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水资源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9
甘肃省水资源概况分析
甘肃省水资源概况
1.甘肃省水资源情况简介
甘肃省深居内陆腹地,远离海洋,海洋暖湿气流不易到达,因而,降水稀少,加之地表多被透水性强的黄土厚层覆盖及干燥气候所致的蒸发强烈等诸多原因,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很少,地势高亢, 地形复杂, 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 水资源短缺且随地域、季节及年际变化极大, 水旱灾害频繁, 严重威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所以,据2003年10月甘肃省水利厅发布的水资源评价成果:全省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约为1368 m3, 其中有64%的地区降水量小于300mm, 西部内陆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仅有142mm, 广大地区气候干燥。
自产地表水资源总量为29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100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为378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4,居全国省市区均水资源的后列。
并且,人均水资源量也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警戒线。
因此,甘肃的水资源是非常贫乏和紧缺的,属严重的资源型缺水,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之一。
全省包括三个流域9个水系,分为外流区河流和内流区河流,外流区河流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内流区河流为河西内陆河流域。
内陆河流域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的乌鞘岭以西,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从西到东分布有疏勒河(含苏干湖区的哈尔腾河等)、黑河、石羊河三个水系;黄河流域位于我省中东部地区,总面积14.6万平方公里,主要有黄河(包括支流庄浪河、大夏河、祖厉河及直接入干流的小支流)、洮河、湟水、渭河、泾河五个水系;长江流域主要在我省陇南地区,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除汉江水系八庙河外都属嘉陵江水系。
2.甘肃省水资源的突出问题
2.1 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供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主要表现在:一是天然来水减少; 二是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用水量增加, 现有的供水能力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生活、工业、农业灌溉用水要求, 部分地区己经严重缺水; 三是地区间供水矛盾加剧, 相邻省之间(如甘肃、宁夏之间), 甚至本省区内的不同引水口之间也都普遍存在水矛盾。
2.2 水污染现象日益严重
甘肃水资源危机不仅表现为量的匮乏, 而且还表现为因严重的水污染而造成的水质恶化、功能低和丧失。
对甘肃段的黄河流域和内陆河流域39 个重点河段的水质监测资料进行水质评价, 结果表明, 各项水质指标能满足多功能需要的一类到三类水质的河段19 个, 占评价河段的48.7%, 受污染失去做饮用水水源功能而只适用于较低功能的四类河水长占7.7%, 受重污染仅能满足农业灌溉用水的五类水河长占20.5%, 受严重污染失去一切功能的劣于五类水质的河长占5.1%。
甘肃流域水质以有机污染为主, 主要污染参数有氨氮、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等, 少数河段存在有六价铬等重金属污染。
2002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为10亿多吨,比上年还有所增加,但排放量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中,水质污染问题已经从黄河甘肃段蔓延到内陆河甘肃、长江甘肃段。
并且,由于水质污染的危害,使不断增长的用水量与有限的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更趋紧张。
直接影响着流域内工农业生产和人民身体健康, 给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和损失。
3 甘肃省主要水系存在问题典例分析
3.1.河西三大内陆河水资源开发过度
3.1.1三大内陆河水资源现状分析
河西走廊主要依赖于祁连山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
进入现代,祁连山的雨雪冰川也使河西走廊成为甘肃省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
然而,由于盲目地、一味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造就了今日水资源及生态双重危机的严峻局面。
石羊河下游有一片广阔的绿洲称为民勤绿洲,绿洲北面在上世纪50年代曾经有一个碧波荡漾的湖泊,这里曾是民勤县经济条件和生活环
境最好的地方,但目前湖水早已干涸,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水质矿化度过高,生态环境恶化,有的自然村已经空无一人,有的只有廖廖几户守望者还在经受风沙的侵虐,饱尝干旱的煎熬。
因为缺水,民勤湖区已有3.33万h平米天然灌木林枯萎、死亡,有2万h平米农田弃耕,部分已风蚀为沙漠。
而造成目前这一生态危机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正是水资源的超载即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石羊河是民勤县境内惟一的河流,上游10座水库和灌区大量截水后,导致河流接近枯竭。
流入民勤县的平均年径流量上世纪50年代为5.4亿立方米,最近4年仅为1亿立方。
地表水枯竭就转向大量打井抽取地下水,因而,民勤年超采地下水1亿立方米以上,这就直接导致了今日生态环境面临崩溃的危机。
处于河西走廊西端的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危机局面同样紧张,月牙泉也不断在萎缩,1960年水域面积为14880平米,最大水深为7.5M,1997年已分别降至5380平米和2M,2000年水深甚至不足1M。
月牙泉的问题只是位于疏勒河最大支流党河下游的敦煌市水资源危机的标志。
由于持续大量地超采地下水的原因,敦煌市已形成了全省最大的地下漏斗群,地下漏斗遍布整个敦煌绿洲。
黑河流域的水资源问题也同样突出,上中游地区大规模开荒垦地,大量水资源被消耗,流到下游的水量因之急剧减少。
由此导致湖泊消失,西居延海、东居延海水面面积20世纪50年代仍十分广阔,分别为267K平米和 35K平米,西居延海于1961年干涸,东居延海先是3次干涸,到1992年彻底干涸。
水量减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衰败,沙漠化急剧发展,下游三角洲天然生长的乔、灌、草,由三层结构逐渐演化为二层、单层,甚至大片大片的枯死。
胡杨林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75万h平米下降到90年代的2.267万h平米。
额济纳旗植被覆盖率小于10%的戈壁、沙漠面积约增加了462K平米。
在黑河下游面临严重生态危机的同时,黑河中上游生态环境也日渐恶化,荒漠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黑河上游的祁连山草原退化也非常严重,仅肃南县草场退化面积已近73.33万h平米,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一半。
目前河西走廊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高达92%,其中疏勒河为77%,黑河为112%,石羊河最高为154%。
上述事实表明,河西内陆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超乎正常的合理开发阈值。
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使用不当是河西走廊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根本原因之一。
严重导致了其水资源和水环境可承载力的急剧下降并引
起和加剧了河流下游地区的河湖干涸、土地荒漠化、、植被萎缩甚至消亡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危机。
3.1.2 相应对策与建议
( 一) 进一步搞好水资源统一规划和综合利用。
流域水系资源的进一步调查、评价、供需预测和综合平衡, 制定水资源调度分配的具体措施。
对主要河流按水系和经济发展要求, 提出实施规划和开发利用顺序。
要在已完成各流域水利规划的基础上, 进一步补充、修改, 使其更加完善, 更加符合实际。
( 二) 要把节水当作一件大事来抓。
大力宣传节水意义, 加强全民节水意识, 把节水意识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首先, 推行水资源市场化, 是推动节水的重要措施。
水资源是国有自然资源,水资源对于使用者来说是商品, 应当有偿使用。
要利用经济杠杆激励水资源的节约利用; 其次, 大力提倡污水资源化, 提倡清洁生产, 减少用水。
污水处理, 再生水能利用, 是水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 第三, 加大农业、工业等方面生产过程中节水科技的投入, 积极推广已经行之有效的节水措施、方法和生活经验, 要严格规定用水大户的供水定额。
( 三) 走依法治水之道。
进一步完善《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
加快对水资源保护配套法律的制定。
强化执法力度, 开展多种形式的执法监督, 对违法的责任人、责任者和当事人应当追查其责任; 要加强依法治水的宣传教育力度, 切实提高全省人民依法爱水、护水、节水的法治意识, 把依法治水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2 黄河兰州段水质恶化,污染严重
黄河兰州段从西固的新城桥到东部的包兰桥,东西长达42 km, 经西固区、安宁区、七里河区、城关区, 沿途接纳了湟水河、庄浪河、宛川河, 其水质的逐年恶化成为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3.2.1 黄河兰州段污染物排放状况
(一)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
工业废水是黄河兰州段水域的主要污染。
根据2001年兰州市20 家重点污染源调查, 工业企业用水总量为291584亿吨。
工业废水排放量5 168170万吨, 经过处理达标量2 595140万吨, 处理达标率为5917%。
2004年兰州市重点源工业废水排放量为4009110 ,t 工业废水中悬浮物1 659130 t、化学需氧量2 927180 t、
生化需氧量206140 t、镉0. 160 t、铅01700 t、六价铬0. 210 t、砷01350 t、挥发酚1. 990 t、氰化物0. 850 t、石油类164. 44 t、硫化物12. 28 t、氨氮438. 21 t。
生活污水排放量由1997年的5 860140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6 795189万吨, 平均每年增加191万吨。
2002年以后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有下降的趋势, 但是降幅比较小, 总量相对还是比较大, 占废水总量的55% 以上。
查阅资料发现2001年到2004年兰州市污水排放总量变化不大, 且有下降的趋势。
但是, 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却逐年增加, 上升幅度比排放总量要大。
从工业废水区域排放情况看, 2004年工业废水中排放的污染物均以西固区为最大, 生化需氧量、镉、铅、六价铬、砷、酚、氰化物均集中在西固区, 由此可见西固的水质污染较严重。
从工业废水行业排放情况看, 废水中的悬浮物、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镉、铅、六价铬、砷、氨氮等污染物均以石油加工业为最大。
(二)黄河兰州段水质污染基本状况
根据兰州市地表水分析显示,除粪大肠菌群的平均值超标34178 倍外, 其余项目平均值不超标; 有5项污染物一次浓度超标, 其超标率依次为粪大肠菌群66. 67% 、化学需氧量22122% 、石油类和挥发酚均为18152%、总磷11111%。
丰水期22项监测指标中, 除粪大肠菌群的平均值超标56193倍外, 其余项目平均值不超标; 粪大肠群超标率为93. 33%, 其余各项一次浓度均不超标。
平水期22项监测指标中, 除粪大肠菌群的平均值超标14. 95倍外, 其余项目平均值不超标; 粪大肠菌群超标率为83. 33%, 其余各项一次浓度均不超标。
全年22项指标中氰化物、硫化物、汞、硒、镉未检出, 粪大肠菌群年平均值为384 232个/L, 超标38142倍, 其余项目年平均值均不超标。
5项污染物一次浓度超标, 其中分大肠菌群年超标率为8511%, 最大值超标倍数为23710 倍; 挥发酚、石油类、总磷、化学需氧量年超标率均为619% , 其余最大超标倍数依次为2. 2倍、1. 0倍、0. 3倍、0. 15倍。
3.2.2 黄河兰州段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
(一)河流自身因素
黄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多泥沙河流, 径流量随季节性变化大是黄河水污染的
自然因素。
根据兰州水文站资料统计, 1980年至1989年平均含沙量为0.89 kg /m3, 1998年平均含沙量为11288 kg /m3。
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增加, 将地面大量污
染物质带入黄河。
由于河水中悬浮的泥沙使河水浑浊, 降低了河水的透明度及复氧能力, 对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存在显著的吸附作用。
径流量的变化, 枯水期黄河水流量小、流速慢, 水体稀释与自净能力较差, 使纳污
能力降低, 加大了水体的污染。
(二)上游兴建水利工程的影响
工程建设对水量调节、拦蓄泥沙起了重要作用。
但工程建设期间, 产生的各种固体废物, 竣工时未处理或处理未达标的部分就留下来, 这也是水体污染的来源之一。
水库蓄水后, 原库区内的杂草、有机物、腐殖质等腐化分解, 水温结构的变化利于浮游动植物及底栖生物的繁殖和发展, 消耗了水中溶解氧、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再是水库集中排沙时, 使水库下游河水含沙量骤增, 泥沙本身就是一种污染物, 致使水质在一定时期内变劣。
(三)支流污染的影响
黄河兰州段主要支流有湟水、大通河、庄浪河、祖厉河。
其中, 湟水河的污染对黄河兰州段的水质影响较大, 湟水河上游流经青海省西宁市及民和、乐都等地, 沿途接纳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与二级支流大通河汇合时又接纳了大通河沿岸的1300万吨工业废水, 使湟水河污染较重。
根据多年监测结果, 湟水河中浓度较高的污染物有6价铬、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非离子氨、总磷、粪大肠菌群, 上述污染物直接影响着黄河兰州段水质质量。
(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兰州市城市发展与人口发展已不协调。
据统计1997年全市人口280146 万, 2005 年达311. 74 万。
城市地域的局限, 城市空间狭小生活需求量增大, 生活污水量逐年增加, 大多数污水未经处理直排黄河,加之两岸乱倾倒垃圾, 是形成黄河兰州段水体呈生物性、有机性污染的主要因素。
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环境综合治理能力还未能跟上, 相当数量生活污水和部分企业废水未经处理或处理未达标就排放。
(五)产业布局不合理
黄河兰州段河段两岸分布着许多炼油、化工、制药、纺织、热电、冶金、机械制造等大型工业企业。
并且许多企业污水排放点都集中在黄河兰州段中上游地区, 工业废水排入黄河后对下游产生严重的影响。
工业废水对本河段水源的污染
最为严重, 且以有机物污染为主。
这与兰州市以石油、化工、机械、纺织、冶金、能源为主的产业布局有着密切关系。
西固各化工厂管线与供水网络临近甚至交错,个别管线老化,一旦发生泄漏,后果极为严重。
导致目前兰州市的自来水有诸多隐患问题,若遇地震或管线老化可能引发危险化学品的泄漏,一些液体危险化学品可能会流入附近水域,造成水污染。
而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可能会扩大污染面。
例如发生在2014年4月10日的兰州水污染苯超标事件就是由于供水管道老化而渗入以往污染事故残留石油而导致的,对居民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六)入河排污口管理失控
从排污口污废水入黄量来看, 兰州段最大, 年纳入量2. 539亿立方米。
据查, 仅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长达26. 77 km 的油污干管的排污口, 每小时的排污达3550 ;t 其次是白银段, 年纳入量1.131亿立方米。
从排污口污染物入黄量来看, 仍是兰州段占居首位, 主要污染物年入黄量为31. 89 万吨; 其次是白银段, 年入黄量为6. 75 万吨。
兰化合成橡胶厂焦油水、兰化化肥厂甲醇废水、煤粉黑液和炭黑水、兰炼催化剂污水、兰石含酚废水和兰州助剂厂的生产废水等都不同程度地威胁着黄河的生态安全和水环境质量。
(七)水资源保护规划没有得到全面实施
流域内各支流的水资源保护规划虽然已出台多年, 但由于各地政府重视不够、资金不落实等各种原因, 至今实施得很少。
另外, 由于这些规划编制得较早, 有些内容已很难适应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应对其进行修订, 以做到及早全面实施。
(八)污染事故频发
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也是导致水体污染、水质恶化、纳污量增大的关键因素。
2003年4 月以来, 黄河兰州段相继发生数起较大的污染事故。
2003年4月22 日上午, 黄河兰州段中山桥附近河面上漂着一层黑油, 至当日下午6时, 被污染的黄河水面已长达86. 4 km, 污染物漂向下游宁夏境内。
根据对排污口石油类的监测浓度、水量测算和对已查实污染物排放企业的生产、排放状况现场核实, 有关单位发现, 这次污染事件排入黄河的石油类污染物约为300~ 400 kg。
2003年5月19 日, 黄河兰州段雁儿湾油污干管排污口洄水湾发现有漂浮油污, 排污现场共清
理粘稠状黑色污油1 t多, 兰州油污干管入黄口到下河沿区间348 km 长的河面受到污染。
2007年1月25日上午9时, 黄河兰州段水面发现漂浮有大片油花。
据调查1月25日凌晨4时, 中国北车集团兰州机车厂热处理分厂的淬火油槽回油口被棉丝堵塞, 造成油槽内的淬火油溢流进入管道地沟, 从下水道经排洪沟排入黄河。
3.2.3 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一)合理利用水资源并加大污染物的控制力度,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用水效率和技术水平, 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得不偿失的老路(二)加强文化教育及合理控制人口等环节达到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价值的目的, 并更好的利用和保护流域的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