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鉴赏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范文2篇]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论文中国是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因其地域特征、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因而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几千年来,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以木质结构为主。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篇1谈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摘要】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设计者致力于寻求建筑与环境的共生,然而,如何将现代景观技术与本土化的建筑符号相结合,通过采取延续传统建筑符号景观艺术特征的手段,来传承民族化、地域性的文脉,如何做到景观设计中建筑外环境与建筑本身的文化传承和传统建筑符号的延续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景观设计;运用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璀璨的中国建筑史上,无数的优秀作品留给后人观赏品评,其中也留给后世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元素,供后人在景观设计中使用。
随着现代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能赋予景观长久生命力的元素多来自于民族的、传统的、地域的。
因此,在景观设计技巧性因素越来越成熟的今天,如何将古代建筑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保持建筑与文化的呼应、延续,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设计者从传统文化的集成以及现代设计技术的应用等多个方面,为此做着不懈努力。
一、我国古代建筑的特色我国的古代建筑中的东方文化特色,不仅使建筑物具有了优美的外观形象,而且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极大地加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因此我国的国代建筑兼具观赏性及内涵性,在对古代建筑进行品评时,应尤其注意这一点。
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几千年来,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以木质结构为主。
早在原始社会,原始住民就已学会构木为巢,春秋时期,这种结构方式被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中国建筑文化赏析论文摘要:中国建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本文通过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赏析,揭示其美学观念、价值观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旨在增进人们对中国建筑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中国建筑文化;美学观念;价值观念;社会影响一、引言中国建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其特点是注重平衡、和谐与精神境界的体现。
中国建筑文化蕴含丰富的美学观念与价值观念,既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尚,又反映了中国人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关注。
本文将以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赏析为主线,探讨其美学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影响力。
二、中国建筑的美学观念中国建筑具有独特的美学观念,主要包括平衡、和谐、尊重自然等。
平衡是中国建筑的一大特点,体现在布局、比例和色彩的统一上。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对称布局,强调左右对称或前后对称,以达到整体的平衡感。
此外,中国建筑都追求整体的和谐效果,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建筑与人的和谐共处,以及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和谐互动。
中国建筑是一种尊重自然的建筑,追求与自然共存、和谐共生的道理。
建筑师根据地形、气候特点和环境条件,选用适宜的建筑材料,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布局方式,以保持与自然的和谐。
三、中国建筑的价值观念中国建筑文化体现了丰富的价值观念,主要包括礼仪观念、人伦观念和社会观念等。
礼仪观念在中国建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古代建筑常常是皇室或贵族举办仪式的场所,具有显赫而庄重的氛围。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人伦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多是家族或宗族共同生活的场所,注重家族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建筑布局和规模往往与家族的规模和地位相匹配。
此外,中国建筑还反映了社会观念,尤其是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视。
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注重建筑对社会环境的融入,以及建筑对社会秩序和道德的引导作用。
四、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中国建筑文化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建筑文化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尚,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古典建筑赏析论文中国古代建筑经历千年发展,在尊重民族性、地区性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改良、进步,形成富有内涵的建筑文化体系。
对中国古建筑进行赏析有助于我们的审美视觉。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中国古建筑赏析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浅谈中国古代建筑斗拱之研究摘要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
提到木结构,不得不再提及斗拱,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极为的重要作用,是集木结构之大成者。
关键词古代建筑;中国文化;木结构;斗拱中国古代建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过程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极具中国传统思想内涵。
同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结构、空间、环境的选择和处理上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特色。
纵观中国古代建筑,故宫的雄伟、庄严让人肃然起敬,将中国悠久文化传统体现的淋漓尽致,显示了先人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木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形态上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屋顶的形态,其体形硕大,而且呈曲面状,屋顶四面的屋檐两头高于中间,正脊和檐端也是曲线,再融入一些传统装饰元素,就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富有情趣的一部分,古代文人欣然称之为“如鸟斯革,如斯飞”。
屋顶的硕大构筑并没有笨拙的沉重感,反而颇有几分灵动。
古人为了设计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斗拱。
斗拱通过力学原理,将梁斗对外挑屋檐的受力传输到立柱,从而解决了大面积挑空屋顶的受力难题。
斗拱向外出挑,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型更加优美、壮观。
斗拱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建筑艺术更是其中的瑰宝。
我对传统建筑艺术充满了欣赏和热爱。
传统建筑艺术有着独特的魅力。
那些古老的建筑,无论是宏伟的宫殿,还是宁静的寺庙,亦或是古朴的民居,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韵味。
它们不仅仅是一堆砖瓦的堆砌,更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传承。
我最喜欢的传统建筑是故宫。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它的规模宏大,建筑精美。
红墙黄瓦,金碧辉煌,让人感受到了皇家的威严和尊贵。
故宫的建筑布局严谨,对称和谐,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理念。
从午门进入,依次经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主要建筑,每一座宫殿都有着独特的用途和历史意义。
太和殿是故宫中最大的宫殿,也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它的屋顶采用了重檐庑殿顶的形式,这种屋顶造型庄重、大气,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故宫的建筑不仅外观美丽,内部的装饰也非常精美。
宫殿的墙壁上绘有精美的壁画,屋顶上雕刻着各种神兽,这些装饰不仅增加了建筑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除了故宫,我还喜欢苏州的园林。
苏州园林以小巧玲珑、精致典雅而著称。
园林中的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假山流水、花草树木相互映衬,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
园林中的建筑造型各异,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古朴典雅,有的雄伟壮观。
园林中的建筑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具有实用价值。
亭台楼阁可以供人休息、观赏风景,假山流水可以调节空气湿度,花草树木可以美化环境。
传统建筑艺术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传统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它们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
通过研究传统建筑,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传统建筑也是文化的传承,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涵。
传统建筑中的建筑布局、建筑造型、建筑装饰等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深深地被传统建筑艺术所吸引。
中国古建筑论文中国古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色。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演变、建筑特点以及文化意义。
第一部分是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建筑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建筑遗址,经历了不同朝代和历史阶段的变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特点。
从商代到西汉时期,中国古建筑主要以神庙、宫殿和陵墓为主要建筑形式,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权势和崇拜。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形式逐渐多样化,增加了官方建筑、民居以及公共设施等建筑类型。
从唐宋时期到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宫殿、园林和寺庙等建筑形式。
第二部分是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特点。
中国古建筑有许多独特的建筑特点,如建筑结构、布局和材料选择等方面。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一般采用悬山式和空心木构架结构,以及青石和红砖等材料的使用。
布局上,中国古建筑讲究室内外空间的平衡和连续,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及建筑中的对称和比例。
此外,中国古建筑的装饰也是其独特的特点,如彩绘、壁画和雕刻等。
第三部分是中国古建筑的文化意义。
中国古建筑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杰作,也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建筑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审美追求。
它们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中国古建筑还是中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和学者前来学习和研究。
综上所述,中国古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形式,它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特点和丰富的文化意义。
研究中国古建筑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建筑论文六篇传统建筑论文范文11.1历史背景分析。
建筑具有极强的社会属性,能够充分代表城市肌理和文脉片段。
建筑历史是通过传统材料的记录进行呈现的,其从某种程度而言留下了历史印记,具有肯定影响和心理示意。
人作为具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对传统材料自身具有的亲切属性和自然属性能够直接产生认同感。
1.2进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快速进展,建筑行业也迎来蓬勃进展的时期。
传统的建筑材料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自身发生巨大变革,新的建筑理念和技术水平对传统建筑材料给予了全新的概念和意义,表现手法也由保守向夸张过渡。
传统观建筑材料自身具备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都能实现进一步拓展与丰富,美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让人在视角效果上实现美。
目前,诸多建筑师熟悉到现代地域建筑融合地方情感的重要性,不仅能够显示出时代特征,还可以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连续。
现代建筑中融合传统建筑材料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文自然的本质,体现出人文关怀。
1.3讨论传统建筑材料的作用及内在本质。
所谓传统建筑材料是指传统土木建筑结构全部材料的总称。
传统的建筑材料主要有:砖、瓦、沙石、石灰、石膏、菱苦土、水泥、混凝土、木材、竹材等等。
现代建筑师们采纳传统建筑材料的实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在传统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材料的运用下,体现建筑魅力,使传统建筑材料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
2新理念在传统观建筑材料中的体现在全球化的今日,世界各国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文化方面都相互交融,世界文化与传统文化更是无法避开的相互交织。
而处于这种世界进展趋势之下,我们应当正确看待传统建筑材料,在当地传统建筑材料的基础之上,将外来的和新的信息和资源进行借鉴。
目前,地域性的建筑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利用高科技水平和材料,还需要考虑如何与传统材料有效结合,在保持传统建筑自身属性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以顺应时展要求。
当前,随着高新技术工艺的水平的提高,为传统建筑材料的进展制造了更多的机会与平台。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建筑体系之一,中国古代建筑在设计理念、结构形式、建筑材料和装饰艺术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探讨,以期加深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认识。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融为一体,尊重自然规律,倡导“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例如,宫殿建筑常常依山傍水而建,注重山川的风水格局;庙宇建筑则常常以中轴线为主要布局特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古代建筑中还融入了许多传统的符号和象征,如屋顶上的飞檐、琉璃瓦等,使建筑更具有文化内涵。
其次,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形式独具特色,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为主,注重结构的稳定性和变通性。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常采用榫卯结构,通过将木材的不同部分错综连接起来,增强了建筑的整体稳定性。
另外,中国古代建筑还采用了独特的斗拱结构,通过斗拱的相互嵌套,使建筑具有更大的空间感和美学价值。
第三,中国古代建筑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丰富多样,并且讲究材料的品质和工艺。
古代中国建筑常采用砖、石和木材等材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古代建筑常用的青砖。
青砖质地细腻,色泽独特,经久耐用,并且能够调节室内温度。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还注重对建筑材料的加工和装饰,如在建筑表面涂抹朱砂、彩绘等,使建筑更加美观。
最后,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绘画、雕刻和彩绘等装饰手法的运用。
例如,古代宫殿建筑常常在柱子上雕刻精美的牡丹花纹,表达出皇室的尊贵和富贵;庙宇建筑则常常绘制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的壁画,体现了中国人崇尚历史和神话的文化特点。
此外,古代建筑还注重户外景观的布局和园林的设计,如建筑周围的庭院、花园和假山等。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建筑欣赏论文范文建筑欣赏摘要:本文通过对多个建筑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探讨了建筑艺术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建筑不仅是人们生活的空间,也是一种艺术表达的形式,它结合了美学、工程学和社会文化的因素,对人们的情感和意义都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建筑作品的欣赏和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建筑艺术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关键词:建筑欣赏,美学价值,社会意义引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是实用的空间,更是一种富有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的艺术表达。
从古至今,各个时期的建筑作品都承载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的特点,通过对建筑的欣赏和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建筑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一、建筑的美学价值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筑具有形式美。
建筑的形式是建筑师通过几何结构和比例关系的运用创造出来的,它反映了人们对空间和比例的审美追求。
例如,古代希腊的柱廊式建筑采用了严谨的几何结构,并通过柱子和横梁的比例关系营造出整体的和谐美。
其次,建筑具有空间美。
建筑是人们居住和工作的空间,它的设计和布局对人们的情感和体验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教堂的尖顶和拱形天花板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与信仰和宗教活动的内涵相吻合。
再次,建筑具有装饰美。
建筑的装饰是建筑师通过雕塑、壁画和装饰细节等手法对建筑外观进行装点,以增加建筑的美感。
例如,巴西里斯那斯冰岛教堂的外墙装饰采用了独特的几何图案,增加了建筑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氛围。
二、建筑的社会意义建筑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意义。
首先,建筑是社会文化的表达。
不同时期和地域的建筑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例如,中国古代的皇家建筑以宏伟壮丽和庄严肃穆为主,体现了中国古代王朝的权威和尊严。
其次,建筑是城市发展的标志。
城市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物的规模都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有关。
例如,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和摩天轮成为城市标志,展示了城市的现代化和繁荣。
再次,建筑也是社会生活的载体。
中国古建筑文化论文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凝聚着中国人文思想的精髓。
继承和发展中国古建筑文化,关键在于弃其糟粕、扬其精华,重在神似,而非形似。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建筑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古建筑文化论文范文一:探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传统文化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历史内涵论文摘要:建筑被誉为“石头的史书”、“凝固的历史”,是包罗万象的空间艺术。
透过那斑斑驳驳的一砖一石,人们能够从中解读出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是华夏文明的历史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传统文化中的礼制,宗族家庭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精神都影响着建筑的布局,建筑环境设计和装饰风格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意蕴。
建筑,是指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它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具备很独特的审美价值。
建筑的文化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从纵的方面看,建筑具有时代性的差异;从横的方面看,建筑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历史渊源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建筑风格的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土木结构体系。
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枋,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
而用土、砖、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的墙,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
中国的古代建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表现帝王活动、生活的宫廷建筑;二是表现人民生活、活动的民居建筑。
这两大类建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本文中,笔者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的传统文化。
一、“礼制”与中国传统建筑君主专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政体形式。
“礼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很重要的。
所谓“礼”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等级制度。
中国建筑设计欣赏论文中国建筑设计可以追溯到古代,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在古代,中国建筑设计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师将山水、园林、湖泊等自然元素融入建筑设计中,创造出独特的建筑风格。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多采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借助木材的可塑性和耐久性,建筑师可以创造出雄伟壮观的建筑作品,如故宫、天坛等。
此外,中国建筑设计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建筑师会根据地形地貌的特点进行设计,以保持建筑与周围环境的一致性。
这种设计理念为后来的建筑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特色也是中国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建筑设计注重几何学原理的应用,例如金字塔、弧形门等,这些形状都代表着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
此外,中国建筑设计还注重色彩运用,以红色、绿色、黄色等鲜艳的颜色为主,使建筑更加美观动人。
在装饰方面,中国建筑设计更是讲究手工艺的运用,如木雕、石雕等,使建筑更加精致细腻。
中国建筑设计的意义也不容忽视。
首先,中国建筑设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弘扬了古代中国的建筑艺术。
其独特的风格和美学价值使得中国建筑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崇高的声誉。
其次,中国建筑设计能够展现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使人们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中国建筑设计还能够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更多人来到中国参观游览,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总而言之,中国建筑设计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其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被广泛认可。
中国建筑设计的魅力在于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几何学原理的应用、色彩运用和手工艺的精湛,这些因素使得中国建筑设计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
通过对中国建筑设计的欣赏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为保护和传承中国建筑设计作出贡献。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鉴赏中国传统建筑啊,就像一部部凝固的史书,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每一处细节都藏着老祖宗的智慧和审美。
我记得有一次去北京游玩,那故宫可把我给震撼到了。
我和朋友阿强、小美一块去的,刚到故宫门口,阿强就兴奋地大叫:“哇塞,这就是传说中的故宫啊,也太气派了!”小美也在一旁眼睛放光,说:“这红墙黄瓦的,看着就特别有历史感。
”我们走进故宫,就像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建筑迷宫。
我好奇地看着那些宫殿,对阿强说:“你看这屋顶,翘得那么高,像鸟儿的翅膀一样,可真好看。
这有啥讲究吗?”阿强挠挠头,说:“我也不太清楚,咱找个导游问问吧。
”这时候,正好旁边有个旅游团,导游正在给游客们讲解呢。
我们凑过去一听,导游说:“这屋顶的样式叫庑殿顶,可是古建筑里等级最高的一种哦。
它的设计不仅美观,还能让雨水快速流下来,保护建筑不受侵蚀。
你们再看这屋檐下的彩绘,这些图案可都有寓意的,像龙凤图案,那可是象征着皇权。
”我们一边听,一边继续往前走。
到了太和殿,我看到殿外的那些大柱子,又粗又高,上面还刻着精美的花纹。
我忍不住伸手摸了摸,阿美赶紧制止我:“别乱摸,这都是文物呢。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这柱子上的花纹刻得太细致了,得花多少功夫啊。
”旁边有个老伯伯听到我们的话,笑着说:“小伙子,这古代建筑可都是工匠们一凿一斧精心打造出来的。
就说这柱子,选材就很讲究,得是上好的木材,然后雕刻工艺更是复杂,很多都是家族传承的手艺。
”我们又来到了后宫的一些宫殿,这里的建筑风格和前面的又不太一样。
小美说:“这里感觉更精致一些,没有前面那么威严。
”我点头说:“是啊,你看这些窗户上的雕花,像一幅幅精美的画。
”这时候,阿强突发奇想,说:“你们说古代的皇帝和妃子们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是不是特别舒服?”我笑着说:“可能刚开始舒服,住久了也会觉得闷吧。
毕竟这房子虽然好看,但不像咱们现在的房子有那么多现代化设施。
”从故宫出来后,我们又去了一些古镇。
在古镇里,看到那些古色古香的民居,白墙黑瓦,错落有致。
浅谈中国古现代建筑美学欣赏论文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这是由于中国建筑美的特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建筑美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建筑美论文范文篇一:《试论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内容摘要:文章就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灵动美、虚实美、流动美、序列美展开论述,并通过中西方建筑美学之比较,意在说明我们应传承中国传统建筑之精髓。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美学一、建筑空间之美学概述建筑,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
这种空间环境,一方面要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感受的需要。
即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性产品,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性产品,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或曰是精神对物质的超越。
为此,不仅要赋予它以使用要求,而且还应当赋予它以美的属性。
回顾建筑史册:希腊庙宇神堂的尺度、罗马万神庙内部的完整、哥特教堂中庭的运动感、文艺复兴时期室内的和谐以及巴洛克建筑的诡谲变幻,都说明了建筑空间之美。
从众多建筑名作中可以看到,诗意的空间一方面来自实体美的建构,这主要是与建造逻辑相符的建筑结构、材料、构造等建筑元素自身美的创造;另一方面则来自对富于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空间观念的创造,它源于人与自然的一些原始体验,在建筑中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元素的妙用。
而空间观念的实现必须借助于实体的构成。
二、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一)灵动空间之美中国传统的室内居住空间都具有功能上的灵动、可变美。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建筑结构上的灵活性。
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上是以“柱”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支撑屋顶和楼层的木构架和室内分隔空间的墙体在结构上是分开的,这使得墙体不承担重量,而且为灵活分隔室内空间提供了可能性。
在古建筑中,分隔室内空间的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完全分割,即在柱子之间砌薄墙或镶板;另一类是半分隔,即在相邻空间之间设置隔扇、屏风、碧沙橱、帐幔、罩、博古架和其他陈设来分隔,造成空间若断若续、若分若合、若开若闭的层次和丰富的变化,使相邻空间之间相互沟通,又彼此隔离,成为一个互相渗透的有机体。
古代建筑赏析论文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
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古代建筑赏析论文,欢迎阅读古代建筑赏析论文篇一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
该体系大约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
一、巧妙而科学的建筑结构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
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
在所有的建造结构中,抬梁式和穿斗式是最具科学的。
1,抬梁式,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放梁,梁的两端并承檩;这样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
这种结构的建筑,室内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在我国应用很广,特别是北方用得更多。
2,穿斗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这种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在我国南方使用很普遍。
由于是以木构架为主,柱承重,墙不承重,所以门窗可自由布置,体现了形式与结构的统一。
在皇家建筑和重要的坛、庙建筑中,还以斗拱支撑在柱头、屋檐间,使得建筑出檐深远,保护木结构的屋身。
在这里,斗拱一方面是结构构件,另一方面也成为建筑上的装饰物,即以结构构件为装饰物,形式反映了功能,结构真实,功能合理,也是一种真善美的统一。
但不论是何种建筑,结构上的基、柱、梁、檩、椽、斜撑等部分大都外露,形状上也加工成装饰构件,结构、构件间用榫卯结合,不施钉子。
《中国古建筑鉴赏》
中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中国古建筑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创造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无论是宫殿、寺庙、园林还是民居,中国古建筑都注重布局的对称、比例的协调以及空间的层次,给人一种庄重、典雅的美感。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丰富多彩,包括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等多种类型。
这些屋顶不仅具有遮阳、排水的实用功能,更是建筑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屋脊上的雕刻、彩画以及各种装饰,使屋顶成为了中国古建筑的一大亮点。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构件,它由斗、拱、昂组成,用于支撑屋檐和承接梁架。
斗拱不仅起到了结构支撑的作用,还具有装饰性和节奏感,为建筑增添了韵律美。
除了结构和装饰,中国古建筑还注重色彩的运用。
红色的柱子、黄色的琉璃瓦、彩绘的壁画和雕刻,构成了中国古建筑独特的色彩体系。
这些色彩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观念,还为建筑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中国古建筑中的雕刻艺术也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无论是木雕、石雕还是砖雕,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
这些雕刻题材广泛,包括人物、动物、花卉等,既具有装饰性,又表达了一定的寓意。
总之,中国古建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欣赏和研究中国古建筑,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同时,也应该积极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继续焕发光芒。
对中国建筑艺术的鉴赏【摘要】中国的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是延续历史最长的、分布地域最广的、有着特殊的风格和体系的造型艺术。
本篇论文就将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入手,通过介绍各种建筑,分析其体现的内部特征。
【关键词】中国建筑艺术象征性体验性折衷性技术性一.中国建筑艺术的概况1.中国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而建筑艺术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出的方形或圆形房屋发展到今天,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这其间有在崇山峻岭中蜿蜒万里的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有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前列的隋代的安济桥;有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高达67. 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而座落在北京的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古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由于独特的艺术风格,更使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
这一系列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2.中国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中国建筑文化中,以人居住的宫殿、住宅为主流,即使是为神佛建造的道观、佛寺,也是将其看作神与佛的住宅。
因此,中国建筑不用骇人的空间与体量,也不追求坚固久远。
因为,以住宅为建筑的主流,建筑在平面与空间上,大都以住宅为蓝本,如帝王的宫殿、佛寺、道观,甚至会馆、书院之类的建筑,都以与住宅十分接近的四合院落的形式为主。
中国古代建筑中,除了宫殿、官署、寺庙、住宅外,较少像古代或中世纪西方那样的公共建筑。
二.中国建筑艺术的特征1.象征性①建筑象征性的含义建筑的象征性,首先是古代人类对建筑的一种带有始源性的解释,或者说,是古人为城市或建筑构拟的一种宇宙起源论模式。
这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解释赋予建筑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
②象征性在中国建筑中的具体体现在中国建筑艺术中,“象征”是意象的基本表现特征。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2篇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一:中国建筑设计欣赏论文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关于岭南建筑艺术特征的探索正从各个层面展开,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日益重视。
本文仅就岭南建筑的界定及其人文品格作一管窥蠡测,以期抛砖引玉.一岭南建筑的由来与界定1949年建国以前,直至建国后的头10年,建筑界虽偶有广东建筑的称呼,但尚无岭南建筑的提法。
岭南建筑的称呼是伴随着新中国建筑的发展与广东建筑突出成就的取得而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的。
建国之初,百业待兴,中国建筑迎来了大发展的良好机遇。
50年代中期,当时的建筑界盛行复古主义,刮起一股“大屋顶”之风,产生了“凡建筑须盖大屋顶"的无形规定。
面对滚滚而来的复古主义潮流,深受岭南文化熏陶、“敢为天下先”的广东建筑师们并未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他们在行动上表现出灵活的变通性(如由林克明先生设计1956年落成的广东科学馆、由夏昌世先生设计于1954年落成的现华南理工大学二号楼在屋顶形式和斗拱运用上就作了变通处理),在思想上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广东建筑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征。
1959年,时任我国建筑工程部部长的刘秀峰同志在全国建筑艺术座谈会上提出“要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筑新风格"的要求和倡议.自1960年开始,广东建筑界围绕“新建筑”、“新风格"展开了热烈、认真的讨论。
讨论的中心话题是:广东建筑是否应有自己的特色?大家在讨论中一致认为,广东有自己的特点,广东建筑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即应有岭南建筑的特点。
与此同时,广东建筑界也开始尝试着对以往建筑实践进行总结和归纳。
从学理层面上说,正式提出“岭南建筑”的时间是在1957年。
其标志是时任华南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的夏昌世先生1957年在《建筑学报》上发表了题为《通风、隔热、遮阳》的论文。
夏昌世教授指出:岭南建筑应有自己的特点,满足通风、隔热、遮阳的要求。
国内木建筑赏析论文国内木建筑赏析。
木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木结构建筑占据了重要地位,它不仅在建筑结构上具有独特的特点,更在建筑风格、装饰艺术等方面展现了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以国内木建筑为主题,对其进行赏析,探讨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地位和价值。
中国的木建筑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木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简陋到精致、从单一到多样的演变过程。
在古代,木建筑被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园林、民居等各种建筑类型中,成为中国建筑的代表之一。
木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和装饰艺术,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首先,木建筑在建筑结构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中国的木结构建筑以榫卯结构为主,通过榫头和卯眼的精密搭接,形成了稳固的建筑结构。
这种结构形式不仅能够承受地震和风灾等自然灾害,还能够在不使用一颗钉子的情况下,将整个建筑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同时,木建筑还注重对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充分利用木材的力学性能和抗腐蚀性能,使建筑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这种独特的结构形式,使得中国的木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其次,木建筑在建筑风格、装饰艺术方面展现了独特的魅力。
中国的木建筑在建筑风格上注重对天然环境的融合,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观念。
在建筑装饰艺术方面,木建筑以其独特的斗拱、雕花、画栋等装饰手法,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木建筑还注重对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使建筑既美观又实用,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之一。
最后,木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中国的木建筑不仅是建筑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在木建筑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参考论文中国古代建筑在国际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有很多的论文都对中国古建筑的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中国古代建筑论文的赏析,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建筑论文篇一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浅析摘要:中国古代建筑在国际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其主要以木构架为建造体系,以建筑群体的组合为核心形式,以建筑装饰塑造建筑的形体等。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形象的构成以及建筑文化的丰富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关键词:古代建筑;装饰艺术;文化内涵一、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一)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尤其是屋顶的构造形态,不但造型十分优美,而且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天人合一”就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飞翘形状的屋檐装饰是对“天”的憧憬与崇敬,凹曲的“人”形屋面装饰设计,则是上天、下地、人居中间之意。
天人合一的建筑文化表现出了古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建筑理念,比如,明清时期的建筑屋顶装饰力求自然,把自然作为建筑审美的基本原则,并融汇了中国传统的雕刻、绘画等艺术,因此,这一时期的建筑灵动感十足。
同时,飞檐的建筑屋顶造型更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在我国建筑中的深刻的体现,折射出了人们力图挣脱封建社会各种礼教束缚的强烈愿望,以及对大自然生活的憧憬。
(二)等级划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也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一个重要反映与标志,不同身份与地位的人所使用的建筑装饰也是各不相同。
例如,龙凤图是古代帝王才能选用的建筑装饰,其代表着威严、不可侵犯的皇权,而宫殿不同的建筑其装饰也有高低贵贱之分,金色龙图是最高等级的象征。
还有建筑物的大门装饰,宫殿中的建筑物大门能够使用斗�怼⒚哦ひ约捌咽椎茸笆危�然而普通的平民百姓家是绝对不能使用的,故而中国古代民间的建筑物大门装饰通常都较为简朴。
(三)祈福驱邪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饱含着古人的美好祈愿,不同的建筑装饰代表着人们不同的追求与愿望。
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篇1【摘要】中国古代文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中国文人构成古代了唯一的上层社会,他们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营建活动,把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带入了建筑创造之中,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区别于世界其他建筑体系的根本特征【关键词】天人合一;风水堪舆;模山范水;古代建筑建筑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历史。
以农业文明为主的中国古人,在漫长的农耕生产过程中认识到了“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作为自然的代表“天”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靠天吃饭的人们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看作是内心深层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人在营建都市、构筑房屋、庙宇时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师法自然、合乎天地成为人们内心中自觉的精神意识。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周易.大状卦》中有:“上栋下宇,以待风雨”之说,“宇”在许慎的《说文解字》被解释为屋边(“宇,屋边也”)。
《淮南鸿烈.览冥训》“宙,栋梁也.”从上述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宇”、“宙”这两个字,在古代他的基本含义是与建筑有所关联的.然而这个词在很多时候又被用来表示无限的自然时空.如“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卷二十二《杂说》四部丛刊本)中国古人将表示天地自然的宇宙与表示房屋的宇宙等同视之,天地即是宇宙;宇宙也是房屋,作为人们着风挡雨的房屋在中国文化的起始就被赋予了“天地入吾庐”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人在建筑环境的创造上依托自然,这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根本特征。
根据自然地形随形构筑,通过对建筑与环境的“因、借”来达到建筑与自然的相辅相承,即所谓的“托体同山阿”。
建筑借山势表雄伟,因水形而奇峭。
秦始皇统一六合,大兴土木,建筑了庞大的阿房宫。
阿房宫北依渭水,南向秦岭,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以象太极”将宫殿与大尺度的自然山水辉映交融,把建筑溶入自然,借自然界恢宏尺度,来体现大秦王朝气吞山河的不凡风度。
中国现代建筑赏析一、钢结构建筑欣赏----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又被称为“水立方”(Water Cube),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是北京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修建的主游泳馆,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物之一。
其与国家体育场(俗称鸟巢)分列于北京城市中轴线北端的两侧,共同形成相对完整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形象。
虽都是钢结构,但“水立方”和“鸟巢”却大不相同。
“水立方”的钢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规则,纵横交错中透着一股自然的纯美。
然而,正是这种自然的不规则形态给焊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水立方”的墙面和屋顶都分内外三层,设计人员利用三维坐标设计了3万多个钢质构件,这三万多个钢质构件在位置上没有一个是相同的。
这些技术都是我国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他们填补了世界建筑史的空白。
“水立方”的地下及基础部分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部分是钢网架,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通过焊接连接,共同形成了一个立方体的笼子。
屋面上,镶嵌、固定一块块充气枕的是槽形的钢构件,钢构件又宽又厚,与“水立方”四壁的钢网架焊接为一体,支撑着整个屋顶。
雷雨天气里,这些钢构件的作用更是非同小可。
它们一方面作为天沟,收集、排除屋面的雨水;同时又充当了接闪器,及时将雷电流引到“笼式避雷网”,保护整个建筑物的安全。
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笼式避雷网”,完全依靠建筑物自身结构中的材料,无须单独架设避雷针、做引下线或接地体,屋面没有突出的避雷针或避雷带,既经济美观又安全可靠。
“水立方”的墙壁和天花板由1.2万个承重节点连接起来的网状钢管组成,这些节点均匀地分担着建筑物的重量,使其坚固得足以经受住北京最强的地震。
“水立方”的地下部分是钢筋混凝上结构,在浇筑混凝上的时候,在每根钢桂的位置都设置了预埋件(上部为钢块),钢结构的钢柱与这些预埋件牢固的焊接在一起,就这样,地上部分的钢结构与地下部分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形成一个牢固的整体。
正是靠着优越的结构形式和良好的整体性,“水立方”才拥有了“过硬的身体”,达到了抗震8级烈度的标准。
世界名建筑鉴赏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特色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等等。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
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
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
该体系大约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
一、巧妙而科学的建筑结构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
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
在所有的建造结构中,抬梁式和穿斗式是最具科学的。
1,抬梁式,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放梁,梁的两端并承檩;这样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
这种结构的建筑,室内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在我国应用很广,特别是北方用得更多。
2,穿斗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这种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在我国南方使用很普遍。
由于是以木构架为主,柱承重,墙不承重,所以门窗可自由布置,体现了形式与结构的统一。
在皇家建筑和重要的坛、庙建筑中,还以斗拱支撑在柱头、屋檐间,使得建筑出檐深远,保护木结构的屋身。
在这里,斗拱一方面是结构构件,另一方面也成为建筑上的装饰物,即以结构构件为装饰物,形式反映了功能,结构真实,功能合理,也是一种真善美的统一。
但不论是何种建筑,结构上的基、柱、梁、檩、椽、斜撑等部分大都外露,形状上也加工成装饰构件,结构、构件间用榫卯结合,不施钉子。
外观上和其它国家的许多建筑一样,分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但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尤其大,有时几乎和屋身同高,且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比例及标准做法。
木构件主要指柱、梁之外的悬挑受力构件斗拱,古老的斗拱系与檐口平行。
迄今所发现的古建筑异型木构件中有十分精美的拱形构件。
木构件的制作主要指构造结合的榫卯技术,其本身不用一钉一卯,完全插接构成。
源出于南方古老的干阑式建筑中的榫卯构造,为古建筑所承袭发展,不但系列完备,而且技术先进。
在承重结构过渡为装饰构件的过程中,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从审美角度都将两种功能结合得天衣无缝。
终于成为其独特的南国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由于采用木柱、木梁组成房屋的基本框架,木梁和木柱承受来自屋顶和楼面的重量,建筑的墙壁实际上并不承重,这就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
它可以做成四面毫无遮挡,有顶无墙的亭榭。
也可以做成四壁严实、空间封闭的仓房。
由于木构架的原因,对于室内空间的划分同样也十分自由,为了在室内获得大面积空间,无须任何隔断,仅剩柱子的排列。
与此相反,可以在柱子之间进行围隔,从而获得较小空间。
特别是采用半通透的落地罩等隔断样式,既划定了空间范围,又不阻挡视线,做到隔而不断,虚实相间。
木构架结构能灵活地适应各种地形,既能把单体建筑聚合成重重院落,形成庞大的建筑组群,又能依山傍水建构楼阁亭榭,不受高低不同的限制,这就为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带来极大的可能性。
以木构架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建筑,从单体建筑来看,一般都是矩形的平面空间,房屋的几何形体不会有很大的变化,要想获得建筑空间的丰富性,解决的办法是通过单体建筑的排列组合形成院落,以满足人们对建筑空间的多重要求。
二、独特的建筑风格建筑风格上,古建筑的屋顶、木构件、飞檐等人性化设计,机智而巧妙的组合所显示的结构美和装饰美本身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古建筑的屋顶一般很大,并出现了屋坡的折线反字及以后的举折的做法。
虽然曲度不大,屋角也没有翘起,刚健质朴的气势较浓,但也初步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人字型的屋顶造型,既扩大了室内的空间感,同时有利于排水。
类似的还有楚独有的干阑式建筑风格等,这些做法相比同时期的欧洲的平屋顶和中国北方穴居,更具有人性化设计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古代楚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如果单从外部观看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好似一组封闭而没有生命活力的房屋,但走进中国古代建筑的庭院内,明显感到人与自然密切相处而生机勃勃。
庭院空间作为各个单体建筑的联结纽带,促使每一单体建筑的使用功能、交通联系归于一统,形成了一个共享的空间单元。
特别是在民居建筑的庭院里房间的通风采光、人流、物流的交通联系、种树养花、儿童游戏、休闲聊天均在这个共享空间里进行。
“从庭中阳光的移动,可以感觉‘天时’的变化。
从庭中阴雨风雪的来临,可以知道‘节气’的变化。
从空气的新鲜、阳光的温暖,可以感到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的活力息息相关。
”人与人、人与自然在庭院里和谐相处,人们在这一方庭院里呼吸到生命自由的气息,一种与自然密切交流的回应。
如果一座座单体建筑通过平面纵深推进,就会产生迥然相异的空间聚合,如果作横向推移时会形成宽广的空间场所,沿四周修筑房屋和墙体就变成相对封闭的庭院。
由此看来,中国古代建筑并不寻求突破自然的高度来体现征服自然的人工伟力,任何寻求建筑高度及征服自然的尝试都消解在平面的展开上,与自然相拥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所遵循的不二法则。
中国古代建筑平面布局的规划既有中轴对称形式,又有依环境而顺势的自由展开方式,从而达到了既有理性的规范又有自然的巧妙。
在借用自然的问题上不露痕迹、巧用天工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理想追求。
三、“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崇尚自然,喜爱自然亘古就有。
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
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壮丽,景象万千,祖国各地的美好景色又启发着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
“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对自然美的鉴赏融揉成为传统美学的核心,相应地产生了绚丽的山水文化、山水画、山水园林,出现了风景名胜区。
在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是持着与大自然对立的态度,用建筑去控制自然环境;相反,乃是持着亲和的态度,从而形成了建筑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态度。
从此以后,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风景地带的佛寺、道观、别业、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视相地选址,目的不仅为了满足各自功能的需要,还在于如何发挥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臻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谐调以总体的自然环境。
它们无异于点染大地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臻于画境的“风景建筑”,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虽非完全自觉,但却十分明显。
历来的山水“画论”和堪舆学说,对于这种环境意识都曾作过部分的美学和科学的阐述。
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意识,更自觉更深刻地体现在园林建筑中。
广义的中国传统建筑应包括园林建筑。
在园林里面,建筑不必拘泥于一正两厢。
伦理象征或多或少地被冲淡甚至完全消失,建筑布局获得最大的自由度。
建筑与山水、花木等有机地组织为一系列风景画面,使得园林在总体上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建筑美与自然美相互融揉的境界。
四、“以人为本”的建筑底蕴历来中国人都非常注重把人和现实生活寄托于理想的现实世界。
中国传统建筑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于“物”本身的自我表现。
这种人文主义的创作方法有着其深厚的文化渊源。
例如,在建筑材料上,中国传统建筑用木材,不追求其永久性,是非永恒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基础中非永恒观决定的。
而在西方,那里是石头的史诗,追求建筑的永久性。
在建筑体量上,中国建筑以人体尺度为原则,要求“大壮”,又要“适形”。
建筑高度和空间都控制在适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围内,具有初级的人体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宫、寺庙也不能造得太大。
造型上中国建筑讲究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平稳,注重水平线条。
即使是向上发展的塔也加上了水平线条,与中国的楼阁建筑相结合。
在园林中,建筑是凝固了的中国绘画和文学,它以意境为创作核心,使园林建筑空间富有诗情画意。
同时,园林布局的自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儒、道两种思想在中国文化领域内的交替互补,也足以说明园林艺术之通过曲折隐晦的方式反映出人们企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憧憬返朴归真的意愿。
我国传统造园的立意、布局和手法已在国内外现代建筑中被广泛借鉴。
中国古代建筑区别于世界建筑最主要的特点是讲求人文式、象征性,追求师法自然,以求达到“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建筑追求的“天人合一”更多体现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隐居”思想上。
这个“隐居”最初来自于陶渊明和他的《桃花源记》,但要指出的是,他的这种追求连他自己都实现不了。
所以事实上更多来自于古代文人的潜意识。
中国古建筑有着很高的欣赏价值。
它给我们以审美享受,为研究历史和科学提供实证,为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提供借鉴。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而且是一部极有价值的爱国主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