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语言景观
- 格式:pptx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22
关键词:语言景观;英语作为外语教学;可行性作为近二十年国际社会语言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语言景观(linguisticlandscape)是指“公共标牌和商业标牌上语言的可见性和突显性(visibilityandsalience)”,具体而言,“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建筑的公共标识牌上的语言共同构成了某个属地、地区和城市群的语言景观”[1]。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在语言景观研究范围不仅包括传统的固定标牌,还包括公交车广告、T恤衫、电子显示屏这类可移动标牌。
语言景观研究的目标是“试图理解在公共场所展示的多种形式的“语言”的动机、用途、意识形态,语言变体和竞争”[2]。
国外早期的语言景观研究关注民族语言活力、语言政策、旅游、英语的国际传播等话题。
近些年,开始转向探讨语言景观在语言教育和学习中的应用[3-5]。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英语作为外语(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以下简称“外语”)学习群体,早在2010年这一群体数量达到4亿,占当时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不少人虽然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但是学习多年后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传统的英语课堂注重书面语教学,较少联系语言应用实际,需要思考转型。
语言景观可以为学生提供语境化的语言输入,提高课程趣味性,同时语言景观调查操作简单,对学生的起点要求不高,易于实施和推广。
鉴于此,本研究将语言景观引入外语教学实践,着重探讨两个问题:语言景观在外语学习中可以发挥哪些作用?将语言景观应用于中国的外语教学是否具有可行性?1语言景观对外语学习的积极作用Cenoz&Gorter认为,语言景观在外语学习中可以发挥五个积极作用:用作偶发性学习的语言输入、培养语用能力、提高读写能力、发展多语能力、理解象征因素和情感因素[3]272-282。
1.1用作偶发性学习的语言输入偶发性学习(incidentallearning)是指学习非有意为之,也指人们在注意一个刺激信号时却学会了另一个不同的刺激信号。
语言景观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困境-社会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引言在过去十几年中,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成为社会语言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在符号学、应用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也日益引起重视。
语言景观研究关注公共空间和场所中的语言使用问题,不仅考察现实环境中语言使用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是探究语言选择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政策取向、权势、身份等问题。
据粗略统计,自1997年至今,国际规模的语言景观专题研讨会已举办过五届,以语言景观为主题发表的论著达十部以上,期刊论文及硕博士学位论文则不下百篇。
由于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和方式新颖而独特,Gorter(2006)将其看作是研究多语现象(multilingualism)的新路径,Spolsky(2009)认为语言景观研究是考察一个城市社会语言生态的好方法。
世界各地的语言景观研究发展势头迅猛,相比之下,国内语言学界对于这一新兴研究领域则关注不够。
那么,语言景观研究指的是什么?语言景观应如何研究?有哪些理论视角?研究中面临怎样的挑战?本文试图解答这些问题。
我们首先介绍语言景观研究的背景,包括其概念界定、功能、研究内容等,接着阐述语言景观研究的方法,然后探讨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框架,之后提出语言景观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我们认为,了解这些方面对我国的语言景观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2.语言景观的概念、功能及研究内容2.1 语言景观的界定现实环境中用以陈列展示语言文字的物质载体称作语言标牌(linguisticsigns),如路牌、街牌、广告牌、警示牌、店铺招牌等。
在社会语言学中,对公共语言标牌上语言使用的研究称作语言景观研究。
Landry Bourhis(1997:25)最先提出并使用语言景观的概念,并将其界定为: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之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次学习,让学生能分析归纳语言景观的世界文字及其特点、地名景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节重点掌握:1文字的本质特征;2汉字的形成特点;3地名景观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设计将采取板书与电子投影仪相结合的方式教学。
以阅读、讨论、提问、总结的教学流程,让学生明白重点,掌握要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引入(课堂导读)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特色,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的语言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各地区各民族呈现不同的语言景观,除不同语种发音语调不同之处,文字和地名表现尤为突出。
五、教学内容⑴文字本质特征是什么?文字是记录语音的书写符号,是使语言取得书面形式的体现者,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是语言发展的必然产物,使语言反映的文化得以保存、传播和发展。
这就是文字的本质特征。
和语言符号相比,文字符号的特点是:“形”、“音”、“义”三字的结合。
其中字形是文字的特有要素。
文字需要借助图形符号或形象来表达,通常这些符号表达某种语言要素,如:音节、音素、词素、单词。
传统上根据文字的发展过程将文字划分为三种类型:表形文字(或象形文字)、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广义的拼音文字)。
⑵汉字形成特点?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
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字形为方块字,是词符文字过渡到词素文字的典型。
汉字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后期,陕西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的两处仰韶文化陶器刻画符号为其作佐证。
最早的汉字产生在原始社会末期,真正比较成熟的,且经常被应用的文字体系是到商代晚期才开始出现。
汉字经过多种字体后,在秦朝得到了统一,“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书同文”出现小篆、隶书、草书、行、楷字体都是汉字书法的变化。
汉字进化过程中,我们的祖先无意识或有意识地运用了一些造字的规律或条例,将汉字体系发展更加完善。
六种又称为“六书”,“象形”——把字画成象代表的东西的样子;“指事”——用具体的笔画表抽象的意思;“会意”——用两个以上的字或字形结构单元组成;“形声”——用两个偏旁组成一个字;“转注”——指一类意义相近的字;“假借”——对一种根据语义造不出来的字。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31301010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英文名称:Human Geography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总学时:72学分: 4适用对象:地理科学本科二年级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研究为核心,涵盖经济、人口、宗教、语言、民族、民俗、行为、自然、政治等诸多内容,且涉及到现实社会中许多重大热点、焦点问题,如区域可持续发展、城市化、人口流动、宗教信仰、文化产业化和新经济等。
同时,由于它所探索的是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因而受不同空间尺度的影响较大。
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还需要人们从发展中来考察人文现象。
所以,与一般学科不同,人文地理学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综合特征,在研究视角上又具有鲜明的时空性。
由于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综合性和交叉性强,人文地理学对丰富学生知识和培养复合型人才大有裨益。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也是本科教育地理科学主干课程、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该门课程实践应用较强,发展空间较为广阔,对学生视野的开阔,求知欲的激发和创新力的启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基本要求1.一般了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状况,以及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对人地关系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特点。
2.了解不同的人类社会发展时期人地关系的变化过程、各阶段特点和演变规律,培养学生动态分析问题的能力。
掌握主要人文要素的时空变化和空间差异,以及各部门人文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掌握文化和内涵和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内容。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人文事象的能力。
3.牢固掌握人地关系基础理论,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和优化协调对策。
4.应所学理论知识,对当代全球人地矛盾和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人地问题有系统的认识和心得体会。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以讲授为主,客观许可时运用多媒体,另外也可适当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来弥补单一讲授法的不足。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城市化的发展,语言景观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语言景观是指城市空间中各种语言文字的视觉呈现,包括广告、路牌、标识、标语等。
通过对语言景观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文化特色以及社会变迁。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XX城市语言景观的实地调查和分析,探讨语言景观在促进文化交流、传承文化传统以及反映社会变迁中的作用。
二、研究背景与目的1. 研究背景随着XX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语言景观日益丰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然而,在语言景观的繁荣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语言混杂、文化冲突等。
因此,对XX城市语言景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研究目的(1)了解XX城市语言景观的现状,分析其特点。
(2)探讨语言景观在促进文化交流、传承文化传统以及反映社会变迁中的作用。
(3)为城市语言景观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1. 研究方法本报告采用实地调查、文献研究和数据分析等方法。
通过对XX城市多个区域的语言景观进行实地考察,收集相关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研究过程(1)确定研究区域:选择XX城市不同区域作为研究样本,包括市中心、商业区、住宅区、文化区等。
(2)实地调查:在所选区域进行实地考察,记录语言景观的类型、内容、分布等。
(3)数据整理与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运用统计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探讨语言景观的特点及其作用。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1. XX城市语言景观现状(1)语言类型丰富:XX城市语言景观涵盖了汉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外语等多种语言。
(2)语言功能多样:语言景观既有广告宣传、指示标识等实用功能,也有文化传承、审美表达等艺术功能。
(3)地域特色鲜明:不同区域的语言景观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如市中心以商业广告为主,文化区则以传统文化元素为主。
2. 语言景观在促进文化交流中的作用(1)加强语言传播:语言景观作为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有助于促进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与传播。
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语言景观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语言景观研究不仅涉及语言学领域,还跨足了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
本文旨在探讨语言景观研究的多元视角、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以期推动该领域的深入发展。
本文首先概述了语言景观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定义、特点及其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重要性。
随后,文章从多个学科视角出发,分析了语言景观研究的不同侧重点和理论框架。
在方法论方面,本文介绍了一系列常用的语言景观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语料库分析、定性与定量研究等,并探讨了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与限制。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发现语言景观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挑战。
因此,文章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以期促进语言景观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本文旨在为语言景观研究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框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本文也希望能够引发更多学者对该领域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语言景观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二、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语言景观研究的多视角性是其独特魅力之一。
这一研究领域不仅涉及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还广泛吸纳了跨文化交流、城市规划、民族研究等领域的视角。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景观研究关注语言在社会空间中的分布、使用和功能。
这包括对不同语言或方言在特定区域内使用的调查和分析,以及语言使用与社区文化、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研究。
社会学视角强调语言景观与社会结构、权力关系以及社会变迁的紧密联系。
这一视角关注语言如何在社会中被用作标记身份、权力差异和社会地位的工具,以及语言景观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关系。
人类学视角则侧重于语言景观与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人类行为之间的关联。
它关注语言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使用,以及语言景观如何体现一个社区或群体的文化特征和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