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选】正常心电图5条判断标准

【精选】正常心电图5条判断标准

【精选】正常心电图5条判断标准
【精选】正常心电图5条判断标准

心源性猝死

进贤县人民医院医务科谭映辉

猝死主要来自于哪些疾病?

内因

是指人的主要器官有潜在疾病(高龄,肥胖,糖尿病,广泛冠状动脉病变及高血压、心脏骤停、急性心力衰竭、休克、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肝功能衰竭或肾功能衰竭,以及脑死亡等均可因左心室负荷增加,而致左室肥厚,它不仅易患慢性复杂心律失常,亦是猝死的高危因素。)、暴发疾病或异常体质和过敏体质而言。猝死约占全部急性死亡半数;占所有自然性死亡的10%~15%。对成年人来说,由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的猝死占首位,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小儿则以呼吸系统疾病占绝大多数。

诱因

猝死可发生在谈笑、看电影、听故事、吵架、饮酒、吃饭、大小便、洗澡、行路、乘车、劳动、吸烟、睡眠等各种情况下;

1、冠心病

是心性猝死中最常见的病因。有多支冠状动脉严重受累,小冠状动脉有弥漫性的增生性病变,冠状动脉内有新鲜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塞的最早1小时内,或有精神诱发因素;如过度紧张,悲伤、恐惧等情况时均有较高的猝死发病率。

2、心肌炎

病变除有心肌细胞水肿、坏死外,侵犯传导系统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侵犯冠状动脉引起管腔狭窄和缺血,重症心肌炎时可有心肌弥漫性病变,导致心源性休克和猝死。

3、原发性心肌病

有心肌肥大、心肌纤维增生、疤痕形成,病变以侵犯心室为主,也可累及心脏传导系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本病易发生心衰,洋地黄应用较多,由于心肌变性、疤痕等改变,对洋地黄耐受性减低,易发生洋地黄中毒性心律失常,至多源性室性早搏、室速、室颤致猝死。

肥厚性心肌病半数以上猝死发生于20岁以前,但亦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室间隔肥厚≥25mm者猝死的危险性增加。

4、风湿性心脏病

主动脉瓣狭窄病人约25%可致猝死,可能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室颤,心脏传导阻滞、心脑缺血综合征有关。

5、QT间期延长综合征

包括先天性耳聋、QT间期延长、晕厥发作,易发生猝死。继发性者常见原因为低血钾、奎尼丁、胺碘酮药物影响、QT间期延长,致易损期延长,室性早搏落在易损期易折返形成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6、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是由于二尖瓣本身或/和腱索、乳头肌病变造成二尖瓣的一叶或两叶脱垂,形成二尖瓣关闭不全,并产生相应的收缩期杂音-喀喇音所构成的临床综合征,因心肌应激性增加,常引起快速心律失常,如短阵房颤或室速,约1%发生猝死,猝死前常有以下预兆,出现室性早搏、T波异常、收缩晚期或全收缩期杂音、晕厥发作,多数情况死于室速或室颤。

7、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畸形

如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侧冠状窦或与右冠状动脉相连。法乐氏四联症状术前严重肺动脉瓣狭窄时可猝死。

8、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

当旁道不应期越短,发生房颤时就越有可能转变为恶性心律失常-室颤而猝死。

9、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多因冠状病、心肌炎、心肌病、引起窦房结动脉缺血、退行性变、致窦房结缺血、坏死、纤维化。严重缓慢心律失常可导致心室颤动。

猝死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猝死型冠心病患者平时很少有症状,随时都可以发病且大多数发生在院外,表现为突然出现的昏厥、不省人事、瞳仁散大、口唇身体青紫厥冷。存活的患者

有时可追问到一些前驱症状,多比较轻微并且缺乏特异性,如:胸痛、疲劳、呼吸困难、头晕、心悸等,但是近期频繁发作的心绞痛,或心绞痛伴发室性早搏、QT间期延长则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可能发生心脏型猝死。

猝死有何临床表现?

猝死发生前可无任何先兆,部分病人在猝死前有精神刺激和/或情绪波动,有些出现心前区闷痛,并可伴有呼吸困难、心悸、极度疲乏感,或表现为急性心肌梗塞伴有室性早搏。

猝死发生时,心脏丧失有效收缩4-15秒即可有昏厥和抽搐,呼吸迅速减慢,变浅,以致停止。心音消失,血压侧不到,脉搏不能触及,皮肤出现紫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死前有些病人可发出异常鼾声,但有些可在睡眠中安静死去。

如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可出现以下三种表现:①室颤(或扑动)波型。②心室停搏,心电图直线或仅有心房波。③心电机械分离,心电图呈缓慢畸形的QRS波,但不产生有效的心肌机械性收缩。

猝死心搏骤停的诊断

根据以下几项临床表现:①突然发作昏厥或抽搐。②先出现喘息样呼吸困难伴紫绀,随后呼吸停止。③大动脉搏动消失,④心音消失。⑤瞳孔散大。作出诊断。

心脏猝死能预防吗?

这是许多患者关心的问题。由于冠心病病人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因此要减少冠心病及冠心病猝死的发生率,关键在于预防,而且更重要的是早期预防。一定要及早发现这类潜伏着危险的病人。

哪些是心脏猝死的高危人群呢?首先,曾经发生过心肌梗塞、心脏射血分数过低、心力衰竭或者有严重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曾经发生过心脏性猝死、有心脏性猝死家族史的患者以及患有与遗传有关的疾病(如:肥厚性心肌病、长QT 综合症、Brugada综合症)的患者均属于心脏猝死的高危人群。这类人群发生心脏猝死的危险比正常人高出4~6倍。

那么,对于心脏猝死应该怎样提前预知呢?又有哪些方法呢?

无创性检查

体表心电图(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的常用检查方法,从心电图可以发现是否存在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并可大致判断其部位、范围、阶段等。缺血及梗死的范围越大,左心室功能受损越重,伴发心律失常的危险性也就越大。

运动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的一种方法,可以了解患者存在的潜在缺血状况,可以判断是否存在严重心肌缺血、发现相关的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判断患者平时适合参与何种运动等。

长程心电图是预测冠心病猝死的基本检查方法。包括24~72小时动态心电

图(俗称Holter)、植入式循环记录仪(可在14个月内持续监测心脏节律)。

介入检查

冠脉造影和左室造影。通过冠脉造影可以发现冠状动脉病变的类型、狭窄程度和部位。

电生理检查

对高危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心室程序刺激。心室程序刺激诱发心律失常有助于预测将来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性。

目前尚无一种理想的检查方法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冠心病猝死,因此,需将各种检查方法有选择性地联合应用,利用多种指标进行综合判断,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简称ICD)具备起搏、转复心动过速、除颤、储存资料以供随时查询等功能。当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它能自动识别心律失常,并在10~20秒内释放电击除颤,转复为正常心律的成功率几乎100%。过去20多年来ICD的应用已经证明在预防心脏性猝死中的应用价值,临床研究也证明,ICD在降低恶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猝死方面的疗效远优于药物(胺碘胴和索他洛尔)治疗。ICD适合人群为:一是曾经发生过心脏骤停即猝死经抢救存活者;二是有心脏性猝死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心肌梗死后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ICD是防止猝死的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心脏猝死高危人群的首选解决方法。

那么,冠心病猝死应该怎样去预防呢?

古语“上医治未病”说的就是预防最重要。患者自己最了解自己的病况,是自己最好的“医生”,在日常生活中,患者本人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

彻底戒烟禁酒。

保持理想体重,研究发现,如果超过标准体重20%,则冠心病突发的危险性增

加1倍。因此,超重过多特别是肥胖者,颇有减肥的必要。

坚持治疗高血压,高血压不仅可因突然发生中风而导致猝死,同时也会增加“心

脏猝死”的危险。所以,从高血压的早期就应开始治疗,具体方法是:放松精神,规律生活,保证睡眠;在医师的指导下,选择缓和的降压药物;长期服用降压药的人,千万不要突然停药,以免出现反跳而发生危险。

降低增高的血脂,血脂(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增高是发生和加重冠心病的重要

原因,故不宜吃富含高胆固醇食物和易使甘油三酯升高的高糖食物及大量饮酒。

防止便秘,便秘时增加腹压影响心脏,诱发冠心病急性发作,故平时应多吃水

果和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及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

药物自救,有冠心病的人,要随身携带硝酸甘油、消心痛、速效救心丸等药物,

在疾病发作时立即服用,以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

普及全民心肺脑复苏术知识,迅速正确处理心脏骤停,提高院外抢救成功率。患者本人和患者家人,应掌握一些基本、正确的紧急处置方法,当患者出现不适

时,患者家人的正确处置,是患者能否得到救治的首要环节。

特别提示:时间就是生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黄金时间是1小时内。动物实验证实,心肌缺血1小时,心肌坏死占20%;心肌缺血6小时,心肌坏死占90%。所以当患者胸前区闷痛发作时间延长、次数增加、程度加重、含硝酸甘油片无效时,患者家人应立即呼叫急救车。心脏停跳4分钟以内是抢救的黄金时间。一旦患者出现昏迷,心跳呼吸停止,家人在呼叫急救车的同时,应拳击患者的心前区,并行人工呼吸,频率为18~20次/分;进行心脏按压,这些措施对医务人员到达后的抢救有极大帮助。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在猝死发生之前,并非毫无预兆。只要对病的任何一个主观感觉加以重视和观察,并不是没有任何蛛丝马迹的。

如顽固的心绞痛发作前,病人往往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心律紊乱,或者猝死前数分钟或数天可有心前区疼痛、胸闷、疲劳或情绪改变等,甚至是失眠,烦躁等现象,这些常常是猝死的预兆。猝死一旦发生,则马上出现意识丧失,阿斯综合征发作,皮肤发绀,由立位或坐位突然倒地,呼吸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听不到,血压测不到,心电图示心室颤动,心电静止或电机械分离。

心脏猝死是由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不可预料的快速、自然死亡。一般从急性症状出现至死亡的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其特点是突发心血管病或原有心血管病突然加重,引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低血压等综合症状,并在1小时内发生心脏骤停和心脑缺血而迅速死亡。

冠心病是心脏猝死最常见的病因,约占病例数的80%以上,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冠心病的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因是为心脏输送血液的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者堵塞,引发心肌缺血,严重的造成心肌梗塞,极易发生心脏猝死。发病者一般以中老年人为主,近年来我国冠心病猝死出现了年轻化的倾向。

冠心病猝死绝大多数死于恶性心律失常,少数死于急性心力衰竭和循环机械性障碍。恶性心律失常以心室颤动最为常见,其次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缓慢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静止。循环机械性障碍可表现为电机械分离、心脏破裂等。

当出现下列症状时,应引起注意并及时就诊:严重的胸部痛病史、胸闷、心悸、头晕、呼吸困难加重等就要加以小心。

被筛查者中有1096(2.16%)人的ECG异常可能与心脏猝死有关。150名受试者被发现有左心室肥厚,这可能与心脏猝死最常见病因——肥厚性心肌病有关。此外,145人被发现有QT间期延长,可能提示长QT综合征,也可能与心脏猝死相关。

二零一二年六月五日

心性猝死

进贤县人民医院医务科谭映辉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吸烟、FK3、肥胖以及休息时心电图ST段下移。猝死的发生常是心室颤动,因此,推断心律失常为猝死的危险因素。用Holter心电图监测发生猝死者90%都有室性早搏。

(一)室性早搏分级的临床意义,Lown将室性早搏分为五级。

0级:无室性早搏

1级:室性早搏<30次/小时

2级:室性早搏>30次/小时

3级:多源性室性早搏

4级A连续出现成对的室性早搏

4级B连续出现3个以上室性早搏(即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5级R骑跨T波的室性早搏

Ruberman等监测有复杂室性早搏(3、4、5级)病人猝死危险性比没有这种心律失常者大三倍。有人观察2035例急性心肌梗塞伴室性早搏患者,其头三年内的死亡率较无室性早搏者高。室性早搏越多,猝死的危险性越大。

(二)冠心病多发病变,狭窄程度重(>70%),呈明显心肌缺血状态,猝死发生率高。

(三)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绞痛期间有室性早搏出现。

(四)电生理检查时出现反复室性搏动,为心电不稳定性的敏感指标,如可诱发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则发生猝死的机会增多。

(五)左心室功能不全,舒张末压增高,心脏指数减低,射血分数减低,EF <40%。亦可表现为节段性或多个节段功能不全或广泛性心脏搏动减低或乳头肌功能不全。发生猝死的机会较多。

(六)心室晚电位检查阳性,Simson报告66例,无室性心动过速者晚电位阳性率7%,而有室性心动过速者阳性率达92%。

(七)Q-T间期延长合并室性早搏,特别是有R骑跨T波的室性早搏者。

(八)能使室颤阈值降低的某些因素如大量吸烟或血压显著升高者。(九)预激综合征,旁路不应期短<250ms或并有心房颤动者。

正常心电图5条判断标准

1.平均心电轴的常规测量方法?

通常可根据肢体Ⅰ、Ⅲ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以估测心电抽的大致方位:若I、Ⅲ导联QRS波的主波均为正向波,则可推断为正常心电轴(0一90度);若I导联出现较深的负向波,则属心电轴有偏;若Ⅲ导联出现较深的负向波,则属心电轴左(上)偏。此处,还可改变取其他二个互相直交的导联,例如I导联与aVF导联以判定之,其结果大致相仿,但并不完全相同。

为了获得较精确的检测结果,尚可采取下述方法以判定心电轴。

①作图法:可以根据I、Ⅲ导联QRS波群的波幅的实测结果(正向与负向波的代数和),用作图法根据I、Ⅲ导联的相应幅度处分别作两垂直线相交,即可测得额面平均心电轴角度。

②查表法:较作图法更为简便的方法是按I导联及Ⅲ导联正负波幅值代数和的二个数值,从一专用的心电轴表中直接查得相应的额面心电轴。

2. T波的意义。波型特点及正常值?

代表快速心室复极时的电位改变,是ST段后出现的一个圆钝较大且占时较长的波。正常值:

(1)方向:在正常情况下,T波的方向大多和QRS主波的方向一致,在Ⅰ、ⅡV4一V 6导联向上,aVR向下,Ⅲ、aVL、aVF、Vl—V3导联可以向上、双向或向下,但若Vl的T波向上,则V 2一V 6导联就不应再向下。

(2)振幅:在正常情况下,除Ⅲ、avL、avF、V1—V3导联外,T波的振幅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l0。T波高度在胸导联有时可高达1.2—1.5mV而尚属正常。

3. P-R间期的意义及正常值?

P—R问期为0.12-0.20s。在幼儿及心动过速的情况下,P—R间期相应缩短,在老年人及心动过缓的倩况下,P—R间期可略延长,但不超过0.22s。

P—R间期包括激动通过结间束,加上激动通过房室交界区及希氏束的时间。若P—R间期增长而P波并不增宽(在0.11s以内),便表示激动在房室结及房室束中有过长的停滞。

在正常的心率下,成年人的P—R间期一般是在0.12s至0.20s之间。在幼儿及心动过速的情况下,其P—R间期可能相应地减短。例如成年人的心率,如果每分钟是l00次,其P—R间期便不应超过0.19s。

如P—R问期过短或过长,则应注意检查各导联中P波的形态、P波与R波的关系及QRS的宽度,以辨明是否有交界性心律、房室传导阻滞、房室脱节、预激综合征等

4. QRS波的意义及正常值?

代表全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时间:正常成年人多为0.06-0.10s,最宽不超过0.11s。

5. ST波的意义及正常值?

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表示心室除极刚结束尚处在缓慢复极

的一段短暂时间。

正常的ST段多为一等电位线,有时亦可有轻微的偏移,但在任一导联,ST段下移不应超过0.05mV;ST段上升在V1-V2导联不超过0.3mV,V2不超过0.5mV,V 2—V5与肢体导联均不超过0.1mV。典型心肌缺血三大心电图特征

典型心肌缺血三大心电图特征

1. 冠状T波的特点:

T波形态特点表现为顶端或底端尖锐,两支对称,波形变窄,形似箭头,习惯上称为冠状T波。并且,心肌缺血时T波常表现为“易变性T波”这种缺血性T波时轻时重,时有时无。此取决于冠状动脉供血的改善或恶化。引种现象是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一个心电图特征。

2. 缺血性ST段的表现:

缺血性ST段改变ST段降低大于0.05mV,可表现为水平型、下垂型、弓背型、下陷型以及近似缺血(类水平)型。

3. 典型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诊断依据:

1.缺血性T波改变。T波形态特点表现为顶端或底端尖锐,两支对称,波形变窄,形似箭头,习惯上称为冠状T波。并且,心肌缺血时T波常表现为“易变性T波”这种缺血性T波时轻时重,时有时无。此取决于冠状动脉供血的改善或恶化。引种现象是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一个心电图特征。

2.血性ST段改变ST段降低大于0.05mV,可表现为水平型、下垂型、弓背型、下陷型以及近似缺血(类水平)型。

3.QT间期延长

4. U波导常在T波直立的导联出现U波倒置。通常是心肌缺血的表现。

5. QRS波群增宽、振幅降低。

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影响传导系统,可出现各种形式的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心房纤颤。

Ⅱ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包括:文氏现象、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诊断,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

1. 文氏现象

Ⅱ度I型阻滞部位在希氏束主干以上房室结区,其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均有病理性延长(但绝对不应期延长较轻),房室结区的递减性传导发生阻滞性传导延缓,而使P-R间期逐渐递增。而当室上性冲动落在房石结区的绝对不应期时,即发生阻滞性传导中断,引起心室漏博,发生较长的漏博间歇。

心电图特征:

(1)窦性P波,P-P间距规则。

(2)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P波不能下传而发生QRS波群脱落,脱落后的P-R间期又为最短。

(3)脱落之前P-R间期逐渐缩短。

(4)QRS波群形态正常。

以上心电图特征又称为文氏现象,概括地说,即为:P波规律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后QRS波脱落,脱落后传导组织得到一定恢复,P-R间期又趋缩短,之后又复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地出现,称为文氏现象。

2.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诊断:

(1)心房与心室各自激动,呈完全性房室脱节,P-P及R-R间期均等,P-R间期不固定。

(2)心室率慢于心房率。

(3)QRS波群可以正常宽大或畸形,起搏点如位于交界区或希氏束,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如起搏点位于希氏束以下,则QRS波群宽大畸形。

3. 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征:

第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莫氏Ⅱ型

(1)P-R间期固定,可正常或延长。

(2)QRS波群有间期性脱漏,阻滞程度可经常变化,可为1:1;2:1;3:1;3:2;4:3等。下传的QRS波群多呈束支传导阻滞图型。

第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其阻滞部位多在希氏束以下,此时QRS波群常增宽。

二零一二年六月五日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79533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对于心律失常、ST段改变的诊断一般应根据心电图的诊断方法及标准进行。由于动态心电图具有长时程连续记录、计算机定量检测分析等特点,对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药物疗效评价、心率变异性分析等可参照以下标准做出诊断和评价: 1. 心律失常诊断评价标准 正常人室性早搏≤100次/24小时,或5次/小时,超过此数只能说明有心脏电活动异常,是否属病理性应综合临床资料判断。 室性早搏以Lown法分级,3级及3级以上,即成对室性早搏、多形性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3个以上持续时间<30s)、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3个以上,持续时间≥30s)均有病理意义。 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疗效评价,可采用ESVEN标准,即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达到以下标准才能判定治疗有效; 室性过早搏动减少≥70%; 成对室性早搏减少≥80%; 短阵室性心动速消失≥90%,15次以上室性心动过速及运动时≥5次的室性心动速完全消失。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经动态心电图复查,若室性早搏增加数倍以上或出现新的快速心律失常抑或由非持续性心动过速转变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出现明显的房室阻滞及QT间期延长等,应注意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窦房结功能不全诊断标准 窦性心动过缓≤40bpm持续1 min; 二度Ⅱ型窦房阻滞; 窦性停搏>3.0s,窦性心动过缓伴短阵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停止时窦性搏动恢复时间>2s。 要注意药物引起的一过性窦房结功能异常。 2. 心肌缺血诊断及评价标准(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诊断心肌缺血标准: ST段呈水平或下垂型压低≥1.0mV(1.0mm),持续≥1.0min,2次发作间隔时间≥1.0min。 对于这个标准,目前尚有不同意见。 心率对ST段变化的影响及校正: 正常心率时,ST段下移点(L点)在J点之后80ms,如心率增快120bpm 以上L点应自动转点J点之后5ms; 可以ST/HR消除心率的影响,ST段为μV(1mm=100μV),HR为bpm,ST /HR≥1.2μV/bpm为异常。 心肌缺血负荷测算: 根据ST段异常改变幅度、阵次、持续时间计算:ST段下降幅度×发作阵次×持续时间 描记ST段趋势曲线的基础上,计算ST段下移的面积(min×min) 根据心肌缺血及缺血负荷检测,可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情况及疗效。 3. 心率变异性分析 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评价标准: 以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作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主要诊断指标有: 24小时RR间期标准差(SDNN)<50ms,三角指数<15,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 SDNN<100ms,三角指数<20,心率变异性轻度降低。 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评价标准: 以500次心搏、5min短程记录或24h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作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以下指标提示心率变异性降低: 所有频带均有功率下降;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修正版)

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一、一般诊疗技术操作注意事项 二、一般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1)胸腔穿刺术 (2)人工呼吸术 (3)腹腔穿刺术 (4)骨髓穿刺术 (5)心包穿刺术 (6)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 (7)小针头肝穿刺涂片细胞学检查 (8)乙状结肠镜检查术 (9)腰椎穿刺术 (10)后囟门穿刺术 (11)后穹隆穿刺术 (12)羊膜囊穿刺术 三、外科系统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1)胸腔闭式引流术 (2)胸腔减压术 (3)气管导管吸引术 (4)心脏按摩术 (5)脑室穿刺术 (6)脑室造影术 (7)颈总动脉造影术

(8)椎管造影术 (9)尿道探杆检查及尿道扩张术

(10)膀胱镜检查术 (11)泌尿系外科X线检查术 (12)排泄性尿路造影术(IVP) (13)逆行性肾盂造影术(RGP) (14)肾盂穿刺造影术 (15)膀胱及尿道造影术 (16)输精管及精囊造影术 (17)腹膜后充气造影术 (18)肝穿刺胆道造影术 <1>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PTC) <2>经腹小切口开放性肝穿刺胆道造影术 (OTC) (19)血管造影术 <1>动脉造影 <2>静脉造影 <3>下腔静脉造影 四、五官科系统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1)裂隙灯活体显微镜检查法 (2)前置镜检查 (3)前房角镜及三面镜检查 (4)上颌窦穿刺冲洗法 (5)鼻窦交替疗法 (6)下鼻甲电烙及药物烧灼 (7)下鼻甲注射法 (8)咽鼓管吹张法 (9)鼓膜穿刺术

(10)口腔修复检查与设计 (11)口腔准备 (12)活动部分义齿 (13)全口托牙 (14)固定修复 五、医技科室技术操作规程 (1)放射科技术操作常规暗室技术管理 (2)普通X线投照常规 (3)ST4000透视数字化激光成像系统操作常规 (4)岛津800mAX线机操作常规 (5)ELSCINT SELE 螺旋CT (6)ELSCINT 0.5TMR 操作规程 (7)ECT操作规程 (8)DSA机操作规程(移动式) (9)病理检查技术操作规程 (10)制片染色技术 (11)冰冻切片技术(恒冷箱式) (12)细胞学检查 (13)功能检查科操作常规特检室一般要求 (14)电子纤维胃镜检查常规 (15)电子纤维结肠镜检查常规 (16)电子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 (17)纤维支气管内镜检查常规 (18)超声诊断检查常规 (19)超声引导下穿刺诊治常规

临床心电图试题集与答案

临床心电图试题集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激动在心脏各部位传导速度不同 A.浦肯野纤维最快、希氏束最快 C.窦房结最快 B.房室结最快 D.心房肌、心室肌最快 2.心脏兴奋由窦房结传导至房室结,表现在心电图上的相应部分是 A.波 B.段 C.段 D.段 3.对区别心肌梗死和变异型心绞痛最有诊断意义的改变是 A.频发室性早搏 B.段抬高 C.T波异常高耸 D.病理性Q波 E.波群低电压 4.急性心肌梗死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一般不出现病理性Q波 A.心肌梗死的直径>20~25 B.心肌梗死的厚度>5~7 C.心肌梗死发生在前壁 D.心肌梗死发生在下壁 E.心肌梗死发生在基底部 5.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1~V6导联均有Q波 B.导联不应是波 C. V1导联不应有波,也不可能是波 D.V3导联不应出现Q 波 3导联可以出现Q波 6.女性,7 6岁,原有冠心病史,因胸痛3 h住院,如图所示,首先应考虑

A.急性前间壁、前壁心肌梗死 B.陈旧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伴前壁室壁瘤形成 C.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 D.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 E.变异型心绞痛 7.下图的诊断是 A.窦性心律不 B.房性早搏C.室性早搏 D.正常心电图 E.窦房阻滞 8.男性,3 5岁。既往有心肌炎病史,心电图诊断

A.窦性心律不齐 B.房性早搏 C.室性早搏 D.室性早搏二联律 E.窦房阻滞 9.患者,男,6 0岁,有冠心病病史,如图所示,诊断是 A.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B.完全性右束支传到阻滞 C.陈1日性前间壁、前壁心肌梗死 D.正常心电图 10.患者,男,3 2岁,因发作性心悸至门诊就诊,既往无心肌炎、冠心病等病史,如图,诊断为

动态心电图指南教程文件

动态心电图指南

动态心电图工作指南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电图学学组 动态心电图能够在患者自然生活状态下连续24小时或更长时间记录二导或多导心电信号,借助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发现各类心律失常事件及ST段异常改变,获取重要的诊断评价依据,自60年代以来已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动态心电图的主要价值,是用以发现并记录在通常短暂心电图检查时不易发现的及日常活动时发生的心电图改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适应证 1. 与心律失常有关症状的评价 心律失常可产生心悸、眩晕、气促、胸痛、晕厥、抽搐等症状,动态心电图检测可连续记录此类症状发生时的心电图变化,作为症状发生是否与心律失常有关的初步判断。实际上只有约50%患者在检测时再现相关症状,没有症状的患者也可能记录到显著的心律失常。 由于心律失常既可有明显症状,也可以无症状,而眩晕、晕厥等症状也并不一定是心源性的,因此,如果检测时无症状发生,又未记录到心律失常,一般需结合临床综合评价,必要时做动态心电图复查及进一步检查,如运动试验、心电生理检查等。 动态心电图对于常规心电图正常但有心脏症状,或者心律变化与症状并不相符时,可作为首选的无创检查方法,以获得有意义的诊断资料。 2. 心肌缺血的诊断和评价 近年来,动态心电图对ST段变化的检测方法已有很大改进,如增加导联数以了解更为广泛的心壁供血情况,分段数字分析以判定ST段下降形态、幅度,记录并计算ST段下移阵次、总时间、总面积,并已注意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生时出现的心率过快及体位改变所造成的假阳性改变,使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成为可能。但动态心电图不能作为诊断心肌缺血的首选方法。对于不能做运动试验者,在休息或情绪激动时有心脏症状者以及怀疑有心绞痛者,动态心电图是最简便的无创诊断方法。 动态心电图是发现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最重要手段,但无痛性心肌缺血的诊断,须在确诊为冠心病的前提下,动态心电图记录到ST段异常改变而无胸痛症状时才能成立。 3. 心脏病患者预后的评价 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早搏,尤其是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独立预测指标。一些高危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见于冠心病、二尖瓣脱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力衰竭及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对这类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可对病情和预后作出有价值的估计;心率变异性是预测心肌梗塞患者发生心脏事件危险及评价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病变的重要指标,对这类患者应做动态心电图检查和心率变异性分析,以评估其预后;缓慢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传导障碍等,对心脏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和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动态心电图对这类心律失常的诊断和评价具有重要价值;冠心病患者可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它与有症状心肌缺血一样,是决定预后及指导治疗的重

动态心电诊断标准

动态心电图报告书写规范 一、心律及心率 1、基础心律的性质。 2、24小时内心率动态变化(最高与最低心率之差)是否正常。 3、24小时平均心率是否正常。 4、最低心率是否正常。 二、心律起源异常 1、有无窦性游走心律及发生规律。 2、房性早搏的发生频度及起源情况。 3、室性早搏的发生频度及起源情况,单发或双发,形态特征、联律是否相等,昼夜发生率有无差异。 4、交界性早搏的发生频度,联律是否相等,是否并行心律。 5、各类心动过速及发生频度,是否多源,每阵持续时间(最短与最长者)是多少 6、心房及心室扑动、纤颤的发生频度,是持续性或是短阵性,总计发生了几阵,最短与最长一阵持续多长时间。 7、各节律点有无停搏现象,发生频度及数量,停搏的时间(最短及最长者)及有无并发症状。 三、激动传导异常 1、窦房传导阻滞:发生频度,发生时段,昼夜发生率差异。 2、心房传导阻滞:发生频度,发生时段。 3、房室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或短阵,发生频度,昼夜有无差异,最长的持续时间,是否与迷走神经有关。 4、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频度,总计发生几次心室脱漏,昼夜有无差异,是否与迷走神经有关。 5、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同二度。 6、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全天无一次室上性冲动下传。 7、束支传导阻滞:持续性或间歇性,是否频率依赖性,阻滞阈值是多少。 8、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及左后分支传导阻滞的诊断应以常规心电图为准。 9、心室内传导阻滞:以常规心电图图形为准,其余内容与束支阻滞相同。 10、心室肌内传导阻滞:持续性或间歇性或隐匿性,其余内容与束支阻滞相同。 11、预激综合征:持续性或间歇性及所属类型,分类按大类区分。无突发心动过速史者诊断术语同常规心电图。预激波的认定应以同步测量法为准。 四、心肌梗死 1、陈旧性心肌梗死:图形不典型时(如局灶性、碎裂波、等位性Q波、R递增不良等),应以常规心电图为准,因此类改变在DCG中易受体位、心率、电极噪声影

临床心电图试卷及答案(学习类别)

临床心电图试题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A型题每小题2分 1.QRS波群只表现为一个向下的大波时,其命名应该是:(C) A. S波 B. Q波 C. QS波 D. qS波 E. q波 2.在心电图上P波反映的是:(C) A.窦房结除极 B.窦房结复极 C.心房除极 D.心房复极 E.房室结除极 3.关于胸导联电极的安放,下列哪项不正确:(E) A.V1------胸骨右缘第四肋间 B.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C.V3------V2与V4连线中点 D.V4------左第5肋间锁骨中线处 E.V5------左第5肋间腋前线处 4.关于心电图的价值,下列哪项不正确?( E ) A.能确诊心律失常 B.能确诊心肌梗塞 C.辅助诊断房室肥大 D.辅助诊断电解质紊乱 E.能反映心动能状态 5.根据Ⅰ、Ⅲ导联QRS主波方向估测心电轴、下列哪项不正确:(E) A.Ⅰ导联主波向上,Ⅲ导联主波向下为电轴左偏 B.二者主波向上,电轴不偏 C.二者主波向下,电轴显著右偏 D.Ⅰ导联主波向下,Ⅲ导联主波向上,电轴右偏 E.Ⅰ导联正负波代数和为0,Ⅲ导联主波向上,电轴为+90o 6.右房肥大的心电图表现为:(D) A.P波高而宽 B.P波增宽 C.P波出现切迹 D.P波尖锐高耸 E.P波呈双峰状 7.在心肌梗塞的急性期,梗塞区导联口表现有:(C) A.ST段弓背向上抬高 B.坏死型Q波 C.T波直立 D.缺血型T波倒置 8.双侧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包括:(D) A.只显示左室肥大 B.只显示右室肥大 C.同时显示双室肥大 D.大致正常 9. 关于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定位诊断,下列描述那项是不正确的D A.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V1~V3导联出现异常Q波; B.前壁心肌梗死时,异常Q波出现在V3,V4(V5); C.侧壁心肌梗死时,在Ⅰ,aVl,V5,V6导联出现异常Q波; D.下壁心肌梗死时在V1~V6导联出现异常Q波或QS波; E.如果大部分胸导联或所有胸导联(V1~V6)都出现异常Q波或QS波,则称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心电图出科考试题及答案

心电图出科考试题 科室:姓名:得分: 一、概念(每题5分;共20分) 5.心肌缺血: 6.急性心肌梗死: 7.心律失常: 8.窦性停搏: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6,临床心电图学通常依()与()的传导关系,把房室阻滞分为()。 17.房室阻滞可呈(),()或()存在。 18、典型预激综合征。心电图表现为1.()2.()3.()。 19、正常心率时Q-T间期的范围于(0.32-0.44s)之间,正常Q-TC不超过()。 三、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51.下列哪项不是窦性P波的指标() A,P波时限0.10秒B,P波肢导电压0.25mv

C,IIIIIAVF导联直立,AVR倒置D,p-r间期0.12秒 E,IIIIIAVF导联倒置,AVR导联直立 52.心电图可见P波增宽,时间》011秒,并有切迹首先考虑() A左房增大B左室增大C,右房增大D.右室增大E,心肌缺血 53.左心室肥大时心电图上最重要的诊断指标是() A,P波增宽B.QRS波群电压增高C.AVR.R>Q波D,P波增高E.以上均不是 54.心电图可见P波高尖PII>02.5mv,首先考虑() A,左房增大B,左室增大C右房增大D.右室增大E,双室增大 55.P-R间期正常值为() A,0.06---0.10秒B,0.05----0.0秒 C0.10-----0.12秒D.0.12---0.20秒 E,0.10-----0.20秒 56心房扑动心电图表现中,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扑动波间无等电位线波幅呈锯齿状可见大小一致 B,多在II,III,AVF导联清晰C,扑动波间隔规则频率240—350次/分D,QRS波群一般呈室上性E,P波消失代以大小间距不等的f

微波治疗操作规程

1. 目的 明确微波治疗适应症,确保正确、安全使用多功能微波手术治疗仪。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进行微波治疗的医护人员。 3. 工作规范 微波手术的适应症: (1) 鼻出血;(2) 下鼻甲粘膜肥厚及中鼻甲息肉样变; (3) 变应性鼻炎及血管运动性鼻炎;(4) 肥厚性咽炎;鼻、咽、喉息肉,小血管瘤及乳头状瘤;(5) 舌扁桃体肥大;(6) 其他:突发性聋、刺激耳穴治疗等。 微波手术的禁忌症: (1) 急性炎症期间;(2) 高血压、冠心病患者;(3) 装有心脏起搏器、Hotel(动态心电图)及心脏BP机等的患者;(4) 妊娠期妇女。 检查微波治疗仪上次使用情况,登记此次使用时间、目的、使用者。 选择手术适用治疗探头,主机接上输出电缆,拧紧相关关口。检查主机、脚踏电源,按下前面板上的红色电源开关,指示灯亮,电脑自动预置常用功率及时间(50Ma,4秒或分)。 治疗: a. 微波凝固治疗时,应先将兰色电缆接上仪器,电缆有手柄端接上凝固探头,然后选择好治疗功率及最长治疗时间,探头接触病变组织,脚踩脚踏开关加微波至兵变组织凝固发白即可。(注意:微波治疗探头只有接触生物组织或已对准病变部位时,才能加微波,绝对禁止微波空载!) b. 微波体外照射治疗时,应先将绿色电缆接上体外照射探头并和仪器连接上,预置好治疗功率及时间(约40Ma,15分钟,疗程6次)然后按下兰色照射治疗开关,将探头对准病变进行照射治疗。(注意:一般情况下探头距病变不超过10厘米) c. 微波腔内照射治疗时,应先将兰色电缆接上腔内照射探头并和仪器连接上,预置好治疗功率及时间(约15mA,15分钟,疗程约6次),然后按下兰色照射治疗开关,将探头放入腔内对病变进行照射治疗。(注意:探头使用时应套避孕套,以免污染,治疗时应询问患者的热度感觉,如觉温度较高,可适当减小功率)。 定期检定:定期对微波仪器进行检修,并做标识和登记。若出现问题应由专业人员检查和处理,切勿私自拆装。 4. 流程图

床旁心电监护仪使用法

床旁心电心电监护仪的使用 【目的】 对危重病人进行动态心电图观察,及时发现和诊断致命的心律失常,指导临床抗心律失常的治疗。通过仪器报警装置,将危重病人的心电监护情况及时、准确的报告给医务人员,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评估】 操作前应先进行评估,评估的内容有: 1、病人评估: (1)全身情况:目前病情、诊断及治疗情况,应用心电监护仪的原因,适应证,心功能检查情况等。 (2)局部情况:心前区皮肤有无粘贴电极的禁忌。 (3)心理情况:语言沟通能力和情绪状态,有无焦虑、恐惧等情绪,对心电监护有无思想顾虑和特殊心理需求等。 (4)健康知识:病人对心电监护的认识和理解,有无配合监护方面的知识。 2、用物评估: 监护仪完好,用物齐全。 【计划】 根据评估的结果,制定计划和预期目标。 1、预期目标: (1)能及时发现心脏功能的变化。 (2)局部皮肤保持完整。 2、准备: (1)操作者准备:着装整齐,洗手,戴口罩,掌握心电监护的基本知识,熟悉操作。(2)病人准备:理解心电监护的目的与要求,心情平稳,配合治疗和护理。 (3)用物准备:心电监护仪一台。一次性粘附电极、乙醇棉球、0.9%氯化钠注射液、持物钳、一次性手套。 备齐用物后检查机器,并将机器置于开机前的常用位置。开机前监护仪面板控制件设置如下:电源开关置于“关” 导联选择开关置于“0”导联 定标封闭开关置于“1”封闭位置 灵敏度选择开关置于“1” 记录选择开关置于中间档“关” 去除干扰开关置于“关” 人体/机内放电选择开关置于“机内”位置 除颤体外电极置于试验盘上,并把插头插入除颤座内 【实施】 1、将心电监护仪推至病人床旁,核对病人,向病人说明心电监护的目的。 2、检查监护仪控制件是否在正常位置。 3、接妥地线后,讲电源线插入监护仪电源插座,接通电源。 4、打开电源开关,调节示波光标于中间位置。 5、按压定标/封闭开关,调节定标信号,调节示波增益,将示波增益幅度调到所需大小。 以上工作就绪后,按照需要选择不同的操作。 一般心电图描记:

动态心电图临床应用规范

动态心电图是将患者昼夜日常活动状态下的心脏电活动,用3通道或多导联记录器连续24h,有的可48h或更长时间记录,在专业技术人员干预下经计算机分析处理,并打印出图文分析报告和各类明细数据。动态心电图则可对日常活动中心脏增加负荷时的心肌供血状况、心肌细胞缺氧后的状况以及夜间深睡时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状态的心律状况进行检测。它不仅是心律失常、无症状心肌缺血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而且也可用于药物疗效的评价和起搏器功能的评定。尤其是它可捕捉复杂疑难心电图,是临床心血管疾病诊断无可替代的重要手段。2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应用范围 ①对间歇性或阵发性的症状进行检测,并对患者有症状时相关的心律失常进行诊断以及对运动时胸痛患者加以评估。②对不明原因的晕厥、先兆晕厥头晕、黑蒙现象以及发作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对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危险性评估。③协助鉴别冠心病心绞痛的类型,如:变异型心绞痛、劳力型心绞痛、卧位性心绞痛,尤其是无症状性心绞痛。④对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心肌缺血的定性定量及相对定位分析。⑤对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脏病患者的评估以及生活能力的评定。⑥评定窦房结功能,并可对心脏的变时性功能作初步评估。⑦评定抗心律失常和抗心肌缺血药物的疗效。⑧评定ICD和起搏器的起搏与感知功能以及起搏器的参数和特殊功能对该患者适宜与否。⑨检测长QT综合征、心肌病等患者出现的恶性心律失常。瑏瑠可进行心率变异性、心室晚电位、TpTe间期、T波电交替、窦性心率震荡、DC(心率减 速力)、DR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检测分析,并可根据这些无创的高危预测指标为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风险评估,以便给予有效的干预性治疗。 3基本技术指标 动态心电图系统是由记录系统、回放分析系统和打印机3部分组成。专业人员应该对记录器影响心电图波形质量的关键指标大概了解,即频率响 应、采样率和分辨率。 3.1频率响应频率响应是电子学领域中用来衡量线形电子学系统性能的主要指标。目前多数记录器的频响范围是0.5~60Hz,低频下限频率过高时,

心电图试题及标准答案

第一套 1: 2: 3: 4: 5: 标准答案(第一套) : 图一: 心电图诊断: 1、窦性心动过速 、多导联T 波低平及部分ST 下移异常 、除V 2、3导联外,余T 波低平,ST n 、avF 下移》 图二: 、右房室肥大伴心肌劳损 、V i 呈qR 型,V 5呈RS 型,R/S<1, R/汁5=电轴右倾>120°, P Vi 、V2正向高 尖》.2mv 、除I 、V6 avL 导联ST T 正常外,余ST-T 明显异常,ST 下移,T 波倒 置,U/2-V4波倒置 图三: 、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 、 P 波增宽及 Ptfv1 异常 :1、窦性P 波有序显现,频率正常高值(100次/分) 、V 1、2导联呈QS 型, V 3呈qrS 型,3导联均伴ST-T 梗塞型改变(ST 弓背上 抬,T 波正负双向),T i 、avL 低平 、 P II 时限, Ptfv1> 图四: 图 图 图 图 图 诊断依据 :1、窦性P 波规整发生,频率136次/分 心电图诊断: 1 、窦性心律 诊断依据 : 1 、窦性 P 波规整显现,频率正常 心电图诊断: 1 、窦性心律 诊断依据 心电图诊断: 1 、窦性心律

、左房室肥大伴心肌劳损 、频发成对室性早搏 、P n 明显增宽 >,S I +R 5= S V 2+R 6= S V 3+R VL =,ST i 、n 、avL 、V 5、6 下移>,伴 T 波倒置,T m 低平,T avR 直立,电轴轻度左倾 、R 1、R 2 和 R 9、R 10 为两组成对提早搏动,宽大畸形,其前后相关 偿间歇 图五: 、交界性逸搏心律伴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或室性逸搏心律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QRS 波群缓慢显现,频率48次/分,时限增宽为,V1呈rR'型,多导联 QRS 综末波宽钝切迹 、P-QRS 波均独立发放,P-R 间期绝对不一,P 波频率快于QRS 波频率,显 示P-QRS 波无传导关联 第二套 1: 2: 3: 4: 5: 标准答案(第二套) : 图一: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右房肥大 、V i 呈rsR 型,多导联QRSS 末波宽钝切迹,QRs 时限 、 PV 1 正向高尖达 图二: 、左房室肥大伴心肌劳损 诊断依据: 、窦性 P 波规律显现,频率正常 P'波有代 心电图诊断: 1、窦性心律 诊断依据 :1、窦性P 波有序发放,略有不齐,频率正常 图 图 图 图 图 心电图诊断: 1 、窦性心律 诊断依据 : 1 、窦性 P 波有序发生,频率正常 心电图诊断: 1 、窦性心律

心电图机操作规程与使用方法

心电图机操作规程与使用方法 一、目的要求 1. 熟悉心电图机的原理及分类 2. 掌握心电图机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 1?标准导联 I:为接连左、右臂的电位差,将左臂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右臂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即1=左臂(+ )T右臂(一)。 n:为连接左腿和右臂的电位差,将左腿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右臂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即n=左腿(+)T右腿(一)。 川:为连接左退和左臂的电位差,将左腿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左臂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即卩川=左腿(+ )T左臂(―)。 电极安放位置:右手腕---红色,左手腕----黄色,左脚腕--绿色,右脚腕---黑色 2.加压单极肢导联 aVR :即加压单极右臂导联,探查电极置于右臂,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无效电极置于左臂与左腿相连的中心电站上,再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 aVL :即加压单极左臂导联,探查电极置于左臂,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无效电极置于右臂与左腿相连的中心电站上,再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 aVF :即加压单极左腿导联,探查电极置于左腿,连于心电图机的正极;无效电极置于右臂与左臂相连的中心电站上,再连于心电图机的负极。 3?单极导联 VI:探查电极放在胸骨右缘第4肋间。--红色 V2:探查电极放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黄色 V3:探查电极放在V 2与V 4连线的中点。-----绿色 V4:探查电极放在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棕色 V5:探查电极放在左腋前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 --------- 黑色 V6:探查电极放在左腋中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 紫色 三、实验步骤 1 ?电源开关置于“ON。 2 .电源开关置于“ AC(交流),'此时“ LINE” “T ST” “ PAPERSPEED (25mm/s)“ SENSITIVITY (l)” “ STOF” 晶体灯发出亮光。 3 ?调节基线控制旅钮应能改变描笔的位置,使之停在纪录纸中央附近。 4. 按动“CHECK键,此时“ STO”灯灭,“CHECK灯亮。 5. 按动定标键“ ImV,”使描笔随着定标键的按动而作相应的摆动。 6. 按“ START,此时“CHECK灯灭,“ START灯亮,记录纸按25mm/s速度走动。

心电图诊断标准

心电图诊断标准 房室肥大 一,左心房肥大(Left Atrial Hypertrophy) I、II、aVL、V4~V6导联上,P波增宽,时间>0.11秒; P波顶部有切迹,呈双峰型,峰距≥0.04秒,称为“二尖瓣”型P波; PTF-V1≤-0.04毫米.秒。 二,右心房肥大(Right Atrial Hypertrophy) II、III、aVF导联上,P波高尖,电压>0.25mV,又称为“肺型P波”; I、aVL导联P波低平或倒置; V1、V2导联P波,多高尖耸立,少数低平或倒置; P波时间正常。 注解: “二尖瓣P波”并非只见于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狭窄的病人也不一定全部显示此种图形特征。 “肺型P波”虽多见于肺部疾患所致右房肥大,但在晚期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也常可见到。 所以作为心房肥大的定位诊断,仍需要结合其它改变及临床资料来肯定诊断。 目前采用一种简便而实用的鉴别方法是测量P/P-R段比值。此比值在1.0~1.6范围内为正常,如左心房肥大者,因P波时间延长,故此比值大于1.6,右心房肥大者,此比值小于1.0,但尚须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 三,左心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RI>1.5mV, RavL>1.2mV,RavF>2.0mV,或RI+SIII>2.5mV,RV5> 2.5mV,SV1+RV5≥ 3.5mV(女), 4.0mV(男) QRS综合波时间延长,可达0.10~0.11秒; V1、V5、V6导联T波呈低平、双向或倒置,S-T段下移>0.05mV;心电轴左偏。 注解: 原有的一项即V5导联的V AT>0.05秒,现有学者认为这个概念并不正确,实际在左心室肥大的诊断中非常有限,故可删除这项标准。 如临床无引致左心室肥大的疾病存在,心电图仅有QRS综合波V5电压增高,或平均电轴轻度左偏时,只能作出QRS综合波高电压或电轴左偏的诊断,当见于青年人和儿童一般无病理意义。另外要注意和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肥大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的鉴别。 最近有人认为传统的诊断标准不够理想,推荐加用以下新指标可供探讨: ① 12导联部振幅(∑QRS)>175mm;

12导联动态心电简易操作步骤

12导联动态心电简易操作步骤 1、打开记录仪盒盖,将SD卡金属面朝下插入卡座。上1节7号碱性电池并盖 上盒盖。打开分析软件,单击“记录仪”。在“常规选项”中输入病人信息,按“传送”。 2、给病人处理皮肤,贴心电电极。在给检测者佩带好记录仪后详细嘱咐检测者 在记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记录仪记录满24小时后,取出SD卡,将其金属面朝下插入USB读卡器。 打开分析软件,单击“接收”后,单击“开始接收”。待数据接收完后单击“病例”,选中所选病例按“调出病例”。 4、单击“分析”,选择一个QRS波形清晰,幅度大,干扰少的通道做为分析主 通道,在左侧通道显示栏内点击相同的通道,然后在该页面的左上角99个QRS波中,选择其中一个形态清晰的QRS波,调整好该波形上的各个检测点,按“开始分析”。 5、单击“概况”,对电脑分析的病人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如有需要也可在此页 面修改病人信息。注意:修改完以后必须按“更改病人资料”否则电脑不会保存已修改的信息。 6、单击“模板”,在“室早”选项页面中系统将该病例中所检测到的室早按照形 态不同分为若干个模板,故分析室早时应对每个模板逐个分析。双击某一模板进入编辑界面,见下图: 在该编辑页面中用户只需移动鼠标逐个选择查看每个QRS波,上方显示当前选中波形的8秒钟心电缩略图,上下两空心圆点对应的为选中波形,如8秒钟心电图的缩略图不够清晰,对事件判断有困难则可双击该QRS波,进入该QRS波的心电图页面。如发现某个QRS波误判可进行修改编辑。

修改编辑有四种方法: A、选中要编辑的QRS波,点击鼠标右键,在右键菜单中选择相应的类型 进行单个修改。 B、选中要编辑的QRS波,点击鼠标右键,点击“将该形态QRS波定义为 XXX”,可将该模板中与当前选中QRS波形态相同的所有QRS波进行批 量修改。 C、点击界面右侧“正常”、“干扰”、“室上早”、“室早”、“起搏”、“删除” 等类型按钮,通过鼠标点击左侧QRS波,鼠标点到哪里,就改到哪里。 D、可选择界面右侧“单个”、“行”、“列”、“页”、“所有”等按钮进行逐个, 逐行,逐列,单页,全选编辑操作。 7、单击“模版”右边的“室上早”,在该页面中系统将检测到的室上早按照RR 间期的提前量多少分为若干个提前量区段,故分析室上早时应对每个区段逐个分析。选中某一区段,单击“编辑查看”进入该区段的室上早页面。室上早的编辑方法和室早的编辑方法一致,下面不在重复。注:该室上早与模板中的室上早内容是一样的,故只需编辑其中一个既可,由于该界面下室上早为按提前量多少区间显示,更直观,室上早发生数量较多时,推荐在该页面下编辑室上早。如下图: 8、编辑完室早,室上早后单击“干扰”选项页面,查看其中是否有漏判或误 判的室早在里面。如有漏判或误判的室早,鼠标右键单击该QRS波,在快

动态心电图简介

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人体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 动态心电图仪 动态心电图技术于1947年由Holter首先应用于监测心脏电活动的研究,所以又称Holter监测心电图仪,目前已成为临床心血管领域中非创伤性检查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与普通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于24小时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这样可以提高对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对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因此扩大了心电图临床运用的范围。 动态心电图仪器 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 DCG)于1949年由美国Holter首创,故又称Holter心电图. 国外80年代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国内近几年迅猛发展,其仪器由磁带式记录发展为固态式记录、闪光卡记录,由单导、双导发展为12导联全记录。DCG可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休息、活动、进餐、工作、学习和睡眠等不同情况下的心电图资料,能够发现常规 ECG不易发现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是临床分析病情.确立诊断.判断疗效重要的客观依据。近半世纪以来,随着动态监护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如动态血压、动态脑电、动态睡眠呼吸监测等技术在医学临床及科研中的广泛应用,现今,Holter的全新诠释应包括:动态心电/动态血压/动态睡眠呼吸等多种参数。

以往诊治的局限或失误提醒人们,无论是预防、治疗疾病,还是判断疾病预后者需要充分证据。但人类疾病往往是继发或同时并存的,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可引发高血压、肺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高血压可引发冠心病、心衰等,而多数降压药物又会对呼吸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由此可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SAS)、高血压(Hypertension)与心脏病(Heart Disease)之间DCG有着广泛的因果联系。同步多参数Holter可有助于我们准确甄别出原发病灶与继发改变。 由于Holter是个英文名字,不好理解,但是记录仪是背在身上的,很多人就把它形象的称其为“背包”。 动态心电图可确定病人的心悸、头晕、昏厥等症状是否与心律失常有关,如极度心动过缓、心脏停搏、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这是目前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情况之一。24小时动态心电图也是监测心肌缺血的标准化方法之一。 动态心电图临床使用 1. 检出隐匿性心律失常:短暂的,特定情况下始出现的心律失常,常规ECG易漏诊,而DCG可以捕捉到短暂的异常心电变化, 了解心律失的起源.持续时间、频率、发生与终止规律,可与临床症状,日常活动同步分析其相互关系。 2.监测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进一步了解其发生与终止规律.是否伴有SSS综合征或预激综合征(尤其间歇性)以及其分型。 3. 观察缓慢性心律失常:了解其主要表现形式及有无窦房结功能不

常见异常心电图及处理

常见异常心电图及处理 一.几个基本问题: 1、各波形的意义 (1)P波:代表心房除极过程:故P波的异常常是代表心房的问题,例如一个COPD患者II导联P波振幅>,诊断右房肥大。 (2)PR间期:P波+PR段。代表心房除极开始至心室开始除极,故其时间延长可见于房室传导阻滞。 (3)QRS波群:心室除极全过程。正常的QRS波群大家有目共赌,若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常代表心室出问题。如室早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而作为房早,只要不伴室内差传,QRS形态是正常的。心脏泵血靠的就是心室,而QRS波就是心室活动的表现,心房出问题不会马上出人命,但心室会,一份ECG若连异常的QRS波都找不到,说明心跳已经停止了。 (4)ST-T:心室复极全过程:故其异常亦多为心室的问题。其临床地位极高,但其改变特异性欠佳。 (5)QT间期:整个心室活动过程。主要看QTc间期,即校正后的QT间期,因心率慢QT间期必长,为使各种心率下的QT间期具有可比性,故产生QTc间期[=QT间期/(根号R-R)],其中R-R单位为S,一般只能由看电脑打出或查表获得,或靠感觉),QTc间期才是有意义的值。 2、心电图诊断的注意点: (1)一份ECG有几个诊断时,顺序是有一定讲究的,未查到明确标准,但肯定的是心律一定写第一位,如窦性心律、房性心律、房颤,而电轴左右偏写第二位,其他标准不详。 (2)ECG诊断内容分为三类: A类:多指解剖、病理生理诊断:主要有各房室肥大、心肌梗死、缺血、冠脉供血不足、各电解质紊乱等,必须依赖临床资料。例如对一个异常Q波+ST段弓背型抬高+T波改变的典型心梗ECG,患者无胸痛胸闷等病史,一般是不能诊断心梗的,心电图报告完全可以卑鄙地写:异常Q波、ST-T改变,请结合临床,但这种报告外科医生看得懂吗?若负责任一点,可以写考虑急性心梗可能,请结合临床;单靠ECG一般是不够资格直接认为心梗(病理生理诊断)。再例如对于一份左室高电压的ECG,若有高血压或其他可致左室大的病史,可直接诊断“左室肥大”(解剖诊断),但若无,只能诊断“左室高电压”(无临床意义)。 B类:单看心电图不须病史就能直接诊断的,各类心律失常是主力,例如房颤、预激综合征、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只看图便可,不须任何病史。 C除上述二者外的其他情形,例如ST-T改变,如心脏顺钟向转位,如电轴左偏。 3、看图的方法: 对于危重的病人,肯定是要求看一眼马上看出主要问题,其他小问题先不理;而一般情况下看图,要求从头到尾,从P波到T波一个个看,看时间、振幅、形态有无异常,从I导联到V6导联一个不漏地看。故必须牢背常用的正常值才能谈看图。 其实须牢背的最主要其实就几个: 波时间应<120ms,若延长和或成双峰,要注意有无左房肥大, 导振幅应<,若增高,注意有无右房肥大或肺动脉高压; 间期应120-200ms,若>200,注意是否各类房室传导阻滞,若<120,看看有无预激综合征; 波应<200ms:若宽大畸形,看看是干扰还是室早还是房早伴室内差传;若>200ms常用以判断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束支阻滞。 5.还有QTc间期,正常是<430ms的,若明显延长,>500ms,要看是否QT间期延长综合征、电解质紊乱等。

心电图笔试习题(含答案)

专业部分 第一章体表心电图 一、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并在答题卡上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方框涂黑。 A1型题 1、心电图检查常见的干扰是 A. 心电图机部噪声 B. 基线漂移,肌肉震颤 C. 导联线折断、电极接触不良 D. 交流电干扰、电磁场干扰、静电干扰 E. 以上都是 答案:E 2、产生心电图机噪声的主要原因是 A. 环境噪音大 B. 心电图机导联线接触不良 C. 仪器周围有电磁噪声 D. 心电图仪放大器元件损坏 E. 放大器元件部电子的不规则热运动 答案:E 3、采集心电图时发现其他各导联记录良好,仅V2导联记录有很大的干扰波,仔细检 查发现导联线与患者连接良好,V2导联有干扰波的最可能原因是 A. 交流电干扰 B. 肌肉震颤干扰 C. 导联线折断导致接触不良 D. 磁场干扰 E. 心电图机频响异常 答案:C 4、采集心电图时,各电极与患者接触良好,心电图记录可见I导联良好,II、III、aVF 导联不能正常记录,可能出现接触不良或折断的导联线是

A. RA B. LA C. LF D. RF E. 以上答案都是 答案:C 5、心电图检查要求的操作环境是 A.室温度A 15%,相对湿度V 70% B.室温度>18%,相对湿度V 70% C.室温度A 18%,相对湿度V 80% D.室温度A 20%,相对湿度V 80% E.室温度>25%,相对湿度V 60%答案:C 6、心电图检查床的宽度至少不短于 A. 70cm B. 075cm C. 80cm D. 85cm E. 90cm 答案:C 7、怀疑患者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常规心电图记录应加做 A. 头胸导联 B. V3R~V5R 导联 C. V7~V9 导联 D. V3R~V5R导联和V7~V9导联 E. 正交导联 答案:D 8、关于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临床应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可以同步观察12导联同一心动周期的波形 B. 有利于心电图测量的标准化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第4节24小时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 AECG)是指长时间连续记录的体表心电图,1961年由美国Norman J. Holter发明问世,迄今临床中仍广泛将其称为“Holter”。它能长时程连续、动态记录心电图,更易获得一过性心电变化(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有助于明确症状与心电图改变和生活状态的关系,能对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做出定量分析,明确发生规律,指导治疗、估测预后。 一、动态心电图系统的基本构成 动态心电图系统包括记录器、电极、导联线和回放分析系统。记录器是核心部分,是通过导联线与受检者相连的、随身携带的心电信息采集和存储设备。随着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记录器的记录介质从盒式磁带发展为电子硬盘、闪存卡和电子优盘。由于闪光卡存储器的体积小,耗电低,具有记忆功能,克服了断电后数据丢失的缺点,成为目前临床上普遍应用的记录器。业内人士认为电子优盘存储器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回放分析系统采用性能良好的计算机或心电工作站通过专用的动态心电图分析软件浏览分析所记录的心电图形。 二、动态心电图的导联系统 监测导联由单道、3导联发展到了12导联同步实时监测。 1. 双极导联目前在国内普遍应用的是模拟常规导联的双极导联,常用模拟导联的解剖定位见表7-4-1,最常用的是同步记录CM1、CM5和MaVF三个导联。 表7-4-1 动态心电图双极导联位置 导联正极负极 模拟V1(CM1)右第四肋间胸骨旁2.5cm处右锁骨下窝中1/3处 模拟V2(CM2)左第四肋间胸骨旁2.5cm处右锁骨下窝中1/3处 模拟V5(CM5)左第五肋间腋前线左锁骨下窝中1/3处 模拟aVF(MaVF)左腋前线肋缘左锁骨下窝内1/3处 注:无干电极在右锁骨下窝外1/3处,或右胸第五肋间腋前线或胸骨下段中部。 2. Mason-Linkar导联随着记录器存储能力提高,同步记录12导联的动态心电图临床中应用逐渐增加。为连续记录患者日常活动时的心电图,10个记录电极集中在前胸,将常规体表心电图记录电极中的3个肢体电极和接地电极移至躯干部与肢

临床心电图试卷与答案

临床心电图试题 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 1. QRS波群只表现为一个向下的大波时,其命名应该是:() A. S 波 B. Q 波 C. QS 波 D. qS 波 E. q 波 2. 在心电图上P波反映的是:() A. 窦房结除极 B.窦房结复极 C.心房除极 D.心房复极 E.房室结除极 3. 关于胸导联电极的安放,下列哪项不正确:() A. V1 ---- 胸骨右缘第四肋间 B. V2------ 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C. V3------V2 与V4连线中点 D. V4——左第5肋间锁骨中线处 E. V5 ---- 左第5肋间腋前线处 4. 关于心电图的价值,下列哪项不正确?() A. 能确诊心律失常 B. 能确诊心肌梗塞 C. 辅助诊断房室肥大 D. 辅助诊断电解质紊乱 E. 能反映心动能状态 5. 根据I、川导联QRS主波方向估测心电轴、下列哪项不正确:() A. I导联主波向上,川导联主波向下为电轴左偏 B. 二者主波向上,电轴不偏

C. 二者主波向下,电轴显著右偏 D. I导联主波向下,川导联主波向上,电轴右偏 E. I导联正负波代数和为0,川导联主波向上,电轴为+90 6. 右房肥大的心电图表现为:() A. P波高而宽 B. P波增宽 C. P波出现切迹 D. P波尖锐高耸 E. P波呈双峰状 7. 在心肌梗塞的急性期,梗塞区导联口表现有:() A. ST段弓背向上抬高 B. 坏死型Q波 C. T波直立 D. 缺血型T波倒置 8. 双侧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包括:() A. 只显示左室肥大 B. 只显示右室肥大 C. 同时显示双室肥大 D. 大致正常 9. 关于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定位诊断,下列描述那项是不正确的() A. 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V1~V3导联出现异常Q波; B. 前壁心肌梗死时,异常Q波出现在V3,V4(V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