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普通高校实施基于学科的公共艺术教育(杨尚鸿 王玉琴)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7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施途径研究摘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实施和深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广大非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及审美能力、人文底蕴和通识能力,应着眼于普及和综合的方面,推崇全面发展。
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管理模式三个方面入手,就如何推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实施提出自己的一点拙见。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施一、明确培养目标,构建学科建设公共艺术教育概念的提出,源于区别高校内的专业艺术教育,使高校中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能针对某一艺术形式进行学习。
发展起来的以丰富性和综合性为特点的通识教育,是当前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的一种审美教育形式,它通过对其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艺术的审美经验,充分感受到艺术美的感染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目前看来,公共艺术教育没有与其他公共课程具有同等的地位,除了起步较晚未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外,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学科认识,没有将专业艺术教育的思维模式与公共艺术教育作好区别。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必须以所有大学生为教育对象,以普及大众艺术为方向,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为主要任务。
明确学科应有的教学理念,完善相应的培养目标和计划,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和任何一门学科一样都是教育系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科学设置课程,合理安排教学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养艺术鉴赏能力,使其在身心方面获得良性的影响,关注的是人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对于非艺术专业学生而言,理解和感受音乐家作品带来的审美价值远远大于掌握其中复杂晦涩的演奏技术。
在注重艺术欣赏分析与审美欣赏交融,淡化艺术技法、技能练习的同时,更要联系艺术教育中人文精神与专业教育知识的相互渗透、与其他教育形式的互补,还有公共艺术教学实践与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
审美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课程设置不能单一化,要把艺术课程分成多个层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迎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高校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开发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资源,注重多门学科的交融;依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力求学生在了解各类艺术形式的教学活动中明确其自身的兴趣。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施策略研究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中的实施策略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成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施的策略,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首先,高校应该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和定位。
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素质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高校应该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部分,将其纳入课程体系,并制定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其次,高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公共艺术教育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艺术教育教师来教授课程。
高校应该加强对艺术教育教师的培训和提升,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和研究机会,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第三,高校应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公共艺术教育需要一定的学习环境和设施支持。
高校应该提供良好的教室、实验室和艺术设施,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艺术实践和创作。
同时,高校还应该组织各类艺术活动和比赛,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
第四,高校应该加强艺术教育的评估和反馈机制。
公共艺术教育的效果需要得到及时的评估和反馈。
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对学生的艺术能力和创作水平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估结果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高校还应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第五,高校应该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
公共艺术教育是一个多方面合作的过程,高校应该积极与艺术机构、艺术家和社会组织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艺术资源,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和创作思路。
最后,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公共艺术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
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艺术社团和俱乐部,提供更多的艺术实践和创作机会。
同时,高校还可以设立奖学金和奖项,鼓励学生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取得优秀的成绩和表现。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思政” 建设策略作者:刘威来源:《大学·思政教研》2021年第10期摘要:文章以“戏曲鉴赏”课程为例探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
首先,从艺术意识形态属性、中国戏曲传承等方面剖析中国戏曲蕴含的思政教育意义,论述了“戏曲鉴赏”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从教学框架设计、思政元素挖掘凝练两方面探索“戏曲鉴赏”课程思政建设策略;最后,对新编秦腔历史剧《关中晓月》赏析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凝练进行了实例展示。
关键词:公共艺术;课程思政;戏曲鉴赏;思政元素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0-0103-03“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新时期教育的核心和根本所在,开展好课程思政教育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
“戏曲鉴赏”是教育部规定的8门普通高校限定性公共艺术教育选修课程之一,承载着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优化审美品位、确立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学生的感性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的功能;担负着引领学生树立高尚道德情操、塑造健全人格灵魂的责任。
一、中国戏曲蕴含的思政教育意义分析(一)艺术的意识形态属性艺术是什么?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通过具体的艺术作品体现。
比如戏曲、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等。
首先,从艺术作品的内容上看,它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必然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其次,从创作者的心理来看,它表达了创作者的目的和愿望。
再次,从艺术作品的功能看,艺术作品以其特有的方式和手段展示,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倡导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2]。
可以说,意识形态是艺术作品的灵魂与语言表达,也是艺术创作者进行创作的驱动力和最终意义的呈现。
意识形态支配并最终决定着艺术创作的过程和艺术作品的持久影响力。
艺术作品只有具备了意识形态性才能更加深刻地表达现实需要、回应时代诉求,才可能具有更高的社会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
艺术作品的意识形态功能通过艺术作品的展示、演播、传播以及观者对艺术作品的感悟、欣赏、接受潜移默化地实现。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创新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创新研究成为当前普通高校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围绕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展开研究,探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创新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在普通高校中,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一直是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实生活中,公共艺术教育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密切相关。
如何创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修养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目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有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过于片面和机械,过分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修养。
二是教学手段单一。
现有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大多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三是教学资源匮乏。
现有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和设施支持,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为了改革和创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调整课程设置。
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合理调整,完善课程体系,并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 创新教学方法。
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导向,创新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
3. 丰富教学资源。
应该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资源和设施,完善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环境,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机会。
4. 强化评估机制。
应该建立健全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评估机制,多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创新路径,可以有效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浅谈高校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对策作者:明月梅来源:《办公室业务》 2016年第7期浅谈高校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对策文/廊坊师范学院明月梅【摘要】目前社会改革大学教育的重要要求便是积极培养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符合的大学生。
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促使对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与培养人才的世界目标相吻合,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进行改革的基本。
【关键词】公共艺术;艺术教育一、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美国在教育方面比较民主,政府对于教材的使用没有统一规定,各学校使用的教材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但对艺术教育却规定要求使用国家标准教材。
由此能够看出,美国社会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兴旺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面对东北大学公共艺术教育还不健全的现象,笔者认为,提高认识是重点:首先,师生应当清醒认识到,公共艺术的目标就是促使学生获得人文素质的熏陶,不断对人格心理素质进行健全,完善个性的发展,调整知识结构,开发多元化智力,提高融汇不同学科的能力。
因此,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基本的、普及的素质教育,其目标并不是对专业技术技能的艺术家的培养,而是通过普及艺术教育,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化与丰富心灵,提高欣赏水平,加强创造艺术鉴赏的能力。
其次,艺术教育对人产生的作用并不是能够看见的效果,而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深入的,无法性急也不能忽视。
艺术教育具有的美育特点,它不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无法被其他学科所替代,具有极强的创造能力。
第三,在积极认识的前提下,创造一些条件,加强管理措施,确保积极开展公共艺术教育。
例如,对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积极发挥,加强理论结合实践,利用教育原理,对公共教育规律进行研究,尽快申报公共艺术教育课题,有效开展中外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沟通交流,奠定了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例如安排大学各院校之间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探讨会,不断交流经验。
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已经超越了我们,具有非常宝贵的经验教训,非常值得学习研究。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近年来,艺术的发展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受到了更多重视。
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内容和培养目标,为高校艺术教学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方法。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内容和要求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立足国家战略,认识学生的艺术素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艺术教育的现代化。
强调公共艺术课程的尊重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把艺术融入学生的思维形式,为实现艺术思想的转换提供有效途径。
其次,在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指导方案还要求高校认真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完善艺术教学设施,推动教学改革,加大教育投入,积极开发和应用艺术新技术,拓宽学生艺术思想的视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最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必须树立“国际范式”,坚持精准面向,深入研究文化审美意识形态,推进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以期促进高校学生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出台,将会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作为高校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负责任地将指导方案付诸实施,从而提高艺术教育水平,促进社会文化繁荣发展。
高校艺术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各方参与者需要强化合作,共同努力。
教育部将加强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指导和监督,加快推进公共艺术课程的均衡发展,同时应加强宣传,加强与学校的沟通,了解艺术课程的实施情况,及时反馈。
高校要落实好指导方案,做到质量稳定、改革创新,以促进高校的艺术教育素质的提升。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出台,不仅可以提高艺术教育水平,促进高校艺术教育繁荣发展,还可以丰富文化氛围,培养广大学生的文化精神和人文原则,为社会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艺术教育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文化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环境做出积极贡献。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创新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此背景下,如何创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该问题展开探讨。
一、现状分析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过于单一,往往只局限于必修课。
试选课程相对较少,选择余地不够大,对学生的发展不利。
2、教学手段单一。
大多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注重理论学习,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教学手段单一,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
3、师资力量缺乏。
优秀的公共艺术教师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需要不断更新。
二、创新方向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实现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全面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1、课程设置要更加多元化。
可以考虑设置不同层次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利。
同时也可以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加入创新性较强的跨学科内容,例如设计、文化研究等。
2、教学手段也需要创新。
应该以提高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注重实践教学的教学手段。
例如,可以开设公共艺术教育实验室,开展专题讲座、实践性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师资建设。
需要招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培养教师具有跨学科的教育背景和专业技能。
同时,可以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师生互动平台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师资建设。
三、实施策略要实现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创新,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多元化的教育体系。
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形成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
2、加强与其他领域的跨学科交流。
通过与设计、人文、社会学等其他领域的交流,扩大公共艺术教育的视野,提升公共艺术教育的教育价值。
3、加强师生交流互动。
建立公共艺术教育师生互动平台,加强与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教育成果的共享和创新。
4、提高公共艺术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立德树人”背景下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路径探析发布时间:2022-10-20T06:06:00.231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12期作者:刘浩马其南[导读] 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刘浩马其南(通讯作者)辽宁中医药大学摘要: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对于深化“立德树人”实践,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中国梦”的实现具有独特的价值。
当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进步和发展,但许多问题和不足仍然存在。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普通高校应大力推动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坚持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建构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模式。
关键词:立德树人;公共艺术教育;改革;路径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最主要的内容和最基本的途径,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是一种在群众中广泛开展审美教育的形式,它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当前,高校越来越重视全方位育人,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进一步深化公共艺术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普通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问题与不足(一)课程体系不完善,脱离学生需求,导致教育内容不实际目前许多普通高校已经在公共选修课中开设了艺术类课程,但是课程设置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在课程设置上,一些高校没有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开设课程,也没有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而是根据教师资源来开课;开课数量和门类较少,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的衔接不够,缺乏有机结合;课程内容涉及面不够广,缺少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艺术课程。
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下公共艺术课程构建措施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高校通识教育已成为重要的教育理念。
在这种背景下,公共艺术课程的构建成为了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下公共艺术课程构建的措施。
一、多元的课程设置
公共艺术课程应该涵盖多个艺术领域,如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
通过多元的课程设置,学生可以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和魅力,培养对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注重实践教学
公共艺术课程应该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观看音乐会和戏剧演出、进行创作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艺术的魅力。
三、强化跨学科融合
公共艺术课程应该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通过跨学科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例如,可以将艺术与科学、人文、社会学等学科进行融合,让学生了解艺术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价值。
四、注重个性化培养
公共艺术课程应该注重个性化培养,通过不同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和发展。
例如,可以设置不同难度和类型的公共艺术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
总之,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公共艺术课程构建需要注重多元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跨学科融合和个性化培养,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融入现代公共艺术的路径探索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是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而现代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现代公共艺术相结合,可以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为城市文化建设和公共艺术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下面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三个方面探索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如何融入现代公共艺术。
在教学内容上,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充分关注现代公共艺术的理论与实践。
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如公共艺术概论、城市艺术设计等,引导学生了解公共艺术的概念、历史与发展趋势,培养他们对公共艺术的认知和兴趣。
还应重视艺术设计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使学生明确自己作为艺术设计人才对于城市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教授他们如何通过艺术设计来传递信息、塑造城市形象和提升城市品位。
在教学方法上,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注重实践性与创新性的培养。
除了传授基础的艺术设计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现代公共艺术项目实践。
可以与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城市文化公共艺术工程的设计策划和实施,让学生通过实践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可以探索采用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将艺术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社会学等学科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在实践环节上,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艺术展览、公共艺术论坛等活动,加深对现代公共艺术的实践理解和认识。
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公益项目,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为社会服务,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他们亲身参与到真实的公共艺术项目中,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与生存探索作者:范妮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9期摘要: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就普通高校公共艺术通知教育课程的改革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研究为高校公共艺术通知教育课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校;公共;教学;改革近年来,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的文件精神,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为原则,以改革课程体系为重点,力求形成以“四化”(国际化、本土化、现代化、个性化)相互融合为特点的通识教育方案,构建科学合理、富有生机活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普通高校陆续提出的“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心,高起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为深化本科教育教学体系改革,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制定通识教育实施方案。
以辽宁大学为例,2010年颁布了辽宁大学通识教育实施方案,以塑造思想品德、增进学识素养、培育创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相关文件要求发挥综合大学优势,加强通识教育,注重学科教育,强化专业教育,突出创新教育。
根据通识教育要求,优化课程结构,构建融会贯通的“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
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借鉴先进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
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双向融合,提高实验课程(项目)设计水平,进一步完善“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层次递进的实验教学体系。
按照现代人才培养理念,各学科应根据学科特点鼓励并指导学生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培养学生自觉完善知识体系的能力。
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下设素质教育课程,为必选课程。
素质教育课程划分为五个模块: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公共艺术、自然科学、应用技术。
学生选修课程需覆盖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选修课程不超过三门。
影视表演基础被划分为公共艺术模块当中,其实戏剧艺术通识教育在国外,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备受重视,发展也早于国内。
高质量发展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作者:郎月铃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1年第49期[摘要] 公共艺术教育承担着新时代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
如何深入理解并落实高质量发展理念,推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时代变革,是完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根本保证。
在多年的艺术教学实践中发现,新时代大学生渴望人文艺术滋养,期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及教学方式变革。
通过思考和总结,就如何落实高质量发展理念,推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提出应对策略,以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更富成效,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理念;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基金项目] 2020年度潍坊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高质量发展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作者简介] 郎月铃(1971—),女,山东潍坊人,教育学硕士,潍坊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9-0043-04 [收稿日期] 2021-04-25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构建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社会主义人才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
加强公共艺术教育,也是我们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我们应进一步提升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更好地实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教育初心,把高质量发展理念融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改革创新的全过程。
一、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艺术的功利化趋向似有不可遏制之势,教育功能本身具有被形式化和边缘化之忧。
纵观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对比教育部颁布的规程和规划的相关标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尤其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存在许多共性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作者:王景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07期[摘要]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应确立课程结构,体现限定性、任意性、校本课程、专题讲座“四级垂降”课程框架;课程教学需要通过综合性设计原则来实现,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活动是以鉴赏为主、艺术知识、技法训练为辅的综合性教学活动;综合性教学内容设计的整合包括艺术门类的整合与艺术社会功能的综合,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给学生真、善、美全方位的陶冶。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结构综合性设计原则从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总体趋势看,基本完成了初级的发动与试点阶段,已进入了规范地进行教学管理和科学地进行课程建设的阶段。
正如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艺术处处长万丽君所说“加强艺术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推进艺术教育的课程化。
才能实现艺术教育的公平和普及。
”完善艺术课程与教学实践体系已成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新的焦点。
本文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教学综合性设计原则进行论述,以期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提供更合理的发展思路和途径。
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目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指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目标是:“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总原则,课程的各个环节均以目标为参照标准而运行。
因此,明确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二、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结构(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现状目前。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普遍处于不规范、自由和随意的状态。
学校公共艺术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学校公共艺术的建设逐渐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艺术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美化校园环境,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促进学校文化的繁荣发展。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学校公共艺术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标与原则。
1. 目标,通过公共艺术的实施,打造具有学校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艺术氛围,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
2. 原则,注重实用性、文化传承性和艺术性,注重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结合,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内容。
1. 校园雕塑,在校园内设置具有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雕塑作品,可以是名人塑像、校训标语、校园景观等,既美化了校园环境,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文化自信。
2. 壁画绘制,在校园墙壁上进行艺术绘画创作,以校园文化、历史故事、科学知识等为题材,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增加校园艺术氛围。
3. 艺术展示,定期举办学生艺术作品展览,展示学生的绘画、书法、摄影等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文化墙建设,设置以校园文化、校训精神、优秀教师、学生风采等为内容的文化墙,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弘扬校园正能量。
5. 艺术节活动,举办校园艺术节,包括音乐会、舞蹈表演、戏剧表演等,为师生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四、实施步骤。
1. 确定规划,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公共艺术实施的具体内容和范围,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
2. 资金筹措,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专项经费、社会捐赠等途径筹措资金,保障公共艺术实施的顺利进行。
3. 艺术作品征集,组织学生、教师、家长等参与艺术作品的征集和创作,确保作品的多样性和质量。
4. 实施落实,根据实施计划,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按照既定的规划和原则,有序推进公共艺术实施工作。
5. 定期评估,建立公共艺术实施的长效机制,定期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
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实施策略在当今社会,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
艺术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观,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高等教育中,为了更好地实施艺术教育,需要采取一些策略。
本文将探讨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一、强化基础教育艺术教育的实施首先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基础教育之上。
高等学府应该重视艺术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的延伸,加强对学生基本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这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方面。
只有基础教育夯实了,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中的艺术学科学习。
二、跨学科融合高等教育中,艺术教育应该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形成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艺术教育和科学、工程、商务等学科可以相互渗透,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理工科的课程中加入艺术元素,让学生在设计实验时能够更加注重美学和创意,提高实验报告的表达能力。
这样的跨学科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具备更多的竞争力。
三、开设艺术专业为了更好地推动艺术教育的实施,高等学府应该开设艺术专业,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给学生。
艺术专业不仅能够培养出优秀的艺术家,也能够为其他专业提供艺术支持。
学府可以建立专门的艺术学院,招收对艺术有兴趣的学生,并为其提供专业培训和实践机会。
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够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也能够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
四、注重实践教学艺术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实践教学的支持。
高等学府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来加深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和应用。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艺术展览、演出和创作比赛,提供实际的艺术实践平台。
同时,学府还可以与企业、文化机构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实际工作环境,掌握艺术实践的技巧和经验。
五、倡导学术开放艺术教育的实施需要学术开放的环境和氛围。
高等学府应该鼓励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之间的艺术交流和思想碰撞。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体系的几点思考
李怡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0(000)009
【摘要】目前,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体系缺乏系统规划和管理,课程的设置随意性较大,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本文认为,只有将艺术教育真正融入到学校整体教育规划中,才能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
【总页数】1页(P75)
【作者】李怡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天津,30022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对构建军校任职教育教学体系的几点思考
2.完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体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3.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育教学体系探讨
4.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实施德育目标的教育教学体系研究——评《艺术教育视域中德育创新探索》
5.融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探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简介:1965年月出生,男,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影视艺术、传播学。
电邮:yangshanghong@如何在普通高校实施基于学科的公共艺术教育杨尚鸿(重庆大学电影学院重庆,400032)摘要:目前在国内普通高校中,作为素质教育的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软教学”倾向。
本文分析了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必须在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中真正实施“基于学科的艺术教育”,并从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两个方面提出普通艺术教育及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专门化”、“课程化”和“标准化”的三条途径。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专门化课程化标准化一、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得以较大发展的同时还存在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受到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设施的制约,大多数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只是并入文化素质任选课程中,而没有成为艺术类限选课,且开设的门类也较少,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不成体系。
②在教学内容方面也缺乏科学性。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中小学相比,没有规范的教材,自主性比较强,教师大多从艺术院校非教育类专业毕业,专业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方式和评价标准深深地渗透在普通艺术教育之中。
③由于没有一套严格的教学评估标准,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参差不齐,有些课程教学实施过程放任自流,使学生往往把艺术课当成“好混学分”或者“好玩”、“娱乐”来对待。
④在机构与师资队伍方面,尽管许多普通高校都设立了艺术教研室、艺术教育中心、美育教育中心,拥有一定数量的师资队伍,但学历、职称层次无法与其他专业教师队伍相比。
一方面是教师紧缺,另一方面现有教师又不够安心,教师队伍极不稳定,因为专职的公共艺术课教师在职称晋升上往往被边缘化。
⑤在开展艺术活动方面,本来发展“第二课堂”是艺术教育的特色和内在要求。
但有些高校的艺术活动背离“第二课堂”性质,成为新的“应赛(试)教育”。
随着各种艺术节以及比赛日益增多,对学生艺术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艺术活动的工作成绩的评定往往以获了什么奖、参加过多少次演出作为标准,所谓“业余团队,专业水准”成为对学生艺术社团的最高褒扬。
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对艺术教育的认识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虽然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浪潮中发展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以艺术专才为惟一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但由于艺术教育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我们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还没有提升到通识教育内在精神需要的高度和学科建设的深度,因此我们可能还是根深蒂固地把“艺术文化素质”当成可以丰富理工农医管等另一种专业人才的附着物,把“艺术”当成了依旧是疏离于人本的一种附加技艺,需要琴棋书画的点缀,而点缀的依然是外在的东西。
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我们亟需从观念上和理论上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进行认真地反思。
首先要真正把艺术教育当成严肃的学问,当成一门科学来对待,必须搞清楚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目标、任务是什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还是只针对“艺术特长生”的专才教育、“艺术竞赛教育”?其次要解决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否需要有一套统一的课程体系及其评价标准问题?总之,我们是否应该和如何在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中推行“基于学科的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简称DBAE)?[1]二、我国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亟待建构“基于学科的艺术教育”DBAE是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美国学校教育形成的一场“学科结构运动”的课程改革,这个运动的基本精神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应该取自学科,或换言之,只有属于学科的知识才适合进入学校的课程体系”。
这就不仅要求艺术科目的教学内容必须来自成熟的学科,而且还要提供每门学科的基本结构要素和该学科所特有的研究方法(以便设计最佳的课程),否则它将面临着在普通学校中被淘汰的命运。
DBAE理论的形成,结束了在美国艺术教育中艺术创作活动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历史,代之以美学、艺术史、艺术创作、艺术批评四门学科为基础构成的音乐、舞蹈、戏剧和视觉艺术的课程科目,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实际上还扩展到大学本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最终使艺术与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等学科一起,列入美国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提高了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在美国1994年颁布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一再强调“艺术教育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一种有序的、综合的、包含四门艺术学科的教育事业。
”“艺术是认识人类和人类社会的重要学科。
艺术在发展学生的直觉、推理、想象、创造、平衡多种思维方式、交流、自信、自尊、自律、合作、竞争等认知、技能、情感因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DBAE理论已开始对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一种课程改革的理论,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最重要的启示可能是艺术教育观念上的变革——普通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应当被归类为人文学科,旨在培养一种健康的艺术理解力。
也就是说,我们要树立大文科的公共艺术教育观,要从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艺术感受、艺术创造、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互动关系出发研究和规划公共艺术教育,要从人文教育的高度和审美素质培养的层面来实施和推动公共艺术教育。
就学科的性质而言,各类艺术学科的在整个人类知识谱系中应该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
而所有的文科教育,都不仅仅是某种特定的专业教育,同时也是人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
按照这样的性质与归属来看,艺术本身就是人文科学的组成部分,因此,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应该以成熟的艺术教育学意义上的“艺术”为核心,并有机地整合于人文教育的大系统之中,与其它人文学科融通互补。
只有通过这样的艺术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所有人的艺术素质,也只有这样的艺术教育才能发挥其在美育和智育方面的特殊价值作用。
三、当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学科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那么,怎样在我国普通高校实施“基于学科的艺术教育”呢?笔者根据所在学校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教改课题的研究,我们认为对当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学科化建设,可以从“专门化”、“课程化”、“标准化”这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艺术教育的专门化本文使用“艺术教育的专门化”这一术语,是旨在强调把普通(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专门的学科对待,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称为“普通艺术教育专业化”。
但为了避免同“专业艺术教育”或“艺术专业教育”相混淆,笔者在这里有意使用“专门化”而没有用“专业化”;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专门化是指设置艺术教育的专门学科、专门课程、专门机构和专职教师。
学校设立专门的艺术教育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其功能是组织和承担全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和科研,要配备全职的教职人员编制和其他教学资源,其地位与其他二级学院(系)相同。
支撑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科是“艺术教育学”(它是艺术学和教育学两大门类的交叉学科),教师的职称评定可以归口在教育学或艺术学类别。
设立作为学科建制的公共艺术教育教研室,就能够对艺术素质教育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持续的改革,也有利于稳定师资队伍,因为可以使教师在学科水平上得到事业的发展。
对设有艺术专业及院系的某些综合大学,笔者认为也应该独立设置艺术教育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
这是根据艺术教育学的文科属性,而不是作为具体的艺术学科。
当然,艺术教育教研室可以聘请艺术院系的专业教师担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但要按照统一的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规范执行。
各艺术专业院校应该积极办好艺术教育专业,为大中小学培养普通艺术教育师资。
学校除设立艺术教育教研室或中心这样的教学科研机构外,还应该建立健全的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发挥督导作用。
该机构可以设在学校教务处下,或者以委员会的形式单独设立。
委员会是协调教务处、艺术(美育)教研室、素质教育办公室(基地)、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其主要功能是:①发挥对艺术教学的督导和评估;②对艺术社团、素质教育基地、校外合作等艺术活动进行指导、评估和资源提供,使高校的艺术教育真正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艺术教育的课程化有了“艺术教育专门化”的基础,现在来讨论“艺术教育课程化”问题。
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提出了课程目标:“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3]但该方案仅限于对公共艺术课程的课程性质、目标、设置等方面的宏观指导意见,缺乏按教育学课程理论的系统阐述,因此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普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软教学”问题。
由于缺少专门的教学组织、师资和督导管理机构,许多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课程化程度较低的问题:教学大纲形同虚设,实际行课中随意性较大,缺乏对教学或学生成绩评定的科学标准,没有稳定的教学法范式,更谈不上潜在课程,一些教师可能仅凭经验教学而无需备课。
所谓课程化,是指基于学科水平的体系化、规范化的课程教学。
也就是把相关学科的知识、方法通过分解到各种课程及其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达到既定的成就。
该过程应该包括有明确的课程目标、任务、内容、顺序、进度、教学手段、考试形式等规定。
艺术教学的课程化,既是公共艺术教育学科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艺术教育最重要的途径,并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内容参差不齐和教学随意性问题我们知道艺术学科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戏曲、电影、设计等各类艺术,在专业艺术教育中,艺术课程重在训练学生对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
而在普通艺术素质教育中,这些科目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显然不能照搬艺术专业的要求,那么就需要有一种“属于学科的知识”。
笔者认为,按照DBAE理论并结合国内学科分类情况,可以将艺术学原理、艺术史、艺术批评和艺术制作(创作、表演)四个学科构成我国普通高校的DBAE课程基础。
即对开设单独的文学、音乐、绘画、舞蹈、戏剧、雕塑、影视等七大艺术类课程时,要用以上DBAE的四门学科的知识结构来组织其教学内容。
无论艺术课程科目开设多少,课程内容设计的原则是一样的。
建议各高校要加强旨在开发DBAE的课程体系的跨学科研究,并不断转化成课程教学实践。
其次,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化的质量要由课程教学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来体现。
用DBAE 理论对普通艺术教育的课程教学进行一次全面深层的重组与规范化建设。
在课程设置的规范上,建议将艺术概论、艺术类鉴赏课(从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课中选一门)设为限选的先行课,这种课程主要在于挖掘学生欣赏艺术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发现美的眼睛和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