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重点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68.37 KB
- 文档页数:21
精品文档
《伤寒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题型:名词解释
1.直中:是指太阳抗邪无力,疾病不出现太阳、少阳、阳明的证候,直接表现为三阴病症的一种发病方式。
产生直中的原因主要是正气内虚,抗邪无力使然。
2.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3.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题型:选择填空
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名机,出生于东汉末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3.现今《伤寒杂病论》版本有两种:一是宋本,即林亿校正版本,但宋本现已无保存,现存者只有明代赵开美复刻本,简称赵本;一是南宋成无几注解本,称为“成注本”。
4.第一个逐条注解《伤寒杂病论》的医家是成无几。
5.《伤寒论》的体系特点:详于寒略于温。
6.《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论中所载113方(缺一方),被誉为“方书之祖”。
7.《伤寒杂病论》中合方有: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用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兼表证用药)等等。
8.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即“伤寒有五,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
题型.名词解释
1、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
即头痛项强之意。
2、时瘛疭:瘛,指收缩;疭,松弛之意。
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3、阳浮而阴弱:此以脉象示病机。
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
4、周时:一昼夜,即24小时。
5、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6、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不止。
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7、目瞑:目视不明,视物昏花。
《集韵》:“暝,目不明也。
”此处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8、项背强几几:几几,南阳方言,有拘紧、固缩之意。
亦有读作殊者。
全句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9、眴(音顺):目动也,即目睛转动。
10、消渴:指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非病名。
11、白饮:即米汤,又作白米饮。
12、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而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13、结胸:病证名,指痰水等实邪结于胸膈脘腹,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14、藏结:病证名,是因脏气虚衰,阴寒凝结而致的一种病证。
其中主症与结胸证有相似之处,
但病变性质不同。
15、痞:病证名,是无形之邪气痞塞于心下胃脘部,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16、热结膀胱:膀胱在此指下焦部位。
热结膀胱,指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部位。
17、少腹急结:指下腹部拘急硬痛。
18、坏病:也称变证。
即治坏的病,指因误治而致原始证候发生反常变化,证候错综复杂,已不属太阳病范畴的病症。
19、心中懊恼: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20、胸中窒:窒,塞也。
即胸中有堵塞不通之感。
21、心中结痛:心中如有物结聚而疼痛。
22、奔豚:证候名。
豚即猪。
奔豚即以猪的奔跑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之证,该证时发时止,发时痛苦异常。
23、振振欲扑地:肢体颤动欲扑倒于地。
24、清酒:指清纯上好的米酒。
25、麻沸汤:沸水。
(即将沸腾而又未沸腾时,锅中有无数小水泡聚于底部,形如麻子,故云。
)
26、蒸蒸而振:蒸蒸,这里指正气由内向外之势。
振,指周身振动,即战汗的具体表现。
27、剂颈而还:剂,通齐。
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
28、面垢:面部如蒙油垢,此因阳明热浊之气上熏于面所致。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9、白粉:米粉。
30、晬时:即周时,一昼夜24小时。
31、口不仁:口中感觉失常,黏腻不清爽,食不知味,言语不利。
32、心下支结:即患者自觉心下有物支撑结聚。
33、苦酒:米醋。
34、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题型.选择填空
1.麻黄汤衄血机理:阳郁化热,损伤血络。
2.太阳蓄水证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
代表方:五苓散。
3.抵挡组成:水蛭、虻虫、桃仁、大黄
4.治疗脚挛急代表方:芍药甘草汤(去杖汤)
5.治疗心下悸,欲得按的方剂:炙甘草汤
6.治疗奔豚的代表方:桂枝加桂汤
7.热痞证治疗方: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寒热错杂痞证治疗方:泻心汤类;痰气痞证治疗方:旋覆代赭汤;水痞证治疗方:五苓散;痞证误下后下利治疗方:赤石脂禹余粮方。
8.炙甘草汤中生地黄用量特殊为:一斤
9.《伤寒学》中甘草大多炙用,生用方有:甘草汤、桔梗汤
10.治疗心阳虚的方剂:桂枝甘草汤、桂甘龙牡汤、桂枝救逆汤、桂枝加桂汤、苓桂枣甘汤
11.热郁胸膈的表现有:即栀子豉汤证类,结合条文和病机回答。
有心烦不得眠、心中懊恼、反复颠倒、胸中窒、心中结痛等。
12.蓄血三方证:桃核承气汤证、抵挡汤证、抵挡丸证
13.《伤寒论》中太阳病变证治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4.调胃承气汤中症候中“蒸蒸发热”的机理是:太阳病发汗不解,转属阳明结实,里热外
蒸使然。
15.脾约证的特有症候表现是:大便硬,小便数
题型.简答论述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1.桂枝加葛根汤证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P23 葛根)+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方用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汤葛根汤证2.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P35 葛根、麻黄)(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方用葛根汤。
3桃核承气汤证(太阳蓄血证)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治法:泻下瘀热。
方用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p49
4.蓄水证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主症: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方用五苓散。
(白术、泽泻、猪苓、茯苓、桂枝)P47
5.葛根芩连汤证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主症:下利不止,利下臭恶稠粘,肛门灼热,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
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方用葛根芩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甘草)P64
6.桂枝人参汤证
病机:脾阳不足,兼有表邪。
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治法:温中解表。
方用桂枝人参汤。
(理中汤+桂枝)P73
7.大陷胸汤证
病机: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主症:心下硬痛拒按,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下不可近手,可伴见心烦,口渴,潮热,头汗出不大便等,脉沉紧。
治法:泻热逐水,峻下破结。
方用大陷胸汤。
(大黄、芒硝、甘遂)P84
8.小青龙汤证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主症: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
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方用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五味子、半夏)p39
9.半夏泻心汤证
病机:寒热错杂,中焦痞塞
主症:心下痞满,呕恶,肠鸣下利,舌苔红腻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治法:和中降逆,消痞散结。
方用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p92大枣)栀子豉汤证10.病机:热郁胸膈。
主症:心烦不得眠,心中懊憹,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
治法:清宣郁热。
方用栀子豉汤。
(栀子、香豉)P60 11.真武汤证病机:肾阳虚衰、水邪泛溢主症:心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辟地,或水肿、小便不利、苔白、脉沉p76 治法:温阳利水。
方用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12.炙甘草汤证
主症:心动悸、脉结代病机:心阴阳两虚麻阿胶麦门冬人参生地桂枝治法:通阳复脉,
滋阴养血。
方用炙甘草汤(炙甘草生姜P79
大枣)仁
、桂枝汤证(中风表虚证)13 主症: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病机:风寒外袭,卫阳浮盛以抗邪,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失调。
P18 大枣)生姜芍药甘草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桂枝麻黄汤证14.主症:恶寒(风),发热,周身疼痛,无汗,喘,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药及组成: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15.白虎加人参汤证主症:大热,大渴,大烦,脉洪大 :阳明里热炽盛,气津两伤(热盛津伤)病机P64 人参)粳米治法: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知母石膏甘草苓桂术甘汤(脾虚证)16.主症: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脉沉紧。
病机:脾虚水停,水气冲逆。
P70 甘草)桂枝白术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茯苓小建中汤证(强壮剂)17.主症:心中悸而烦,腹中急痛,喜温喜按,或伴轻微恶寒发热。
病机:中焦虚寒,气血亏虚,复被邪扰。
)P72 生姜胶饴治法:建中补虚,调养气血。
(桂枝甘草大枣芍药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①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无汗头项痛,伤寒服此汗淋漓。
②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轻可去实因无汗,有汗加葛无麻黄。
③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增入黄芪名亦尔,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桂姜甘草大枣和,④小建中汤芍药多,表虚身痛效无过,又有建中十四味,阴斑劳损起沉疴;十全大补加附子,麦夏苁蓉仔细哦。
⑤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附:结胸三证: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开结涤痰周,邪深大陷胸汤治,甘遂硝黄一泻柔,大陷胸丸加杏苈,项强柔痉病能休。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桂枝人参汤证的异同有哪些?条。
二者都是太阳病34和163答: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和桂枝人参汤证分别见于《伤寒论》;治疗”协热利误下后表证未除,兼里证下利之表里同病;临床均可见发热、下利等症而属“故但是二者的病机性质却截然相反,皆属表里双解且以治里止利为主。
临床表现同中有异,治疗用药不同。
辨析如下: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葛根黄芩黄连汤证:34“条云:①太阳病误下,不仅表证未罢,而且邪气化热入里。
”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临床见利遂不止,暴注下迫、稀黄臭秽、肛门灼热,喘而汗出,小便短赤,脉来急促等。
证既解肌表之热邪,轻清升发,故治以葛根黄芩黄连汤表里双解。
属表里同病,该方重用葛根,又升清阳、起阴气而止下利。
黄芩、黄连清里热,坚阴厚肠而止下利;炙甘草补脾和中,顾护胃气。
此方能疏透外邪退表热,内清里热止下利,而为解表清里之剂。
虽为表里双解,却以清热治里为主。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
利下不止,心下“163②桂枝人参汤证:条云:太阳病,屡用苦寒攻下,误下之后不仅表邪不除,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发热恶寒、且利下稀薄,而致里虚寒下利。
而且损伤脾胃阳气,临床见泻利不止,心下痞硬,人参汤亦头痛等。
治用桂枝人参汤温中止利,兼解表邪。
桂枝人参汤即人参汤加桂枝而成,即理中汤。
方中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干姜辛热,温中散寒;白术苦甘温,健脾燥湿止利;炙甘草补脾和中;桂枝既辛温解散表邪,又助干姜温阳散寒。
合用成方,共奏温中散寒,健脾止利,解散表邪之功。
虽属表里双解,但仍侧重于温里散寒。
但二者性质各异。
由此可知,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和桂枝人参汤证虽同属表里同病之”协热利“,清热止利,后者为
表里皆寒而里虚寒下利;前者为表里皆热而里热下利,故前者为辛凉解表、后者为辛温解表、补虚温阳止利。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心阳虚有哪些证候类型?分述各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方剂。
答:心阳虚证是《伤寒论》太阳病的误治后变证之一,根据心阳虚程度轻重及兼挟邪气之不同,具体又分为五个方证论治:
①心阳虚心悸证:见于64条。
由太阳病发汗过多损伤心阳所致。
临床以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伴胸闷气短,乏力自汗,头昏,舌淡脉缓弱等为辨证要点。
治疗用桂枝甘草汤温通心阳。
②心阳虚烦躁证:见于118条。
由太阳病误治,损伤心阳,而心神浮越所致。
临床以惊恐烦躁不安,心悸气短,自汗乏力,头昏,舌淡苔白,脉虚数等为辨证要点。
治疗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通心阳,潜镇心神。
③心阳虚警狂证:见于112条。
由太阳病误治,损伤心阳,而心神浮越,痰浊内扰所致。
临床以神怯易惊,狂躁不宁,卧起不安,心悸气短,自汗乏力,头昏,舌淡苔滑腻等为辨证要点。
治疗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温通心阳,潜镇心神,涤痰定惊。
④心阳虚奔豚证:见于117条。
由太阳病误治损伤心阳,下焦寒气上逆所致。
临床以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发作欲死、复还止,伴心悸气短,胸闷气促舌淡苔白等为辨证要点。
治疗用桂枝加桂汤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⑤心阳虚水气内停欲逆证:见于65条。
由太阳病误治损伤心阳,下焦寒水内停妄动上逆所致。
临床以心悸气短,脐下动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润等为辨证要点。
治疗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温通心阳,化气利水。
桂枝加葛根汤证与葛根汤证皆以“太阳病,项背强几几”为主症,临床应如何区别?
答:桂枝加葛根汤证与葛根汤证分别见于《伤寒论》14和31、32条。
二者都以“太阳病,项背强几几”为主症;邪束太阳,经输不利是其共同的病机,治疗皆以解表升津舒经为法。
但二者表证性质不同,其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及治法用药同中有异。
兹辨析如下:
①桂枝加葛根汤证属太阳中风表虚兼经输不利。
病因病机为风寒袭表,腠理疏松,营卫不和,经输不利。
临床以恶风发热,汗出而项背强几几,脉浮缓等为辨证要点。
治用桂枝加葛根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原书此方记载有误,当去掉麻黄)。
方中用桂枝汤原方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葛根既助桂枝汤解肌祛风,又宣通经气、升阳生津,舒缓经脉之挛急。
②葛根汤证属太阳伤寒表实兼经输不利。
病因病机为风寒束表,腠理闭塞,经输不利。
临床以恶风寒发热,项背强几几,无汗而体痛脉浮紧等为辨证要点;此外尚可伴见下利。
治用葛根汤,发汗解表,升津舒经。
葛根汤方即桂枝汤再加葛根、麻黄而成,方中葛根解肌祛邪、升阳生津、舒缓经脉;麻黄、桂枝、生姜辛温发汗,解表散风寒;芍药、大枣、炙甘草敛阴和营,又酸甘化阴、缓解筋肉之挛急。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皆见有喘,临床应如何区别?
答: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皆以喘为主症,然而四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脉证、治法用方各不相同。
兹辨析如下:
(1)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见于《伤寒论》第18、43条。
前者为太阳中风引发宿喘之证。
患者素有伏饮喘疾,肺主气而外合皮毛,因外感风寒而诱发宿疾,肺寒气逆。
后者为太阳病误下,表证不解,部分邪气入里犯肺,而肺寒气逆。
两条成因虽有不同,但表里同病,肺寒气逆病机相
同,并且都有恶风寒发热,鼻鸣干呕,汗出而喘促气急、胸满或伴咳嗽咯痰稀白,舌淡红苔白、脉浮缓等症;治以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汤解肌疏风,调和营卫,降气平喘。
(2)麻黄汤证:见于35条。
此属典型的太阳伤寒表实证,新病而无宿疾。
其证以太阳伤寒表证为主,证见恶风寒发热,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而阴阳紧;其喘因风寒束表,腠理闭塞,以至肺气郁闭不得宣降而致,临床以胸中满闷喘急、咳声不扬、无痰或少痰为特征。
治用麻黄汤,发汗解表散寒为主,腠理开泄、汗出邪去,肺气自然宣降,则喘息随之而愈。
(3)小青龙汤证:见于40、41条。
此属太阳伤寒兼寒饮犯肺之证。
“伤寒表不解”,谓风寒束表,伤寒表证仍在,必见恶风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等。
“心下有水气”,谓内有伏饮,因外邪引动,而见症多端,如气喘咳嗽、口渴或不渴、下利、小便不利等等。
其喘因寒饮犯肺寒而肺气上逆所致,必见喘促胸满、气逆咳嗽,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并伴咯痰稀白量多、喉间痰鸣有声,舌淡红、苔白滑等。
本证因外感引发伏饮,新病而引动宿疾,内外合邪,表里同病。
外寒内饮,喘咳并重,故用小青龙汤,辛温发汗、散寒解表,温肺化饮、平喘止咳而表里双解。
(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见于《伤寒论》第63、162条。
本证形成于太阳病发汗不当或误下之后,表邪化热入里所致;邪热壅肺,肺气闭郁,失于宣降是其病机。
临床以“汗出而喘,无大热”为主症。
本为肺热气逆所致之喘,故当呈呼吸困难,喘促气急,鼻翼煽动;必伴见咳嗽痰黄、胸满胸痛、口渴尿黄,舌红苔黄,脉浮数或滑数等。
治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清热宣肺,降气平喘。
综上所述,四证可概括为汗出而喘与无汗而喘两类: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皆汗出而喘。
但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之喘属内外合邪,肺寒气逆;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之喘是邪热壅肺,肺热气逆。
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皆无汗而喘,属太阳伤寒表实证。
麻黄汤证之喘由风寒束表,腠理闭塞,营阴郁滞,肺气闭郁不宣所致;小青龙汤证之喘除上述病机外,尚兼寒饮犯肺,肺寒气逆。
若从表里证来分辨,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皆有风寒表证,但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是伤寒表实无汗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是中风表虚有汗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则纯为里热喘证。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太阳病篇中有哪些以心下痞为主症的证候?其病机和证治有何不同?
答:痞,是指气机闭塞不畅;心下痞,指患者自觉心下胃脘部满闷不舒,堵塞不畅的症状。
心下痞是《伤寒论》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太阳病篇出现心下痞的证候较多。
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种类型:
①热痞证:包括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和附子泻心汤证。
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此属典型的热痞证。
无形之邪热炽盛于中焦,热壅气机滞塞而致本证,故为热痞。
患者自觉心下胃脘堵塞、满闷不舒,但按之柔软、不硬不痛,关脉浮盛有力而数。
尚可伴见心烦口渴、吐衄出血、小便短赤、口舌生疮、口臭、舌红苔黄等阳热征象。
治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泄热消痞。
附子泻心汤证:154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此属热痞兼表阳虚证。
无形之邪热炽盛于中焦,胃热气机壅滞而为热痞;又兼表阳亏虚,故致此证。
临床在心下胃脘堵塞、满闷不舒,但按之柔软、不硬不痛等热痞证基础上,又伴见畏寒怯冷,自汗出等。
治用附子泻心汤泄热消痞,扶阳固表。
②寒热错杂痞证:包括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三个方证。
半夏泻心汤证: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此属寒热错杂痞之呕利痞证。
少阳证误下则损伤中阳而生寒,邪热内陷中焦,脾胃
不和,升降紊乱,气机壅塞,而致此证。
临床以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硬不痛为主症,伴见恶心呕吐、肠鸣下利,心烦口苦,舌淡、苔滑或黄腻,脉弦细数等。
用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消补兼施,和中降逆消痞。
生姜泻心汤证: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此属寒热错杂痞之水气食滞痞证。
伤寒发汗不当,表证虽罢,却损伤脾胃;或其人脾胃素弱兼外感,汗之不当,亦伤中阳,皆可使邪热内陷,而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不和,升降紊乱,气机壅塞,形成痞证。
脾虚胃弱,运化不健,水气食滞内停是本证的病机特点。
故其心下痞而硬,干噫食臭,腹中肠鸣漉漉有声,下利溏薄。
尚可伴见心烦口苦、或泛酸,小便不利、下肢浮肿,舌淡边有齿痕、苔白滑等症。
治用生姜泻心汤寒热并用,消补兼施,和中降逆,散水消痞。
甘草泻心汤证: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此属寒热错杂痞之脾胃重虚、痞利俱甚证。
太阳表证,屡施苦寒攻下则重伤脾胃正气,邪热乘虚内陷,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不和,升降紊乱,气机壅塞,形成本证。
临床以心下痞硬而满,泻利频繁、日数十行,且泻下物稀薄、中有未消化之食物残渣,腹中漉漉、肠鸣有声,干呕或呕吐,心烦或嘈杂不安,舌淡边有齿痕、苔白滑或黄腻等症。
治用甘草泻心汤和寒热并用,和中消痞,补虚止利治之。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③水痞证:包括五苓散证和十枣汤证。
五苓散证: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表证误下,致邪气内陷,壅滞于心下而成痞证。
无论是热痞,还是寒热错杂痞,用泻心汤类方治疗,属正治之法,本当有效,痞结当解。
但服药后痞既未解,反见小便不利,渴而口燥、烦等症状,知其既非热痞,亦非寒热错杂之痞,而是误下后邪气循经下陷入腑,使膀胱气化失司,水饮停蓄下焦所致。
水气上逆,阻障气机之升
降而痞塞于心下,是为心下痞也。
此属太阳蓄水之水痞。
故用五苓散通阳化气行水,水气去则痞自消。
十枣汤证原文152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此由水饮内停,结聚于胸胁,走窜上下,阻碍气机所致。
临床以胸胁心下痞硬而满、牵引胁下疼痛为主症,伴见下利,呕逆,干呕短气,头痛汗出而不恶寒等症。
此属水饮内停,癖结胸胁,流窜上下,牵连周身之悬饮水痞证,非一般的化饮利水剂所能治,故治疗用十枣汤峻逐水饮。
④虚痞证:包括旋复代赭汤证和桂枝人参汤证。
旋复代赭汤证原文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此由脾胃虚弱,痰气中阻所致。
临床以噫气频作,久久不除为主症;伴见恶心呕吐或呃逆,心下痞硬,纳差体倦,舌淡苔白滑腻,脉缓弱或滑等症。
此属胃虚痰气痞,治用旋覆代赭汤降逆和胃化痰,益气补虚。
桂枝人参汤证原文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
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误下致脾虚里寒兼表证不解所致。
脾虚中寒,温运失司,寒湿中阻,气机壅塞,则下利不止,心下痞硬,伴见发热恶寒、头痛等表证。
治用桂枝人参汤温中散寒止利,兼解表邪。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桂枝汤兼证
桂枝汤禁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太阳伤寒禁用桂枝汤.
麻黄汤禁例: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3)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84)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85)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86)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憟而振(87)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88)病人有寒,复汗发,胃中冷,必吐蚘(8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虚表里实,津液自合,便自汗出愈(49)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