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中期词作的思想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8
空有凌云报国志无可奈何诉笔端
——论辛弃疾中期词作的思想内容
汉语言文学刘惠莲
【内容提要】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一心以驱逐金人、恢复祖国河山为己任,可惜他生不逢时,他的爱国主张不但没有引起当朝统治者的重视,反而使他仕途坎坷。
无奈之下,他只能把一腔热情诉诸笔端,却因此成就了一代著名词人。
观其创作高峰时期的词作,主要表现了他浓烈的爱国热情和爱国理想无法实现、被弃置不用时所经历的农村生活。
【关键词】辛弃疾中期思想内容
在中国历代文人中,生命轨迹最为曲折的,当属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了。
辛弃疾生活的时代,正值金人大举南侵。
目睹祖国河山沦陷,词人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毅然参加抗金义军,奋起杀敌,保卫祖国。
但是由于当朝统治者一味实行妥协投降政策,词人的爱国理想无法实现,无奈之下,词人只有把一腔热情诉诸笔端,最后在频繁的弃置不用和职务变动中含恨而终。
观其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1140—1181年。
这一时期,辛弃疾主要致力于抗金斗争,他一方面亲自参加抗金战争,另一方面积极上书,从战略的高度为抗金战争提供理论支持,著名的《美芹十论》和《九议》就写于此时。
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只是在频繁的职务变动中虚度时光。
严格的说,这时的他还不能算是一个词人,只能称为是一个爱国主义者。
(2)1181—1203年。
这一时期,由于他的抗金做法和统治者的妥协政策格格不入,理所当然地被罢职不用,其间除1192—1194年一度被起用为福建安抚使外,一直赋闲在家。
但他并没有忘记北伐大计,感情上的抑郁不平加上时间又悠闲有余,使这一时期成为他创作的鼎盛时期,他也由一个爱国主义者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词人。
(3)1203—1207年。
这一时期,他晚年再起,参与北伐战争。
但他仍未得到真正的重用,不久又被罢职,北伐也以失败告终。
一代爱国词人,就这样含恨终生。
生活经历直接影响着写作的内容。
辛弃疾目睹了金人的残暴和沦陷区人民的痛苦,领略了统治者的软弱无能,也体验了现实和理想的矛盾,这一切都奠定了他中期词作的思想基础。
综观他中期的词作,所写内容大致如下:
一、抒写他浓烈的爱国热情
辛弃疾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1],他怀着火热的爱国之心,一心以
驱逐金人、恢复祖国河山为己任。
一生之中,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抗金事业上,可惜他生不逢时,爱国理想在统治者的妥协投降中不仅没有实现的机会,反而使他仕途坎坷,进而被罢职回家。
在这种情况下,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满腔的热情诉诸笔端。
在他的中期词作中,这一类型的词数量居多。
1、表现对北方沦陷河山的无限怀念
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北方”、“西北”、“长安”等字眼一次次的出现,很明显地传达着一种信息,那就是:对北方沦陷河山的怀念。
登楼更谁念我,却回头西北望层楼。
云雨珠帘画楝,笙歌雾鬓风鬟。
(《木兰花慢·题上饶郡圃翠微楼》)
醉里重揩西望眼,唯有孤鸿明灭。
万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
(《念奴娇·泉酒酣·和东坡韵》)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回首西北,再也看不到昔日的长安,映入眼帘的,是拨不散的浮云,是望不穿的高楼,是数不清的重山。
然而,真正看不到的又何止是长安呢?祖国的河山大片的落入金人之手,昔日的繁华都成了历史,可是统治者却无心去收复失地,留给词人的就只有诉于笔端的无限怀念了。
2、表现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关心。
北方已经沦陷,统治者一味南逃、无暇北伐,词人也无力回天。
由于词人自幼生活在沦陷区,对于沦陷区的生活有过切身的感受,面对当前的现状,对沦陷区人民的关心自然也就流露于字里行间了。
回首长安何处,怕行人归晚。
(《好事近·送李复州致一韵》)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岁》)
沦陷区的人民翘首以待,渴望统治者能够挥师北伐,还他们以旧日生活,可是到头来却是“新亭风景,可怜依旧”[2]。
长安的父老啊,你们等不到收复失地的日子了,因为当朝的统治者根本就没有这种打算,只希望你们不要“归晚”,以免在金人统治区找不到回家的路。
3、追忆古代英雄人物,抒写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的抱负。
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古代英雄人物是相当多的,但是词人最推崇的要算三国时期的孙权了。
究其原因,孙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住父兄创下的基业。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当朝统治者应当学习孙权,要保住祖先创下的基业,要誓死北伐,驱逐金人。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自己的想法:希望当朝能出个明主,这样他就有机会为国建功了。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除孙权外,辛弃疾的词中还出现了像“气吞万里如虎”[3]的刘裕,像“尚能饭否”[4]的廉颇等古代英雄,他们都为抵抗外来侵略而战,自然也就成了作者所推崇的对象了。
4、描写昔日的抗金生活,表现自己渴望杀敌报国的决心。
面对祖国的山河破碎,面对金人的野蛮南侵。
词人多么希望能够重新穿上战袍征战沙场呀。
可是,这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只能回忆当年征战沙场的生活,借以表现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
落日寒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水调歌头·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无奈这些情景都已经过去,美好的回忆终究不是现实,词人的一腔报国之心也就只能就此搁浅了。
5、表现自己爱国热情不被理解的苦闷和英雄失志的悲愤
由于辛弃疾曾经参与抗金斗争,也由于他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同当时南宋统治者的主和派意见相左,所以不可避免地一再遭到排挤。
爱国理想无法实现,爱国热情不被理解,词人心情十分苦闷,再加上被弃置不用,时间比较宽裕,使他得以写下大量的登临词,借以抒发英雄失志的悲愤。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篇,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会,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下看,凭阑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词人登高远望,国已破,家犹在,金人侵略的脚步仍未停止,到处都是金人暴虐的痕迹。
再想想统治者的妥协政策,只觉自己势单力薄,在抗金的道路上找不到支持者。
于是乎,把宝剑看了又看,把栏杆拍了又拍,总是无人能会登临意,无可奈何之下,只有孤独地去榅英雄泪了。
这里,词人流下的英雄泪,实际上是报国无门的失落之泪,是对祖国河山的怀念之泪,也是对于统治者的失望之泪。
6、表现对投降派醉生梦死的无情嘲讽。
南宋朝廷是一个典型的投降王朝,当政者都是一伙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投降派。
词人在对他们感到痛心和憎恨的同时,给予了辛辣的嘲讽和警告。
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
谢公雅志还成趣。
记风流、中年怀抱,长携歌舞。
(《贺新郎·题赵兼善龙图东山园小鲁亭》)
岁云暮矣,问何不、鼓瑟吹竽?君不见、玉亭谢馆,冷烟寒树啼乌。
(《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
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
现实已是如此,可是统治者们却丝毫没有不安的表示,他们依旧每天歌舞升平,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完全没有想到要驱逐外敌。
更为可悲的是,他们对于主张抗金的爱国人士排斥打击,使词人空有一腔报国之心,却英雄无用武之地。
词人的爱国理想无法实现,完全是这群投降派所赐,词人发出的“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5]的慨叹,实际上也是对投降派的最终预言。
7、表现对祖国未来的深切担忧。
外有野蛮残暴的金人,内有妥协逃跑的投降派,看来祖国的命运是难以改变了。
“危楼”、“危栏”、“斜阳”等接近消亡的意象一再出现,无声地传达着这一层信息。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
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
峡束沧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
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
但是,作者除了写出内心的不满之外,又有什么办法能挽救呢?
二、描写他闲居时期的农村生活
辛弃疾被弃置不用后,空有凌云报国志,却难以引起统治者的重视。
闲居时期也把目光转向身边,写下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
描写农村的诗词之作,除了描写单纯景色风光外,在内容精神上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陶渊明式的田园诗,充满了恬静闲适的意态;另一类为新乐府式的农家诗,悲悯农人生活,以描写农民的痛苦为主。
而辛弃疾的农村词却独树一帜,他笔下的农村生活具有一种独特的恬淡美。
总体而言,他的农村词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类:
1、描写农村的恬淡风光
词人善用白描的手法,不加修饰地描写农村风光,在他的笔下,农村的风光带着朴素的乡土气息。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鹧鸪天》)农村的夜景,沐浴在疏星明月中,一片恬静的景象。
嫩桑、春蚕、牛犊、暮鸦、远山、青旗、桃李、荠菜,交织出朴素的乡土气息,呈现清新疏淡之情。
2、描写农村的生活、风俗和民情
词人善用简单的线条,描绘饶有风趣的农村生活。
他的农村词俨然就是一部当时农村生活的画卷,其中有对热闹红火的嫁娶场面的描述,也有对出嫁女子回娘家习俗的记录;有对农村男耕女织生活的记载,也有对春天祭祀场面的勾勒。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
灯火门前笑语。
(《鹊桥仙》)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鹧鸪天·醉书酒家壁》)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农村中的各种风俗历历在目,仿佛就在眼前。
3、叙述与农人的交往情形
词人闲居农村,与周围的农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经常互相邀请做客,这在他的词中也得到了表现。
呼玉友、荐溪毛。
殷勤野老苦相邀。
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
(《鹧鸪天》)
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满江红·山村即事》)
夜来归梦江上,父老欢予。
荻花深处,唤儿童、吹火蒸鲈。
(《汉宫春》)
在他的笔下,农人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也正是这种与农人的亲密关系,才使他得以暂时找到欢乐。
但是,词人生活在农村毕竟是失意的,他的农村词是他逃避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在恬淡的表面下映射出的还是爱国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
因此在他的词中很难找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6]的悠闲,也很难找到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7]的宁静。
三、记录他对生活的感悟
作为一代爱国词人,除了抒写浓烈的爱国热情之外,写作的题材也会涉及其他方面,所以作者也写下了部分咏春词。
不过,和当时流行文坛的咏春词不同的是:当时大部分咏春词属于婉约词,主要描绘花前月下的闲情逸致和对春光易逝的惆怅叹息;而辛弃疾的咏春词却一扫这种婉约的气息,主要记录词人对于生活的感悟。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作者经历了生活中的种种挫折,真正理解了“愁”的内涵,这才发现:“愁”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表面看来,作者描述的是元夕之夜的盛况,可是谁又能否认这是作者对于自己多年追求的总结呢?辛辛苦苦追求了一生,到头来蓦然回首,才发现苦苦追求的东西竟然在众人不注意的地方。
从这里也隐隐约约地透露出作者对于自己一生追求的重新审视。
总体而言,辛弃疾的一生对他自己来说是失意的一生,他一心以驱逐金人、恢复祖国河山为己任,无奈他出生在只会妥协投降的南宋,他的爱国热情换来的却是仕途坎坷,甚至被弃置不用;词人空有凌云报国志,但在现实中却得不到实现的机会,只能无可奈何地诉诸于笔端了。
在他的词作中,集中表现了他浓烈的爱国热情:既有对沦陷河山的怀念,也有对祖国命运的担忧;既有对驰骋沙场为国建功的希望,也有对统治者妥协投降的嘲讽。
词人为了逃避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也曾把目光转向农村,写下了不少的农村词,可是,他毕竟没能像陶渊明、王维那样彻底的退隐,所以他的农村词只是他逃避现实的精神寄托,其间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无奈。
当然,作为封建社会的仕人,其思想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首先,他没有找到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只懂得通过武装斗争来解决问题;其次,在理想无法实现的时候,他就满腔悲愤,甚至变得消沉。
以上这些,在品读辛弃疾时应该引起重视。
注释:[1]范开·《稼轩词序》·《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2
[2]辛弃疾·《稼轩长短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卷五
[3] 辛弃疾·《稼轩长短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卷五
[4] 辛弃疾·《稼轩长短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卷五
[5] 辛弃疾·《稼轩长短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卷五
[6]陶渊明·《陶渊明诗集》·远方出版社·2006年8月·62
[7]杨文生·《王维诗集笺注》·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66
参考文献:[1]罗开瑞·《辛弃疾登临词的爱国思想与艺术表现》·《学术论坛》·1995年4期
[2]杨德威·《辛弃疾词作的思想内容》·《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年02期
后记
平时爱读宋词,喜欢婉约词的清雅温婉,更喜欢豪放词的激越豪迈。
稼轩词则兼具二者之长,既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幽独,也有“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豪迈;既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恬淡,又有“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的悲愤。
读稼轩之词,总为其爱国热情而感动,也为其生不逢时而叹息。
遂作此文,谈谈对于稼轩词的理解。
本文得以成文,得益于兰州大学刘顺先生的热情帮助和悉心指导,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