐形成了以悲言喜的文化形态。(哭嫁完全是一种热热闹闹的爱的庆典形式)死的庆典―― 跳丧详细介绍见土家民族舞蹈中(撒尔嗬) 四、土家饮食文化 土腊肉一一高山地带的农家习惯将猪肉俺盐后上炕烘干,猪肉多年不变质,长期储存。 合渣一一最为着名的为宣恩县张关一带的肉末合渣。将合渣冷冻成坨,并掺入肉末与鸡蛋,其色橙黄鲜艳,特别可口。 酢辣椒一一土家人的一种咸菜品种,香鲜而焦黄,常与腊肉一并混炒,油厚而不腻。 利川柏杨——豆腐干恩施――地牯牛 近四年已考过内容:08 年:家乡的桥;09年实践:写民歌、讲故事、谈习俗;10 年实践:旅游景区、广 告词、导游词、建议;11 年作文《家乡的名片》,说明文阅读“桥隧博物馆-宜万铁路”。

音乐在中国戏曲中的应用

音乐在戏曲中的运用 人们常说中国戏曲不单只是音乐与戏剧的结合,而同时是一种综合艺术。因为它包含有文学、音乐、表演、美术等各种成分。这每一种成分都有各自的艺术特性,但当它们进入戏曲以后,就又都或直接或间接地与音乐发生了关系。 音乐作为中国戏曲的一个元素也叫戏曲音乐。戏曲音乐是指戏曲里的歌唱与伴奏。音乐在戏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音乐艺术有多种形式:有声乐(独唱、重唱、合唱),器乐(独奏、重奏、管弦乐);还有舞蹈音乐、说唱音乐、电影音乐等等。而戏曲音乐与上述这些音乐形式的区别就在于它和戏剧的结合。这种结合,使得戏曲音乐必须体现着、适应着戏剧的要求,否则它就不成其为戏曲音乐,没有存在的意义了。这种结合也使戏曲音乐形成了它特有的结构形式、表现方法与艺术技巧,并且和戏曲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段都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戏曲音乐也是一种戏剧性的音乐。戏曲音乐,无论是它的声乐或器乐,都是作为戏剧性的表现手段而出现的。戏曲舞台上的独唱与音乐会的独唱有所不同。后者是以独唱演员的身分与观众见面的,而前者则必须以剧中人的身分进行表演。如果戏曲音乐不能紧紧围绕戏剧的情节而展开,就会失去它作为戏剧性音乐的特质,再美好的音乐在戏剧中也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不能引人入胜。 戏曲音乐有它特有的一套戏剧化的结构形式与表现方法。例如,我们在戏曲音乐中常见的板式变化(如:慢板、原板、快板等诸种板式的转换),曲牌变化(各种曲牌互相联结成套),声腔变化(如:西皮转为二黄,北曲转为南曲),调式调性的变化(如:正调转为反调,欢音变为苦音),以及音色的变化(各种行当的不同唱法,各种乐器的配置与组合)等等方法,便都是为了上述戏剧性的要求而运用的。 戏曲音乐还有一种特性,就是与戏剧表演直接相结合。虽然,用音乐来配合舞台表演的并不只限于戏曲、话剧,乃至杂技表演也往往配以音乐。但它们仍然不同于戏曲音乐,因为它们并不直接与表演动作相结合。话剧的音乐只是作为一种渲染气氛的辅助手段而用,杂技表演的音乐则只是作为一种衬托出现,它们的表演动作与音乐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但是,由于戏曲表演的特殊形式,使它成为一种音乐化了的戏剧表演,无论是念白、动作,都需要有一定的节奏感或韵律美。比如念白,戏曲的念白无论是韵白或方言土白,除讲究音调的抑扬与节奏的铿锵外,语气、速度,也都很注意音乐性。表演的身段、台步,又十分注重形体的美。在运动时它是一系列优美的舞姿的组合,静止时则具有雕塑式的造型美。这种特点,对音乐与表演两者都提出了要求,要它们直接结合,融为一体。表演动作必须融化在音乐的节奏与气氛之中,而音乐则必须适应表演动作的要求,为之提供这样的条件,足以使表演动作能藉此得到充分的发挥。 另外,戏曲舞台上如何表现环境的真实,使空旷的舞台具有环境的真实感呢?这就又对音乐提出了要求,要它担负起描写环境、渲染气氛的任务。用音乐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生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生 樊果 一、何为戏剧和戏曲? “戏曲”一词,首见于元人陶宗仪《辍耕录》,云:“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浑、词说:”明人称 戏剧常用“北曲”南曲“传奇”“乐府”至王国维直承陶宗仪之说,用“戏曲”一词来泛指中国传统戏剧。 王国维先生于《戏曲考源》中提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对于这个概念:任中敏先生在《对王国维戏曲理论的简评》中认为:王国维模糊了“戏剧”与“戏曲”的概念,单呼戏曲所取太狭,所失太多,以戏曲概括戏居,难免陷入但要唱不要白之嫌。周华斌在《中国戏剧的起源及“戏剧发生学”》中认为:“传统戏剧形态,实际上是多元并存的,除了作为“戏曲”的主体以外,还呈现包括原始性戏剧)宗教仪式戏剧,节令民俗戏剧(如傩戏、庙戏、社火戏剧)在内的多种形态。刘桢在《20世纪中国戏剧学批判》中认为:“如果拘泥于戏曲研究理论,所失更多。事实上也是,中国戏曲特征不断被强化而同时我们的研究视界则呈萎化之态。”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又下定义为:“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戏剧概念同戏剧形态直接相连,对于戏剧形态,许多学者尝试过不同的界定,洛地将戏剧划分为:“戏弄”“戏文”“戏曲”三种形态。周华斌将戏剧划分为“戏”“戏剧”“戏曲”三种形态,他说:“戏是意味着拟兽的、持戈的、伴有鼓声秦的议式性舞蹈,这种舞蹈表演泛见于原始狩猎时期的图腾议式。后世亦有于战斗操练、战前示威、战后庆功、以及种种祭祀性议式。其中,除了“力”和“武”的展现外。不乏“扮演”、“表演”因素和两两相斗的“矛盾“冲突,亦即戏剧的萌芽……诸艺杂陈的“百戏”来源于原始拟兽舞蹈的“戏”,又是后世“戏剧”和戏曲“的母体”周华斌生先生所讲的“戏”是洛地先生所讲的“戏弄”的来源。《戏、戏剧、戏曲》,见《艺术学教育与科研》1999年第2期。叶长海则按时间顺序将从古到今的戏剧划分为原始戏剧、上古戏剧、古典戏剧、近代戏剧、现代戏剧五个阶段,他认为:“要探素戏剧的起源就要主要研究第1阶段,兼及第2阶段,如果要探索戏剧的成熟就要求主要研究第2阶段,兼及第3阶段。”从以上三种分类来看,戏剧是一个历时性的动态概念。从发生到成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艺术形式上也有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比如说汉代以后,曾产生过角羝戏、歌舞戏、参军戏、滑稽戏以及受到印度梵剧影响的西域戏剧,宋代以后,曾产生过杂剧、目连戏、傩戏、南戏、明代产生传奇,清代产生京剧等大批地方戏,清末产生文明戏,20年代有了话剧、歌剧,建国后产生不少秧歌剧、花灯剧、采茶剧以及曲剧、影调戏等等。王廷信老师认为《在中国戏剧之发生》中认为戏剧是以“扮演”为形式本体的艺术。“扮演”之中“潜藏着”戏剧四要素—演员、观众、剧场和剧本。扮演中的演员:扮演指的是一种“戏剧行为”。这种行为是由“演员”来进行的。所以,“扮演”实际指的是“演员”的“装扮表演”人进入“扮演”行为之时,恰就是他成为“演员”之时,所以,进行“扮演”的人当然就是“演员”了。 扮演中的观众:扮演行为出现的时候,意味着两种情况。一是自演自赏,二是为他人观赏而扮演。前者可说扮演者身兼演员与观众二职,但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观众,后者将演员与观众分开,演者自演、观者自观。故云扮演中潜藏着观众。扮演中的“剧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剧场是一种专门用于戏剧表演的“观演”场所,当戏剧走向成熟之后,才有专门性的演剧场所—剧场的出现。但在此之前,许多场所都有扮演行为出现(如宗教祭祀场所、广场空地的撂地作场等)这些场所都是正式剧场的前身。正是因为扮演行为而赋予了一个场所的“剧场”意义。扮演中的“剧本”:剧本是剧作者用来进行戏剧创作的文学体裁,剧本的出现也是戏剧成熟之后的事情。但在剧本出现之前,戏剧扮演忆经开始萌生,甚至有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湘西土家族情歌的语言艺术

第27卷第3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5月V ol.27,N o.3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y.2006湘西土家族情歌的语言艺术 Ξ 石雯丽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摘 要:湘西土家情歌是湘西主要的民间文学样式,它通俗质朴、风趣含蓄、富有韵律、形象生动,具有着浓厚的 艺术氛围。 关键词:湘西;土家情歌;语言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I277.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06)03-0082-03 作者简介:石雯丽(1968-),女,湖南花垣人,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湘西土家情歌是民间文学中最早产生,又一直伴随土家人由远古走向今天的主要民间文学样式。“土司地处万山之中,凡耕作出入,男女同行,无拘亲疏。道途相遇,不分男女,以歌声为奸淫之媒,虽亲夫当前,无所畏避。”[1](P170)湘西土家人“以歌为媒”,自由恋爱自古成习。要想成就一段姻缘,唱歌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彼此用歌声表情达意互诉衷肠。“好水洗衣不用槌,好姐连歌不用媒,阵阵山歌架起桥,情哥情姐桥上会。”[2](P50)只要遇到自己心仪的异性,不管是在日常生活或是在特定节日里(如土家社巴节)都会敞开歌喉,尽情表达爱慕之意,思念之情。“青山田园美如画,吊脚楼住毕兹卡,郎如青山妹似花,歌声恋情传佳话。”[2](P51)湘西土家情歌种类繁多,依据男女的相恋过程,可分为动心歌、试探歌、赞美歌、挑逗歌、初恋歌、迷恋歌、相思歌、反抗歌等等种类。湘西土家情歌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形象的措辞、真挚微妙的情感、富有音乐性的声韵等,展现出独特的生活情景及文化风情,因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下面 从其语言运用角度进行探讨。 一、通俗质朴 湘西土家情歌的语言,多是从口语中提炼出来的结晶,既通俗,又雅致,既质朴,又清新。因此,“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平淡中见新奇,浅显里寓深意,质朴中含清新,清新里显质朴。不论是对唱、叙述、还是描写一件事、吟唱一个人,虽然用的都是通俗的口语,却如泥土般纯朴,绿叶上滚动露珠儿般清新感人,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平易自然、质朴生动。如: 松柏生在大山坡,常年四季叶不落,一根青藤缠上树,扭来扭去解不脱。[3](P61) 我想阿妹想得呆,粪桶当作水桶抬,菜园当作内房进,衣柜当作大门开。[3](P60) 这些情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风花雪月的描写,有的是湘西土家山区人民常见常听的口语, Ξ收稿日期:2006-04-24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前言: 1.中国民间音乐:指在民间形成的,由“无名氏”创作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各 种音乐体裁,即民歌,民间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五种类型的音乐。 2.民间音乐又分: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综合 性乐种。 3.说唱音乐包括:单弦、大鼓、评弹、道情、琴书、牌子曲等上百种不同的 曲种。 4.戏曲音乐的四大声腔系统: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两大声腔类型:四 大声腔系统和民间歌舞类型、民间说唱类型。 5.戏曲唱腔的三种结构体式:曲牌连缀体、板式变化体、曲牌连缀体与板式变化 体相结合的综合体。 6.文人音乐:指的是历代由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人士创作或参与创作的 传统音乐。主要包括:古琴音乐(汉人唯一的乐器,古琴原称“琴”又称“七弦琴”)、词调音乐(配合着古典诗词而歌唱的一种音乐体裁形式) 7.宫廷音乐:指历代统治者在宫廷内部或朝廷仪式中使用的、为宫廷统治者服务 的音乐。 8.宗教与祭祀音乐:指的是由宗教神职人员或其他信徒在宗教场所演奏,或是普 通百姓在世俗场合为宗教信仰与祭祀目的而演奏的音乐。 9.中国传统音乐所使用的三大音乐体系:中国音乐体系、欧洲音乐体系、波斯- 阿拉伯音乐体系。 10.中国现有的三种音乐形式:纯西方的音乐形式在中国的再现、西方专业音乐 文化二十世纪进入中国,跟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音乐、依然在民间自生自灭的中国传统音乐。 ★秦陇音乐: 11.花儿的音乐特点:又名“山歌”“少年”,自由高亢,乡土气息很浓,以上 下句体曲调结构为基础,但旋律衬腔比较丰富,旋律线起伏跌宕,富有层次感。花儿的曲调以“令”称呼,分“大令”“小令”,“大令”旋律悠长,结构清晰,多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方法演唱。“小令”节奏规整,乐段结构内变化较多,旋律受小调影响较多,大多用真声演唱。 12.信天游的音乐特点:自由奔放高亢嘹亮,旋律舒展直敞,大多是上下句构成 的单乐段,上句比较开放宽阔,下句比较收拢,趋于稳定。 13.山曲爬山调的音乐特点和信天游花儿的大部分一样,只是它的旋律起伏较大, 大跳音程更多,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西部农业区。 14.号子的音乐特点:音乐节奏富有律动性,坚定有力果敢豪迈。音乐比较简朴, 乐汇材料比较经济,音乐性格具有果敢坚定豪迈的特点。 15.山歌的音乐特点: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常用上扬音来抒发感情。乐 段结构简单,乐句内部的结构变化手法较多。(上扬音是山歌中最常见的旋律成分,也是山歌音乐形式中最典型的特征)。 16.秦腔:大约形成于明代,是“秦声”音乐风格的典型代表。流行于西北各省 区,是梆子腔系戏曲的鼻祖。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花音(欢音)、苦音(哭音)两种,前者长于表现欢快、喜悦情绪,使用正声音阶,强调sol、mi、la三音,即在一个以徵音为核心的“双四度”框架基础上,形成“正声音阶”;后者善于抒发悲愤、凄凉情感,使用“变体清商音

湘西的歌

湘西伢儿的歌 授课年级:四年级 执教者:湘西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小李密 教学目标: 1、欣赏湘西民间音乐,激发学生对湘西民间音乐的喜爱之情。 2、能自信地用湘西方言唱土家族民歌《》,从中体验用方言 学唱民歌的乐趣。 3、能积极地参与《》的表演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表现力。教学设想: 湘西是歌舞的海洋,打击乐的世界。浩如烟海、独特优美的民间音乐舞蹈绚丽多彩,灿若星辰,赏心悦目,且源远流长。为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发和传承湘西民间音乐与歌舞,展现极其丰富的湘西本土音乐文化的内涵,使学生得到别开生面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这是我们设计这课的目的。在学习《湘西伢儿的歌》这课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湘西地理位置、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风土人情,感受湘西土家族、苗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再通过用湘西方言学唱土家族民歌并参与表演,体验土家人欢歌劲舞的火热情景,从中理解探究、互动、合作教学理念的真谛,从而达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拓展学生音乐视野的目的。 重点:用湘西方言学唱土家族民歌。 难点:分小组学习原生态土家族摆手舞的基本舞步,舂碓的基本动作,

围着碓坑欢乐歌舞的场景。 教学准备:钢琴、自制的土家族打击乐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6分钟) 1、师生伴随着浓郁的土家族音乐《调年酒歌》,欢快地跳着摆手 舞进入教室。 2、师生问好: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来自哪里? 学生:―――― 老师:用土家语、普通话向同学们问好,用苗语、普通话向与会教师问好。 学生:向老师问好。 3、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我的家乡湘西。在坐的 有谁去过湘西?是否能谈一谈你所知道的湘西呢? 学生:――――(师表扬) 4、出示课题《湘西伢儿的歌》(课件一) 5、简介湘西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风土人情。(课件二) 老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很地道,(今天我们就学习《湘西伢儿的歌》。)咱们湘西地处湖南省的西北部(湖南省地图),一共有八个县市, 最南边的是苗族聚集的凤凰县,最北边的是土家族聚集的龙山 县(湘西地图)。咱们湘西山青水秀,鸟语花香,这里呀山美、 水美、人更美,今年还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之一呢(湘西

第一讲 戏曲的起源

第一讲戏曲的起源 一、人类戏剧的起源 人类戏剧的起源是什么呢?从发生学的角度去追溯戏剧的起源,我们可以一直追寻到原始人类部落里的宗教仪式歌舞。一般认为,戏剧源于模仿,当原始人类部族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够创造文字、音乐和诗歌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创作建立在模仿基础上的原始哑剧和仪式舞蹈了。作为一种思想的外在符号,行为远比语言更为直接。模仿的动机从属于原始宗教意识,例如交感巫术观念使原始人类相信模仿活动能够导致其自身命运的改变。这种认识和实践的结果导致了原始戏剧形态的诞生。 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古老的民族,当它最初举行庆贺神明诞生或欢度节日庆典的宗教仪式时,都会和原始戏剧相遇。 1.古埃及祭祀俄塞里斯神。比如说5000年前古埃及人们祭祀尼罗河神俄赛里斯神时,当时就有纪念这些神灵的盛大装扮表演。 对俄赛里斯神的敬奉源于人类最初的自然崇拜心理。这个神体现植物的生长和尼罗河对于生命的繁殖力,而俄赛里斯的经历则包含在一则有趣的传说里。据说在远古时代,他是一个仁慈的统治者.教民农耕及其它手艺,并授之以法。后来遭到他的兄弟、邪恶的赛托的暗害,尸体被剁成肉块.分散到各地。他的妻子、也即他的姊妹埃西斯到处寻找这些肉块.然后把它们护台起来,他的尸体神奇地复活了。生还的俄赛里斯神夺回了他的王国,继续维持了一段时间的仁政后,又到了地狱.成为阴间的最高审判官。他的遗腹子荷拉斯长大后成为勇士,杀了赛托,报了杀父之仇。 在这个故事中,俄赛里斯的死亡和复活象征了尼罗河涨落的自然规律:它在每年的秋天降落,到了来年春天则洪水泛滥。不仅如此,人们还在俄赛里斯死亡和复活的经历中,寄寓了永生不死的期待和愿望。既然俄赛里斯能够战胜死亡,那么,人们只要笃信并虔诚地供奉这一神明,也必然能得到他所赐予的长生不死的恩典。当然,其条件是,必须像俄赛里斯一样,保持住完整的尸体,也就是千方百计地防止阳间遗体的消灭。这种来世观点的产生,不仅使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巨型墓葬建筑以及稍后一些的大型神庙建筑开始纷纷破土动工,尸体制成木乃伊的技术大为发展,而且使人们对俄赛里斯神的供奉和祭记活动蔚为大观。而戏剧的雏形.就蕴藏在这些供奉和祭把活动中。 2.古希腊戏剧与祭祀狄俄尼索斯 希腊人喜爱酒,田野里到处种植着葡萄藤,酿造作坊遍布城乡,每逢节日庆典,无数的居民都把自己灌得醇也陶陶。酒有火一样的性格,它使入兴奋,使人手舞足路,使人充满了

戏曲音乐的构成与体现

戏曲音乐的构成与体现 一、戏曲音乐的构成 戏曲是音乐文学。古往今来,人们摸索出两种不同的戏曲音乐结构方式。 一种是大量增加曲调,以丰富其表现力。此法最早出现,并为南北曲所采用,后来为昆曲、高腔所继承。积累下来,既有字少声多、旋律性强的抒情性曲调,也有字多声少、朗诵性强的叙事性曲调;既有高亢遒劲的北曲,又有婉丽妩媚的南曲;既有典雅端庄的传统歌曲,又有诙谐轻松的民间小调。如何统系这些曲调,需要严格复杂的技术规范。于是就有宫调、套数、集曲、赠板等等章法,并由此发展成一种固定的音乐结构形式,这就是曲联体。 一种是逐步减少曲调,这是近三百年来出现的又一种音乐戏剧化的方法。其中个别表现力强的、旋律发展可能性大的曲调,逐渐被保存下来。以这种曲调为基础,通过节拍和节奏变化的方法,衍变派生出一系列不同形式的曲调。字少声多的抒情性曲调(“声情多而词情少”),系从基本曲调基础上,作节奏上、旋律上的延伸扩展,字多声少的叙事性曲调(“词情多而声情少”),则将基本曲调作节奏上、旋律上的紧缩简化。梆子、皮黄系统的剧种,都是采用的这种方法。它们虽然拥有名目繁多的板式,但所有板式都是从一种基本曲调衍变出来,自然具有统一协调的性质,而不存在芜杂零乱的问题,无须再有诸如宫调等等繁难的技术规范。此法简便易行,遂为新兴剧种普遍采用,而成为又一种固定的音乐结构形式,这就是板腔体。这两种戏曲音乐结构方法,是中国戏曲特有的戏曲音乐的民族形式,自然不同于随歌随曲的外国歌剧。 1、曲联体 这种结构方法的基础是长短句的曲牌。所谓曲牌,就是用以按谱填词的约定俗成的曲调。 为了表达复杂的音乐内容,原本单支的曲牌,可以按宫调理论组合相联成套。这就是套数。 起先可能是同一曲调的反复演唱,如北曲的【么篇】、南曲的【前腔】。后来又有两支或三支曲调循环交替的形式,俗称子母调。如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循环用【滚绣球】【倘秀才】等。 作为一个音乐单元,这已经就是套数。完整的小型套数,是北宋时出现的缠令。(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唱赚在京师日,有缠令、缠达。有引子、尾声为缠令。” 再进一步,就有了多支不同曲调的组合。一般前有引子,中为过曲,后有尾声,形成一个完整的大型的音乐与文学系统。这种套数又有长套、短套之分,区别就在于过曲部分曲调的多少。套数还有南套(全由南曲组成)、北套(全由北曲组成)、南北合套(一支北曲、一支南曲交替组成)、南北联套(一套或几套南曲与一套或几套北曲组成)的不同。北曲高亢雄壮,南曲婉约妩媚,组合起来,可达到相反相辅相成的效果。如《长生殿·絮阁》出,凡杨贵妃所唱为北曲,凡唐明皇、高力士、永新所唱均为南曲,表现出对立双方的性格与心理冲突。 如果说宫调是戏曲音乐的旋律问题,那么构成套数的另一要素还有节奏,即各个曲调间的板式变化。 引子和尾声通常为散板,散起散落。过曲则一般慢曲在前,中曲次之,急曲在后。一组套曲就这样按照“散、慢、中、快、散”的节奏发展变化。如明传奇《南柯记·瑶台》一套9支曲调(曲牌),第1支为散板,第2-6支为三眼板,第7、8支为一眼板,最后1支为散板。 这里所谓板眼,类似简谱中的小节线。板为强拍,以板击打;眼为弱拍与次强拍,以鼓点眼。因此,所谓板眼,是按强拍出现周期的不同而作的区分。比较快的有板无眼,是一拍子(1/4),又称流水板;稍慢一点依次为一板一眼,是二拍子(2/4),又称一眼板;一板三眼,是四拍子(4/4,其第一拍为板,其余三拍为眼),又称三眼板。 还有一种赠板,是将抒情性的四拍子在节奏上再扩增一倍,成为八拍子(8/4)的曲调,旋律便更为华丽。所以,赠板是戏曲音乐的一种艺术处理手法。 集曲是又一种戏曲音乐的艺术处理手法。所谓集曲,是南曲取若干支曲牌,按照一定规律,各摘取其中的若干乐句,另行组成新曲。如《琵琶记·称庆》出蔡伯喈所唱【锦堂月】,即采【昼锦堂】一曲之前半,与【月上锦堂】一曲之后半集为新曲。每支曲牌都有一定的声情,集曲可以集多种声情于一体。 北曲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集曲,却有借宫。所谓借宫,是指为了增加乐曲的变化,在一个宫调的套曲中,按照一定规律,借用另一个宫调的个别曲牌。如《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在【正宫·端正好】套内,借用了般涉调的【耍孩儿】二曲。 北曲的借宫与南曲的集曲,统称犯调。所谓犯调是指:一是从这一宫调“犯”入另一宫调,二是从这一曲调“犯”入另一曲调。 利用曲牌间格调的对比,是第三种戏曲音乐的艺术处理手法。所谓格调,是指慢曲、急曲与细曲、粗曲的音乐特色。一般

中国土家山歌之乡——沿河

中国土家山歌之乡——沿河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角,铜仁地区北部、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的乌江中下游。乌江流经沿河132公里,目前航运能力300吨级,彭水电站建成后通航能力可提高到500吨级。县城东风码头是乌江在贵州境内最大的码头,水上交通快速、便捷,上抵遵义余庆,下出涪陵直达重庆或江、浙、沪等地区。沿河区位优势明显,是黔、渝、湘、鄂边区物资的集散地,素有“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之称。2010年10月18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被命名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 县处在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东北边缘斜坡,大娄山脉与武陵山脉交错地带,乌江由南至北纵贯全境,地势西北部和东南部高,中部低,由西北、东南向中部乌江河谷倾斜。 文化旅游产业 沿河特定的地理位臵、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乌江山峡、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自然风光,旖旎迷人;以土家族为主体的民风民俗,浓郁古朴;以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等为主体的红色文化,独具魅力。 乌江流经沿河132千米,从南至北由夹石峡、黎芝峡、银童峡、土坨峡和王坨峡五个峡段,峡长89公里,峡岸奇峰对峙、流泉飞泻、怪石嵯峨、古树苍劲、景观独特、蔚为壮观。名副其实的乌江百里画廊,除了神奇的自然风光,更有其神秘的古代乌江文明。古镇洪渡、龚滩、思渠、淇滩、夹石等记载了乌江的历史沧桑;沿河县城东岸唐代思州古城见证了沿河曾经拥有的繁华;思渠荷叶坪古城遗址、麻竹溪古城遗址、石马古城遗址蕴藏着许多历史谜团;乌江古纤道记录了先民开发乌江流域的足迹;鸾塘书院是今贵州历史上最早的书院。沿河乌江山峡不仅是千里乌江自然风光的精妙之笔,更是研究古代乌江文明的巨大宝藏,沿河也因此被誉为“乌江缩影古思州”。“乌江缩影古思

我国的戏曲艺术是怎么产生和发展的

我国的戏曲艺术是怎么产生和发展的? 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艺术,它们是: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的梵剧、中国的戏曲。中国的戏曲成熟得较晚,到12世纪才形成完整的形态。在8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革新与改进,持续至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戏曲艺术的萌芽,早在上古时期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即已出现。但它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发育成长阶段,直到宋、金时期,才在传统歌舞、说唱和滑稽戏等几种艺术形式统合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戏曲形态。 (1)宋代,北方的杂剧和南方的南戏,是我国最早的两种戏曲形式。北杂剧主要继承了说唱曲种诸宫调的艺术传统,并综合其他一些艺术形式。它采用曲牌联套的音乐结构,音韵、技巧及演唱方法考究。南戏源于民间歌舞小戏,在此基础上吸收了一些传统曲调,并与宋杂剧、说唱艺术相结合。(2)元代是杂剧发展的鼎盛时期。元杂剧继承了宋、金杂剧的传统,并继续吸收其他音乐形式的成就。这个时期,出现了关汉卿等一批杰出的剧作家,产生出大量优秀作品。(3)北杂剧随着元的统一而南移,曾盛极一时。至元末明初,杂剧被新新兴的传奇取代。传奇是在南戏的基础上,吸收了解北杂剧的丰富成果而形成的。(4)多种戏曲腔调的兴起,是明代戏曲音乐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又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戏曲的发展。特别是明末清初花布乱弹句的兴起,以致皮黄腔为主声调的京剧的形成。它成为我国戏曲集大成的国粹艺术。(5)清代,在上述各声腔系统的戏曲剧种传播、发展的同时,民间又产生出多种地方小戏。这些民间小戏的特点是载歌载舞,但表现手法较简单,戏剧化的程度不高。我国少数民族的戏曲,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吉林、等,主要剧种有:藏族的藏剧、朝鲜族的唱剧、壮族的壮剧、白族的白剧、傣族的傣剧、侗族的侗剧、苗族的苗剧等。总之,我国的戏曲艺术,在8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革新与改进,持续至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说唱音乐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1、叙述性为了能将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传述清楚,说唱音乐以叙述性曲调为主。它主要采用半说半唱、似说似唱、唱中有说、说中有唱的曲调讲唱故事。同时,它的许多曲调又兼具叙事和抒情的弹性功能:速度较慢、曲调装饰较多时,适于表现抒情的、委婉的性格或悲哀的情绪;速度中等、曲调简洁时,适于表现平静的心情和客观叙述故事的发展;速度很快、曲调起伏跌宕时,适于表现欢快的、激动的或愤怒的情绪。由于这个特点,说唱音乐的叙述性与抒情性的转换中既方便又协调。 2、叙事和代言相结合的表现方法说唱音乐采用一人多角的表演方式。在讲唱故事的过程中,既使用第三人称的傻事体,也使用第一人称的故事人物的代言体。叙事时从客观的讲述故事情节的发展,代言时则模拟故事中人物的口吻、表情、姿态、性格,将我物的音容笑貌准确地表现出来。这种模拟不能像戏曲表演那样依靠演员的性别、音色、化妆和道具,而是靠一两个说唱演员的表情、语气和有限的姿态、动作。因此说唱演员对人物的表演更要强调神似。从这一点上来说,说唱赏的表演难度更大。说唱演员不能充分进入角色,而是时进时出,时而是角色的模拟,时而又要加入客观的叙述和评价。由于这样的表演性质,说唱音乐就要对曲调进行选择,既要便于讲故事,又能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来刻画人物的鲜明形象。 3、音乐与语言的密切结合说唱艺术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说唱脚本首先以声调、语调、遣词造句等形式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在这个基础之上,再用音乐来突出和夸张语言的表现。音乐与语言的密切结合主要体现在两点--声调各节奏。汉族传统声乐艺术,在腔词关系的处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诸如:依字行腔,字正腔圆;腔随字转,字领腔行;以字行腔,寻声达意等待。现时,在腔词不能相协时,又有“换腔就字”、“换字就腔”等一套补救办法。说唱音乐继承了传统声乐艺术的这一成就,在语言的节奏方面,汉语本来就具有优势。于是单复相合,智短长相配,汉语语言节奏的多样性为音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说唱音乐又进一步丰富了语言的节奏。

年湘西州中考艺术试题卷

2018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艺术试题卷 姓名:准考证号: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分别在试题卷、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3.答题完成后,请将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放在桌上,由监考老师收回。 4.本卷共三大题,满分为40分。音乐、美术同堂考试,两科时量共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20题为音乐,21-40题为美术,每小题分,共20分) 1.下列选项中是八分音符的是 2.《保卫黄河》的曲作者是 A.聂耳B.郑律成C.洗星海D.贺绿汀 3.在五线谱中第二线唱“5”,下加一线唱 A.3B.2C.4D.1 4.《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是 A.陕西歌民B.青海歌民C.云南歌民D.贵州歌民 5.《春节序曲》的曲作者是 A.刘炽B.郑律成C.李焕之D.聂耳 6.《二泉映月》是 A.古筝曲B.琵琶曲C.笛子曲D.二胡曲 7.四三拍的强弱规律是 A.强、次强、弱B.强、弱、次强C.强、弱、弱D.强、弱、强 8.下列选项是德国作曲家的是 A.莫扎特B.比才C.柴可夫斯基D.贝多芬 9.有“音乐神童”之称的是 A.舒曼B.圣一桑C.莫扎特D.格里格 10.下列不是西洋乐器的是 A.小提琴B.古筝C.长笛D.小号 11.“秦腔”又称陕西梆子,主要伴奏乐器是 A.板胡B.三弦C.琵琶D.锣 12.全班同学同时演唱同一旋律的歌曲形式是 A.对唱B.齐唱C.合唱D.重唱 13.下列属于吹管乐器的是

A.笛子B.古筝C.定音鼓D.小板 14.下列属于铜管乐器的是 A.钢琴B.小提琴C.大号D.电子琴 15.下列不属于人声分类的是 A.男声B.女声C.美声D.童声 16.下列力度记号表示中强的是 A.mpB.fC.mfD.ff 17.C大调音阶的基本音级有 A.5个B.7个C.6个D.8个 18.下列属于拉弦乐器的是 A.京胡B.唢呐C.笛子D.锣 19.下列属于民歌体裁的是 A.山歌B.颂歌C.进行曲D.抒情歌曲 20.下列是歌唱家的是 A.徐沛东B.刘炽C.宋祖英D.孟卫东 21.彩虹是红、橙、黄、绿、()、蓝、紫七色组成 A.白B.青C.粉D.黑 22.图案表现技法的元素是 A.刻、画、裱B.画、剪、贴C.点、线、画D.都不是 23.《向日葵》的作者凡·高是()人 A.荷兰B.美国C.中国D.英国 24.色彩的三要素指的是明度、纯度、() A.灰度B.色相C.暗度D.亮度 25.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帛画》是我国最早的画在()上的绘画 A.纸B.丝C.竹D.皮 26.书法结构的基本原则是 A.飞扬B.不对称C.通透D.平稳 27.中国画中被称为“四君子”的是 A.梅、兰、竹、菊B.梅、竹、桃、菊 C.兰、荷、梅、菊D.梅、兰、松、菊 28.《狼牙山五壮士》是一幅()作品 A.油画B.板画C.水粉画D.水彩画 29.“三大面、五大调”是()的表现手法 A.国画B.速写C.素描D.油画 30.印象派是根据一幅油画作品《日出·印象》而得名,这幅画的作者是

恩施民俗

恩施民俗 傩戏 傩戏,是主要流行于鹤峰全县及与之毗邻的恩施市红土、三岔一带,是当地群众藉以酬神还愿时演唱的戏,故称“傩愿戏”。其流传历史较古老,距今已有7代传人300多年历史。 傩戏演出班子称坛,班主称掌堂师,因表现形式是以祭祀仪式为载体,以酬神还愿为目的的表演,故表现剧目多是与所谓“天地水火”神相关联的历史故事或传奇故事。如《孟姜女寻夫》、《柳毅传书》等。其中,以孟姜女的故事最多,有“孟姜女不到不勾愿”之说,孟姜女也即成了傩戏中美丽的神灵。 傩戏音乐主要由正腔和小调两大类组成,有平调、怨调、神仙调等。正腔类唱腔粗犷朴实,小调类欢快流畅,民歌风味浓。演唱形式为锣鼓伴奏、人声接腔,音乐气氛十分热烈。 傩戏发展到近现代,用以酬神还愿的渐次稀少,而代之以傩戏剧团(业余)形式出现并参加舞台表演。音乐伴奏上加进了胡琴,演员上也出现女演员登台,傩戏逐步步入舞台化,因而也为现代观众乐于接受和喜爱。 哭嫁 女儿出嫁之前哭嫁,是恩施州土家族古老而独特的婚俗,因其哭嫁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故称之为“哭嫁歌”。 土家女儿从开始懂事之时起,就跟随母亲和祖母学唱“哭嫁歌”,有时在闺房中由母亲教唱,有时在火炉旁由祖母带唱。随着时光的流逝,女孩儿们渐渐长大,“哭嫁歌”越唱越多,少则会唱百余首,多则会唱数百首,聪明的女孩还会自编自唱。为了在出嫁时“哭嫁歌”唱得多而且好听,女孩们平日里在山中砍柴、田间劳动、井里担水、溪边戏水、草场放牛时,都不断地练唱“哭嫁歌”,缠绵的歌声伴随着清脆的鸟鸣声在山川中久久回荡,使人着迷。 女孩长大后,在出嫁前数日,半日甚至一月前开始哭嫁,或独自一人哭诉,或亲人围坐陪哭,有哭祖先、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的,有哭家乡、哭朋友的。其哭声时而低沉,时而悲切,时而高昂,时而欢欣。所唱“哭嫁歌”的歌词多是长短句,也有五言、七言句子的。如:“一更里哟哭悲声,爹娘为儿操碎心,小来愁的长不大,长大又愁定终生。二更里哟哭伤声,哥哥为妹费了神,孝敬父母抚弟妹,火把照路后人行。三更里哟哭泪声,小妹人乖靠姐引,吃个粑粑分两半,姐妹情深难离分。”又如:“我的爹,我的娘,你的不肖女儿,象香炉脚下的一堆纸灰,大风一吹纷纷起;象山上的鸟儿,长大离娘飞,一无歇枝,二无窝归,今日飞去何日回。”再如:“悖时媒婆娘,象根拄路棒,拄着过河去,甩在河坎上。”等。 出门前夜是哭嫁的高潮,从山寨里推出九个漂亮聪明的姑娘与即将出嫁的姑娘陪哭,称“陪十姊妹”。陪哭开始,一个姑娘领头唱起五句子开台歌:“石榴开花叶儿翠,当堂坐的十姊妹,大家劝我起歌头,开个口儿带姊妹。”接下来便正式陪哭,有独唱、对唱的,还有轮唱、伴唱、合唱的,简直象一场色彩缤纷的赛歌会。所唱的“哭嫁歌”主要有“十劝姐”、“闹五更”、“双逗趣”、“探姐歌”、“劝嫁歌”、“出嫁歌”。歌词多是祖辈传下来的,也有现编的。如:“一劝姐,孝双亲,人人都是父母生,姐姐耶,养儿要报父母恩。怀胎十月才临盆,娘奔死来儿奔生。二劝姐,要勤快,吃穿要靠劳动来,姐姐耶,人勤地勤家生财。一个早工打捆柴,

土家歌曲《乃哟乃》教学设计

土家歌曲《乃哟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唱和表演《乃哟乃》,进一步了解土家文化,初步感受土家族儿歌的特点,体验土家族民歌的风格和韵味。 2、能初步听辨高和低的音,并能随着音乐准确地读出节奏和歌词。过程与方法 1、引领学生走进土家族的山寨,再说一说、听一听、唱一唱、演一演中丰富音乐体验,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主动参与小组的活动,在活动中拉近于音乐的距离,感受学习的快乐和合作的快乐。 2、了解土家风情,感受土家族音乐特点,并对土家族歌舞产生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土家文化,感受并表现土家族歌曲的特点。 2、难点:歌词难记 三、教材分析 歌曲《乃哟乃》是一首土家族儿歌。歌词中“乃哟乃”是快来吧的意思,“乃哟嗬”等衬词表达了热闹的场面和快乐的气氛。这首儿歌全曲由“do mi sol”三个音组成,独特的旋律赋予歌曲浓郁的民族风格。 四、导入新课

师:(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知道地图上的这只“大公鸡”代表哪儿吗?(中国)那老师有几道问题想考考你们: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你知道共有多少个民族吗?(五十六个)哪个民族人数最多?(汉族)我们是属于哪个民族的?(土家族) 师总结:对了,我们55个少数民族中间的一个,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土家族。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认识一个勤劳质朴、心灵手巧、能歌善舞的民族,它主要分布在湖南西北一带(指地图),名字叫做土家族,大家想去吗?(想)那就让我们排起队伍,乘着歌声的翅膀,一起向土家族出发!(随《乃哟乃》音乐做律动。) 五、新课教授 (一)、节奏练习 导语:土家族到了!咦?怎么没人来迎接我们呢?让我来看看!原来是土家族传说中的小歌仙给我们出了个难题,不过这可难不倒我们,对吗?谁来帮老师解开这条节奏密码呢? 1、节奏条:xx x | xx x | xx xx | xx x ‖1、先找学生试拍,教师纠正。 2、集体拍、分组拍(1、3小节一组,2、4小节一组)。 3、拍电报游戏:将学生分成组,按顺序每组拍一小节,依次类推。师:同学们拍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拍出密码,去拜访土家族吧!(二)、播放:土家族的风俗文化相关图片 1、图片内容:土家族的服饰、吊角楼、工艺品、摆手舞、社巴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