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效液相标准操作规程

高效液相标准操作规程

高效液相标准操作规程
高效液相标准操作规程

AA有限公司

质量管理文件

4.1.1.11 检测池:分析池光程:10mm,体积10

1.目的:为了使操作人员能够正确使用该检测器

2.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化验室检测器操作人员

3.职责:化验室负责人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4.内容:

4.1 U V+230紫外可见检测器

4.1.1 技术指标

1.1 波长范围:190nm~720nm

4.1.1.2 灯源:氘灯+钨灯

4.1.1.3 谱带宽度:6nm

4.1.1.4 波长准确性:±0.5nm

4.1.1.5 波长重复性:±0.1nm

4.1.1.6 波长程序时间设定范围:0.1min~999.9min

4.1.1.7 响应时间:0.0s~9.9s

4.1.1.8 基线躁声:≤±1.5×10-5AU(空池、254nm、1.0s)

4.1.1.9 基线漂移:≤±3×10-4AU/h(254nm、检测池充满干燥氮气、稳定60min)

4.1.1.10 线形范围:≥1.5AU(5%)

半制备池光程:3mm,体积5

微量池光程:3mm,体积1.2

4.1.1.12 电源:220V,50Hz

4.1.1.13 功耗:110W

4.1.1.14 外型尺寸:420mm×280×mm175mm(长×宽×高)

4.1.2 基本操作

4.1.2.1 开机:将电源线插头插入电源插座中,连接电源。打开电源开关,此时电源指示

灯亮,液晶显示屏亮,U V+230检测器开始进行系统自检。同时前面板氘灯和钨灯

的指示灯亮。

4.1.2.1 设定波长和输出范围:在主界面状态下可以直接设定或修改检测波长和输出范围

值。按前

按数字键和修改设定波长,按和键光标跳到输出范围处,可以设定输出范围。

4.1.3 注意事项

4.1.3.1 仪器运行温度,要求4℃和40℃之间,温度波动小于±2℃/h,避免阳光直射。

4.1.3.2 关机后要间隔1分钟以上才能再次开机。

4.1.3.3 每开启一次氘灯或钨灯,灯受到的冲击约相当于灯正常点燃3小时,如果灯再次开

启的时间间隔小于4小时,建议用户不要关闭。

4.2 P230高压恒流泵

4.2.1 技术指标

4.2.1.1 流量设定范围:0.001~9.999ml/min,设定步长0.001ml/min

4.2.1.2 流量准确度:≤±0.3%(1.000ml/min,8.5Mpa,水,室温)

4.2.1.3 流量精度:RSD≤0.1%(1.000ml/min,8.5Mpa,水,室温)

4.2.1.4 最高工作压力:40Mpa(0.001ml/min~4.999ml/min)

20Mpa(5.000ml/min~9.999ml/min)

4.2.1.5 显示压力误差:≤±3%

1.6 压力脉动:≤±1.0%

4.2.1.7 泵的密封性:压力40Mpa,时间10min,压降不大于0.5Mpa

4.2.1.8 温度:0~40℃

4.2.1.9 湿度:≤80%

4.2.1.10 电源:220V,50Hz

4.2.1.11 功耗:180W

4.2.1.12 外型尺寸:420mm×280mm×175mm(长×宽×高)

4.2.2 基本操作

4.2.2.1 开机:连接电源,将电源线插头插入电源插座中。注意此时电源开关应处于关闭状

态。按下电源开关,此时电源指示灯亮,液晶显示屏亮,P230开始进行自检。自

检通过后,在该状态下可以设定、修改参数,进行分析工作。

4.2.2.2 基本参数的设定与修改:按“操作菜单”键一次,进入P230恒流泵的“MENU1 BASIC

OPERATION”功能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用上、下移动键可以循环进入泵的流速、最高限压和最低限压设定界面,对相应值进行设定和修改。此时光标在要修改的参

数处闪动,可以直接键入新的参数值然后按确认键。按“上、下”移动键MENU1

中其它参数。

4.2.2.3 恒流泵参数的设定和修改:按“操作菜单”键进入P230恒流泵的“MENU2

ADV ANCED OPERTION”功能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上、下移动键可以循环进入

泵的外部控制转换、流动相压缩系数调整、流速校正系数、压力显示单位转换设定

界面,设定和修改相应的值。此时光标在需要输入或修改的参数处闪动,直接键入

选定项目数值或输入修改后的新数值并按确认键。

4.2.3.注意事项

4.2.3.1 所有输入参数如果超出参数的设定范围,P230泵不会接受,继续保持原来的参数值。

Agilent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操作规程

Agilent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操作规程操作说明: 1.开机前准备: 1.1仪器设备:Agilent 1200LC ● G1322A (在线脱气机)。● G1311A (四元泵)。● G1329A(标准型自动进样器)。● G1316A(柱温箱)。 ● G1315A(DAD检测器)。● 色谱柱 1.2溶剂准备:● 有机相必须是色谱级纯。● 水相必须是二次蒸馏水或用二级蒸馏水配置的缓冲盐溶液、酸碱溶液。● 流动相使用前必须过0.45μm的微孔滤膜。有机相和水相微孔滤膜的选择参考下表。产品类别代表产品品系产品特点纤维素酯类混合纤维素水相成孔性能好,亲水性好,材料成本低。膜(CN-CA)可耐稀酸。不适合于酮类、酯类、强酸、强碱类液体过滤。尼龙6 通用具有亲水性,较耐碱不耐酸。在酮、酚、聚酰胺类(PA-6)醚及高分子醇类不被腐蚀。聚砜(PS)通用良好的化学和热稳定性,耐辐射,机械聚砜类强度高。有机PDEF耐化学腐蚀,耐氧化,耐高温,疏聚偏氟乙烯/PDEF/PTFE 水性(酒精处理后变清水性),PTFE耐酸聚四氟乙烯膜碱性强。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耐酸碱和各种聚烯烃类聚丙烯膜有机有机溶剂。价格便宜,但孔径分布宽。(PP)耐高温,耐有机溶剂、耐生物降解等。无机材料陶瓷、玻璃通用 BP、金属膜

2.基本操作步骤: (一)、开机:1、打开计算机,进入中文Windows XP画面,并运行CAG Bootp Server程序(部分安装程序不需要运行Bootp)。 2、打开 1200 LC 各模块电源。3、待各模块自检完成后,双击“仪器1 联机”图标,化学工作站自动与1200LC通讯,进入的工作站画面如下所示。4、从“视图”菜单中选择“方法和运行控制”画面, 点击“视图” 菜单中的“仪器实际值”,“在线光谱”,“化学工作站状态”,“系统视图”,“样品视图”,使其命令前有“√”标志,来调用所需的界面。5、把流动相放入溶剂瓶中。6、打开冲洗阀。7、点击“泵”图标,点击“设置泵…”选项,进入泵编辑画面。8 、设流速:5ml/min,点击“确定”。9、点击“泵” 图标,点击“控制…”选项,选中“启动”,点击“确定” ,则系统开始冲洗,直到管线内(由溶剂瓶到泵入口)无气泡为止,切换通道继续冲洗,直到所有要用通道无气泡为止。 10、点击“泵” 图标,点击“控制…”选项,选中“关闭”,点击“确定”关泵,关闭冲洗阀。11、点击“泵”图标,点击“设置泵…选项”,设流速:例如1.0ml/min。

生产现场定置管理制度71587

生产现场定置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了规范车间各工作站生产现场管理,使作业区域、物资堆放、标识标牌等能定置统一的执行标准,提升物料周转和生产效率,提高现场目视化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快宜居加工厂(华翔工业园厂区)生产现场和所有生产员工。 三、定置管理的定义及分类 3.1定置管理的定义 定置管理是对生产现场中的人、物、场所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地分析研究,使之达到最佳结合状态的一门科学管理方法,它以物在场所的科学定置为前提,以完整的信息系统为媒介,以实现人和物的有效结合为目的,通过对生产现场的整理、整顿,把生产中不需要的物品清除掉,把需要的物品放在规定位置上,使其随手可得,促进生产现场管理文明化、科学化,达到高效生产、优质生产、安全生产。 3.2 定置管理的分类 ①全系统定置管理,包括生产制造子系统、经营子系统和行政后勤子系统等的定置管理。 ②区域定置管理,是按工艺流程把生产现场划分为若干定置区域,讨论每一区域中的人、机、物、法、环、测实行定置管理。区域定置是系统定置的最小单元。 ③职能部门定置管理。 ④生产要素定置管理,包括设备定置、棋具定置、—材料定置、人员定置。 ⑤仓库定置管理 ⑥特别定置管理,是指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把影响质量、安全问题的薄弱环节,切实实行人定置、物定置、时间定置。其内容有质量控制点定置管理、安全定置管理等。 四、区域、标识分类

4.1区域 各工作站的地标线需考虑到工人实际施工的地方和模块间使用物料的堆放处,如:工具柜、石膏板、龙骨、岩棉等。 各区域线始终保持清洁,不得出现断线、起泡脱落等现象,若有随时修补。禁止车辆、人员从实线上压过和跨越。各部门根据区域大小、所处位置、物流方向等因素,在划线时留有相应的通道,通道应划虚线,车辆通道宽300CM,人员通道宽200CM,宽度应与实线同宽。如图1 20cm 20cm (图1) 4.1.1生产现场的区域,根据现场不同大小自定,但线宽参照下图2和图3。 4.1.2区域线宽度统一为10CM,区域里面的小区域线为5CM;线的颜色根据区域不同而定;主过道和支过道的线宽度为10CM,主过道内径300CM,支过道内径200CM。 4.1.3区域线条和过道线条要求,线直、平行、两头宽度不得误差0.3CM、无毛边、表面无明显起泡或麻点现象。 4.2定置线 4.2.1常用线条颜色 项目颜色名称标准色样 通道黄色 各种定蓝色

生产现场定置管理制度范本

生产现场定置管理 制度

生产现场定置管理制度 修改记录

1.目的 为规范生产现场产品摆放,保证产品流动顺畅,特制定本规范。2.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生产部各班组内部及班组和班组间产品的流动。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定置 将物品(设备、材料、工具、生产、办公设施等)设置在适当的固定位置,其目的是谋求物品与人、环境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最佳结合。 3.2 定置管理 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生产和工作现场中人与物、人与环境、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现场中的最佳固定位置进行设计、组织、实施、调整和控制,使其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活动。3.3 定置图 从人、机、料、法、环五大因素有机结合的角度出发,在对现场工艺流程以及定置物与人与环境的结合状态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经过对修理、加工、检验、搬运、停放等工序的分析和作业者操作动作的分析,使定置物的位置满足工艺要求和安全生产条件,满足高效工作的环境系统,对定置物的位置用图表示出来。

4.定置管理小组职责 4.1定置管理小组构架 定置管理小组组长:生产部主任 定置管理小组推动干事:技术部工艺人员 定置管理小组组员:生产部各班组班长 监督部门:质管部 4.2定置管理小组职责 定置管理工作隶属生产部生产管理范畴,由生产部具体负责。 定置管理推动小组推动干事会同生产部门做好定置管理规划、设计审核和其它日常管理工作。 生产部各班组长负责本班组定置管理培训、实施,督促检查和巩固提高工作。 监督部门配合生产部定置管理工作推行,并监督。 5.定置管理的原则 5.1定置管理应建立在工艺、工序分析、作业研究和动作分析的基础上; 5.2定置管理目的是实现“有物必定区、有区必挂牌、有牌必定量、定量必定人”; 5.3定置管理要遵循以下原则 5.3.1有利于定置物放置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

高效液相色谱仪流动相配置操作规程

高效液相色谱仪流动相配制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 明确高效液相色谱法流动相配制过程,保证操作过程的规范性。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实验室高效液相色谱法流动相配制。 3.职责 实验室分析人员负责按本规程进行操作。 4. 内容 4.1流动相批号的编写原则:流动相批号按配制日期编制,如批号20150609,代表2015年06月09日配制。 4.2流动相配制 4.2.1含水流动相和不含水流动相的配制所用量筒应区分开,配制不含水的有机溶剂类流动相所用量筒必须是干燥状态,不得有水。 4.2.2根据样品分析方法所规定的流动相体积比例配制,在清洁的带塞量筒中分别倒入相应的溶剂,若该流动相需加入适量的酸或碱,则戴上一次性手套,用专用注射器吸取规定体积的酸或碱,加入量筒,盖上塞子摇匀,振动过程应主要排气。 4.2.3含盐的缓冲液类流动相的配制应根据规定比例配制,分别秤取规定重量的盐于清洁的带塞量筒中,加入适量纯水,振摇,待固体完全溶解后,再加纯水至规定刻度,盖上塞子,摇匀。 4.2.4若该流动相对PH值有特殊要求,根据流动相配制规定的体积比例,用酸或碱调节PH值,用PH计测定直至规定范围内。

4.3流动相抽滤 4.3.1含水流动相和不含水流动相的抽滤装置应区分,抽滤不含水的有机溶剂类流动相所用装置必须是干燥无水的。 4.3.2抽滤装置准备:将过滤器套在三角烧瓶上,用镊子夹取0.45μm的水系或有机滤膜一张,放在砂芯过滤器上(注意:滤膜应将过滤面完全覆盖);再将量杯压在滤膜上,量杯边缘和过滤器的边缘对齐;用配套的夹子将过滤器和量杯接头边缘固定(注意夹子位置应避开抽滤嘴);将抽滤软管套在抽滤嘴上。 4.3.3抽滤:将少量配置好的流动相倒入量杯内,观察是否有漏液现象,若出现漏液须重新固定过滤器和量杯。如未漏液则继续倒入流动相(注意不要超过量杯最大刻度线),开启真空泵抽滤。抽滤结束先拔掉与抽滤嘴连接的真空软管,再关闭真空泵。 4.3.4脱气:将抽滤好的流动相转入流动相试剂瓶内(少量润洗一次倒入废液桶内再盛装),盖上瓶盖(瓶盖不得拧紧),常温下超声波超声15至20分钟。4.4流动相储存及标识 流动相全部转入专用试剂瓶内后拧紧瓶盖,及时填写《流动相标签》贴于试剂瓶身中间位置,备用。 4.5流动相有限期如下: 4.6流动相配制工具清洁 4.6.1配制含水流动相用器具:先用自来水清洗一次,再用纯化水清洗3次,沥干后封口备用。

卫生标准操作规范(SSOP)

ZHONGPIN FOOD TZP/TZ-SSOP 泰州众品食业有限公司 卫生标准操作规范(SSOP) 版本号:A/0 编制:HACCP小组 审核人: 批准人: 2012-01-01发布2012-01-05实施

目录 1.前言------------------------------------------------------------3 2.SSOP的组织机构及职责-------------------------------------------4 3.执行SSOP的规范说明---------------------------------------------6 4.SSOP-01水的安全性----------------------------------------------7 5.SSOP-02食品接触面的状况和清洁----------------------------------9 6.SSOP-03防止外部污染--------------------------------------------14 7.SSOP-04害虫的清除----------------------------------------------16 8.SSOP-05防止交叉污染--------------------------------------------18 9.SSOP-06员工健康状况的控制--------------------------------------22 10.SSOP-07手的清洗消毒和厕所设施的维护---------------------------25 11.SSOP-08有毒化合物的正确标记、贮藏和使用-----------------------26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标准操作规程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标准操作规程 1 定义及概述: 1.1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现代液体色谱法,其基本方法是将具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液作为流动相,用高压输液泵将流动相注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注入的供试品被流动相带入柱内进行分离后,各成分先后进入检测器,用记录仪或数据处理装置记录色谱图或进行数据处理,得到测定结果。由于应用各种性质的微粒填料和加压的液体流动相,本法具有分离性能高、分析速度快的特点。 1.2 高效液相色谱法适用于能在特定填充剂的色谱柱上进行分离的药品的分析测定,特别是多组分药品的测定、杂质检查和大分子物质的测定。有的药品需要在色谱分离前或后经过衍生化反应,方能进行分离或检测。常用的色谱柱填充剂有:硅胶,用于正相色谱;化学键合固定相,根据键合的基团不同可用于反相或正相色谱,其中最常用的是十八烷基硅烷(又称ODS)键合硅胶,可用于反相色谱或离子交换色谱;凝胶或玻璃微球等填充剂是有一定孔径的大孔填料,用于排阻色谱。 1.3 高效液相色谱仪基本由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和色谱数据处理组成。检测器最常用的为可变波长紫外检测器或紫外—可见检测器。色谱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常用积分仪或数据工作站进行。梯度洗脱,可用两台泵或单台泵加比例阀进行程控实现。 2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使用要求: 2.1 按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汇编中“实验室液相色谱仪检定规程”的规定作定期检定,应符合规定。 2.2 仪器各部件应能正常工作,管路为无渗漏连结,流路中无堵塞或漏液,在设定的检测器灵敏度条件下,色谱基线噪音和漂移应能满足分析要求。 2.3 具体仪器在使用前应详细参阅各操作说明书。

卫生标准操作规程(SSOP)

目录表 目录页-----------------------------------------------------------------------------------------0 文件批准页-----------------------------------------------------------------------------------1 1.目的------------------------------------------------------------------------------------------2 2.范围------------------------------------------------------------------------------------------2 3.职责------------------------------------------------------------------------------------------2 4.程序------------------------------------------------------------------------------------------2 4.1加工用水的安全-----------------------------------------------------------------------------------------2 4.2食品接触面卫生控制-----------------------------------------------------------------------------------2 4.3防止交叉污染--------------------------------------------------------------------------------------------3 4.4卫生设施的维护-----------------------------------------------------------------------------------------4 4.5防止掺杂物污染-----------------------------------------------------------------------------------------5 4.6有毒化合物的标记、储存及使用--------------------------------------------------------------------5 4.7加工人员健康状况的控制-----------------------------------------------------------------------------5 4.8虫害的去除-----------------------------------------------------------------------------------------------6

浅析车间现场定置管理

车间现场定置管理 为规范车间现场管理,文明生产,使员工有一个安全、文明的工作环境,特定本制度。 1.定置管理 1)通道 在任何情况下,禁止在车间通道上摆放物品,要始终保持通道的畅通无阻。 2)标识和标识区 车间按照ISO、API认证文件的要求,设立标识区,摆放标识牌。应该进入标识区的零部件、产成品必须进入标识区,并排列整齐,不得乱堆、乱放,不得让已加工面着地。 未经车间领导同意,任何人不得随意变更标识区、不得随意挪动标识牌, 3)毛坯 按生产令号办理出库手续的毛坯,必须进入加工机台附近的指定位置上,整齐排列,不得乱堆、乱放,不得占用通道。 4)在制品 在机台上加工的在制品,每加工完一道工序后,必须按指定位置,整齐排列,不得乱堆、乱放,不得让已加工面着地。 5)待检半成品 已完成加工工序的半成品,必须及时报检,并进入指定的待检区,整齐排列,不得乱堆、乱放,不得让已加工面着地。 6)已检半成品 已检半成品,属合格品的必须及时进入指定的半成品库;属废品的必须及时隔离,进入废品区;属不合格品的必须及时进入不合格品区。 7)产品装配 已办理出库手续的半成品,标准紧固件、垫片、填料等必须及时进入指定的装配区,属大件的应整

齐排列,不得乱堆、乱放,不得让已加工面着地;属小件的用周转箱装放,不得随意散放在钳台上、地面上。 8)产品试压 已装配好的产品,进入试压区,整齐排列,不得乱堆、乱放,不得让已加工面着地。 9)已试压合格的成品,必须及时报验,经检验合格后,办理入库手续,进入成品库。不合格的产品必须及时退回钳工装配工段,进入返工或返修。 10)工装夹具、工位器具 下机台的工装夹具、工位器具必须整齐排列在指定的工装夹具、工位器具架上,不得着地,不得乱堆、乱放在机台的四周。 11)工具箱、工具货架、挡屑架 工具箱、工具货架、挡屑架必须整齐排列在车间指定的位置上,不允许随意挪动、随意摆放。 12)量具 不管是通用量具,还是专用量具,都应摆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使用时,摆放在工具箱上;不使用时,摆放在工具箱内固定位置上(专用量具需及时归还)。 13)刃具 除还在使用的刃具外,不用的刃具不得摆放在机台上、工具箱上,应分类并整齐摆放在工具箱内,不得乱摆乱放。 车间有权定期组织检查,进行监督。 2.文明生产 1)在任何情况下(除发生工伤事故),禁止小汽车、摩托车、自行车进行车间,违者将予以书面批评和处以罚款,每人次100元,从当月或下月工资中扣发。 2)在任何情况下,禁止员工在车间内、在厂区四周(指定区域除外)悬挂、晾晒衣裤(包括袖套、工作帽、口罩、毛巾、手套、鞋袜等),违者将予以书面批评和处以罚款,每人次100元,从当月或下月工资中扣发。 3)下雨时,允许员工将雨衣、雨伞带进车间,并允许挂在车间指定的位置上,禁止乱挂、乱放。 4)上班期间,禁止员工在车间内大声喧哗、嘻闹、追逐、吵架,违者将予以书面通报批评和处以罚款,每人次100元,从当月或下月工资中扣发。 5)保持车间的整洁卫生,员工不得随地乱吐痰,随地乱扔烟头、纸屑、 6)下班前,员工必须负责清扫本机台四周的切屑,并将切屑送入专用切屑柜中;清扫本机台四周的垃圾,保持本机台四周的整洁卫生。

高效液相色谱法操作规程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标准操作规程,保证正确操作。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操作。 责任者:QC主任,设备使用人员。 规程: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 1 ?定义及概述: 1.1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现代液体色谱法,其基本方法是将具一定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液作为流动相,用高压输液泵将流动相注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注入的供试品被流动相带入柱内进行分离后,各成分先后进入检测器,用记录仪或数据处理装置记录色谱留或进行数据处理,得到测定结果。由于应用各种性质的微粒填料和加压的液体流动相,本法具有分离性能高,分析速度快的特点。 1.2高效液相色谱法适用于能在特定填充剂的色谱柱上进行分离的药品的分析测定,特别是多组分药品的测定、杂质检查和大分子物质的测定。有的药品需要在色谱分离前或后经过衍生化反应,方能进行分离或检测。常用的色谱柱填充剂有:硅胶用于正相色谱;化学键合固定相,根据键合的基团不同可用于反相或正相色谱,其中最常用的是十八烷基硅烷(又称ODS)键合硅胶,可用于反相色谱或离子对色谱离子交换填料,用于离子交换色谱,是有一定孔径的大孔填料,用于排阻色谱。 1.3高效液相色谱仪基本由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和色谱数据处理机组成。检测器最常用的为可变波长紫外检测器或紫外一可见检测器。色谱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常用积分仪或数据工作站进行。梯度洗脱,可用两台泵或单台泵加比例阀进行程控实现。 2.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使用要求:

2.1按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汇编中“实验室液相色谱仪检定规程(JJG705-90)”的规定作定期检定,应符合规定。 2.2,仪器各部件应能正常工作,管路为无死体积连结,流路中无堵塞或漏液,在设定的检测器灵敏度条件下,色谱基线噪音和漂移应能满足分析要求。 2.3具体仪器在使用前应详细参阅各操作说明书。 3. 操作前的准备: 3.1流动相的制备:用高纯度的试剂配制流动相,必要时照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溶剂检查,应符合要求;水应为新鲜制备的高纯水。对规定PH值的流动相,应使用精密PH计进行调节。配制好的流动相应通过0.45a m。适宜的滤膜滤过,用前脱气。应配制足量的流动相及时待用。 3.2供试溶液的配制:供试品用规定溶剂配制成供试溶液。定量测定时, 对照品溶液和样品供试溶液均应分别配制2份。供试溶液在注入色谱仪前,一般应经0.45a m适宜的滤膜滤过。必要时,在配制供试溶液前,样品需经提取净化,以免对色谱系统产生污染。 3.3检查上次使用记录和仪器状态:检查色谱柱是否适用于本次试验,色谱柱进出口位置是否与流动相的流向一致,原保存溶剂与现用流动相能否互溶,流动相的PH值与该色谱柱是否相适应,仪器是否完好,仪器的各开关位置是否处于关断的位置。 4操作: 4.1泵的操作; 用流动相冲洗滤器,再把滤器浸入流动相中,启动泵。打开泵的排放阀,用专用注射器从阀口抽出流动相约20ml,设置高流速(9ml/min)或用冲洗键PURGE进行充泵排气,观察出口处流动相呈连续液流后,将流速逐步回零或停止(STOP冲洗,关闭排放阀。 4.1.3将流速调节至分析用流速,对色谱柱进行平衡,同时观察压力指示 应稳定,用干燥滤纸片的边缘检查柱管各连接处应无渗漏。初始平衡时间一般约需30分钟,如为梯度洗脱,应在程序器上设置梯度状态,用初始化比例的流动相对色谱柱进行平衡。 4.2紫外可见光检测器和色谱数据处理机的操作。 4.2.1开启检测器电源开关,选择光源(氘灯或钨灯),选定检测波长,

(完整版)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标准通用版)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汇编 编制: 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 ……有限公司 二零一八年月日

目录 (一)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 (二)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 (三)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 (四)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五)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 (六)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七)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 (八)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 (九)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 (十)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 (十一)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 (十二)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十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一)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 总则 一、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病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加强对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职业病危害防治的水平,切实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是从组织上、制度上落实“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使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各生产部门和员工明确职业病危害防治的责任,做到层层有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职业病危害防治,促进生产可持续发展。 三、本制度规定从企业领导到各部门在职业病危害防治的职责范围,凡本单位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以本制度追究责任。 四、为保证本制度的有效执行,今后凡有行政体制变动,均以本制度规定的职责范围,对照落实相应的职能部门和责任人。 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 一、主要负责人职责 1、认真贯彻国家有关职业病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落实各级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确保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 2、设置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

车间定置管理方案

汉罗特电气() 生产现场定置管理要求 1.目的 建立车间定置管理规定,保证生产现场的整洁有序。 2.围 车间物料、设备、工作状态及生产用工位器具的定置管理。 3.责任 车间管理人员及各岗位操作人员。 4.容 4.1生产物料设区固定放置,挂标识牌,车间中间设置“待检区”、“不合格区”及“合格区”并分别按区域标识,物料按其情况存放于上述各区,并按品种分类码放,挂标识牌。 4.2车间所有生产设备按工程设计及工艺流程要求定位安装放置,并按工作程序挂设备工作状态标识牌。车间用看板、清洁容器具,应按工艺要求放置于指定位置,并标志明显。各工序操作人员和保洁员必须保持室整洁、畅通及工作有序,确立卫生分工包干区。 5.生产定置管理办法 为更进一步用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方法来加强公司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现场实施有效的控制,特制定如下管理办法: 5.1.现场管理要求 5.1.1.整理要求: 5.1.1.1.不用的东西及废品必须从现场清除,防止混杂不清;

5.1.1.2.对不常用的工模夹具及其它工位器具,按分类有序存放车间货架上;5.1.1.3.偶尔使用的物品,集中存放,按分类有序存放车间货架上; 5.1.1.4.经常使用的计量器具,按分类有序存放车间货架上。 5.1.2.整顿的要求: 5.1.2.1.需要的物品,定置摆放,做到物各有位,物在其位; 5.1.2.2.对现场实行挂牌和目视管理,做到心中有数,物品随用随取、取用方便; 5.1.2.3.各类工模夹具,分型号规格、统一存放,一目了然。 5.1.3.清扫的要求: 5.1.3.1.工作场地经常清扫,滴油、滴水随时擦洗;时刻保持现场清洁; 5.1.3.2.在对设备清扫时,要同时检查设备是否有异常现象,时刻保持设备的润滑; 5.1.3.3.做到工作场所各岗位每天清扫一次,每月打扫除一次,发现问题随时清理; 5.1.4.清洁的要求: 5.1.4.1. 操作者要保持工作环境每时每刻都清洁、美化; 5.1.4.2. 要对现场进行随时清扫,要做到无尘屑、无滴漏、无积灰、无油污。 5.1.5.素养要求: 5.1.5.1.培养操作者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习惯,提高员工自我管理水平的意识。 5.1. 6.工艺要求: 5.1. 6.1.要求生产车间必须备有现场工艺卡片和作业指导书。 5.1. 6.2.工艺的制定必须满足生产的需要和产品检验要求。如特殊原因不能满足产品和检验要求,一定要通过评审签字后,才能生效(返工、返修作业指导书)。

高效液相色谱法操作规程

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标准操作规程,保证正确操作。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操作。 责任者:QC主任,设备使用人员。 规程: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 1.定义及概述: 1.1.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现代液体色谱法,其基本方法是将具一定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液作为流动相,用高压输液泵将流动相注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注入的供试品被流动相带入柱内进行分离后,各成分先后进入检测器,用记录仪或数据处理装置记录色谱留或进行数据处理,得到测定结果。由于应用各种性质的微粒填料和加压的液体流动相,本法具有分离性能高,分析速度快的特点。 1.2.高效液相色谱法适用于能在特定填充剂的色谱柱上进行分离的药品的分析测定,特别是多组分药品的测定、杂质检查和大分子物质的测定。有的药品需要在色谱分离前或后经过衍生化反应,方能进行分离或检测。常用的色谱柱填充剂有:硅胶用于正相色谱;化学键合固定相,根据键合的基团不同可用于反相或正相色谱,其中最常用的是十八烷基硅烷(又称ODS)键合硅胶,可用于反相色谱或离子对色谱离子交换填料,用于离子交换色谱,是有一定孔径的大孔填料,用于排阻色谱。 1.3.高效液相色谱仪基本由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和色谱数据处理机组成。检测器最常用的为可变波长紫外检测器或紫外一可见检测器。色谱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常用积分仪或数据工作站进行。梯度洗脱,可用两台泵或单台泵加比例阀进行程控实现。 2.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使用要求:

2.1.按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汇编中“实验室液相色谱仪检定规程(JJG705-90)”的规定作定期检定,应符合规定。 2.2,仪器各部件应能正常工作,管路为无死体积连结,流路中无堵塞或漏液,在设定的检测器灵敏度条件下,色谱基线噪音和漂移应能满足分析要求。 2.3.具体仪器在使用前应详细参阅各操作说明书。 3.操作前的准备: 3.1.流动相的制备:用高纯度的试剂配制流动相,必要时照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溶剂检查,应符合要求;水应为新鲜制备的高纯水。对规定PH值的流动相,应使用精密PH计进行调节。配制好的流动相应通过0.45μm。适宜的滤膜滤过,用前脱气。应配制足量的流动相及时待用。 3.2.供试溶液的配制:供试品用规定溶剂配制成供试溶液。定量测定时,对照品溶液和样品供试溶液均应分别配制2份。供试溶液在注入色谱仪前,一般应经0.45μm适宜的滤膜滤过。必要时,在配制供试溶液前,样品需经提取净化,以免对色谱系统产生污染。 3.3.检查上次使用记录和仪器状态:检查色谱柱是否适用于本次试验,色谱柱进出口位置是否与流动相的流向一致,原保存溶剂与现用流动相能否互溶,流动相的PH值与该色谱柱是否相适应,仪器是否完好,仪器的各开关位置是否处于关断的位置。 4.操作: 4.1.泵的操作; 用流动相冲洗滤器,再把滤器浸入流动相中,启动泵。打开泵的排放阀,用专用注射器从阀口抽出流动相约20ml,设置高流速(9ml/min)或用冲洗键PURGE进行充泵排气,观察出口处流动相呈连续液流后,将流速逐步回零或停止(STOP)冲洗,关闭排放阀。 ,对色谱柱进行平衡,同时观察压力指示应稳定,用干燥滤纸片的边缘检查柱管各连接处应无渗漏。初始平衡时间一般约需30分钟,如为梯度洗脱,应在程序器上设置梯度状态,用初始化比例的流动相对色谱柱进行平衡。 4.2.紫外可见光检测器和色谱数据处理机的操作。 待稳定后,测试参比和样品光路的信号应符合要求,设置吸收度方式和检测响应时间(一般不大于1秒),设置满刻度吸收值(适用于记录仪)。

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操作规程-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医务人员手卫生SOP 一、术语和定义 1.手卫生: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洗手: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和暂居菌的过程。 3.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4.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使用外科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二、手卫生应遵循的原则 (一)基本要求 1.手部指甲长度不应超过指尖。 2.手部不应戴戒指等装饰物。 3.手部不应戴人工指甲、涂抹指甲油等指甲装饰物。 (二)洗手、卫生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 1.手部有可见污染时,应洗手。 2.手部证实或怀疑被可能形成孢子的微生物污染时,如艰难梭菌、炭疽杆菌等,应洗手。 3.如厕之后,应洗手。 4.其他情况应首选卫生手消毒。 5、洗手方法见洗手池上方的图示,动作熟练,步骤到位。 (三)外科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 1.先洗手,后消毒。 2.不同患者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外科手消毒。 三、5个重要的手卫生指征 接触患者前;进行清洁(无菌)操作前;接触体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需注意的是:戴手套不能取代手卫生。若符合上述手卫生指征且需戴手套时,则戴手前或脱手套后,仍须执行手卫生。 四、手卫生促进策略 1.确保手清洁剂、一次性纸巾、速干手消毒剂等手卫生用品的充足供应。 2.医务人员明确手卫生的意义、方法和指征。 3.对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定期进行监测、反馈。 4.鼓励患者、探视者和医务人员合作,共同促进医疗机构的手卫生。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

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操作规程,以使检验操作规化。 2适用围:适用于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检验操作全过程。 3责任:QC人员对本SOP实施负责。 4容 高效液相色谱法系采用高压输液泵将规定的流动相泵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对供试品进行分离测定的色谱方法。注入的供试品,由流动相带入色谱柱,各组分在柱被分离,并进入检测器检测,由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记录和处理色谱信号。 4.1.对仪器的一般要求和色谱条件 高效液相色谱仪由高压输液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组成。色谱柱径一般为3.9~4.6mm,填充剂粒径为3~10μm。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是适应小粒径(约2μm)填充剂的耐超高压、小进样量、低死体积、高灵敏度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仪。 4.1.1.色谱柱 反相色谱柱:以键合非极性基团的载体为填充剂填充而成的色谱柱。常见的载体有硅胶、聚合物复合硅胶和聚合物等;常用的填充剂有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辛基硅烷键合硅胶和苯基键合硅胶等。 正相色谱柱:用硅胶填充剂,或键合极性基团的硅胶填充而成的色谱柱。常用的填充剂有硅胶、氨基键合硅胶和氰基键合硅胶等。氨基键合硅胶和氰基键合硅胶也可用作反相色谱。离子交换色谱柱:用离子交换填充剂填充而成的色谱柱。有阳离子交换色谱柱和阴离子交换色谱柱。 手性分离色谱柱:用手性填充剂填充而成的色谱柱。 色谱柱的径与长度,填充剂的形状、粒径与粒径分布、孔径、表面积、键合基团的表面覆盖度、载体表面基团残留量,填充的致密与均匀程度等均影响色谱柱的性能,应根据被分

离物质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色谱柱。 温度会影响分离效果,品种正文中未指明色谱柱温度时系指室温,应注意室温变化的影响。为改善分离效果可适当提高色谱柱的温度,但一般不宜超过60℃。 残余硅羟基未封闭的硅胶色谱柱,流动相pH值一般应在 2?8之间。残余硅羟基已封闭的硅胶、聚合物复合硅胶或聚合物色谱柱可耐受更广泛pH值的流动相,适合于pH 值小于2或大于8 的流动相。 4.1.2.检测器 最常用的检测器为紫外-可见分光检测器,包括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其他常见的检测器有荧光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和质谱检测器等。 紫外-可见分光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为选择性检测器,其响应值不仅与被测物质的量有关,还与其结构有关;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和示差折光检测器为通用检测器,对所有物质均有响应。结构相似的物质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的响应值几乎仅与被测物质的量有关。 紫外-可见分光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和示差折光检测器的响应值与被测物质的量在一定围呈线性关系,但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的响应值与被测物质的量通常呈指数关系,一般需经对数转换。 不同的检测器,对流动相的要求不同。紫外-可见分光检测器所用流动相应符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通则0401)项下对溶剂的要求;采用低波长检测时,还应考虑有机溶剂的截止使用波长,并选用色谱级有机溶剂。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和质谱检测器不得使用含不挥发性盐的流动相。 4.1.3.流动相 反相色谱系统的流动相常用甲醇-水系统和乙腈-水系统,用紫外末端波长检测时,宜选用乙腈-水系统。流动相中应尽可能不用缓冲盐,如需用时,应尽可能使用低浓度缓冲盐。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色谱柱时,流动相中有机溶剂一般不低于5%,否则易导致柱效下降、色谱系统不稳定。 正相色谱系统的流动相常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机溶剂,如二氯甲烷和正己烷等。 品种正文项下规定的条件除填充剂种类、流动相组分、检测器类型不得改变外,其余如色谱柱径与长度、填充剂粒径、流动相流速、流动相组分比例、柱温、进样量、检测器灵敏度等,均可适当改变,以达到系统适用性试验的要求。调整流动相组分比例时,当小比例组分的百分比例X小于等于33%时,允许改变围为0.7X?1.3X;当X大于33%时,允许改变围为X—10%?X+10% 。

医院手卫生标准操作规程

文档序号:XXYY-ZWK-0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医院 手卫生标准操作规程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手卫生标准操作规程 手卫生是指所有手部清洁行为的通称,包括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洗手是指用普通或者抗菌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清除手部皮肤污垢和暂居菌的过程。卫生手消毒是指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手,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无需冲洗或干手设备。外科手消毒是指术前医务人员使用外科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应具备持久抗菌活性。本规程制订的“手卫生”指洗手和卫生手消毒,不包括外科手消毒。 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但也是存在问题最多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之一。很多医院感染的暴发,尤其是ICU获得性感染,与不良的手卫生有关,故严格的手卫生措施对控制医院感染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手卫生指征 (一) 直接接触病人前、后; (二) 摘手套后(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三) 进行侵袭性操作前,不论是否戴手套; (四) 接触体液或排泄物、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敷料之后; (五) 护理患者从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 (六) 接触患者周围的物品(包括医疗设备)之后; 特别注明:如果手部皮肤无可见污染,建议使用速干手

消毒剂做为手卫生方法。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必须洗手。 有耐药菌流行或暴发时,洗手时建议使用抗菌皂液。 二、手卫生方法 (一) 洗手: 1. 湿手:用水打湿双手; 2. 涂液:取适量洗手液涂抹所有手部皮肤; 3. 揉搓:认真揉搓双手,步骤包括: (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2)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4)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5)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6)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7)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 4. 冲洗:用流动水冲洗、清洗双手; 5. 干手:用纸巾或烘手机干燥双手; 6. 关水龙头:如为接触式,则干手方式应为纸巾或一次性毛巾,用纸巾或小毛巾关闭水龙头。 (二) 手消毒

车间定置管理方案

车间定置管理方案 一目的 定置管理是6S管理的重要功能模块之一。通过规范化、制度化、日常化的要求,消除惰性和随意性,创造井然有序、整洁舒适的工作环境,建立素质优良、工作高效的员工队伍,达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目的。 二定义 定置管理也称为定置科学或定置工程学,是研究生产现场人、物、场所的结合状态,动态的掌握人、物、场所的关系,并从其内在联系上寻找改善和加强现场管理的对策和措施,使物流运行处于受控状态,使现场生产要素有效的结合,实现人、物、场所在时间上、空间上的优化组合,以最少的时间、最低的成本,生产出客户满意的产品。 定置管理中的“定置”不是一般意义上字面理解的“把物品固定的放置”。它的特定含义是:根据生产活动的目的,考虑生产活动的效率、质量等制约条件和物品自身的特殊的要求(如时间、质量、数量、流程等),划分出适当的场所,确定物品在场所中的放置状态。作为生产活动主体人与物品联系的信息媒介,从而有利于人、物的结合,有效的进行生产活动。对物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的科学放置,称为现场物品的“定置”。 三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包装车间、组装车间。 四组织机构 1 6S工作推动委员会 2 各车间6S管理小组,管理员 五开展程序 1 对现场进行调查,明确管理内容。 由6S推进委员会、车间现场管理人员共同组成调查小组,对现场进行调查,其调查内容包括: l 人——机联系 l 物料运转流程 l 产品各工序运转流程 l 作业空间 l 材料、在制品的堆放和运转 l 工位器具的编排 l 质量安全 l 搬运设备和搬运方法 l 机台设备运转状况

l 车间现有摆放状况 l 车间现有规划状况 2 分析问题,提出改善方案。 主要针对以下问题点: l 人——物的结合状态 l 物料流转流程 l 各工序运转流程 l 搬运设备和搬运方法 l 现场标识 l 空间利用 l 搬运设备和搬运方法 分析以上主要内容,并制定相应改善措施,积极改善不足之处。 3 定置管理的系统设计 场——物结合的定置设计: 场即场地,厂房、车间等;物即物品,指设备、箱柜、工具、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辅助设施等; 定置设计的输出(定置图) 定置设计作为车间布置的详细化、合理化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l 简单明了的流向,可视的搬运路线 l 最优的空间利用,最短的运输距离; l 最少的装卸次数,切实的安全防护; l 最大的操作便利;最少的心情不畅; l 最小的改进费用,最广的统一规范; l 最佳的灵活弹性,最美的协调布局; 六模式应用 1 区域定置 区域定置是实行定置管理的必要条件。根据实际情况,车间按工艺生产流程把现场划分为几个区域,以易于管理又利于安全文明生产两个原则进行划分,区域界线在车间定置图赏标示出来。 划分区域后,要求各区域负责策划本区域的物品定置,在区域内按物品与人的结合效能来设计本区域中物品的定置,以“科学、合理、规范、美观”为基础,使物品摆放“看起来顺眼,拿起来顺手,干起来顺心”,以这样的原则来决定本区域内物品的定置姿势和位置。通过对本区域内物品的定置、对生产活动主体认得定人、定岗、定职责,实行标准化作业,达到对本区域内实行定置管理,并促进其有机结合,保证区域内人员精干、物流有序、信息反馈准确,从而使本区域内的生产活动能高效运行。

手卫生标准操作规程

手卫生标准操作规程(SOP) 手卫生是指所有手部清洁行为的通称,包括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洗手是指用普通或者抗菌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清除手部皮肤污垢和暂居菌的过程。卫生手消毒是指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手,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无需冲洗或干手设备。外科手消毒是指术前医务人员使用外科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应具备持久抗菌活性。本规程制订的“手卫生”指洗手和卫生手消毒,不包括外科手消毒。 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但也是存在问题最多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之一。很多医院感染的暴发,尤其是ICU获得性感染,与不良的手卫生有关,故严格的手卫生措施对控制医院感染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手卫生指征 (一)直接接触病人前、后; (二)摘手套后(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三)进行侵袭性操作前,不论是否戴手套; (四)接触体液或排泄物、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敷料之后; (五)护理患者从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 (六)接触患者周围的物品(包括医疗设备)之后; 特别注明:如果手部皮肤无可见污染,建议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做为手卫生方法。当手上有血迹或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必须洗手。

有耐药菌流行或暴发时,洗手时建议使用抗菌皂液。 二、手卫生方法 (一)洗手: 1.湿手:用水打湿双手; 2.涂液:取适量洗手液涂抹所有手部皮肤; 3.揉搓:认真揉搓双手,步骤包括: (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2)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4)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5)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6)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7)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 4.冲洗:用流动水冲洗、清洗双手; 5.干手:用纸巾或烘手机干燥双手; 6.关水龙头:如为接触式,则干手方式应为纸巾或一次性毛巾,用纸巾或小毛巾关闭水龙头。 (二) 手消毒 1、取液:取足量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 2、涂抹:涂抹双手,确保完全覆盖所有皮肤。 3、揉搓:用“七步洗手法”搓揉双手直至干燥。 (三)对于部分酒精不能杀灭的病原体如诺如病毒等,应采用流动水洗手做为手卫生的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