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交际平时作业及答案[1]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5
最新XXX《言语交际》形考任务1-2试题及答案最新XXX《言语交际》形考任务1-2试题及答案形考任务一题目1浏览本课程网络课程各个部分的研究内容,简要介绍你最喜欢的三个栏目,说说原因。
(20分)答:我最喜欢的三个栏目是课程导学、资源列表和课程论坛。
通过浏览课程导学,可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研究方法和考试要求,从而制定出详细的研究计划;资源列表提供了参考答案、拓展阅读和自测题,帮助我更好地掌握研究内容;课程论坛则提供了交流讨论的平台,让我能够与同学和老师互动,共同提高。
题目2本课程包括哪些内容?把它们写出来。
(20分)答:本课程包括修辞、词语的锤炼、句子的选择、修辞格的运用、语体的运用、言语的风格、言语交际艺术等内容。
题目3你对本课程哪一章最熟悉?对哪一章最陌生?对哪一章最感兴趣?对哪一章最不感兴趣?谈谈原因。
(20分)答:我对第三章句子的选择最熟悉,因为我在中学时已经学过相关内容。
对第六章语体的运用最陌生,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研究内容。
我对第八章言语交际的艺术最感兴趣,因为掌握了言语交际的艺术,可以提高人际交往的效率。
我对第一章修辞概说最不感兴趣,因为这一章的内容比较笼统,感觉用处不大。
题目4谈谈你对言语交际的基本认识。
(40分)提示:1.人与人之间是否需要言语交际;2.言语交际的作用;3.你的言语交际实践案例。
答:人与人之间需要言语交际。
言语交际是人类社会赖以形成并维系其存在和发展、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要活动。
言语交际的作用包括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建立关系、解决问题等。
我的言语交际实践案例是在工作中与同事协作完成任务,通过有效的言语交际,我们成功地解决了一些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
其中,最基本的原则是合作原则。
因为言语交际是一种相互作用的社会行为,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交流和沟通,而交流和沟通需要双方的相互配合和合作。
如果没有合作原则,言语交际就无法进行,就会出现误解、冲突、甚至矛盾和对抗。
因此,合作原则是言语交际的基础和前提。
2021言语交际形成性考核作业言语交际作业4一、名词解释(每个问题5分,共20分)1。
道德原则2。
主题安全标准3。
平衡标准4。
规范性原则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语言歧视属于一种行为歧视()2.语言交流“安全原则”的关键是“少说话,少惹麻烦”。
()3、避免言语交际可能危及社会及国家安全的做法,就是“莫谈国事”。
()4、言语交际中“互相递条子”的做法,是在信息传递手段上采取的加密措施。
()5.在日常生活中,最可能影响言语交流安全的是不负责任地谈论他人的是非。
()6、普通话在语法规范方面,没有正式的国家规范和准则。
()7、幽默不同于讽刺,但与滑稽其实是一回事。
()8、有些有歧义的话语,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消除歧义。
()9.语篇的比例平衡意味着语篇中相邻的句子应该尽可能地保持一致。
(10)话语含义实际上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但两者是不同的。
(三)简短回答问题(每个问题10分,共40分)1、简述在言语交际中如何遵循对象安全准则。
2.举例说明语言歧视及其危害。
3、举例说明汉语普通话中异读词的语音规范依据。
4.本文简要描述了幽默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和范围。
四、案例分析(每题15分,共30分)1、请运用教材中相关理论分析下面的案例。
上级到工厂找团员,了解团员情况。
说到宣传委员会成员的表现,每个人都称赞他扮演了三个重要角色:“看电视剧时,他经常坐在前排,扮演主角,看电影时,他经常坐在中间,起着中心作用;在参加会议时,他经常坐在后排,扮演一个驱动角色。
”2、请运用话语给乙方准则的有关理论分析下面的案例古代某诗人喜作诗,一次夜宿山房,赋诗一首: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
半夜三更子时分,杜鹃谢豹子规啼。
口头沟通作业3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1.从语境因素考虑语篇的意义,通常指语篇的意义()。
2.语言意义有两个主要特征:()和()。
3.语境意义有两个主要特征:()和()。
4.语用意义有两个主要特征:()和()。
《言语交际学》作业4参考答案第七章、第八章教学内容一、概念题:1、话语简洁准则:是以尽可能少的话语表达出足够的意思来。
2、话语美感:说话人言语中表现出语音、文字等形式方面,词汇、语义等内容方面的美感。
3、幽默言语:就是运用智慧从平淡的生活、平淡的事物中,发现生动、愉悦和富有美感的东西。
4、言语述评: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言语交际材料的得失分析,试图为人们运用言语交际的理论来指导交际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5、言语暗示:是暗示者以言语为媒介来间接储蓄地影响他人。
6、模仿行为:是人际影响的重要形式,它是人类个体在感知到别人的行为后,仿照他人作出相同或相似行为的过程。
二、填空题:1、言语的模仿可以为成(有意识)的模仿和(无意识)的模仿。
2、寒暄是言语交际中最为常见的行为,其言语行为的基本功能是(问候)。
3、表达准确的判断标准,应该是以(理解者的理解度)来衡量,而(理解者的理解度)是由其文化背景、文化修养所决定的。
4、(演讲言语行为)的目的,是要把某种思想通过演讲者的口输入听众的脑海里,使他们悦服和感动,是一种影响他人改变他人的言语行为。
5、语体是根据不同的(交际领域、交际目的、交际方式)等划分的言语风格类型。
6、语体一般可以分成谈话语体的(书面语体)。
7、所谓表述方式地便于沟通,是指在言语交际,尤其是日常交谈中要尽量选择交际双方共同熟悉的(表述方式)。
8、所谓传递方式要便于信息的流通,是交际双方(选择以何种方式)传递话语的问题。
9、语言学是的(“经济原则”)这个术语,是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在其《普通语言学纲要》中提出来的。
10、在言语交际活动中,(经济原则)体现得更为明显,由于交际主体和语境明确,提供了可参考的信息,表达时可以依赖的东西更多,话语也就有了更多省略和简化的空间,因而语言更显简洁。
,三、简答题:1、什么是话语简洁的准则?简单地说就是以尽可能少的话语表达出足够的意思来。
言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境中,由特定的交际主体进行为,语境和交际主体的某些内容,可以作为话语的补充。
电大《言语交际》模拟试题一及答案一、填空题(20分)1.语言是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体系,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交际主体的能力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语言能力,二是交际能力。
3.话语除了字面意义外,还有其它三种意义,即语言意义、语境意义和语用意义。
4.角色从不同的标准可以区分为先赋形角色和获得性角色,活跃性角色和潜隐性角色,经常性角色和依赖性角色。
5.角色扮演者对角色期望的同化和顺应又称作角色期望的内化。
6.情景语境包括:时间、地点,话题,方式,交际对象和潜在受话人。
7.一般把上下文语境分为语音上下文,语义上下文,语法上下文。
二、辨析对错并说明理由(20分)1.在交际主体扮演的角色中,与语言风格相关的主要是主体的经常性角色。
(√)2.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若违背方式准则,势必达不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有时出于修辞的需要,交际主体也会有意违背方式准则,以隐晦的话语达到含蓄的效果。
)3.话语违反逻辑,造成语义矛盾或混乱,既不符合规范要求,更谈不上幽默。
(×,违反逻辑也是创造幽默的常用手法,通过逻辑上的矛盾、乖谬,使人在心理上有一个大的跨越和落差,一样可以创造幽默感。
)4.话语含蓄其实就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二者只是说法不同。
(×,含蓄与间接言语行为有一定的关系,但含蓄话语的语言意义和语用意义之间的距离大于一般的间接言语行为,相互之间的关系更为间接一些。
)三、简答题(20分)1.述诚实准则和信用准则的要求和二者的区别。
(参见《言语交际学》P172)2.简述方式准则的要求并举例说明。
(参见《言语交际学》P190)3.简述话语意义的不同层次类型。
(参见《言语交际学》P129)4.简述“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参见《言语交际学》P141)四、分析题(20分)1.利用你学到的言语交际的有关知识,对下面材料进行分析:间接言语行为,具体参见《言语交际学》P143公共汽车上,一个小孩鼻涕流了很长也不动手擦一下,旁边的年轻女士看不下去了,就问他说:“小朋友,你没有手帕吗?”小朋友一翻眼睛说:“有也不借给你。
言语交际作业一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人们大多把修辞理解为“修其内则为诚,修其外则为巧言”,强调既要有内容、情感的真实,同时还要使言辞富有文采。
2. 修辞的原则有以下三个:(1)满足交际目的,(2)适应言语环境,(3)坚持不断创新。
3. 词语锤炼的基本目的就是为造好句说好话服务。
词语的修辞效果好坏,是指这个词语在该句子中是否具有好的表达效果。
4. 词语锤炼,就是要找到该词语的唯一需要的位置,或者说该位置唯一需要的词语,也就是“恰当”。
具体来说,也就是要把词语用得更稳妥和谐,更形象鲜明,更生动传神。
词语锤炼的最高境界是恰当自然,各具风格。
这就是词语锤炼的目标。
5. 成语活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套用,(2)谐音,(3)拆离,(4)易序,(5)曲解。
二、简析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特点和修辞效果(每题4分,共20分)1.黑的人便抢过..老栓;一手抓过洋钱,..馒头,塞与..纸罩,裹了..灯笼,一把扯下捏一捏..走了。
40页...,转身动词使用十分精当。
“抢、扯”可见“黑的人”之粗鲁,“裹、塞”可见此人之急切,“捏、转”可见此人将人血馒头视作买卖交易,全无同情恻隐之心。
鲁迅先生此处白描将情景写活,如现眼前。
2.我们大家辛辛苦苦为的什么?就为的一个心愿: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变..,把臭的成香的..,把生活变成座大花园。
52页..变成欢乐..,把丑的..,把痛苦..变成美的四对反义词,通过对立面的转化,表现作者对新北京建设充满了信心3.惠书..早已收到,迟复为歉!遵嘱..将记得起的旧诗词,连同你们寄来的八首,一共十八首抄写如另纸,请加审处。
59页敬辞的使用,表现了领袖对诗人的尊重。
4.剧本剧本,一剧之本....。
此处乃是词语的别解,“剧本”原指供戏剧演出用的文字作品。
作者此处为强调剧本的重要性,将之解释为“一剧之本”,即一出戏剧的根本,十分深刻,词语的意义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新鲜的趣味。
5.十分钟后,张诚来到预定地点,一户基本群众家坐下,一位理发师傅在给他“改头换面....”。
《言语交际》第一次作业第一章第二章一、填空1、陈望道先生1923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将修辞格分为 4 类38 格。
2、词语锤炼的最高境界是恰当自然各具风格。
3、在下列空格填上恰当的成语。
(1)问题的奇妙之处在于,你见不到什么人反对“狠刹吃喝风”,相反,实在是人人深恶痛绝、,个个口诛笔伐。
那把就是在公款吃喝的宴席上,人们也是边吃边“刹”“吃喝”风的。
甲会边吃边__慷慨激昂地说:再不抓真的不行了,现在每年吃掉八百多个亿啦!乙马上痛心疾首的纠正道:“我的老甲呀,不是八百亿,是一千多亿呀!”说罢,有心情沉重地把一团沾满芥末的省龙虾肉放进嘴里。
老话说,治病要__斩草除根。
痛陈“吃喝风”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多少损失,对有些人起作用,而对那些没有心肝之徒,还不如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能增加产奶量,对这些食客劝善,只是犯傻。
(2)绝不是像“山穷水尽”那样,走到天涯海角的地方,忽然海市蜃楼似的远处一个柳暗花明的村子。
二、综合分析题1、指出下列句子中用得好的词语,并分析其修辞效果。
(1)但到傍晚,有一间地板便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屋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答: 精通。
本有鲜明的褒义色彩,作者反用其义,化褒为贬,增强了讽刺味道。
(2)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答: 忍看。
写出了作者的满腔愤恨。
刀丛。
使严酷的白色恐怖和险恶斗争环境在气氛上得到了强化,表现了鲁迅的不屈的斗争精神。
2、从修辞角度评改下列有毛病的句子(1)欢迎各位来光临我们商场。
答: “来”与“光临”词义重复,删除一个。
(2)“男牛”、“女牛”都是30元钱一双。
答: 简称用词不准确,改成“男女牛皮鞋,均卖30元钱一双”。
(3)这样的结果造成了学生的高分低能力。
答: 词语音节不协调一致,把“高分”改成“高分数”,或把“低能力”改成“低能”。
(4)我们应该做出大贡献。
答: 词语音节不协调一致,把“大”改成“巨大”。
三、问答题1.为什么修辞需要适应语言环境?答: (1)任何修辞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因而要以语境作为先决条件;(2)语境对修辞方式具有约束力量,怎样修辞由语境制约;(3)语境是评价修辞优劣的客观依据。
言语交际学教程作业作业一一、名词解释1、语言2、言语3、语境4、角色5、交际角色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语言有哪些特点?2、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和联系?3、为什么说言语交际学是一门研究言语交际现象及其内部规律的科学?4、言语交际的基本因素有哪些?5、言语交际过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6、语境在言语交际中具有哪两种主要功能?7、社会上的种种交际关系可以作出哪些分类?8、为什么说交际心态在言语编码中是十分重要的?三、综合练习1、举例说明对立关系应如何进行有效的言语交际?2、举例说明如何消除躲避心理?作业二一、名词解释1、交际学中的身份2、心态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如何全面理解时间、空间与人物的三维统一?什么是交际情景规则?为什么要遵守它?2、为什么说言语交际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3、为什么说只有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交际才能取得同步效果?如何理解不同地域文化间的相互渗透?4、加强文化修养对于言语交际的重要性?5、数量准则的内涵有哪些?6、汉语会话的礼貌要求最基本的有哪五项?7、得体准则的内容包括哪些?三、综合分析1、举例说明交际对偶的高素养决定着言语含义生成的旨趣。
2、举例说明文化背景与言语交际的关系。
作业三一、名词解释1、话题2、述题3、关系键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如何理解话语的具体性?2、如何理解汉语语义组合的结构特点?3、简述话题与述题的关系。
4、话语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衔接成分有哪些?5、如何理解利用词汇的同现关系?6、简谈情调意境的设置包括哪些内容?7、简述递进结构、链接结构模式。
8、双向交流时主要的接应方式有哪些?三、综合分析1、分析鲁迅杂文《眼力》(学习指导书78页)话篇的组合模式。
2、分析美国慈善家和社会活动空威拉德的演说《为人类而做的工作》(学习指导书18页)作业四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话次的构成。
2、会话的对答模式有哪些?3、什么是语义蕴含?4、什么是语境信息?5、简述空间位置在交际中的功能。
《言语交际》第三次平时作业一、 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俗语“打破砂锅璺(问)到底”,是运用了谐音双关修辞手法。
( ) 2.文学欣赏中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母雷特,在领悟修辞格时也有这样的现象。
( )3.“小品文是投枪”,运用的是借喻修辞手法。
( )4.“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庄稼”,运用的是拟物法。
( )5.“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的是缩小夸张修辞手法。
( )6.“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是“细浪”、“泥丸”运用的是扩大夸张修辞手法。
( )7.奇问,它不需要回答,也无法回答,只是用疑问的格式表达某种思想情感,也可以称作“虚问”。
( )8.“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用的借喻修辞手法。
( )9.“‘大岛茂’随三千日本青年来华访问”,用的借代修辞手法。
( )10.“三四顶旧毡帽从石级下升上来” 用的是借喻修辞手法。
( )11.“吹牛‘吹’来村民血汗钱”是用了拈连修辞手法。
( )12.捻连 就是利用上下文的语境关系,把本来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用到乙事物上面。
( )13. 别解就是故意曲解词语原来的意思,重新做出解释。
( )14.“老大难,老大难,老大去抓就不难” 用的借喻修辞手法。
( )15.回环也叫回文。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这里用主要运用了( )修辞格A.拟人B.借代C.接喻D.复现2.“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柳永《八声甘州》)A.拟人B.借代C.接喻D.双关3.“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枝上重霄九”(毛泽东)主要运用了()修辞手法。
A.对仗B.语义双关C.接喻D.谐音双关4.“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
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朱德)。
诗中第三句用了《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为之反三舍”典故,同时又表现了打败日本侵略军的决心。
图示说明--恭喜,答对了!--抱歉,答错了!--您选择了此项[第5题](多选题)言语交际主体的“语言能力”,也就是他关于自己母语的知识,主要包括:A.语音知识B.语义知识C.语法知识D.文字知识[第6题](多选题)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实际上是指交际主体能否对一个句子作如下判断:A.这个句子是否合乎语法B.这个句子虽然合乎语法,但听起来是否觉得别扭C.这个句子由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情景中使用,是否得体D.这个句子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是否经常使用。
[第7题](多选题)交际能力主要包括:A.主体自己B.语境C.话语D.交际规则的知识[第9题](多选题)角色期望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包括:A.来自角色伙伴的期望B.来自周围“群众”的期望C.来自社会的期望D.来自内心的期望[第10题](多选题)言语交际的功能:A.认知功能B.行为功能C.人际功能D.调剂功能[第11题](判断题)话语含蓄其实就是一种间接言语行为,二者只是说法不同。
A.正确B.错误[第12题](判断题)话语的歧义和苟简,不会造成同一话语存在着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解释。
A.正确B.错误[第13题](判断题)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提出的交际各方应该共同遵守的原则被称为是“合作原则”。
A.正确B.错误[第14题](判断题)语言和言语只是二个不同的说法,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A.正确B.错误[第15题](判断题)一个话题能不能谈论,完全是由文化习俗决定的,比如年龄、收入,在西方文化中是非自由话题,但在东方文化中就是自由话题。
A.正确B.错误[第16题](判断题)幽默不同于讽刺,但与“滑稽”其实是一回事儿。
A.正确B.错误[第17题](判断题)表示疑问语气的句子又可分为三种类型:特指问句、是非问句、选择问句。
A.正确B.错误[第18题](判断题)话语除了字面意义外,还有其它三种意义,即语言意义、语境意义和语用意义。
A.正确B.错误[第19题](判断题)当交际双方存在客观的尊卑关系时,一般位卑者更少受到这种(尊卑)关系的影响,说话比较自由。
一、名词解释 1.言语:是人们所说的话的总和,包括以说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个人的组合和实现这些组合所必需的同样是与意志有关的发音行为,即话语和言语行为。 2.交际主体:从事言语交际活动的个人或团体。特指言语交际参与者中的表达一方。 3.语言能力:说话人(听话人)所具有的关于他的语言(母语)的知识。 4.角色:是一个人由其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所决定的,拥有相应权利和义务的地位、身份。 5.交际能力:交际主体恰当地应用语言开展交际活动的能力。 二、简答题 1.简述索绪尔关于“言语活动”过程的几个环节。(参见《言语交际学》P3) 2.简述言语交际学的主要任务。(参见《言语交际学》P37) 3.简述角色的主要类型。(参见《言语交际学》P60) 4.简述如何消除交际主体的角色冲突。(参见《言语交际学》P73-74) 三、辨析题(辨别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两个人之间说话的行为,可以称作“个人言语行为”。(×, 两个人之间说话的行为改为纯属个人的言语行为) 2.顾客对营业员说:“请给我拿点盐来。”这反映了言语交际的人际功能。(×,是行为功能) 3.语用学与语义学的最大区别在于研究某一语言实例时是否考虑语境。(√) 4.当面对自己的子女时,“父亲”是先赋性角色、活跃性角色、依赖性角色。(√) 5.在具体的言语交际活动中,只有活跃性角色起作用,潜隐性角色不会对交际产生影响。(×,潜隐性角色有时也会影响到言语交际活动) 6.交际主体只有按照经常性角色实施言语行为,才有可能与交际对象达成角色共视,保证言语交际的成功。(×,经常性角色改为交际角色)
四、材料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1.母亲对儿子说:“一定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老师在课堂上说:“亚里士多德是最早研究言语交际的学者之一。” 老张和老王相遇。老张:“早上好!今天天气不错啊。” (1)母亲说的话反映了言语交际的何种功能?——行为功能 (2)老师说的话反映了言语交际的何种功能?——认知功能 (3)老张说的话反映了言语交际的何种功能?——人际功能 2.一位顾客买了一瓶桔子汁,回家后发现买重复了,到商店退货。 售货员:“不能退!” 顾客:“为什么不能退?” 售货员:“不能退就是不能退,不服气找我们头儿去!” 顾客:“你怎么这种态度?” 售货员:“这态度怎么了?买的时候不琢磨好了,还怨别人!” 顾客:“……”。 (1)结合“角色期望”的涵义,说明售货员的语言行为做得如何?(参见《言语交际学》P61-62)
(2)结合“角色共视”的涵义,说明售货员与顾客发生矛盾的原因。(参见《言语交际学》P62) (3)要避免售货员与顾客发生“角色冲突”,请为售货员设计一段合适有效的对话。(参见《言语交际学》P73) 电大《言语交际》平时作业二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语境:是交际主体进行言语交际活动的环境。 2.社会文化语境:是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可分为文化习俗和社会规范。 3.话语:是语言运用实例的统称,是由一次交际行为而产生的语言。 4.话语语境意义:话语在特定语境中体现出来的所指意义,或者说是一段话语在一个特定场合,在此时此地是什么意思。 5.话语语用意义:交际主体说出这一话语的意图。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语义上下文对言语交际的制约作用。(参见《言语交际学》P94-101) 2.举例说明交际双方的亲疏关系对言语交际的制约作用。(参见《言语交际学》P108-109) 3.举例说明文化习俗对言语交际的制约作用。(参见《言语交际学》P114-115) 4.简述话语语言意义的主要特征。(参见《言语交际学》P132-133) 5.举例说明言外行为的五种主要类型。(参见《言语交际学》P139) 三、辨析题(辨别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语境只有在被交际主体认识和选择之后才能发挥作用。(√) 2.情景语境中的“地点”因素,主要是指交际主体在开展言语交际活动时的地理位置。(×,是社会位置) 3.当交际双方存在客观的尊卑关系时,一般位卑者更少受到这种关系的影响,说话比较自由。(×,位卑者改为位尊者)
4.所有的话语都需要依赖语境才能够获得明确而具体的意义。(×,并不是所有的话语都需要依赖语境才能够获得明确而具体的解释,有些话语在任何语境中其意义都是明确而具体的。)
5.在话语的语音表现中,语调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语气和情感,但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语调也具有一定的区别意义的作用。)
6.在话语的衔接中,能够用于句子与句子之间起连接作用的虚词,主要是连词和介词。(×,介词改为副词。)
四、材料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1.有一位青年参加厂里一个同事的婚礼,客人们三五成群,谈笑风生,无非是逸闻趣事、社会新闻之类,这与婚礼的热闹气氛是适合的。他想,别人都那么海阔天空,妙趣横生,自己不讲点什么显得太拘谨。为了显示自己博学多闻,便大讲起社会上刚刚发生的一件凶暴残忍的杀人案,而且有头有尾,绘声绘色,连被害人遭肢解的细节都一点不落。主人家的老太太听着这些直皱眉头,他却毫不理会。事后,老人家一再念叨:“大喜的日子讲这个,真不吉利!”
(1)从“时间”和“地点”的角度看,这位青年是如何违背情景语境的制约的?(参见《言语交际学》P101-103)
(2)从“话题”和“文化习俗”的角度讲,这位青年是如何违背语境因素的制约的?(参见《言语交际学》P104-105,115)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作为情景语境构成因素之一的“话题”所具有的特殊性。(参见《言语交际学》P104-105)
2.考试前,一个小学生的爸爸跟他说:“我告诉你,这次考试要是不及格,有人要挨打的。”第二天上学,小学生告诉他的老师说:“我可不是吓唬你,我爸爸说了,我这次考试要是不及格,有人要挨打的。” (1)以上材料中,小学生的爸爸用陈述句式实施了一个什么含义的言语行为?——这次考试要是不及格,我要打你的。 (2)这种通过实施一种言外行为的方式去实施另一种言外行为的现象,被称为什么?——间接言语行为 (3)以上材料中的小学生为什么会误解他爸爸所说的话语的真实意图?(参见《言语交际学》P143) 电大《言语交际》平时作业三及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诚实准则和信用准则的要求和二者的区别。(参见《言语交际学》P172-174) 2.举例说明命令行为的角色条件。(参见《言语交际学》P178-179) 3.简述礼貌原则的各项准则。(参见《言语交际学》P193) 4.简述言语交际学中公共道德准则的具体要求。(参见《言语交际学》P199-205) 5.简述我国传统的家庭道德观念对言语交际话题的影响。(参见《言语交际学》P212-213) 6.简述在言语交际中如何遵循对象安全准则。(参见《言语交际学》P219-221) 二、辨析题(辨别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并非所有的言外行为都对交际主体的角色有所要求。(√,阐述类、承诺类、表达类言外行为并没有十分特别的角色要求,但宣告类言外行为和指令类言外行为中的命令行为对主体的角色条件有十分严格的要求) 2.在交际主体扮演的角色中,与语言风格相关的主要是主体的经常性角色。(√) 3.会话含义是因为说话人违背合作原则而产生的,其中因违背质量准则而产生的会话含义最为常见。(×,质量准则改为关联准则) 4.语言歧视属于一种行为歧视。(√) 5.言语交际的“安全原则”,关键在于“少说话,少惹祸”。 (×,言语交际的安全原则”,关键还不在于少说话,更应当考虑的是“说什么?”“跟谁说?”“在什么地方说?”“用什么方式说?”)
6.言语交际中提出“地点安全准则”,主要是为了回避和提防潜在的听话人。(√) 三、材料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1.李大婶和王大姐是住在同一个小区的邻居。一天早晨两人在菜场相遇。 李大婶:“哟,王大姐,买菜哪?” 王大姐:“是啊,你瞧——都是儿子喜欢吃的。” 李大婶:“你儿子真聪明,学习成绩特别好!” 王大姐:“别提了,淘气死了。” (1)以上王大姐的话语违背了主体规则中的哪两条准则?——数量准则和质量准则 (2)以上王大姐的后一句话语又符合主体规则中的哪一条准则?——礼貌原则中的少贬人扬己的准则
(3)请说明以上王大姐的话语既违背主体规则又符合主体规则的原因。——在现实言语交际中,一部分违背合作原则的行为是出于礼貌的原因,王大姐想炫耀自己的儿子,又不好意思直说,故而违背了数量准则和质量准则。当面对表扬时,又能够谦虚对待,遵守了礼貌原则中的少贬人扬己准则。
2.1988年上海发生甲肝流行病,很快流言四起,传至周围几个省份。流言说上海这次流行的不是甲型肝炎,而是某种血液病,患者会在7—15年后复发,又有人说患这种病的人至多活5—10年。
(1)以上材料中所说的“流言”,确切的解释是什么? (2)传播“流言”,违背了言语交际中哪一条原则以及具体的准则?——道德原则中的公共道德准则 (3)“流言”对社会的危害是什么?如何在言语交际中阻止流言扩散?(参见《言语交际学》P204-205) 四、案例分析题 1.请运用教材中的相关理论分析下面的案例。 一位学生请他以前的哲学教授写一封推荐信,证明他在哲学方面的学历,以此去找一份工作。结果教授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先生: 某某同学的语言运用能力非常出色,并且一贯能够正常上课。 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具体参见《言语交际学》P188 2.请运用教材中的相关理论分析下面的案例。 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放了两颗原子弹后,美国新闻界都在猜测苏联有没有原子弹以及有多少颗原子弹。当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率领一个代表团访问美国时,在下榻的旅馆前被一群美国记者包围了。有位记者问莫洛托夫:“苏联有多少颗原子弹?”莫洛托夫绷着脸仅用一个英语单词回答道:“足够!” 符合安全原则中的对象安全准则,有意违背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具体参见《言语交际学》P220-221,184-185 电大《言语交际》平时作业四及答案 一、简答题 1.举例说明汉语普通话词语规范方面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参见《言语交际学》P229-230) 2.简述话语表达中的话内冗赘和话外冗赘现象。(参见《言语交际学》P241-242) 3.简述言语交际中幽默的作用及其适用范围。(参见《言语交际学》P2254-255) 4.简述言语交际中话语均衡的作用。(参见《言语交际学》P258) 二、辨析题(辨别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普通话在语法规范方面,没有正式的国家规范和标准。(√) 2.有些有歧义的话语,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消除歧义。(√) 3.话语词项的减少体现了表述简洁的要求,如“广播电视大学”简称为“电大”。(√) 4.幽默不同于讽刺,但与“滑稽”其实是一回事儿。(×,幽默不像滑稽那样“低级”,幽默必能令人愉悦)