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诱发电位概论) 第二章(体感诱发电位)(2013).
- 格式:ppt
- 大小:4.58 MB
- 文档页数:83
诱发电位发生、分类、感觉诱发电位检查主要目的、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及SEP、VEP、BAEP临床意义诱发电位产生诱发电位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在感受到体内外各种特异性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活动,它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各种传导通路功能的完整性。
诱发电位分类根据检测不同的神经传导通路可分为:运动诱发电位和感觉诱发电位,作为神经内科医师,应着重了解感觉诱发电位。
常用感觉诱发电位根据刺激方式的不同,分为体感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和听觉诱发电位。
感觉诱发电位检查主要目的提供临床感觉神经传导通路上的亚临床病灶(尤其对那些临床症状和体征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可能有脱髓鞘病灶者);动态观察感觉神经传导通路上脱髓鞘病灶的变化;用于脊柱和颅脑外科中脊髓和颅脑手术的神经监护。
感觉诱发电位在临床应用上局限性首先,它仅能确定感觉传导通路上是否有异常,但不能确定病因。
其次,由于诱发电位最终记录部位在外周器官(眼、耳、外周皮肤),因此,这些器官有病变也可导致其结果异常。
视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产生的解剖基础: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轴突在视乳头处形成视神经,经视神经孔进入颅中窝,在蝶鞍上方形成视交叉,来自视网膜鼻侧的纤维交叉到对侧,来自颞侧的纤维不交叉,继续在同侧走行,并与来自对侧眼球的交叉纤维结合成视束,终止于外侧膝状体,在外侧膝状体换神经元后再发出神经纤维,经内囊后肢后部形成视放射,终止于枕叶视皮质中枢。
VEP 是枕叶皮质接受视觉刺激后从头皮上记录到的一个电反应。
而当视觉传导通路上任何部位发生病变时,视觉诱发电位都可以出现异常。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BAEP)产生的解剖基础:耳分成三部分,分别是外耳、中耳和内耳。
内耳又称迷路,含有耳蜗、前庭和三个半规管。
听觉传导通路起自内耳螺旋神经节的双极神经元,其周围突感受内耳螺旋器毛细胞的冲动,中枢突进入内听道组成耳蜗神经,终止于脑桥的耳蜗神经核,发出的传入纤维一部分到双侧上橄榄核,尚有一部分纤维直接进入外侧纵束,并止于外侧纵束核。
体感诱发电位————————————————————————————————作者:————————————————————————————————日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一、什么是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SEP指的是刺激肢体末端粗大感觉纤维,在躯体感觉上行通路不同部位记录的电位,它主要反映周围神经、脊髓后束和有关神经核、脑干、丘脑、丘脑放射及皮层感觉区的功能。
二、方法和波形辨认1. 上肢正中神经刺激SEP刺激:腕部正中神经记录:对侧顶点(C3‘或C4’)、C7、同侧Erb‘s点波形辨认Erb’s:N9(臂丛电位)C7-N11,N13(颈髓后索,颈髓后角突触后电位)顶(头参考):P14, N20, P25, N35刺激正中神经可记录到以下几个波:Erb‘s点记录到的N9起源于臂丛;颈椎7棘突点记录到的N11起源于颈髓后索,N13起源于颈髓后角;C3、C4记录到的N20是一级体感皮层原发反应。
2.下肢胫后神经刺激SEP刺激:踝部胫后神经记录:Cz‘、T12波形辨认◆T12:N24◆Cz‘:N33,P40,N48,P55刺激胫后神经可记录到以下几个波:Cz点的P40,一般认为起源于刺激肢体对侧的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上端;部分正常人在胸椎12棘突点可记录到腰髓后角起源的电位(LP)。
记录到的其他波形成分起源尚不明确。
主要观察波峰潜伏期,两侧相应波间潜伏期差值。
依据波的起源可以认为上肢的N13-N20、下肢的LP-P40是中枢传导时间。
以上各测量值如超过平均值加2.5~3个标准差才可视为异常。
并非有感觉障碍者均有SEP异常,一般来说脱髓鞘病变较压迫性病变阳性率高,SEP 改变显著。
三.SEP的临床应用♦周围神经损伤,特别以深感觉感觉障碍为主者,表现峰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严重时波形消失。
糖尿病或尿毒症患者随病程延长SEP异常率增高。
♦脊髓病变,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N11、N13波幅低矮或/和PL、N9-N13IPL 延长;脊髓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N13波幅低或/和PL延长、N13以后波不清或PL 延长、N9-N13、N13-N20IPL延长。
体感诱发电位
触觉诱发电位(SSEP)是一种用于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的神经生理学技术。
它可以用来评估脊髓和头颅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SSEP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技术,可以通过检测身体感受到的刺激所产生的电位来评估神经系统的功能。
它可以用来检测脊髓和头颅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SSEP的原理是,当身体感受到刺激时,神经系统会产生一种电位,这种电位可以通过电极检测到。
这种电位可以用来评估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SSEP的优点是它可以检测到脊髓和头颅神经系统的功能,而且它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技术,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
此外,它还可以用来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SSEP的缺点是它只能检测到脊髓和头颅神经系统的功能,而不能检测到其他神经系统的功能。
此外,它也不能用来检测慢性疾病,因为它只能检测到短期的变化。
总之,触觉诱发电位是一种用于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的神经生理学技术,它可以用来检测脊髓和头颅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它具有非侵入性、可以检测到脊髓和头颅神经系统的功能等优点,但也有一些缺点,比如不能检测到其他神经系统的功能,也不能用来检测慢性疾病。
一、诱发电位(一)定义及概述1、定义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EP)是指对神经系统某一特定部位(包括从感受器到大脑皮层)给予适宜的刺激,或使大脑对刺激的信息进行加工,在该系统和大脑的相应部位产生可以检出的、与刺激有相对固定时间间隔(锁时关系)和特定相位的生物电反应。
从定义可以看出,诱发电位有其空间、时间和相位特征,即EP必须在特定的部位才能检测出来,其潜伏期与刺激之间有较严格的锁时(time-locked)关系,并且各种EP有其特定的波形和电位分布。
在临床实践中,EP常用来评价感觉和运动系统的传导功能以及高级神经活动(如认知功能)。
2、诱发电位的检出(1)EP跟其它临床神经电生理测试一样,包括刺激系统、记录系统和信号处理系统。
其主要不同点是在信号处理系统中应用了平均叠加技术,原因是EP尤其是短潜伏期EP的波幅较低。
平均叠加次数视EP类型的不同而不同。
(2)平均叠加技术有其技术和理论上的不足,在实际应用中应尽可能地减少噪声源。
例如,测试时一般要求皮肤和电极间的极间阻抗小于5kΩ。
(3)为保证检出结果的可靠,EP测试要求至少重复一次,必要时需重复测试多次。
(4)需利用各种滤波技术以排除伪迹。
(5)记录导联标准采用国际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
3、分类及命名(1)从临床实用角度我们将EP分为两大类,即外源性的与感觉或运动功能有关的刺激相关电位(stimulus-related potential,SRP)和内源性的与认知功能有关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
SRP根据刺激的类型和模式一般分为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四类。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一、什么就是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SEP指的就是刺激肢体末端粗大感觉纤维,在躯体感觉上行通路不同部位记录的电位,它主要反映周围神经、脊髓后束与有关神经核、脑干、丘脑、丘脑放射及皮层感觉区的功能。
二、方法与波形辨认1、上肢正中神经刺激SEP刺激:腕部正中神经记录:对侧顶点(C3‘或C4’)、C7、同侧Erb‘s点波形辨认Erb’s:N9(臂丛电位)C7-N11,N13(颈髓后索,颈髓后角突触后电位)顶(头参考):P14, N20, P25, N35刺激正中神经可记录到以下几个波:❖Erb‘s点记录到的N9起源于臂丛;❖颈椎7棘突点记录到的N11起源于颈髓后索,N13起源于颈髓后角;❖C3、C4记录到的N20就是一级体感皮层原发反应。
2、下肢胫后神经刺激SEP刺激:踝部胫后神经记录: Cz‘、T12波形辨认◆T12:N24◆Cz‘:N33,P40,N48,P55刺激胫后神经可记录到以下几个波:❖Cz点的P40,一般认为起源于刺激肢体对侧的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上端;❖部分正常人在胸椎12棘突点可记录到腰髓后角起源的电位(LP)。
记录到的其她波形成分起源尚不明确。
❖主要观察波峰潜伏期,两侧相应波间潜伏期差值。
❖依据波的起源可以认为上肢的N13-N20、下肢的LP-P40就是中枢传导时间。
❖以上各测量值如超过平均值加2、5~3个标准差才可视为异常。
❖并非有感觉障碍者均有SEP异常,一般来说脱髓鞘病变较压迫性病变阳性率高,SEP 改变显著。
三、SEP的临床应用♦周围神经损伤,特别以深感觉感觉障碍为主者,表现峰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严重时波形消失。
糖尿病或尿毒症患者随病程延长SEP异常率增高。
♦脊髓病变,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N11、N13波幅低矮或/与PL、N9-N13IPL 延长;脊髓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N13波幅低或/与PL延长、N13以后波不清或PL 延长、N9-N13、N13-N20IPL延长。
肌电图专辑【六】体感诱发电位解读体感诱发电位检查是肌电图检查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手段,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原理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是指躯体感觉系统的外周神经部分在接受适当刺激后,在其特定的感觉神经传导通路上记录出的电反应。
主要反映周围神经、脊髓后索、脑干、丘脑、丘脑放射及感觉皮质的功能状态。
根据在受到刺激后诱发电位出现的潜伏时长短不同,可分为短、中、长潜伏期诱发电位,其中短潜伏期诱发电位(short 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SEP)受到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少、波形较稳定,可以反复记录,因此在临床上应用最多。
本篇主要介SSEP,主要指的是上肢各波中潜伏时小于25ms以及下肢各波中潜伏时小于45ms的波。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体感诱发电位主要为:上肢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下肢胫神经体感诱发电位。
与短潜伏期诱发电位(SSEP)有关的躯体感觉传导通路是深感觉传导通路,该通路图示如下:再通过下面两幅图来具体体会一下:二.记录方法(1)导联记录方法一般需要包括记录周围神经电位、脊髓电位、以及皮质下电位及皮质电位的记录电极。
上肢记录部位通常是:Erb点、C7棘突、对侧头部相应的感觉区;下肢记录部位通常是:腘窝、L1棘突、对侧头部相应的感觉区。
(2)刺激电极刺激电极放置前,应该先将局部轻擦,减小阻抗,必要时可涂抹电极膏,以确保电极和皮肤之间良好接触。
上肢刺激位置:诱发上肢正中神经SEP时,刺激电极置于手腕正中神经处。
下肢刺激位置:诱发下肢胫神经SEP时,刺激电极置于内踝下方胫神经处。
(3)地线安放在记录电极和刺激电极之间。
三.常见波形识别首先,了解下波形的命名原则(极性+潜伏期):波峰向下为P、向上为N。
例如N9: 即波形向上、刺激后第9秒出现的波。
(1)上肢:刺激正中神经可记录到以下的波上肢常见波的来源:a.Erb‘s点记录到的N9,起源于臂丛神经电位;b.C7棘突点记录到N13,起源于颈髓后角的突触后电位;c.对侧C3/C4记录到的N20,起源于中央后回体感皮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