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周易_古经_明德慎罚_观辨析

_周易_古经_明德慎罚_观辨析

_周易_古经_明德慎罚_观辨析
_周易_古经_明德慎罚_观辨析

 周易研究2007年第6期(总第八十六期) 

《周易》古经“明德慎罚”观辨析

林明1,徐艳云2

(1.山东大学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2.山东金乡师范学校,山东金乡272200)

摘要:“明德慎罚”是西周初年周公提出的重要法律思想。从《周易》古经中的类似表述来看,其已有明显的“明德慎罚”

观。“明德”思想反映在《恒》九三、《益》九五等爻辞中;《临》卦中有对人民实施德教的内容。《周易》古经的“慎罚”观在西周刑罚适用原则中也有体现。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法制思想后来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政治和法律理论之中。研究《周易》古经中“明德慎罚”的法律观,探究它所涉及的西周法制,不仅能为我们研究西周法制提供宝贵的史料,也能更好的梳理商末周初法律思想的变化脉络,进一步印证这一思想对西周社会、政治和法制的影响。

关键词:周易;西周法制;明德慎罚;刑罚原则

中图分类号:D9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82(2007)06-0084-07

An analysis of the idea“enhancing untarnished virtue and

punishing with discreet”in the Text of Zhouyi

LIN M ing1,XU Y an-y un2

(1.Sch ool of Law,S han don g University,Jinan250100,China)

(2.Jinxiang Normal C ollege,Jinxiang272200,Chin a)

A bstract:“Enhancing untar nished v ir tue and punishing with discreet”put fo rw ard by Duke Zhou in the ea rly

western Zhou dy nasty,is a n im po rtant idea of law.It conceives o bviously the idea of“enhancing unta rnished virtue and punishing w ith discreet”in the simila r stateme nt of the T ex t of the Z houyi.T he idea of“enhancing untar nished virtue”is av ailable in the remar ks appended to the third line of hexag ram Heng(the32nd hex ag ram in the receiv ed ver sion o f the Z houy i)and the fifth line of hex ag ram Y i(the42nd hex agr am in the received v er-sio n o f the Z houy i);in the hex ag ram Lin(the19th hexag ram in the received ver sion of the Z houy i)there is co ntent about cultiv ating people w ith vir tue.T he idea of“punishing w ith discreet”in the Te xt of Z houy i w as

e xpressed in the principle o

f the punishment in the Western Z ho u Dynasty.The tho u

g ht o f“matching heaven

with v ir tue”and“enhancing untar nished vir tue a nd punishing with discreet”is ro ot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and law theo ries.T he r esear ching of the law idea in the T ex t of Zhouy i and the r elated leg al sy stem in the W este rn Z hou Dynasty,no t o nly pr ovides us precio us historical ma te rials to study legal sy stem at that time,but also o rg anizes the dev elopment thread of the law,and confirm s the influence o f the thought on the so ciety,po litics and leg al sy stem.

Key words:Z houy i;leg al sy stem in the Western Z ho u Dy na sty;enhancing untarnished virtue and punishing with discreet;the principle of punishment

西周是我国古代具有典型意义和类型的法制形态社会:以《周礼》为代表的礼制的系统化;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思想的形成;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宗法、分封、等级三位一体的政治结构的确立等。这些法制

收稿日期:2007-07-21

作者简介:林明(1955-),男,山东栖霞人,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法律史;徐艳云(1976-),女,山东金乡师范学校讲师。

84

形态对其后二千多年的中国古代社会关系、法律制度、法律思想及政治结构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明德慎罚”是西周初年周公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法律思想。西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再重复王是“天帝”化身的神话,而以“明德”为政治旗帜,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因此也以“明德慎罚”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由夏商的宣扬“天罚”到“明德慎罚”,表现了历史条件的变化和法制文明的进步,反映出西周法制的时代特点。“明德慎罚”思想的法律化,不仅带来周初的法制秩序,而且开创了中国古代政治法律思想的新理念,对后来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明德慎罚”及其思想的表述最早可见于《尚书》的《康

诰》篇、《吕刑》篇及《左传》等文献。

①形成于殷周之际的《周易》古经②,内涵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它在阐述宇宙事物间矛盾与发展的同时,内含了许多法律思想及殷周时期的法律制度。其中集中记载殷周法律制度的卦有:《屯》、《蒙》、《讼》、《噬嗑》、《贲》、《坎》、《姤》、《家人》、《困》、《归妹》、《随》、《中孚》等。据有关学者的研究,《贲》和《旅》隐含了审判程序:《贲》为审讯,《旅》为用刑;《丰》和《噬嗑》隐含了执行程序:《丰》为判决,《噬嗑》为服刑。(第58页)[1]

《周易》古经虽无“明德慎罚”的提法,但这一思想已在《周易》古经中显现。从《周易》古经中的类似表述来看其已明显地内涵了“明德慎罚”思想,这不仅反映了《周易》古经中法律观的与时俱进,反映出周初法制文明的时代特点,而且研究《周易》古经中“明德慎罚”的法律观,也能更好的梳理商末周初法律思想的变化脉络,进一步印证这一思想对西周社会、政治和法制的影响。从法律思想去论述《周易》古经涉及的相关法律制度,亦可加深我们对中国古代社会特点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探索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源头,为我们研究古代法制提供宝贵的史料。一、“以德配天”、“敬天保民”说对“天罚”观的修正

从文献记载来看,夏商两代的立法指导思想是“恭行天罚”的神权法思想。《尚书·召诰》云:“有夏服天命。”《礼记·表记》云:“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夏朝的统治者将其掌握的国家政权及其权力说成是神授的;把法律说成是神意的体现,而法律的实施则是“恭行天罚”。“天讨”、“天罚”的神权法思想在商代发展到了高峰,迷信鬼神之风弥漫。《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把鬼神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这是商代人意识形态的最大特点,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商代社会生活包括司法活动的各个层面。

《周易》古经中的《益卦》提到“王用享于帝,吉”。这里的“帝”都是指的至上神。从有关学者的考证研究可推测,殷人崇拜的至上神“帝”应是日神(“日神”是一种天神)。“帝”或“天”在《周易》古经中,多指的是超自然的人格之神,比如《大有》上九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系辞》:“佑者,助也。”在这里“天”就是超自然的有意志的人格神。《大畜》上九说:“何天之衢,亨。”就是指承受天的福佑。古人以神道设教,凡大事必卜筮、祭祀,实际上就是祈求“天”的辅助,预知吉凶祸福,以避祸趋福,逢凶化吉,体现了“天”、“帝”的意志。《周易》古经卦爻辞多处涉及到祭祀。《周易》古经多用“亨”、“贞”等字,“亨”字本义是祭祀,“亨”与“享”古文通假。贞,占问。如《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光亨,是指广泛祭祀,此是说,有诚心广泛祭祀,占问吉利。适合作大事。《随》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享于西山。”此是说,大王被囚禁而被释放,故在西山祭祀。《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利有攸往。”此言大王光临庙堂用大牺牲祭祀,适合见大人,有所行动则有利。《巽》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此言巫师于床下纷纷从事筮占活动,结果吉利无咎。《蒙》卦辞:“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是说筮占是借助于蓍草这种神物预测吉凶,当是神圣的事情,不能轻易怀疑筮占的结果,若对于筮85

①②《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吕刑》:“惟敬五刑,以成三德”;“德威惟畏,德明惟明”;“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左传》僖公五年引《周书》:“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成公二年:“《周书》曰:明德慎罚,文王所以造周也。明德,务崇之之谓也;慎罚,务去之之谓也。”

按照孔颖达考证,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见《周易正义·卷首》。

占结果不满意,而反复筮占,是对神灵的亵渎。亵渎神灵,神灵则不会以这种独特方式显现未来结果。从以上引述看,说明了西周时期,统治者面临复杂的政治局面,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法思想,仍然以“天讨”、“天罚”等神权政治观来证明谋求推翻商朝暴政以及取得政权后统治天下的合法性,但是面对现实又不得不思考并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王权神授,夏商统治者都拥有“天命”,他们又为何会灭亡?为什么反而授命于周人呢?于是,周人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夏商的神权观中加入了“人”的内容,即强调“德”,淡化“天”,提出“以德配天”。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统治者“失德”,他们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就会应运而生,并取而代之。故有“天命靡常”(《诗经·大雅·文王》)、“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引《周书》)之说。

所谓“以德配天”,其“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宗、保民。“正如《庄子·天下篇》所说,周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在宗教观念上的敬天,在伦理观念上就延长而为敬德。同样,在宗教观念上的尊祖,在伦理观念上也就延长为孝宗。”(第94页)[2]“德”的观念正是周人文化创新的写照。《周易》古经一书反映了周人这一观念。其卦爻辞除了记录许多周人祈祷、祭祀等敬天畏神之事外,也有许多关注人的作用的描述。如《既济》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说的是东邻的商朝杀牛举行隆重的祭祀,祈求上天神灵赐福,因其君王无德,不如重德性的西邻周国举行简单的薄祭而实受其福。这里指出人的德性比祭祀更为重要。《讼》卦是《周易》古经六十四卦中集中记述当时法律实践活动的一卦,是历代的易学家一致公认的事实。《讼》卦反映了殷周之际的一次法律大变革,即社会思潮由神本位往人本位转向,法律样式从神判法向判例法过渡。正如“利见大人”,是因为他们有“尚中正”之德,故而“食旧德,贞厉”,进而有”《讼》之九五的“讼,元吉”。《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彖》曰:“利见大人”,尚中正也。即“有利于大德大才之人出世”,是因为九五爻中正决讼而被崇尚。可见周人的“以德配天”思想,侧重的是“德”而不是“天”,它的着眼点是人事,而不是天命。由此推断神权观的动摇,“人事”力量兴起。“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思想的提出,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这不仅意味着神权的动摇,而且从统治者的意识中开始反映出“民”的力量的强大,及治“民”方法上把“德”作为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明德慎罚”思想在《周易》古经中的体现

周初统治者鉴于商亡的严峻教训,清醒地调整了立法指导思想和治国方略,以“明德慎罚”取代了夏商所宣扬的“天罚”思想。“明德慎罚”是“以德配天”思想在法制领域的具体落实,是周初统治者适应西周政治统治需要而提出来的,是对殷商“天罚”、“神判”及“重刑”观念的重大修正。它主张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办法来治理国家,也就是通过道德教化的手段使天下人民臣服,在制定法律、实施刑罚时应当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地用严刑重罚迫使臣民服从。正是在这种“明德慎罚”思想指导下,西周统治者把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结合起来,形成西周“礼”、“刑”结合的法制特色。

周初流行的“明德慎罚”思想,尽管在《周易》古经中尚无“明德慎罚”的用语,但确有类似思想存在。如前所引《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德”字指道德修养,与金文“明德”意近,即谨慎修德。此外,“明德慎罚”之“德”主要含义是“德政”,在《周易》古经中有所显现。《周易》古经中出现5个“德”字:《讼》六三“食旧德”,《小畜》上九“尚德载”,《恒》九三“不恒其德”,六五“恒其德”,《益》九五“有孚惠我德”。五个“德”字除了“尚德载”之德外,均有德性之德,内涵了谦让、仁爱、孚信意蕴。其中《益》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爻辞大意:“有向民人施恩惠的诚意,不论做什么事,用不着占问就知道是大吉大利之事,这样民人也会同样以诚心回报我的德政。”(第43页)[3]可见,这里“德”即为德政,并且体现了统治者的“惠民”政策。《尚书·无逸》“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可与之互证。

值得注意的是西周以“德”为核心的天命观已经高度重视“民”的重要性,即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左传》襄公三十年引《泰誓》)。《易经》从顺民、悦民、服民方面已86

阐发其重民思想。《同人》卦辞“同人于野”和上九“同人于郊”,都是说要在广大范围内团结人民,是其重民的表现。比卦说的是统治者与臣民之间如同比卦卦象一样,水在地上,水地不应当有间隙,如此执政才能上下一致,同心同德,收到成效,获得好的结果。卦辞“比,吉”说的是亲比臣民要有诚心,也就是说以发自内心、诚心诚意爱护亲近臣民,而不是敷衍了事或是走走形式,以这种方式亲比臣民,即使会发生意外天灾人祸,因有臣民支持也会化解获得吉利,如《比》初六所言:“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他,吉。”同时,爱护、亲近臣民不分内外远近,不厚此薄彼,应当光明磊落,即使对于追杀的猎物也也不忍心赶尽杀绝,况且人呢。如《比》六二:“比之自内,贞吉。”六四:“外比之,贞吉。”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六二说的是亲比朝内臣民获吉;六四说的是亲比朝外臣民获吉,九五说的是大王用光明正大亲比臣民,用三驱之礼围猎,网开一面,失去前禽,显示统治者的爱心。

《临卦》是一个专讲对人民应该进行德治的卦。临,下兑坤上,兑为泽,坤为地,卦象是泽水之上有陆地,以高临下之象。《临》初九:“咸临,贞吉。”《彖传》释咸卦曰:“咸,感也。”李镜池释《临》卦曰:“临,从高视下。从臣(临的繁体作臨),臣是目字的隶变。金文从目。《国语·周语》:`受职于王,以临其民。'临有治义。又曰:`咸,借感。以感化政策治民,吉。'”(第40页)[4]《临》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高亨云:“甘当读为拑,强制压迫也。忧当读为优,宽和也。以强制压迫临民,是无所利,然既改为宽和则无咎。”(第210页)[5]六四:“至临,无咎。”,至临,即诚信管理民众。高亨云:“至临者即质临,谓以诚信临民也。”(第218页)[6]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是说以智能管理民众。《临·上六》又曰:“敦临,吉,无咎。”《周易集解》引荀爽说,释“敦”为敦厚。爻辞意为:君主以敦厚宽仁地下临百姓,民众自会心悦诚服,故吉而无咎。因此,《临卦》被认为是一个讲治民之术的专卦,即“德治”,它反映了一种明德慎罚的思想倾向。[6]观卦讲了统治者考察了解民情的方法以及根据实际考察结果制定管理措施的办法:如《观》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六二:“窥观,利女贞。”讲的是观察方法,“童观”、“窥观”小人观察事物的方法,此法狭隘,往往造成偏见,作为统治者则不可取。其正确方法当是摒弃偏见,深入底层,广泛地考察民众情况。如《观》六三:“观我生,进退。”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说的是考察本国民众以定进退措施;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说的是考察他国民众实情,作为参照,制定相关策略,可以取得成效。观卦也也是施行仁政的卦,是周人重视德治表现。

关于“慎罚”观念,西周金文中并无“慎罚”一词,但在《牧簋》铭文中有“明井(刑)”一词,《班簋》铭文中有“怀刑”一词。据考证,明、怀与慎三字相通,刑与罚相通,“明刑”、“怀刑”均有慎罚之意。“明德慎罚”最早见于《尚书·周书·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多方》也有“罔不明德慎罚”一语,它们都可与《周易》古经相印证,说明慎罚是周代流行的法观念,是周代刑制的基本特色。其中,明察用刑是慎罚的一种表现,也是保证司法公正的前提。旅卦内涵此义,旅上离为火,下艮为上,山上有火之象。火在山上,明无不照,故用当慎用刑。如《旅·象》曰:“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大有》六五:“厥孚交如,威如,终吉。”高亨曰:“厥,其也,指统治者。孚,罚也。交借为皎。皎如犹皎然,明察之貌。威如犹威然,威严之貌。统治者之刑罚,既明察而得当,又威严而可畏,则臣民服,是吉矣。”(第174页)[5]再如,《周易》古经主张“以慎刑去刑”,谨慎严格地依法论罪。《萃》九五:“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萃通瘁。匪,非。孚,罚也。(第209页)[6]指出治国不用刑罚,用来占问长期之吉凶,则无困厄。治国不用刑,也是“以慎刑去刑”的体现。

由此可见,《周易》古经中这种“明德慎罚”思想的显现,证实了《周易》古经是“王教之典籍”(《汉书·艺文志》)。汉京房说:“《易》所以断天下之理,定之以人伦,而明王道也。”(《京房易传》卷下)“明德慎罚”思想就是西周统治者的一种治国方略,只不过具体体现在法制领域而已。西周时期“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法制指导思想是在夏商两代“王权神授”、“天讨”、“天罚”神权法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法律思想形成,说明当时统治者在政治上已趋于成熟。它的历史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不仅对西周各种具体法律制度及其宏观法制特色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政治和法律理论中,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的理想的原则与标本,为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国封建法制奠定

87

了理论基础。

三、《周易》古经的“慎罚”观在刑罚适用原则中的具体表现

中国奴隶制刑事法律制度历经夏、商两代的发展,至西周时期已臻于成熟,其重要标志是,西周在总结历代运用刑罚的经验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刑罚适用原则,不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当时的刑法理论和法制建设,而且对后世的刑法制度产生深刻影响。由于殷周之际社会生产力低下,神权思想的影响,统治阶级往往“逢事必卜”。西周统治阶级在审判罪犯、定罪量刑遇到疑问时,依然求助于占筮,这就使得《周易》古经筮辞中保留了大量关于西周刑法特别是刑罚的原始材料。西周的这些刑罚适用原则包括:老幼犯罪减免刑罚的恤刑原则;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原则;罪疑从轻、罪疑从赦原则;用刑宽严适中原则;息讼原则等,实际上都是“明德慎罚”及“礼治”思想的具体化。这些观念和原则散见于《周易》古经之中,具体表现如下:

(一)恤刑原则。《萃》初六:“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咎。”高亨曰:“`有孚不终'谓`有罚不果行也'。乱者,神志昏乱也。”(第347页)[7]为什么不施用刑罚呢?原来罪犯“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象》曰:“乃乱乃萃”,其志乱也。可推知“志乱”即神志昏乱之义。《左传》“疾病则乱”、《论语·乡党篇》“唯酒无量不及乱”等可与之相印证。“萃”通瘁,病也。闻一多在《周易义证类纂》认为“一握”,通于嗌喔、咿喔,笑声。爻辞大意是:有人犯罪而对他不施用刑罚,是因为犯罪人时哭时笑,神志昏乱,即“蠢愚”。《周礼·秋官·司刺》有“三赦”之法,三赦是:“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蠢愚”。凡此三者犯法皆赦免其罪。这一减免原则正是“慎罚”思想在刑法中的具体体现,后世各朝法律都沿袭和发展了这一制度。

(二)区分故意过失原则。在西周时期,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惯犯与偶犯在观念上已有所区别。古籍中,过失称“眚”,故意称为“非眚”;惯犯被称为“惟终”,偶犯称为“非终”。在《易经》筮辞中多见“灾”、“眚”。如《复》上六:“迷复,凶,有灾眚”;《无妄》:“其匪正有眚”、“上九无妄行有眚”;《小过》上六:“凶,是谓灾眚”;《震》六三:“震行,无眚”;《讼》九二:“其邑人三百户无眚”等等。与之相印证的是《尚书·舜典》记:“眚灾肆赦”,朱熹解释此句曰:“眚灾肆赦者,言不幸而触罪者,则肆而赦之,……此法外意也。”(陈栋《书集传纂疏》卷一)邱濬《大学衍义补》说:“按此万世言赦罪者之始,夫帝舜之世所谓赦者,盖因其所犯之罪,或出于过误,或出于不幸,非其本心固欲为是事也,而适有如是之罪焉,非特不可以入常刑,则虽流宥金赎亦不可也。故直赦之,盖就一人一事而言耳,非若后世概为一札,并凡天下之罪人,不问其过误故犯一切除之也”(卷一百九十《慎眚灾之赦》)。这都是说凡因过失或不幸而犯罪的才肆赦。此外,“亦屡见`初'、`终'。如`无初有终'(《睽》、《巽》)、`有终'(《坤》)等。”(第163页)[8]《尚书·康诰》记:“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由此可见,西周时期,凡故意犯罪及惯犯都要从重处罚,过失犯罪及偶犯则可减轻处罚,解卦卦象上震为雷,下坎为雨(水),内涵从轻处罚的思想。如《解·象》:“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这一原则反映了西周时期在刑法理论上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

(三)疑罪从轻原则。西周时期为了“慎罚”,防止错杀无辜,凡是疑案难案,都采取从轻处断或加以罚赎的办法。正如《尚书·吕刑》所记:“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这也是其“明德慎罚”思想在定罪量刑问题上的体现。《蒙》初六:“利用刑人,用说桎梏。”说,通脱。说得是对待受刑之人,当以启发为主,可以去掉刑具。《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紱,乃徐有說,利用祭祀。”说得是,由于使用刑罚过而使自己失去权位陷于困境,只有中正柔德,才能摆脱困境,如《象》曰:“劓刖,志未得也。乃徐有說,以中直也。利用祭祀,受福也。”这里面包含了执政者不能过分施以刑罚,否则,则会招致祸患。如崔憬注:“劓刖,刑之小者也,于困之时,不崇柔德,以刚过刚,虽行小刑,而失其大柄,故言`劓刖'也。”(第153页)[9]如前所言,《中孚》内涵统治者施德教于民,宜减轻刑罚,教而不改,然后用杀的思想。按照《象传》的解释,即是88

“君子以议狱缓死”的思想。所谓“议狱”,《周易学说》引王畿曰:“死而曰缓,求其死中之生。王听之,三公听之,司寇听之议狱。自而职听,二旬二职听,三月二上之,缓死也。”[10]“议狱缓死”正体现了一种中罚的精神。中罚精神应包括公正量刑和对轻罪、疑罪减免处罚。本卦主要是从后一层意义上解释的。

(四)用刑“中正”原则。在“明德慎罚”思想指导下,西周统治者在定罪量刑问题上强调“中道”、“中罚”、“中正”,即刑当其罪,不轻不重。《尚书·立政》记载周公所说:“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即因用刑要谨慎,故要设置宽严适中的刑罚。《尚书·吕刑》从立法到司法通篇都强调“中”字,要求制定刑法和适用刑罚都要慎重,力求不偏不倚、不轻不重。在《周易》古经中具有鲜明的“尚中”倾向,正如钱基博在《四书解题及其读法》中曾概括到:“《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蔽之,曰`中'而已矣!”根据有关学者统计:二爻明言吉利无咎等辞者46条,占二爻总数71%。明言凶不利等辞者9条,占二爻总数14%。五爻明言吉利无咎等辞49条,占五爻总数74%,明言吝凶不吉之辞者8条,占五爻总数13%,而且凡有权势、贤德之士称呼也多见于二五之辞。(第12-13页)[11]说明《周易》古经作者崇尚“中”。筮辞多见“中行”、“中馈”,如《泰》九二:“尚于中行”;《复》六四:“中行独复”;《益》:“六三有孚中行,告公用圭。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等。多被《易传》阐发为中道。朱熹解《泰卦》九二爻辞曰:“九二以刚居柔,在下之中,上有六五之应,主乎泰而得中道者也。……则合乎此爻中行之道矣。”(第58页)[12]可知,“中行”为“中道”。再者,《复·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程颐解释说:“称其独复者,以其从阳刚君子之善道也。`中以自考'为`以中道自成也'。”(第821页)[13]程颐在解《益》六四时曰:“若行得中道,则可以益于君上,告于上而获信从矣。”(第916页)[13]由上述可见,《易经》中的“中行”指“中道”,中正之道,不偏不倚。在《家人》六二:“无攸遂,在中馈,贞吉。”“在中馈”也是周人“尚中”观念的显现。此外《讼卦》:“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爻辞意为狱讼决罚,须怀忧惧、警惕之心,恪守中道,才会吉祥,否则会带来“凶”的结果。《彖传》谓本卦辞“尚中正也。”这是周人“尚中正”的道德观念在刑事法律上的影响,即“中刑”或“中罚”。西周铜器《牧簋》铭文中有“不中不刑”之说。《讼》九五又云:“讼,元吉。”《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高亨云:“《象传》此释乃以九五之爻位为据。九五居上卦之中位,象人守正中之道。”(第117页)[5]就是说,只有公正量刑,才会大吉大利。可见《周易》古经中渗透着“中刑”观,即宽严适中原则。

(五)“息讼”原则。又称“非讼观”或“无讼观”。西周时,由于“明德慎罚”思想的影响,诉讼制度上追求一种息讼的目的。这在《周易》古经“讼卦”中都有所反映。尽管“饮食必有讼”,争讼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讼卦》认为:讼是“终凶”的事情。“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就是说争讼时要有信心、冷静、警慎、中正才有好的结果。但即使如此,争讼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故说“终凶”能够忍则忍,不要轻启讼端。《九二·象》说:“自下讼上,患至掇也。”争讼招来祸患是咎由自取。《上九·象》说:“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即使争讼获胜受到赏赐,也不受人尊敬。由《讼卦》的“畏讼”、“轻讼”观念发展出了《易传》的“贱讼”、“耻讼”观念。正是为了追求息讼的目的,西周“以两造禁民讼,入束矢于朝,然后听之。以两剂禁民狱,入钧金,三日,乃至于朝,然后听之。”(《周礼·秋官·大司寇》)即通过交束矢、交钧金等类似今天诉讼费用的方式,来达到“禁民讼”“禁民狱”的目的。关于“无讼”,后来孔子曾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无讼”观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更是古代法律秩序善良的标志,它培养和造就了中国传统社会普遍以诉讼为非,认为“讼则终凶”的观念,这对后世儒家、并通过儒家对中国古代的司法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当然,周人重视德治,强调慎法,只是对大多数民众而言的,而对于那些顽固不化分子,必须绳之以法,严惩不贷,这是对夏商法制思想的继承。《周易》古经常常用“寇”和“匪人”称呼实施暴力的违法者。《蒙》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解》六三:“负且乘,致寇至。”按《说文》释寇:寇,暴也,引伸为暴乱也。可见,寇也就是暴徒的意思,即为具有暴力倾向的犯罪。称“匪人”者。如《比》六三:“比之匪人。”《否》卦辞:“否之匪人。”虞翻注《比》六三“比之匪人”曰:“匪,非也……弑父弑君,故曰`匪人'。”(第42页)[9]可见匪人应是职务型、政治型或家庭暴力型的犯罪,与寇盗具有明显的区别。

89

《周易》古经称犯人为“囚人”“刑人”,并具体说明了惩治犯人所使用的刑具及方法。如:《坎》上六:“系用徽纆,置于丛棘,三岁不得,凶。”《睽》六三:“其人天且劓。”《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等等。“徽纆”是捆绑犯人的绳索。“劓刖”,指古代刑法。虞翻曰:“劓刖曰劓,斩足曰刖。“天”,指在犯人头上刺字,夏称为黥刑,周称为墨刑。可见,周朝仍然未完全废除其严苛刑罚。

参考文献:

[1]耿志勇,陈莉.《周易》犯罪学思想探析[J].周易研究,2003,(3).

[2]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从希斌.《易经》中的法律现象[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4]李镜池.周易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8.

[6]高亨.周易古经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崔永东.帛书《易经》与西周法制[J].孔子研究,2001,(5).

[8]张国华.中国法律思想通史(一)[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9]李鼎祚.周易集解[M].成都:巴蜀书社,2004.

[10]马振彪.周易学说[M].广州:广东花城出版社,2002.

[11〗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卷[M].济南:齐鲁书社,1994.

[12][宋]朱熹.周易本义[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

[13]程颐.周易程氏传[M].二程集[Z].北京:中华书局,1981.

责任编辑:林忠军

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荣获山东大学

研究所类英文网站评比优秀奖

2007年11月16日,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在由山东大学学生国际交流协会(SICA)承办的首届山东大学院所英文网站评比中荣获“研究所类优秀奖”。

本届评选活动,是SICA受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委托开展的评选。评选分学院类网站和研究所类网站两类进行。经过初选、总评两个阶段确定入围及获奖院所名单。初选阶段共有17个院所入围;总评最终确定9个院所获奖。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英文网站因“页面美观,布局明朗,内容翔实”,最终获得研究所类优秀奖。

本届山东大学院所英文网站评比活动旨在促进各院所的英文网站建设,推动各院所在国际交流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同时增进学生对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了解与参与。

(姜 颖)

90

三十六计全文及白话文

三十六计全文及白话文 孔子曰:会用兵者,军中无粮,仅用三日,但可用十日。不会用兵者,军中有粮, 仅用十日,最用2日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宫本武藏)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概述】三十六计,也称三十六策,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和军事谋略学的兵书。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 三十六计是依据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相关古书:《孙子兵法》原文 为便于大家记忆,以下为三十六计各取一字组成的一首诗: 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第一套胜战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 原文: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翻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 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翻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 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翻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 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术数学入门基础

远古鸿蒙天地混沌一气,是为无极。 万事万物都从无中来,最后归于无,所以无的概念和有是相对的,易学研究的问题就是无与有的关系。 世间万物没有可以脱离阴阳的,阴阳是一个最大的概念,甚至可以说无极和太极也是一对阴阳。所以阴阳是一对,但是并不是说阴阳要混在一起,我们要学会区分阴和阳。 阳主动,主气势,主氛围,就好比四季的时令你看不到春夏秋冬但是却事实存在,阳就好比时令之气一样,看不到摸不着却可以影响万事万物,所以阳无形。阳气是积极向上的,是带领人前进的,是正大光明的。 阴主静,主内在,为实质,就好比花草树木,是五行之气的反映,也是阳气的载体,其作用就是把阳气表现成实质,所以阴是指可以摸到看到的实质的东西,所以阴有质。阴气是寒冷的,潜伏的,使人寒冷而不前,使人阴暗,是暗地里的,偷偷摸摸的。 阴阳是一个大概念,现在说下五行。五行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也有阴阳,火木为阳,金水为阴,土为中性。因为木和火都是向上的,

金水是阴寒的,而土遇火则热,遇水则成泥,性质多变,受其他四个影响故为中性。 五行可以生克 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生既是帮助,付出,受生的自然好,但是生出去的自然会有消耗,比如金生水,水是舒服了,金自己却损耗了。 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克是一种对抗,一种矛盾,相克则代表必有事情发生。克是一种相互损伤,比如水克火,水把火浇灭的同时,自己也被蒸发了一部分,而且温度也升高了。 五行中,金主义,木主仁,火主礼,水主智,土主信。 不要看不起这些,其实是很有意义的,就比如一个人的八字,如果某一个五行比较多说明他的性格会偏向于此,或者梅花中某种五行多卦主可能性格上也接近此五行。 现在再说一下天干地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

国学《周易》赏析

国学《周易》赏析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今人对国学的基本看法只在形式上,乃至觉得用文言文的就是国学,对于朴学之类几无任何概念。举例来说,治国学先从经学开始,经,古称六经或六艺,后世经历秦火,几经辗转,乃最终定为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周易》以占筮之书,历秦火而独存,没有被焚禁过,六经之中其他经书及六国史书之类都在焚书坑儒中被焚。 国学所含颇为驳杂,又深奥晦涩。许多人穷其一生也无法研究透彻。区区学生,自是不敢妄比先贤,然偶读《周易》亦有所悟。 《周易》是一部论变法的奇书。《周易》的变法序列是用形象表达出来的。这些看似神奇的形象不是凭心灵的任意创造、而是有它物化基础及其实践这个认识环节。《周易》的形象思维之所以能构成应有的体系,在于它不是简单的形象模仿,而是具有理性思维的特点,在于它表达方式的抽象性和形象本质的客观实在性。所谓客观实在性的内含是说《周易》的六十四卦画序列、属于以天象为坐标的阴阳动态变化,而不是主观的臆造或杂乱无章的拼凑。 许多人都觉得《周易》就是算命所用,是封建迷信。这主要归功于天桥下和街边的老大爷们。但其实不然。《周易》的确多用于占卜,但并不只是占卜。这里先暂且不论述其占卜是不是封建迷信,亦或是不是准确,这涉及神秘学、神学、哲学、数学和部分量子物理学,要论述清楚十分困难,在下没这个本事,也不想费这个力气,所以现在先来讨论一下《周易》所含的哲学。《周易》包含着许多在今天看来依旧值得学习的哲学理念,很值得学习。 正如同先秦的诸多著作,《周易》也拥有着自己的独特理念。《周易》的中心思想是“变”。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正是《周易》通篇所述。而“易”字的本意就是“变”,而这个“变”便是天地万物之规律。物体是绝对运动,相对静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过文王他老人家比那些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早得多。当然,有人会用统一物质物理学和牛顿力学来做出辩驳,那些都是浮云,不要在意。《周易》以阴阳为基础,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分为明暗。明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以天水山雷风火地泽相喻。暗八卦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卦两两相叠,演出共六十四卦,以此来推演事物发展。比如说第十一卦“泰”卦,主卦为乾,副卦为坤,主天副地,以为阴阳通顺,自然吉利亨通。而第十二卦“否”卦则是坤为主卦,乾为副卦,阴阳颠倒便是闭塞。而泰卦与否卦相连,正是泰极否至,否极泰来。暗含天地之道 正如鲁迅先生评《红楼梦》时说道:道学家看到“梦”,儒学家看到“淫”,才子佳人看到“情”,革命家看到“排满”。而《周易》也是这样。道学家看到“玄”,儒学家看到“经”,政治家看到“治”,天桥大爷看到“卜”,而我看到了“道”。

周易解读三则

周易解读三则:从生日看你是富命或穷命 周易解读——从生日看你是富命或穷命 ▲农历初一日生此日生人,福禄难全,财星拱照,受人引进,事业发达,大有良机,初年平常,中年运到,利路亨通,晚景荣幸,发福之命。 农历初二日生此日生人,性格善良,与人和睦,身体健康,家族缘薄,离祖成家,青年辛苦,兄弟难靠,独立生汁,中年运天,财源广进,男主清奇,女主聪明,成立之命。 ▲农历初三日生此日生人,夫妻和睦,不能偕老,子息克乏,须修身布德,初年多乖,三十有庆,受人提拔,四十盛运,左作右中,环境良好,荣华之命。 农历初四日生此日生人,为人多学,才知出众,少年不宜,中运财好,在家多是非,出外逢贵人,夫妻和顺,家庭圆满,活泼,快乐之命。 ▲农历初五日生末运大旺,与人亲睦,贵人提拔,发达成功,父兄无靠。白手成家。 农历初六日生末运大旺,与人亲睦,贵人提拔,发达成功,父兄无靠。白手成家。 ▲农历初七日生此日生人,性格多变易动,事业浮沉末定,半生波澜风霜,卅五后来佳运,事事如意,女命福禄,守身平和,乃健全长寿之命。 农历初八日生此日生人,性格伶俐,一生安中年成功,父母无缘,离祖成家,出外逢贵,乃富贵荣华之命。 ▲农历初九日生此日生人,身体健全,性格清朗,受人敬受,须事事勉励,勤俭行善,德被乡党,中年平顺,晚景千钟,福分无量,名利长存,慈悲富贵之命。 农历十日生此日生人,为人伶俐,忠诚待人,家族缘薄,离祖成家,缘和四海,少年辛苦,中年开发,晚年大兴,事业通达,艺术成功,安乐之命。 ▲农历十一日生此日生人富有智力,意志坚固,享有决断,至中年虽有横财,不能料事,空放幸运,宜要谨慎,财源循来,福分之命。 农历十二日生此日生人,为人温柔,刻苦耐劳,善好勤俭,多积蓄物,少年不宜,中年大吉,将见名扬,福禄双至,晚年馀庆,家门隆兴,福禄之命。 ▲农历十三日生此日生人,金运可达,福禄有馀,遵守道德,受人敬爱,贵人提拔,命运通达,大有成功,获得幸福,福禄双收,女命富贵,金运之命。

我心目中的黄寿祺先生

我心目中的黄寿祺先生 ——兼谈黄先生的象数学思想 张其成 我仰慕黄寿祺先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在我心目中黄先生总给我一种神奇而又神秘的感觉。当我知道黄先生既是经学大师吴承仕的高足、又是象数学大师尚秉和的弟子时,我就有了这种感觉。黄寿祺先生是如何将吴先生考订名物的严谨朴实与尚先生取象运数的敏捷灵悟巧妙地融于一身的呢?黄寿祺先生在象数易学研究方面有何高明洞见呢?作为吴承仕先生的同里后学,又是尚秉和先生象数易学的研习者,我对黄寿祺先生这一独特的师承和博深的学问自然有了一种挥之不去的好奇和探求欲。 尚秉和先生无疑是近现代象数易学第一人,其精深博大的象数学体系可以说是继汉、宋两代象数学之后的又一个新的高峰,他那神奇的象数理论和取象技术常令我击节三叹。作为尚先生的高足,黄先生一定得到过乃师的秘传。可惜晚辈无缘受黄先生耳提面命之教。有幸1996年我与黄先生的公子高宪兄相识,当时我在北京大学随从朱伯崑先生攻读博士,高宪兄则从朱先生做访问学者。从高宪兄儒雅的气质、长者的风范中可以想象得出乃父黄先生的仁德气象。一次午餐,我冒昧地问高宪兄:“令尊在象数、占测方面对您说过些什么?”高宪兄答:“没听他说过什么,他是反对算命的。只是在文革期间有一次他曾说过一句:如果真的生活不下去,就上街摆卦摊去。”我听后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可谓悲喜兼之。 日前,在重庆第五届世界易经大会上,在游完程颐点易洞之后,黄寿祺先生的得意门生张善文先生向我提起一件意外之事,他说他最近得到了一本黄先生批注尚先生《周易古筮考》的珍本,并说黄先生的批注十分详细,有的地方密密麻麻。我听后十分欣喜,反复催问善文先生何时整理出版?我知道《周易古筮考》是尚先生象数易学的重要著作,黄先生的批注说明他在象数易学上的确下过很深的功夫。由此更加深了我对黄先生的敬意。 我与善文先生相识多年,虽然各居南北,但作为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的学术委员,研究院每有活动,我们都是要参加的,这样见面的机会就多了。有缘的是我与善文先生还是同门,都是章门之后。善文先生是黄先生的高足,黄先生是吴承仕先生的高足,吴先生又是章太炎先生的高足。众所周知,章太炎先生在经学和小学上有两大弟子,号称“南黄北吴”,“北吴”就是吴承仕先生,“南黄”则指黄侃先生。我的硕士生导师钱超尘先生的老师是陆宗达先生,陆宗达先生的老师就是黄侃先生。细细算来,善文先生是太炎先生的三传弟子,我则是太炎先生的四传弟子,善文先生算是我的师叔了。由此一来对善文先生我就再也不敢以“兄”相称了。更有意思的是晚辈虽然师承“南黄”,却与“北吴”有深深的关系。之所以称“北吴”是指吴先生执教于北平而言,而并非指其籍贯。吴先生乃徽州人,其故居距我的老家不过十里耳。至

《左传》《国语》筮例解析

《左传》《国语》筮例解析 《左传》《国语》中与《周易》和其它筮书有关的记载,共有二十二条。 从这二十二条记载看,基本可以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引证《周易》经文来说明一个问题,或阐述自己的看法;一种是以《周易》或其它筮书进行占筮,以预测事情的吉、凶、祸、福。在有关占筮的记录中,又有一爻变,数爻变,六爻不变等不同情况。现从二十二条筮例中,选取十三条代表不同情况的例子,试解如下: (一)引证《周易》经文说明问题或阐述观点。 《左传?昭公元年》:?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用权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赵孟曰:‘何谓蛊?’对曰:‘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皆同物也。’?这里,医和引了《蛊》卦卦象分析晋侯的病,没有涉及及卦爻辞。 《左传?宣公六年》:?郑公子曼满与王子伯瘳语为卿,伯谬告人曰:‘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弗过之矣!’间一岁,郑人杀之。? 这里,伯廖只说像?《周易》《丰》之《离》?,并未具体引用爻辞。?《丰》之《离》?,是指《丰》卦上爻由阴变阳,这样就变成《离》卦。《丰》卦上爻辞为:?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意思是有高屋大厦,但家里被阴影遮蔽着,从外向里看,悄然无人迹,三年见不到动静,凶呵! 春秋时代,人们尚未以?九??六?代表一卦的阴阳爻,故伯廖用?《丰》之《离》?的方式,说明他引用的是《丰》卦上六爻辞。这种方式是春秋人谈爻的惯例,在下面的事例中,我们会看得很清楚。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部于蔡墨……对曰:‘……《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其《同人》曰:?见龙在田。?其《大有》曰:?飞龙在天。?其《夬》曰:?亢龙有悔。?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吉。?《坤》之《剥》曰:?龙战于野。?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 由这一段记载,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在春秋时代,人们以《周易》占筮或论事,尚无?九??六?之称,故蔡墨称《朝气》卦初九爻谓?《乾》之《姤》?;称九二爻谓?其《同人》曰‘见龙在田’?;称上九爻谓?其《夬》曰?亢龙有悔?;称用九?其《坤》曰‘见群权,无首右’?;称《坤》卦上六爻谓?《坤》之《剥》曰‘龙战于野’?。 在这里,蔡墨旨在引《易》论龙,故只举《乾》《坤》卦中称龙之爻,如?《乾》之姤?(《乾》卦初爻);?其《同人》?(九二爻);?其《大有》?(九五爻);?其《夬》?(上九爻);?其《坤》?(用九);?《坤》之《剥》?(《坤》卦上六爻)等,证明古代真的有龙。 前人杜预在注《左传》时,以为蔡墨将《乾》卦?用九?称作?《乾》之《坤》?,是指《乾》卦六爻由阳变阴。故注谓?《乾六爻皆变?。 尚秉和先生认为:蔡墨举?《乾》之《姤》??其《同人》??其《大有》??其《夬》?等,都是指的一爻变。举?《坤》之《剥》?,也是指的一爻变。这是当时周人称爻的惯例。故于?用九?称?其《坤》?,绝不会指六爻全变,而是泛指该卦之乾爻变为坤爻。尚先生说:?《易》于《乾》坤》二卦之后,独赘曰:‘用九:见群龙,无首吉。’曰:‘用六:利永贞。’何也?曰:此圣人教人知筮例也,非占辞也。且专就筮时所遇之一爻言,非论六爻之重卦也。??其曰‘见群龙,无首吉’‘利永贞’者,则所以申明‘九’‘六’必变之义。??使遇此卦而六爻皆变者,即此辞占之,则非也。??‘用九’‘用六’专指三变成一爻言耳。?(上引皆见尚氏《周易古筮考?用九用六解(一)》) 若以筮法考之,尚氏此说确实很有道理。 欧阳修在《易童子部》中也说:?《乾》曰‘用九’,《坤》曰‘用六’,何谓也?曰,释所以不用‘七’‘八’也。乾爻七,九则变。坤爻八,六则变,《易》用变以为占,故以名其爻也。?尚氏之说与欧阳修此论正同。 他们认为,在《周易》筮法中,?九??六?变,?七??八?不变。《周易》以变为占,故以?九??六?作为一卦阳爻与阴爻的代表符号,并于六十四卦之首的《乾》《坤》两卦,设?用九??用六?,告诉人们,凡占筮得老阳之数?九?,此爻须由阳变阴。如遇老阴之数?六?,此爻须由阴变阳。其余遇?七??八?则不变。以此启?九??六?之用。 案之《参同契》:?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所谓?二用?,即指?用九??用六?而言。意思是说,《乾》《坤》两卦的?用九??用六?虽然没有爻位,但占筮时,?用九??用六?的变化原则,却时时周流运行于《乾》《坤》卦的六爻之间。 若按杜预注,?用九?指《乾》卦六爻全变而成《坤》卦,则是?二用?有爻位而不?周流?了。杜预正是这么理解的,故接着在?见群龙,无首吉?名下注曰:?用九爻辞。?如按杜解,?用九?是?爻辞?,则《乾隆》卦共有七爻了,尚秉和先生问道:?古今岂闻有七爻这卦哉??(《周易古筮考?用九用六解(一)》) 杜注虽有不妥,然而也向阳花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若?用九?称?《乾》之《坤》?,只是泛指乾爻变坤爻,而不是指六爻全变,那么,设若蔡墨当初不是举例论龙,也就是说,不是只讲一爻变之卦,而是例称?《乾》之《姤》?(一爻变);?其《遁》?(二爻变);?其否?(三爻变);?其《观》?(四爻变);?其剥?(五爻变);而至六爻全变时,又该如何称谓呢? 对此,尚先生亦未作出正面回答。只是说:?使遇此卦而六爻皆变者,即此辞职占之(按:指?用九?之辞)则非也。?(同上)然而问题在于,使不?即此辞占之?,而是只论六爻全变,若不称?《乾》之《坤》?,又该如何称呼呢? 宋人朱熹可能也考虑到这点不好办,故在《易学启蒙》卷四中说:?六爻变,则《乾》《坤》占‘二用’,余卦占之卦彖辞。?棗这是折中之辞。 杜预是古人,又是名家,所以他的这段?用九?注,引起后人不少争论,仿据《左传》文意而考之,问题仍未得到圆满解决,故稍费笔墨,对此问题作如上辨析。 (二)以《周易》或其它筮书进行占筮。 1.首先,我们选几例一爻变的记载。《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秦伯师于河上,将纳王,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继文之业,而信宣于诸侯,今为可矣!’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公曰:‘筮之!’筮之遇《大有》之《睽》,曰:‘吉!遇?公用亨于天子?之卦,战克而王飨,吉孰大焉!且是卦也,天为泽以当曰,天子降心以逆公,不亦可乎?《大有》去《睽》而复,亦其所也。’晋侯辞秦师而下。? 这里记载了晋臣狐偃劝晋文公去勤见周襄王(当时襄王被狄后击败,流落在郑国汜地)晋文公听了狐偃的建议后,先让卜偃以龟甲卜一下,得到?黄帝战于阪泉?的吉兆,文公还是不放心,再主用蓍草占筮一下,结果演算出的卦为?《大有》

道解《周易》

道解《周易》 大道至简,玩索而有得。 如果您相信《道德经》,那么就按照它里面说的去玩(修行),如果您喜爱《易经》,那就静下心来玩玩(阴阳八卦)。玩是开心地实践!只有在玩时,你才能全然地投入!会玩是一种修行,玩能玩出“禅定”。您只有在玩时,你才能心无旁骛,体验到什么是“活在当下”! 玩能玩出真知,玩可以玩出超越。经典等着我们去陪她玩,需要我们不断修改,不断超越,不需要我们的迷信它。它的思想恰恰鼓励我们“与时偕行”,“与时俱进”!正如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导弹,不还是从“爆竹”玩出来的么?正如功能不断增加的手机,不还是从“大哥大”玩出来的么? 《周易》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起源,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活水。 不懂《易经》就不能全面真实地读懂中华文化。 从而“触类旁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易》文化是包含万有的智慧源泉,是能让你彻悟的“万经之王”。里面拥有无比灿烂的大千世界,只是喜欢她的你现在还没有找到一扇打开它的门!终有一日,你打开那扇门时,

会在打开们的刹那,被她那里面“无所不有”的风景所倾倒,被他那“无比玄奥”又"如此简约"的至理所折服··· “玩懂”《易经》才能真正理解中华文化的祖根,才可以对整个人类文明,乃至自然大道“一览众山小”。 让我们一起通过“玩”——继承中华文明“最本源”的能量,探索里面包含万有的奥秘(像二进制的发现一样),并激发出其中巨大潜能,不断“创新进取”自强不息!我们可以相信,将来我们可以不断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现在很多人说“现在是末法时期”,为什么这么说?就是因为大家不会玩“法”,不会玩,就没有一个能够创新超越的,要知道世上没有一个法是究竟完美的(只抬头仰望圣贤的垂怜,而不踏踏实实地修行实践),人们只顾眼前得失,往往舍本逐末——“以术御道”而非“以道御术”。渐渐的,佛法、道法当然要衰微了!道法需要我们不断“继承发扬”,最起码,要有人敢于“正本清源”吧!(这一点当今净空老法师行的最殊胜)。 继承——心诚即可,很多人会做。发扬——却需要智勇双全,

周易本源正宗古筮法

周易本源正宗古筮法--《周易参伍筮法》,朱熹在《周易本义》中,肯定了“参伍以变,错综其数”,是求卦的筮法。卢泰以为,公元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出土的“太乙九宫占盘”之以九宫配八卦、四时的占筮方法乃“参伍筮法”也。在西汉或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使用九宫占盘了。卢泰:对“参伍以变,错综其数”,的解释:伍为数词,即五。所谓数指:12345678910 ;其中12345为生数;678910为成数。在生数和成数中5为尊贵之数,因所有生数和成数皆由5变化而来。如,生数1=5-4;成数6=5+1等等.故,伍有数主数祖之称。伍,《说文解字》为会意词,从人,从五,五的本意是指天地相交。引申为人在旁边观察天地交合的宇宙变化。相参伍也;参做动词,有参拜伍之意。伍字本身,有一人居左参拜(观)五之象。九宫中,伍居中宫,其他四正四隅环立亦显参拜之阵象,故九宫图即参伍图也!另,参即三,伍即五。三五乃三个伍之意。(古时称十五为“叁伍,”此即参天两地倚数之和;参天,指生数中的三个奇数或说阳数135;两地,指生数中的两个偶数或阴数24;参天两地,乃12345的统称。之和为15),九宫中四奇四偶加中五各方向相邻三数之和皆“参伍”三个五(15)也,由此可知,“参伍”实是九宫图的取象和特殊数字结构之变称,另一种称呼。九宫图,即参伍图。而参伍筮法定卦使用的天(后天八卦)地(后天八卦九宫)盘,定局用的时空盘(九宫八卦二十四节令72局)乃是周密完整的体现“参伍以变,错综数”演卦方法的时空盘都是记录天文历法时空布局的九宫盘!它能准确有序地演绎出易经64卦,并经得住“左国”卦例的验证。其旋

转的天盘趣(趋)时而行与地盘相错,时空定位都是实在的而非虚拟想象象征的主观的人为规定。 实用“参伍筮法”操作步骤及举例: 分四步: 一、取时:将起卦时的公历换算成农历;如,公历1997年9月26日21时20分,换算成农历为:丁丑年、已酉月、辛末日、已亥时;(八字算命的四柱)。 二、定局:查看时空占盘和万年历以农历日,(日柱)所在二十四节气位,定出阴阳局、几局。如上,辛未日节气处于秋分(亦即九宫兑位),故应为阴局。(阴局:离宫夏至起至坎宫大雪止。阳局:坎宫冬至至巽宫芒种止。) ;几局呢?据阴阳局与节气对应关系及每局(甲子旬头)上(子午卯酉)中(寅申巳亥)下(辰戌丑未)三元规定,大暑、秋分七一四,辛末日(己巳旬头属中元)为中阴一局。 三、定卦:查阴一局六旬周流表以时辰,定旬头。如上,已亥时,属甲午旬所辖,故旬头为甲午(兑卦值旬)。以旬头所在宫定出值旬卦(兑),同时以时辰下临数(二)定出值时卦(坤)。如上,计算表如此: 甲午乙末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七六五四三二一九八七(甲午对七数,可能是午地支数有七;倒数因是阴局)可见七兑卦为值旬卦;二坤卦为值时卦。至此,己明确了时间、局数、值旬头(值旬卦)、

易经全文及白话翻译(全)

易经全文及白话翻译 第一卦:《乾卦》 乾:元,亨,利,贞。 (译)《乾卦》象征天:元始,亨通,和谐,贞正。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象辞》说: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谁也不能阻挡,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 初九,潜龙勿用。 (译)初九,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译)《象辞》说:龙象征阳。'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是因为此爻位臵最低,阳气不能散发出来的缘故。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译)九二,龙已出现在地上,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译)《象辞》说:'龙已出现在地上',犹如阳光普照,天下人普遍得到恩惠。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译)九三,君子整天自强不息,晚上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样即使遇到危险也会逢凶化吉。

《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译)《象辞》说:'整天自强不息',是因为要避免出现反复,不敢有丝毫大意。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译)九四,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译)《象辞》说:'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因为能审时度势,故进退自如,不会有危害。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译)九五,龙飞上了高空,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译)《象辞》说:'龙飞上了高空',象征德高势隆的大人物一定会有所作为。 上九,亢龙有悔。 (译)上九,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译)《象辞》说'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因为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了尽头,必将走向自己的反面。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译)用九,出现群龙也不愿意为首的现象,是很吉利的。《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译)《象辞》说:'用九'的爻象说明,天虽生万物,但却

周易古经白话解(下经)

周易古经白话解(下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咸(三十一) 经文: 咸(1):亨,利贞。取女,吉(2)。 初六:咸其拇③。 六二:咸其腓④,凶。居吉。 九三:咸其股,执其随⑤,往吝。 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⑥。 九五:咸其脢⑦,无悔。 上六:咸其辅颊舌⑧。 注释: ①咸:卦名。有感应,交感之意,引申为夫妇之道。 ②取女,吉:娶此女,则吉利。取,娶。 ③咸其拇:脚拇趾感应而动。拇,即脚大指。 ④咸其腓;腿肚子感应而动。腓(fēi),腿肚子。 ⑤咸其股,执其随:大腿感应而动,操执(身体)随之而动。执,操执。股,大腿。 ⑥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往来心意不定,朋友们顺从你的相法。憧憧,心意不定、往来不绝。尔,你。 ⑦咸其脢:脊背感应则动。脢(m?i),背。 ⑧咸其辅颊舌:(此喻说话时)因感而牙床、面颊、舌头齐动。辅,牙床。颊,面颊。今译: 咸:亨通顺利,宜于守正。娶女,吉。 初六:脚大指感应而动。 六二:腿肚子感应而动,凶。居家不出,吉。 九三:大腿感应而动,(身体)随之而动,前往则困难。 九四:占问吉,悔事消亡。来往心意不定,朋友们顺从你的想法。 九五:脊背感应而动,无悔。 上六:(说话时)因感而牙床、面颊、舌头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恒(三十二) 经文: 恒①: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 初六:浚恒,贞凶②,无攸利。 九二:悔亡③。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④。 九四:田无禽⑤。 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⑥。 上六:振恒⑦,凶。 注释: ①恒:卦名,长久的意思。 ②浚(jùn)恒,贞凶:求之太久,占问则有凶。汉帛《易》之“浚恒”与上六爻“振恒”皆作“夐恒”。夐,古人解作“求”。此正与《象传》:“‘浚恒’之凶。始求深也”相符,由此而考之,“浚”、“振”、“夐”皆以音近通假,故皆可作“求”解。即求之太久,占之则

易经解读

乾卦:胸藏大志善知进退。 乾象征天,象征天道万物复杂的关系及其微妙变化;象征天道刚健,运动不息。作为《易经》六十四卦之首,本卦以天、龙为象征形象,揭示了阳刚元素、强健气质之本质作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本卦的精神实质,在于勉励人们效法“天”的刚健努力,奋发向上。它告诉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坚挺的气质,勇往直前,则事必有成。 胸怀大志,对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无论你是从政还是经商,或从事其他行业,只有胸怀大志,才会有大的发展,才会真正通达顺利。但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坚守正道”!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在条件尚未成熟或身处逆境之时,不可轻举妄动,以免过早地暴露自己打草惊蛇。过早地暴露自己的志向和才干,很可能成为众矢之的,或者引起他人的防范和嫉恨,从而受到压制和伤害。“无所作为”,并非胆怯、畏缩、逃避,而是等待时机。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在必要的时候,甚至需要躲一躲,退一退,让自己在冷静中更好的审视自己,把握时机,做好准备,以图将来更好地发展。 坤卦:厚德载物有容乃大。 本卦以地为象征形象,是一个纯阴卦。它象征最纯净的阴、最柔顺而能涵容一切的德性。同时,本卦还向人们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君子应该效法大地那种包容万物的宽厚情怀,以宽厚的德行,负载万物。做人首先要宽厚为怀,这是基础。这里强调了厚德的基本原则是直率、方正、宽大。宽大,必然存在了包容,像大地一样,容得下万事万物,这样,不仅会令自身“有容乃大”,也会令人生的境界走向阔达。 张岱年先生曾指出:“我认为,‘中华精神’集中表现于《易传》中的两个命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个是奋斗精神,一个是兼容精神,这两点可以看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表现。” 屯卦:立足现实知难而进。 屯指草木萌芽于地,富有生机,但萌芽之中少不了艰辛。此卦居于乾、坤卦之后,是因为紧接天地创万物之后,春雷发动万物萌生之故。喻以时事,则认为事业草创之初危机四伏,宜把握方向,坚定不移于正道;积聚力量以求发展,不可轻举妄动;积聚力量之后,应当积极进取,不可滥施其力以致陷险而难以自拔。 初生的事物并不太平,而是“动在险中”,或许这在很多人眼里已是常识。但往往正是因为它是常识,而被忽略轻视。作为一个想要有所成就的人,无论是在事业初创之时,还是在遭受一番打击之后,面对一堆烂摊子,都必须要有立足现实,克服困难而积极进取的精神。本卦所说“勿用有攸往”,并不是因险不动、知难而退的意思。相反,应该创造条件,在较有利的环境中涉险而动。 蒙卦:让机遇跟着你走。 这里的蒙既有蒙昧之意,又有启蒙之说。蒙童没有知识,空空如也,所以要虚心向学,开发智慧。如果远离明师,不主动亲近,必然困于蒙昧。孩童如此,想追求成功的成年人则更应如此,只有保持一颗好学、勤问的童心,方可提升自己的层次,才能抓住成功的机遇。在重视个人能力的当今时代,能力是被认可和取得成功的前提。唯一值得我们不惜代价去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能力。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首先是学习。只有通过永不止息地学习,我们才能在这事事竞争、时时竞争的时代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有句话说得好: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这是人生成功的大道理、大智慧。努力充实自己,让机遇跟着你走,比整天抱怨自己运气不好更有价值。 需卦:积极等待见机超越。 需卦的本意是“等待”,但这显然不能是一种消极的等待。这里是指谨慎从事的过程,待人要有诚意,讲信用。它对于人生的指导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在干事业方面或自己的前途方面,积极的等待,显然是一种必要的过程和高明的策略。

周易的流派

《周易》的流派 《周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巨著,历代都受到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们的关注,春秋末期《易传》对《易经》进行了注释及发挥。《易经》及《易传》合称《周易》,易理精湛,是我国哲学及自然科学的胚基。因此,历代探索《周易》者甚多,从先秦至近代注释发挥《周易》之著作竟三千余部,浩瀚的易林形成了中国的易学史系统。其渊博的易理对中国的哲、史、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代哲学家、文史学家,自然科学者们无不奉以为圭臬。 《易经》是《周易》的本经,团属儒家的经典,故称为经,为六经之首。凡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其中,每卦六爻,卦又有卦名与卦辞,爻有爻题与爻辞,因是以筮占形式成书,故未被秦始皇烧毁而得以保留下来。本书主要通过卦、爻辞占卜人事吉凶,客观上是对上古社会的反映,蕴含有一定的哲学雏形。《易传》是继《易经》之后最为闪光的著作,是易林中的明珠,中同文化的瑰宝。《传》对《经》的注释大大地超过了《经》原有的水平,《经》《传》交相辉映,合三千多《周易》系列书籍文献,组成了一部交融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的伟大文献系列,成为炎黄文化的宝贵财富。 《易》学是“经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周易》的研究,从汉代开始,大致分为象数派及易理派两大流派,《易传》多以象数解“经”,而《论语》、《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则为义理派不谈象数。受上述影响,对《周易》的研究历代皆分为两大派,汉代为象数派的开山,魏、晋朝为理义派的先河。所谓象数派是以取象(即取八卦所象征的各种物象)来阐述卦辞和爻辞,加“乾”取象为天,“坤”取象为地。在汉代以《易纬》为代表,《京氏易传》及《周易章句》、《焦氏易林》等亦为取象派的典型。取义派是以卦意来解释卦辞及爻辞的,如对坎卦,不取水象而取“陷”义、“险”义,以一阳陷二阴之中;乾卦不取天象,而取“健”义、“刚”义;坤卦不取地而取“柔”,此说以魏晋王弼《周易注》为代表,两派各有特色,对《周易》的研究皆具有积极的意义。宋代大儒朱熹把义理和象数相互发挥,对《易》学的研究起到了互补作用。中医学偏于象数派,但也渗入了理义观点,明〃张景岳《类经图翼》著名的《医易义》便是以象数及理义互参立论的典作。 对《周易》的研究,以汉代和宋朝为两大代表时期,汉代偏重于训诂,注释而少发挥,比较墨守原文不敢越雷池一步,宋代则不然,敢于大胆发挥,其特点为象义并重,自魏晋王弼择重取义后,受其影响宋朝即分为取象派及取义派两大流派。元明以来,象数派与理义派发生对峙,客观上推进了易学的发展。 汉代是易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许多易学的重要著作,如孟喜的《周易章句》、焦赣的《焦氏易林》、京房的《京氏易传》、苟爽的《周易注》、虞翻的《周易注》等,皆为汉代易学的主干。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及郑玄所注《易纬》八种,亦都是汉代《周易》研究的重要成就,总称为汉易,汉易的特点为以象数解义,故属于象数派。 汉代对《周易》研究的主要成就为《易纬》系列问世,“纬”是对“经”的佐翼,六经皆有纬,《易经》之纬为《易纬》,成书于西汉,为易经疏注的名著,经传之羽翼,对《周易》影响很大。惜已佚。后经东汉〃郑玄注主要有:《易纬〃乾凿度》、《易纬〃乾坤凿度》、《易纬〃坤灵图》、《易纬〃稽览图》、《易纬〃乾元序制纪》、《易纬〃通卦验》二卷、《易纬〃辨终备》一卷。其中以《易纬〃乾凿度》、《易纬〃乾坤凿度》、《河图纬》、《易纬〃坤灵图》等最为有名,《易纬》也是象数派,是《易经》的羽翼,在易学史及哲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中阴阳理论对中医学的影响较大。《易纬〃乾凿度》、《乾坤凿度》、《坤灵图》,被汉代经师列为《易经》的翼佐(十翼之一),说明该书在易林中的地位(十翼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易传》:《录》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东汉《易纬〃乾凿度》、《易纬〃乾坤凿度》、《易纬〃坤灵图》)。汉代除《易纬》之外《京氏易传》对《周易》的影响亦较大。 除系辞、彖、象之外,《说卦》、《序卦》、《杂卦》及东汉《易纬〃乾凿度》,《易纬〃乾坤凿度》、《易纬〃坤灵图》等在“易林”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总之,汉代对《周易》的主要贡献是郑玄注的《易纬》系列珍籍,以及京房、孟喜、焦赣、虞翻、苟爽、魏伯阳等的《京氏易传》、《周易章句》、《焦氏易林》、《周易往》、《周易参同契》等著作,其影响都很大。此外唐〃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宋代大儒朱熹的《周易本义》、程颐的《易传》、元朝〃宝巴的《周易奥义》,明清时期王夫子《周易内传》及《周易外传》都是研究《周易》的重要文献。

易经全文及白话翻译全图文稿

易经全文及白话翻译全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易经全文及白话翻译 第一卦:《乾卦》 乾:元,亨,利,贞。 (译)《乾卦》象征天:元始,亨通,和谐,贞正。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象辞》说: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谁也不能阻挡,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 初九,潜龙勿用。 (译)初九,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译)《象辞》说:龙象征阳。'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是因为此爻位置最低,阳气不能散发出来的缘故。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译)九二,龙已出现在地上,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译)《象辞》说:'龙已出现在地上',犹如阳光普照,天下人普遍得到恩惠。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译)九三,君子整天自强不息,晚上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样即使遇到危险也会逢凶化吉。《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译)《象辞》说:'整天自强不息',是因为要避免出

现反复,不敢有丝毫大意。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译)九四,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译)《象辞》说:'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因为能审时度势,故进退自如,不会有危害。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译)九五,龙飞上了高空,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译)《象辞》说:'龙飞上了高空',象征德高势隆的大人物一定会有所作为。上九,亢龙有悔。(译)上九,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译)《象辞》说'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因为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了尽头,必将走向自己的反面。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译)用九,出现群龙也不愿意为首的现象,是很吉利的。《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译)《象辞》说:'用九'的爻象说明,天虽生万物,但却不居首、不居功。第二卦:《坤卦》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译)《坤卦》象征地:元始,亨通,如果像雌马那样柔顺,则是吉利的。君子从事某项事业,虽然开始时不知所从,但结果会是有利的。如往西南方,则会得到朋友的帮助。如往东南方,则会失去朋友的帮助。如果保持现状,也是吉利的。《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译)<<象辞>>说:坤象征大地,君子应效法大地,胸怀宽广,包容万物。初六,履霜,坚冰至。(译)初六,脚踏上了霜,气候变冷,冰雪即将到来。《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译)《象辞》说:'脚踏上了霜,气候变冷,冰

_周易_筮法中的数学模型

收稿日期:2002—03—17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00J K 116) 作者简介:孙广才(1958-),男,陕西大荔人,渭南师范学院数学系副教授. 《周易》筮法中的数学模型 孙广才 (渭南师范学院数学系,陕西渭南714000) 摘 要:文章通过对《周易》筮法的探讨与分析,给出了筮法的数学模型.指出:《周易》筮法处理了一个模4同余的数学问题,其中蕴含了同余的概念与思想. 关键词:周易;筮法;同余 中图分类号:O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02)05-0055-02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the Divining Method in Zhou Yi S UN G uang 2cai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Weinan T eachers C ollege ,714000Weinan ,China ) Abstract :By discussing and analyzing the divining method in Zhou Y i ,the paper provides a mathematical m odeling of divining meth 2od ,and points out that divining method in Zhou Y i deals with a mathematical problem of congruence of m od (4),which contains congru 2ence concepts and thoughts. K ey Words :Zhou Y i ;divinig method ;congruence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占筮用书,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经典著作,其地位居“六经”之首.它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哲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周易》从一诞生,就与数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在历代象数派学者对《周易》的研究中,数学是贯穿始终的.《易》学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思想. 本文主要探讨《周易》筮法中的数学模型和数学思想. 1 《周易》筮法简介 《周易》是用“数”来占的一种占筮之术.其筮法记载于《易?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扌力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劫而后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 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这段文字记述了上古蓍算卦的方法和过程,简略而隐晦,后人难以理会,多有不同解释.南宋朱熹在《易学启蒙》中对此有详尽的辩证,后被奉为释《易》的经典.其大意如下: 《周易》算卦用蓍草五十策,去其一不用,只用四十九策.其推演过程分为三变(以求出一爻),每变又分为四个步骤(即四营). 第一变:将49根蓍草任意分为两部分:从其中一部分取出一根,挂于一旁,不参与下一步运算;将两部分蓍草分别每四根一组数出,每部分所余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把两部分所余之策连同挂一之策取出,则对所剩之策进行第二变. 第二变:将第一变所剩之策按第一变同样方法揲之以四,去掉所余之策,对所剩之策进行第三变. 第三变:将二变所剩之策按同样方法进行第三变. 最后将三变所剩之策再除以四可得六、七、八、九之一数,据此可决定一爻,六为老阴,七为少阳、 2002年9月第17卷第5期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Weinan T eachers C ollege Sept.2002 V ol.17 N o.5

周易筮法

周易筮法 筮:shì<动> (会意。从竹,从巫。“竹”表草木,“巫”表占卜者。本义:古代用蓍(shī)草占卜的一种迷信活动称“筮”)同本义 筮,易卦用蓍也。——《说文》筮于庙门。——《仪礼·士冠礼》 筴为筮。——《礼记·曲礼》尔卜尔筮。——《诗·卫风·氓》卜之,不吉;筮之,吉。——《左传·僖公四年》 又如:筮卜(用蓍草及龟甲占卜吉凶);筮仕(初次出仕做官。古人将出仕必先占吉凶,后因称出来作官为出仕);筮验(占筮的证验);筮短龟长(龟卜较筮占灵验);筮人(掌卜筮的人;司占卦的人);筮问(卜问);筮决(以筮卜决定);筮宅(埋葬时,筮卜坟墓位置的适当与否);筮氏(卜筮者);筮日(行卜筮礼仪之当日) 《周易》《系辞传》关于筮法是这样讲的: “天—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烽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天一地二”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天地是什么意思,注疏没讲清楚,很多书都没讲清楚,朱熹《易本义》用河图、洛书解释,当然更不对。其实天地并不神秘,天地就是阴阳,也就是把自然数划分为两类,单数叫做天、叫做阳,双数表奇数,地代表偶数。一三五七九是奇数,称作天数。二四六八十是偶数,称作地数。天数地数,奇数偶数,叫法不同,实际是一回事,都是对立统一的意思。 这里从一讲到十,十是一个很重要的数字。据民族学认为,人类早期只认识二,之后认识三,认识五,然后终于认识十。每认识一个数,都是一个艰难的进步,不是容易的事情。苏联学者柯斯文著的《原始文化史纲》说:“落后部落的语方中,二仅仅间味着一件整个东西的一半”,发展到十,那就很不简单了。我们的祖先把十视作盈数。数字发展到十,好像满了似的。古人把万也视作盈数。《左传》庄公十六年:“不可使共叔无后于郑,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数焉”。把十视作良数、盈数。杜注说:“数满于十”。孔疏说:“《易系辞》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至十而止,是数满于十也。”又《左传》闵公元年说“卜偃曰: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古人认为数至十已满,至万为最大,所以把十叫做小盈,把万叫做大盈。“万物”的“万”表示最多的意思。《左传》僖公四年孔疏说:“十是数之小成。”因为古人特别看重十这个小盈、小成之数,所以《系辞传》讲筮法时从十以内的天数地数说起。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五”就是一三五七九这五个数。“地数五”就是二四六八十之五个数。亦即十以内的五个奇数和五个偶数。五位相得,是一与二相得,三与四相得,五与六相得,七与八相得,九与十相得。“各有合”是五个天数合到一起等于二十五,五个地数合到一起等于三十,二十五与三十相加等于五十五。这就是“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周易》的千变万化,神秘莫测,正是由五个天数与五个地数合成的五十有五的变化产生的。“五十有五”的变化产生七八九六四个数字。由七八九六的变化产生爻,由爻组成卦。所谓“成变化行鬼神”即指此而言。 《周易》筮法开始于天地之数。所谓大衍之数,就是由一至十这十个天地之数相加而来。《系辞传》讲“大衍之数五十”,其实应该是“五十有五”。这一点我们应该确切地知道。古书脱掉了“有五”二字。后人不察,做出各种解释。十三经注疏的解释,奇奇怪怪,通通错误。朱熹的解释也是错误的。总之,向来就是当“五十”来解释。实际上,汉代的《易纬·乾凿度》中也说“五十有五”,不是“五十”。我在一九三九年写的《易通》那本书里,强调了这个问题。高亨同志后来赞成并采用了我的说法。 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其用四十有九。筮的时候用四十九根蓍草,不是用五十五根。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过去京房、马融、荀爽、郑玄、姚信、董遇、王弼,通通都没讲对。朱熹说:“皆出于理势之自然,而非人之智力所能损益”,也不对。筮法用四十九,不用五十五,本没有什么奥妙。大衍之数五十有五,是自然数,筮法是人为的。用四十九根蓍草,因为用四十九能得出七八九六,得出七八九六才能形成卦。不用五十五根蓍草,因为五十五不能得出七八九六,得不出七八九六便不能形成卦。 其用四十九,是四十九根蓍草。一根蓍草不过是一个筹码。蓍、筹、码、策,是一回事,没什么神秘奥妙,是一种计算的工具。不用蓍草,用火柴棍儿、筷子,都可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